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轉基因

原文轉載於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中國科協科普部科學普及出版社

理性看待轉基因

序言:

為了使廣大公眾全面了解轉基因生物技術和安全管理知識,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和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編印的《理性看待轉基因》科普讀本由科學普及出版社正式發行。

  《理性看待轉基因》全面回應社會關切,權威解讀輿論關注的主要熱點問題,普及轉基因技術和安全管理知識。該讀本以問答的形式,對轉基因安全評價的程序和內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轉基因產品標識、轉基因農產品進口管理、轉基因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等30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解答。該讀本作為今後一段時期轉基因問題的科普宣傳大綱,期望能向社會傳遞科學、權威、客觀的信息,使公眾能科學理性地對待轉基因技術及產品。

  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由農業部、科技部、衛計委、質檢總局等12個部委組成,負責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大問題。該讀本由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和中國科協科普部組織數十位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研發、食用安全評價、環境安全評價等領域的權威專家聯合編寫,力求做到解疑釋惑通俗易懂,陳述事實客觀公正,論證問題充分有據,邏輯推理嚴謹縝密。

1.什麼是轉基因技術?

通常所說的轉基因技術是指人為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已知功能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安家落戶,使該生物獲得新功能的一種技術。轉基因技術是科技進步的產物。1856年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揭示了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規律,1910年美國科學家摩爾根建立了基因學說,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73年基因克隆技術誕生,1982年利用轉基因技術重組了世界上第一個轉基因大腸桿菌,用於生產胰島素,同年誕生了全球首例轉基因煙草。1996年起轉基因作物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種植。

2.轉基因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轉基因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醫藥、工業、農業、環保、能源等領域。轉基因技術首先在醫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98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人胰島素商業化生產,是世界首例商業化應用的轉基因產品。此後,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藥物層出不窮,如重組疫苗、抑生長素、干擾素、人生長激素等。轉基因技術廣泛應用的第二個領域在農業,包括轉基因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培育,其中轉基因作物發展最快,具有抗蟲、抗病、耐除草劑等性狀的轉基因作物大面積推廣,品質改良、養分高效利用、抗旱耐鹽鹼轉基因作物紛紛面世。轉基因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也有長久歷史,如利用轉基因工程菌生產食品用酶製劑、添加劑和洗滌酶製劑等。此外,轉基因技術還廣泛應用於環境保護和能源領域,如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利用轉基因生物發酵燃料酒精等。

3.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什麼區別?

育種技術隨著科技進步不斷發展,經過最初的自然馴化、人工選擇、人工誘變、雜交育種,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技術,所以,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一脈相承。

  傳統育種是依靠品種間的雜交實現了基因重組,而轉基因育種是通過基因定向轉移實現了基因重組,兩者本質上都是通過改變基因及其組成以獲得優良性狀。轉基因育種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拓寬遺傳資源的利用範圍,實現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轉移,使生物獲得人類需要的特定性狀,為高產、優質、高抗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這種基於對基因進行精確定向操作的育種方法,效率更高,針對性更強。例如,抗蟲棉花就是將蘇雲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蛋白基因轉移到棉花中,從而能夠專一性抑制棉鈴蟲發生,減少棉鈴蟲危害,減少農藥使用,實現穩產增產、提質增效;抗除草劑作物就是將抗除草劑草甘膦的基因轉入農作物,從而在使用除草劑(草甘膦)除草時就能夠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種植密度,有效去除雜草,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和除草成本,從而能夠提高種植效益。

4.國際上的轉基因技術發展態勢如何?

現在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發勢頭強勁,發達國家都在搶佔這個技術的制高點,發展中國家有很多也在積極跟進。美國政府態度積極,方向明確,已經佔據了全球轉基因產業發展先機,在全球種業具有明顯優勢。美國是最早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轉基因抗蟲玉米和抗除草劑大豆的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玉米、大豆面積的90%。美國市場上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歐洲轉基因的研發水平曾一度領先於美國,但之後態度趨于謹慎,目前已大大落後於美國。如今,歐盟部分成員國也在積極推動政策調整,2013年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捷克和斯洛伐克等5個歐盟國家抗蟲玉米的種植面積已達到14.8萬公頃,其中西班牙種植面積最大,占其種植面積的94%。2014年2月11日,歐盟部長會議還通過了對杜邦先鋒良種公司培育的一種新型轉基因抗蟲玉米TC1507的種植許可。這表明,歐盟的轉基因政策正在發生一些變化。

5.為什麼要發展轉基因技術?

