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三):如何因材施教訓練思維品質?
編者按:核心素養是我國基礎教育界近年的熱詞。作為一門外語語言學科,英語學科離不開語言、文化和思維,修訂中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因此提出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在近日出版的《2016中國基礎外語教育年度報告》中,高中課標修訂組核心成員、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深度解讀。本期聚焦「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
(一)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及聯繫」間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動,對感知信息進行加工,並以儲存於記憶中的知識為媒介,探索和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的活動。人們認識世界也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並從眾多信息中將有用的信息篩檢過濾,儲存到記憶系統,繼而形成表象和概念。
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是思維。人類具有深刻、複雜的思維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類具有非常系統、完善的語言符號。思維與語言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中提到:「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二者互為依存,二者是同時產生的。」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由一套音義結合的辭彙系統和語法系統組成,但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結構系統。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有非常大的差異。在詞法上,英語屬於「綜合型」語言,漢語是「分析型」語言。
例如:漢語沒有詞的形態變化,通常是通過詞的疊加來表達某個意思,而英語是通過附加成分(前綴、後綴)或詞根的語音變化來改變詞義。英語的時態就是很典型的一種表現,通過動詞的各種變化,來表達現在、過去發生的事,但在漢語中,則是通過增加時間副詞幫助表達同類意思。在句法上,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重主題,英語重主語;漢語重心在句前,英語重心在句後;漢語句子呈線形,英語句子呈樹形。例如漢語的定語修飾語前置,而英語的定語從句後置;漢語習慣先講事實、原因,後講態度、結果,英語先講態度、觀點、結論,後敘述原因、條件、事實等。
不同語言的不同結構體系造成了思維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種語言的背後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在漢語背景下,我們更習慣於形象、直觀思維,習慣於含蓄、間接表達,習慣於以人為中心思考事物,習慣於由表及裡的思考方式;在英語體系中,他們更習慣於邏輯思維,習慣於直接表達,習慣於從客觀現象對人影響的角度考慮事物,習慣於先果後因的思考方式。因此,學習和掌握一種及以上的外語有利於彌補單一語言帶來的思維局限,發展多角度思考事物、認識世界的能力,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基於上述內容,《修訂課標》把思維品質列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並將其界定為:一個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的邏輯性主要表現為思維的規則和規律,具體涉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心智活動。思維的批判性在於質疑、求證的態度和行為,不盲目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拒絕一種思想,而是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思維的創造性側重於求異、求新,不墨守成規,敢於想像,善於改變,推陳出新。
在英語學科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就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語言與文化現象,分析和比較其中的異同,歸納語言及語篇特點,辨識語言形式和語篇結構的功能,分析和評價語篇所承載的觀點、態度、情感和意圖等英語學習活動和實踐運用途徑,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建構、辨識、評價、創新等思維方式,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提高思維品質。同時,思維品質的提升又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以。
(二)
《修訂課標》明確提出思維品質,強調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並按三個水平等級劃分思維品質高低。水平級別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難易程度、複雜程度、深度和廣度等。例如:
水平一:根據所獲得的信息,提取共同特徵,形成新的概念;
水平二:根據所獲得的多種信息,歸納共同要素,建構新的概念;
水平三:根據所獲得的綜合信息,歸納、概括內在形成的規律,建構新的概念。
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是同步發展的,他們之間存在著差異性,所以思維品質的三級水平不是簡單地對應必修、選修 I 和選修 II,而是衡量一個學生在任一學習階段的思維品質。有些學生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水平三的思維品質,有些在選修 I 階段可能還處於水平一。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對於教師來說,水平等級的劃分主要幫助他們根據這種差異,選用難度不同的材料,設計複雜程度不等的學習活動,設置要求高低不一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以因材施教。
《修訂課標》對思維品質的三個級別水平,按照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和批判與創新等四個層面作了具體的內容描述。
例如思維品質水平二:
(觀察與比較)主動觀察語言和文化的各種現象,通過比較,識別各種信息之間的主次關係;
(分析與推斷)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客觀分析各種信息之間的內在關聯和差異,並發現產生差異的各種原因,從中推斷出他們之間形成的邏輯關係;
(歸納與建構)根據所獲得的多種信息,歸納共同要素,建構新的概念,並通過演繹,用於解釋、處理新的問題,從另一個視角認識世界;
(批判與創新)針對所獲取的各種觀點,提出批判性的問題,辨析、判斷觀點和思想的價值,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四個層面描述的次序體現了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信息輸出的整個過程,也符合布魯姆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由低到高的六層次認知目標。這樣描述有助於教師按照學習活動次序和認知規律,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同樣也可以有序地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
基於英語語言特點,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水平,引導他們思維的系統訓練。
01
觀察
觀察是獲取信息的一種知覺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行為。在聽、讀、看等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確定目標任務,在聽、讀、看等技能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並留給學生必要的實踐時間和空間。例如,在語篇閱讀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先根據標題或配圖,猜測文章的主題,讓他們預設閱讀的目標,同時以 tips 的形式介紹略讀的技巧,然後再由學生自己讀找文章主題。如何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取信息是課堂教學活動前期的重要環節。
