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指導手冊
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指導手冊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教人修德,以德養慧;慧智雙運,培賢育聖。
教中寓學,德養心性;學中寓教,道德復興。
1:德慧智國學館簡介
德慧智國學館採用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經典誦讀理念,立足於道德品格的培養,通過誦讀經典,獲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糧。德慧智國學館採用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經典誦讀理念,立足於道德品格的培養,通過誦讀經典,獲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具有開慧啟智的作用。特別是承傳數千年的被尊為經典的古代大智慧者的篇章,凝結了他們大量的慧性認知,並且承載了聖賢的道德能量,彙集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而對於孩子來說,0—16歲時期最容易啟迪他們大腦的慧性生理功能和道德心靈能量,最容易接受祖先的慧智性認知和德能對他們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通過聽誦、讀誦和誦行的方式,將祖先的大智慧信息鑲嵌在胎兒、幼兒、少年的心靈和大腦之中,從而開啟慧性,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格,全面正確地開發和塑造孩子道德、智慧與健康的人生。我們的課程涉及了胎教、幼教和少兒誦讀教育,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胎嬰階段,幼兒和少兒階段的德慧智教育,啟迪智慧,培養完善的道德品格,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礎。
願所有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參與和引導孩子能夠學習和實踐德慧智教育,以道德品格的培養為根本,開慧啟智,能夠達到「與老子同在!與孔子同在!與道德同在!起心動念時刻相應,不離道德!」,成為新1代的棟樑之才!
2: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理念
我們的經典誦讀教育理念是"德慧智"3個字。經典誦讀教材以兩經1書為主,這就是《德道經》、《易經》、《大學》,在此基礎上配以輔助教材和其它具有上善屬性的經典。
"德慧智"3個字是1個完整的系統。德,是指道德品格與道德能量,是超越宗教觀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我們通過回顧歷史,分析中外,結合科研成果,已經不難10分清晰地明白:生命雙重結構的精神系統,最好的精神食糧就是道德;上善治水,唯有道德才是真正的上善能量。上善的道德能量,既是科學創造力的源泉與動力,又是生命慧識和智識的最佳營養。只有道德才是高質量培育、滋養慧識生成和迸發科學創造力的上善能量。德的品格性形成和德性能量的充分獲得,是精神系統獲得圓滿發育成長的基礎,是慧識與智識同步開發提升的前提和根本,是科學創造力產生的源泉。(詳見熊春錦著《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中央編譯出版社)
1. 德慧智胎教理念——「上善治水」
大量科學研究證明:胎兒在母體中4-5個月後逐漸成形,大腦迅速發育,並且有了聽覺、觸覺、味覺、運動覺等感知能力,可以感受和接收外環境中的信息,這為胎教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胎兒時期,完全浸泡在水(羊水)之中,體內分布著95%以上的水,那麼我們在德慧智經典誦讀之中,運用經典所蘊藏的5德能量,作為精神的食糧,注入胎兒的羊水和體液之中,注入孕期媽媽的體液之內,這就是最佳的上善治水而養神。
在具體誦讀實踐中,准媽媽、准爸爸的德慧智經典誦讀對胎兒的身心發育起著關鍵的作用。要想正其本,首先得正孕婦之心、准爸爸之心。或孕婦親自誦讀,或丈夫誦讀,或夫妻同誦,基本的誦讀方法都要按照前面的誦讀要求進行,不論是在休息或者做事時,都可以將誦讀錄音作為1種背景音樂來聽。最佳的聆聽方式,是孕婦靜下心來,通過靜坐或靜卧的方式,調整心態、全身放鬆、心中主動與胎兒交流,在此基礎上與胎兒共同1起同步聆聽並且跟誦。這樣母子雙靜,不存在孕婦後天意識的屏障力量,經典的能量就能更加暢通地進入胎兒體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的功效。同時,孕婦本身也能夠接收這種能量,使自己的體液發生善性的變化,從而給胎兒提供更高教能和營養的胎盤和血液。
2. 德慧智嬰兒教育理念
「3歲看」大與「抓鬮」