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面積遞減的趨勢難以逆轉,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重大病蟲害多發頻發,乾旱、高溫、冷害等極端天氣條件時有發生,農藥、化肥過度使用,農業用水供需矛盾突出。據估計,我國約60%的耕地缺乏灌溉條件,7億多畝農田常年受旱災威脅,5億畝鹽鹼地有待改良。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剛性制約因素越來越突出,單純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很難滿足不斷增長的農產品需求。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必須突破耕地、水、熱等資源約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既是著眼於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既是順勢而為,也是大勢所趨。

全球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實踐表明,抗蟲和抗除草劑等轉基因作物的廣泛應用能夠提高作物抗蟲、耐除草劑、耐鹽、抗旱等能力,防止減產,減少損失,從而達到提升品質,保護環境,提高產量的效果。如,巴西、阿根廷等國種植轉基因大豆後產量大幅提高,已成為全球第二、第三大豆出口國。南非推廣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後,因蟲害得到抑制,種植密度增加,使單產提高了一倍,一舉由玉米進口國變成出口國。印度引進轉基因抗蟲棉後,由棉花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2013年,我國抗蟲棉種植面積420萬公頃,其中自主研發的抗蟲棉佔95%,不僅能減少農藥使用,而且提高了棉農收入。

6.我國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戰略是什麼?

我國對轉基因技術研究應用的基本政策是積極穩妥,也就是說,在研究上要大膽,在推廣上要慎重。一方面,要大膽研究創新,佔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積极參与國際競爭;另一方面,要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家法規程序,穩步推進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商業化應用,確保安全。

  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國務院發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整合科研資源,加大研發力度,儘快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高效的轉基因新品種,並促進產業化」。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201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涉農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實施力度」。

7.國際上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是否有權威結論?

國際上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結論的,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前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而一般食品根本不進行安全評價。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是全球公認的食品安全評價準則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各國安全評價的模式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評價原則和技術方法都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

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均認為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同樣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尚未顯示轉基因食品批准國的廣大民眾食用轉基因食品後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任何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廣泛充分研討後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結論。歐盟委員會歷時25年,組織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參與的130多個科研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並不比傳統育種技術危險。」國際科學理事會認為,「現有的轉基因作物以及由其製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檢測方法被認為是合理適當的。」英國皇家醫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巴西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墨西哥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聯合出版《轉基因植物與世界農業》,認為「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食品,這些食品更有營養、儲存更穩定,而且原則上更能夠促進健康,給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帶來惠益。」

8.我國轉基因食用安全評價內容有哪些?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重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評價指南》、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規定,我國轉基因生物研究與應用要經過規範嚴謹的評價程序。食用安全主要評價基因及表達產物在可能的毒性、過敏性、營養成分、抗營養成分等方面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是否會帶來安全風險。我國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在安全評價中努力做到評價指標科學全面、評價程序規範嚴謹、評價結論真實可靠、決策過程慎之又慎。實踐表明,通過強化研發人和研發單位的第一責任,嚴格安全評價,強化政府監管,充分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可以有效規避風險,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9.我國是怎樣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

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我國制訂了《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價規範和技術指南》。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包括供體與受體生物的食用安全情況、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飾性狀和特性的敘述、實際插入或刪除序列的資料、目的基因與載體構建的圖譜及其安全性、載體中插入區域各片段的資料、轉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達的資料等;第二部分是營養學評價:包括主要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毒理學評價:包括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等;第四部分是過敏性評價,主要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過敏原評價決策樹依次評價,禁止轉入已知過敏原。另外,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安全性、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中外來化合物蓄積情況、非預期作用等方面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

例如,2009年我國頒發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經過了長達11年的嚴格科學評價。在營養學評價方面,主要做了營養成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方面的比較實驗,轉基因大米與相應的非轉基因大米營養成分相同,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在毒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大鼠90天餵養試驗、短期餵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對實驗動物沒有不良影響。在致敏性評價方面,主要做了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對,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不會增加過敏風險。檢測機構還做了外源蛋白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轉入基因的表達蛋白易於消化,在人體吸收代謝、有效成分利用等方面是安全的。根據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評價結果,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等單位檢測驗證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10.我國近年來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其安全性是否有保證?

