尤德才:為何沒人讀懂「孔子的智慧」
07-15
廈門 尤德才 最近,本人拙寫《中國有沒有普世價值》、《近代中國為什麼出現「反孔」現象》、《「唯物科學主義」誤導了人類》、《如何解決「尊孔反孔之爭」問題》、《中華文明是如何消失?》等有關孔子儒家文明的貼文,遭到不少網友的質疑。現就「為何沒人讀懂孔子的智慧」問題進行探討,也許有助於消除網友對孔子儒家文明的誤解和質疑,請大家多多指教! 史書上記載,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單地站在路旁尋覓夥伴,他因此感嘆天下沒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負。當時,子貢侍立在孔子身邊,聽到先生嘆氣,於是詢問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不怨恨上天,不責備別人,努力學習以求實現理想,了解我的人難道只有老天爺嗎? 孔子為何如此感嘆!因為,讀懂孔子智慧的人很少。 譬如,號稱最理解孔子思想的孟子,實際上與孔子的思想甚遠。如孔子從不言「人性善惡」,孟子偏說「人性」是善,何況孔子學生弟子,故有韓非的「 儒分為八」之說。儒家思想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和嘲笑。孔子思想智慧到底是什麼? 通常人們所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大致有: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重在修身、「為政以德,實行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之道等思想智慧。但這些並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 我以為,了解《易經》才有可能準確把握「孔子的思想智慧「。「無可無不可」才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但讀懂《易經》不易,應用《易經》更難!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和根本,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於《易經》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即素有「群經之首」、「天人之學」、「萬經之王」與「百家之宗」的美譽,是諸子百家思想的總源頭。 《易經》中的「元」與老子的「道」;《易經》中的「履」卦闡述「揣摩別人心思」的縱橫家思想,蘇秦張儀已到了「視履考祥」的最高境界;周易中心的「中孚」,外圓而內方,物極必反在大多數卦都透著這樣的思想,成就儒家仁義德之「中庸」之道;《易經》中的「噬磕」卦透露著法家中「沒有法律不行,嚴刑酷法也不可取」。德為萬法之本,商鞅變法沒錯,錯在蔑視儒家的仁義道德,相信「霸道之說」和「帝王之術」,刻薄寡恩,玩權弄術。即商鞅之所以作法自斃,車裂五馬分屍的終極原因是立信、立法、立威有餘,而立德不足。同時,諸子百家思想之間也是互相滲透。 例如,荀子是儒家三巨頭之一,但他的兩個學生韓非和李斯卻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實施者。尤其是韓非的法家思想更是一部人性惡的學說,荀子的思想也偏向人性惡,其學說也包含有豐富的法家思想了。諸子百家都經歷史演變過程,也都發生變化。如荀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就與孔子的思想相距很遠,但儒家思想文化還是以孔子為先師和思想領袖,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由內聖而外王。 《易經》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提示事物的本質、真相、規律、方法、可能性等。形而上的東西,過去現在從來沒變過,變的是形而下的東西,即改變的僅僅是形式(器)不同而已。 我們應把《易經》、孔子老子的思想看作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屬於形而上的「道",不是形而下的「器」的知識。 因為,智慧是「活」的東西,而知識是「死」的東西。智慧是對不同時空、不同人,不同事情作出合理的判斷。知識是死的,只是對特定場景才是適用的。有知識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卻要有一定的知識。智慧頗有「禪」韻的味道,、需要悟性靈感為基礎。難用語言表達,或量化。 宇宙真理是混沌,哲學首先看到存在是混沌的。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最早認識到「有物混成」,「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可以說是「道」的特性。語言文字有局限性,科學邏輯研究有局限性。因為,「道」是形而上,到了高處,是超語言、超科學、超邏輯的。既「道"的很重要特性是混沌,類似量子力學裡的不確定性概率。在科學領域中光的波粒二象性,就不符合邏輯思維。即使數學這樣最為嚴密的、最為科學,今天也面臨著第四次危機。即涉及數理邏輯學、悖論、形式數論公理系統、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證明論(元數學)的危機,也出現超邏輯真理了。 但並不是說,真理不可知,規律不可尋。認為真理,規律是混沌,是指社會事物發展過程中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無規律的東西,具有複雜性和不穩定的特點。實際上,是有它的規律,我們的任務要象被稱為本世紀物理學中的「第三次革命」的混沌學一樣,找出「條條道路通混沌,貌似無序、實則有序」的規律,並對其進行處理。 事實上,物理學到了測不準原理、量子隧穿、量子相關性、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主導的整體論的系統性,就已經超越了所謂唯物科學知識邏輯。人的精神本質是量子現象,世界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陰陽只是在宏觀狀態下量子呈現出的不同狀態,重邏輯又不唯邏輯,讓人類成功跨越唯物科學主義,進入更智慧文明的新時代。