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經典案例評析

第一章 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新挑戰

改革開放,打開了我們走向世界的大門;加入 WTO,要求我們採用世界通用的市場遊戲規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拉近了我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在新世紀,道德的作用更顯突出。新世紀的道德,不僅在國人之間發生作用,它還擔負著與世界各國人民溝通的職能。

本章主要分析了新時期教師的職業道德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從宏觀角度闡釋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當前,由於我國推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利國利民的政策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教師素質特別是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師堅守職業信念,平等競爭、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熱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抵禦不良習氣,勤於學習,敢於創新,終身學習,嚴謹治學,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等方面。隨著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正視自身面臨的挑戰,不斷學習,不斷完善。

第一節 經濟體制改革的挑戰

改革開放已有 20 多年,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基本實現了優化配置,廣大民眾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得到了改變,我國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這樣的快速發展在我國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舊的社會矛盾解決之後,又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逐漸拉開的勞動收入的差距使貧富差距加大。價值規律、利潤法則在經濟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使得人們對思想文化領域的「誠信」、「為公」等理念產生懷疑,甚至發展到制假販假、坑蒙拐騙的罪惡深淵。個別「暴發戶」對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炫耀和個別公務人員對社會財富的巧取豪奪助長了社會的道德失范。所有這一切,給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此,和市場經濟適用的運行機制和與之配套的道德規範對我們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都有巨大的影響。

6 年流失 20 名骨幹教師,薄弱學校怎能不越來越弱?

記者日前在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和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調研西寧市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時獲悉:長期以來,西寧市各邊遠薄弱學校教師流失現象已成這類學校發展的致命傷,使得這類學校與市內名校的差距越來越大,已成為阻礙教育公平發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據我市某邊遠薄弱中學校長介紹,自 2000年至 2006年,該校先後已有 20多名骨幹教師申請調動到市內各學校去了,學校福利待遇差、對學生缺乏號召力、地處偏遠無法照顧家庭是教師們選擇調離的幾大主因。該校校長說,在上述幾大因素中,最影響老師情緒的是班裡好學生的中途流失,雖然我市實行的是就近入學政策,但市區內一些學校在開學前進行的插班考試總是源源不斷地將薄弱學校的好學生挖走,使薄弱學校一批好學生未畢業就流失到別的學校去了,這一現象大大影響了該校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使他們缺少成就感,「總在耕耘,卻少有收穫」……導致學校老師調離的意向普遍強烈,只要有調動機會,老師們是絕不會放過的。

我市幾所邊遠薄弱學校有關負責人在介紹情況時指出,為留住骨幹教師,各邊遠薄弱學校所採取的最笨的辦法就是「堅決不放人」,特別想調離的教師四處求人、幾經哭鬧仍走不了時,會將校領導痛斥一頓後辭掉公職,應聘到市內學校或省外中學去任教,學校拿這些老師一點辦法也沒有。其中一所學校的校領導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培訓工作,該校自 2002年開始實施師資培訓計劃至今,學校已湧現出一批綜合素質很不錯的教師,但「翅膀硬了」的老師們都想辦法「飛」走了,使學校針對老師的再培訓積極性嚴重受挫。

上述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我市校際間的差異,導致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江河日下,生源嚴重短缺,學校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狀態。

(得舟西寧晚報, 2007 4 11)

換座位想到的

兒子馬上就要高考了,他說他們又要換座位,不用和女生坐一起了,很高興的樣子。媽媽一聽,就說:「是不是你跟老師講了不想跟女生坐?」兒子不承認。爸爸就對媽媽說:「你跟他們班主任打個電話問一下,跟男孩坐一起,又要開始講話,學習成績幾天就掉下來了。」媽媽忙說要打電話問一下。這時,兒子又說,與我坐的同學語文特好,可他的數學和英語不行。這時,我們的腦子裡急速運轉了一下:不能給老師打電話!

我們想:老師這樣排座位,是經過一番思考的。我的兒子就是語文差一些,數學和英語特好,老師是想要學生們相互作弊吧?現在老師的競爭太大了,獎金與學生的成績直接掛鉤,就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現象,真令人不安!

最後,我們只好對兒子說:「不論考題怎麼樣,都不要看同學的,要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如果作弊成習慣了,就不好了。」

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經濟體制改革後,經濟的確已經成為調節大眾心理的一個很有力的衡量標準。許多教師之所以流失,近幾年之所以屢屢出現高考舞弊案(如 2005 年貴州省納雍縣有 6 名教師參與高考作弊, 2005 年北京某高校老師故意泄漏考試試題)等現象,其原因不僅有教師職業信念的問題和家長的望子成龍心理,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

因此,在新時期,堅守教師職業信念,教師之間平等競爭、廉潔從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成了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要求教師堅守職業信念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也面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和影響。首先改變了傳統的辦學體制,更新了辦學觀念,拓寬了辦學渠道,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社會轉軌時期,舊的體制已被打破,新的體制還未健全,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學校帶來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利益的驅使讓一些人私慾膨脹,出現了很多負面現象。和許多職業比起來,教師這個職業更加辛苦,而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卻相對較少。部分教師因考慮到經濟因素而放棄教師這個職業,有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熱衷於搞「第二職業」,對學生漠不關心。因此,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下,教師和其他職業相比,工作的特點是講求奉獻,講求為民族千秋大業作貢獻,為培育接班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而勤奮工作,爭取增加必要的待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國家還不富餘的情況下,教師還必須堅守職業信念,做到「愛崗敬業」。

(二)要求教師平等競爭、團結協作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會經濟活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強,競爭意識也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競爭是反映社會活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競爭,人和社會不斷獲得進步。我國傳統觀點「和為貴」,即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通融、謙和,而不提倡競爭。應該說,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使得競爭意識紮下根來是一種進步。但受目前社會上不良競爭習氣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惡性競爭、不正當手段競爭等不良競爭行為,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形象,更損壞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使得教師之間心存顧忌,不能互相信任,學生、家長對教師也不再是一如既往地尊敬和信任。因此,呼喚平等競爭、團結協作是新時期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要求教師廉潔從教、熱愛每一個學生

經濟體制改革已經使經濟觀念深入人心,教師自然不能不為「五斗米」考慮,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近些年來,國家雖然已經在教育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師的工資水平和待遇。但和社會上許多行業比起來,教師的待遇還是很低的。於是,部分教師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通過各種方法獲取經濟利益。教師職業本身,教書育人,對學生和社會起模範作用,如果沾染了不良習氣,將對教育教學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並且,因為受社會「向錢看」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教師想方設法從學生手中獲取經濟利益,特別是個別教師對家庭背景好的學生非常愛護,而對經濟狀況較差的很少理會。因此,在當前社會,廉潔從教、熱愛每一個學生已成為對教師的迫切要求。

(四)要求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目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因為種種因素,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也影響到了教育行業。例如用人制度、工資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城鄉差別等,使部分教育管理者重關係、拉人情,讓許多不合格的教師上崗,從而使其他教師內心不平衡、消極怠工;還有部分學校領導打著為學校創收、為教師謀福利的旗號做了一些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行為,比如亂收費。這一切都使教師的職業形象受到嚴重影響,這也正是經濟體制改革下出現的特殊情況,是經濟體制改革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有力挑戰。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樣,我們廣大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水平才會得到更大層次的提升。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拚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而輕鬆的音樂。於是他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一隻「快樂」的小船。「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劃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你是誠信啊,你這不成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會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中青在線)

各地禁止有償家教

上海教委發出禁令:高級、特級教師不得從事有償家教;

揚州教師承諾不從事有償家教;

寧夏一中學明令禁止在校教師做有償家教;

南京嚴禁教師從事有償家教,違者可能「下課」;

浙江教育廳規定:在職教師不得從事有償家教;

保定:教師不得有償家教質疑:一紙禁令能否管住;

……

( http : //learning.sohu.com/s2005/6589/s225696721.html )

三尺講台,愛你辛苦舍你難

——走近農村貧困地區教師

在四川的大巴山深處,有個地方叫空山,紅四方面軍進川後的第一個勝仗就在這裡打響。幾十年過去了,李先念等紅軍領導同志的拴馬樁還在,那些見證了空山戰役的大山和森林還在。只是在空山找水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在空山學校讀書的孩子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們總有書讀,是因為學校總有教師在。

幾個年輕的教師:走或是留,今後會有答案的。

楊州、宋伶俐、張麗、吳波、趙敏,他們中有空山本地人,也有外鄉人。他們大多數是去年才到空山的,好幾個人「做夢都沒想到會到空山教書」。

張麗至今還記得秋天上來時的情景:蕭條、狹窄、泥濘……第一次給家裡打電話,拿起電話就哭了。還有一次回家,連換了幾次車,甚至坐了拖拉機。

吳波在幾個年輕人中稍顯老成。中專畢業的他,參加自考讀了西南財大的會計專業,畢業後又在城裡的私立學校干過。有了這樣的對比,他的言談中流露出更多的憂慮:買教學資料難。外面搞課改,初一、初二早用上新教材了,我們用的還是老本子,真不知該怎麼搞!

「有機會,我也許會走。至少到一個可以照顧父母的地方。」張麗說。

「我想干點成績再說,年輕人應該在艱苦的地方鍛煉。」趙敏說。

「在全縣海拔最高的地方教書,肯定難,但也是一種緣分。」楊州說。

他們的答案很凌亂,並非統一的「留不住」,或是「不想走」。

留下來,不是為了犧牲奉獻;想要走,也並非怕吃苦……空山的教師們用真誠詮釋了貧困地區教師的真實心態。

(中國教育報, 2004.9.7)

第二節 對外開放的挑戰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大膽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极參与國際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自己的優勢,再加上我們自己的艱苦奮鬥、不斷創新的精神,才能趕上當代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新時期,黨在十六大報告中又進行了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即提高我們自身的對外開放水平。不僅要求我們「引進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能夠「走出去」,積极參与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對外開放,使我國社會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教育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網上討論「對外開放」主題的利與弊

1 .日本動畫形象生動,且能抓住兒童的心理。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動畫中浸透的西方價值觀念與生活習俗對中國兒童的影響。譬如《蠟筆小新》中的小新,就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小新的「好色」是肆無忌憚的,他會目不轉睛地盯著「美女」,跟人家「調情」,他還鑽到阿姨的裙子下面說內褲是「小點點的」;幼兒園裡那個十全十美的男孩簡直就是一個專門被小新捉弄的角色。在《櫻桃小丸子》里,優等生丸尾同學被描寫成「官迷」,他在迷迷糊糊、不求進取的小丸子面前顯得非常可笑……由於形式單一和道德標準的一元化,中國動畫片里的那些智勇雙全的好孩子並不討中國孩子喜歡。這是我們的兒童電視需要反思和改進的,但像小新和小丸子這樣在家長、老師眼裡不是「好孩子」的孩子,能給中國孩子們留下什麼,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2 .互聯網的發展如同其他一切美好事物一樣,在其積極健康地成長的同時,也滋生著陰暗消極的一面。近日,由原點市場研究有限公司調查公布的一組數據,引起了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關注。在參與調查的3000名大中學生中,曾光顧色情網站的佔46%,76%的學生網民沉迷聊天室,只有近三成的同學在回答上網的目的中選擇「搜索信息」、「下載軟體」,有35%的人選擇玩遊戲。

3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判員尚秀雲說:「 1999年以來,未成年人犯搶劫罪的人數已取代犯盜竊罪的人數,上升為第一位。」尚秀雲法官介紹說, 2003年 9月,海淀區法院少年法庭隨機調查的 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搶劫罪的占 71%,他們中間經常看含暴力內容的音像製品,並受影響的占 75%。此外,這 100名未成年犯中經常進入電子遊藝廳的占 66%,經常進入網吧的占 30%,經常看色情內容書刊、音像製品的占 61%。

上述案例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中,吸納先進文化,抵制「洋垃圾」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應該弄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在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法制教育的同時,我們的教師還要把民族優秀文化繼承並發展起來、把民族優秀精神樹立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預防和減少犯罪。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下面幾點。

(一)尊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抵禦不良習氣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都是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往往更看重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更重視集體主義的教育,但往往忽視了個人的價值實現。隨著對外開放的開展,多種價值觀、文化觀不斷湧入,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對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形成了新的挑戰。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西方社會傳入的尊重個人權利,重視個體自我實現,以及效率優先、公平自由等觀念,和我國某些傳統觀念有所差異。當前世界愈來愈融為一體,我國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教師一定要在繼承我國優良教育傳統的前提下,尊重多種文化、多種價值觀中的合理成分。現在,西方國家依然虎視眈眈,企圖通過我國的對外開放進行和平演變,教師要在尊重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堅守政治立場。對於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教師要堅決抵制,為廣大學生做好表率。

(二)勤於學習,敢於創新

對外開放不僅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外界的先進文化也對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使我國的民主化進程、法制化進程不斷前進,各行業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對於教育來說,各種新思想不斷湧入,需要教師消化吸收並加以利用。例如當前建構主義對教育的影響、多元智能理論的傳入、全納教育理念的傳播、終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等等,這些新教育理念只有被廣大教師真正理解和運用,才能發揮其實際意義。因此,教師要「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新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教育部部長周濟 2004 年在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上也講到:「要學習借鑒國外好的教育方式,倡導學生自主研究,同時也要發揮我們中國的優勢,吸取中國教育的長處,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要求學生深入到社會中去調查,去實踐。」

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三次課程改革。第一次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改革的理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第二次課程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第三次課程改革出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新興的建構主義。

我國目前正在深入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其理論基礎不僅有建構主義的,還有我們一直奉行的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真的要將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下去,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深入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並運用到實踐中。例如,北京一師附小經過三個五年的實驗研究,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核心理論——主動發展理論;構建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快樂教育體系;初步構建了快樂教育的教學體系。其實踐價值在於促使教師、學生素質明顯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明顯提高。這就說明新時期下只要通過不懈努力,勤於學習,敢於創新,我國的教師隊伍還是能讓社會滿意的。

尊重多元文化,教學現成效

小朋友在學校里,可能有同學的媽媽來自大陸、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外籍媽媽在語言、文化和飲食習慣上跟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小朋友應嘗試去了解並且尊重。台北縣淡水鎮天生國小這學期由教師帶著學生吃越南傳統食物「鴨仔蛋」,原本小朋友都覺得「很野蠻」、「很恐怖」,經過教師講解不同文化的涵義後,小朋友都不再害怕,還說很想吃一口。透過這項活動,學生學到了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

台北縣天生國小有個越南媽媽想吃鴨仔蛋補身體,孩子看到蛋里孵育了十二天到十八天的鴨子胚胎接近成形,感到害怕,斥責媽媽「很野蠻」。小朋友的害怕,其實是對異國文化不了解,因此,六年級教學團隊設計「蛋蛋家族——從鴨仔蛋談文化理解」教案,邀請越南媽媽介紹吃鴨仔蛋的由來,經過課程引導,讓小朋友理解,吃鴨仔蛋是越南人補身體的方法,也是一項文化特色。就像皮蛋、鐵蛋、茶葉蛋是台灣常見的蛋製品,茶碗蒸是日本的傳統美食,越南的傳統美食則是「鴨仔蛋」。

越南人為什麼要吃鴨仔蛋呢?為了讓小朋友了解它的由來,天生國小教師準備許多不同的蛋製品,引導小朋友比較各國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差異,透過校內的越南媽媽分享吃鴨仔蛋的目的與習俗,讓學生認識鴨仔蛋是越南特有的飲食文化。越南媽媽告訴小朋友,越南物資缺乏,所以大人小孩都把鴨仔蛋當成營養品,就像許多人吃健康食品或維他命一樣普遍。透過「蛋蛋家族」教學活動,教師改變小朋友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先前反對吃鴨仔蛋的學生也不再反對了。

這項教案獲得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多元文化教育——理解新移民」教學活動設計獎國小組特優。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簡錫表示,在越南,鴨仔蛋是帶有肉的蛋,是一種高貴的補品,但從台灣的觀點來看,會認為鴨仔蛋里接近成形的鴨子,就像胚胎一樣,令人不忍食用。天生國小選擇這個具有文化反差意義的食材,作為多元文化教案的題材,透過課程引導與實際接觸,可讓小朋友了解越南食用鴨仔蛋的文化,並反思自己是否帶有歧視的眼光,學習、理解、尊重他人的文化,也是一種和平教育。

簡錫強調,了解各國文化,光靠旅遊或是課堂上介紹各國歷史地理是不夠的,想要深層了解各國文化,必須挑戰文化價值的偏見。從北縣天生國小獲獎的教案中,可提醒學校在發展認識國際課程時,應加強生活文化層次。

(劉偉瑩,陳康宜,張彩鳳,陳玉珊,李榮茂.台北:國語日報, 2007 1 10)

第三節 科技發展的挑戰

世界正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時期,各國之間的經濟、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技術、民族素質和人才的競爭,而最終是教育的競爭。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公民素質首先要振興教育,而振興教育,又必須抓住發揮教師作用這個關鍵。教師作用的發揮和其專業素質是密切相關的,師德又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因此,新時期科技的高速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育部關於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

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教師[ 2005 ] 5 號)片段

「為了貫徹經國務院批准的《 2003— 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計劃』的實施,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教師[ 2004] 4號)精神,現決定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

……

中小學教學人員(初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

二、培訓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其作用。

2 .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概念。

……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消除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畏懼心理,形成對教育技術促進教學的認同。

2 .了解技術對社會、對學生髮展的重要影響,樹立在教學中運用技術的使命感。

……

張思明的成長之路

張思明,中國當代教育家,國家特級教師,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資深數學教師,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張思明今年 48歲, 18歲那年,他高中畢業,被留校當老師,至今整整 30年。

張思明酷愛學習。然而, 30年前他高中畢業時,正值「文革」末期,「反潮流、交白卷」依然盛行,上大學只能是他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

張思明是靠自學成才的。 1981年,國家恢復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後,他第一批報了名,然而卻沒有通過公共課考試。第二年再考,結果還是一樣。兩次失敗,他並不甘心,第三年,他又報了名。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以償。 1985年,他自學修完了北京大學數學系的本科課程,取得了理學學士學位。 1993年,他又以全優成績,提前半年學完了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的研究生課程,獲得碩士學位。為此,他曾作為全國自學成才的先進典型,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張思明是一個用心做教育的人。他主張教師要有創造性思維,要敢於打破常規,要善於啟發學生的興趣,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長達 30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先後總結出「極端思維法」、「壓蓋閱讀法」、「 3 2筆記法」等 30多種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他的學生先後在全國各類競賽中獲得 150多個獎項。

張思明是一個勤奮的人。他說:「自己的智商並不高,之所以有一點成績,靠的就是克服惰性。」 30年來,為了備課、學習,他堅持每天清晨 4點半起床。作為數學教師,他每周要上十幾節課,批改 300多份作業。作為班主任,他送走過九個畢業班。在近乎滿負荷的工作狀態下,他累計寫出 150萬字的專著,發表高質量論文 40多篇,獲得「蘇步清數學教育一等獎」、「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等多個獎項。

張思明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不留痕迹的教育」。在他看來,只有傾注真實情感的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說,教師傳授的知識可能很快被遺忘,但教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師的人格卻常常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他很少用語言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而是力求用自己的行動,讓學生悟出做人和治學的道理。

30 年來,他先後被授予「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北京市青年教師師德之星」、「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他說,作為一名教師,永葆「職業青春」的秘訣只有一條,那就是「終身學習,不斷進取!」

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但是,張思明認為,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開鑿一眼清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真正做一名讓學生滿意的教師!

他讓班級春意盎然(節選)

——記夏邑縣高級中學班主任盧春意

崇高的師德是一位好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條件,然而,要成為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僅有崇高的師德是不夠的。

盧春意說:「一個好班主任,首先要是一個好的任課老師。學生是來學習的,如果班主任課講不好,說出的話就會沒有分量,學生聽不進去。」較高的授課水平,較強的科研能力,這是讓學生信服一個班主任的必要條件。盧春意在工作中始終不忘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他喜歡讀書,熱愛寫作,每學期都訂有讀書和寫作計劃,每年要在年級或學校講兩節觀摩課。 2004年他參與編寫了校本教材《毛澤東詩詞賞讀》; 2006年 3月他承擔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研究與實驗工作,並任學校課題組組長。他笑著對記者說:「年輕是一筆資本,是一筆財富。我要多投入精力搞教科研,教學水平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服務於班主任工作。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老師不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還要有紮實的專業技能,讓學生從老師這裡學會做人,學到知識。」

(盧麗君河南教育, 2006 11)

為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的計劃。對教師培訓的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教師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要求教師要向張思明、盧春意那樣更加熱愛學生,嚴謹治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要求教師終身學習,嚴謹治學

可以說,當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上所述,目前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胡錦濤總書記 2006 年 1 月 9 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話時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都把科技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要培養出優秀的科技人才,教師要對現代科技有正確的認識,並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據筆者了解,一些中小學(特別是內地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花費巨資購置了電腦,目的是為了應付檢查。平時教師很少接觸電腦,問其原因原來是覺得怕弄壞了賠不起,又覺得太高深了難以入手。還有部分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倒感興趣,但往往只是在教學評比的時候才拿出來,並且對學生接觸網路等持懼怕、反對態度,總怕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實際上,學生對網路、手機等現代科技產物的態度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師、家長影響的。因此,教師要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不斷學習、勤於充電,提高科學素養。當前要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精神,利用現代科技改善教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同樣,科技的發展也給部分教師帶來了負面影響,近些年來不斷出現的學術腐敗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一定要強調教師的自律精神,發揮嚴謹治學的傳統。可喜的是大部分教師不僅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也自覺強化了嚴謹治學的態度。例如,魏書生等 14 位師德標兵在 2005 年教師節向全國的教師發出了「努力發揚優良學術風氣,模範遵守學術道德,堅持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力爭成為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的倡議。

(二)要求教師熱愛學生,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排解

一個優秀教師的魅力體現在什麼地方?是淵博的知識,出色的才能?是的,一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教師必然會博得學生的仰慕。但是,在如今的社會裡,學生不單純對教師的知識和才能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對教師的人格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企盼,充滿睿智、善解人意、寬容大度的教師是受學生喜歡的,也是為人師者應不斷追求的個性品質。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極大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心理問題。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爆炸、競爭更加激烈,這些都會造成心理上的種種不適,人們的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多,例如,由於知識的迅速增長與更新,一些人會產生恐懼感,生活節奏的加快必然會使一些人產生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多地依靠網路,人的直接接觸相應減少,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冷漠,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異常等社會心理問題。對學生來說,這些不適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交往,不僅會造成學習困難,還會造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教師要真正做到對學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因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要與他們平等相待,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中學生對尊重的要求尤為強烈,而尊重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所以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需要,與學生溝通感情,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教師不能隨意訓斥和懲罰學生,只有通過正確評價、熱情幫助、感情交流、意見溝通、積極引導,才能使學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做好學校教育工作的同時,我們還要呼籲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通過配合和指導學生家長,尊重家長,重視家庭的教育作用,消除那種「 5+2 ≤ 0 」的現象。

(三)要求教師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目前,我國把推行「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當作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這也是為了當前科技發展的需要。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素養,特別重要的就是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當前有「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做得踏踏實實」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廣大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模糊認識,這也成為當前對教師的重大挑戰之一。但正如周濟部長近日所說:「當前,無論是為科學發展提供知識和人才支持,還是提高人才、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都必須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戰略基點和中心環節。」

隱蔽手段誘發犯罪心理

缺乏道德的人或事最怕陽光,最怕輿論,最怕熟人。因此,違背道德的事往往發生在暗處,發生在陌生人面前。違背道德的人往往「當面是人,背後是鬼」。正因為如此,犯罪分子、恐怖分子在行動中都要戴著面具。影視中,也把與黑暗有聯繫的黑衣、黑帽、墨鏡作為違法犯罪的形象特徵。網路雖然是無形的,熒屏雖然是明亮的,但是,網路卻有著任何面具、任何隱身物品都無法比擬的隱蔽性。在網上,除了你想讓對方看的以外,什麼都可以毫無蹤跡地隱藏起來。耄耋老者可以成為妙齡女郎,近在咫尺可以說身在天涯。正因為如此,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可以把在陽光下無法展示的斂財手段在網路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感情是道德的王國。感情一般都要由道德來統帥。色情,又是感情的城堡。這個城堡只有道德才能夠守衛。一旦道德的武功盡廢,色情城堡就會土崩瓦解。勢利小人極力想把色情城堡轉變為謀財的陷阱,唯獨害怕道德和法律的制裁。網路給了他們便利的條件。利用色情網路斂財,已經成為全球的普遍現象。據權威調查,目前全球約有 23萬個色情網站。某統計中心的報告《頂級成人網站》 TOP Adult Sitesonthe Net的資料顯示,全球瀏覽人數最多的 250個色情網站,日總瀏覽量達到 2358889人次。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國家在這些色情網站中最為突出,因為 Asia(亞洲 )是在這些網站的名稱中唯一出現的洲名,而最常出現的國名是 Japan(日本 )。網路色情具有極大的腐蝕力,尤其是對色情充滿激情和神秘的青少年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網路生活不僅使青少年筋疲力盡、視力下降,而且各種淫穢、暴力、腐朽落後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嚴重侵蝕著他們。特別是「黃毒」對青少年毒害更大。網路上虛擬的暴力、兇殺、義氣則容易使他們憐憫心喪失,道德觀念淡薄,法制觀念削弱,以「誰凶,誰老大」的扭曲眼光看待一切,助長了仇視宣洩心理,甚至拉幫結夥,以打人取樂,以強悍為榮。由於上網成癮,逃學墮落,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信息洪流之下的道德約束顯得蒼白無力,並且左右為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各種各樣的犯罪活動幾乎是避免不了的。搞得不好,信息技術帶給人類的利益卻讓人類用下一代的腐化墮落作為代價。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迫在眉睫。作為教師,正處在這一世紀挑戰的前沿。

1 .下面是一位中學教師的自白,你閱讀後有什麼感想?

