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黑格爾的世界
說明:主要摘錄自《法哲學原理-序言-導言》、《小邏輯學》
為了走出以吏為師的困境,請走進黑格爾的世界,以明白抽象而至高無上的思維——它來自中國的「理」。許多博友能夠走近黑格爾,說明中國人的思維並沒有被窒息,石在火種就在,中國文化還有希望。
——壺公評論《走進黑格爾的世界》
1、認識理――也就是我們的上帝。黑格爾認為:
純存在或純有之所以當成邏輯學的開端,是因為純有既是純思,又是無規定性的單純的直接性,而最初的開端不能是任何間接性的東西,也不能是得到了進一步規定的東西。
只要我們能夠簡單地意識到開端的性質所包含的意義,那麼,一切可以提出來反對用抽象空洞的存在或有作為邏輯學開端的一切懷疑和責難,就都會消失。
壺公評論:
這裡的但是「純存在」或者是「純有」在老子學說表達為「無」。無論「純存在」、「純有」或者「無」都是存在的,儘管「抽象空洞的存在」,是可以意識到的「作為邏輯學開端」。
只能是「抽象空洞的存在」,一旦落實,就不免成為「上帝」,甚至「聖人」,鬧出許多一成不變的事情來,而純存在」、「純有」或者「無」都只是思維的原點和永不可及的思維的終點。而如黑格爾的表述:
這就是純全(在思想中)最先提出的界說,最抽象也最空疏。這就是愛利亞學派所提出來的界說,同時也是最著名的界說,認上帝是一切實在的總和。簡言之,依這種看法,我們須排除每一實在內的限制,這樣才可以表明,只有上帝才是一切實在中之真實者,最高的實在。如果實在已包含有反思在內,那麼,當耶柯比說斯賓諾莎的上帝是一切有限存在中的存在原理時,就已經直接說出這種看法了。
2、思維連續性的討論――沒有一個哲學是可以推翻的。黑格爾說:
在哲學史上,邏輯理念的不同階段,是以前後相繼的不同的哲學體系的姿態而出現,其中每一體系皆基於對絕對的一個特殊的界說。
正如邏輯理念的開展是由抽象進展到具體,同樣在哲學史上,那最早的體系每每是最抽象的,因而也是最貧乏的。故早期的哲學體系與後來的哲學體系的關係,大體上相當於前階段的邏輯理念與後階段的邏輯理念的關係,這就是說,早期的體系被後來的體系所揚棄,並被包括在自身之內。這種看法就表明了哲學史上常被誤解的現象——一個哲學體系為另一哲學體系所推翻,或前面的哲學體系被後來的哲學體系推翻的真意義。
所謂批判,很大程度在於充實,這種充實不僅僅是形態性的,更主要的是本質性,也就是不合理的理念的否定。
正因此: 「雖然我們應當承認,一切哲學都曾被推翻了,但我們同時也須堅持,沒有一個哲學是被推翻了的,甚或沒有一個哲學是可以推翻的。」
3、何為哲學?黑格爾認為:
這有兩方面的解釋:
第一、每一值得享受哲學的名義的哲學,一般都以理念為內容;
第二、每一哲學體系均可看作是表示理念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或特殊環節。因此所謂推翻一個哲學,意思只是指超出了那一哲學的限制,並將那一哲學的特定原則降為較完備的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罷了。
4、什麼是哲學史?黑格爾認為:
哲學史的主要內容並不是涉及過去,而是涉及永恆及真正現在的東西。而且哲學史的結果,不可與人類理智活動的錯誤陳跡的展覽相比擬,而只可與眾神像的廟堂相比擬。這些神像就是理念在辯證發展中依次出現的各階段。所以哲學史總有責任去確切指出哲學內容的歷史開展與純邏輯理念的辯證開展一方面如何一致,另一方面又如何有出入。但這裡須首先提出的,就是邏輯開始之處實即真正的哲學史開始之處。
5、是誰開始了哲學?黑格爾認為:
我們知道,哲學史開始於愛利亞學派,或確切點說,開始於巴曼尼得斯的哲學。因為巴曼尼得斯認「絕對」為「有」,他說:「惟"有』在,"無』不在」。這須看成是哲學的真正開始點,因為哲學一般是思維著的認識活動,而在這裡第一次抓住了純思維,並且以純思維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
6、認識規律,黑格爾說:
自然界本身是合理的;知識所應研究,而用概念來把握的,就是現存於自然界中的現實理性;它不是呈現在表面上的各種形態和偶然性,而是自然界的永恆和諧,即自然界的內在規律和本質。
感性的困惑與理性說服,黑格爾說:
憑著皈依宗教和聖經,它就以為獲得了最高權能以蔑視倫理秩序和規律的客觀性,因為,的確,正是虔敬才把在亂世內存的條理組織成為有機王國的真理,並且把真理包裹在簡單的、感性的直覺之中。但是,如果虔敬是真正的虔敬的話,那末,當它離開內心生活而進入理念所展開和理念所揭示的光明之境,並且本著對上帝的禮拜而對自在自為地存在的、凌駕於感情主觀形式之上的真理和規律表示崇敬的時候,它馬上會放棄這一感情領域中的形式。