《易經》的哲學思想、孔子老子思想、還有佛教哲學等東方文化都是整體論,模糊論的絕佳代表作,是人類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人類越向前發展,也將越來越顯示它們的價值。 孔子「無可無不可」的思想智慧,最符合《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相互轉化,不唯心、不唯物,遵循「道與自然」的中華哲學。無可無不可是形而上「道」的層面。不要用形而下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要持經達變,吸取孔子的大智慧、與時俱進。 篇幅關係,本人就大多數國人認為儒家思想妨礙了中國在20世紀實現民主法治轉型。甚至認為以孔子儒家思想與現代民主法治之間不能兼容,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提出不同的看法。因為這是對孔子儒家思想本身的歪曲與誤解。 我以為,孔子儒家思想曾經燦爛,至今也不會落後,這取決於國人如何繼承發展。 「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一種文化想像。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有所不同。如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一百多次,每次出現「仁」的含義依情境不同而不同。短短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的《論語》,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來問,孔子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因為道理在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表現,表面上看似矛盾,實則有深厚內涵的,符合「道」的事物發展規律。 今天中國缺乏民主法治跟孔子儒家思想沒有直接關係。相反,西方啟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來抨擊歐洲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天主教的思 想專制,倡導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正如伏爾泰在《論孔子》中寫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 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孔子思想是理性,民主和公平。法國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 民權宣言》以及法國1795年憲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別定義為自由 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這一排名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確認等等。 為什麼,西方啟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來抨擊歐洲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天主教的思想專制,倡導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 一百多年後,很多中國人反過來用民主、反愚民奴化教育的口號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值得國人好好深思! 我以為,用民主和奴化教育反對孔子儒家思想的國人,是沒有理解「無可無不可」孔子的思想智慧。 事物都有「好和壞」兩面,全盤否定或肯定都是不科學,就是毒草也可肥田。好或壞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 相轉化。好壞關鍵是否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需要,以及管理者和人們的需求。環境不同,需求目的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指南針有人用來航行旅行指南之用,有人卻拿來勘測風水建屋造墓;火藥有人拿來來製造軍火,船堅利炮。有人卻拿來搞煙花 爆竹,尋歡作樂。 文化也一樣,在歷史的進程中與時俱進,社會政治經濟變了,文化不可能不變。關鍵與社會系統各要素及環境是否和諧。與社會 各要素和環境相互作用越和諧,產生1+1>2(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產生功能越強(利大於弊)。反之1+1<2弊大於利,這即是系統論的核心思想。 制度與文化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學主宰中國統治思想二千年,不能走向「民主,最關鍵原因是集權體制、思想專制、閉關自守造成儒家文化缺乏更新、升級,與集權制度不相適應,不和諧。道和德實為一個不可分開的整體,道盛則德昌,德厚則道隆,無道則缺德。集權體制、思想專制、閉關自守不符合「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法則,讓儒學陷入目的與手段的分離困境而造成異化,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工具。 也就是說,在集權專制的環境下,想以儒家的「禮」「仁」「天人合一」來約束個人私慾的膨脹等人性惡的泛濫,願望是好的 。但違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治理國家社會的最高準則,家天下的歷朝歷代統治者,主要關注是它的政權利益,其餘是次要的(甚至領土 ),所以有「寧予外夷不予家奴」之說。儒家往往被統治階級、野心家為達到其目的所利用,要麼尊孔,要麼反孔。儒家思想往往成為奴化愚民教育,阻礙民主憲政及科學的發展,其消極作用大於積極作用。 但是,你會發現在民主法治的體制下,孔子儒家思想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發現對儒家思想爭論成為不必要。 