我國從2000年開始大量進口大豆,至2013年進口大豆達6338萬噸,大部分為轉基因大豆,全部用作加工原料,沒有用於商業化種植。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是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地,這些國家絕大部分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大豆。2013年,美國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佔93%,巴西為92%,阿根廷為100%。

  進口轉基因大豆是我國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成功舉措。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品質好,出油率高。據專家測算,轉基因大豆加工成豆油的總成本比非轉基因國產大豆每噸要低300元。我們國家每年的大豆播種面積在1.2億畝左右,而我們的品種和技術水平比國外一些國家還有差距,多亂雜和混收混種問題比較突出,勞動力成本也不斷上漲,關鍵是國內產量難以滿足需求。近幾年,我國每年都進口5000多萬噸以上的大豆,這些大豆按現有的品種和技術水平來測算,需要4億多畝耕地,這個面積接近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種面積。就是說,我們自己生產這5000萬或6000萬噸大豆,就要犧牲掉同等面積的高產作物。

  轉基因大豆具有成本低、可以規模化生產等優勢。種植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是一種高效、低成本、無公害控制雜草的有效手段,可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難題、簡化田間操作、提高種植效益。在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利用轉基因技術並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培育出了抗草甘膦大豆新品系。這些新品系抗病性和抗倒性強,脂肪和蛋白含量高,產量不低於國家區試對照品種,其中轉EPSPS基因抗除草劑大豆新品系呼交06-698,與對照相比產量增產5%以上,含油量超過21%,除草成本降低70%。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依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其相關辦法對進口轉基因大豆進行了嚴格的安全性評價,獲得進口安全證書的大豆及其產品是安全的。

11.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能保障安全嗎?

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規範、嚴謹,可以確保安全。我國建立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並且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和技術管理規程,涵蓋了轉基因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許可以及產品強制標識等各環節。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部制定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4個配套規章,國家質檢總局施行了《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

  我國組建了由多學科64位專家組成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報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五個階段,安委會負責對轉基因生物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安全評價。組建了由41位專家組成的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104項轉基因生物安全標準。

  我國建立了由12個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和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農業部設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日常協調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轉基因產品安全不安全,是由多領域的科學家按照嚴謹的科學標準、嚴格的法規程序來評價的,不是由哪個工作部門或者哪個人說了算的。轉基因無論是研究、試驗,還是生產、加工,或者是經營、進口,都要依法依規辦理,這套程序很嚴格,能夠保證轉基因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會對人體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造成危害,能夠保證生態環境安全。只要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產品就是安全的。

12.我國轉基因安全評價的程序是什麼?

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管理制度。研發人向本單位生物安全管理部門、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報告,提交書面申請和相關技術資料。管理部門組織專家依法開展技術審查並提出意見反饋申請人。監管部門定期開展監督檢查。擬申請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領取安全證書的單位,以及中外合作、合資或者外方獨資從事轉基因研究和試驗的單位,須按照安全評價指南的要求提交書面資料,經本單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小組審查和試驗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向農業部行政審批辦公室提出行政許可申請。農業部組織安委會進行安全評審和審批。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信息在農業部官方網站公布。申報單位在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後,還要辦理與生產應用相關的其他手續,如轉基因農作物還要在按照《種子法》相關規定進行品種審定和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後,才能生產種植。

13.我國轉基因安全管理相關信息透明度如何?

2013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農業部在官方網站「熱點專題」的「轉基因權威關注」欄目(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主動公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相關法律、法規、安全評價標準、指南、檢測機構、安委會工作規則和委員組成名單等。對於轉基因生物安全審批結果及相關安全評價資料,農業部也按年度及時在網上予以公布,這些資料公眾都可以在網上查詢。同時,農業部依照公眾的個人申請,依法向申請人公開了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相關的政府信息。通過信息公開,提高了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審批和管理的透明度,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應該說,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信息是公開透明的,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14.轉基因食品標識與安全性有關係嗎?