這是一群膚淺的小丑,黑格爾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膚淺性所自矜的那種辯才顯露出違忤良心的特殊形式。這就是說,當這種膚淺性缺乏精神的時候,它就最常談到精神,當它的談論是鄙俗不堪的時候,它就使用生命和賦與生命等語,當它表示空虛傲慢這種極端自私的時候,它就最常提起人民這個詞。但是貼在那種辯才的額骨上的標誌卻是憎惡規律,它們不願意承認法和倫理以及法和倫理的現實世界是通過思想而被領會的,能夠通過思想才取得合理性的形式,即取得普遍性和規定性,這一形式就是規律;至於給自己保留肆意妄為的那種感情,把法的東西歸結為主觀信念的那種良心,的確有理由把這種規律看做它的最大敵人。它感覺到法(作為一種義務和一種規律)的形式,是一種死的、冷冰冰的文字,是一種枷鎖。其實,它在規律中認識不到它本身,因而也認識不到自己在其中是自由的,因為規律是事物的理性,而理性是不容許感情在它自己的特異性中得到溫暖的。
7、黑格爾命題:
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關於現實性,黑格爾說:
在有時間性的瞬間,即消逝的假象中,去認識內在的實體和現實中的永久。其實,由於理性的東西在它的現實中同時達到外部實存,所以它顯現出無限豐富的形式、現象和形態。
討論:不論哪一個哲學命題都沒有像黑格爾的這個命題那樣引起近視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樣近視的自由派的憤怒,這個命題被認為是把現存的一切神聖化,是在哲學上替專制制度、警察國家、專斷司法、書報檢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這樣認為的,他的臣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在黑格爾看來,決不是一切現存的都無條件地也是現實的。在他看來,現實性這種屬性僅僅屬於那同時是必然的東西;黑格爾說:「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明為必然性。」
8、哲學史是人類理念的進步史,黑格爾以為:
哲學史的結果,不可與人類理智活動的錯誤陳跡的展覽相比擬,而只可與眾神像的廟堂相比擬。這些神像就是理念在辯證發展中依次出現的各階段。
所以哲學史總有責任去確切指出哲學內容的歷史開展與純邏輯理念的辯證開展,是如何一致的,又是如何有出入。但這裡須首先提出的,就是邏輯開始之處實即真正的哲學史開始之處。
黑格爾以為:一切規定性的基礎都是否定(有如斯賓諾莎所說:「一切規定都是否定」)。缺乏思想的人總以為特定的事物只是肯定的,並且堅持特定的事物只屬於存在的形式之下。但是有了單純的 「存在」,事情並不是就完結了,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單純的存在乃是純全的空虛,同時又是不安定的。
黑格爾以為:「存在只是潛在的概念。」此說源自閩學,朱熹曰「心有體用,未發之前是心之體,已發之際乃心之用」、「喜怒哀樂未發,又是一般。然視聽行動,亦是心向那裡。若形體之行動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動都沒理會了,說甚未發!未發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常醒在這裡,不恁地困。」 《卷五-性理二》
9、哲學是經驗知識的歸納即抽象。黑格爾說:
以為哲學好象與感官經驗知識,與法律的合理的現實性,與純樸的宗教和虔誠,皆處於對立的地位,這乃是一種很壞的成見。哲學不僅要承認這些形態,而且甚至要說明它們的道理。心靈深入於這些內容,借它們而得到教訓,增進力量,正如思想在自然、歷史和藝術的偉大直觀中得到教訓,增進力量一樣,因為這些豐富的內容,只要為思想所把握,便是思辯理念的自身。
它們與哲學的衝突僅在於哲學這片土地脫離了它固有的性格,它的內容在範疇中被認識,因而成為依賴於範疇,而不把這些範疇引導到概念,並上升到理念。一般科學教育的理智導至一種重要的消極結果,即認為採取有限概念的道路就沒有中介可能達到真理。但這結果常會引起另一正相反對的後果,即誤以為真理是包含於直接的情感或信仰里。