「我是某中學的一個普通教師,我的月工資 2000多元,我一年的總收入是3萬元左右,可不幸的是全家的經濟負擔基本都由我來承擔。我的妻子是下崗工人沒有經濟收入,她又多病,每年的藥費就需要1萬多元,我的兒子讀大學每年需要2萬多元,還有家裡的老母親需要我提供生活費,因此,即使我不吃不喝,我的工資也無法承擔家庭的開支。為了吃飯,為了醫好妻子的病,為了給老母親生活費……我只好利用業餘時間『走穴』兼職,賺取一些錢來解決家庭困難。我是在搞好本分工作的前提下從事業餘兼職工作的,我並沒有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的工作任務。」

2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網民中, 8~35 歲的人已經佔到 85  8% 的絕對多數,其中, 24 歲以下的人占 56% , 18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占 24% 」。你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網問題?

3 .你認為作為教師,自身壓力大嗎?具體體現在什麼方面呢?怎樣才能緩解自身的壓力?

第二章 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觀念的轉變

新時期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職業道德有了不同尋常的內涵。在新的時期,廣大教師要增強自己作為教師的愛心和責任意識,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特別是改變傳統的學生觀,真正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加以尊重、理解,真正地尊重學生;在強化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同時,加強社會公德的教育和修養,用自身的公德修養來影響、培養未來的社會公民。以上就是當前我們的教師最需要樹立的道德觀念,也是本章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第一節 愛與責任是師德的核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工作是實施 「 科教興國 」 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建設是教師教育的重中之重,愛與責任的教育則是師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師德之魂,是師德的核心。

提高質量從我做起

記得剛畢業的那一年,我接手了這一年段重新分班,一個叫小佳的孩子,異常調皮,分給誰都不要。安排到我們班時,我想:不就一個孩子嗎,不信憑我的熱情轉化不了他。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二話不說就接了下來。沒想到還不到一個月,這小傢伙的「威力」就顯示出來了,遲到、曠課、不完成作業、欺負同學……在屢次叫到辦公室談心、說教失去效果後,我再也忍不住了,決定到他家去一趟,準備讓他的父母親好好教訓他一頓。到他家時,意外地發現他在屋外打掃庭院。見到我,他吃了一驚,但還是喊了一聲「老師好」後跑回屋裡。在同他母親交談時,我了解到,由於家庭貧困,父母親每天早出晚歸,疏於教導,因此讓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習慣,但這孩子在家還挺懂事,也能幫忙幹活。於是,我把本來要告狀的話收了回來。

回到班級後,我告訴學生們:「昨天老師到了小佳家裡。今天,要表揚小佳同學兩點:一是講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二是能幫家裡幹活。希望同學們能向小佳同學學習,也希望小佳同學能讓大家找到更多的優點。」隨後,我又安排讓他負責班級的衛生工作,並對他的盡職盡責及時予以表揚。再往後,他在課堂上認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題來請教。一學年後,他已經是老師的得力助手,成績也升到了中等。

是什麼力量把一個人見人煩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是愛。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魔法,可以點石成金。

責任和幸福

我的無奈

「王華飛,你昨天的作業完成了嗎 ?」數學老師問了兩遍後,只見一位低著頭的男生慢慢地抬起頭。蒼白的臉上,兩隻膽怯的眼睛望了一下,頭一搖,馬上又低下去了。數學作業都沒做,還談什麼我布置的英語作業呢 ?我忍耐著。怎麼辦 ?只能先去找其他沒交作業的學生了。待我把作業本都收齊後再找王華飛,他還在語文老師那兒。像這種情況,在這個班裡有五六個,他們都是經常不交作業的「釘子戶」,而且也是各科老師「爭搶」的對象。那天,等補完英語作業。已是傍晚 6點半了。我在他小本子上寫上:「請家長督促孩子按時完成回家作業。謝謝 !」哪知,第二天家長的回條竟是:「是由於其他作業已做到 12點鐘,因此英語作業來不及做了。」——哎呀,我特地詢問了同學們,可昨天大多數學生在學校就完成了作業,極少數在晚飯前,連那幾個「釘子戶」最晚也在 8點前做完了。他做到 12點。英語作業還沒做 ?我思索著,先與孩子溝通吧。我耐心地詢問,並與他一起探討時間的分配問題。但對我的苦口婆心,他只看了我一眼。就低下頭不再抬起,也不說話。學生不交作業,家長又不配合,我有一種很無奈的感覺。

家長也無奈

記得那天,已經很晚了,他照例在補作業。他爸爸來接他時,我與他爸爸談了有關幫助孩子改進學習習慣的問題。哪料到他爸爸開口就說:「孩子那麼大了,應該自覺。我們家長工作都挺忙的,沒時間管他。他愛怎樣就怎樣,隨他去。」我據理力爭:「正因為孩子不自覺,因此,我們大家都有責任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而他爸爸則說:「我們從他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為他的學習和做作業問題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想了多少辦法,打也不知打了多少次了,都沒有用,管不好了!」我碰了一鼻子灰,心想:孩子是你的,你都沒有信心,我瞎起勁幹嗎 ?何況還有那麼多學生要我幫助。

老師的責任

誰知沒多久,這孩子的成績一下子從四十幾分下降到二三十分。啊 !我怎能意氣用事呢 ?這是我的責任啊 !我怎能隨便放棄我的學生呢 ?我暗暗責備自己。一定要幫助他趕上隊伍 !以後只要有時間,我就陪他做作業、訂正測驗卷,一對一地幫助他補語法。由於在語、數、英老師眼中他都是「搶手貨」,因此英語總是留到最晚。期中考試前的那次,當語文老師把他「移交」到我手上時都快 7點了。我給他準備了晚飯,那天晚上我們補得比較晚,我又把他送回了家。通過努力,期中考試他考了 80分。全班同學都為他鼓起了掌,這一次,他又低下了頭,可是這次他的臉上分明寫著喜悅。

我覺得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因為孩子的轉變是給我最大的回報。但我又隱約覺得有點不踏實,因為這樣的成績畢竟是「惡補」的結果。他整個人還是鬆鬆垮垮、懶洋洋的,對學習總提不起興趣。我決定用我的真心去征服這個孩子的心。改變這個孩子的學習習慣。讓他真正地脫胎換骨,化蛹為蝶。

脫胎換骨

果然,他下半學期又松垮下來, 30幾分的成績又出現了。我抽時間找他談心,告訴他學習一定要有恆心,要堅持到底,不怕困難,鼓勵他要一點一點進步。晚上經常幫他補課很晚才回家,還細心地幫他準備晚飯。他漸漸願意和我交談了,從交流中我才知道,他父母都遠在郊縣的醫院工作,每天都 7點半以後才能回到家。然後還要做晚飯,確實挺忙的。從此我更關心他了。同時也體諒了他父母的心情。我還把自己的電話給了孩子,便於家長與我聯繫。家長也很感動。由於家長與老師互相溝通與了解,我們之間的配合也默契了。他媽媽雙休日在家也經常督促孩子默單詞、聽錄音、背英語了。有天晚上,她打電話問我英語課文磁帶哪裡有賣,家裡一盤也找不到。第二天我立即送給王華飛一盤。我想,孩子能踏上正規的學習軌道,這比什麼都好。學期結束時,家長再三請我們幾位老師吃飯,我們都推託了;家長感激地把錢塞在我手裡,我也拒絕了。我告訴他們:我期待著孩子的進步。這將是我最大的快樂與安慰 !

再接再厲

寒假裡,我不僅在電話里與孩子交流,還去他家進行了家訪,看見他正在聽英語錄音,我心裡好高興。使勁地表揚他一番後,我馬上教他如何跟讀與背誦的方法,並檢查了他的作業。鼓勵他繼續加油。他告訴我假期的生活安排和新學期的計劃。我囑咐他抓緊時間,合理安排時間。他響亮、乾脆地回答著:「好 !」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家長也十分感動,不迭地謝我。我發自內心地說:「王華飛是你們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是有責任的,我期待著他的改變,我相信他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而不僅僅是趕上集體的隊伍。」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問他:「寒假作業完成了嗎 ?」他笑了,響亮地回答:「完成了 !」第二天默寫測驗,他及格了, 65分。當我說不及格可重默寫時,他堅決要求再默寫一次,結果得了 95分。王華飛真是脫胎換骨了,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過最高興的卻是我。人心都是肉長的——關愛,慈母般的關愛,是會改變一個人的。作為教師,我們所做的就好像投入時間池塘的石頭,儘管它們本身會消失,但它們激起的波紋會伸向無盡。的確,我們投下去的精力、時間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我相信它會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得到回報,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用一句哈麗雅特·馬蒂諾的名言與大家共勉:有什麼工作比教書要負更多的責任,要具備更多的條件,由此也更加榮耀呢 ?是的,這份責任讓我幸福,讓我榮耀。

(黃而蘭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 2005 4)

正如上述第一個案例中所講,愛能轉變一個人。轉變人的方式有很多,仇恨、妒忌、虛榮、冷漠等等也可以,但他們帶給人的是痛苦,是一種發泄。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動,是讓人追求知識、真理、幸福,只有用愛才能春風化雨般地進入孩子的內心,帶給他們知識和快樂。因此我們說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是愛的職業。

(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1. 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是愛的職業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 」 魯迅說: 「 教育植根於愛。 」 這一切說明古往今來,有識之士都深切地認識到愛對教育的重要作用。人們常說: 「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 教師之所以是 「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 ,因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行極大地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才智的發展,教育是真正觸摸到學生心靈的活動。教師只有用 「 愛心 」 去呵護學生的成長,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聰明的才智。因為愛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學生如果能經常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關心和尊重,便會激發出健康的情感,產生積極向上、奮發學習的動機,學習動力才會持久,興趣才會強烈,學生才能 「 親其師,信其道 」 ,進而 「 樂其道 」 。

人們普遍認為,愛是人類最崇高、最強烈、最美麗、最妙不可言和最富意義的一種體驗。我們因愛而得以出生在這個世界,我們通過愛而使生命得以延續,我們為了愛而樂於犧牲生命本身。愛圍繞著孩子,使他們無憂無慮,愛給年輕人帶來快樂,愛給老年人送來安逸。愛能療疾治病,愛能使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愛能給被折磨的人帶來安慰,愛能激發音樂家、畫家和詩人的靈感。愛是 「 大自然的第二個太陽 」 ,愛 「 使人們的心中永遠是春天 」 ,愛 「 能使行星和太陽移動 」 。

2. 愛是教師 「 誨人不倦 」 的動力

只有有了愛,才會有工作的熱情;只有有了對教育工作的熱情,才能真正去教書育人。每一個時代進步的背後,都有一大群默默奉獻的教師做支撐,正是他們培育出了大批的人才。絕大多數的人才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培育,人們常說 「 教師是最無私的職業 」 ,就是因為教師有著對知識的愛、對真理的愛、對學生的愛、對教師職業的愛。因為愛,教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使人類的文化不斷綿延、發展、進步。有了哥白尼,產生了布魯諾;有了福樓拜,出現了莫泊桑;因為華羅庚,發現培養了陳景潤 …… 可以說,正是對職業和學生深深的愛成為教師力量的源泉,所以才有了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的教師精神。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正是在熱愛工作、熱愛的孩子的情感中,辛勤地工作著,最終想到多種辦法幫助小佳提高了學習成績。

3. 愛使教師獲得幸福

教師工作的辛苦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我們的基層教師,做過教師的深有體會,沒做過教師的也會真切地感受到。雖說有八小時工作制,但教師工作之餘還要時刻考慮學生的成長、作業的批改等,整個把自己和學生捆在了一起。總的來說,教師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學生在一起的,都是在學校這種較為單純的教育環境中度過的。如果教師對學生、工作缺乏愛的意識或能力,就會處於一種緊張、焦慮、壓抑、對抗狀態中,自身的健康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上海市 1999 年的一項調查表明,教師的心理障礙問題(特別是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社交苦惱和迴避感情)多於其他職業的人。對待這種情況,只有用愛這副良藥,也就是教師要去真正地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學生。現代研究表明,過多長期的不良情緒,最終都會摧毀一個人的身體。有了愛,會使人格更加完整,精神更加飽滿。如上面的案例,如果教師沒有懷著愛去幫助小佳,他會繼續做出許多讓教師生氣的事情來。在教師的努力下,小佳得到了轉變,並且能替教師分憂解難了,教師也獲得了教育的快樂。因此,教育部部長周濟說: 「 把愛獻給教育的人不僅有付出,也有回報。當老師們看到桃李滿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學生成為社會棟樑時,他們付出的愛就得到回報,他們就會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就是愛的教育的真諦。 」

(二)沒有責任辦不好教育

教師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具備愛心的同時,還必須牢固地樹立起責任意識。任何社會角色、行為主體都有客觀規定的 「 責任 」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 「 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 」 責任是由契約的責任和道德的責任構成的。現在大部分教師都是通過簽訂聘書而走上工作崗位的,這一紙聘書便是一種契約,就是教師在新時期下必須要履行的一種責任;同時教師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職業,還有其道德責任,這個道德責任更多面向的是學生、社會、國家的未來。周濟部長認為人民教師所肩負的有崗位責任、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三項主要責任,已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從上面的第二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責任心是多麼重要。

1. 履行崗位責任,是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

新時期人們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都有了很大提高,都明白只有每個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整體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合力來。教師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好自己的學科,所以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即完成本崗位的職責。如果書都教不好,育人就更難了,更別說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了。上面的案例中,該英語教師發現王華飛學習困難後,沒有聽之任之,而是主動地幫助王華飛。雖然沒有獲得家長的支持,使他感到有點無奈,但可貴的是,她並沒有放棄這個讓人 「 無奈 」 的孩子,因為教師的責任心告訴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任何孩子,這也是教師崗位職責的要求。如果開始她放棄了,就不會有王華飛以後的進步。而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卻有許多相反的、令人惋惜的事件,這也是造成青少年學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強化責任意識,有利於發揮教育作用,構建和諧社會

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活動,而這種向善、求真、求知的活動,只有作為施教者的教師擔負起了、意識到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前面說了,教育是愛的事業,既然是愛的事業就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來,不負責任就是缺乏愛的表現。作為教師,時刻強化責任意識,才能真正為家庭、社會、國家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的下一代,為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案例中,英語教師雖然屢遭失敗,但心中的責任明確,一心一意要將王華飛的教育做好。最終, 「 功夫不負有心人 」 ,王華飛產生了極大的轉變。這種改善使其父母重新對他們的孩子產生了希望,願意主動配合教師了。經過這樣的努力,教師今後要輕鬆些了,王華飛的家庭又幸福和諧了許多。

3. 內化責任意識,是為國家培養大量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徑

教師工作的責任是重大的,又是極為平凡的,重大的教育責任是由每天點點滴滴的平凡的事情來完成的,是責任,促使他們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有將責任意識深深紮根在教師內心,才能促使教師保質保量地完成每一件工作。培養人的工作容不得半點偷工減料,若是不負責任的教師,其言行將會給學生帶來終生的不良影響,最終將嚴重影響祖國人才的質量。

(三)愛與責任的教育是師德建設的首位

周濟部長在一次講話中強調: 「 教師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 」 因為在教師的素質中,責任素質起到核心和統領作用,愛則是教育成功的天然原動力,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天職。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教師必須具備十種能力,愛的能力居首位。在國際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要使國家、民族屹立不倒,必須加強愛與責任的教育,並且把它放到師德建設的首要位置。進行愛與責任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 熱愛教育事業

我們知道,教育事業是一項偉大的、關係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事業。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無不重視教育事業。我國 「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 和 「 教育戰略地位 」 的確立更說明了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教育事業的發達與興旺又離不開教師,離不開廣大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全心奉獻。因而,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任何一個教師既然選擇了這一工作,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無愧於學生,無愧於 「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 的美譽,無愧於人民的期待。

2. 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要關心和了解學生,教育家盧梭曾經指出: 「 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 教師還要嚴格要求學生,常言說: 「 嚴師出高徒。 」 古人又云: 「 教不嚴,師之惰。 」 要在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通過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嚴格要求學生。

3. 提高責任意識,認識教師責任

馬克思指出: 「 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 」 作為教師,要明確意識到自己有崗位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三種主要責任。同時教師還要樹立不僅要做一名為人民服務的教師,還要做一位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的現代責任意識來。

4. 培養責任意識和信念,堅定地履行責任

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情況下,不管有沒有困難和險阻,都一心撲在工作上,想方設法地把分內的事做好而不是遇到困難就逃避責任。養成責任習慣,主動盡職盡責。

第二節 尊重學生是師德的重點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卡爾 · 羅傑斯在《給學習自由》一書中說: 「 在學習開始,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淵博的知識,課的組織,視聽工具的使用和教學程序的決定,講座質量的高低和參考書的多少,全不相干,儘管這些因素在某一時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學習不靠這些,學習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關係,靠這關係之中的態度。 」 教師的態度對學生的培養,對提高其全面素質起著關鍵作用。實踐也表明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率及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都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的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自己的德和才來影響教育學生,把傳授知識同思想啟迪、陶冶情操、心靈塑造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協調發展,這才是師德的重點。

《幼犢》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指一名學生讀 )

師:同學們對於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有沒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 1:我不知道勝利了的比爾為什麼哭了。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誰會解答呢 ?

生 2:因為比爾終於戰勝了父親,實現了心中願望,所以他哭了。

師:對嗎 ?再想想。

生 3:比爾覺得自己再也不能和父親摔跤了,所以哭了。

師:哦,是這樣嗎 ?

生 4:比爾長大了,他將告別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激動地哭了。

師:同學們,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怎麼都找偏了呢,讀讀書再想想 !

生 5:我認為比爾是看到了父親正漸漸衰老,所以他痛心地哭了。

師:對了,你說得真好 !

師:請大家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學生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片段二)

師: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指一名學生讀 )

師:同學們對於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有沒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我不知道勝利了的比爾為什麼哭了。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誰會解答呢 ?

生 1:因為比爾終於戰勝了父親,實現了心中願望,所以他哭了。

師:比爾終於贏了,按常理說他應該感到激動和喜悅,為什麼反而哭了呢 ?

生 2:第 18自然段中寫比爾看父親是「挑戰的目光」,我想挑戰成功的那一刻,比爾突然感到自己長大了,所以他激動地哭了。

師:是啊,比爾是多麼渴望長大,而此時成長的里程碑就樹立在眼前,他能不激動嗎 ?

生 3:我想補充剛才那位同學的發言,我覺得比爾在這次勝利中不僅感到自己長大了,還發現最親愛的父親正漸漸衰老,從爸爸的「筋疲力盡」、「眼裡閃著狼狽的光」、「絕望地掙扎」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所以比爾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師:你不僅能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還勇於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一點值得咱們學習。還有誰想說 ?

生 4:我想比爾可能還覺得美好的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他再也不會騎在爸爸肩頭樂得合不攏嘴了;再也不會躲在門背後和親愛的父親抓狗熊了,所以此時的淚水還包含了比爾對童年的無限留戀。

師:的確如此,快樂無比的童年,誰又捨得與它道別呢 ?

生 5:我從 31~33自然段中還體會到另一個原因,爸爸、媽媽、比爾都知道「不會再有下一次了」,比爾覺得以後再也不能和父親這樣較量了,心裡感到非常失落,所以哭了。

師:同學們,在讀書感悟中你們已經走進了比爾的心靈 !這時候,外面黑黑的,比爾站在台階上,仰頭望著夜空,他思緒萬千、百感交集,淚水奪眶而出 !讓我們帶著這種複雜的心情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學生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

(何柳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湖北教育, 2005 5)

從上述案例中的兩個教學片段,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教學觀、學生觀對學生的影響及對課堂教學的影響。在第一個片段中,面對比爾的哭,學生們產生了四種情感體驗:勝利之情,遺憾之情,留戀之情,傷感之情,這些解讀都是孩子們動腦思考的結果,更是他們閱讀文章後的獨特感受。遺憾的是,教師並沒有關注前三個孩子的多元體驗,而一心盼望聽到心目中的唯一答案(比爾看到父親漸漸衰老的傷感之情)。當第四個學生說到她的心坎上時,與她的答案不差毫釐時,她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片段二中該教師尊重了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並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緊扣文本語言,一步步深入比爾的內心,體會比爾複雜的成長心路, 「 勝利的哭 」 、 「 傷感的哭 」 、 「 留戀童年的哭 」 、 「 失落的哭 」 ,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父子間濃濃的血脈親情。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了和諧的對話,展現出課堂教學的活力,不失為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由此我們想到下面幾點。

(一)尊重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尊重學生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特點所決定的。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其教育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新的人本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引導著,課堂話語權與學生共享的教師觀)將取代千百年來我國奉行的傳統教師觀(教師是知識的化身,話語權獨霸者、 「 師道尊嚴 」 的傳統教師觀)。教師的學生觀也將由 「 全人 」 學生觀(學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長著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話語權的共享者的兒童本位的學生觀)代替以往的 「 非人 」 學生觀(學生是知識的受眾,是儲存知識的容器的學生觀)。

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和學生才能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教師尊重學生的過程就是將學生當作一個人來培養和培養人成為人的過程。因此,在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中都作了明確規定,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 「 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 ……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 《教師法》中規定: 「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 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進一步規定: 「 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 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也有明確規定: 「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

尊重學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每個人的內在需求,特別是學生,正處於一個人格不斷完善、自我意識日益成熟的時期,其尊重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視。尊重學生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只有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內在規律,才能將教育教學順利開展下去。古往今來,諸多教育思想家、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實踐成功者,無一不倡導和實踐 「 尊重學生 」 ,盧梭曾說: 「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 馬卡連柯也說: 「 我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儘可能的尊重一個人。 」 愛默生則指出: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 」

我國著名特級語文教師錢夢龍,小時頑皮厭學,到小學五年級時已創下三次留級的記錄,老師對他的評語是: 「 聰明面孔笨肚腸。 」 因而完全喪失了進步的信心。五年級留級後,他遇到武鍾英老師,武老師教他查四角號碼字典;讓他每天從字典里查生字、寫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武老師利用這個方法逐漸幫助少年錢夢龍克服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使他成長為酷愛讀書的少年郎。分析武老師對於錢夢龍教育的成功,源於武老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個性的全面了解。

大量的觀察和研究表明,教師對於學生的尊重和了解,是教師取得教育實效的基礎,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前提。

尊重學生是教師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說,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一切教育教學過程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這也是 「 因材施教 」「 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 的要求。

(二)尊重學生的基本要求

我們知道,對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環境,對問題的不同處理方法對學生成長將產生不同的結果。

1. 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現代教育教學經驗表明,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和其智力發展相關,更重要的是和其人格特徵密切聯繫。因此,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人們提出 「 情商 」 的概念。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完整的人格特徵,尊重學生,首先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態度、興趣、動機、情緒情感、氣質及性格類型等。雖說 「 人生下來就是平等的 」 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許多教師仍把學生看作是年幼無知、需要教育的對象。因而,把學生看作是人格不完整的人,其實這仍是傳統思想在作祟。雖說學生在某些方面(如氣力、知識含量等)和教師相比是弱者,但其人格是完整的,需要加以尊重,尊重人格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和成人一樣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自尊心受到保護時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使他進步;當自尊心受到損傷時,會產生逆反心理使其行為向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方向發展。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 「 教育 —— 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 作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日本有研究表明,在成績差的學生中約有 1/3 是由於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而自信首先來源於自尊,如果教師沒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去保護學生的自尊,最終學生會將自信給丟棄了。

2.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找不到各方面完全一樣的人。但在現代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面臨的是一整班的學生,為了教學的效率就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整齊劃一、統一進度,這也是傳統教學、應試教育的弊端和由來。目前 「 素質教育 」 所提倡的 「 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一切 」 就是要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重視學生個性差異進行教學便是素質教育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教師應當根據對學生興趣、能力、技能、知識、家庭環境和同伴關係的觀察和了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對用統一的要求和制度來規範所有的學生,抹殺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並不是說教師的期望就可以改變學生,例如想讓一個比較膽小的學生在短時間內變得膽大起來,讓一個擅長空間思維而不擅長言談的學生一朝一夕間變得能言善辯起來。學生個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且許多時候是無所謂好壞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因勢利導,而不能去強行改變或不理不問。在評價學生個性的時候,也要謹慎小心,既不能當著全班學生評價學生個性方面的缺點,如 「 你反應怎麼這麼慢? 」「 你的膽子怎麼像兔子一樣小? 」 ;也不能當著全班學生稱讚一些學生個性方面的積極特徵,如 「 真是個天然的外交家! 」「 真是太聰明了! 」 而當眾表揚個別人的個性時,往往暗示別人不如他,時間長了也會損傷其他人的自尊心。所以,評價學生要以事論事,針對其具體行為,而不要評價其個性特徵。