嬰,是指從出生後的新生兒到3歲的這1人生時期。0-3歲,是人的1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同時也是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的黃金時期。胎嬰養虛時期是人1生中最為重要的定向階段,因為起步決定著孩子的1生,先天進入後天的初始階段是否科學教育,決定著1生的走向和心身健康,這個人生奠基成器的初始階段,正是「9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家長們應當高度重視。
當孩子滿周歲時,有1個「抓周」儀式,這種儀式,其實是直接對孩子胎教和0—1歲期間嬰教成績的1次全面檢測和考試,是對家庭胎嬰教育成績的1次真切檢驗。中國還有1句有關教育的警示性格言:「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正是中國祖先們在大慧大智下觀察人生教育的科學論斷。 「3歲看大」,並不是簡單地在3歲時通過觀察孩子的品性行為而預見他的將來發展趨勢。這句話,其實是對家庭胎嬰養虛階段教育現狀的1個總結!孩子3歲的表現結果,是3歲之前是否進行高質量「胎嬰養虛」教育的必然結果。3歲看大,是警示為人父母者自省家教的現狀與不足,及時進行調整,不能放任自流。為人父母者1定要全面地、科學地肩負起第1任教師的重責。
嬰兒腦科學與語言能力
根據醫學科學研究,人類大約有150億個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全部完成於胎兒期,平均起來,每天要生產5000-6000萬個,胎兒誕生後就不會再增加。從出生到3歲時期的3年中,孩子大腦的聯絡已經完成60%,完成了1大半,每1歲增加近20%。但是3歲以後,卻開始變慢而減緩速度,每1歲成長約10%,到6歲就要完成至80%。從6歲至8歲這1階段,發育速度又再減慢,每年成長5%,8歲時腦部的發育達到了90%。所以0—3歲的時候,是孩子們大腦智識最關鍵的發育期,這1時期嬰兒的智識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當家長們能在此時期給予嬰兒天才所必備的精神營養和正確的教育,孩子就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天才。
在德慧智教育中,為了使人之初就及時進入德慧智全面發展的狀態中,為人父母者必須注意適時地、及早地開發嬰兒的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1切學習的基礎和最有利的工具。舌開竅於心,語言開啟有利於慧智同步發展。在智力測試中,語言能力的高低與智力測驗的成績關係極為密切。語言能力越強,學習的速度會提升得更多、更快。語言也是重要的社交工具,因此,父母應當重視嬰兒早期語言功能的啟迪。
在嬰兒期,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在慧識的主導下智識接受並且學會思考,也就是讓慧識深刻觀察,而智識全面接受這個世界已有的1切。因此,在嬰兒時期,語言能力和技巧是孩子慧與智同步發展的1個目標。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他生命最初所接觸的成人的表現。隨著人運用語言機能的發展,孩子才開始學會把自己的感情和意願注入語言,才開始比較、區分和表達抽象的意思,從而把語言作為思考的工具。嬰兒1歲左右,要高度重視嬰兒在囟門閉合之際,同步及時地幫助嬰兒將舌竅打開,俗話說「心開竅於舌」,這對孩子的1生來說是1個關鍵性的轉折期。
「先識字,後藝文」
同時,我國古代傳統教育方法是「先識字,後藝文」。所以,早期及時地教育嬰兒認識漢字,是德慧智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識字,是智識與慧識接軌、同步的基礎,是學習和掌握任何學科知識的前提與基礎。德慧智教育的漢字識字教育,依據生理學而定位在孩子視覺穩定後,大約是7-8個月這1時間段,把握7個月時較為理想。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漢字的記憶極佳,雖然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文字,但是對文字的辨識能力極強,記憶深刻,能夠完全將文字信息存入大腦意識系統中。特別是漢字的這種作用更遠勝於拼音文字,在反覆聆聽、誦讀與家長具體指導、觀看的過程中,這種記憶文字的能力,超過其它年齡期數倍之多。為他們以後的聽力、說話、閱讀、朗讀、寫作等能力奠定1個很好的基礎。
在開始向嬰兒教育認識漢字或符號時,應當注意把握重複練習這個訣竅。早期絕不要貪多求快,對每個漢字的記憶1般都應該複習21次以上。要靈活掌握「7」這個先天數對大腦的作用性,才能使文字信息深植在嬰幼兒的大腦皮層中成為記憶,才能成為將來進1步學習的有效基礎。識漢字教育的作用極為廣泛和作用長久,但是早期剛開始時需要極大的恆心與耐力,因此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不要淺嘗輒止,不必貪求於很快看到奇蹟和成果。中國漢字具有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全息信息與能量,中國的漢語和文字都具有同步開慧益智的神奇功能,這些都優勝於拼音文字的英語。我們的為人父母者都應當建立堅定的信念,建立對子女的科學之愛,從嬰兒開始儘早用漢字培養自己的子女,開慧智益,慧智雙運,培育中華民族新世紀的傑出人才。