10、恩格斯是如何界定庸俗唯物主義(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主要的是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討論)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庸俗唯物主義不徹底的地方不在於承認精神的動力,而在於不從這些動力進一步追溯到她的動因。國家的意志總的來說是有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係的發展決定的。
我們自己所屬的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現實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純粹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雖然是人類知識的大廈的基礎,但不是大廈本身。認為哲學唯心主義的中心就是對道德理想,即對社會理想的信仰,這種迷信是在哲學之外產生的,是在那些把席勒詩歌中符合他們需要的少數哲學上的隻言片語背的滾瓜爛熟的的德國庸人中產生的。
11、哲學自身的辯證。黑格爾說:
認為合理性的東西就是現實性這種說法頗與一般的觀念相違反。因為一般的表象,一方面大都認理念和理想為幻想,認為哲學不過是腦中虛構的幻想體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認為理念與理想為太高尚純潔,沒有現實性,或太軟弱無力,不易實現其自身。
但慣於運用理智的人特別喜歡把理念與現實分離開,他們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產生的夢想當成真實可靠,以命令式的「應當」自誇,並且尤其喜歡在政治領域中去規定「應當」。這個世界好象是在靜候他們的睿智,以便向他們學習什麼是應當的,但又是這個世界所未曾達到的。
如果這個世界已經達到了「應當如此」的程度,哪裡還有他們表現其深思熟慮的餘地呢?如果將理智所提出的「應當」,用來反對外表的瑣屑的變幻事物、社會狀況、典章制度等等,那麼在某一時期,在特殊範圍內,倒還可以有相當大的重要性,甚至還可以是正確的。而且在這種情形下,他們不難發現許多不正當、不合理想的現狀。因為誰沒有一些聰明去發現在他們周圍的事物中,有許多東西事實上沒有達到應該如此的地步呢?
但是,如果把能夠指出周圍瑣屑事物的不滿處與應當處的這一點聰明,便當成在討論哲學這門科學上的問題,那就錯了。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理念,而理念並不會軟弱無力到永遠只是應當如此,而不是真實如此的程度。所以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性,而前面所說的那些事物、社會狀況、典章制度等等,只不過是現實性的淺顯外在的方面而已。
12、黑格爾對哲學幼稚病的批駁:(小邏輯第一版序言)
這種熱忱表現在科學領域內,正如它表現在政治領域內的情形那樣。當這種熱忱以狂歡的情緒迎接那種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經過深沉的勞作,立刻就想直接走去欣賞理念的美妙,在某一時期內陶醉於這種熱忱所激起的種種希望和遠景時。。。。
一種現象卻更為討厭,因為它使人認出一種理智上的軟弱與無能,並努力以一種自欺欺人的,壓倒千古大哲的虛驕之氣來掩蓋這種弱點。
儘管使人驚佩,儘管使人瘋狂,而它的內容卻常常充滿了人所熟知的支離破碎的事實,同樣它的形式也僅僅是一點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聰明智巧,加以奇異的拼湊成平和矯揉造作的偏曲意見,但它那表面上對學術嚴肅的外貌卻掩蓋不住自欺欺人的實情。.
我們又看到,一種淺薄的作風,本身缺乏深思,卻以自作聰明的懷疑主義和自謙理性不能認識物自體的批判主義的招牌出現,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們的誇大虛驕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
只有理性的識見,才能夠給予人以人的尊嚴。
推薦閱讀:
※世界近現代史(上下冊)複習回憶提綱
※陸毅鮑蕾甜蜜登封面 詮釋愛情:有你就有全世界
※六十六個世界文化聖地 (上)
※美國與以色列到底啥關係, 不惜為它與全世界為敵? 秘密在這
※第一章 (一)權力背後的權力 作 者:譚淵 出 版 社:新世界出版社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