3. 尊重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創造精神

現代教育有賴於學生的參與程度,如果學生只會按照教師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設計的目標,哪怕能夠做得盡善盡美,也是不值得稱道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應注意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參與性、創新性。學生的主動參與對於知識的掌握極為重要,同時科學有效地掌握知識與學生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通過主動參與,學生不僅獲得直接的經驗,而且獲得學習的快樂和自信,從而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課本中曾有這樣一篇課文,大意是一個來自鄉村的學生上課很少發言,終於有一次在教師的鼓勵下勇敢地回答了一個問題,其中用到 「 俺 」 這個一些城市人認為 「 俗 」 的農村方言,引來同學的哄堂大笑。但這位教師極其認真地肯定了這一回答。這件事讓這個學生感到教師的正直、公平與關愛,使他對學習產生了信心和興趣,並且對這位教師終身難忘。其實該教師就是在教學中尊重了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創造性。

4. 尊重學生的隱私

尊重學生的隱私也是尊重學生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都有不願為人所知的小秘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隱私。個人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自然包括學生的個人隱私。《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30 條和第 36 條規定: 「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開拆。 」 但是現實中有個別教師卻以學生 ( 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學生 ) 主要精力應放在學習上為由,不經學生同意私拆信件,或將學生不願為人所知的秘密公之於眾等。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的反感,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係緊張,根本談不上教育學生,甚至會嚴重傷害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習成績也是學生的一個隱私,張榜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及排名的做法,也是對學生權益的踐踏。尤其對於學習較差的同學會受到他人的歧視,並會給他們造成壓力,這被看作是不公平的。因為如前所述,學生畢竟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隱私,給他們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自由地放飛自己的心靈,自由地成長。

5. 堅持教育民主,建立平等師生關係

我國傳統教育是一種權威式的教育,師生關係是一種權威式的關係,教師對學生擁有絕對的權威。師生關係被視為尊卑關係、長幼關係、師徒關係,甚至是一種帶有專制色彩的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的教誨,學生只能恭聽順從,任何異議都是對教師的不恭、對權威的侵犯。直至今日,許多教師仍然過分強調課堂的嚴肅性、紀律性,把 「 鴉雀無聲 」 當作上課的好環境,認為聽話、不給老師添麻煩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在這樣專制的氣氛中,學生懾於教師的威嚴,不敢說,不敢問,不敢溝通,更談不上受到尊重了。

在新時期,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就要堅持教育的民主氣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人說: 「 師生平等是尊重學生的前提。 」 其實如前面講的,這就是一個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轉變的現象。只有師生平等,教師才能真正體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與教師才有共同的語言,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心情舒暢,充滿喜悅和快樂。也只有師生平等才能使教師體驗到對每個學生的責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使師生之間心靈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

(三)尊重學生與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控制

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學生搗亂、不安於學習的現象,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教育機智,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尊重學生並不是放任學生,並不是無原則地、一味地從學生個體考慮,不等於盲目順從學生的意志,對於學生的問題行為,一定要加以重視、預防和及時轉化、改變。問題行為是在教育教學中發生的,與教學行為規範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行為。有學者( H.C.Quary )認為,學生的問題行為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顯性問題行為,二是隱性問題行為。

顯性問題行為包括:坐立不安、破壞、狂躁、注意短暫、漫不經心、學業怠慢、不服從、不合作、被動、多動、粗魯等。

隱性問題行為包括:尋求快樂無能、忸怩、自卑、心事重重、害羞、退縮、缺乏信心、易慌張、缺乏興趣、不負責任、白日夢、離群、易分心、冷漠、神經質等。

學生問題行為影響教學的效果,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係,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綜合起來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控制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確立學生的行為標準

教師必須向學生公開表明自己的主張,讚賞正確的行為。因為這樣可以事先確立起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期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明確是非標準,知道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大家不認同的,哪些行為是大家認同的。

一般情況下,教師可在學期或學年的初期階段,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方式,對課堂行為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並以此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這種行為規範和要求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課堂規則。確立學生的行為標準時,應考慮下列幾個問題:所確立的行為規範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否體現了對學生、教師的尊重,是否切實可行,是否具有改變或修正的可能性。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自我調整,盡量讓自己的教學能與學生的習慣、能力相適應。

2. 強化和鞏固課堂規則、秩序

一旦確立了課堂行為準則,就要去維護它,遵守它,不斷地鞏固它。課堂問題行為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教師就要採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決,保證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強化和鞏固課堂規則時,教師對所有的問題行為的策略都應該是發展性的,都應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和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同時盡量避免正常的課堂秩序受到干擾。在強化、鞏固課堂規則時,一定要正確運用獎懲手段。一般情況下,獎勵要比懲罰的效果好一些。

許多教育心理學家建議,應把懲罰作為課堂教學管理中萬不得已的最後一個。其原因在於懲罰本身並不能教會學生所期望的行為,並且在懲罰時教師會注意到不良行為。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關注良好行為比注意不良行為更具有教育意義。不僅如此,懲罰可能會損壞師生關係,給學生帶來不安全感,阻礙創造力的發揮,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厭學。當然,少量且方式適當的懲罰有時也是必需的。總的說來,教師在使用懲罰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 1 )懲罰只是糾正學生行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嚇或報復學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將要或正在實施懲罰,也應本著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 2 )教師所實施的懲罰應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而不是學生本身,因此懲罰的方式應當與要懲罰的行為有一定的邏輯關係。一些教師喜歡用布置額外作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懲罰。殊不知,這種做法會使學生把作業當作學習負擔,產生厭學情緒。

( 3 )教師表達需要懲罰時要表現出對學生的深切關心、迷惑不解以及對學生行為的遺憾。不管教師是否公開講了都應該表達出 「 不得不為之 」 的意思。

( 4 )懲罰應具有一定的計劃性,也應納入課堂紀律的制定當中,甚至可以和學生討論並制定具體的懲罰方式。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教師在 「 突發事件 」 發生時做出過激或失當的行為。

3. 保持建設性的課堂環境

課堂環境直接影響著課堂行為,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有效課堂行為管理的基礎,因為良好的課堂環境不僅可以減少問題行為產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許多潛在的問題行為。

保持建設性的課堂環境,首先要保持課堂的整潔、秩序與優雅,增強課堂環境的秩序感、責任感。一個雜亂無章和死氣沉沉的課堂環境本身就為問題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其次,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或調整學生的座次。必須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學習成績排位的簡單方式,綜合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個性特長、學習習慣、行為特徵、同伴關係等多種因素,做到優劣搭配、合理組織,以取長補短、以優補劣、互相促進。要根據學生和學習目標的不同而選擇適當的座位排列形式。第三,要把握課堂的情緒環境。即搞好教學設計,在課堂活動之前確定好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採用懸念和討論的方法,不斷變換刺激角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課堂活動的內容和節奏,控制學生的疲勞度。此外,還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打破認為師生間僅僅是上下級關係、是管理與被管理關係的狹隘認識,正確對待教師的權威。教師的權威是示範和行為指導能否生效的保證,但這種權威的基礎不是教師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學識、品行和才能。

如何應對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的,與課堂行為規範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質量。

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課堂中蔓延。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獃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成長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來判斷問題行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以下介紹教師經常遇到的六種問題行為及其建議與對策,旨在幫助教師妥善處理這些行為。

問題一:上課時打瞌睡

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這應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有一個學生經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學校感到枯燥無味、一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等。當考察這些原因時,我們要通過了解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打瞌睡,找出主要原因。知道學生打瞌睡的原因有助於你考慮如何應對,使你明確是把它作為疾病問題或情緒問題看待,還是把它當作動機或紀律問題來處理。

建議與對策:

1. 叫醒學生:問他是否感覺不適,如果是,送他去看醫生。如果他說他感覺良好,建議他喝一杯水,然後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臉以克服疲倦。

2. 使學生難以打瞌睡:如果一個學生經常打瞌睡,你確定這不是疾病或服藥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時,將他的課桌搬開,使他的頭沒有地方靠。給他一塊筆記板讓他在上面寫字,當他告訴你他在上課時決不再打瞌睡時,再讓他把課桌搬回來。

3. 讓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講台的地方:如果坐得離你很近,他就不太可能打瞌睡,因為你時時都可以注意到他。如果學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邊,你的出現會喚醒他。你也可以考慮安排他坐在靠窗戶的位置,光線和清新的空氣能使他保持清醒。

4. 使學生保持活躍狀態:在一天當中最容易犯困的時間裡給他們安排一些活動。實際上,把一些身體運動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參與其中是一個好辦法。例如,可以讓學生做做操舒展一下身體、玩一玩遊戲,或者做一些像到辦公室去傳遞信息之類的差事。根據學生的行為,安排適當的活動。例如,學生在觀看錄像時容易打瞌睡,可考慮讓他幫助播放錄像。

5. 出其不意地提問:如果他感覺到你隨時有可能提問他,他會儘力保持清醒。你發現他在打瞌睡,就問他一個問題,或給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覺,而不是要讓他難堪,所以,提的問題必須是他能夠回答的。

問題二:在課堂上大叫

在課堂上大聲叫喊是教師遇到的最普遍的問題之一,慶幸的是,這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之一。學生在課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現,從不舉手脫口說出問題的答案,到某個同學被提問時他人作答,再到上課或討論至一半時未經要求就作評論,不一而足。無論以何種形式插嘴,大叫的學生都會使你偏離思路,還會阻礙其他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活動。另外,如果一個學生通過大聲叫喊得到你的注意,會慫恿其他學生也跟隨他大聲叫喊。

建議與對策:

1. 把有大聲叫喊傾向的學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讓他坐在靠近你上課時經常站立的地方,這樣安排使你能夠在他要脫口而出時,暗示他安靜並舉手。

2. 不理睬大叫的學生,只提問舉手的學生:關注大聲叫喊的學生將會使他更有可能重複這種行為,如果可能,試著不理睬他,繼續上課並提問舉手的學生。可以對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你舉手等待提問的做法,」這就是發出一個信息,即舉手的學生要比大聲叫喊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注。

3. 用行為修正改變學生的行為:行為修正的簡易方法是,用橫線把 3× 5英寸的卡片分成 10格,並把它貼在課桌上。在一天開始的時候,設置一段 30分鐘長的時間,如果這個學生在這一時間內沒有大聲叫喊,就在卡片的一個格上簽字,並重新設置時間。如果他確實叫喊了,立刻重新假設時間,不要在格子上簽字,當卡片上的所有格子都簽了字,獎賞他或給他班上的某種特權 (註:時間的長度與卡片上的格子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問題的嚴重程度來設定 )。

4. 教學生檢測自己的行為:把一張分成五部分 (一天一個部分 )的 3× 5英寸的卡片貼在桌子上,提醒學生他叫喊了幾次,每次他叫喊時就讓他在恰當的地方做個記號。一周結束時,與學生一起數一下他每天叫喊的次數,如果他表現進步了,要表揚他或給他班上的某種特權。

5. 每天留出特定的時間和個別學生談話:有一些學生大聲叫喊只是因為他想和你說話,一天當中留出一段特定的時間,讓學生與你談他所關心的事。如果擔心忘記要談的內容,建議他們把相關的內容記錄下來。

6. 教會易衝動的學生該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衝動的學生可能會告訴你,他經常脫口而出,是因為如果不把要說的內容馬上說出來,會把它忘記。對於有這種問題的學生,建議他記下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以便能夠幫他記起要說的內容。提問他時,稍作停頓,日後等他有時間時再重新組織他的想法。

問題三:書桌雜亂無章

識別這種學生並不難,他的抽屜像個垃圾堆,作業紙或練習冊一發下去他就塞在抽屜里。你會發現一堆雜亂無章的東西,有書、玩具、弄皺了的紙,甚至還有食物。這種學生在學校里要花去很多時間尋找他所需要的東西,重做丟失的作業。他胡亂翻找抽屜、搜尋書包,往往會打亂整個班級的秩序。

建議與對策:

1. 留出時間讓學生整理他們的書桌:有些學生不能使他們的書桌保持乾淨,除非你將清理書桌的活動排進時間表。確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如星期五下午,要求學生整理書桌。允許那些書桌整潔或迅速整理完畢的學生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學生對整理十分凌亂的書桌感到厭煩,就建議他把書桌上的東西裝進書包,回家後放在飯桌上進行分類。

2. 不定時檢查學生的書桌:讚賞能保持書桌整潔的學生,給那些還不能保持書桌整潔的學生一個整改的期限,把他們的名字和整改期限貼在牆上,以時刻提醒他們,告訴學生在期限到的那一天,一定要檢查他們的書桌。在限期內不能保持書桌整潔的學生,在其他人課間休息時他要留下來整理,直到符合要求為止。

3. 對學生如何保持書桌整潔進行示範:學生不是自然而然就會保持書桌整潔的,你應該教他們怎麼做。當你教他們如何保持整潔時,記住你的目標並不是讓他把書桌整理得一絲不苟,而是要使他們有條理,不費勁就能找到自己要用的東西。指出哪些東西不應放在書桌里,建議他在桌面上貼一張清單,以便知道裡面放了些什麼東西;不用的書就不要放在書桌里;在書脊上寫上書名以便能快速地找到要用的書。

4. 讓學生保持桌面整潔:如果桌面上的無關材料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則很難專註於他的學習。因此,鼓勵他形成一種習慣,在一項新任務開始前,清理桌面上的不需要的東西。

5. 把清理書包當作一項家庭作業:在家裡把書包清理好,就省得佔用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做這件事。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完成這項任務。

6. 提供器具給學生裝學慣用品:為學生提供一些器具,如帶拉鏈的塑料袋、儲藏盒,用以裝學慣用品。這樣,可以使學生很快找到要用的東西,而不必花很多時間去搜尋抽屜和書包。

7. 讓學生把資料保存在文件夾里:要求學生把不同學科的資料放在相應的文件夾內,或者把已完成的作業、未完成的作業、家庭作業分別放入不同的文件夾。要求高年級以上的學生用綜合文件夾,其中的不同袋子存放不同學科的資料。

8. 把完成了的作業帶回家:每個星期指定一天讓學生把已經完成的作業帶回家。把這個時間告訴家長,以便他們能幫助孩子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類。

問題四:擅自離開教室

學生未經許可離開教室通常有三種原因,一是對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興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教師的注意。離開教室的動機經常是這三個理由的綜合。為了最有效地處理這樣的問題,你首先要知道學生為什麼要離開教室,把他離開教室的時間、離開前教室里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去哪裡都記錄下來。

建議與對策:

1. 在幾分鐘內如果不能找到學生,應該立刻報告校長:當學生離開教室,你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尋找他。在多數情況下,他不會走得很遠。偶爾不能馬上找到他,就應該通過內線電話告知辦公室或叫一個學生報告校長,但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擾其他學生。

2. 立刻把學生帶回教室,但不要太關注他:不要以擁抱歡迎他回來,也不要去責備他。只是讓他積极參与到課堂活動中去,目的是不要讓他相信離開教室是一個引起你的注意和得到同情的方法。

3. 事後和學生談話:嚴肅地對學生說清楚不經許可不能擅自離開教室。指出如果他離開教學樓,獨自在外面是不安全的,你不希望在他身上發生任何事情。問他為什麼離開教室、去了什麼地方,知道原因後,幫助他改正這種行為並讓他知道,如果再擅自離開教室,你將採取嚴厲措施,如告訴他的父母、課後把他留下來。

4. 使學生難以離開教室:上課時把教室門關好,儘可能讓學生坐在遠離門的地方。為了阻止學生離開,尤其是在活動課上,教師要儘可能站在靠門的地方。

5. 讓學生提醒你:要求學生看到有同學離開教室時,立即告訴你或在門上安一個鈴,開門時鈴就會響,你便知道學生的動向。

問題五:製造噪音

學生可能以各種方式製造出噪音,包括敲打鉛筆、以舌頭髮出嘖嘖聲、唱歌、弄響手指關節等。這些聲音會使你與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雖然你可以不理睬一些無關緊要的噪音,但有些噪音干擾你上課,影響學生的注意力,這時,就有必要採取主動的回應。

建議與對策:

1. 讓學生知道他正在發出噪音:如果學生髮出噪音自己卻沒有意識到,你就要把他叫到一邊,明確告訴他弄出的響聲分散了其他同學的注意力,並表明以後若再發出噪音,你會用暗號暗示他停止這種行為,這種情況再出現的話,你無需停下來責備學生。

2. 走近發出噪音的學生:當你正在講課時,他發出噪音,你可以邊講邊走近他,靠近他站一兩分鐘,還可以用眼神與他交流。你出現在他眼前足以讓他停下來。

3. 試著判定學生什麼時候最有可能製造噪音:你可能發現,在某一個時間裡,如在傍晚、測試時、上特殊的課時,教室一片嘈雜。知道學生哪些時候會發出噪音有助於你了解學生這樣做的原因。這些原因包括他覺得所做的作業乏味、太難或太容易;不知要做什麼;難於長時間集中精力……了解這些引發學生髮出噪音的原因,使你認識到需要調整作業的難易程度、活動的時間長度以及信息的呈現方式。

4. 給學生以實在的關註:如果你觀察到學生髮出噪音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就應該找尋時機給他以關注,如在他表現積極、學習上取得成功時表揚他。學生的積極行為得到認可,他就不會用不合適的方法引人注意。

問題六:小偷小摸行為

導致學生小偷小摸行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是因為想要得到某種東西,而控制不住行為的衝動;有時是為了表達不快或苦惱,或是為了報復對他不公的人;還有的是為了獲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師的關注。

無論這種行為的動機是什麼,你對它作出反應的目的有三個:把偷來的東西還給主人,找出偷竊的學生,嚴肅但又體諒地對他作出反應。如果班上發生了很多次偷竊事件,還要考慮如何防止這種事件再次發生,因為它可能導致學生間的衝突或彼此不信任。所以,你必須快捷敏銳地處理這種事情。

建議與對策:

1. 要求歸還丟失的東西:告訴學生某一件東西丟失了,問有誰知道它在哪裡,但不要提及「偷」字讓學生知道若未經允許把東西拿走,馬上歸還是很重要的。指定一個秘密的地方讓他在不被看到的情況下把東西放在那裡。

2. 要求學生寫字條:如果你想知道是誰拿走了東西,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在紙張上寫下「我沒有拿某某東西」或「我拿了某某東西,對不起」,簽上名字、折好了交給你。你將驚奇地發現學生願意承擔責任。如果他承認是他把東西拿走,你要替他保密,幫助他認識這種行為的後果。

3. 如果你知道誰偷了東西,就應該直接叫他返還:如果你確實知道是誰偷了東西,就不要問他是否偷了該東西,這樣只會使他撒謊。而要讓他明白你知道他偷走了東西,希望他還給失主並賠禮道歉。如果這個東西不在了,告訴他你希望他能夠用別的東西替代或賠償。

4. 就偷竊行為及其後果教育該學生:低年級學生對財產權可能理解有限,要讓他明白偷竊是錯誤的行為;年齡大一點的學生知道這種行為不對,要讓他理解偷竊行為將給他自己以及失主帶來的不良後果。

5. 考慮告知校長和父母:如果學生偷走了值錢的東西,而且這種行為不止一次了,就一定要告知校長及學生父母。如果他偷走的東西不在了,他必須用其他東西替換或者賠償。建議他父母讓他做額外零工賺錢來補償。

6. 保證該學生不被其他同學排斥:如果你知道是誰偷了東西,不要告訴其他人,不要在公共場合指責他。若有學生從其他渠道獲得有關他偷竊的信息,你要採取措施避免他被同學排斥或嫌棄,其他學生也會仿效你的態度對待他。

課堂問題行為是教師經常遭遇的。教師要認清問題行為的性質,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或認真防範、及時矯正,避免它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觀察,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準確判斷,採取相應的策略。

([美] Kenneth Shore,曹紹煉編譯教育科學研究, 2005 5)

第三節 社會公德教育是師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那麼,什麼是現代社會需要的社會公德呢?現代社會道德的核心是什麼呢?社會公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為什麼在當前如此重視社會公德的教育?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這些就是我們這節學習的重點。

挑戰我們的幾個難題

1 .繁華大道,乞討者眾,這裡乞丐的生存產業鏈黑幕剛剛被媒體披露。

孩子問: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們一些零錢?給,還是不給?

難題是:教孩子仁慈,還是識別欺騙?

2 .重點中學的競爭尤為激烈,幫助同學解答難題,一教至少半小時,使自己本已十分緊張的學習時間受到耽誤。

孩子問:我要不要幫助同學?幫,還是不幫?

難題是:教孩子樂於助人,還是不惜一切在競爭中勝出?

3 .曾經有過這樣的新聞: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車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騎自行車的女孩停車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圍民眾指認為肇事者,而受到幫助的老人居然不說明真相。

孩子問:應不應該去幫助受傷者?救,還是不救?

難題是:教孩子見義勇為,還是凡遇「閑事」裝聾作啞?

4 .學校門口,豪華私車令孩子的同學們側目。父母佔有的社會物質資源的不平衡,會不會引起兒童間的不平等感?

孩子問:坐自己家的車上學有什麼錯?送,還是不送?

難題是:教孩子生活簡樸,還是承認現實,坦然享受財富?

5 .高考命題作文中,閱卷老師每年都會發現許多雷同的父母罹患絕症之類的凄慘故事。後來老師們發現,這些故事脫胎自一篇曾獲高分的作文。

孩子問:博取同情或許可以得到高分,不可以這麼做嗎?該,還是不該?

難題是:教孩子誠實,還是實用主義?

6 .教師節到了,孩子給每個老師都送上了一張賀卡,但他其實並不是對每個老師都有這份真誠的心意。

孩子問:如果不是與其他同學一樣把卡送到每個老師,老師會不會「區別對待」?會,還是不會?

難題是:教孩子真情實感,還是功利重於一切?

7 .張揚自我是今天孩子的共性。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謙虛常常會喪失機會。

孩子問:謙虛有意義嗎?有,還是沒有?

難題是:教孩子傳統美德,還是一切只為競爭?

(搜狐網)

這些都是沒有唯一答案的道德選擇題案例,似乎怎麼選擇也不錯。但是,對於具體的人、具體的情境,答案恐怕就唯一了。現代社會的公德,簡單地講,就是社會公民超越血緣和親緣關係,對一切人都保持「平等待人」「互尊互愛」「克己守則」的態度,是指同集體、組織、階級以至整個社會、民族、國家有關的道德。這裡的「則」,包括各類公共法規、民約規範和不成文的約定。現代社會需要的是社會公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五千年歷史孕育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等等。

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依然具有道德意義。譬如見義勇為、捨己為人等高層次的社會典範公德,像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社會利他公德規範等等,都是應當大力褒揚和肯定的。這類崇高的公德意識和社會道德規範,不僅對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法制尊嚴有積極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對於強化社會公德也有重要意義。

(一)遵守社會公德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現代社會公德的核心劃清個人權益與他人權益、公共權益的邊界,並尊重他人或公共的利益邊界。任何人的所作所為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邊界為準繩。在社會公德領域,注重社會道德的教育,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是現代社會道德建設的重點。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尊重社會公德,是公民的義務,培養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思想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員,自然也要遵守社會公德。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涉及社會公共生活的各個層面。一般來說,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要共同遵循,它對維繫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它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榜樣感化和思想教育等非強制手段,使人們形成內心的善惡觀念、情感和信念,自覺地按照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原則和規範去行動,從而自動地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所以,遵守社會公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質。

目前,雖然社會公德建設已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或者說在文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舊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一個十分突出的不足之處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舊道德觀念隨之產生,出現了許多不良的社會道德意識,違反社會公德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目前在我國社會中進行社會公德建設還具有特殊意義,即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公德建設,提倡尊重社會公德的教育,具有道德啟蒙的意義。實踐證明,在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中,提倡尊重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是提高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基礎環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奔「小康」的今天,尤其要重視發揮社會公德教育的作用,使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不斷提高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使社會公德形成的良好氛圍,成為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進步的文明基礎,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據說當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 6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的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為沒有一張廢紙,就使全世界為之驚訝。這就是社會公德的力量。

(二)遵守社會公德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教師職業道德是所有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由社會公德發展而來的。作為教師,首先是社會一員,首先應遵守社會公德。其次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應該遵從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是對教師的特別要求,是教師有別於其他人的重要方面。在教師職業道德中,明顯地包含著社會公德的內容,社會公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要遵紀守法,依法執教。教師不僅要遵守普通法律,還要遵守有關的教育法律法規,如《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明確規定:「依法執教。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教學中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為人師表。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範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規定:「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與育人緊密地結合起來。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加強校紀校風建設。要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要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也規定:「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又規定:「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係。」公德源於習慣,習慣很多方面是教育出來的,只有通過大量的教育,學生才能認識到不足,認識到今後努力的方向,使公德由他律轉化為自律,逐步加強公德意識。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教育者自然主要是教師,教師的社會公德教育自然要走在學生前面。

(三)遵守社會公德是教師為人師表的必要條件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靠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這就要求教師平時不僅要把為人處世的道理向學生講清楚,還必須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為學生樹立道德楷模。孔子說:「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可塑性、模仿能力都很強,他們走上社會之前,接觸最多的成年人是教師,對他們進行說教最多的還是教師。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言行。只有清清白白做人,端端正正為師,才能做個好教師,也才能教出好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從小事做起,師範無小事,社會公德作為最一般的道德準則,更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行為的底線。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會時時刻刻盯著教師的言行。所以,加強教師的社會公德教育是教師為人師表的必要條件。

(四)強化教師社會公德意識,提高自身素養,以德育人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並不在於它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於他對人的態度,能為人表率,在於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因此,作為教師要強化社會公德意識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斷完善自身修養,以德育人。加強教師社會公德教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言行文明禮貌,尊重他人

教師在教書育人和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謙虛禮貌、不卑不亢,不能粗野無禮、蠻橫放任,這是教師道德對教師行為的起碼要求。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家長,尊重同事。總之,作為教師就要做到表率,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其他人。

2. 儀錶整潔,注重環境衛生

教師的儀容要情緒飽滿、朝氣蓬勃、光彩煥發、成熟向上,板書形象問題也應受到重視。教師的服飾首先要做到衣著整齊清潔、飾物典雅大方、美觀素樸,不要奇特古怪、艷麗花哨。教師還要愛護環境,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要保持環境衛生、保護環境外,還要堅決同破壞環境衛生、破壞生態的不良行為作鬥爭。

3. 勤於鑽研業務,樂於助人

「教學相長」,時代在不斷地進步變化。教師也要勤於學習,緊跟知識、科學的發展,教師也要根據現實的變化,緊緊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還要及時與同事、家長等溝通聯繫,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對於學生、家長以及同事要勤於、善於幫助,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4. 愛護公共財物,勤儉節約

在學校及社會生活中,教師要愛護公共財物,奉行勤儉節約,不僅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5. 依法執教,促進學生髮展

對教師來說首先要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要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而努力。其次,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做奉公守法的模範,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使學生身心和諧地成長。

國際禮儀之尊重隱私

個人隱私,就是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情。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並且把是不是尊重個人隱私,看成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誌。

在國際交往中,個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國人看作自己的臉面,十分忌諱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打聽。除去工資外,那些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例如,納稅數額、銀行存款、股票收益、住房面積、汽車型號、度假地點、服飾品牌、娛樂方式等,因為和個人收入相關,都不適合提到。

在國外,普遍把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而對於「老」字很忌諱。對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不以為意。在一些國家裡,跟異性談論此類問題,極有可能被對方視為無聊至極,甚至還會認為是「性騷擾」。閑聊時,一般都反感別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多關注。

外國人大都把自己的私人住所看成是私生活領地。他們都不喜歡輕易地把個人住址、住宅電話號碼等純私人資訊「泄密」。我們對於別人打聽諸如「是哪裡的人」「什麼學校畢業的」「以前干過什麼」等問題,認為是正常的。然而外國人卻把這些內容看作是「商業秘密」,反對詢問交往對象的既往經歷,隨隨便便地擅自查對方的「戶口」。

在國際交往中對信仰和政見避而不談。在國外詢問一下對方:「最近忙什麼呢」「怎麼好久沒見到你」,外國人對於這一類的問題非常忌諱,認為向別人探聽這一類問題的人,不是好奇心過盛,不懂得尊重別人,就是「別有用心」。

我們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都屬於個人隱私問題。要尊重外國友人的個人隱私權,就必須避免涉及這些問題。

(北京未來之舟禮儀培訓)

1 .結合師德要求,就下面幾個事例談談你的認識。

( 1)孩子撿到一元錢,拾金不昧的思想,使他立即興沖沖地去交給老師。可老師卻說,唉,才一元錢,你自己拿著買只鉛筆吧。

( 2)老師正在強調,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尊重別人,千萬不要影響大家的學習。可滴滴的手機鈴聲悄然響起,老師走出教室接起電話,只聽大吼一聲:「你傻嗎?打錯了!」學生聽後,竊竊私語,有人小聲嘀咕:「還說我們呢!」

( 3)許多教師在教育學生學習時,常常說,你們如果不想學,學習成績不好,考不上重點高中,上不了大學。那麼,就得回家一輩子種地,累死你!