凡是原料採用進口的或者我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農產品及其直接加工品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通過安全評價得出的,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因此,轉基因產品的標識與安全性無關。

我國對轉基因產品實行按目錄定性強制標識制度。2002年,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識目錄,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定性標識,其它轉基因農產品可自願標識。自首批標識目錄發布至今,我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種作物。對哪些產品進行標識,是根據標識的可能性、可操作性、經濟成本、監管可行性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的。如轉基因木瓜未列入我國首批標識目錄,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農民小規模分散種植的木瓜仍占較高比例,農民直接到農貿市場銷售,這樣很難做到對所有木瓜進行標識。標識的成本很高。當前,國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所有的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

15.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標識是如何規定的,能完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嗎?

目前,國際上關於轉基因標識管理主要分為4類:一是自願標識,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二是定量全面強制標識,即對所有產品只要其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歐盟規定轉基因成分超過0.9%、巴西規定轉基因成分超過1%必須標識;三是定量部分強制性標識,即對特定類別產品只要其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日本規定對豆腐、玉米小食品、納豆等24種由大豆或玉米製成的食品需進行轉基因標識,設定閾值為5%;四是定性按目錄強制標識,即凡是列入目錄的產品,只要含有轉基因成分或者是轉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須標識。目前,我國是唯一採用此種標識方法的國家,也是對轉基因產品標識最多的國家,凡是列入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標識目錄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直接加工品,都應該按規定進行標識,以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由於實行定量標識的國家都設定了閾值,而通常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很難達到這個值,這些食品雖然是轉基因食品但不標識。因此,在這些國家的市場上很難發現有標識的轉基因產品。

16.我國轉基因產業化是否受利益集團操控?

任何利益集團都不可能操控我國的轉基因產業化。我國轉基因的安全性研究工作是由國家財政資金資助,由政府組織第三方權威機構和科學家團隊進行評估,最後經政府批准發放安全證書和品種審定證書,能否產業化由中央政府決定。

  我國政府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成立了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組建了各部門各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認證了權威科學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能夠充分保障我國的轉基因安全管理和產業化決策公平公正,能夠有力維護國家和公眾利益。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獲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和技術,轉基因生物研發的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產業發展不可能完全受制於人。

17.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沒有定論?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論的,即凡是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於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認為應對轉基因技術實行風險管理,並制定了轉基因生物評價的風險分析原則和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成為全球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為止,轉基因食品商業化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經過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

18.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為什麼不做人體試驗?

在開展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時,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進行人體試驗。

  首先,遵循國際公認的化學物毒理學評價原則,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一般選用模式生物小鼠、大鼠進行高劑量、多代數、長期飼餵實驗進行評估。以大鼠2年的生命周期來計算,3個月的評估周期相當於其1/8生命周期,2年的評估則相當於其整個生命周期。科學家用動物學的實驗來推測人體的實驗結果,以大鼠替代人體試驗,是國際科學界通行做法。

其次,進行毒理學等安全評價的時候科學家一般不會用人體來做多年多代的試驗。第一,現有毒理學數據和生物信息學的數據足以證明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第二,根據世界公認的倫理原則,科學家不應該也不可能用一個食品讓人連續吃上十年二十年來做實驗,甚至延續到他的後代。第三,用人體試驗解決不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人類的真實生活豐富多彩,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用人吃轉基因食品來評價其安全性,不可能像動物實驗那樣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很難排除其他食物成分的干擾作用。

19.轉基因食品現在吃了沒事,能保證子孫後代也沒事嗎?

關於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實驗過程中,借鑒了現行的化學品、食品、食品添加劑、農藥、醫藥等安全性評價理念,採取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應用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動物實驗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人體實驗並進行推算長期食用對人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的區別就是轉基因表達的目標物質通常是蛋白質,在安全評價時,絕對不允許轉入表達致敏物和毒素的基因。只要轉基因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這種蛋白質和食物中其他蛋白質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營養物質,蛋白質進入胃腸就消化成小分子成分,提供人體的營養和能量。

人類食用植物源和動物源的食品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這些天然食品中同樣含有各種基因,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轉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與普通食品中所含的基因一樣,都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轉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變人的遺傳特性的。事實上,人們常吃的即使是最傳統的任何一種動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萬種基因,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擔心食物中來自於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會改變人的基因或遺傳給後代。現代科學沒有發現一例通過食物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

20.轉基因食品是否影響生育能力?