「先天生理後天成」
嬰兒在出生時,自然大道給人類的發育完善,留下了3個極其保貴的空間和時間——這就是先天慧識的生理完善和後天智識的生理完善,以及慧識對智識駕御自控模式的建立。
嬰兒1旦出生以後,嬰兒的囟門未閉合,這是1個天人合1的門戶,古稱「天門」,傳統道醫學中並有「天門常開大慧自在」說法。嬰兒的囟門,在後天環境中需要將近10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這個閉合過程,這也就為嬰兒自主性進行「天人合1」保留著極為珍貴的時間和空間。嬰兒自主型的天人合1狀態,需要人類認識其中機理,主動抓住這段時機,使嬰兒的自主性、獨立性的慧識能夠系統性地建立起來。
為人父母者應當高度注意和重視嬰兒「先天生理後天成」的機緣,主動給嬰兒創造能夠合1於高場景、高能量、質純量足、富含精神營養的外環境;主動營造最適合於嬰兒達到真實不虛的「天人合1」,大量吸收道德能量的外環境。例如,聽誦《老子?德道經》和《周易》,那麼嬰兒的慧識必然發育充分,系統穩定,在智識發育的同步中不會被輕易屏蔽掉,將來必定會具備較為充足的科學創造能力,從而成為對家庭、對民族、對社會極為有用的人才。
另外,給嬰兒創造1個欣賞古典名曲的環境。根據《老子?德道經》的教育理念——上善治水,對應於嬰幼兒體內水份高達80-90%的生理特點,慧與智的同步開發,除了應當重視漢字語文的教學之外,同時還應該讓嬰兒多欣賞優美的音樂或旋律,尤其是經典的、高雅的名曲或者交響樂。嬰兒並不是單純地只喜歡簡單的搖籃曲和兒歌,由於經典名曲都富含上善的能量,能夠滋養慧性,對心身的良性作用也非常明顯,那麼慧識的功能也就能自由馳騁般地展開,駕馭著智識的記憶與發育的同步,構成善良人格的基礎。要相信他們也會跟成人1樣喜歡聽上善屬性的名曲,所獲得的營養常常比成人更多作用更強。
3. 德慧智幼兒教育理念
「慧顯智升」的最佳生命時期:
幼兒生命時期,是先天慧識能夠充分駕馭後天智識正確充分形成的生命期。8歲前的4歲到7歲的幼兒生命時期,是人生6大階段的第2大階段,是先天慧識極為活躍,並且能夠主宰後天智識的時期;是在先天無為生命狀態中完成後天智識,直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並且運用直覺學習豐富後天智識的人生時期。對運用直覺來認識了解世界,那就是先天中的生命期。也就是說,7歲之前直覺是嬰幼兒們的1個主要的學習方法。這1生命時期,是人生真正「慧顯智升」的最佳生命時期,是自然地慧智雙運、同步遞進的最珍貴的生命階段。
修補稟性、培養德性的最佳生命時期:
幼兒生命時期,是修補、提升先天稟性中5德品格殘缺和5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時期。8歲前的4歲至7歲的幼兒生命時期中,是1個先天內環境為主導期的生命環境,後天意識在這個先天內環境中迅速充分發展,而稟性中的先天5德不足逐步充分釋放與暴露,並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時期。所謂「7歲看老」,其中就包含著稟性釋放和習性逐步熏染養成,共同構成生命性格的現象。
預防不良習性生成,在幼兒時期還有1點同樣極為重要,我們的家長和幼兒教師不可以當面錯失機緣。這個機遇,就是幼兒期是預防不良習性生成的最佳時期。所謂「習性」,也就是在外環境持續的外因作用力之下,習慣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識意識和行為習慣。這1點,我們的為人父母者常常並未引起高度關注。其實,父母本身的道德素養水平,家庭所有成員的道德思想境界,鄰里朋友們的道德教養素質,幼兒園教師本身的道德人文氣質,都是幼兒形成後天智識習性的環境和溫床,是1個極為重要的外環境因素。
「慧智雙運」絕學無憂的最佳時期:
幼兒生命時期,是充分提升後天智識,大量記憶儲存後天知識,全面認識、了解、掌握1切有相世界事物的最佳生命時期。嬰幼兒生命期,就是人類最素潔與最淳樸的重要生命階段,是少私而又寡慾的最符合道德本質的生命階段,是以德治身國的寶貴生命時期。我們的父母和教育者,要高度注意愛惜孩子心靈的素潔與淳樸,用上善的德育保護和維持幼兒少私而寡慾的先天無為生理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超常智識的開發,廣泛學習後天的知識,攀登學識的絕頂,也就沒有憂患的產生。道德,是幼兒智力開發、超常智識產生而達到學問絕頂的保護神和引路人!老子的教誨,也同時在向整個中華民族和天下父母昭示:德慧智嬰幼同步教育,是達到學問絕頂的最佳時期!天下父母都不可過錯過這1創造孩子們美好人生的絕佳時機!
幼兒期的教育,絕不可以片面地以智識的開發和提升作為唯1的教育方案。依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道醫學的闡述,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他們8歲之前是「先天中的後天」這1生理特徵,要在保護其先天內環境正常發育的前提下,適當展開後天智識的教育,只能是進行德慧智整體性綜合素質的教育。教他們學多少知識,不如教他們如何做1個道德人;教他們做道德人,不要忘記教給他們智識。這1點,比片面的智力培育重要得多。凡是錯過和失去胎嬰養虛階段德慧智教育的兒童,作為家長,不應當在幼兒養性階段強迫培養他們成為天才。道德可以彌補智識的不足,沒有道德的智識只是小聰明,而絕不是智慧。
