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過後說「莫急」
長假過後說「莫急」 |
2012年10月19日09:4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幸福」在哪裡? 長假已經過去,但討論還在繼續。黃金周里,一場關於「你幸福嗎」的討論炙手可熱,引發了人們對於「幸福」這個亘古話題的新思考。 這場熱議,緣於一番街頭巷尾的「調查」。人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或嚴肅或調侃。把「調查」推向輿論風口浪尖的,是不少廣為流傳的「神回復」:「你幸福嗎?」「我姓曾。」「我耳朵不好。」這些「答非所問」,被人們解讀為對傳統新聞話語模式的「抵觸」和消解。把這些「應該被剪掉」的答案呈現在正統節目中,讓受眾感到新奇。其形式,也頗有向半個世紀前真實電影先鋒拍攝模式致敬的意味。 用「海采式」的報道,傳達中國普通人原生態的生活狀態,這種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倘若期望通過「調查」得到一個數字,下一個判斷,恐怕有些操之過急。鏡頭前,所謂「不設防」的提問,是否真能得到同樣「不設防」的答案?不論他們是否知曉自己將直面億萬觀眾,這個「調查」看似更像「試驗」,而副效應加之於普通人又是否合理?再者,社會學家說了,這本不是一次科學研究,難以說明問題。哲學家說了,幸福有很多個層次,關乎人性理論及人生價值觀。要從國慶長假里的「體感」找到中國人的幸福?莫急。討論引發關注,反思才能深入,不然,熱熱鬧鬧之後,只留下對社會現實壓力的片段式宣洩。 過馬路有「中國式」? 長假過後,一則微博火了。「『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這條微博在一天之內被轉發近10萬次。嬉笑怒罵間,人們在思索:紅燈停、綠燈行,簡單的口號如何始於腳下。 過馬路緣何「中國式」?網友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違法成本較低、法不責眾,有人認為是國人趨利避害、懂得變通。一場「過馬路」的討論之所以能引發共鳴,因為這關乎國人處事哲學和生存環境,之所以糾結叢生,是因為恪守「規則」也並非易事。與其過於強調「素質論」,不如來求解「生存論」。若交規對行人「不奏效」,也意味著對行人未有足夠保護「功效」。在機動車通行構成規則主體的十字街頭,路面設計和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常讓人無所適從。 比如,繁忙路口右轉車輛應納入交通燈控制,不同車道上的車、行人只看自己的信號燈就可以放心通行,避免綠燈不能走、只能闖紅燈的窘境。又如,過寬路面應有安全島,避免因綠燈時間過短而造成行人被車圍困的險境。闖紅燈還需「湊夠一撮人」,是從眾,是以人數「優勢」重新定義「適用」規則,也是分擔違規風險。倘若合理的規則能讓勢單力薄的個體也通行無阻,相信少有人會甘冒生命代價鋌而走險。當規則保護大多數人的時候,遵循規則才有基礎。人們才會意識到,自由並非我行我素。但在「適者生存」的叢林中,難有「契約精神」。下一次,穿馬路前,想一想,莫急。 |
推薦閱讀:
※告別長假,疲憊肌膚如何「拯救」,
※十一長假,你可能遭遇這四大親子危機!
※十個超美目的地,從天津出發自駕不超4小時,五一小長假就它了!
※端午小長假出境游帶上銀聯卡·每日商報
※五一小長假來了,糖友飲食應該注意什麼?
TAG:長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