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仁民而愛物」思想的現實意義

《孟子·盡心上》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仁民而愛物」這一生態倫理觀要求君子用仁愛之心包容萬物,百姓用仁愛之心對待萬物,「仁民而愛物」命題詮釋了「功至於百姓」要與「恩足以及禽獸」相輔相成的生態倫理思想,此仁愛百姓的「仁民」之道加之推恩萬物的「愛物」情懷,足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之基。

「愛物」——「推及仁愛」和「愛有差等」的博愛思想。「愛物」思想是孟子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了他對生態的愛護之情,孟子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德,蘊含了和諧環境以及和諧人際關係的生態道德觀。《孟子·梁惠王上》說:「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代聖賢遠遠超過別人的原因就是善於推廣善行,做到對人和萬物真正意義上的「仁」和「愛」。於人,孟子非常重視倫理道德關係,更在乎親情關係。他認為,「仁」德的實質就是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和長輩,「義」的實質就是尊敬和愛護我們的兄弟。我們只有把親親之愛推及到身邊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有擴大善心,才能做到仁民愛民。於物,孟子主張要將「仁」推及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之中,肯定所有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去剝奪它們生存的權利,這樣的仁德是「生生」之大德,詮釋了珍惜萬物的博愛情懷。當然「愛」也存在差等,在人與人之間,朱熹認為將「仁」推己及人要分對象,我們可以瞻養自家老人和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這樣的推己及人,「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在人與物之間,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談到,孔子退朝回來得知馬棚失火,首先問人怎麼樣?在物與物之間,齊王愛牛,但並非像愛牛那樣愛草木,可見,「愛有差等」,在推及仁愛於一切人和物的同時,還是存在不同的方式和先後順序的。儒家在博愛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愛有差等」是讓人知曉親疏,要以家、以自身為源頭,將愛發散出來,先學會愛己,再去愛他人、愛物。「愛有差等」不同於自私的含義,自私是無愛的,而生命的本身是有愛的,儒家「愛有差等」的觀念就是讓我們記住愛的源頭,有源頭的東西才是活的,不能扭曲性善之根,就像樹必有根,然後開枝散葉。任何生命一定有源頭,不要誤解「愛有差等」的真正含義。

「時養」——「以時取物」和「以時養物」的愛護思想。孟子提出的「時養」思想是對「愛物」思想的升華,從「時禁」和「養護」等方面維護人類長遠利益,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體現了孟子對人類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終極情懷。

「時禁」要求「以時取物」,孟子認為人應該認識並且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時」的要求,遵守萬物順時而生的生態規律。孟子在《公孫丑上》提到,人雖有智慧,但不如乘形勢,即使有農具,不如等待農時。《孟子·梁惠王上》中講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可見,「時禁」的重要性,人類必須做到「以時取物」,對自然資源合理的運用,保證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孟子在提出「時禁」的基礎上,注重「以時養物」的「養護」理論,牛山是最好的例證,「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認為,總有人拿著斧頭去砍牛山上的草木,使其變得不再茂盛。人們總去山上放牧,致使牛山光禿。牛山的不美麗並不是山的本性,而是「失養」的結果。山上的草木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和養護,就會隨著人類的破壞活動使其逐漸消亡,只有得到好的滋養,山間的物種才能得到好的生長,美麗的牛山才會重現眼前。人類一定要善待動植物,盡量還原自然應有的容貌,善於利用「時」的概念對之進行養護,尊重其本身的生態規律,使其不失其養。

「制用」——「取之有度」和「用之有節」的寡慾思想。對於大自然的開採和利用,孟子提倡節約的原則,要求人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人類應該珍惜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的一切,不管是出於對政治制度的服從還是為節約型經濟社會的建設去考慮,我們都要發自內心地保護動植物,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孟子在《離婁上》中反對「辟草萊,任土地」。在他看來,「辟草萊,任土地」會打破生態環境的和諧,國家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的發展,一旦自然資源遭遇破壞,國家的經濟狀況定會有所下滑,為了所謂的國民發展亂砍亂伐是不理智的行為。國家從上到下應適當地節制慾望,當「欲」和「義」形成衝突時,君子行為該是「捨生而取義」,儒家生態思想認為,對於自然的索取應當在自然能夠支付的範圍之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應當滿足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過多的開採和使用只會造成過度的消耗和浪費。人類沒有形成對資源合理使用的意識,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掠奪,慾望在不斷地膨脹,其活動已經造成自然界的負擔,甚至超出了人性的道德底線。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減少慾望是修心最好的方式,寡慾會帶給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滿足和快樂,人沒有了貪念,也就減少了對外界的索求,那些迫害自然的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推薦閱讀:

郭繼承:儒家的起源與思想主旨(7)
禪宗戒律思想初探
王學成:慧能《壇經》心性思想略論
鄭永年:不能有官場新秩序已建成的麻痹思想
能否系統介紹一下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思想體系及研究重點?

TAG:現實 | 意義 | 思想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