3:德慧智經典誦讀基本要求
1) 聽誦、跟誦到背誦:
德慧智經典的日常誦讀,首先要抓住《老子.德道經》雙1章(道篇第1章和德篇第1章)進行誦讀,誦讀雙1章這是個根本, 誦讀雙1章是日常誦讀的關鍵所在。對《老子.德道經》其他篇章的誦讀可由老師根據學習進度和學生自身需求進行靈活的安排。
誦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聽誦、跟誦再過度到背誦。
1.聽誦.聽誦的過程是指誦讀者對光碟及磁帶中的老師帶誦的錄音的反覆的聽誦。
2.跟誦.跟誦的過程是是指誦讀者先使自己的聲和錄音的聲的頻率要合起來,然後使自己的音與錄音的音的頻率相合起來,進而過度到使自己的心音與錄音的心音相合起來,也就是說跟誦的過程,就是要使自己聲音的頻率、心音的頻率與錄音的頻率合拍,與錄音的這種場的頻率合拍,所以必須要跟誦1個階段,不要貪多,抓住雙1章。
3.背誦. 跟誦熟練後,最後逐漸過度到背誦、默誦、心誦這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只有你背得相當熟了,才能達到默誦、心誦和背誦的程度。
2) 誦讀心訣「恭、熟、忘、合、靈」:
德慧智經典誦讀的要求就是5個字:即傳統經典誦讀方法論中的「恭、熟、忘、合、靈」5字訣。在經典誦讀的過程當中,首先是1個「恭」字,本義:肅敬;恭敬,恭順而謙遜有禮。恭,包含著誠信恭順的禮德, 恭,是對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為的要求。對於經典只有誠信恭敬才能與經典內容中的頻譜能量,精神營養,靈感的源泉相呼應,接近與同頻於其中的精神能量,從而相互和諧並且諧振,產生共鳴。
這個「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誠信,信德無疑,禮德圓明,是恭的基礎。沒有這個恭敬心,沒有這個處下之心,沒有這個禮德之心,就無法矯正自己的心理狀態,無法真實不虛的與經典達到諧振,無法真實的感受到經典的道德能量
所以這個「恭」字,放在「恭」、「熟」、「忘」、「合」、「靈」5個字的首位,她的確是首要的,是1把打開任何經典寶殿大門的金鑰匙。
熟:第2個字,是「熟」。經典誦讀1定要讀熟、念熟、誦熟、背熟。我們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經典熟而心靈育,背誦熟而慧智足。」通過讀熟、背熟,爛熟於心中身中,以經典實現上善治水,治理生命中百分之7、810以上的水,並且滲肉入骨,透發全身,從而養育道德心靈,開慧益智,起心動念不離道德,時刻與聖人同在。
所以,前兩個字「恭和熟」是關鍵的關鍵,只有這兩個字的要求達到了,才能談其它的3個字。對於嬰幼兒來說,不能在字面、字義上下功夫,在數量上下功夫,而要在經典誦讀的根本「德、慧、智」上下功夫。
3) 經典誦讀不能等同於背書:
德慧智經典誦讀適合於人生的各個生命階段,而且既方便又簡單,不受時間的限制,不受地點的制約,不受人的文化層次、知識多少的限制,因時而宜,因人而宜,因條件而宜,時時處處、分分秒秒都可以誦讀。誦讀方法極其簡單,基本要求就是聽誦、跟誦、背誦這樣3步曲,以及「恭、熟、忘、合、靈」5字訣。
經典誦讀不是背書,經典誦讀的根本目的,主要是通過經典誦讀,啟動經典所蘊含的道德能量,運用其道德能量培補滋養人們由於先天德性能量的不足而引起的稟性缺失,矯正由於後天環境和各種影響所形成的不良習性,從而培養其道德心靈和德性品格,滋養慧性和智識形成慧智雙運的科學頭腦。所以,道德能量是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的根本和前提,離開了道德能量的經典誦讀,不啟動道德經典的場和經文中蘊藏的道德能量,這樣的誦讀只能是背書,只能僅僅在知識上有所積累,而對於慧性、慧心、慧識的培養和道德心靈的生成則遙遙無期。
4、德慧智國學館基本教育方法
1. 德慧智胎教方法
———適合胎兒(孕期9個月)時期的德慧智教育
誦讀內容及時間
准媽媽進行胎教應以具有上善道德能量並且凝結了聖賢大智慧的《德道經》和《周易》為主,准媽媽或者准爸爸可以每日3次定時誦讀經典給腹中的胎兒聆聽,每次15分鐘至45分鐘,時間不可過短也不宜過長。可以反覆誦讀雙1章15分鐘至30分鐘;也可以按照《德道經》的章序,通篇誦讀,也可以將兩種方法交替進行。誦讀其它經典如《周易》,也是同樣的原理。
此外,准媽媽在室內其他活動時間內還可隨時聽誦熊先生帶誦的《德道經》雙1章,
適時加入《周易》誦讀
當胎兒第7個月下旬時,應當不失時機地加入《周易》的誦讀,將《周易》內蘊藏的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等等需要先天和後天高度和諧統1才能解讀和運用的真理,及時地植入胎兒意識萌芽的過程之中。孕期進入第8個月直至生產前,是施行經典誦讀的重點強化期。醫學研究發現,胎兒的意識萌芽發育大約發生在懷孕第7~8個月的時候。此時,胎兒的腦神經已經發育到幾乎與新生兒相當的水平。1旦捕捉到外界的訊息,就會通過神經管將它傳達到胎兒身體的各個部位。
隨時聆聽《德道經》錄音
每天其它時間,可以隨時聆聽《德道經》整篇的誦讀錄音,以及經典音樂。使胎兒進1步得到道德能量的滋養。
孕婦應時常看1些經典美術作品及山川美景圖片
