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能力建設:數千份問卷中的百姓期待
2012年3月至6月,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特別策劃實施了「道德能力建設」大型全國問卷調查,其範圍涉及全國28個省區市,收回2940份問卷。新時期我國公民的道德狀況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怎樣才能進一步激發道德建設能力、提升全社會公民的道德素質?在對一份份飽含民生熱度的調查問卷的整理和統計基礎上,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我國公民道德能力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道德楷模正能量強大 如今在百姓心中,道德楷模的形象如何?數據顯示,在公眾認為最為誠實守信的人群排名中,道德楷模以70.4%的支持率位列榜首,這充分體現出人們對於道德楷模的高度認同。 道德能力建設有賴於每一個公民道德意識的提升和積極的行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雖然公眾「冷漠症」頻發,但大多數人還是容易被平凡的好人好事感動,以向善之心從身邊小事做起,為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調查顯示,「最美女教師」等草根英雄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受訪者中,有82.6%表示自己「經常」被類似的平凡好人感動,33.7%表示「自己正以行動效仿」,48.9%表示「有條件的話自己也願意嘗試」。可見道德模範對於社會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激勵和示範作用。 道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常體現為揚善與抑惡。2011年,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草根公益成長為一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諸多社會熱點事件中釋放出道德建設的正能量。調查顯示,儘管「郭美美事件」等負面新聞嚴重挫傷了民眾對於公益慈善的熱情和信任,仍有70.6%的被訪者表示如果發生重大災情事件「一定會捐款」。 在遇到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時,近半數被訪者表示,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會出面制止,32.0%的被訪者表示「哪怕犧牲一些自身利益也要出面制止」。當互聯網上出現不道德行為時,六成被訪者表示會「向網路警察或有關主管部門舉報」或者「採取發帖、跟帖等行動與之論辯或聲討」。 公眾對傳統道德理解多樣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遵從「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講求孝義、廉恥、勤儉、奉公、務實。這些傳統美德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精神動力。但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中,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讓人們對一些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一直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美德之一。但受社會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異的影響,人們對孝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例如,對於 「給父母提供生活費就是孝順」這一觀念,57%的被訪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同時也有20%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但在孝敬父母的方式上,被訪者的意見比較一致,85.2%的被訪者「關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77.7%的被訪者「盡量與父母住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可見相比物質需要,公眾更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和精神需求。 在對一些日常行為進行道德評估時,公眾也表現出了不同的認識與態度。公眾對類似「答應別人的事,再小也要做到」的表述認同度頗高。但在「見義勇為應確保對自己或第三人並無危險,否則就是魯莽的做法」「『拾金求報』應該得到支持」等表述上,則呈現多種意見並存的態勢。 儘管存在差異化的解讀,傳統文化價值觀在當今社會還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和傳承。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或者「比較大」的影響,而認為「完全沒有影響」的人僅佔3%。 「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及「熱愛祖國」等傳統價值觀被認為在當今社會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強化,說明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經濟領域道德失范亟待解決 調查結果中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受訪者「最嚮往的人群」集中在科學家(40.7%)、公務員(38.6%)和財富人物(31.5%),但在百姓認為「較為誠實守信的人群」的調查結果中,公務員和財富人物則排名靠後,其支持率僅有11.0%和5.1%。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商業道德是觀察社會整體道德能力、開展道德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受訪者在評價商業領域的部分失德、失范行為時認為,「商品以次充好、摻雜使假」「虛假宣傳」和「官商勾結斂財」對道德建設的負面影響最大,分別達到了74.4%、50.1%和43.2%。 以上兩方面的調查結果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眾對當前官德、商德現狀的認識。調查中,《半月談》讀者黃鳳華道出了部分百姓的心聲:我國公民道德總體提升,社會整體向善力量並未消減,但目前不盡如人意之處頗多。「道德建設百姓非常願意參與,但當前的關鍵是要抓官德、商德,應多措並舉,以黨風純正、政風清廉激發商業從業者為商之正道,從而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正能量。」======END=======END=======END=======END=======END=======END=====
跨越「道德陣痛」 ——專訪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
記者:您認為當前我國公民總體道德狀況如何?近年來,公民道德狀況變化呈現怎樣的趨勢? 孫春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道德也將隨之走向進步,這是人類道德發展的總方向。具體到我國,由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變革使人們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行為自由,個人的權利能夠得到更多的保障,人們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環保意識、慈善意識、追求公平正義的意識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些道德領域的改善都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不能機械地理解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係。由於道德發展有其獨立性和滯後性,在經濟社會轉型的某一階段可能會出現道德失范的情形。當前我國正是處在這一時期,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比較嚴重。 在經濟領域,一些企業不講信用、唯利是圖、制假販假;在政治領域,一些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不斷受到突發事件的考驗,一些官員道德敗壞,貪腐案件時有發生;在個人生活領域,一些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願意幫助他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 但應該看到,道德的發展是一條曲折上揚的曲線。伴隨社會轉型產生的「道德陣痛」,是經濟社會發展與道德、文化進步不協調的產物,雖然存在於某些領域和少數社會成員身上,但我國社會整體的道德狀況還是積極向上的。 用「道德滑坡」來概括和評價我國道德的現狀,這是一種既不科學、也不符合我國道德發展實際的論調。以理性的態度和全面的觀點來審視我國社會的道德狀況,不難看出,「希望和問題共存」才是我國目前道德狀況的總體態勢。
