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紫砂壺生產工藝

宜興紫砂陶是我國具有優秀民族傳統的實用工藝美術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在素有名家輩出的「瓷器之國」——中國,宜興紫砂陶何以在中國的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異紛存彩、經久不衰?這也成為廣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愛好者共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我也將就生產工藝進行一些探討。

  (一)紫砂泥的製備及其對紫砂壺外觀、內在質量的影響:

  紫砂泥可以單獨製成坯用泥料,與其它陶瓷坯料相比,具有加工工藝簡便的優點。然而,泥料顆粒的粗細,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製成的紫砂壺產生了不同的時代風貌和不同的內在性能。

  紫砂泥的製備,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機械加工兩種。民國徐珂在《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這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後,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用石輪輾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應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濕水後通過真空綾泥機捏練,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試樣時代 紫砂泥團粒最大尺寸 相應的中國篩號 宋朝中期0.7~0.5m/m26~35目清朝前期0.5m/m35目清朝中期0.3m/m55~60目現代手工制0.3m/m60目現代機器制0.15m/m100~120目 應用手工製備的熟泥,經手工成壺,燒成後,由於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器練制的熟泥,儘管手工成型,燒成條件不變,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狀的藝術效果,製品的吸水率從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由此可得到這樣的啟示:紫砂壺的外表是鑒別世傳與現代作品的方法之一。而茶壺氣孔率的大幅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其實用性能。

  (二)獨特的成型技藝: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的製作方法。而製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製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之一。它的作用在於: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並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緻的表皮層,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鬆,燒成後製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鬆的內部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紫砂壺造型別緻多樣。為不使它淪為一般的釉陶,以及歷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的工藝效果,必須把坯體處理得器形結構嚴謹,輪廓線條分明,筋瓤紋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成整體的製作要求,都需經過成型精加工來求得。同時,精加工也是提高坯體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圓條壺,壺口壺蓋各有24條筋瓤對稱。由於加工精細,燒成後壺蓋任意調換方位,都能與壺口相吻。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准縫嚴密,二者之間的空隙(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在 0.5mm以內,是其它任何陶瓷壺類所無法比擬的,瓷器茶壺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壺精度高,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成為紫砂壺泡茶不易 發餿變質的原因之一。

  (三)紫砂壺的燒成:

  燒成紫砂壺的窯爐,經歷了龍窯、倒焰窯到隧道窯的演變。其中龍窯使用時間最長(宜興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址就是一條寬一米左右長十餘米的龍窯)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窯代替。1973年,隧道窯取代了倒焰窯。龍窯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窯的燃料是煙煤。 隧道窯則以重油為燃料。

  紫砂壺從明代中葉起就開始用匣缽(俗稱掇罐)燒成,這與上述紫砂壺自明代起因飲茶方法改變,制壺發生歷史性轉折相關連,以防止產品表面發生火刺,色澤不稱等缺陷。同時提高了製品的裝窯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窯位空間。

  紫砂泥中的氧化鐵含量相當高,根據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鐵三元相理論,如果製品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則物相在1400℃以下不產生液相圖,不形成低共熔物,由於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鉻、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成份,因此實際燒成溫度低為1150~1180℃,在此溫度下,泥料中各礦物相的擴散速度不大,赤鐵礦不作為一種相存在,使製品成紅色(低溫)、紫紅色(高溫)。如以還原氣氛燒成,則僅應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鐵系相圖進行,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產生液相。三氧化二鐵大量還原氧化鐵色泥由紫紅變紫黑,製品表面提前燒結還原過程中沈積的炭素和分解的氣體無法逸出而發生鼓泡、積炭,造成廢品。

  (四)紫砂泥和紫砂壺的顯色:

  眾所周知,瓷器與陶器的主要差別之一,是瓷器含鐵量低(<1%),通常紅色陶器含鐵量大於5.5%,在正常燒成條件下,陶土含鐵量不同,呈色不一。含量≤0.8%,燒成後呈白色;含量1.3%,燒成後成灰色;含量2.7%,燒後呈灰色;含量2.7%,燒後呈淡黃色;含量5.5%,燒成後呈淡紅色;含量8.5%,燒成後呈紅色;含量10.5%,燒成後呈深紅色。但陶土中含有的氧化鐵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紫砂泥,就有下列幾種:

  礦物名稱 分子式 礦物顏色 赤鐵礦Fe2O3 櫻紅、暗紅色褐鐵礦Fe2O3、nH2O黃褐色至黑色針鐵礦Fe2O3、H2O淡紅、淡黃、淡褐色硫鐵礦FeS2黑色磁鐵礦Fe3O4或FeO、Fe2O3鐵黑色

  經過紫砂泥中Fe2O3和FeO的分析,Fe2O3總7.41~8.62%,FeO為0.73~0.55%,赤鐵礦佔90%左右,其它為20%左右。同時由於MnO2、Cr2O3、CaO及其它少量色著色氧化物的存在,導致了紫砂泥的紫紅色調。

  燒成氣氛對紫砂壺的顯色關係重大,對宋代中期羊角山紫砂器分析的結果:Fe2O3(總)8.24%,FeO5.44%,製品斷面呈黑色,近代紫砂分析結果:Fe2O3(總)9.95%,FeO0.55%斷面呈紫紅色。運用精湛的燒成技術,製品可以獲得要求的色澤。紫砂壺的燒成氣氛,以中性一氧化焰為宜。

  (五)紫砂壺生產工藝的獨特性和合理性:

  紫砂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天賦的合理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顆粒組成,使其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工藝性能,為多種多樣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豐富多姿的造型,千變萬化的線條,對製作技巧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手工成型達到了高度的水平,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精巧的手法,越群的技藝,促成了紫砂壺造型的豐富多採的特色。這就是泥料棾色造型三者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成型過程中的精加工工序,使製品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由於它的存在,擴大了製品的燒成範圍,不論是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都能燒結,而製品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型的精加工工藝,具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結湊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壺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紫砂泥經燒成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其結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壺具有抗熱震性、透氣性,較高的機械強度,賦予紫砂壺優異的實用功能。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宜興紫砂壺以其得天獨厚的泥料,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集符合科學的生產工藝,精美絕倫的器物造型,有囗皆碑的實用功能,成為世界名陶。歷代宜興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異彩,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提供了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讓我們不斷深入地進行紫砂陶的科學研究,探索奧妙,總結經驗,古為今用,促進陶都繁榮昌盛,促使宜興紫砂陶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鋼管拱加工工藝探索
服裝印繡花工藝
36個工藝節點(5):室內門量尺
玻璃鋼船工藝流程
女式內衣縫製之 詳細工藝流程

TAG:生產 | 紫砂壺 | 紫砂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