適時聆聽柔和的、具有上善能量的經典音樂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曾說:「古人胎教、胎養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中國自古就高度重視育人從胎教胎養抓起,方法以合德為標準。據漢代劉向《古列女傳?母儀傳》中所介紹:文王的母親名叫太任,王季娶她為妃子。這位太任的心性很好,端莊嫻靜,言行端正,待人誠信,莊重嚴謹,完全遵照道德的標準行事。但她妊娠懷上文王以後,雙眼從不看醜陋噁心的東西,耳朵不聽粗俗淫穢和過於嘈雜的語言和聲音,說話從不大聲喧嘩叫喊,食不進異(辛、辣、苦、澀)味。……
2. 德慧智經典誦讀嬰教方法
———適合嬰兒0-3歲時期的德慧智教育
第0-12個月的嬰兒誦讀方法
利用早、中、晚的時間,先聽歸道心愿詞7遍和《德道經》雙1章21遍(以聽誦讀錄音為主),然後家長親自誦讀《德道經》德篇21章或德篇全篇給嬰兒聽,以增進親子情感。當嬰兒7個月後,嬰兒的視覺逐步穩定,開始教嬰兒認識經典中的漢字,每天教 1個字(《德道經》經文裡面的字)。在開始向嬰兒教認識漢字時,應當注意把握重複練習這個訣竅。早期絕不要貪多求快,對每個漢字的記憶1般都應該複習21次以上(即按7的倍數進行複習)。
第13-24個月的嬰兒誦讀方法
利用早、中、晚的時間,先聽歸道心愿詞7遍和《德道經》德篇或者道篇錄音(以教誦《德道經》為輔,以聽誦識字為主,要交叉進行),然後家長親自教誦嬰兒《德道經》雙1章或其它章節,以增進親子情感,教誦時家長要有耐心,聲音要柔和親切。在這個過程中,識字量每天可以隨孩子的長大逐漸增加為教2到3個字(識字首選《德道經》裡面的字)。在教字的過程中,可以放5行音樂作為背景音樂。
第25-36個月的嬰兒誦讀方法
利用早、中、晚的時間,先聽歸道心愿詞3遍和《德道經》德篇或者道篇錄音(按順序教誦《德道經》81章,並以識字為主,要交叉進行),然後家長親自教誦嬰兒逐章背誦《德道經》,如果嬰兒在這期間《德道經》全篇已經都背誦下來了的話,那就再教誦《周易》。教誦的方法跟教誦《德道經》的方法大體是1樣的。識字量每天可以隨孩子的長大逐漸增加為教3到5個字(《德道經》或《周易》裡面的字。當《德道經》經文裡面的字都認識之後,可以再開始教《周易》經文裡面的字。
每天其它時間,可以隨時聆聽《德道經》整篇的誦讀錄音,以及經典音樂。
3. 德慧智國學館幼教經典誦讀方法
每天早飯後,由老師帶頭齊誦《歸道心愿詞》和《德道經》雙1章各3遍,然後帶領孩子做德慧智幼兒體操,開始1天的正常教學活動。
每天早上1節課,重點誦讀《德道經》《易經》《大學》,適當加入了《弟子規》和《3字經》,將誦讀與識字結合起來,識字以玩識字卡的形式輕鬆快樂的進行。將經典誦讀特色課與音樂、美術、英語等基本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經典誦讀之前,教會孩子說:「我愛老子爺爺,我愛孔子爺爺;我愛德道經,我愛**經」,誦讀完經典之後要教會孩子說「我以仁德感恩心,至誠感恩**經,感謝賜營養,滋養我心身,回報國與民」
經典誦讀輔助方法
餐前感恩法:餐前感恩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慈愛心等,具有道德素質的培養意義。精神的營養與5谷的營養同步餐飲,有利於改善孩子挑食、吃飯慢、營養不均衡等飲食上的問題,解決家長們的後顧之憂,方法雖然簡單,但收效顯著。每餐開飯之前,陪同孩子1起先誦讀3遍雙1章,然後誦念:「感恩大道自然,道生德養萬物;飲食入腹養身,常思回報宏恩」。且再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加入飯前3思;
1思,為什麼要吃飯,我的身體需要能量,食物進入身體提供我們生存的能量。這些能量將充滿全身,我對被吃進體內的食物感恩。
2思,能吃到這餐飯我很高興,世上還有許多人吃不到飯,忍飢挨餓,我要珍惜這頓飯,感謝社會和父母親,長大要回報父母和社會。
3思,食物從哪裡來、想1想道生德養,天德地慈,雨水祥風,農民辛勤耕種,工人辛苦加工,父母心酸慈愛。自然萬物和社會愛我、助我,我要熱愛自然萬物和社會,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長大之後回報他們。
另外,幼兒每天午睡休息期間,播放由熊春錦先生或小丫帶誦的《德道經》CD錄音,讓孩子們在睡眠的潛意識狀態中接受類似於胎教的最佳精神哺育,以加深記憶力,使孩子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質量,同時也起到了開慧益智的作用。
吾日3省法: 反躬自省,自我批評,悔過遷善,可以理順大腦神經系統中智識庫儲,使大腦皮層的儲存有序化、條理化,使人的思維反應更為迅速、更為快捷,條理明晰而準確。這種方法,可以及時清除錯誤言行在大腦中的不良記憶,避免積習成性;同時又能整理出大量的智識記憶空間,以利於儲存更多健康的知識。反躬自省,有利於增強「人性本善」的先天無為生理狀態,使人性中善良的本性更加穩固和不易被污染。反躬自省,能夠不斷地鞏固和加強孩子們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反躬自省,還具有解除疲勞、安神定志、清心寧神、提高睡眠質量的生理作用。