自2010年2月起,一篇題為《廣西抽檢男生一半精液異常,傳言早已種植轉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網路上傳播,引發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恐慌。文章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影響生育能力」。

  迪卡007/008玉米為傳統的常規雜交玉米,而不是轉基因玉米。對此,孟山都公司、廣西種子管理站、農業部分別從不同角度予以證實。2月9日,孟山都公司在官方網站公布了「關於迪卡007/008玉米傳言的說明」。說明指出,迪卡007玉米是孟山都研發的傳統常規雜交玉米,2000年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品種認定,2001年開始在廣西推廣種植;迪卡008是迪卡007玉米的升級品種雜交玉米,2008年通過審定,同年開始在廣西地區推廣。廣西種子管理站確認了這一說法。3月3日,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表示,農業部從未批准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

廣西大學生精液異常現象,出自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研究者根本沒有提出精液異常與轉基因有關的觀點,而是列出了環境污染、長時間上網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因素。發帖者試圖將廣西大學生精液異常與轉基因玉米聯繫起來,這才是導致公眾恐慌的根本原因。

21.蟲子吃了抗蟲轉基因作物會死,人吃了為什麼沒事?

抗蟲轉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只能與靶標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中腸穿孔,造成靶標害蟲死亡,而其他的非靶標害蟲吃了安然無恙。只有靶標害蟲的腸道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而人類和哺乳動物腸道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人類發現Bt蛋白的來源生物蘇雲金芽孢桿菌已有100年,Bt製劑作為生物殺蟲劑的安全使用記錄已有70多年,大規模種植和應用轉Bt基因玉米、轉Bt基因棉花等作物已超過18年。至今沒有蘇雲金芽孢桿菌及其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

22.「先玉335」玉米是不是轉基因品種,是否會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

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稱,「山西、吉林等地因種植先玉335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異常現象」。這一報道經媒體轉載並引發網路社區討論,引起較大反響。隨後,杜邦公司發表聲明,聲明指出:先玉335父本是PH4CV,母本是PH6WC,不是轉基因玉米。科技部、農業部組織多部門不同專業的專家組成調查組進行多次實地考察。調查組認為,山西、吉林等地沒有種植轉基因玉米,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現象與轉基因無關聯。當地老鼠數量減少與吉林省榆樹市和山西省晉中市連續多年統防統治、劇毒鼠藥禁用使老鼠天敵數量增加、農戶糧倉水泥地增多使老鼠不易打洞、奧運會期間太原市作為備用機場曾做過集中滅鼠等措施直接相關。至於「母豬流產」問題與當地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屬虛假報道。《國際先驅導報》的這篇報道被《新京報》評為「2010年十大科學謠言」。

23.我國腫瘤發病是否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有關?

2013年6月,在《轉基因大豆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一文中,某省大豆協會負責人完全曲解了年初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該負責人稱,河南、河北、上海、廣東、福建等地,是消費轉基因大豆油較多區域,而這些區域同時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致癌原因可能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有極大相關性。

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流行病學證據,已被醫學專家否定。事實上,癌症高發與消費轉基因大豆油之間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像這樣的曲線可以畫很多條,但有相關性的事物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以小麥拔節為例,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每年小麥拔節的時候,也是麻疹流行的季節,但兩者並沒有直接關聯。眾所周知,人的壽命延長了,農藥使用量增加了,這兩者之間如果畫一條曲線,肯定有相關關係,但如果得出二者存在因果關係的結論就太荒謬了。誘發癌症發生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等個體差異,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生活因素,水體、空氣、土壤等環境因素,醫療水平和老齡化等社會因素,都是與癌症發病率有關聯的重要方面。

24.法國研究者轉基因玉米大鼠致癌性試驗報告是否可靠? 