( 4)班會上,班主任嚴厲地訓話:「誰再違紀,給我們班扣了分,將嚴厲懲處!我還聽說我們班有人大義滅親,檢舉我們自己的班級。你這樣,還有班集體嗎?還有集體榮譽感嗎?自私自利,為了自己傷害集體!……」

2 .閱讀下面短文你有什麼感想?你若遇到此類事如何處理?

《華商報》報道, 2005年 4月 28日下午,陝西省富平縣老廟鎮蘭山小學幾個學生在教室外讀書時,不斷有小蟲子飛到他們跟前,學生們就拿起書本拍打,恰巧被語文老師發現。老師把他們中的 8個人叫出來站在一邊,讓他們兩兩相對,互相用拳頭擊打對方的臉部和背部,最後老師還動手打了其中 3個學生。

3. 你怎樣看待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 這句話?

4. 現在部分地方和學校已經允許學生因為生理需求(如喝水、如廁等)或其他原因可以在上課時間離開教室,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第三章 課堂教學中的師德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

教學是一種服務性職業,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服務。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有與其他職業不同的特點。教師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作為一個培養人才的社會角色,他發揮的作用不同於其他的職業,有其自己的特點和品質。

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行走,為未來和現在工作。他代表著社會年長一代的意願和希望,他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向年輕一代「傳道」「授業」「解惑」,使之能繼承、發揚前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創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教師,必須掌握授課教師的基本特點及應具有的師德。

本章主要分析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其原因。在新時期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教育教學目標重新定位以及調整教學內容,主要原因是新時期教育科學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突出了「以人為本」。新時期學習方式的變化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師重新定位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

第一節 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是一個主動的開發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麼教的問題。課程改革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的素質,教師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學能力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難忘的一堂語文課

我剛在黑板上寫下課題《老樹的故事》,正準備按常規講課時,教室里炸開了鍋。

「老師,老師,你看,老樹爺爺是雙眼皮呢。」

「才不是呢,這是老樹爺爺笑眯了眼,看上去像雙眼皮。」

「那老樹爺爺為什麼笑呢 ?」……

望著亂鬨哄的教室,我非常生氣,手中的教鞭就要狠狠地敲在講桌上。是順著孩子們的思路展開教學,還是將孩子們的學習思路扭到我原來的教學思路上來 ?我掃視著一雙雙表情各異的目光,尋找著答案:我們學新教材,學生為什麼不可以從課文的插圖進入閱讀呢 ?對 !我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調整教學思路。待孩子們平靜後,我說:「這堂課老師和你們一起當學生,聽一聽你們關於老樹的故事。」

一個膽大的學生舉手了。我讓他上講台為大家講老樹的故事,我坐到了這個學生的座位上。孩子們見我真做起了「學生」,都一心地聽他講故事。

「這棵老樹年輕的時候可漂亮了,現在,老了,長滿了皺紋。」

「鳥兒是老樹的好朋友,老樹可喜歡它們了。」

「老樹爺爺可愛聽歌了,鳥兒們在它身上唱呀,跳呀,老樹樂得笑眯了眼。」……

我像小學生一樣專心地聽著孩子們心中關於老樹的故事。我驚嘆孩子們如此奇妙的想像。我為什麼不給他們創造一個想像的自由空間呢 ?趁勢而進,我又向「小老師」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你們還有沒有問題要向老樹爺爺請教呢 ?」刷 !一雙雙小手迫不及待地舉起來,問題也千奇百怪。

「老樹爺爺,是誰把你栽下的 ?」

「老樹,老樹,小鳥在你頭上玩,你痒痒嗎 ?」

「你生病了,誰給你治病呀 ?」……

孩子們暢所欲言,自由想像,從他們臉上,我看到了暢快淋漓的神情。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驕傲 !

上述的課例貫徹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思想。教師採用了講授啟發和誘導學生思維的方法,把「扶」與「放」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和學生之間從原有的「權威—服從」關係轉變成了「引導—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的關係。學生通過這種自主探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和自我價值感的實現。實踐證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交互合作的學習方式,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系統地向學生傳遞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這是教師最基本的任務。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是社會前進的內在力量,需要一代代地傳遞下去,教師就是最主要的傳授者,但教師必須認識到傳授知識不等於把知識簡單地呈現給學生,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的責任在於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告訴他們怎樣和在什麼地方找到答案,而不只是直接灌輸給他們知識。教師的主要精力應當用於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技巧,改進學習方法,教會學生觀察和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促進他們智慧的發展。

(一)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核心任務,目的在於改變傳統的單一、他主與被動的學習狀態,建立和形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現代學習方式。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由許多具體形式構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開放體系。現代學習方式不是特指某一種學習方式,而是多種學習方式(如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的組合,它具有以下特徵:

1. 自主性

自主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現代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現在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追求潛能的充分發揮,並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作出安排、調控,對學習結果作出積極的總結和評價。它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在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學習積極性和意志努力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克服和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心理,把情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 探究性

探究性主要是指學生經歷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過程,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調查、收集處理信息及表達交流等活動,從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想,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從而獲得智力發展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3. 合作性

合作性指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地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學習活動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上,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要進行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共享學習資源。

4. 問題性

現代學習中特彆強調問題意識,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由發現問題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研究表明,當學生以自己觀察發現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習熱情,從而領略到學習的樂趣與魅力。所以,現代社會衡量學習質量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是否能夠或善於發現問題,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是否有勇氣面對問題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這也是目前素質教育所追求的重要方向。

5. 實踐性

現代社會,學生的學習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習與實踐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互為統一。實踐意味著體驗,體驗使學習進入生活領域,學習不再局限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已擴展到情感和人格領域。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學會學習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現代學習方式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聯繫,強調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聯繫生活實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並關注環境、現代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為學生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心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6. 個性化

個性化是指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差異性和獨立性。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和獨立性構成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現代學習方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生活的差異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性,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二)在課程改革中,我們主要應用的幾種現代學習方式

1.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學生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主動地調控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過程。 Holec.D.Little 和 Little.W.Holec(1981) 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 D.Little 把自主界定為三種能力:進行客觀的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決策的能力;採取獨立行動的能力。在現代教學中,學生可在總體教育目標的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各種能力,完成具體的學習目標。總之,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性的人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培養出能學、樂學、善學的學生,以改進教育現狀,改變學生今後的生活命運。

2. 合作學習

又稱分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特意安排或自願組合的情況下,按知識結構、學習進度、能力水平、個性等混合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均有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學生。組內學習通過同伴教學、遊戲競賽、個別輔導和共同學習等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可採用分排練習、兩人小組練習、小組活動、分行練習等活動方式,還可以靈活地採用討論、角色扮演、遊戲、採訪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師應採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使用正確的評價方式。因為它不僅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且更看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學習過程。它是相對於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但是教師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強調研究性學習,並不是拒絕或反對接受性學習,主要是因為在應試教育下過多地偏重接受性學習,不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應試教育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新課改的一個重點就是在開展有效的接受性學習的同時,倡導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究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正代表了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三)新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換

角色是與人們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和義務的規範,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教師的角色是指由教師承擔的社會職責、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其實質是對「教師是什麼樣的人」的概括。不同的時代和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角色的時代定位。一定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是該時代社會、教育需要的集中反映,是該社會教師素質要求的根本體現。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推行、深化素質教育的時代,對教師的角色要求有了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下列幾點:

1. 由知識的壟斷者到學習的促進者

傳統教育中,人們主要通過教師獲得知識,因此,教師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知識的壟斷者。教師憑藉其知識壟斷者的地位,擁有絕對權威性,師生關係成了一種管與被管,權威與服從的關係。現代社會學習方式的變化,使得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上成了平等的關係,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師生是平等對話、交流的關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求知識的組織者,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要求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更多的支持、肯定,創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的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儘管教師依然是教學活動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管理者的角色,但是,這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而非傳統的教師的「教」而展開的。所以,在做中學、問題導向教學、發現導向教學、情境教學將成為今後主要教學方式。

2. 由教書匠到研究者

長期以來,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師溝壑分明。廣大教師只負責教學,研究者只管埋頭搞學術研究,導致理論與實踐嚴重分離,教育研究成為文字遊戲,教師職業成為被動的工作。實際上,教師深切地感受和認識著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他們擁有最佳的研究地位,完全可能而且應該成為研究者,使教育實踐活動在不斷反省和探索中改進。英國教育家貝克漢姆指出,教師有研究的機會,如果他們能夠抓住這種機會,不僅能有力而迅速地發展教學技術,而且將賦予教師的個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嚴。新課程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教學中教師必須擺脫自己教書匠的角色,把自己變成一個課堂教學的反思者與研究者,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也就是要把教師引向教育教學研究之路。

教師研究的重點在於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擔當起以「教書育人」的任務。教師研究的方式以行動研究為主,即將教師的研究與他們的實際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行動研究有以下特點:研究課題來自教師實際教育活動的需要;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在教育情境中進行;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主;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技術。由此看來,行動研究比較適合廣大一線教師,能起到促使教育實踐和理論結合的作用。這也是對新時期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要求。

3. 從課程執行者到課程研究者、開發者

傳統的課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專家、學科專家等制定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忠實執行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的活動過程,教師作為主要也是關鍵的課程實施者。但他對於應教給學生什麼,不應該教什麼,應該在什麼時候教,以什麼方式來教等卻沒有任何發言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教育教學熱情受到嚴重挫傷,成為師德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課程的實施將使這種狀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課程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國家不再統一制定課程,地方和學校可以開發和實施 10%~12% 的課時量,同時還增設了 6%~8% 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確定了教師及課程的新理念,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做法。首先,教師要自覺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宏觀發展趨勢,優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因為沒有課程理論的高度自覺,就沒有課程實踐的深刻創新。其次,教師要對新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從「教教科書」轉向靈活「用教科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第三,教師要對課程的進行創新性實施。教師應實施新的課程價值觀,改善和優化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節都充滿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的智慧、激情和創造力。

4. 由學習上的管教者到人生路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教師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核心任務就是教書育人,而重在育人。教育部「關於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做好 2005 年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講:「各地要認真研究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重視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教師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強化教師保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自覺意識,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新時期要求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還要具有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並將這種意識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為教育教學創造良好的氛圍。

(四)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學方式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採取的基本行為和教學活動在整體結構上表現出來的特徵。既包括外顯的行為,也包括相關的思維方式和態度。新時期要求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而這些要得到具體體現,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上。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的學習方式能不能發生應有的轉變,取決於教師怎樣引導、怎樣幫助。所以說,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前提。因此,要求教師教學方式隨之變換。轉變教師教學方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樹立「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要求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新課程與以往相比,最主要的是培養目標的根本性改變,教學要由「知識本位」轉向「學生髮展本位」,「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當課程由「文本課程」轉變為「體驗課程」,教師與學生共同解讀「課程標準」,生成教學目標時,師生都成了教學的主體。教師要以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不要刻意地把「分數與升學」當作教學目標。

2. 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在知識爆炸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是最主要的,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在新時期,教學觀發生了重大變化。具體體現在教學的目標是發展主體性,重視活動與交往,重視創設教學情境。「倡導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樣的手段與方法,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由於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不同,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穫也可能不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有可能不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傳統教學中強調「勤」與「苦」,「讀書苦,讀書累」也真正成為學生的感嘆。實際上,人類對知識、科學的探索興趣天生而來,並因此促進著人類的進步。之所以許多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感到苦、累,是我們的教育教學發生了問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時期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的樂趣。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教學氛圍,為每個學生創設平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特別是對學困生,教師一定要給他們多表現的機會,多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教師要相信學生能成功。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願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相信人人都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適合學生髮展的好方法、好途徑。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發揮出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總之,新時期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建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課堂行為要變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1. 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全面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 由「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不利於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通過改變教學方式等途徑,「讓每一個孩子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3. 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教師要根據「學情」施教。

4. 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顯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 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6.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是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於 1972年提出了以《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為主題的報告中,指出未來教師角色轉換的一般趨勢: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任務。第二,從一味地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重視組織學生學習,最大限度地開發社區內部的新的知識資源。第三,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第四,實現教師間更為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的關係。第五,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需的知識技能。第六,更密切地與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區生活。第七,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和課外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後,「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的理念在整個世界傳播。次年,美國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發表了《邁向學習社會》一書,具體地描述了學習社會的構想,說明了從傳統學習向新的學習方式轉變的原則。進入 20世紀 90年代,出現了兩份有名的闡發學習變革的報告書,一份是歐洲聯盟於 1995年發布的白皮書,題為《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它的目的是指導 1996年即歐洲終身學習年的各項學習活動。另一份報告書《學習:內在的財富》,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布的,它實際上是新世紀的學習宣言書,全面闡述了國際社會對人類未來和學習問題的理解。

第二節 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

傳統的教學過程過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造成了學生主體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創造力的缺失,泯滅了不少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導致了「高分低能」、「有才無德」等現象的產生。

新時代的教育需要落實「以發展為本」的理念。以發展為本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學生今後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設計存在偏差

在當前的數學教學設計中,很多數學教師忽略了教學目標的設計。 2003年暑假,我縣 300多位教師通過上課競爭上崗。上課前教學設計時間只有 1小時。令人吃驚的是,沒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設計方案上寫下教學目標。事後通過調查,大部分教師都說,短短 1個小時,教學過程都來不及設計,誰還在思考教學目標,平時寫教學目標,許多都抄襲教學參考書或現成教案。看到問題的嚴重性,縣教研室專門組織了一場全縣數學教師教學目標設計評比。參評作品中,優秀作品很少,很多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不是太籠統、太空泛、太模糊、不確切、沒有針對性,就是太高,或太低;有的只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沒有能力、情感、態度目標;用「教師做什麼」的詞句陳述教學目標,陳述的是教師行為,例如「使學生」「教會了學生」「培養學生」等等,而不是學生通過學習後行為的變化。

(夏曉華)

在知識學習中走進學生心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統計》教學片段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下面我們來當一個小小統計員,一起來把我們班同學的生日作一個小小的統計。(師生互動,現場調查全班同學的生日)

師:現在你拿出作業紙,把全班同學的生日做成一張統計圖。

生:老師,我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塗嗎?

師:當然可以了。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 1:一月用橘黃色,我希望冬天的太陽是橘黃色的,那麼冬天就不會再寒冷了。

生 2:三月用綠色,春天大地穿上了綠色的衣裳。

生 3:六月用藍色,我想要是夏天的太陽是藍色的,那麼媽媽去地里幹活就不會熱了。

生 4:八月用紅色,因為我是八月出生的,我的生日是媽媽的苦日。

生 5:十月用黃色,因為秋天地里的莊稼都豐收了,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

(大多數學生爭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仍有個別學生沒有發言)

師:誰還願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個瘦瘦的小女孩 G站起來,當她展示自己的作品時,學生哄堂大笑,小女孩低下了頭。她塗的統計圖沒有其他學生的那麼絢麗多彩,不少月份竟然用了灰色和黑色)

師:(指一生 A)你為什麼笑呢?

生 A:老師,三月是春天,春天小草綠了,莊稼綠了,樹木綠了……春天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應該綠色的呀。

師:我們來聽聽她的原因好嗎?那你能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為什麼這麼塗嗎?

生(怯怯地站起來,低著頭):……我……我媽媽前年十月生病了,去年三月死了,……我想我媽媽,我要媽媽……

(小女孩哭了,教室里驟然安靜下來,原來的鬨笑聲沒有了,許多孩子眼裡充滿了淚花)

師:同學們,小 G同學的孝心多麼令人感動,小 G同學對母親的感情多麼深厚,這正是人類最高尚最純潔的感情,這不正是需要我們每一個同學所需要具有的感情嗎?請同學們珍惜自己和親人的美好感情吧!

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做統計圖,為學生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時空。學生用不同的顏色表達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夏、秋、冬,不同的學生對大自然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特別是「可憐的小女孩」對原本絢麗的三月寄託了自己灰色的思念。

第一個案例說明過去教師不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傳統的課程目標也過於注重知識的機械傳授,強調知識記憶,注重「填鴨式」教學,注重科技知識;而淡化知識的實際應用,忽視知識的有意義掌握、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調節性學習,忽視人文知識的重要作用。許多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明確、不全面、缺乏教學的層次性。

第二個案例的教學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能夠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得到了最佳結合與落實,特別是教師對學生中「弱勢群體」的關注,充分體現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的要求。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充分體現了「以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了有機整合,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

(一)「三維目標」超越「雙基」

由「三維目標」取代傳統的「雙基目標」已成為我們課改實踐的首要課題。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三維目標並不是忽視基礎知識,而是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和整合。人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知識是促進人發展的基礎。我們突出以發展為本,並不是忽視知識的作用,而是強調選擇什麼樣的知識,怎樣編排知識和如何學習知識才能適應社會需要和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的水平,這恰恰是為了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維課程目標需要有機整合。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內涵:

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有價值的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的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具體的學習方式包括: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問題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任務驅動式學習、實驗式學習、主題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就語文學科為例,它包括:①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②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三維目標的確立對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和體驗,注重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對教學過程正確引導,有利於改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

總之,三個維度的交融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體現了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學科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二)怎樣落實三維目標

改革課堂教學必須要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如何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在實踐中實現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如果學生所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確定無疑的、風平浪靜的、一帆風順的、不存在任何對立與衝突的『客觀真理』,學生在經歷了教育過程後,只是熟悉了一些現成的結論並形成對這些結論確信無疑的心向,那麼這種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對個性的發展與解放,而是對個性的控制與壓抑。」(余文森)要想立足於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我們就不能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靠死記硬背加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和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得到的高分,其「含金量」是絕對不一樣的,前者是殺雞取卵,後者則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做到: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把知識教學的過程同時變成結論形成的過程。

為此,我們應該提倡「做中學」。一位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感慨地說:「我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金,美國人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輕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以自主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

要把思維的時空交給學生,強調學生在自主的建構中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後再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摸索到方法,也正是因為有了「過程」,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開發。

然而,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多,其中之一就是迷信書本知識多,學生動手實踐少。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把課堂當作講堂,把知識嚼爛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佔據了學生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活機器」,導致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較差,視野狹窄,創新意識缺乏,難以激起學生的內部動機。

2. 在豐富多彩的智力活動中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現代教學要求掙脫就認知而認知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發展的軌道。我們應該在豐富多彩的智力活動中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力爭使情感態度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 1)我們要善於組織能激發思維高潮的問題來組織教學: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能觸動學生內心體驗的問題;讓學生從批判和參與決策的角度來生髮的問題;新穎有趣的問題;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深入探究。

( 2)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聯想和想像。「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想像是一對翅膀,有了想像,我們就可以飛起來,離開熟悉的陸地,離開司空見慣的事物,進入一個美麗神奇的廣闊豐富的境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捕捉放飛學生想像的時機,努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 3) 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猜測。猜測包括推測和猜想兩層含義。通過猜測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還可以使研究活動出現質的飛躍。「偉大的發明都是由猜測得來的,換句話說,大都是憑創造性的直覺得來的」。(物理學家福克)猜測包含著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判斷,它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究的良好開端。通過猜想和推測有助於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助於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 4) 要讓學生感到知識是有魅力和價值的。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到知識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更不是毫無用處的「玄學」。在學生眼裡,知識應該是綠色的。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及個性養成」。

第三節 教學內容的調整

關於新課程的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關於新課程的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新課程為什麼要實現這些變化,怎樣實現這些變化?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膽地對教科書進行了增刪、調換或者重組。

增刪:對政治課和時事政策課的教材內容,不少學校從實際出發進行補充、更新、完善。師生通過討論,對原有教材不完善的部分進行補充、修改。有些學校還從中央及省市電視台剪輯新聞節目,並錄製校園新聞,用活生生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材料代替那些陌生、遙遠、生硬的材料。

調換:如語文第一冊在學習拼音「 t」時,課本上的配圖是個跳天鵝舞的模特,教師覺得這不夠形象,於是換成了「傘把」;第二冊《做什麼事最快樂》中,書上說老牛耕地最快樂,學生提出「用鞭趕著老牛耕地會快樂嗎?」學生難接受,所以大家就把這篇文章批判了一通,另增加了 20篇故事、童謠,師生一起背誦、表演,同時又增加了「我來講故事」「好文章大家分享」。再如,一位教師在準備上《第一場雪》這篇課文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看天氣預報說,後天我們這兒將下今年的第一場雪,到那時我們邊看邊學,好嗎?」教師很高興地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那堂課非常成功。

重組:現行歷史教材內容紛繁,是以朝代更替為線索編寫的,不利於學生歷史觀的形成。為此,有些地區對歷史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打破章節的限制,抽取教材中的主線,形成歷史專題。

「小蝌蚪」教學設計片段

——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教材《小青蛙》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小蝌蚪是什麼樣子 ?

生 1:大大的頭。

生 2:細細的尾巴。

生 3:很黑。

師:你們學學小蝌蚪游的樣子。讓我們看看誰是最可愛的小蝌蚪。學生在教室里自由做動作,有的搖動身體,有的把手放在屁股後而擺動,有的伏下頭彎下腰……

師:小蝌蚪游啊游,漸漸地長成了什麼 ?(生:小青蛙 )

師:小青蛙又是什麼樣的 ?表演給我們大家看看。

生 1:白肚皮,穿著花衣服,一蹲一跳的。

生 2:專吃害蟲。 (此學生邊說邊做出了吃害蟲的動作 )

(生 3雙手放在耳邊,嘴裡「呱呱」地學青蛙叫)

師:「小青蛙」叫得真好聽,我們一起來學學。

學生自由地學青蛙的叫聲,有的是「呱呱」,有的是「呱,呱」,還有的「呱呱,呱呱呱」。教師適時地將節奏的學習滲入其中。

師: (從講台里拿出課前備好的青蛙頭飾和服飾裝戴在身上 )你們這樣子有點兒像小青蛙,看老師像不像青蛙。

( 生驚訝,齊聲說「像」 )

師:那我們用撕紙貼畫的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像小青蛙。

學生興趣高漲,忙將備好的彩紙拿出來,進行撕貼。有的將紙條貼在手臂上,有的將紙條貼在衣服上,還有的貼在肚皮上。同學與同學之間互相幫忙,教師這時也融進學生中間,參與到學生的手工製作活動中。

(鄭惠,鍾維斌小學教學設計, 2003 9)

第一個案例向我們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對教科書進行增刪、調換或者重組。

第二個案例中圍繞著「青蛙」這個主題。創設了「小青蛙」的情境,教師綜合運用了唱歌、唱遊、聽賞、繪畫、表演、律動、創作等內容與方式,通過引導學生模仿動作、創造節奏、撕紙貼畫等方法,特別是將美術教學中的撕紙貼畫有機有效地綜合進來,加深了對小青蛙的感受與體驗。這些方式的運用,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即從音樂中走出去,用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中來。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直接地理解音樂形象,更直觀地體驗「小青蛙」,大膽地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進行了「綜合」,使本課課堂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駕馭、利用和開發教材呢?