德慧智教育中,從幼兒期開始,最好就早期適時地教育孩子自己學會反躬自省,自我批評,悔過遷善,並且長期堅持應用。學會寫字以後,還應當指導他們用日記的方式進行反躬自省。先進行回憶,然後及時記錄成文,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更加有益於終身。
德慧智幼兒教育實例
案例1:(選自道德知音論壇) 家長發現孩子學習能力差,及時做出的教育嘗試。5歲,農村家庭。 誦讀前情況:據家長說,大腦遲鈍。大人每天教他數數,教兩年多,只能數到5之內,從來超不過6。誦讀《德道經》3個月後: (1)慧能開啟,100之內的數加減,能準確地1口算出來。(2)200多漢字,能讀,能寫,能拼音。
案例2:(選自熊春錦先生著《國學道德經典導讀》2006年8月 中央編譯出版社)6歲,誦讀家庭。孩子自己主動自覺自愿地學習。 問:「為什麼要誦讀經典啊?」答:「我誦經為我爸爸,因為爸爸頭年把腳歪傷了。讓爸爸早日好」「還為姥姥和姥爺,不讓姥爺和姥姥吵架。」
總結:從小培養、提升孩子的感恩心、愛心,有助於孩子健康心理的穩定與成熟,作為家長,從孩子素潔、淳樸的心靈中,也得到極大震撼與反思,調整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以童為鏡,反省自躬,和諧家園。經典誦讀,可以為家庭成員構建溝通的橋樑。
案例3:(選自熊春錦先生著《國學道德經典導讀》2006年8月 中央編譯出版社)由於有了前期的德慧智胎嬰養虛的教育過程,我們驚訝地發現,孩子都有超常的記憶力,少年版的《西遊記》她幾乎可以1章章地背下來。到4歲的時候,我讓她背中醫針炙穴位,她1周時間就把102經絡的數百個穴位按順序背下來。對於認字,我們沒有教她如何1筆1劃地認和記,採用的方法是整體記、全篇背,書讀百遍,其意自明,何況1字?4歲時,我估計了1下,2千漢字她可以拿下了。不過孩子的特點是記憶而非理解,這種理解以及詩歌、傳統文化背後隱藏的巨大道德營養、人文情懷、人生感悟都會在適當的時候11釋放,回報給每1位虔誠的父母陽光燦爛的孩子。
5、德慧智經典誦讀疑難解答
1、問:在經典誦讀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小朋友很喜歡誦,而有的小朋友不喜歡,聽老師誦讀的錄音很煩燥,不想聽,非要家長把錄音關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怎麼引導?
答:有的兒童,由於先天稟賦中本身的道德品格和道德的能量就不足,而後天家庭教育中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起步遲,胎嬰養虛期錯失大好時機,先天稟賦中的消極因子和後天習性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這樣的孩子在經典誦讀教育中,就容易出現與經典的非親和性。
對於出現「有的小朋友不喜歡誦讀,聽老師的錄音很煩燥,不想聽,非要家長把錄音關掉」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和克服,正好說明經典誦讀對孩子有較大的作用,這就需要家長花較大的精力和耐心,以家長帶誦和教誦為主進行過渡期的鋪墊。家長實踐在前,成為孩子的表率和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素質氣氛,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經過家長的努力,充分發揮好第1任教師的作用和功能,才能改變1些孩子「天性」與「福德」不足的現象,順利從被動步入同步或者主動的狀態中。如果家長缺乏耐心與毅力,那麼這1類孩子由於先天稟賦的不足,就很難以改變。
1棵小樹的成長,關鍵是在早期的灌溉、施肥、修剪等管理。1旦樹根深植,主幹挺拔,那麼其成材的希望也就可以從小看大。教育孩子之理,與此其實是相通的。父母、家庭人文素質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培養基,這個培養基的道德營養越豐富越深厚,孩子的成長,接受道德文化經典的教育也就越自然而可行性越高。
2、問:我的孩子已經在誦讀《德道經》1段時間了,「恭、熟、忘、合、靈」5字訣如何與日常其他的功課相結合?
答:關於「恭、熟、忘、合、靈」這個5字訣,主要是針對著成年人制定的,這是祖先們傳的啊,也不是我的發明創造,可以說是自古以來道家內部流傳下來的1些方法。因為我家裡,祖上就是1個道學承傳的家庭,也有社會上的師父跟爺爺和父親他們輩的都關係甚為密切,這些口訣和方法就有些記錄和承傳下來了。
對於孩子們來說,只要有「恭、熟」就可以了。至於說「忘、合、靈」,他們在「恭」和「熟」的過程當中,很自然地也就融合在1起了。這其中跟孩子們的生理特點有很大關係。像我們母親懷孕時,在第7個月的胎兒期,每逢「7」他都有1個變化,你們注意掌握這個規律。像胎兒在第7個月的時候,他後天系統就開始啟動發展了。孩子們生下來以後,直到長到7歲的時候,那麼同樣乳牙就開始脫落,恆牙就開始長起來了。恆牙1旦長起來,就說明他已經開始進入後天了。
所以說,7歲以前的經典誦讀是最為重要。不僅僅要誦讀,而且還教他們認字。到了7歲以後、直到105歲之間,那就要誦讀和認(字)「恭、熟、忘、和、靈」就要抓住了。這時就不能夠還是用7歲之前的那種教育方法來繼續把握孩子。因為7歲之前,它是1種就像計算機掃描圖印到孩子們大腦的那種學習方式,是直覺式的接受,他誦讀幾遍很快就記住了。而且,老子的5千言本身有很高的提高智商的能力,使他的記憶力迅速地得到提高,使他的行為很容易得到規範。