2012年9月19日,《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發表法國教授塞拉利尼文章「農達(草甘膦)除草劑和抗農達(草甘膦)轉基因玉米的長期毒性」,得出轉基因玉米NK603致癌的結論。

  權威機構已徹底否定了塞拉利尼的研究結論。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該研究結論不僅缺乏數據支持,而且實驗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1)研究使用的大鼠是一種容易發生腫瘤的品系;(2)研究未遵循國際公認的實驗準備與實施的標準方法;(3)對於這一類型的研究,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要求每個實驗組至少需要50隻大鼠。該研究每個實驗組只使用10隻大鼠,不足以區分腫瘤發生是由於概率還是特別的處理導致;(4)缺乏餵食大鼠的食物組成、儲存方式或其可能含有的有害物成分(例如真菌毒素)等細節。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院長Fran?oisHoullier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指出,這一研究缺乏足夠的統計學數據,其實驗方法、數據分析和結論都存在缺陷。

2013年11月28日,《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發表聲明,決定撤回這篇文章,並強調該撤回決定是在對該文及其報告數據進行了徹底的、長時間的分析,以及對論文發表的同行評議過程進行調查之後做出的。

25.西方國家吃不吃轉基因食品?對轉基因食品是不是「零容忍」?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研發的強國,也是轉基因食品生產和應用大國。據美國農業部(USDA)2013年6月30日發布的數據:按種植面積計算,美國種植的90%的玉米和棉花、93%的大豆、99%的甜菜,都是轉基因品種。轉基因甜菜用於製糖,幾乎100%供美國國內食用。據美國雜貨製造商協會(GMA)統計:美國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2013年10月美國農業部部長顧問霍茲曼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美國的玉米和大豆超過90%都是轉基因的,其中20%的玉米和40%的大豆用於出口,其餘都用於本國消費,美國市場上約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據FAO(2009)統計:美國當年大豆9141.7萬噸,44%用於出口,其餘都用於國內消費,其中93.1%用於食用;玉米年產量超過3.3億噸,14.6%用於出口,國內28.7%用於食用。可以說,美國是吃轉基因食品種類最多、時間最長的國家。

歐洲也是轉基因產品進口和食用較多的地區,每年進口玉米400萬噸、大豆3300萬噸左右,進口產品中大多含有轉基因成分。1998年,歐盟批准了轉基因玉米等在歐洲種植和上市,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23種、油菜3種、土豆1種、大豆3種、甜菜1種。2013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種植轉Bt玉米面積14.8萬公頃。2014年2月11日,歐盟委員會又批准了一種新型轉基因玉米的種植。

26.種植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是否會產生「超級雜草」並破壞生態環境?

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不會成為無法控制的超級雜草,種植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也不會使別的植物變成無法控制的雜草。由於基因漂流,1995年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發現了個別油菜植株可以抗1到3種除草劑,因而有人稱它為「超級雜草」。事實上,這種油菜在噴施另一種除草劑2,4-D後即可全部被殺死。其實,「超級雜草」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超級雜草」的存在。同時,基因漂流現象也並不是從轉基因作物開始的,而是自古就有。如果沒有基因漂流,就不會有進化,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種的植物和現在的作物栽培品種。當然,油菜是異花授粉作物,為蟲媒傳粉,花粉傳播距離比較遠,且在自然界中存在相關的物種和雜草可以與它雜交,因此對其基因漂流的後果需要加強跟蹤。2013年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發表「轉基因作物的事實與謠傳」的特刊,認為在現代農業生產系統中,完全放棄化學除草劑並不可行,因為使用化學除草劑來控制雜草比傳統翻土耕作更具效率。

27.我國對於轉基因作物種植方面有什麼樣的規定?非法種植有什麼樣的監管措施?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除了要遵守《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規定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外,還需要依法辦理與生產應用相關的其他手續。如轉基因農作物還要按照《種子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品種審定和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後,才能生產種植。

  為加強轉基因作物種植管理,農業部制定了《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安全檢查指南》,加強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安全監管,規範檢查方法和檢查內容。對於轉基因作物種植田間檢查內容包括:(1)播種期主要檢查試驗材料、試驗面積、安全控制措施及剩餘材料處置等;(2)開花期主要檢查試驗記錄、隔離措施與試驗面積等;(3)收穫期主要檢查試驗材料收穫、保管、處置及植株殘留物的滅活處理等;(4)試驗結束後主要檢查自生植物的去除措施及殘留情況等。

農業部每年都制定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方案,明確監管重點和監管措施,指導各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安全監管執法工作。開展轉基因成分例行檢測和抽檢,嚴把品種審定關,凡是要推廣的品種,首先要申請品種審定,獲得品種審定證書,然後才能制種和進行種子銷售。凡是參加審定的作物品種,都要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發現有違規情況,立即取消參試資格。對違規銷售、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28.轉基因作物能不能增產?

