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父母愛孩子愛到焦慮,孩子為什麼不買賬?
「擔心孩子以後成了一群大樹間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夠接受到陽光雨露呢?」這種在父母中非常普遍的焦慮,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一位80後媽媽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原來一直覺得小學三年級應該以玩為主,但發現孩子班裡大多數同學報了各種各樣的班,有的作文拿了獎,有的甚至出了書。她內心開始變得不安,感覺人們都在搶跑,而「我卻慢悠悠的」,覺得進退兩難,非常焦慮。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言行、婚姻質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中國現在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為什麼孩子卻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的感受為什麼與父母的初衷有那麼大的差距,父母愛孩子愛到焦慮的程度,孩子們為什麼不買賬?
討論中有一篇文章令我深受觸動,他說:「我媽在家裡養了幾盆植物,她總抱怨別人家的植物都長得可好了,為什麼她的不行。直到今天我發現,我其實和那些植物很像——葉子上黃斑、缺損、顏色難看,一身的病。原因是我媽忙起來就忘澆水,有的時候植物都乾枯四五天了,她才想起來還沒澆水。我發現我的命運和植物簡直就是一樣的,忙起來就被放置、被忽視、被敷衍。而我爸總出差,回來就出去玩。我和那些植物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起來的。我媽說她搬家時一個花盆摔碎了,她發現植物根部長滿了肥大的不知名的蟲子,她說噁心壞了。現在我想,是不是等到我也從根部爛掉之後,她也是相同的感覺呢?」
這個感覺自己「被忽視、被敷衍」的孩子曾經問過媽媽:「你沒時間打理它,那你幹嗎養它?」這其實是值得每個家長去思考的問題,就像很多人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作為育兒的起點,卻不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不明白父母的言行、教養方式、調節情緒的能力、婚姻質量等,都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應有條件不要把孩子行為的錯誤延伸到整個人
很多家長都認可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但他們的很多做法卻讓孩子感覺到愛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考試考第一名就有獎品,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喜歡,再不去寫作業媽媽就不愛你了……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愛的饑渴症,擔心父母會隨時收回對他們的愛。孩子會從父母的言行表情判斷父母的愛是不是有條件的。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可以批評,也可以處罰,但一定要明確地表達,「我批評的是你的不良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一定不要把孩子行為的錯誤擴大和延伸到整個人。懲罰完畢一定要和孩子說明為什麼要懲罰他,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說:「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但要批評你今天的行為。」這一點尤其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本能就知道你的愛是不是由衷的。孩子如何解讀父母的愛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論任何時候他都是被愛的,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當然,無條件地愛孩子不是溺愛,不是他想要什麼都得答應。父母要全然接納的是孩子這個人,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不是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要照單全收。愛孩子,就是明確地告訴成長中的他,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是不對的,幫助他更好地社會化。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錯誤的家教方法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什麼叫溺愛?溺愛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在家庭大環境下,包辦代替、過分注意、輕易滿足、大驚小怪、剝奪獨立、害怕哭鬧、當面袒護都是溺愛,孩子到了學校就會表現為不服從管理、不遵守規則、不喜歡被約束、與同學相處時多爭吵、不願意分享、受挫折時難以接受……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還會影響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合作。
有些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和學校不一致,不僅造成學校的困惑,也會對孩子造成困惑。比如學校要減負,但家長說作業太少不行,擅自給孩子增加家庭作業;學校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長說不行,「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學校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家長會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如別人」……弄得孩子無所適從。
很多家庭教育誤區,都源於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績單。所以會有「孩子是我的」、「我是你爸你媽,你必須聽我的」、「將來你就會明白我是對你好」等種種說法,說明我們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給孩子的愛其實是有條件的。
父母的情緒有殺傷力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焦慮成高度正相關情緒是會感染和傳遞的,壞情緒傳遞得比好情緒快,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焦慮成高度正相關。一個美國的家庭研究證明,如果父親或母親有焦慮症,孩子患焦慮症的風險是正常孩子的7倍。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以讓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更自信。北師大在幾萬個孩子中做的一個大數據調查證明:親子關係每增加10%,孩子在品德行為、學習成績、高級認知能力方面的積極行為都會增加。
當孩子進入叛逆期時,父母尤其要學會控制情緒。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學上稱之為「危險期」「狂風暴雨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令人頭痛。其實,恰當的叛逆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怎樣能讓叛逆既有好的開始,又有好的結束?父母作為孩子最直接的觀察和學習對象,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只是課堂上和語言上的直接學習,也包括觀察式學習和模仿式學習。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我們千萬不要像笨鳥那樣,生了蛋以後說:「我是笨鳥,你替我飛吧」,把孩子變成自己圓夢的工具。
小馬薦讀丨你的微信里有這些嗎?
推薦閱讀:
※李其忠教授談起居養生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有哪些有趣的老師?
※書法培訓中心教授--胡立民
※【名師開講】陳興良教授點評《刑法修正案(九)》總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