(一)拋棄傳統的對課程和教學內容的處理辦法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學被排斥在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遊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二)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的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係;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教師勞動的對象是具有各種獨特品質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生生的人,這使得教育過程和教育情境異常複雜和多變,它決定了教師的勞動最需要創造性。「教師必須有獨創性。他對學生要成為理性和啟蒙的真實的火炬,使學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錯誤意見,而被引導到真理的道路上去。」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就表現在對課程的創造性加工處理而因材施教上。如今,新課程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餘地增大,教師就應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根據教學需要,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創造性地利用好課程資源。

(三)強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讓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與課堂擁有部分課程權利。而教師最了解自己的學生,應該成為課程開發的一員,有部分權利決定「教什麼」。新課程實行開放的內容體系,注重實踐和實際,關注人生、社會和環境,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和利用一切有重要價值的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改變「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傳統思維和以課堂為中心的模式,讓學生在社會大環境里學習、探索與成長。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應滿足於現狀,而要放開眼界,準確地預測社會發展、教育發展的方向,並對學科教學、學生髮展作出合理的規劃。新課程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決策者,有了更大的規劃和設計空間。教師要能夠適度地開發、篩選和創造課程資源。就課程的既定內容而言,教師要對已審定使用的教科書進行自我使用規劃,作出相宜的「裁減」,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如何取捨,增刪與否,應從該校的實際情況入手作出富於針對性的設計。同時,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現實生活提供的豐富的教育資源,使教材反映社會生活與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學習與探索。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目標來規劃和設計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讓可持續發展在學校教學中得以實現。

(四)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超級鏈接

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基礎和心理體驗的積累,學生不是帶著一張白紙走進教室的。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學習基礎,關注這些基礎,利用好這一基礎,能夠很好地把學習目標任務與其對接。

要關注生活世界就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差異成為他們學習的起點,同時成為課程資源。

要關注「做中學」的學習方法的巨大價值。「做中學」就是把教學任務放在生活之中施行,是使兩個世界結合的最佳途徑。

要重視並開好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綜合課程不僅使各個知識領域綜合在一起,而且把學習任務與生活也綜合在一起。綜合實踐活動只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課程資源,通過學生的體驗和實踐才能實現課程價值,並培養學生認真探索的精神,使生活成為人生活中有機的一部分。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尤其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動手實踐,鼓勵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等實踐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正克服了學科課程的不足,實現了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第四節 擺脫應試教育傾向的干擾

應試教育以追求考分、升學為唯一目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中、高考升學率的壓力。在教學中,教師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限制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於應試教育,也使教師之間競爭加劇,造成師生關係、同事關係的緊張和對立,制約了教師教學創造性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嚴重影響了師德素養的提高。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的課程改革,必須擺脫應試教育傾向的干擾。

孩子為何「以淚洗面」

現在中小學生面對學習和考試的壓力,的確已經超過了他們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這就不可能不出現逆反心理乃至精神變異。

最近,我在《書摘》雜誌 2004年第一期上看到一組中學生的畫,每幅畫之下都有作者自己寫的一段話。這裡我先摘引幾段:

媽,我學了,我讀了,我看了,我聽了,然而我也哭了。為啥要有考試?為啥總把簡單的事搞複雜?

「書中自有黃金屋!」說得倒好聽,從被老媽生出來之後就進了「黃金屋」。 (畫中的「黃金屋」是一隻鳥籠。 )……作業寫完了,玩電腦嘍!「玩什麼電腦,那麼多練習冊寫完了嗎?快寫!」 My God!老媽之命不敢違,寫吧! So,只能以淚洗面啦! (「哭」死我啦! )

學習越來越忙,睡得自然就很晚,每日除了面對老師和同學,就是窗外一大片漆黑的夜幕,桌子上的課本早已看不清楚,雖然窗外的黑暗被一堵牆隔絕在外,但我感覺時時刻刻都處在暗無天日的地方。望著明亮的星星和月亮,總是想,那裡應該充滿光明吧……

學生、學生,要「學」還得要「生」,可現在我們是生不如死!我實在不明白這種教育能培育出什麼樣的「人才」!我感到快要崩潰,身體快要四分五裂……唉,我的人生之路還很長,不能就此倒下。嗚嗚嗚……誰能救救我!

看了這幅畫,你們也許會覺得奇怪?人只要進了大學,太陽都繞著你轉……這人啊,就是這樣!活著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但又沒辦法,你死了,父母怎麼辦,還等著你養活他們呢。唉!好死不如賴活著吧!

上了大學,就意味著進了天堂,意味著以後能掙大錢。

我讀著這些怨苦、沉痛乃至絕望的話,難以想像它們竟出於那些健康、漂亮、聰明、活潑的少男少女之手。我夜不成眠,不知怎樣才能救助他們。我坐立不安,所以要在這裡呼籲:現在的祖國花朵,未來的國家棟樑,竟在那裡「以淚洗面」,感到「生不如死」,哭叫著「誰能救救我!」那些把祖國花朵「逼」到如此境地的人,難道不應該深刻地反思反思嗎?難道不應該做點努力、想些辦法嗎?

我們作為成人已是飽經風霜、很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然而我們如果設身處地為現在的中小學生想想,假如讓你連續六年乃至七年八年九年掙扎在學習考試的苦海之中,每天要做大量深度遠超智齡的數學題,要啃外語及做完其他令人望而生畏的種種作業;早晨 6點半出門上學,晚上 11點還未做完作業;不許看電視,不許讀閑書,不許玩電腦,乃至放學回家就不許出門;父母師長只要見面便嘮叨不已,軟硬兼施,無非逼你做作業;考試成績不佳輕則怒罵,重則毆打。請問這種情況符合響徹雲霄的「以人為本」原則嗎?請問你在這種情況下,有把握保持心理正常和身體健康嗎?

(文匯報, 2004.3.17)

從上面案例我們不難看出:中小學生在巨大的學習和考試壓力下,忍受著很大的痛苦,甚至陷入危險的心理失衡狀態,輕則厭學、逃學,出現精神障礙;重則離家出走乃至想到自殺。諸如此類的情況,已一再見於媒體報道。「風起於青萍之末」,現在中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宣洩表現,已經不僅僅見於「青萍之末」,而是颳起了塵沙,吹落了樹葉!我們如何能對此視而不見,無動於衷?這事關我們後代的健康成長,事關長期的育才用才,事關社會主義的千秋偉業,事關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啊!

上面一位中學生的一段話,雖然簡單,卻是一語說到了「根本」。現在的父母逼子女考試出眾,不就是為了子女將來能夠當「白領」、掙大錢嗎?父母並不隱瞞這個奮鬥目標,所以這個奮鬥目標也便深入子女之心。既然是只為「掙大錢」而在學習考試中全力拚搏,那麼即使是天才兒童、優秀學生,他們的心中還能容得下「德育」嗎?還顧得上全面提高人文素質嗎?「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兒童和少年時期,本是接受道德教育和品性熏陶的最佳時機。假如為人父母師長者不抓住這個時機,只搞唯智教育,只為高分拼搏,而其潛在目的又只是「掙大錢」,那就不可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精英,這勢必嚴重影響「人才強國」和「三個文明」的真正實現。

現行的考試製度,使分數已經成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水平的尺度,更成為決定學校和學生生存、發展與未來的標尺。分數不但是「指揮棒」,同時也棒打了學生的個性、愛好和興趣,擠壓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在這近乎殘酷的升學競爭中,學生承載了太多教師和家長的期望,也承受著社會轉嫁在他們身上的那無形而又巨大的壓力。

社會上普遍以學生成績、升學率為標準衡量學校,使學校與學校之間競爭激烈,學校又把這種壓力轉嫁給了教師。在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學生成績的好壞,升學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教師的地位,而且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獎金、住房分配等掛鉤。在這種壓力之下的教師也互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顯然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相違背的。

不可否認,當前考試與測驗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評價工具。但是考試與測驗的內容要體現新課程理念,要設計開放題、綜合題、應用題等,還可設計帶有自評性質的試題(如給出試題元素,讓學生自行命題;允許學生指定一題「延時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準備充分後再解答)。要進一步深化學業評價改革,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觀念

轉變注重評價的「分等」、「排隊」、「互相比較」功能的舊觀念,樹立注重評價的「診斷」、「反思」、「促進發展」功能的新理念。

轉變過去評價只是「老師考學生、評學生、整學生」的狀況,要提倡學生「自己評自己」、「互相評」、「我也評老師」。

轉變過去評價就是考試、就是答題、就是為了得分的狀況,建立評價是對學業的測驗。同時也是對教學情況的總結、反思,是對學生基本素質與潛能的探究的新局面,特別要體現多元智能理論,為識別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強項領域服務。

轉變過去評價以得分為結論的做法。使評價結論有的以「分」或「等」來表示,有的則以激勵性評語來表示,有的以「診斷處方」形式來表示,更有的是作為教學狀況調查的統計材料,用分數、等級表示的評價結論,也要減少等差,模糊等級。

轉變過去評價與教學分離、把評價統統置於學習之後的做法。樹立評價與教學同步思想,評價可以在教學階段之後(總結反思評價),更可以在教學活動發生之前(學習準備評價),而且大量評價,大量有效評價發生在教學過程之中,發生在師生互動之中。

轉變只把考卷、試題作為評價工具的做法。重視使用行為表現觀察這一重要過程評價方法。同時,關注即時評價,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點頭、微笑,或對學生髮言的肯定與否,學生之間的接納與認可,無不具有評價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轉變」,都是「左右轉」,而不是「向後轉」,也就是說,評價改革只是「改變過於……」,而不是徹底否定。究竟轉到什麼程度合適?這是課程評價改革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當然,評價的主要功能還是甄別與選拔,評價的主要形式是終結性評價。從根本上說,評價是一種價值診斷,一件事情做得好與壞,一個實驗方案是否成功,一個社會行為是否有意義,都要進行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是非曲直,就沒法進行管理。而且評價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別與選拔,尤其是社會評價。托福也好,GRE也好,各種資格證書考試也好,其目的都是甄別與選拔。對於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目前,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壓力與就業的矛盾還十分突出。我國的高等教育還處於「精英教育」階段,即只允許不到同齡人口 15% 的人上大學,因此,高考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在短時間內還不能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們基礎教育的評價要考慮到與社會評價,首先與高考的接續。廣大教師、校長都有深切體會,採取任何評價改革措施,都直接或間接地受高考這一社會評價工程的影響。

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礎教育工作者,是比較理性、比較有長遠觀點的人群。基礎教育是為下一兩個十年培養人才資源的人,我們不能脫離現實去搞改革,但我們也不能用現在的用人標準去生產一二十年後的人才。基礎教育優先發展、適度超前的策略就包含這個意思。我們應該看到:第一,現在進入新課程的一二年級學生,十幾年後才高考,根據目前高等教育發展增長的趨勢、人口出生速度下降趨勢來推算,十幾年後上大學可能不再是難事;第二,七八歲的孩子還處於人生的起跑線上,是一株剛出土的嫩芽,對他們就進行嚴格的分等、排隊,這肯定是不合適的;第三,高考、中考也在與時俱進,也在積極地改革;第四,課程改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要經過一兩代人才能完成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一次到位,但也不能停頓觀望。因此,我認為,基礎教育評價改革,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的評價改革,要樹立信心,要加大力度。

(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擺脫應試教育影響

1. 弱化教師的強勢地位、權威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地剔除教學中的專制,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側重於學生的「學」。正如陶行知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乃是教學生『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把自己視為參與者、協助者,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 重視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從課堂教學的教法方面看,教師要摒棄「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手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導」的作用,如古人云:「施教之法,貴在啟導。」當學生感到「難學」時,應及時「疏導」;當學生「死學」時,應適時「指導」;當學生出現「厭學」時,應善於「引導」;在學生思維出現抑制時,應善於「誘導」。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上,還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的本質進行反省和思索。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只要有理有據,就要肯定、鼓勵。

3. 面向全體,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應試教育在課堂教學上只抓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忽視甚至放棄學習成績欠佳的學生。對整個教育事業來說,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每堂課教學都要面向每個學生。學生個性千差萬別,社會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面向全體就要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根據他們的不同興趣、愛好、特長,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使學生獲得發展自己天賦和愛好的自由空間。

4. 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與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而這一切都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學習和研究課題等活動來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精神。

5. 進行反思性教學,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反思性教學是在教學實踐中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教師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理性分析與思考探析其規律,逐步成為清晰、有明確指導意義的教學原理或知識。也就是教師要藉助行動研究,不斷研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對於提高我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有著重要的現實和實踐意義。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的反思思想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進行反思性教學和做反思型教師是新時期對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要求。

總之,擺脫應試教育,推行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長期的革命,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起主導作用,而課堂教學又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具體的實施與操作還在於廣大教師抱著一顆高度負責和熱愛學生的心不斷地去探索、完善。

1. 結合本章內容以及本人教學實踐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

( 1 )要不要每次都幫助學生得出一個標準的結論?

( 2 )面對自己的學生,教師應該做些什麼?

( 3 )在你的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學到什麼內容?教學方式應實行那些轉變?

( 4 )成功的課應是什麼樣的,在你的課堂教學中是否經常實現?

2. 結合實例談談新課程在課程結構方面有哪些改革?

3. 您打算怎樣參與本校校本課程開發?請你為本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獻上一些「金點子」。

第四章 師生交往中的師德

師生關係可以說是教師最主要的人際關係,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態度、方式等無一不體現了教師的師德素養。在新時期,對教師在師生交往中的師德素養有著明確的要求,要求教師為了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愛護、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保證教育公正、公平地對每一個學生;明確認識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體諒、寬容學生的缺點;同時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在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懲戒,對於體罰一定要杜絕使用。

第一節 師生平等

現代教育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平等對話、互教互學的過程,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學生的思維是由教師去發現、呵護、開發、點燃的火把。教學過程也不再是按照教師單方思維設計並運作的「流水線」和「圈套」,而是變成一種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並不斷完善的富有師生個性的創作過程。

班主任的「橡皮擦」

對犯錯誤的學生,班主任要準備好一塊「橡皮擦」。

這不,班級日誌上寫著,晨晨上課被教數學的周老師批評。下午放學,我找晨晨了解情況,他不服氣地說:「周老師故意找茬兒,我上課根本沒睡覺,她冤枉我了……」我耐心地等他把話說完,然後問他:「你是不是還生周老師的氣呢?」他拗著頭說:「有一點兒。」

何止有一點兒,我看得出,他的抵觸情緒還很強烈。如果不及時將他的情緒加以疏導或排解,肯定會影響他的學習。

怎樣讓他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件事呢?我想了想,對他說:「其實你也很在乎周老師對你的感覺,不想和老師抵觸,是嗎?」他點了點頭,表示接受我的看法。我接著說:「那你就要試著和老師去溝通,說出你的想法。這樣吧,你寫一張字條,我去交給周老師,好嗎?」

他同意了,拿起筆在我辦公桌前坐下,寫了這樣一張字條:

周老師:

上數學課時,我只是閉了一下眼,您卻誤認為我上課睡覺,還批評了我。我希望您以後能先仔細觀察,再作結論。

學生:晨晨

嗬,他的氣還沒消呢。還是等他冷靜下來再說,我把字條還給他,說:「把字條拿回去,請你爸爸修改一下,明天交給我。」第二天一早,晨晨來找我,笑著遞給我修改過的字條,上面寫道:

周老師:

昨天是我錯了,我前天晚上睡得有點遲,上課精神不好,勉強撐著,才沒有趴下睡著,您的批評是對我的提醒。以後在您的課上,我一定集中精力注意聽講!昨天課堂上還有些問題沒弄懂,希望您能多幫助我,謝謝!

學生:晨晨

我很滿意。顯然在冷靜下來以後,通過家長的幫助,他已經能夠客觀地認識這件事了。我把這張字條拿給周老師,說了晨晨前後態度的變化。她把晨晨叫來,坦誠地向他道歉,說不該草率地批評他。晨晨感動地哭了,他原以為老師為了面子肯定會固執己見的,而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批評晨晨一句。我認為讓他自己去反思,找出不足,自覺地調整和改善,這比教師多少批評和說教都有效。

給學生一塊橡皮擦,就是給他們一個改正和完善自己的機會。

(徐社東人民教育, 2005 2)

從上面的案例我們知道,徐老師的「教育」過程大體如下:「耐心」地聽完晨晨的話,「看出」晨晨有情緒,並認定若不及時教育將如何如何,在「想了想」後,讓晨晨寫張字條,孰料晨晨沒能寫出老師想像的話,便讓晨晨回家「請爸爸修改」,在得到修改過的字條後,終於「很滿意」……

從整個過程來看,似乎完全是以教師的理解、推斷為依據對晨晨進行教育,直到將原本「不服氣」的晨晨擺弄到「感動地哭了」為止。綜觀徐老師的教育過程,在得到滿意的結果之前,他似乎沒有真正接納過晨晨的一句解釋,晨晨只不過是在老師的指令下完成了系列動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教育過程中,就不需要師生的平等對話。

長期以來,師生的地位直是不平等的。在提倡重建師生關係的今天,教師仍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放在說教者的位置上,希望學生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最終能接受教師的觀點。又有多少時候,我們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話呢 ? 有過教育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自己難免會有錯怪甚至冤枉學生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聽不進學生的解釋,不能以平等對話者的身份和學生交流。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不進學生的話,教師了解的信息必然是不全面的。如此之下,教育還能有效嗎 ?

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需要教師能真正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有一顆真誠而寬容的心。唯有如此,教育的目標才可能真正實現。黃網官 . 教育,從平等對話開始 . 人民教育, 2005.7

(一)師生平等是新時期師生關係的核心特徵

師生平等是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必然行為。尊重學生和熱愛學生主要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對學生的關心,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前提就是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學生。尊重學生,首先就要與學生平等相待。熱愛學生,對學生負責就要關心和了解,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才能明白他們的需要,從而去關心、去愛護他們。

現代科技與社會的發展,使得學生與教師在學習上處於平等地位。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使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自主、探究、發現、合作式學習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人們獲取知識技能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材等文本內容不再是學生活的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和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學習處於同等的地位。

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師生平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明確規定:「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規定:「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師生平等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人格平等早為人們所接受,但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因長期以來的信息知識的不對稱,造成的師尊生卑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還沒有徹底消除。隨著現代教育觀、學生觀的不斷發展,師生平等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接受,因此出現了上面的有關規定,從教師「依法執教」的角度講,教育教學中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對教師的要求

1. 更新教育觀念

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和發現,最後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不僅通過學習活動學到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準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是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和協助者的身份存在的,師生只能是一種平等、對話、交流的關係。

其次,教師還要更新知識觀。教師要重新認識知識對學生的價值,現代社會知識不再被作為一種目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除了知識之外,更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情感。知識不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學生對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和批判力顯得更加重要,學生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自身的經驗和體驗不斷創新知識,從而獲得思想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

最後,教師還要正確確立「平等者中的首席」觀念。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並且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氛圍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於學生情境轉向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

2. 熱愛尊重學生,確立民主觀念,強化師生平等意識

只有確立民主觀念和師生平等意識,教師才能更自覺、更主動地走近學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和精神需求;才有可能用學生最需要的理解、愛、合作、尊嚴、友誼來調整學生的種種需要、生活學習態度和行為選擇。這樣就會使學生擺脫因教師的外在影響而產生的疏遠感和心理上的壓抑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和情感距離,消除淡化學生面對教師時產生的畏懼心理。擺脫了學習過程中情感、精神上的空虛、壓力和厭倦,就會認同教師講述的道理,形成道德自覺。在行為選擇過程中就會自覺地注意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追求更高尚的需求,發展更健全、更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師必須樹立和強化師生平等意識,去關心、理解、尊重學生,去把握、研究、思考、教育學生,從而獲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3. 重視學生獨立性、能動性和主體性的發揮

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和主體性的發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增強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方法,改變「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傳統教育模式,充分強化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信任、親近、熱愛教師,教師的教育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會使學生從對教師的迷信盲從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從而給學生創造力的提高、想像力的豐富、智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自由的空間。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不再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而是學生用來發展智慧、完善自我品行的過程。

4. 提高自身素質,改進交往策略

( 1 )要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交往環境。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鼓勵每一個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努力創造一個使學生感到尊重和安全的環境。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環境中,不要急於代替學生思考和行動,尋找「正確的答案」,應尊重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充分予以肯定。

( 2 )要善於用類比或隱喻來表達觀點或概念。教師不要把觀點或偏見強加給學生,而要構建一個機會,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對各種不同的態度進行思考。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前提或者用「假如……會怎樣」的方式來提問。這樣做常常能幫助學生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舊的思想。

( 3 )必須保持一種講話者重視傾聽者的感覺。教師必須表現出希望參與交流並且理解聽眾的樣子。花點時間去傾聽,在學生看來意味著他 ( 她 ) 是有價值的。說一聲「謝謝你」和「沒關係」是很讓學生振奮的,但這些常見的社會情理,在課堂教學中卻常常被拋棄。必須讓學生相信教師是真誠的並且希望他們能展現其潛能。

( 4 )要注意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的技巧。正如卡茨頓所指出的:「教室是最擁擠的人類環境。」很多時候師生交往常會成為粗俗的、敷衍的和例行公事式的交流。通常在其他地方實行的禮貌,在這裡卻常常被棄置一旁,特別是在對付難對付的學生時。新時期要求教師提高師德水平,真正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的關係,因此應該注意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技巧,這也是平等對待學生的表現。在交往中教師應該知道學生的姓名,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用眼睛進行交流等。

師生地位是否平等的爭論

關於師生地位是否平等和能否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問題,研究者的意見並不一致。一些人認為,師生之間的平等是指在知識和人格上平等,師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和後知者的關係,而且「在有些問題上,教師不一定比學生強」,因此,二者不存在尊卑關係;孫喜亭則認為民主平等的關係是公民關係,不能體現師生之間特有的「教」與「學」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師生關係不應該是「人與人」、「民主與平等」、「協作夥伴關係」;王輝則從法律角度指出師生在教育活動中享有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是極不對等的,受教育者處於相對不利地位,在現有情況下,師生之間是平等而又不對等的。可見,在不同的視角之下,研究者對於「平等」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差異。也有學者認為,決不能從絕對意義上去理解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因為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師生之間在社會角色規定性和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皆處於不對等地位。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師生作為人格獨立的個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師生之間以開放、接納的態度交流是有助於彼此在知識、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發展與完善的。

(劉靜 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國師生關係研究述評教育探索, 2003.7)

怎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1. 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交往的關係。教師與學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學生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權利都應當受到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同樣得到尊重。讓學生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機會。

2. 要以愛為基礎,信任、理解學生。教師應傾心竭力投入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中去。用真情去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善於與學生溝通,給學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關愛每一個學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問題」學生,家庭不健全的學生。只有在愛的氛圍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學生才可能釋放出所有的潛能,發展其天賦與個性,具備自主的意識與能力,從而自我教育、自我踐行、自我評價,全面健康地發展。

3. 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我們講平等對待學生,不僅指師生人格的平等,也指教師平等對待全體學生,而不是厚此薄彼,有親疏遠近。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基礎的不同,進行分層次分類個別指導教育,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任感和使命感,讓每個學生都能體味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從成功走向成功。

4. 要講求民主,寬鬆和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風,善於營造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教師要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激發者、組織者,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促使師生成為學習、探究、發展的夥伴。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討論的時間、實踐活動的空間,多一點個性的張揚,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學會向學生學習,達到教學相長。在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知識信息來源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應該善於學習,豐富自己,面對學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要善於採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即使是「稀奇古怪」的冥想,「莫名其妙」的問題,都能寬容並加以認真對待,與學生共享探究的樂趣。在民主、寬鬆的環境里,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發揚光大,也才能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

5. 塑造和提升現代教師人格。教師的人格對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深刻地指出:「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師。「親其師,信其道。」現代教師的人格,內在地規定了教師應成為學生政治思想的領路人,道德品質的塑造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若不重視自身思想品德修養,在言行上出現雙重人格,學生對教師關於做人的教誨就難以信服,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講的那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第二節 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素質教育的理念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教育中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教師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進步,並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其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為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具體表現就是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學生座位也賣「人情」

最近,某市不少學生家長向記者反映,孩子在小學時一直是座位輪換,可現在的中學憑「關係」排位的現象十分普遍。

今年考入某中學讀初一的龐越 (化名 )身高 1.65米,班主任把他排在了第 9排,也就是最後一排。

龐越的父親對此頗有怨言。他說 :因為沒有實施輪換制,座位分配權就在老師手裡,這樣,出現了一些「人情座位」,有錢有勢的父母就往學校領導、班主任身上「砸錢」。

在一個教室里聽課,從視覺、聽覺效果來說,總有一些「黃金座位」。一般來說,「黃金座位」是在中間的前排。

成都市草堂小學副校長付錦說,國外較早注意到學生座位的公平問題,有的採取圓桌式教學,一般就兩三個圈層。但我國學校學生人數太多,目前難以做到,但是我們應盡量保證每個學生受教育的平等權。

(新華每日電訊, 2006 10 31)