在民主法治體制下,不可能出現秦始皇「焚書坑儒」,或出現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防止把孔子和儒家思想當作一種工具,就象乾隆皇帝為了統治者利益和目的,面對孔子墓也屈膝下跪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看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 有損帝王之威,勃然大怒把儒家亞聖孟子轟出孔廟。毛主席「我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發動揚法批儒的運動。事實上,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的儒學,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諸如「君臣友道」之類的觀念已經從經典中消失了,對儒家進行肢解和變異,而非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本。 在民主法治體制下,儒家思想具有的社會和家庭和諧功自然而然發揚光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產生新功能的能力。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治安最好的國家之一。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必須上「道德課」,課本素材很多是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以及忠、孝、仁、禮等都有。第一節課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也沒因為儒家文化存在而影響建立民主法治體制。相反,儒家文化在民主憲政體制下,發揮著社會和諧和家庭穩定的功能。被西方國家譽為「最正宗的中國人」的日本,在3.11地震、海嘯、核泄漏災難面前,日本國民的沉穩冷靜、社會秩序的有條不紊均給世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日本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社會也不會出現動蕩,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和社會秩序一點不亂。日本社會「和諧」程度即使西方發達國家也望塵莫及。而我們一個謠傳就出現「搶鹽」事件。 由此可見,孔子儒家思想不是中國實現民主法治所不可逾越的障礙,關鍵如何繼承發展。防止被統治集團用來為愚民奴化、為極權專制辯護。不要陷入以華變夷和以夷變華之爭,警惕出現廢黜百家,獨尊儒學,封閉排外、因循守舊、視野狹窄、思想專制等等。我想這才是真的「走出儒學的困境,儒學復興」。孔子似乎預見到今天反孔問題,才會說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足以看到孔子「無可無不可」的智慧。 《易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其「和諧」之道,是科學與哲學的完美統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開放演化作為系統的理論基礎,來確定對事物的構成及其變化規律的把握。認為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廢,在一定條件陰陽可以轉化,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百姓日用不知。其深刻之豐富遠在黑格爾,馬克思之上的,唯物主義和西方科學主義是很難理解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說明要認識宇宙的真理、事物本質和事物發展規律,就需具備認識事物基本知識和思維,有賴於高度的覺悟。如牟宗三所說的「智的直覺」、「頓悟的智慧」。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也需要一定的悟性才能讀懂;35歲的悉達多終於菩提樹下,豁然覺悟人生哲理的「道」,是了悟緣起,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我以為,真理是主客觀的辯證統一的發展過程,越有生活閱歷的人,對國學中諸子百家會越有感悟,尤其是對「孔儒學說」。 不同因緣,使其覺悟的方法也並不相同。中國禪宗歷史上「頓悟」與「漸修」的爭議,其實也是「悟道」的方式的差別。一個人的內在素養不同,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段話非常有名,孔子為什麼說五十才強調學習《易經》呢?就因為歷盡滄桑以後,才能更加領悟到《易經》中的智慧。 梁啟超當年讀到孔子的「無可無不可」這句話大罵:孔子腳踏兩隻船,糊塗蟲!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麼無可無不可!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生活閱歷增加,退出政壇赴歐回國之後,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時,他說:哎呀,無可無不可!就會明白他是怎麼變化過來的。胡適先生也一樣,年青時期有否定和懷疑傳統文化之勢,晚年卻主張還其本來面目,以免多誣古人、多誤今人。 時間很晚,有時間再繼續探討「無可無不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也是人生大智慧。請大家繼續多多指教! 2017.6.25 凌晨2:16分 草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智慧人生:人生不要被金錢所控制,決定你幸福的,是知足
※真正的神通是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家長會讓孩子多幹活
※資中筠:歲月鐫刻的美麗智慧
※學慣用母親的智慧累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