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70後」在追逐社會化需求的時候卻迷失了自己

一些「70後」在追逐社會化需求的時候卻迷失了自己35歲的困惑,你有嗎? 「丁克」家庭,外企人事總監、年薪50多萬,有房有車,到美國出差,到歐洲旅遊,到香港購物……這是一對38歲夫婦的生活簡述,在別人眼裡「羨慕死人」的他倆,面對職業諮詢師,卻抱怨「心裡空空,總會湧起失落感」。 這樣的嘆氣,企業培訓機構和職業諮詢機構的專家們最近頻頻聽到。他們發現,諸多35歲上下的職場人似乎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人生的一段困擾期,這批「70後」,在經歷了10-15年打拚之後,有的已然在各自的行業出類拔萃,但眼下想不清楚下一步怎麼走;有的則在為職場生涯難以轉型苦苦掙扎——在「45歲中年危機」還遠未來臨之時,已被「35歲的困惑」籠罩住了。 事業天花板無法突破 一名IT通信公司的技術人員在30歲以前,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他生怕自己所學的知識老化,生怕在競爭中被淘汰,危機感始終縈繞心頭,於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加班成了家常便飯。跨入35歲之後,他仍然認為自己沒有能夠達到期望的目標,因為很多大學同學已經是部門的頭目了。 似乎在很多行業,35歲成為一個門檻,在許多企業要求年輕化時,他們的事業還沒有突破,困惑隨之而來:這樣繼續下去,職位就難有改變,工作也難做出更大的成績。這個時候許多職場人士採取的方法就是一心撲在工作上,工作過勞等現象也開始出現。 高級職業規劃師、中智人才信息部經理朱詩勃認為,一些職場人在30歲以前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未來,感覺自己沒能在30歲的時候「立」起來,而轉行又面臨年齡的障礙,更年輕的人已經冒尖,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自我認知全仗外界評價 而那對可謂「鑽石領」的「丁克」夫婦在與培訓專家、思維管理諮詢公司的王善平交流的時候,坦陳心中的「迷茫」:「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不是很強,今天在企業裡面是一個人事總監,我是不是要去做更加忙碌的副總?也可能明天突然裁員,那就什麼都不是了,隱隱約約就有這種擔心。」 更有趣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個從事投資銀行工作的白領,現在受困擾的一點是「我算不算是一個專家?」他干投行已經十五六年了,突然之間,有人開始叫他專家了,「剛開始我心裏面還有點不習慣,然後叫著叫著就習慣了。突然有那麼幾天人家不叫我專家,我就一下子失落得不得了。」 王善平說,一些35-40歲的職業經理人雖然表面上已經成為「成功人士」,但是因為對自己缺乏清晰把握和認知,於是,他們的感受都仰仗著外界對他的支撐和認可,自然而然產生了內心的迷茫。 不要被「社會角色」綁架 職業諮詢機構對諮詢案例分析後發現:30-3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男性,職業困惑最多。他們普遍有「三高」:高慾望、高壓力、高風險。「三高」的存在使得這一年齡段的男性職場人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 「70年代人成長的30多年中,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物質化過程,房子車子、出國留學、陞官成名等社會化需求蜂擁而來,於是他們在追逐這些社會化需求的時候,對自我需求關心不夠,最終迷失了自己。」王善平這樣分析道。 王善平還特別提到,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從小學到大學,在注重能力培養的同時,引導孩子關注內心的教育卻少之又少,所以他們更多被社會角色綁架,而這種社會角色和自己的內心喜好又沒有交集,內心的空虛不知道如何調適。 朱詩勃對於這一群體的建議則是,一方面,要理性地評估自身,制定合理職業目標,根據行業環境和自身現狀完成轉型;另一方面,要平衡工作與休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給內心留出思考的空間。 本報記者 李雪林
推薦閱讀:

這個『貌美如花』的女子刷新了所有人對好吃懶做的認知
農民起義和社會變革
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
《家有兒女》:屬於我們的童年記憶

TAG:社會 | 需求 | 自己 | 70後 | 社會化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