也就是說打造道德品格,提供道德能量以及開啟智慧這3重作用,在7歲之前是比較容易達成的1個輕鬆的階段。只要我們作大人的,引導他每天都在實踐。——當然1定要孩子動口,你別老放1個唱片給他聽,光聽是不行的。「聽」是掌握西方文化的方法,因為西方的拼音文字都是在大腦後側產生腦電波,唯獨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在大腦的兩側額葉區產生放電,並且在大腦的中央也產生陰電、陽電的激活而產生智慧。
那為什麼誦讀經典能夠開啟智慧呢?是因為中國的文字和語言以及文言文的結構,那種韻味兒的結構能夠同時啟動和激活雙側大腦額葉的生理放電;並且,陰電和陽電1旦產生以後,在大腦中央深層就出現1個耀斑——慧智的耀斑,那個就是人的慧信、慧識。這個慧識1打開以後,就作用於整個身形,而提高孩子們的智慧能力和記憶水平。
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就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側重點。但基本方法,可以說還都是比較簡單的。只要你去誦讀了,那就能行,這是中文的特點。為什麼呢?我們中文的發音區,文字能量集合區都在靠近運動區。像老年人為什麼中風啊?就是因為在語言區後面有1個海綿竇區,海綿竇區裡面有血管,血管1發生梗塞、痙攣甚至破裂,就會發生腦意外,整個就癱瘓掉了。所以中文的特點也在這兒,要通過你動口、動手、動嘴,甚至動鼻,1起都動起來,那就能夠比較完美地掌握好中文經典的內涵。而不像學英語,學英語你們則要注意1個特點,要讓孩子多聽。因為英語、外國的語言它不是藝術,唯獨中國的文字是藝術,是科學。
外國的拼音文字,包括英語也好、法語也好、德語也好,它都是1種工具——語音交流的工具。像德國,雖然那麼多的人都讀書,但是他們說自己有500萬文盲。為什麼這麼說呢?它真正會說的不會寫,寫不出文章來,它的語言和文字是割裂的,但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它不是割裂的。所以中文和外文的特點,根據生命科學的研究、現代科學研究,通過核磁共振大量研究1些案例以後,就發現:要掌握英文,你只教孩子們多聽,他聽熟了他就記住了,幾天不聽,完了。
我在國外由於講課涉及的科學領域、生物領域、化學領域、醫學領域,涉及的領域很多,我要是請個翻譯很難。為什麼呢?它的詞典特別多,搞哲學的1大堆,搞化學的又是1大堆,都不相通。不像中國,你掌握了7千文字,你可以成為1個大家,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所以,不要把學習外文和學習中文的理念摻雜在1起來理解,1定要把握我們自己的特點。
當然,我們的孩子現在走向世界嘛,也是需要學習外文。那麼在打好基礎的基礎之上,我們這1代孩子,如果是通過經典誦讀的孩子,再來掌握外文那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只把教育基礎打好,同時兼顧著讓他早期在7歲以前能夠學習1部分英語,那麼將來都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他們的記憶力都是相當強的。
3、 問:老子的經典與儒家的其他經典,有何不同?
答:這個經典有何不同,實際上通過兩個方面就可以回答。根據中國和世界的研究者以及我個人的認識,我歸納了1下,也就是兩句話:老子通於大道,孔子精於常道。也就是說,老子能夠既在常道當中生活,也能自如地跨越時空的障礙,進入另1度空間,捕捉自然的奧秘。而孔子呢,他只是精於常道。
根據歷史的記載,雖然他5次——總共有5次比較確切,大家比較共同承認的是他3次問道於老子,老子都在批評他,而沒有把如何得到道的方法告訴他。所以,人們就說「孔子精於常道,老子通於大道」,這就決定了1個人所寫的東西能量性的高低和內容的深淺。
另1個方面,還有1個原因,那就是說什麼叫「經」?世界上最著名的「經」是3大部:1部是《聖經》,1部是《古蘭經》,1部是老子的《德道經》。那麼,我們只要把這3部經典綜合起來看,那就是凡是能夠站在「〇」的高度,同時闡釋有相和無相雙重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哲學思想,才能稱之為「經」。而只站在太極的「白」裡面,只能夠揭示有相世界真理的著作,就不能稱之為「經典」。
可以說,應該根據這個概念來分別,什麼是「經」,什麼是「典」;什麼是「經」,什麼是「書」。古人是承認這1點,為什麼把《易經》歸到了「5經」之中,而「4書」當中只用《大學》、《中庸》等等?其中的原因,就是說它內在的能量級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我們在解讀古代1些優秀文化的時候,要注意把這兩者區別開來。對什麼叫「經」,什麼叫「典」,什麼叫「經」,什麼叫「書」,對他的能量性、品格性、作用性的區別,雖然我們暫時還沒有辦法直接用我們的雙眼區分清楚,但是可以用心來感格清楚。
4、問:德慧智經典誦讀中,曾經說過4歲以前的小孩子可以誦讀《德道經》和《易經》。現在社會上,出現的1種叫做「珠心算」的教學方法,專門教學前兒童學的是數學,幾年以後小孩子就會在數學上有1定的成就。請問,孩子頌經的同時,還要不要學習這種「珠心算」的方法?
