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的「腦科學」讓孩子「搶跑」(1)

誰家的「腦科學」讓孩子「搶跑」 2017-10-08 09:29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7-10-08 09:29:18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責任編輯:趙宇

  作者:瀋陽師範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但菲、王小溪

  身處信息飛速增長的時代,成人總是忍不住加快自己的各種腳步,走路的腳步、吃飯的腳步、工作的腳步……還有,培養孩子的腳步。目前,各種各樣的冠以「國際連鎖」「全球知名」的幼兒早教機構層出不窮。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把孩子送去思維訓練館、兒童培訓中心、兒童生活館、兒童潛能開發中心等各類早教機構「深造」,從英語到計算機,從美術到鋼琴無一放過。

  早教「搶跑」是否真的那麼神奇,能夠讓孩子變得聰明,可以提高孩子的學業成就?可以說近些年來關於早教權威性的理論支撐,都和腦科學研究結果密切相關。但是,家長需要知道的是,這些科學研究的初衷是大腦發育,並不是專門為早教進行的研究,因此,更多的時候,是這些研究成果被早教機構過度解讀甚至是誤讀了。

  3歲不能定終身,孩子教育勿貪早

  很多早教機構都會用一張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元突觸數量發展進程的圖片,作為他們的宣傳照。在這張圖片中,新生兒神經元突觸的密度是非常稀疏的,等到了兩歲,神經元突觸的密度則達到了一個高峰。下面的宣傳語通常是:0—3歲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時期,孩子早期的學習能力最強,他們在0—3歲時必須不斷得到刺激,以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其發展。於是家長也就堅定地認為:如果不在孩子3歲之前用「學習」來填滿他的大腦,那麼他的潛能在未來就不能盡情發揮。

  但事實並非如此。腦科學研究者發現,神經元突觸的增多僅僅是大腦結構的發展,而並非功能的發展。神經元突觸的密度高和功能高沒有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高密度是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這些高密度的「線」在明確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後,就會逐漸稀疏,這是大腦功能發育的過程。現在臨床上已經證明,很多學習障礙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們的神經元突觸非常密集,這是大腦篩選無力造成的。

  此外,美國和瑞典的神經科學家在1998年已經證實,成年人的大腦內也存在新生神經元,人在一生中都可以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終身都具有可塑性。正如哈佛醫學院一位發展神經生物學家所言,「並沒有任何一個神經生物學家說0—3歲是最重要的學習時間,這裡發生了邏輯上的斷章取義」。所以說,人的大腦發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存在什麼起跑線,孩子的生命進程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式的漸進過程。

  其實,早教的概念起源於西方,特指早期養育和教育。它包含的範圍很廣,除了感覺統合、身體運動、社會交往、藝術和語言的刺激外,還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觀察習慣、記憶習慣等的養成。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把早期教育特彆強調為5個方面的內容,即社會、情感、審美、智力和語言發展。但在我國,有很多家長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的誤導,以為「早教早教」就是「早一點教」。

  環境刺激要適度,良性互動更重要

  很多早教機構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打出「如果從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晚了兩天」「讓你的孩子從0歲起快樂學習,勝人一籌」等旗號,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他們除了宣揚「早」的好處,還會宣揚機構提供了豐富的環境。

  關於得出豐富的環境能夠刺激大腦發育結論的實驗是這樣的:把小白鼠分成三組進行實驗。第一組:實驗人員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不提任何要求,讓它們自然生長。第二組:實驗人員在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的基礎上,增加一項單一的訓練活動,如踩腳踏車。第三組:實驗人員在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的基礎上,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結果發現:第一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發展比第二組好;第二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發展最差;第三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發展最好。

  關於這個實驗,家長應該認識到兩點,首先,它的初衷只是研究大腦發育,並不是要把這個結果用在早期教育中。其次,孩子也並不可能像小白鼠一樣生活在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環境中,可以說孩子即使生活在最平凡的環境中,對於他們來說也已經是豐富的環境了。那些過於富有刺激性、過於新奇複雜的環境,反而會使孩子不知所措,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還容易導致孩子的恐懼和退縮。

[責任編輯:趙宇]

分享

0

版權聲明:轉載須經版權人書面授權並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哲學家王東嶽:中國文化絕不產生科學
DIY電熱切割機 - 電子製作 - 極客迷:愛科學,愛製作 - Powered by Di...
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董麗娟談嬰幼兒感冒科學護理
高效工作 2:欲善其事,首先掌握科學思維及其分析方法!

TAG:孩子 | 科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