02
比較
比較是判斷兩種事物之間共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語言現象。教師不必忙於給他們講解,而是讓其自己探究,通過比較語言結構、語義等的異同來學習語言知識。例如: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比較找到兩種句子結構的異同,尤其是在語篇中體驗兩種結構表達的不同意義。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也有許多中外文化比較。
03
分析
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並分別加以考察的認識活動。《修訂課標》倡導主題引領的英語學習活動,活動的載體是語篇。通過語篇教學,可以解決教學碎片化現象,所以語篇分析是英語學習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語篇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閱讀教學,教師運用語篇分析手段,可以引導學生從語境、信息、結構等層面分析文本,釐清文本內在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在語境上,學生需要分析主題背景與語篇的關係,在特定的語境中解讀文本;在信息上,學生可以從句子的交際功能分析不同句子結構和不同的句子排列是如何傳遞不同的信息的,如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因為他們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不同;在結構上,學生要學習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不同的交際功能,分析語篇結構的條理性、連貫性和前後一致性,分析主題句與信息細節的關係,分析句子與段落、段落與段落、段落與篇章的關係。
04
推斷
推斷是根據事實或前提進行推理、判斷事實的因果關係的心智活動。我們通過聽、讀、看所獲取的,通過說、寫所表達的,往往先是一種觀點或一個事實,或是一種現象。如何判斷事實與觀點?如何從現象解讀本質?如何理解語言的深層結構?如何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在英語學習中得到培養。
例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多訓練學生藉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語言表層結構下的深層意思。如一個六歲的孩子跟父親說「Daddy, it is Sunday today」,背景是六歲孩子和父親,父親工作忙,不能帶他出去玩,很有可能答應孩子周末帶他出去,基於這樣的背景,孩子話里的深層意思應該是要爸爸帶他出去玩,但如果是妻子跟丈夫說同樣的話,其深層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又例如,當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或表示一個觀點時,教師應該多問一個 why,引導他們反思自己觀點的理由是否合理、正確;當學生學習一個argument 時,引導他們確認 conclusion 與 reasons 的關係。只有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因果關係意識,他們才能正確推斷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本質意義。
05
歸納歸納是指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的思維方法。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先讓學生學習某個語法項目,再舉例說明,然後讓他們做大量的語法練習,從而鞏固該語法。這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方法。我們不否定演繹在教學中的作用,但單一或過多地使用演繹手段不利於學生歸納能力的發展。為彌補演繹方法帶來的不足,教師可以反其道行之,先不忙於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體驗大量語言結構和該結構所表達的功能意義,在他們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概括語言結構的特點和功能。
06
概念建構
建構概念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的活動。概念建構與歸納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在一種新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與母語不同的新概念,所以概念的建構顯得尤其突出。例如英語是拼音文字,詞形結構完全不同於漢語,所以在學習英語辭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音形關聯的概念;又如英語中有冠詞,學生需要形成名詞的指向概念,名詞與不同冠片語合,表達不同指向;再如英語中形容詞是不能單獨作謂語的,所以學生要建構起「be 形容詞」的概念。在日常英語學習活動中,學生在語言體驗中不斷歸納各種語言規律和特點,建構各種新的概念。
07
批判性思維大家知道,上述幾點所討論的都屬於邏輯思維,而高度形式化的邏輯思維很容易導致遠離我們的思維實際,得出可能會背離事實的結論。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思維,依據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舊版 SAT 試題中有專門的批判性閱讀一個部分,考查的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借鑒,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 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 that 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 按照常規的方式,教師可能會設計一些針對錶層信息的問題,如Why will females take all the best jobs in the future?但如果要引導學生對這一觀點的質疑與求證,教師不妨考慮引導學生對該觀點的前提假設作推斷:1)在校學習成績好壞與今後就業有著密切聯繫;2)女性不應該找到比男性好的工作。教師再引導學生評價這兩個前提假設,不難發現二者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前者與社會就業實際情況不符,後者存在著性別偏見的潛意識。
08
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和方法。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一個人用於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語言不會是直接來自教科書或是老師教的,他肯定是按照語言的規則,根據信息表達的需要,臨時組合語音、詞語,這就是一種創新。心理語言學家也指出二語學習者是在嘗試一種介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語際語,他們不斷假設、嘗試、驗證,逐漸接近目標語。雖然語際語充滿著種種的錯誤,但整個過程其實是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和語言實踐過程。
基於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創造性地使用語言,促進他們的語言水平提高,也促進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發展。過多的背記、模仿反而會妨礙學生的語言自信,也抑制創新思維。
英語學習與思維能力提高關係十分密切。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教師有意識、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訓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1世紀英語教育》整理。
《21世紀英語教育》整理。作者:夏谷鳴,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推薦閱讀: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深度好文)
※晚上一個人時,慢慢看(深度好文)
※愛情深度心理學:有利於了解自己的愛情模式
※為別人撐傘(深度好文)-今日頭條
※男人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