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宗門用功方法以本來面目(續)
(2010-08-01 16:52:44)
轉載
標籤: 宗教 一念相應 法門 自性 六祖 荷澤 雜談 | 分類: 修學體會 |
宗門學人宜知宗門事。要弄清宗門用
功方法的真相,當須明白以下幾個關節點,才不致迷惑顛倒,走向偏執失度。
一、法本不有。經書因人而有,法門相對而生。佛是眾生葯,眾生是佛病。眾生病痊,佛亦不住。《金剛經》云:「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六祖說:「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無非、無亂、無痴,念念般若觀照,當離法相,有何可立?」
二、法門平等。《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石頭大師說:「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一切法門都是對治法門,中上根人施以頓法,中下根人施以漸法,各得其所,契機為上。大禪師能以多種方便教導人。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三、誰要用功?悟道之人「自解作活計」,如人眼開,自會走路,不需拐杖探險。溈山大師說:「修與不修是兩頭事」,修即無修,無修即修。懷讓祖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總之,修道位之人不存在用功方法的問題,只有見道位前的學人才需要!正如六祖所說:「我此法門,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溈山大老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這都是頗富深意的寶貴教導啊!因為你見性了你眼正了,後面的行履禪定解脫還要多費口舌嗎?自然逐漸打成一片,解脫生死去在!切莫以為宗門不重解脫,恰恰相反,宗門最反對虛頭玄言,最重解脫自在,所謂「敵生死不得」,徒勞而無益。
四、為何用功?諸佛諸祖直示我人即心即佛,當體即是!這是宗門的核心理念和中心思想。但是關鍵是如何去體見,如何明心見性?所以宗門被稱為「佛語心為宗」,「直顯心性宗」。上上根人一聞頓入,中下根人茫然無趣。為了給學人開一線道,讓學人一念相應,悟入佛心本性,祖師千說萬說,施設百千法門。通俗地說,無非就是為了臨門那一腳,讓你一念契入,就是為了出生那一刻,讓你十月受胎一朝分娩。所謂「若識自家本心,喚作歸根得旨」是也!這是有理論依據和實踐證明的。實踐有不計其數的悟道者為證,佛語則如《大般涅磐經》所說的「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當然,定慧等持難於把握火候和尺度。
五、用功心要。由上可見,用功的精髓在於如何讓學人一念頓喪,悟入無差別空性智,識取與佛一體無二的本來面目。不管哪一宗哪一家,無不圍繞這一心要、同時結合學人根性而開創法門。牛頭宗提出「無心合道、忘情而修」,六祖更是囑咐曹溪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黃檗大師進一步開示「當下無心,便是本法。直下無心默契」,等等。為什麼「無心合道」呢?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鈴是你系縛的,別人幫不上忙。善道禪師說:「若不與他作對,一事也無」,本來無事,可是我們念念妄想分別,恆審思量執著,不隨於法,與道相隔,如雲蔽日,所以要「無心」以契空寂的本心,返流還源,回妄歸真,才能與理冥合,與道相符。
六、用功差別。同樣是為了達到無心合道、一念相應的見性目的,但是頓法更直接,主張「絕觀棄守」,漸法多迴旋,主張「以有為契無為」。從契機證法性而言,法法平等,但是從一念相應的殊勝奇特巧妙而言,差別甚大。凡是稱作一宗一家的,手法必有所創新。牛頭宗認為用心不合於道,無心忘情而修,才能泯絕無寄而契合於道。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樣,「給我一杯忘情水,還我一夜不流淚。」比如牛頭禪《無心論》直截了當地說:「但於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慧忠和尚主張無心就是直心,就是任心自在。東山宗說「心凈成佛」。曹溪禪「無心合道」即是「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善惡都莫思量(不是壓念,是不憶念),自然得入清凈心體」,定慧等持,時節因緣到來,明見佛性,見性成佛。荷澤宗神會說:「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但莫作意,自當悟入。」馬祖以後又將「無心」與即心、平常心融合,「即心即佛」,「若欲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後世學人不能無心,休歇不下,所以祖師別出手眼,教人看住一個話頭,自然不知不覺「無心合道」。相較之下,主張「住心看凈」、「長坐不卧」、「攝心入定」、「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的漸教禪法,都要作意,要起妄心,自然稍遜風騷了。
