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景泰藍三塔(清·文物)

六稜鏡塔、四方佛塔、喇嘛塔

年代:清乾隆年間;形制、特點;三塔精緻美觀,各有千秋;狀態:完好,均為國家級文物

  景泰藍三塔,即六稜鏡塔、四方佛塔和喇嘛塔,現藏於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法源寺前街教子衚衕南端的法源寺大殿內。

  六稜鏡塔,大清乾隆已酉年敬造。四方佛塔,大清乾隆已酉年敬造。各面有佛龕,內有小佛,現已不存。喇嘛塔,大清乾隆已酉年敬造。有一個佛龕,裡邊小佛現已不存。三塔高約3米,做工精緻,造型美觀。均為國家級文物。

  據本通覽編錄體例,三塔作為袖珍文物塔列為本卷附錄。

  

關於法源寺

法源寺大門  

法源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並改為今名,1965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

法源寺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修,並贈建「憫忠閣」。遼清寧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規模格局;明朝正統二年(1437),寺僧相熔法師募資進行修葺,易名「崇福寺」。清朝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更名「法源寺」。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內供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如來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凈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壇,現闢為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唐以來各代藏經及多種文字經卷,蔚為大觀。藏經樓,現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自東漢到明清歷代精品佛造橡數十尊,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

該寺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至今寺內供奉著玄奘法師頂骨舍利,藏有稀世的佛教文物,如明代四大天王銅像及五方銅像以及自唐至清遺留下來的各種石經經幢、碑碣、石函等文物。在藏經樓上開闢的佛教文物陳列室內,有珍貴的明永樂七年(1409年)泥金寫成的華嚴經、明版大藏經和名貴的貝葉經以及明清水陸畫、法器等,這些都反映了當時雕塑、繪畫等方面的高度成就,同時也反映了封建時代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和水平。

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里,為京城絕景。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北京小記-法源寺
大隱於市-北京法源寺

TAG:文物 | 北京 | 北京法源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