產量不是單由基因決定的,農業上的增產與否受多種因素影響,轉基因抗蟲、抗除草劑品種能減少害蟲和雜草危害,減少產量損失,實際起到了增產的效果。因此,轉基因農作物的增產效果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作物品種的基因類型很多,不同基因功能不同。與作物增產相關的基因有多種類型,既有與理論產量本身直接相關的基因,也有通過影響產量形成的其他因素(如病蟲、草害、鹽鹼、乾旱等)的基因。作物是否增產與轉入基因的功能有關,目前轉入並得到普遍應用的是抗蟲和抗除草劑基因,不是以增產為目的的,但由於減少了農藥使用,增加了種植密度,通過節本增效減少損失客觀上增加了作物產量。長遠看,轉基因作物直接增產將有賴於科技進步。值得一提的是,巴西、阿根廷等國種植轉基因大豆後產量大幅度提高,已分別成為全球第二、第三大大豆出口國;南非推廣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後,單產提高了一倍,由玉米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印度引進轉基因抗蟲棉後,也由棉花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

29.目前市售小西紅柿、彩椒、小南瓜、小黃瓜等是不是轉基因的?

網上流傳一份轉基因食品名單,包括「聖女果、大個彩椒、小南瓜、小黃瓜」。其實,這些都不是轉基因的。植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人類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對野生植物進行栽培和馴化,從而形成了豐富的作物類型。植物本身的特性、野生植物類型、地球氣候和生態條件變化以及人工選育等造就了農作物的多樣性。

  以番茄為例,番茄原產自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智利等國,至今在那裡還可以發現幾乎全部的野生種,當地土著居民自古至今都從自然界中採摘食用。隨著印加帝國的滅亡和印第安人的遷徙,最初番茄被傳到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在墨西哥灣土地肥沃、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經自然演變和人工選擇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變異。目前市面上的番茄品種十分豐富,玲琅滿目,按大小分為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特小果;按顏色分為火紅、粉紅、橙黃、金黃、黃、淡黃等;按形狀分為圓球形、扁圓形、牛心形、蘋果形、桃形、長圓形、櫻桃形、梨形、李形等。

彩椒是由於含有不同類型的花青素,才表現為豐富的顏色。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果蔬,顏色五彩繽紛。彩椒的顏色只是因為天然存在的遺傳基因差異而導致的,與品種有關,跟轉基因沒有什麼關係。彩色辣椒是天然存在的,只是過去未大面積種植,普通消費者很少見到。

30.轉基因育種是否違背生物進化規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在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種屬內外甚至不同物種間基因通過水平轉移,不斷打破原有的種群隔離,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因。生命起源與生物進化研究表明,自然界打破生殖隔離、進行物種間基因轉移的現象古已有之,現在仍悄悄發生,只不過非專業人員很難了解而已。如目前得到廣泛運用的轉基因經典方法-農桿菌法,就是我們向自然界學習的結果。因為在自然條件下,農桿菌就可以把自己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中,並得到表達。

  當今,我們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早已不是自然進化而生的野生種,而是經過千百年人工改造,不斷打破生物間生殖隔離、轉移基因所創造的新品種和新物種,是人為馴化的結果。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最新的育種馴化技術,不僅能實現種內基因轉移,而且能實現物種間的基因轉移,是一種更準確、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定向育種技術。


推薦閱讀:

這家公司可以把你最愛的歌曲編入DNA中,價格是10萬美元
高媛主任專訪:從PGD談預防出生缺陷——基因檢測的價值
尋找靶向藥物為何測那麼多基因?
(基因-運動)天生不愛動?看這裡
如何評價張鋒和 Jennifer 對於 CRISPR 專利權的爭奪?

TAG:基因 | 轉基因 | 理性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