七、何為三無?雖然頓悟法門無門為門,但是方便依稀,只是比漸法更加殊勝。下面以《壇經》所傳修行「無相、無住、無念」為例:1、「無相,於相而離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以無相為體。」這與《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一脈相承。2、「為人本性,念念不住。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以無住為本。」這與《維摩詰經》「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相同。一切法本來自在,念念不住,法法不相到,當處解脫。「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即通流。」強調在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中著力,直下無住,自在解脫。3、「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念本是真如妙用,本來自在解脫,只因心隨境轉故稱為妄念,如果不逐境轉則為真念,一體無二,轉念而已。以無念為宗的神會大師說:「但不作意,心無有起,是真無念。」「心若有念起,即便覺照,起心即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有無雙遣,中道亦亡者,是無念。」有三層意思:一是對境不起心;二是起念心不住;三是正念現前,無念亦不立。何為明心?知心不可得,能所心俱亡,是為明心。
八、要不要定。六祖反對定慧各別、先定後慧,主張定慧不二、無心合道,大展頓法風采。他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名禪,內不亂曰定。」只要「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卧都是禪。這是與般若相應的無出無入、不來不去、自性本具、定慧等持、動靜一如、無所取著的無相定(不拘法相),是「二六時中不依倚一物」的殊勝無住定,而不是不要定,「非禪不智」,「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如果不能注心無處,思慮紛紜,馳騁外求,怎麼能頓息攀緣、一念相應呢?所以百丈祖師說:「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如聾相似,稍有親分(注意:「如」、「相似」只是比喻,不同於無情)。」黃檗大師說:「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洞山祖師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龐蘊居士說:「心境如如只這是(指的是如同鐵牛畫鳥),何慮菩提道不成。」
九、不立言說。從文字言說悟入者時間慢,力量弱,而且如果沒有超越經典的參學眼,反增執見,往往反而成為悟道的障礙。正如百丈祖師所說,「不辭與汝道,久後喪吾兒孫。(後人執著言說,反而喪失慧命)」因此,禪宗總體不立言說,默傳心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別付一心離言說法」,不教人讀經,因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悟達,永不退失」,所以重在破除學人思維卜度,鬼家活計,誘發學人自悟自肯,自性自度,形成別具一格的禪風。當然,不立言說,也不是絕對破除言說。五祖弘忍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也勸人持《金剛經》,不能「謗經法」。荷澤宗認為大乘經典和知解對悟入有助發作用,神會禪師說:「須廣讀大乘經典。大乘經可以正心。此頓門,一依如來說,修行必不相誤」。如今時處末世,缺乏明師,確實應當並且只能走禪教一致、以經印心的道路,這樣比較安全。以後禪師出世,另當別論。神會禪師主張「要藉有作戒,有作慧(知解),顯無作慧(無漏般若)。」他在答侍郎書時說:「以知解久熏習故,一切攀緣妄想,所有重者自漸輕微。」可見,不立言說也好,不破言說也好,要害處在於能否超佛越祖,透脫教意祖意,消歸自性,應用於生活當中。任何一句話,理解明白了,這是初善;明白也不住,這是中善;不住也不住,這才是後善。再進一步,任何經教言說和任何法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端看你會不會用?法不迷人人自迷!迷時法華轉,解時轉法華,自然融通無礙。
十、頓在哪裡?曹溪禪的風韻,在於開創大乘頓悟禪門,不僅為久修老參提供直指直入的殊勝加持,而且為初心學人提供泯絕無寄的超絕法門;不僅在於見性成佛,人人有份,而且直指人心,當下頓入。六祖是直指直示,弟子是直了直入,宗師直指心地法門,學人直了頓見真如本性,師徒心心相應,禪風煥然一新。六祖及其門下千年家風,都是圍繞「自性」為主題而貫穿一切,直顯自性,見性成佛。人人有佛性,見性即成佛,實在是圓頓、簡易、直爽,最容易為人所接受和體驗,難怪「凡言禪者皆本曹溪」。佛不再是高遠的理想偶像,而是當下可以體現的。這與原始佛教佛陀再三強調的「現世為法作證」最為相符,聖人從信仰回來現實人間,這是六祖曹溪禪最為卓越之處,也是一般人所知道的中國禪宗本色。
推薦閱讀:
※【自製花肥】一張圖告訴你《家庭養花自製花肥29方法》
※讓孩子從小自信的16個方法,每個都超有用!
※家中門對門的幾種不好的情況以及化解方法
※404錯誤頁正確設置方法
※野外尋蛇方法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