座位排好了,學生心傷了

一名初三學生髮來郵件說:「按成績排座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以往班上每次考完試,就按考分從前到後排座位,我幾乎每次因成績優異都排在前面,可越是這樣,每次考試的心理壓力就更大,總想著不能多丟一分,不然就可能到後排去了。我記得有次考試失利後,座位忽然跌到了中間位置,那段日子,坐在那個座位上,感覺就是恨不得自己是透明的,懼怕任何一絲他人的目光。」

學習好的有壓力,而對成績排名靠後的,則起不到激勵作用。幾位在老師眼裡屬「差生」的同學來電說:「課堂上一抬頭便見前方人頭攢動……這般望去,心中又怎會不生出幾分自卑?為什麼要用『鞭子』抽我們呢,我們不是陀螺呀!」

按成績排座位為升學有望的「尖子生」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競爭環境,卻人為地拉大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差距,這樣達不到整體提高班級學習質量的要求,顯然有違「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的原則。而且,教師以分取人的態度,還會給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造成心理傷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等權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和核心環節,也是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如果對待所有學生不公平,本質上就是造成了學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強調素質教育和依法執教的今天,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已成為教師的職業責任。在學生的心中,教師往往是公正、無私、善良、正義的代表,對教師有非常美好的期待。這一美好的期待決定著教師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做到公正辦事,他們就會感覺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從而奠定他們在未來社會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礎。如果學生在學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到應有的公正存在,那麼學生將很難建立公正的信念,最終會不利於社會公正的實現。所以,教師能否實踐公正,關係到一個社會公正的實現及其程度。

(一)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1. 教師與不同學生的互動存在差異

由於教師在交往過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許多教師在師生交往帶有更多的主觀選擇性。有學者觀察發現,教師對學業成就高、家庭社會地位高、在班級中擔任較高職務的學生表現出較高的互動頻率,與其他類型的學生存有較顯著的交往差異。在互動的具體內容與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與成就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於採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方式,並且表現出很大的耐心;在與成就水平比較低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於採取專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並且較少給這些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充分的表達機會。在提問的方式上,教師常常鼓勵高期望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在提問較難的問題時,會給這些學生較多的時間,並且引導他們作出正確的回答;而對低期望學生,則常常表現出不耐煩。

2. 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同一行為的評價也不同

教育教學中,許多教師對某個學生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即使有缺點也能輕易地原諒;而對印象不太好的學生總認為毛病纏身,取得成績還會認為是「瞎貓碰上死老鼠」或有所企圖的。

3. 讓部分學生享受不正當的「特權」

現實中教師編排座位就是一個焦點問題,教師總是安排那些成績好、社會地位較高和與自己有特殊社會關係的學生坐在靠近講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績較差和教師心目中所謂不聽話的孩子放在後排。所以,座位成了班級中學生地位和身份的標誌,包含著非常明顯的歧視傾向。

此外,對學生幹部的選拔和「三好學生」等的評選上也有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到了中學之後,因為考試加分等原因,在某些項目的評選上,有關領導和教師在不讓學生知道的情況下就定了下來,嚴重違反了教育公平。

(二)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建構教學過程公平

1. 一視同仁,正視差異

作為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出身、性別、智力、相貌、年齡、個性以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做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關心、愛護,不偏見、不偏袒,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

當然,一視同仁不能被機械地理解和施行,要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正視學生的差異,針對其不同特點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2. 體諒和寬容

前面說師生平等,並不是要時時處處把學生看作像教師一樣的成人,許多方面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和成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正處於一個成長的時期。教師需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和行為,要體諒學生,同時對於學生身上發生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寬容。亞里士多德曾說:「在有些情況下,公平對待也就是體諒和寬容。寬容就是體諒,是對公平事物作出正確判定,正確判定就是對真理的判定。」

3. 給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這種差異並不表現為好壞、高低、貴賤之間的差異,而是多樣化的表現。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承認差異、適應差異、追求多樣性,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有機會獲得適合其特點的教育。因此,公平對待學生就要給他們發展的機會。當然,給予學生髮展機會要兼顧每個學生的特點,儘可能地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機會。

總之,公平公正永遠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更是新時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要求。作為教師更要注重公平公正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體現,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平等待人,公平公正。

教師公正面觀

1. 家長眼中的教師公正:

( 1)能做到一視同仁,能把自己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

( 2)對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一視同仁;

( 3)對待每個學生態度一致,不論其出身、家境、俊丑等;

( 4)公正無私、不分好壞、不只關注好學生;

( 5)不對任何學生抱有成見,不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

( 6)對待學生一視同仁,沒有偏見。不論與家長是否認識,都不影響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 7)讓學生輪流做班級的幹部,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 學生眼中的教師公正:

( 1)對待學生機會平等;

( 2)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諷及輕視;

( 3)不考慮學生的家境、服裝以及學習成績,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

( 4)沒有特別偏愛的學生,也沒有特別厭惡的學生,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

( 5)一視同仁,不對學習不好或紀律不好的同學懷有瞧不起的心理;

( 6)不給優秀學生開小灶;

( 7)對學生沒有偏向心理,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一定的進步機會;

( 8)對學生一視同仁,不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論學生學習成績如何,在同一事上採取同一態度對待;

( 9)一視同仁,對誰都一樣。比如上課發言,應該每個人都叫,不光叫一個人或幾個人;

( 10)對待所有同學都一視同仁,不用有色眼鏡看人;

( 11)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選舉時說一些暗示的話。

3. 平等對待學生的 12條標準:

首先,平等,既不是對少數人的平等,也不是對多數人的平等,而是對所有人的平等,特別是對處於各種不利地位的學生,必須平等對待。這包括 6種情況:

( 1)平等對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學生;

( 2)平等對待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

( 3)平等對待男學生和女學生;

( 4)平等對待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 5)平等對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學生;

( 6)平等對待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學生。

其次,給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這包括:

( 1)在公布成績時平等;

( 2)在進行各種選拔時平等;

( 3)在上課時平等;

( 4)在評價學生時平等;

( 5)在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平等;

( 6)在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時對學生平等。

(陳會昌德育憂思華文出版社, 1999)

第三節 寬容學生的缺點

寬容學生是教育本質的要求,是幫助學生改正缺點的前提。教育的對象——學生的主要特點就是未成熟或待發展,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教育的宗旨就是不斷糾正這些錯誤,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要不斷發展完善自己,這是其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

中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道德評價標準往往掌握不準,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堅強的意志品格尚未形成。在某些方面可以說就是「無知」,這也是其缺點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犯錯,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改正,很多時候人不犯錯誤就根本意識不到錯誤的存在,對犯錯誤的學生,寬容是教師愛的體現,是了解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教師寬容本身就是教育,是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條件。

老師,寬容我們一些吧

老師,你總是苛求完美,光看我們的缺點,不看我們的優點,抓住我們的錯誤不放,不管啥時間、啥場合,都上綱上線,甚至老賬新賬一起算。特別是對待差生更是變本加厲。

老師,寬容我們一些吧!先放過我們的缺點,關注一下我們的優點,我們會更加努力,決不辜負老師的信任。

我們涉世未深,難免會犯錯誤,有時犯錯誤並非是有意的。也許,我們出於好奇或無知,也許我們不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需要老師從心底寬容我們的過錯。老師,你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我們每一個同學,讓我們的個性統一化。我們的個性是不同的。如果老師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我們進行「修剪」,則可能使我們喪失個性,而寬容則是理順師生關係的良好方法。全國著名教師魏書生說過:「學生的大腦忙著接受訓斥和處罰的信息,也就無暇靜下心來裁判心靈中舊我和新我的論戰。」對此,魏老師有個很好的做法,他在學生犯錯誤時,大多以寬容心對待,先讓學生去做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學生寫出事前、事中、事後自己的內心舊我和新我論戰的情況。這樣,學生們會在自我審視中感受到「正確」的快樂和「錯誤」的痛苦。

老師,保護我們的自尊心吧!當我們犯了錯的時候,視實際情況給予寬容……

老師,給我們以鼓勵吧!賞識我們每一個同學,少一點求全責備,多一些讚美!你的一句讚美,一番表揚,可能影響我們一生。

老師,永遠寬容我們吧!我們的行為是有所反覆的,不能以為我們又犯了錯誤就不寬容了。

寬容的力量

一個孩子在趙老師上課沒收了他的臉譜紙牌後,寫下「趙你不得好死」的紙條。趙老師從舉報人手中拿到這張紙條的時候,顯得非常平靜。她把這個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叫到辦公室。出人意料的是,趙老師不但沒有大發雷霆,而且還為孩子耐心地糾正錯別字,因為這個孩子把「得」寫成「的」,把「好」寫成「號」了。她讓孩子把寫錯的字抄寫三遍,然後平靜地告訴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要死的,或早或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活著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到死的時候就會後悔。你現在還小,有些話可能還不懂,以後你會明白的。你現在可以回教室了,去上課吧!」這個孩子滿臉淚水,連連說道:「對不起,趙老師!」

學生犯了錯誤或具有某種缺點,教師幫助他改正的前提就是寬容。只有寬容了才會讓教師去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方法和途徑,才能使學生真正認識錯誤並相信自己能夠改正,並積極配合教師。上面的事例很好地說明了寬容學生的重要意義。在第二個案例中,趙老師用寬容、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意料中的「大發雷霆」沒有出現,反而和風細雨、輕描淡寫地講了一些道理,結果使學生受到了真正的觸動。可見,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教育措施。那麼,教師怎樣寬容學生的缺點呢?

(一)認識上寬容

任何時候,都不要認為學生和自己過不去,而應該深入調查和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的時候根本不用去找學生犯錯的根源,不去理睬,學生自己就主動改正了。有的時候,學生的小毛病和錯誤總是一犯再犯,或者學生偏偏在教師剛強調某個問題之後就「闖紅燈」,甚至恰恰在教師認為最不應該出問題的地方或時間出了「亂子」,弄得教師進退兩難、哭笑不得。有的學生當著教師的面信誓旦旦地保證改正錯誤,決心很大,可實際行動又跟不上,邊改邊犯、時好時差、犯冷熱病。這時,教師不能認為此學生故意和自己過不去,而對學生徹底失望,一定要剋制憤怒的感情,保持一顆平靜的心認真調查分析,做到思想認識上寬容,然後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態度上寬容

對學生所犯錯誤性質較為嚴重,或者本人不願意承認錯誤時,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態度「惡劣」而放棄寬容。學生的認識水平、個性、生長環境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教師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冷靜地考慮學生的個人特點以及思想根源。對於那些較為頑固、甚至當面頂撞老師的學生,也必須控制情緒,即使學生犯的錯誤有損教師威信。因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已成為習慣,需要較長時間來轉變,一定要做到冷靜寬容處理,避免矛盾激化。

(三) 時間上寬容

部分學生缺點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可以想像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如抽煙、酗酒或拖拉等)是否短時間就改正了。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來改正錯誤。對上課時出現的問題,應儘可能在課後處理,而對公眾場合發生的問題,則儘可能個別處理。

(四)條件上寬容

允許犯錯誤的學生「講價錢」,給他留下改正錯誤的機會。因為學生既然和教師「討價還價」,說明他已認識到了錯誤,應該給他改正錯誤以更大的餘地。同時,這樣做也是保護學生自尊的有效辦法。

(五)要求上寬容

「十個指頭還不一樣齊」,學生總是有差別的,當他們犯錯誤時,教師對其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有些學生教師認為「響鼓還要重槌敲」,要求自然可以高一些,但有些學生因為基礎差或心理敏感的原因,對其要求可以靈活一點或放鬆一點。但是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即公平地對待學生,真正地促進其發展。

(六) 處理上寬容

教師對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和影響應當講清楚,嚴肅批評,但處理時則要視情況區別對待。如果是初犯或情況比較特殊,或事後認識較好,有改過決心的,盡量做到從輕處理,或不作處理。因為對學生的處理也是教育,目的是防止舊病複發,對一些思想頑固的學生,經教育一時能改正三分的,就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能採取「一棍子打死」的辦法,對部分學生犯錯誤的寬容絕不是放縱、姑息,而是給這些學生創造最大改過的機會,使其能儘快、徹底、發自內心地改正錯誤。

意外的收穫

某師範學校有嚴格的學生作息制度和紀律。某周日晚,三個女生在沒有請假的情況下,擅自外出,並與「話友」酗酒,超過學校規定的就寢時間後才回到學校。根據學校有關規定,三個女生每人記曠課!曠課和酗酒應給予警告處分,兩項合計,且參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三個女生最輕應給予記大過處分。

三個女生向學校說明,她們是第一次違反紀律,而且是去見外地來的老同學,和同學在一起,因為多日未見,高興才喝了酒。但無論她們怎樣解釋,制度是對所有人的,處分還是要照辦。這時一個女生近乎威脅地對學校聲明:「如果要處分,我也認了,但張貼處分報告的那一天,我就自殺。」也許是迫於威脅,也許是為了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學校暫停了對這一事情的追究,並給予了極其寬容的處理方式:講明規定,淡忘此事,讓時間來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著實在學校引起了一陣議論,贊成和不贊成的都有,校方希望能用學生後來的表現來說明這一決定的對與錯。

一年時間過去了,有心人發現,其中的一個女生第一次拿到了學校的獎學金;另一個女生則對語文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廣泛閱覽文學名著,並致力於文學作品的創作;第三個女生在感激學校「無為而治」的同時,奮發圖強,成為他們班級唯一能夠背誦長篇英語課文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沒有忘記事情的經過,沒有忘記學校的紀律,更沒有忘記在這次事件處理中領導、老師對她們的寬容、信任和期待!她們成了學校紀律的自覺執行者。

在該案例中,學校雖然比較被動地對學生採取了寬容,但是收到的效果卻是喜人的,有目共睹三個女生所取得的成績。三個學生跟學校講了條件,學校也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給予了條件上和處理上的寬容,果然不負眾望。三個女生不僅改正了錯誤,而且各自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反而起了模範帶頭作用。這充分說明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本著對學生的愛和負責、尊重學生,寬容其成長過程中的錯誤和缺點,保護其自尊心和積極性,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第四節 慎用懲戒

現實中懲戒和體罰常常被人混為一談,這也是人們反對懲戒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在此所說的懲戒和體罰是明顯不同的,懲戒是以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前提的,體罰則必然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教育中的懲戒是從關心愛護學生出發,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在尊重學生人格和不傷害其身心健康的基礎上,依據有關規定對學生實行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或強制性糾正措施,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並改正。在教育教學中,由於體罰是不科學、不民主的有害的懲戒兒童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們堅決反對體罰、慎用懲戒。

英美學校懲戒措施

在美國,學校具有以下懲戒權:

1. 口頭訓誡;

2. 取消特惠,如犯錯誤的人是橄欖球運動隊員,罰停賽或逐出球隊;

3. 放學後留校,根據犯錯誤的程度,罰勞動或強迫參加心理諮詢;

4. 懲罰性轉學;

5. 短期停學,一般停課 10天,每隔 45分鐘給學校打 1次電話,必須在家裡打,學校來電監控;

6. 長期停學或退學。

在英國, 1986以前,教師可以對學生施以必要的管教,社會默許體罰的存在。 1986年以後,英國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不得體罰,但保留以下學校懲戒權:

1. 罰寫作文;

2. 周末不讓回去,隨值班老師值班;

3. 見校長,讓校長懲罰;

4. 停學。

特殊的審判

1987 年 1月,美國的某個審判室里擠滿了人。因偽造母親簽名冒領 1600元而被判了兩年徒刑的 19歲的青年泰龍·維爾本,站在啜泣不止的母親面前,背起詩來:「假如我被懸於高峻的山崖,我知道誰的愛仍會伴我飛向天涯。啊,媽媽,我的媽媽。假如我被打入地獄,身首異處,我知道誰還會不斷祈禱為我祝福。啊,媽媽,我的媽媽。」嚴肅的審判室,一時充滿了感人的氣氛。原來,當地律師事務所考慮到維爾本悔改態度良好,建議緩期執行,但法官肯尼斯·羅爾在採納這一建議時規定了這麼一條:維爾本必須把吉卜林的名詩《我的媽媽》當眾背誦一遍。羅爾法官為什麼採取這種背詩的處罰方式 ?他說:「讓年輕人知道,他的行為是多麼叫母親傷心,同時也讓母親明白,兒子已認識了自己的過錯。」

懲罰的「收穫」

美國教育家瑪莉曾在一篇文章中滿懷深情地談到了她的老師喬丹對她的一次懲罰。

瑪莉上中學二年級的時候,是個愛說愛笑的孩子。一天,正上英語課,瑪莉和同學滔滔不絕地說起話來。嚴厲的喬丹老師發現後,以嚴肅的口吻對瑪莉說:「下課後來見我。」

瑪莉忐忑不安地去喬丹老師那兒,準備接受最為嚴厲的懲罰。出人意料,喬丹老師的態度卻很溫和,只是語氣非常堅定地說:「我要罰你寫一篇 1000字的文章,討論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3天後,瑪莉按時把寫好的文章交了上去,喬丹老師仔細看後,把文章退回,要求瑪莉重寫。如此 6次,直到喬丹老師對文章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後來,這篇經過反覆改寫的文章,被喬丹老師推薦上去,參加了全市的徵文比賽。 3個月後,喬丹老師高興地在全班宣布了瑪莉徵文得獎的消息。這是瑪莉平生第一次得獎,也是她平生受益最深的一次懲罰。事實上,瑪莉不僅在這次懲罰後,迅速改正了錯誤,而且由此迷戀上了寫作和教育。

上述案例說明了教育中的懲戒是在必要時採取的必要手段,是合理存在的。在現實的教育中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懲戒存在的現實意義

1. 懲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目前,學校普遍提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這是新時期學生觀、教育觀發生的重大變化,是我國教育可喜的進步。但是,提倡「激勵」並不是就要忽視或拋棄懲戒,反之更應該重視懲戒和賞識或激勵的綜合運用。因為獎勵(激勵、賞識)和懲戒一起才能構成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評價體系,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檀傳寶所說:「沒有懲罰就沒有獎勵。」「獎勵與懲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用獎勵來增加某一行為的發生頻率,而用懲罰來減少某一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和傾向性。從心理意義上說,懲罰、獎勵就像磁鐵的兩極一樣無法完全剝離。」只有激勵而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學生需要知道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並加以改正,適當的懲戒便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也是真正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表現。

2. 懲戒強化了學生對規則和秩序的認識,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

學生在學校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目標便是掌握社會生活的各種規則,如果學生違反了某種規則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會使他逐漸無視規則的存在。長大以後不僅人際交往出現問題,難以適應社會,而且會走上犯罪的道路。美國教育家和兒童學家詹姆斯·多布森說:「許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師從未嚴格要求學生、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教會學生控制自己衝動的結果。」同時主張:「有分寸地懲罰一下孩子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 懲罰能讓學生體驗到挫折與失敗,提高心理素質

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是體驗性,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學習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懲戒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體驗,沒有批評和懲戒的人生是沒有的,不能正確對待批評和懲戒的人生是不健全的。教育懲戒既是教師管理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由於我國現行計劃生育制度和傳統教養觀念,出現了許多「小皇帝」,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少體會到失敗和挫折。但是人生不可避免要遇到各種問題,許多問題是需要個人獨自面對和解決的,父母和老師都不可能隨時隨地完全地幫助學生,因此需要學生正視失敗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4. 接受懲戒也是學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雖說一般情況下,懲戒帶給學生的是痛苦的感覺。但許多時候,學生犯了錯誤,其內心會產生很強的愧疚感,根據解決衝突的「趨利避害」原則,使他們期待適當的懲罰以解脫不安,這時如果一味地對學生寬容,反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5. 懲戒是教師的一項正當權利

我國現行教育法規授予學校和教師以懲戒權。《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第 27 條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嚴肅校紀。對嚴重違犯學校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當根據其犯錯誤的程度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紀律處分。」《中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第 3 條第 7 項規定中學班主任的職責是:「做好本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和有關獎懲的工作。」因此學校和班主任必須依法搞好懲戒工作。

(二)掌握教育教學中實施懲戒的原則

因為懲戒會給學生帶來痛苦的感覺,必須注意使學生身心避免受到傷害,要恰當地使用懲戒,使懲戒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教師必須堅持如下原則:

1. 一般不應該作為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的第一選擇

學生犯了錯,首先應該想到寬容,採取諸如暗示、說服教育、認知辨析與調控、對問題行為的消退、對不相容行為的正強化。對學生施行懲戒,是要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基礎上,在其他教育措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不得已才施行的。

2. 以尊重為前提,維護其自尊心

懲戒的目的在於使違紀學生產生羞愧感,重建其對紀律規範的虔誠尊重之情感,故懲戒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尊重的基礎之上。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分析考慮,找到學生犯錯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藥。使學生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懷著對教師的尊敬和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改正錯誤。教師千萬不能把懲戒當作對學生人格的羞辱、對不當行為的惡意報復,那樣就進入體罰的違法行列了。

3. 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至關重要,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懲戒本是教育學生的,如果不公正的話,就失去其教育作用,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或抵觸情緒。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對「喜歡」的學生縱容袒護,對「不喜歡」的學生處罰得厲害,應該公平、民主、一視同仁。

4. 以事論事

就是「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不能在採取懲戒時總是與以往學生所受的懲罰聯繫起來。這樣做實際上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也是對學生一種暗示,使他認為自己就是「無藥可救的壞坯子」。

5. 因人而異,方法靈活

人有千差萬別,學生性格各異,一種懲戒對一個學生有效,對另一個學生很可能無效。所以,懲戒的選擇與懲戒的強度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人格差異。如讓一個不會唱歌的孩子在課堂上表演可能是一種懲罰,而對喜歡唱歌、喜歡錶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正強化。對外向、大大咧咧的學生應該重罰,而對內向、喜歡反省的學生應選擇比較輕的懲罰,這就要求教師在懲戒實施前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採取適當的懲戒措施。

6. 兼顧「集體性懲戒」與「自然後果懲戒」

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了著名的「集體懲戒」原則 : 凡是集體還沒有站在你們這一方的時候,凡是你們還沒有把集體拉到自己這一方的時候,是不可以使用懲戒的。教育家盧梭提出「自然後果懲戒」,即通過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力量來懲戒兒童,使兒童在自己行為的直接後果中形成是非善惡的觀念。兩人的出發點不同,但目的都在於避免受懲戒者把怨恨和氣惱都集中在教師個人的身上。又因為自然的或集體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這使受懲戒者在受到自然的或集體的懲戒之後,不容易產生「報復」的想法,不得不退而思過。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靈活綜合運用這兩種懲戒方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採取最有效的、最適合學生特點的方式。

總之,懲戒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從這個基點上出發,採取最適當的措施,是我們在教育中所要注意的。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方式。

懲戒的內涵

懲戒是從關心愛護學生出發,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在尊重學生人格和不傷害其身心健康的基礎上,依據有關規定對學生實行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或強制性糾正措施,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並改正。

懲戒一直是教育上廣受關注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對其認識也是見仁見智,有所不同。歷史上赫爾巴特、康德、洛克、盧梭、烏申斯基、馬卡連柯等人都認為可在教育中運用懲戒手段,不過態度有所不同。赫爾巴特和洛克等人還認為在必要時可採取體罰措施;盧梭、烏申斯基、斯賓塞等人認為應極力避免懲戒手段,烏申斯基對懲戒持否定態度,盧梭、斯賓塞則提倡自然懲罰。總之,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懲戒是可以採用的,但要慎重,畢竟懲戒本身不是積極的教育手段。在古代社會及現代部分學者眼中,主張在教育中採取各種懲戒手段甚至體罰。我國古代歷來注重懲戒教育,如古代「教」字從甲骨文字形分析上看,左邊兒童頭上兩本書,右邊是成人手拿一根鞭子,意思是說兒童在成人執鞭監督下進行學習,兒童不聽話、不學習時就可能遭鞭責之苦。所以古代私塾先生的鐵戒尺也似乎成了促使學生成才的工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多次明令嚴禁體罰學生。當代教育家徐特立認為思想教育方式應該是啟發學生髮覺,而不單從外面灌輸,更不應該懲戒。但是現在部分家長和教師的心中還殘留著「棍棒之下出人才」的觀念。因此,國家三令五申嚴禁體罰,慎用懲戒手段。

怎樣理解在教育中的懲戒

勞凱聲:「懲戒是指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愧,激發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

向葵花:「懲,即處罰;戒,即警戒。懲戒,即通過處罰來達到警戒的目的。懲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為同一過程的手段和目的,懲和戒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懲戒教育,作為一種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實施批評、處罰手段使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損害其身心健康,從而使其認識並改正自身過失的一種教育方式。」

劉德林認為目前對於懲罰本質內涵的理解存在兩種向度,報應性懲罰觀認為懲罰的本質在於報應;功利性懲罰觀認為懲罰的本質在於警戒。「而無論是報應性懲罰觀還是功利性懲罰觀,它們都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即懲罰不必針對學生,它的全部意義是要實現某種外在之目的。前者在於為受損方伸張正義,後者在於威懾其他有違紀傾向的學生。」因此他認為這兩種懲罰觀都不可取。他認為要認識懲罰的本質內涵還必須揭示其與紀律的關係。

許世平:「教育懲罰是對學生的某種不良思想行為給予約束或否定性評價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其行為的不良性,並採取一定措施內化為自覺約束力,防止類似錯誤行為的再次發生和升級,從而最終達至人性之完善。」

廖一明:「『教育懲戒』,則是教育機構、教師依法對學生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進行懲戒。『教育懲戒』以教育為前提,以懲罰為手段,以不損傷學生的身體為原則,以不再出現要『戒』的行為為結果,通常包括學校懲戒和教師懲戒。」