答:做大人的對孩子的培養,實際上要注意有為和無為的整體把握,不要跟風。1跟風,就可能是浪費時和工。每1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他自己的生命軌跡,都有他自己的事業,只是需要各位家長和社會善於發現和把握他,及早定向地去培養他,而不是1說小孩子要培養音樂興趣能夠成為音樂家,那麼雅馬哈就大發其財,整個電子琴就風靡全中國,商家也善於運用成人的盲目。愚治的時代,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孩子們整個教育,其實關鍵還是在我們成人身上。當我們的成人父母具備了道德文化的底蘊,就像1個成功的中醫1樣,他不僅精通葯術、脈學、處方學,而且還精通面相,精通4柱,精通靈龜等等方法,所有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等等知識系統性的方法,那才能成為大醫、良醫。
而我們作為家長,那也要有1定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底蘊,那你才能成為大父、大母,成為智慧之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們推廣的德慧智教育理念,1方面是希望家長智慧得到提升,2方面是希望孩子們通過這1豐富的精神能量的滋養。使他們的先天慧性儘早地透發出來,被我們的家長所發現,及時地進行既符合他先天需求的定向培養,又符合我們社會需求這樣1種雙向需求互動式的教育。
所以這裡面,在3歲之前,這些跡象實際上都會顯示出來,孩子們喜不喜歡數學,對數學的興趣表現得如何,數學上是否會有所成就,其實同樣也與這1個先天能量的儲備,具有極其重要的關係。把基礎打好是個根本,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之下,提供豐富的慧性營養、智性營養能量的前提之下,去發現孩子們將來的發展方向,給予及時的既有重點也比較全面的培養方向,這都是可以的。
例如,你提出來是否可以教孩子進行這種「珠心算」的方法,你可以試,就是看你在教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及時發現你的孩子將來是這方面的天才的後備軍,有沒有可能?起碼來說,這種在小孩子智識系統、大腦記憶邊緣系統還沒有形成之前,你已經將這個領域的知識灌注給他了,使他進入了1種啟迪和儲存的狀態。至於說,能不能在將來成為數學家,在計算能力方面是否能夠優勢於其他人,那麼還是應該本著1種順其自然的方法,注重整體教育的方向。但在教的過程當中,1定要用啟發式的,而不是現在的情形——家長的巴掌都比較快,孩子不聽話,1巴掌就打下去,逼著孩子去學,而關鍵是要進行循循善誘、啟迪式的、啟發式的教學,那麼才可能發現他們的定向培養的方向。
我提議,在提供豐富的道德精神營養的前提下,去發現孩子們的智慧方向所在,從而節約更多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時間資源。
5、「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其實是教育我們成人自己,孩子就是1面鏡子,在教育的過程中,他們的調皮與不合作,就是我們的監考官,在考察著我們大人的仁德義德禮德信德智德的狀態。以子女的不足為師,可以照見我們自己修養的不足,在教子中教自己,升華自己。
6、問:當前全國出現了「國學熱」,但人們在浩如煙海的國學文化面前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請問究竟何謂國學呢?
答:"國學"1說,出現於210世紀初,產生於西學東漸時期,1批愛國志士為了保有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色免受西方思想的侵蝕而提出的。概括起來講,國學就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和民族,而表現在思維方式、哲學觀、文化、藝術、科技、信仰等層面上的各門類學說的總和。我注意到現在國內1些專家、學者對國學的定位,都主要集中在儒學領域。我覺得孔子的儒學是1個優秀的文化領域,但還不足以囊括5千年中華文明的神髓,沒有凸顯出民族根文化的特色。
中華文化真正的根,我認為應該是傳統文化上的伏羲易學文化、黃帝道學文化、老子德道學文化、孔子儒學文化。其中,伏羲易學文化和黃帝道學文化主宰著2500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並且影響著2500年以後至今的歷史。而老子的德道學文化和孔子的儒學文化,則主宰著25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史。
中國根文化的特徵,是道德文化,伏羲、黃帝、老子、孔子的思想皆植根於道德文化思想。黃老之學的核心,都是"道"和"德";而孔子則是志於道,據於德。老子對德和道,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誕生於2500年前的《德道經》,向上,總結、繼承了中華上2500年的文化精華;向下,引領著中華民族誕生了2500年的文明。
我覺得,只有把握住道德文化的核心,才是把握住了我們民族的根文化。從漢代進入社會主流的儒學文化,實質上是在道德文化的基礎上誕生的。據史料記載,儒學文化創始人孔子曾經多次問道於老子,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5常就源自《老子?德道經》的開篇《論德》章中。漢代傳入中國的佛學,藉助道德人文的信土和儒家文化的烘托,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認為國學應該是以道德文化為主根,以儒家文化和釋家文化為輔根,3位1體的文化體系,這是我們民族精神領域的根基,也是治國安邦精神領域建設的1個根基。
人類的精神文明要想進1步飛躍,就必須找到人類文明的文化基因,找到文化誕生的源頭活水。由於任何基因都是產生在它本身的原生態之中,而中國文化的原生態只要展開歷史的畫卷,就不難發現她並不是春秋戰國文化,不是義治、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依據老子5千言開篇中的揭示,義治與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只是次生態文化,並不具備中國根文化的全息性,它只是全息性基因的1種蛻化變質。所以,只有代表道德文化最高形態的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和老子的德道文化,才是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基因文化。基因文化不能全面把握,那麼社會發展也就必然殘缺不全,社會的偏殘缺廢也就在所難免。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系統性上,是1部道德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儒學文化,道德文化的歷史遠遠早於儒學文化數千年之久,並且道德文化是儒學文化的源泉。道,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也是世界各宗教理義中的最高境界之1。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於軒轅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於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這個「易道」、「法道」、「德道」,全部都是唯道獨尊。「抱道無離論天下」、「執1以為天下牧」的學說和思想,她們共構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的3部曲,非常完美地構成了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