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大發脾氣不聽話,其實是想對你說……

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有很多家長會困惑: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大吵大鬧?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黏著我,一刻不肯離身?

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總要和我對著干?

作為家長,常常面對著這十萬個為什麼,卻找不到十萬個答案。孩子的這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行為其實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部分,才是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如何才能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呢?

「不當」行為下倍感沮喪的孩子

現代育兒學基本理念鼻祖阿德勒提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目標所激發的。也就是說,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阿德勒認為,孩子和成人是一樣的,都是獨立個體,需要得到尊重並被有尊嚴地對待。

孩子不會去做沒有目的和回報的事情,他們吵鬧、對抗、叛逆看似是隨機而起的,但其實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道理。當孩子的正當行為沒有得到家長的關注,情緒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可能不太會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能一門心思地藉助那些「不當」行為來獲得更多關注。

在生活中,那些哭鬧耍賴的孩子看上去好像很強勢,但其實他們內心是非常脆弱、沮喪的。這裡的「沮喪」,是孩子對他的目標沒有被滿足後的內心真實感受。孩子貌似在發脾氣或黏著父母,實際上是在向我們溝通一個需求:「爸爸媽媽,我需要你們的關注,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做。」

更可憐的是,孩子在實施這些不當行為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內在的具體動機是什麼,他只能通過不斷地「嘗試錯誤」,在黑暗中摸索。

「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動機

孩子各種不當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有幾種呢?通常來說,孩子的「不當」行為最主要動機是為了:尋求歸屬感,以及:尋求權力、尋求自我保護、尋求逃避。

1「不當」行為的主要動機:尋求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孩子需要明確知道他在家中地位以及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孩子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特別是最親近的人)的足夠關注。一旦關注不夠,孩子心裡的那桿秤就會失去平衡,孩子就會藉助「不當行為」來增加自己的砝碼。

比如,他會操控家人為自己忙碌,讓家人為他做他早就會做的事情,或者做些特別服務等等。我記得前段時間我出差較多,回到家裡,小女兒見到我就開始什麼都不會做了,「媽媽,我不會穿鞋」,「媽媽,我不會刷牙」,等等。孩子覺得,只有我得到特殊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只有讓家長圍著我團團轉時,我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面對孩子過度尋求關注時,父母應該如何回應呢?

比如,孩子明明看見我們在打電話,卻來找我們陪玩,這就是想要獲取關注的信號。

以前我們可能會說:「不行,沒看見媽媽在打電話嗎?走開!」或者說:「好好好,我現在就來。」這兩種回應一是指責,二是妥協,都是給孩子負面的關注,會助長孩子的「不當」行為。

或許你可以試試抱抱孩子,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寶貝,媽媽正在打電話,不能被打擾,請給我十分鐘,結束後我就來陪你玩,到時我們可以一起讀個故事。」

或者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鍾(表),說:「媽媽正在打電話,不能被打擾,看到這個秒針嗎?等它轉十圈的時候,媽媽就可以結束電話陪你玩了。」

當然,滿足孩子歸屬感需求的最治本的方法是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的種種不當行為說明了我們陪伴的時間不足夠。我們要通過更多專註的陪伴來滿足孩子對歸屬感的需求。

2對「權力」的追求

很多孩子因為年齡小,無法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所以他只能藉助於對抗、不聽話、發火等來顯示其對「權力」的追求,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叛逆」。如果孩子能夠藉助語言來溝通他對 「權力「的需求,聽起來會象這樣:

「爸爸,我感受不到自己的權力。你一直把我當成小寶寶,整天發號施令,告訴我做什麼、何時做以及如何做。你剝奪了我的決定權,讓我無所事事!」

而面對孩子追求「權力」的需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給孩子選擇,比如:

「你想喝橘汁還是蘋果汁?」

「你想飯前做作業,還是飯後做作業?」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事情應該讓他們自己做選擇,即便可能會吃些虧,走些彎路,都沒有關係,給孩子充足的選擇權,鍛煉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做主。3尋求自我保護

有一個9歲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強勢,經常責罵她,總是看到她做的不好的地方,無論女孩做的如何優秀,家長都不鼓勵,不認可,因為擔心太多的表揚會讓孩子驕傲。

可是,這個孩子只有9歲,她感受不到認同,感受看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沒有辦法,只好用小刀在胳膊上劃口子,以此來釋放壓抑的情緒,這就一種典型的「不當」行為,用傷害自己的行為來尋求自我保護。

其實,通過報復來尋求自我保護的孩子都是受害者,他們小小的心靈一直被壓抑,被受苦。這樣的孩子尤其需要更多的認同與鼓勵。

別再一味呵責孩子了,更不要一味的懲罰和反擊。給孩子一個擁抱吧,保護她大大的世界和一片小小的天空。

4尋求逃避

人類的一大本能是:逃避危險。

當孩子感覺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往往選擇逃避,他們不希望家長對他們有所期望,這時候孩子選擇的不當行為是「自暴自棄」。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退縮、自暴自棄的感受是無助、無能為力、甚至絕望,我們反應是放棄孩子,或者責罵孩子:「你這孩子太不像我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無能!」,而這些話只會讓孩子更加感到絕望無助、更加消極。當孩子尋求逃避的時候,他內心的真實聲音是,「爸爸媽媽,請不要放棄我,救救我。」

此時,父母要做的事情是,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無條件向孩子表達愛和支持,不斷肯定孩子的能力,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點,和他做得好的事情上。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7:48 程虹老師微課—節選 來自凱叔講故事

了解更多有關「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的內容,


推薦閱讀:

脾氣嘴巴不好 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你的脾氣,暴露了你的教養
媽媽不是脾氣差,是真的太累了!
脾氣,很調皮?
父親的脾氣

TAG:孩子 | 脾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