賴雪芬:「教育懲罰是對受教育者的不良行為給予的否定性評價,採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覺約束力的教育方法,分為正當懲罰和不當懲罰兩種。」

張俊麗:「教育領域中的懲罰,是指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 (包括違反紀律行為和涉及不良的品行和學習中的一些行為或態度 ),教育者在法律法規的授權下,在一定的權利範圍內施加給學生的一種適當的強制性糾正措施和手段,其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這種懲罰既可以體現在精神上,比如在操行手冊上扣操行分或給予一定的紀律處分 (警告、記過等等 ),也可以體現在行為上,比如針對某些過失性行為進行補償性行為,如學生小組值日不認真而罰其重新值日等。」

日本政府在學校中禁止體罰的有關規定

在日本,學校教育法規定,校長及教員在教育實踐中有必要時得依據監督機關的規定,對學生及兒童行使懲戒,但不得給予體罰。日本政府公布有關體罰的注意事項中列舉有體罰實例,可以讓我們將懲戒和體罰加以區別:

不讓學生如廁,超過學習時間仍留學生在教室中,因為會造成肉體痛苦,屬於體罰範圍,違反學校教育法。

不讓遲到的學生進入教室,即使是短時間,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是不允許的。

上課中,因學生偷懶或鬧事,不可把學生趕出教室,而在教室內罰站學生,只要不變成體罰,基於懲戒權觀念可被容許。

偷竊或破壞他人物品等,為了給予警告,在不致造成體罰範圍內,放學後可將學生留校,但必須通知家長。

偷竊,放學後可以留下當事人和證人調查,但不得強迫學生寫下自訴書和供詞。

因遲到或怠惰等事,罰掃除、值日是被允許的,但過分逼迫則不行。

第五節 拒絕體罰

我們要慎重使用懲戒,不僅因為懲戒本身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手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教師和家長打著懲戒的旗號,對學生進行體罰。前面已經講過體罰和懲戒的本質區別在於體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國多部法律明文規定禁止體罰,但是禁而不止,在教育教學中依然存在。因此我們要了解體罰及其危害,從而在實際中杜絕體罰,這也是新時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體罰的危害

童年受體罰長大了易得心病。喜歡依賴體罰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家長們要警惕了。今天上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首次公開了一組對童年創傷的研究數據, 1300多人次的調查顯示,從小受體罰過度的孩子,長大後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院長肖澤萍教授是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泛亞太地區心理大會上公布這一結果的,這是國內首次對精神病住院患者、門診患者和普通人群展開關於童年創傷的大規模研究,調查人數達到 1300多人。結果顯示,在精神病門診患者中,童年受過「軀體虐待」的幾率比一般人高出 10%以上,至少有過一次如家庭變故、親人去世等創傷的幾率也高出 14%以上,即使在門診患者中,承認自己受過某種「虐待」的患者,其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可能性也近於無類似經歷患者的 3倍。

過度的體罰是「軀體虐待」的一種主要形式。肖澤萍指出,孩子天性會依賴於照顧他的人,在此過程中他會得到足夠的支持來相信世界。而如果父母或其他撫養者,經常對他採取過度體罰,會讓他產生軀體和心理上的痛苦。一方面為了生存,他需要依賴父母,但是因為痛苦體驗,他又想離開。長期、反覆的這種內心鬥爭,最後會導致其出現多重人格。有些患者會因為多重人格不斷變化,而讓別人感到莫名其妙,最後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新聞晚報, 2005.11.18)

據加拿大的一份研究報告說,被父母體罰的兒童成年後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那些未被體罰的兒童的兩倍。調查結果表明,那些被鞭打或被掌摑的兒童日後患上焦慮症、發生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鬱的幾率顯著增加。專家指出,並非每個童年被打的人日後都會出現心身失調,但與對照組相比,童年遭受體罰者出現心理障礙的比例確實增加。

研究人員是根據接受調查者的反應進行研究的。受調查者的年齡介於 15至 64歲。在童年常常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 21%患上焦慮症; 70%患上抑鬱症; 13%酗酒; 17%吸毒成癮或患上焦慮症。研究者指出,實際的體罰現象比數據所反映的更為普遍,這是因為小孩子在三四歲時經常被打,許多人長大後都記不起來了。專家指出,體罰是一種最簡單但往往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希望這一調查結果會促使更多的家長思考。

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自殺猝死,令世人震驚。然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據心理學家分析,三毛之死與其上學期間所受到的懲罰有關。三毛小時候作文成績優異,而數學成績欠佳。初中一年級時,因沒有做出一道代數題,老師就把她叫到台前說,有一個同學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再讓她吃兩個,隨即飽蘸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然後叫她轉身讓全班同學看一看。下課後,老師又勒令她在校園裡繞一圈,讓她在全校同學面前受了羞辱。從此,三毛精神受到嚴重挫傷,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以至於一想到上學就昏厥,甚至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內心焦慮與日俱增而自殺。雖因及早發現而被勸止,但她從此患上了「自閉症」,她再也不肯上學校,怕接觸所有的人,並在自己的閨房外加上鐵窗和鎖。這種自閉生活長達 7年之久。最後,她在自己的創作巔峰之時自殺身亡。那個代數老師的一瓶墨汁和一支筆,造成三毛的悲劇性性格並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中小學體罰現狀

1. 體罰現象普遍存在。 2001年至 2002年 5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在全國 10個城市 (大城市:北京、上海、青島、深圳;西部城市:西安、重慶;中小城市:錦州、陽泉、襄樊、蕭山 ),對 5846名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四個年級在校學生,以及相關的 370名教師和 245名家長進行了有關少年兒童人身傷害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教師「經常」罰站或罰跑的學生比例是 2 6%,「偶爾」有此類經歷的則高達 37 7%,選擇放學後「經常」和「偶爾」被罰留校的比例分別為 2 8%和 26 2%,「經常」和「偶爾」被罰抄課文或作業多遍的比例分別為 4 4%和 33 4%,「經常」和「偶爾」被教師打的比例分別為 1 5%和 13 9%。

2002 年,對黃石市 6所中小學 6個班 (初中 3個班,小學 3個班 )的 24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初中學生中被教師體罰過的比例是 51 3%,小學的比例為 72 6%。

李方強調查:小學有 87 5%的教師體罰過學生,初中為 68 4%;小學有 35%的學生被教師體罰過,初中為 28%。

從以上數據看來,體罰現象在現實教育教學中還是很常見的。

2. 體罰方式多樣。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形式多種多樣,據但漢禮從媒體報道、實際調查和現實觀察統計出:被教師使用過的形式有:打耳光、扯耳朵、捏鼻子、揪臉、用鼻子碰牆、打嘴巴、關禁閉、教鞭抽、罰站、罰跪、罰走、罰跑、罰爬、罰曬、罰凍、罰抄作業、罰勞動、課後留校、餓飯等。即使是一種體罰形式,也還有多種罰法,比如罰站,有面壁站、四角站、定時站、站太陽、站風雨,更有甚者,罰學生裸體站;再如打嘴巴,有時是教師打,有時是教師叫同學互相打,有時叫學生自己打。即使是一個教師,也可能會使用多種形式。例如,浙江省樂清市北自象鎮三重爐小學的一個女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很緊張,她創造了許多體罰學生的方式,如果學生沒做完作業,體罰的方式有:蹲馬步、做狗爬、相互打耳光、踢腿、倒豎蜻蜓 (頭朝下倒立 )、跪地等,這些方式被她持續實施了一年多時間。

據李方強調查,在小學,教師體罰學生常用的方式依次為罰站 (55 9%)、責打 (25 1%)、罰作業與勞動 (24 5%)、其他 (7 1%,如罰跪、蛙跳、跑步等 )。在初中,教師體罰學生常用的方式依次為罰站 (50 9%)、罰作業與勞動 (24 5%)、責打 (18 2%)、其他 (6 3%)。另外,作為最文雅、最易被人接受的體罰方式——罰抄作業,有些教師在罰抄次數上近乎瘋狂。

為此,專家建議,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採取科學、適度的方式,既不能過度嬌寵、溺愛,也不能嚴格到對其造成軀體上的傷害,這都不利於他們成人後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在一個家庭中,最好是父母扮演相對平衡的家庭角色,一個相對慈愛,一個相對嚴厲,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規範教育的同時,又能滿足他對外部世界的依賴和安全感。

從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出,體罰在教育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僅傷害學生身體,同時也嚴重傷害著學生的心靈。研究表明,體罰除了直接造成學生的身體傷害外,也會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如對學生自尊心的損害,對學生人格正常發展的損害,使學生對教師和學校缺乏安全感,不利於學生的智力發育。體罰對所有年齡段的兒童都是無效且危險的,體罰通常會給受罰兒童帶來憤怒、怨恨的情緒和自卑,教給孩子暴力和報復可以解決問題。體罰還會造成兒童對成人的模仿,並使體罰得以無休止地延續下去。所以,我們要認真分析體罰存在的原因並有效地制止體罰。

(一)體罰存在根源

1. 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體罰是有效的,是允許的。如古希臘雅典的學校,就常常對兒童實施體罰。在保留下來的史料中,有一塊習字板,教師在上面寫了一句話:「孩子,你如果不要挨打,就得用功。」我國傳統教育向來主張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嚴,因此有「嚴師出高徒」「嚴是愛,寬是害」「棍棒之下出人才」等說法。千百年來,「責罰」一直被視作教導孩子「成人」「成才」的最有效、最必需的手段。現實中,家長自己體罰孩子同時也默許甚至鼓勵教師體罰學生。據調查,我國 2/3 的兒童在家中受過體罰。部分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後,往往對教師說:「孩子交到你手中了,就當自己孩子,該打該罵隨你了。」同時「師道尊嚴」等觀念以及師生關係的不平等都使得體罰得以存身。這一切都表明體罰存在久遠的歷史淵源。

2. 教師的心理不健全

長期以來,教師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加上社會分配不公,實際問題得不到解決,總感到懷才不遇,心中有怨氣,遇事易動氣發火。而且,學生是活生生的快速發展變化成長中的個體,讓教師每天有應接不暇的學生問題。還有社會對教師總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要求,使得教師無所適從。久而久之,教師心理壓力加大,出現不適,很容易發泄到學生身上,造成體罰。

3. 教育能力欠缺,師德缺失

前面已經分析過體罰和教師個體素質密切相關,並且許多研究調查已經證明。很多時候教師的確是出於好意,恨鐵不成鋼,盛怒之下才會體罰學生甚至動手打人,但因為最終結果是錯誤的,所以使得原本良好的主觀願望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從某種角度可以說,體罰學生是教師無能的一種表現,打學生是教師教學藝術、教育能力和個人修養欠缺的表現。一個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幾乎不可能體罰學生。

4. 依法執教不力

我國法律雖然禁止體罰學生,但是規定不夠具體,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對於不當體罰都是一筆帶過,沒有一個明確的限定,對於心罰和許多侵犯學生權利的行為及責任承擔未作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規定,並對於怎樣才是正確合理的懲罰行為未作說明,導致教師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個人隨意性大。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這方面的教育立法,以規範教師的行為。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或者具有某些嚴重缺點,增加教師教育難度,學生屢教不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但是從教師個體看,總有「教不了的孩子」。

(二)新時期教師糾正體罰的對策

消除體罰是一個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如法律、管理、政策、家庭教育等。這裡我們只從教師自身來說教師的糾正措施,主要從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增強法制觀念

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法制社會,教師首先就應該作出表率,不僅要依法治教,在社會也要遵紀守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體罰是不該和師德放在一起提起的,師德是對教師的一種道德要求,應該遠遠高於法律的要求。而體罰是一種違法現象,已經不屬於道德範疇,也就是說不僅具有師德的教師不會去體罰,沒有師德的教師若不違法,也不會去體罰。

2. 更新教育觀念

我國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體罰是被允許的,是正常的教育手段。雖說現在法律上已明令禁止,但部分教師和家長腦海中存在的傳統教育觀念,使得體罰不能從根源上去除。因此,杜絕體罰的根本就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修養。具體地講,就是如前所述,要懷著愛與責任,尊重、體諒、寬容和公平對待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 提高教育能力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正因為一些教師不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對學生的錯誤、失敗、不合作等缺點,不是想辦法進行鼓勵、幫助和引導,而是直接使用體罰這種暴力手段。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教師應變能力較差,教育教學方法單一而造成體罰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虛心學習請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展現出更高的教育智慧。

4. 減輕壓力,做好自身及學生的心理調適

目前除了應試教育的壓力繼續存在,社會上長期存在的輕視教師的觀念依舊存在,而且因為近幾年教師待遇和地位的相應提高而使得部分人對教師提出較高的不合理要求,讓教師身心疲憊。這就要求社會和家長體諒、理解教師,給教師創造更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減輕壓力。對於教師自身來說,要學會自我調適,找到適當的方式和途徑釋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從而和教師共創一個和諧、積極的教學環境。

總之,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和健全,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隨著廣大教師素質的完善,體罰這種現象將從學校逐漸消失。

體罰影響幼兒智力發育

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的教師,即使是偶爾掌打或體罰孩子,均會阻礙幼兒的智力發育。英國科學家通過對 900名年齡在 1~4歲的孩子的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即使是每兩周輕微體罰孩子 1次,對孩子也會產生影響。同時,科學家相信,那些從沒有受過或很少遭受體罰的孩子,其智力發育要好得多,原因是家長採用教導的方式讓他們改正不良行為,幫助他們建立正誤是非觀。

1~4 歲的孩子處於幼兒前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家長應該對他們倍加呵護。如果對他們進行體罰(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和動機)將是有害而無益的;無論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體罰都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無論採取何種體罰方式 (罰站、罰跪、關進黑房子等 ),哪怕僅僅一兩次,均可在幼兒心裡留下難以彌合的「創傷」,如曾被關進過「黑」房子的幼兒,可能從此變得膽小,尤其是在夜間,懼怕獨自進入黑暗房間取物或入睡。

因此,從事家庭研究的專家認為:「家長打孩子,他們只看到打使孩子糾正了錯誤的行為,但沒有注意到對孩子未來發展產生的負面效應。如果他們知道打孩子的危害,我們相信家長會收住自己的手。」

(家庭醫生報, 1998.8.14)

我國關於制止體罰的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 16條第二款規定:「禁止侮辱、毆打教師,禁止體罰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 37條規定:「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子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

( 二 )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 三 )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

教師有前款第 (二 )項、第 (三 )項所列情形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規定:「熱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教師[ 2005] 1號)》:「著力解決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要堅決反對教師譏諷、歧視、侮辱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

1. 如何理解和處理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

2. 怎樣做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有教師認為,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無論知識還是經驗和教師相比還存在差距,怎能是平等的呢?你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3. 結合新課程的實施實踐談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4. 閱讀下面案例,你有何感想?

教師的鼓勵

在北方城市的一所重點小學,有一名自薦當上中隊長的五年級的女學生,可以說個方面都比較優秀,但在與同班兩名同學一起競選大隊委員時落選了。她落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長與學校沒有關係,爸媽都是工人。而另兩名當選學生的家長與學校有利益關係:一個學生的家長是搞藝術的,與學校大隊輔導員有一定聯繫;一個學生的親戚是學校的中層領導。這個女同學的內心很不平,也很難受,學習、情緒等都受到了一定影響。班主任老師多方鼓勵她,肯定她的優點和長處,並指出應繼續努力的方向。這個學生在班主任老師那兒獲得了力量,並開始思考一些有關生命、生活本身的問題。

5. 有教師提出,按照「儘可能地要求一個人,也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的原則,對優秀學生的懲罰應比一般學生要嚴一些。「首先要懲罰優秀的,其次才懲罰不好的,或者就完全不懲罰。」你如何理解?

6. 請你分析下面案例中教師苦惱的根本原因,幫他找出對策。

我叫小林,是一名中學教師,從教十多年了,應該懂得教育規律,且已過了而立之年,按說已不會年輕氣盛了。可是,我仍然容易發脾氣,見不得學生調皮搗蛋,發現那些行為不端的學生,我心中的無名之火就會不自覺地竄上來。我知道應該寬容,我也一直學習克制自己的情緒,但是,看見那些上課說話、做小動作或者睡覺、不認真做練習的學生,我心裡就不舒服。教師的職業本能要求我必須管教他們,一句兩句我還能保持語氣平靜,後來我就忍不住發脾氣了,事後又很後悔,我知道發火既傷別人,又傷了自己。這一回,一個姓江的同學上課玩女生的髮夾,我幾次用眼光示意他,他都視而不見,我忍不住吼了起來,且將髮夾抓過來狠狠地摔在地上。哪知他竟然站了起來,大聲說我不該摔東西,揚言要我賠。我更生氣了,呵斥他滾出去,見他站著不動,我就上前去扯他,非要將他推出教室不可。事後,我也覺得不該動怒,可當時那種情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對於學生的不良表現,我不可能視而不見,不聞不問,也許這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應該沒有什麼不對吧?問題是碰到學生有不良的行為,我就心態不平靜,憤怒的情緒就會發泄出來。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第五章 教育教學評價中的師德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教學評價的改革,這也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新時期的教育教學評價,改變了過去那種只重結果的方式,轉變為注重過程、促進發展。同時,評價提倡多元主體,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不斷對學生進行激勵。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真實,發揮評價的作用,評價過程中要防止評價「作假」。

第一節 評價注重過程

新時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教師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可是現實中許多地方出現了「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踏踏實實」的現象,其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評價改革措施沒有真正落實到位。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 2002 年 12 月 27 日 教育部頒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評價注重過程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是新課程的明確要求,也是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發展的結果。注重發展過程,即從過分關心結果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並且,將終結性評價結果當作下一次評價的起點,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所以,每位教師都應該樹立注重過程的評價觀念,從根源上擺脫應試教育對教師、學生和社會的束縛。

改革課程評價

當前世界各國課程評價改革的趨勢就是更加關注人和人的發展,呈現出如下鮮明的特點:以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如表現性評價和成長記錄袋評價;評價的功能由側重選拔淘汰轉向側重發展。例如日本在戰後教育評價的演變,由只重視「選拔」轉向「提供信息」;在評價中既重視個性化,又倡導合作。例如在美國出現了所謂「授權評價法」,就是把評價學生成績的權力,由教師轉向學生;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和情境性。

學生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活動評價:評價不僅重視結論,更重視過程,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的結果以簡單的方式加以記錄,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給出恰當的反饋以激勵學生進步。如在「測定一段時間內本地雨水的 pH值,繪製時間- pH值關係圖,討論本地區出現酸雨的情況,分析可能的原因」的活動中,學生要經歷「提出問題(本地區可能有酸雨)—取樣和測定雨水的 pH值—記錄數據—處理數據—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作出是否有酸雨的判斷)—根據本地的實標分析各種可能的原因」這樣一個過程。考查和記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從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實驗技能、記錄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實驗報告的合理性、學生交流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情況等作出綜合的評價。

從課程改革評價的發展趨勢和表現性活動評價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若以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注重評價過程,強調評定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注重綜合評價,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將為全面了解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注重過程評價是新時期教育教學評價的主要特徵。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過於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實現評價促進發展,就要積極開展過程評價。過程評價不能與學習過程分離。真正的過程評價必須是「學中評、做中評」,「學、做、評」一體化。

(一)過程評價應滿足的條件

評價內容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要評價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僅是學科發展目標,更主要的是基礎性發展目標。

1. 「學、做、評」一體化,評價過程是學習過程

任何與學習過程相脫離或相錯位的評價都稱不上發展性評價。要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記錄。這種觀察和記錄具有即時的效應,要時時為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不斷為學生的進步打氣加油,能真正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評價工具一定要符合「課標」的精神,努力貫徹課程的三維目標,使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貼近兒童生活,反映現實生活,使內容與形式都富於童趣。在評價與教學活動的目標設計中,既要有知識與技能等學業目標,又要有培養孩子愛生活、願意與同伴交流、勤於請教父母 和老師、重視自我反思等非學業目標。學習內容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進行綜合。在精心營造的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評價兒童的學習。

2. 評價活動要體現「主體多元、內容多樣、方法多種、注重過程」的原則

學習過程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評價過程也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還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有自我評價,也有同伴評價,還有父母老師的評價。特別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評價自己。從評價內容上看,有的是評「雙基」,更多的是評表現;評價方法有自我判斷、自我反思,他人觀察,紙筆測試,更多的是成長記錄。

3. 淡化橫向比較

淡化比較,不評分、不分等,力求淡化分等排隊的評價觀念,過早地分等排隊弊多利少。不適當的分等排隊往往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會挫傷一些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影響他們終身的發展。在自評和他評時,需要分等定級的,也要減少等級,模糊等差。

(二)過程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

1. 重視過程並非只重過程而不再重視結果

許多人認為,過去的評價有問題,就是終結性評價的原因。甚至主張完全用過程性的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實質上,注重過程的評價本質目的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或結果,因此我們不要從一個誤區進入另一個誤區。因此,教育部頒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中說:「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在教育實踐中,評價既要重視結果,又要通過對過程的評價和分析,肯定學生的進步,進行激勵,同時尋找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對過程的理解要全面

過程是指教學的過程。我們可以把教學 ( 特別是課堂教學 ) 中看作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不斷地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學目標、學生的興趣、學生原有的發展水平、課堂的氣氛、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因素,彼此交織、互相影響。這種豐富的教學過程,成為了教學評價的內容,如何使教學過程更加有效和優化,就是我們進行評價的目標。同時,過程又是指學生髮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而學生的發展過程應成為評價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學生學習過程,還應包括學生身心發展的其他過程。

3. 不能注重過程簡單化、程式化

重視過程是現代教育評價中的重要理念,並且人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不少的成功方法和經驗。但是我們不能就將採用某種特定的評價方法甚至評價工具的評價認為是注重過程的評價。這種現象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經常發生,有些時候是因為領導「拍腦袋」的結果,有的時候因為沒有給廣大教師提供相應的條件,還有的時候是教師本人沒有真正理解而採用。

4. 不能帶有偏見和主觀臆斷去評價

現實中,部分教師經常由於學生相貌、性別、個性、家庭背景等因素而產生一定的偏見,不僅使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影響評價質量。教師要明確之所以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就是為了所有學生的公平發展。評價的目的不在於給學生貼標籤,也不在於給學生分出高低。

5. 評價的反饋要把握時機,內容要具體,講究評價用語

( 1 )根據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個體,把握反饋時機,靈活運用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一般情況下,實行有效的評價都很注意及時性,當學生表現出某些良好的行為或取得點滴的進步時,教師及時表揚和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其繼續努力,做得更好;當學生表現出不良行為之後,教師及時的暗示和提醒可以使學生停止、糾正自己的行為,避免形成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不過,在某些的情況下,即時的反饋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或者其他負面效應,因此,適當地推延反饋的時機是很必要的。

( 2 )反饋的內容要具體、明確,並給學生一定的指引。不能對學生作簡單的優與劣、好與差、行與不行的判斷,而應讓學生明了自己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些方面,還應作多大的改進,如何改進等。例如,像「你真聰明」有時就可以改為「真棒!數學題全對了,繼續努力,爭取語文表現更好!」

( 3 )注意反饋用語的分寸。對於那些「響鼓還需重槌敲」的學生可以直指問題本身進行評價。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盡量到委婉含蓄。「真情說優點,委婉道不足。」有人把這句話奉為評價學生的要領,很有道理。由於自尊心和教師的權威印象,學生很怕教師說他的不是,更忌諱教師給他扣帽子以及責罵和挖苦。所以,教師要善於運用「委婉」這一藝術手法來實施負面評價和激勵性評價。

6. 評價要防止佔用過多教學時間

由於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教師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過分重視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評價專用時間過多。我們應該把評價有機地滲透於教育教學內容、過程中,使它們渾然一體,沒有刻意雕琢過的痕迹,這種評價將會是潛移默化的,真正促進發展的。

成長記錄袋的功能

「成長記錄袋評價法」是當前引起極大關注的一種評價方法,這種方法重視學生髮展的過程,能記錄學生的成長曆程,從而開放地、多層面地評價學生。同時,這種方法還可用於對教師的評價,使教師感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上學期我校正是利用了成長記錄袋的激勵性作用,使課改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先談一下「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建設。評價的指導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激勵學生學習。為了使學生體驗更多的成功,我校的「成長記錄袋」突破了時間限制。通過問卷的形式把學生升初中以前的生活作了回顧,把過去的優點作了全面的積累,這樣,袋裡的內容就有了以下幾項:

升初中以前的獲獎材料及個人成功的事件記述;

自我介紹 (個人小傳、自傳 );

每學科一份最好的作業;

自己最滿意的一份美術作品和兩份書法作品 (一份漢字書法,一份英語書法 );

一篇最好的作文或日記;

老師寫給的生日賀信或記憶深刻的操行評語;

心理課上制訂的學習計劃及未來發展規劃;

本學期的研究性學習小論文;

部分同學的歌唱、朗誦或演講磁帶;

部分同學的手工小製作。

第思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呼喚、鼓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就在於:要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喚起他個人的人格的獨特性。」在建設中,我們採取隨意隨時的原則,讓學生成為提交作品時間和價值的最終仲裁者。把交作品的截止日期定在下學期初,這樣,學生可以時時反思自己從而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校還設有檔案袋開放日,學生可以在優秀學生的作品中吸取長處,不斷激勵自己。這樣每個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悅,還認識到自身水平與更高水平的差異,形成了「自我求成、自我發展」的新需要。