記者: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百姓最嚮往的幾類人群是科學家、公務員和財富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後兩者在「較為誠實守信的人群」中卻排名靠後,您認為出現這一反差的原因是什麼? 孫春晨:科學家和公務員等群體在百姓心目中的社會地位較高,受到人們的嚮往是自然的。正因為科學家和公務員等職業群體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人們對他們的道德期望也比較高,尤其是公務員群體,因其手中握有人民所賦予的權力,人們有權要求他們具備防範權力濫用的道德水平。 特殊身份加上民眾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使得公務員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加上在現實中,一些地方的公務人員以權謀私、侵害百姓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某些領導幹部在台上宣講道德頭頭是道,但實際生活卻腐化墮落。這些行徑被曝光以後,民眾發現,一些公務員的言行反差如此之大,在無形中就加重了百姓對公務人員的不信任感,對社會道德建設產生了消極影響。 百姓對財富人物的道德評價較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對財富來源和獲得手段表示懷疑,頻繁曝光的以唯利是圖方式達到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經營問題,使百姓對財富人物的獲利方式產生道德上的追問;二是部分財富人物與政府官員的利益結盟,嚴重侵害百姓的切身利益,激發百姓的不滿情緒;三是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加大的社會現實,導致老百姓和富裕階層之間形成了道德上的隔膜。
記者:那麼您如何看待商業領域的道德失范?在您看來,哪些因素造成企業道德底線屢屢失守?應該如何培育誠信企業? 孫春晨:企業倫理是一個企業在公眾中的文化形象。自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以來,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身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肩負起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從實際效果看,不斷出現的企業誠信事件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的道德文化形象令人失望,其主要表現是:說得多,做得少;規劃多,落實少。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本身具有很強的逐利性。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企業生存,選擇了缺斤短兩、制假售假、逃避債務的失信行為。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的失信行為不僅沒有受到經濟和法律制裁,反而獲得了不正當的利益,長此以往,在企業交易活動中,「講誠信吃虧,不講誠信致富」就成為一些企業奉行的經營信條。 從制度的角度看,對企業經營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當企業違規生產的機會成本高於誠信經營帶來的效益,且鋌而走險的行為更容易被監管部門查處時,企業自然會回到誠信經營、科學管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良性發展道路上。 在這方面,如果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對企業違法行為只限於道德上的譴責,寄希望於企業家自覺地輸入「道德血液」,而疏於運用法律武器來規範企業的行為,表面上看似乎是重視企業自身的道德建設,實則是放棄了監管責任,不僅無助於企業違法問題的解決,也不能為企業道德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那麼如何推進企業的誠信建設?
首先,提升企業經營者的契約意識。在企業經營中,契約精神比資金、技術更重要。只有認真履行契約,才能樹立誠信的企業形象。
其次,強化法律對企業失信行為的懲罰。通過建立嚴格的企業失信懲罰機制,用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來約束企業的市場行為,增加失信企業的交易成本。
最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建設和完善以企業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信息共享平台體系,形成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真正使失信企業「一次失信,寸步難行」。
記者: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民眾對制止不道德行為有著較高的意願,但現實生活中出現類似行為時,很多人卻冷眼相待,您認為這樣的落差源自何處? 孫春晨:道德包含向善、利他、和諧、友愛等為人讚許的價值,因此,當人們表達自身的道德態度時,總是對道德懷有敬畏之心,對高尚的道德行為持認同態度。這表明,在人們內心深處始終存有積德行善的願望,這是改善我國社會道德風氣的人性基礎。 人們向善的道德認同難以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人將自我利益的實現或不受損害放在首要的位置,這部分人雖然心裡有向善的願望,但在具體行動時就可能表現出猶豫不決。 此外,近年來,媒體上報道的一些做好事反而被冤枉的案例,無形中強化了人們明哲保身的心理,在別人需要幫助時顧慮重重。特別是當法律不能切實地為道德「撐腰」時,公民行善抑惡的行為就會受到嚴重抑制。 另外,「從眾心理」對這一現象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從正面意義上說,如果一個社會的多數人都講道德,那麼,「見賢思齊」,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會通過從眾心理得到放大。如果不講道德的人得利,固守道德底線、樂善好施的人反而得不到肯定和激勵,道德的陽光就很難普照到人們心中。 雖然個人的一己之力難以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但是,社會道德狀況的改變又需要每個人道德力量的積聚。因此,只有超越不講道德的「從眾心理」,切實從身邊的微小德行做起,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才有希望。
記者:在您看來,當前應如何激發群眾的道德力量? 孫春晨:公民的道德能力包括對道德的判斷、選擇和踐行能力等。提升公民的道德能力需要公民個人在認同道德價值的基礎上,進行自覺和主動的道德養成。同時,外在的社會道德環境對公民道德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影響。 比如,如果官員的職業道德水準有一個較大的提升,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對老百姓主動和自覺參與道德建設將會產生積極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無論採取什麼方式,只要對改善社會道德風氣有利,都是可以嘗試的。(《半月談》)
推薦閱讀:
※背負的原罪:怠惰——「期待越低,失望越少。」
※瘋狂追星 13歲女兒被父砍死 專家:孩子青春期追星正常 父親過於溺愛過高期待
※有關愛情的經典語錄。幸福其實真的很簡單:有人愛; 有事做;有所期待
※單身無罪:享受現在,期待更好的未來
※總有一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