這種方法克服了分數評價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初一 (2)班的郭良同學小學四年級就厭學,一到考試就逃課,升入初中兩個月內沒完成過作業。但自從有了記錄袋的作業後,特別認真,一次又一次地交換自己的作品,由小製作到書法作品到學科作業,最後期末考試卷子也被他裝進了自己的記錄袋。學習成績就更不用說了,分析原因,正是成長記錄袋的激勵性功能。

第二節 學生自我評價

在我國傳統教育中,一直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重視甚至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許多時候學生認識自己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為依據,既影響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又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

因此,在新課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探索學生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鏡像自我、一般化他人與重要他人

早在 20世紀初,符號互動論的創始者之一,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就發現了與他人交往在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他認為,兒童的自我概念是通過「鏡映過程」 (looking glassprocess)形成起來的「鏡像自我」 (Looking glass self)。別人對於兒童的態度反應 (表情、評價與對待 )就像是一面鏡子,兒童通過它們來認識和評價自己,並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庫利認為通過這種鏡映過程,他人對待兒童的態度與方式不僅塑造著兒童的自我意象,而且也會通過「評價引導行為」的作用塑造一個人的實際自我。這就意味著,別人對於兒童的態度與對待方式,不僅影響著兒童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兒童整個人的成長。

後來的米德發展了庫利的思想,並在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般化他人」 (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米德 (1934)認為,兒童的交往世界是廣闊的,而對應於每一個人的交往對象都形成相應的「鏡像自我」是不可想像的。事實上,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一個有組織的結構化系統,而不是各種自我評價的混亂集合。米德認為,兒童進行自我評價的依據,不是個別的人或獨特的群體,而是將他們轉換成了一個抽象的一般化他人,其自我評價是在設想的一般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與兒童發生交往的人對他們都具有同等的影響力,兒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對他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的發展有著尤其重要的影響。這些人被稱作「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重要他人的構成也不同。在學齡前階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長。到小學階段,教師開始發揮可能超越家長的影響力,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同伴的影響力也會明顯增加。進入中學後,教師的影響力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影響源之一。新近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認為,事實上,甚至到大學階段,教師的意見也仍然會高度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這些事實表明,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對兒童自我概念及自我評價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長期、重大而持續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的性質很難為其他途徑的影響所取代。這就意味著,教師看待學生的態度和對待學生的方式,是影響學生在學校社會環境中處境是否積極的最主要的因素。

(林敏)

學生的自我評價(化學)

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採用建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學生在學習成長記錄袋中收錄化學學習的重要資料,包括單元知識總結、疑難問題及其解答、探究活動的設計方案與過程記錄、收集的化學學習信息和資料、學習方法和策略、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結果等。例如:學習「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主題的有關內容時,可在學習記錄袋中收錄以下資料:

自己或同伴收集的有關化學物質的資料,如新聞和科技動態的剪報、圖片、照片、實物等。

學習空氣、水、溶液、金屬、生活中的化合物等項內容後,對這些物質的性質及其與社會生活關係的認識。

有關學習氧氣、二氧化碳氣體的探究活動資料(包括提出的問題與假設、設計的方案、實驗記錄、對實驗活動的自評和他評、對實驗的反思與體會、問題討論中的主要觀點等)。

對當地污染狀況的調查和防治污染的建議。

對化學在空氣污染的形成與防治中的作用的認識。

對自己學習狀況的評價(包括基礎知識、實驗設計和探究活動等情況),有待改進的問題和改進的設想。學生針對學習成長記錄袋的內容進行自我反思和小結,有利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由外在動力逐步轉向內在的需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欣賞別人不自傲

楊磊連續三年獲市數學競賽一等獎,因此就有些洋洋自得,對別人總是不屑一顧。在「今天我當家」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把楊磊和其他兩個同學分在一組。第二天,在交活動總結時,楊磊耷拉著腦袋,對我說:「老師,您能幫幫我嗎 ?」聽了他的訴說,我才明白,原來在昨天的活動中,他既不會買菜,又不會飯,疊被子又疊不方,只好坐在一邊看別人忙得有條有理。「老師,我真想不到他們這麼能幹,而我卻像一個廢人 !」「不,楊磊,你昨天看到的是他們的優點,而這些正是你沒有的,你知道該怎麼辦嗎 ?」果然,楊磊開始虛心向別人學習,不再高高在上了,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呢 !「誇誇同桌」「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些活動的開展會讓學生及時看到別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心態,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

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能使他們自覺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

(丁聖梅教書育人, 2003.5)

上面幾個案例都反映出,自我評價是學生個體身心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方面和影響因素。教師一定要明確一點,就是外部評價最終要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才會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最終要靠自我評價來完善、發展自己,進而促進自我實現。所以,新時期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一)自我評價的意義

1. 自我評價有助於學生保持內在一致性

內在一致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認同感和連續感,使其感覺自己存在與發展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在個體面臨重要任務時,能夠調節和維持有意義的行為。自我評價通過維持內在的一致性來引導著個體的行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客觀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 自我評價,決定著學生的「歸因」行為

歸因,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因果關係的認識。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同,對具體行為的歸因也不一樣。只有能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的人才最有可能進行合理的歸因。所以,培養學生積極有效的自我評價,幫助其正確、合理地歸因,有利於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對自己的行為不斷地檢查和調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調整的有效機制,進而不斷自我提升。

3. 自我評價決定著學生的行為目標

學生對自身的期望隨自我評價的變化而變化,積極的自我評價會使學生持有積極的期待;消極的自我評價不僅引發了學生消極的自我期望,而且決定了他們會去期待外部的消極評價和消極對待,決定了他們對消極的行為後果有著接受的準備,決定了他們不願意作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再對某事物 (例如學習 )感興趣。

4. 自我評價影響著學生的交往和社會化

如前所述,自我評價是個體自我調節行為的前提,不同的自我評價決定著其行為模式。個體較低的自尊和自我評價,對建立和維持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產生消極的影響,使個體對人際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生孤獨感。同樣,自我評價過高也可能導致社交孤立。自我評價過高的人經常自以為是,孤傲清高,同時存在著要有不同於他人的判斷和觀點的強烈需要,以此為他們社交孤立得到補償。

(二)影響學生自我評價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學生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相貌以及健康狀況等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認識生理的自我,作為客觀存在的生命個體,無時無刻不在意識到自己身體的變化並對此作出相應評價而影響到整個自我的評價。國內研究(林敏, 2004)發現,小學六年級學生中,男孩的自我評價顯著比女孩的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提前進入青春期引起的不安與困惑造成的。

2. 家長環境

兒童第一個受教育的場所就是在家庭中,父母等家人一直是兒童心目中十分重要的人,家庭在個體一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影響著兒童自我評價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型家庭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評價發展有積極影響;專制型家庭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評價發展有消極作用。此外,家庭結構特徵如完整家庭、兄妹數量、排行等對學生自我評價都有一定的影響。當然,隨著學生的成長,家庭對學生自我評價的影響將有所下降。

3. 教師接納

教師的接納,也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肯定、鼓勵和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接納程度與學生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教師的信任、尊重和期望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高自信心,從而強化積極的自我評價。

4. 學習成績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其自我評價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社會評價和教師評價較高,教師的接納程度和在同學中受歡迎程度也就較高。但學習成績要通過作用於教師對學生的接納水平、家長對孩子智商的評估以及小學生被同伴接納等方面來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這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為了使學生積極地自我評價,一定要排除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

5. 同伴關係

隨著學生的成長,同伴評價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每個人都具有被自己所關注,被自己同類所讚賞的本能傾向。當自己不被別人所關注或沒有受到太多他人的關注時,就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疑問。在交往中,學生通過直接交往或觀察其他人的言行對同伴的相貌、身體素質、同伴關係、學習成績、性格、能力等作出評價。學生接到這些評價後,對各種反饋信息加以整合、內化,從而形成自我評價。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同伴關係顯得尤其重要。

(三)指導和發展學生的自我評價

1. 重視自我評價意識的培養

研究發現,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清楚自我評價的內涵和意義,沒有形成自我評價的意識和願望。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初中生的自我評價意識較強,但這種較強的意識主要反映在學生很注意他人對自己的關註上,而且學生的自我評價具有片面性和不穩定性,往往是停留在頭腦中的感性認識上,經常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標準。這都表明,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不夠明晰,需要教師加大引導力度。

2. 加強自我評價過程的指導

在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自我評價活動遵循著下面的過程,即「明確目標—制定標準—進行反思性活動—信息反饋—自我矯正」。

3. 明確目標

目標具有導向作用,有的學生可能目標明確,有的則模糊。教師要儘可能地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關鍵的或階段性的自我評價目標,以確保學生自我評價的整體效果。

4. 制定標準

恰當的自我評價標準是學生自我評價成功的有力保證。在制定學生自我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請學生一起參與,允許學生和教師在相關領域進行合作。這有助於學生內化自我評價標準,感受自己在自我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5. 進行反思性活動

只有進行反思性活動,學生才能真正走入自己內心,通過和他人對比或自我對照一定標準對自己作出一定評判,才能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

6. 信息搜集和反饋

在評價中,信息的搜集和反饋貫穿始終,直接影響著自我評價的質量。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搜集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還要指導學生及時正確地與他人交換意見,以此來檢驗自我評價的客觀程度。

7. 自我矯正

學生要不斷完善、發展,必須改掉缺點、發揮長處。許多時候學生能意識到自身的缺陷,但苦於沒有辦法改正而失去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說,在學生自我評價過程中,無論信息反饋來自何種渠道,無論所反饋的信息是如何及時、有效,如果它不能為學生創造自我矯正的機會,就毫無價值和意義。在整個自我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促使學生盡量客觀地評價自己,還要不斷激勵學生,促使他的自我調節行為,校正錯誤和缺點。

(四)自我評價的形式和方法

1. 個人日誌

個人日誌就是學生通過寫日誌的方式,忠實記錄自己學習、生活過程的體驗和感受並作出相應的評價。其實就是平時所說的日記或周記等形式,不過更側重於評價。個人日誌的最大功能是搜集的信息全面、豐富,更接近學生內心,可以記下學習中的事或感受,也可以記下生活中的事和感受。總之,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得都可以記下,並作一定的評價。個人日誌要尊重學生的隱私權,可 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的,但也不可強制檢查、評分等。

2. 自我體驗報告

所謂自我體驗報告是指學生通過反思,將自己先前學習中的認知、能力、情感、人際交往中的體驗、感受以書面形式表述出來,這是一個描述性的定性自評過程。學生的體驗對於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有著很大的影響。有些學習體驗可以通過學生外顯行為表現觀察出來,而許多內心感受和心理傾向的變化是無法為外人所準確觀測到的,因而只有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報告,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學生在學習中的得失變化。

3. 成長記錄袋評價

「成長記錄袋評價」是指學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來。這些作品用以展示自己學習和進步的狀況。成長記錄袋是一個學生作品的動態的、不斷增長的集合。每一份加入其中的作品都要由學生自己來選擇,並給出選擇的原因。成長記錄袋評價的最大價值即在建立記錄袋的過程中,學生積极參与了學習過程和評價。

4. 自我評價表

自我評價表是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自我成長發展,對自己進行評價的表格。自我評價表可以分為:單堂課的自我評價表、單個單元的自我評價表、整個學期的自我評價表等。對於學習評價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單堂課的評價表。評價的內容包括態度、行為、所學知識與技能、方法、情感體驗等。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對表格進行適當的設置,學生也可以參與到自我評價表的設置和修改過程中。自我評價表格式比較靈活,在學習活動結束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心中的標準來為自己評分,也可以 和老師商量評定。

什麼是自我評價

從教育學上講,自我評價是被評價對象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身所作的評定和價值判斷,有時被人們稱作自我評定或自我評估。學生自我評價就是學生個體基於原有的自我認識,依據一定評價標準,對自身整體或某方面素質的發展所作出的認識和判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不論在學習過程,還是在交往過程或其他活動中,都應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證各項活動順利地進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在古希臘的戴爾菲阿波羅神廟上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個永久的課題,因為人是如此複雜奇妙、變化多端。盧梭認為箴言「認識你自己」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更為重要,更為深奧。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的核心成分,集中反映了個體自我認識乃至整個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也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的前提。因此,學生的自我評價對學生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對於學習來說,自我評價既是一種學習策略,又是一種能力。作為學習策略,有效的自我評價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及時進行調節和提高。研究證明,善於自主學習的學生使用自我評價的次數明顯多於自主性差的學生。作為一種能力,自我評價在學生學習中起著主導和先決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自我體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有關學者認為:最有效的評價是從學習者自身出發的評價,然後是教師與同學的評價。第三才是來自班級之外的其他人的評價。這是因為教師、同學能夠直接給予學生以幫助。而班級之外的其他人遠離學生,只能給予間接的影響。

([美] Cook.W.W.)

最理想的評價是置於社會生活中的自我評價。應該使學生學會從自身的經驗中發現更多的有意義的東西。

([美] Hopkins.L.T.)

參加這次實驗研究的 30個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對學習進步狀況進行評價。學生們親自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方法的選擇。因此對自己的學習進步程度的評價同教師一樣地熱心。

([美] Alikin.W.M 「八年研究」總結報告書)

具有良好自我評價能力的個體特徵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具有良好自我評價能力的個體可能會:

1. 能意識到自己的情感範圍。

2. 能找到表達和排遣自己情緒與思想的方法。

3. 能形成準確的自我感知 (sense of self)。

4. 具有設定並追求目標的動機。

5. 能建立一套道德價值體系並以此來指導生活。

6. 能獨立地學習。

7. 對生命中的「大問題」,如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目的等感興趣。

8. 能促使自己持續不斷地學習與成長。

9. 試圖挖掘和理解內心的體驗。

10. 能察覺自我與人類環境的複雜性。

11. 能努力實現自我。

12. 能激發他人的力量。

(劉麗娜)

學生評價的主要方法

1. 行為表現觀察。行為表現是一個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外顯。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表現觀察,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素質基礎和發展狀況。要在學業評價中注重發揮行為表現觀察這一評價手段的作用。行為表現觀察最有利於實現多主體評價,行為表現觀察與成長記錄是一個評價過程的兩個側面。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表現觀察就是成長記錄。要培養學生對自己行為進行審視和反思的習慣。任何行為都是知、行、意的結合,行為表現觀察還有利於評價學業發展的三維目標。行為表現觀察離不開教學過程,能使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很好地結合起來,能很好地實現評價促進發展的目的。「素質評價手冊」應成為行為表現觀察的主要工具,與其相對應的就是學生的「成長記錄袋」。

2. 考試與測驗。不可否認,考試與測驗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評價工具。但是考試與測驗的內容要體現新課程理念,要設計開放題、綜合題、應用題等,還可設計帶有自評性質的試題(如給出試題元素,讓學生自行命題;允許學生指定一題「延時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準備充分後再解答)。

3. 學科技能測試。選擇本學期學生應掌握的學科技能,編製技能測試卡(包括測試材料、評分等標準),學生隨機選卡,由教師、學生代表組成的評委打分或定等級。可以了解學生掌握技能情況。

4. 學科綜合任務評價。指定 3~4項學科綜合活動主題,分別給出活動要求,由學生自行選擇。學生單獨完成或合作完成。要求學生記錄活動的目的,設計方案,尋找合作者,記錄活動過程,寫出成果交流報告。寫出自己體會,同伴評語,家長評語,教師評語。可考查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收集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與人合作以及意志品質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節 發現學生的長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形式,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並且,這種差異並不表現為好壞、高低、貴賤之間的差異,而是多樣化的表現。例如,莫扎特出身於薩爾斯堡的一個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譽為「神童」;當前中國出了一個音樂「神童」郎朗,是第一位在 22 歲之前與全球所有一流樂團合作並長期簽約的中國鋼琴家,已成為世界鋼琴界又一位領軍人物;被英媒體稱作「東方之星」的丁俊暉,性格內向、好強,他 8 歲半開始接觸撞球, 13 歲獲得亞洲邀請賽季軍,年僅 15 歲的丁俊暉成為中國第一個撞球世界冠軍, 2005 年 12 月,奪得英國斯諾克錦標賽冠軍。這樣的典型事例很多,又如中國最近出現的韓寒、姚明、劉翔等人都是在某一方面表現特別突出。但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似乎沒有上述那些人突出的長處,但是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都有其獨特的智能結構正等待我們去發現、去啟迪、去引導。

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了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去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學生中,他遙遙領先……

拿破崙的童年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回憶說:「我的父親在舉行婚禮之前,指著我的鼻子,向第一次進我家門的繼母介紹:『這是拿破崙,是兄弟姐妹中最壞的一個 !』我聽到這句話,如雷轟頂,無地自容。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繼母是這樣回敬父親對我的傷害的:她把雙手放在我的兩肩上,兩眼閃耀著信任的目光,斬釘截鐵地回答:『不。他恰好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所要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將他伶俐的天資充分地發揮出來而已。』」拿破崙說:「此時此刻,我內心意識到我將永遠有一個可敬可愛,完全值得信賴的母親。從此『最伶俐』這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伴隨著我的一生,激勵我堅毅地前進。」

善於捕捉的閃光點

有位媽媽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可能是多動症,在座位上 3分鐘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告訴孩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座位上坐不了 1分鐘,現在能坐 3分鐘了。其他小朋友的家長都很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就數寶寶進步大。」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地獨自坐得端端正正地看電視中的動畫片。

在小學的家長會上,老師說:「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倒數第三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問題,你最好帶他去看看心理醫生。」回到家中,看到驚恐萬分的兒子,她振作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她說你並不笨,只要認真聽課多做練習,一定能超過你的同桌。」說這些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中一下子充滿了光亮的希望。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比較困難。」她走出校門,對兒子說:「 班主任老師對你非常滿意,只要再加緊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兒子把一封落款為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中。此時,這位媽媽激動地熱淚盈眶,興奮地拍打孩子肩膀,說:「媽媽知道你行,你沒讓媽媽失望。」

上面的事例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拿破崙·希爾童年時期,因母親早逝,心理受到打擊,又因家庭窮困,父親疏於管教,成為當地一個無惡不作的小流氓。甚至整天揣著槍四處遊盪,尋找做壞事的機會,後來因其繼母把他當作一個優秀孩子對待,給予了無限的愛,最終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那位母親巧妙地通過「撒謊」來激勵兒子內在的潛力,激發他學習的熱情與強烈的進取心,讓兒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使他不斷進步,最終考入最理想的重點大學。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人都是喜歡聽好話,接受表揚的。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他們對什麼都好奇,但又表現出幼稚、信心不足等弱點,而對自己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渴求得到認可和肯定。然而,我們有些家長、教師認為督促學習完全是為孩子好,不必總是哄著、捧著,所以批評、訓斥,甚至打罵多,鼓勵、表揚少。殊不知,這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正如 陶行知先生所言:「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立刻會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許多您不能的事,也能許多您以前以為他不能的事。等到您重新身為一個小孩子,您會發現別的小孩子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針對那些無視學生創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壓制學生創造力的教師,他還這樣憤慨地抨擊道:「你這糊塗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得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貼近學生心靈,全面細緻地了解學生

了解是發現的前提,只有走近學生,全面細緻地觀察分析,才能有效地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當然,教師要具有相應的師德素養,要懷著對學生高度負責和關愛之心,才願走近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走近他們,同時還要轉變觀念,用多元智能理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待學生,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

(二)拓寬發現的視角和渠道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多規格需求,使得學業成就不再是發現的唯一視角。他們的一切生活內容均應列入教師發現的視野,力求把發現的視角從課堂的學習生活擴展到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從學生的個體學習擴展到他們的群體生活,從學校生活擴展到他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及時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和同事加強探討,可能會發現自己未注意的方面。還要教會學生之間互相欣賞和發現對方的優點,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評價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之間的交往,更是給教師一個學生的視角。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他們各自長處的機會,如組織興趣小組,班級幹部輪換制等多種方法。教師應通過語言、情感刺激等多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長處在各種機會中充分展示,特別是一些 平時不被老師和同學重視和喜歡的學生。

(三)當好發現的主人

聰明的教師則更多的是先借用他人的眼睛,然後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從他人那裡了解信息,只能是供參考的信息,不能替代自己對學生的發現,更要防止由他人的描述而形成自己對學生的偏見,干擾和影響自己的發現。教師應該成為自己發現的主人,而不是他人發現的奴隸。

(四)轉換視角,反向思考

許多時候學生的缺點中蘊含著可轉化的優點,只不過要讓學生用在適當的地方。有一個教師發現班裡一個學生上課總愛說話,許多教師都向他反映了這個情況。該教師經過了解,發現這個學生愛看書和電視,並且表達能力特強,總愛將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說給別人聽,其他學生也愛聽他講話。於是,教師特意創造機會讓該同學在課堂上給大家講故事、閱讀等,並對其進行了深入談心,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善於表達的特點寫作,後來該生還在老師的推薦下加入了校廣播站,並且再也不在課堂上私下講話了。

(五)要有耐心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學生的行為也不是輕易的一朝一夕之間就發生轉折性變化的。正是教師所面臨著如此巨大的艱難任務,使得教育顯得如此偉大。廣大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工作著,為了學生一丁點的進步而努力,通過多位教師的接力,終於將學生培養成人才。正如美國教育家班納說:「在所有教育要素中,首先正是耐心引起和贏得了學生令人渴望的回應:更努力的學習。」

耐心對教育的作用

1. 耐心給學生以學習的時間;

2. 耐心要求考慮年輕人的弱點;

3. 耐心希望和幫助學生漸漸成熟起來,但是並不期望他們已經很成熟了;

4. 耐心要求愉快地對待愚笨的人;

5. 耐心必須通過教師的言行表現出來;

6. 耐心永遠不喪失對目標的尋求;

7. 耐心能夠給自我帶來獎賞。

([美] James.M.BannerJr.&Harold.C.Cannon

現代教師與學生必備素質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

第四節 防止評價「作假」

課程改革強調建立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機制,把評價活動和過程當作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滿足和喜悅。促進發展性評價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對於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防止評價「作假」,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

在聽課中常常發現,為了激活課堂氣氛,有的教師對學生表達不清的觀點,甚至明顯錯誤的主張,都不加價值取向方面的正當性分析,一律叫好。雖然評價者的原意是對學生積極發言的「行為和態度」加以肯定,可是學生 卻把老師的表揚誤認為是對發表內容的認同。

能考 100 分,卻戴弱智帽

——家長傷心地問:老師為何要弄虛作假

本報訊:蕭山市河庄鎮民主小學五年級學生金某考試成績有時能達100分,但是頭上的弱智帽子一戴就是五年。他母親氣憤地對記者說,孩子被定為弱智,自己幾年來一點都不知道,要不是這學期期末考語文時出了事,孩子頭上的弱智帽子還不知要戴到什麼時候呢!

據了解,6月24日上午語文考試之前,五年級語 文老師朱某把金某與一位姓陳的同學叫到教室門口,要他們在考試時把名字對調一下。金某不同意, 朱老師就在他頭上拍了一下,並說你如果不對調,我會把你的分數全部扣掉。……朱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讓金某與其他同學在考試時名字對調,目的是想使語文課的班級考評成績能好一些。因為金某的語文成績比姓陳的同學的成績要好,而金某因現在還戴著弱智帽子,其成績不在考評之內。

語文期末考試後,金某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家長。家長一了解,才發現他在學校一直都戴著弱智的帽子。在金某的《學生手冊》上,記者看到他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的語文、數學成績分別為87分和100分,其他各學期的語文數學成績也大多在80分以上,三年級第二學期還被評上了「學習積極分子」。但在民主小學上報給河庄鎮中心小學的成績登記表上,金某語文數學1996學年末的成績卻成了 26 5分和 41 5分, 1997學年末的數學成績為 42 5分,他名下還有「重度弱智」的備註。而其實這些都是同學陳某的成績。

7月13日,金某的家長帶他前往蕭山市婦幼保健院進行了診斷性智商測定,診斷表明他智力正常。金母傷心地問:「為人 師表的老師為何要弄虛作假呢?」

(評價「作假」的現象錢江晚報, 1999.7.16)

虛假的評價

教師正在教《 10以內的加法》。

師:小朋友,你能說出一個 10以內的加法算式嗎 ?

生 1: 7+8=15。

師(豎起大拇指 ):你真了不起! 7加 8等於 15都會算了。

生 2: 10+2=12。

師:你也了不起 !

生 3: 10+20=30。

生 4: 300+400=700。

學生的回答不著邊際,教師一時難以將學生的思路引到本堂課的教學主題上來。

上述第二個案例中,教師一味地表揚,可能是為了鼓勵學生保護其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對於幾個不符合要求的回答也照樣去鼓勵和表揚就值得探討了。這種過分表揚其實是一種虛假的評價,不符合客觀情況,也是不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要求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加以注意。上例中,教師可採取中性評價,例如這樣說:「你說得對, 7 加 8 是等於 15 ,你能再說出一個 10 以內的加法算式嗎 ? 」這樣,學生就會圍繞教學主題進行探討,既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又把學生的思路引到需要探討的問題上來。而在第一個案例中,則純粹是一種弄虛作假,教學實踐中,要嚴加杜絕。

(一)課堂教學中評價存在的問題

1. 評價專用時間過多

有的教師在每堂課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外,還特意安排一定的教學時間或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專門的評價活動,過分追求評價參與的面廣、評價內容的面面俱到、評價方式的齊全,從而導致因佔用時間過多而衝擊知識教學,或者導致教學環節過渡不自然,給學生一種「硬插」的突兀感,這將會得不償失。所以我們認為,應積極尋求評價與知識的融合點,把評價有機地滲透於、附著於學習內容,使它們渾然一體,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迹。這種評價將會是潛移默化的。

2. 評價專用語言過多

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以口頭語言評價為主,且常用「你真聰明」、「你真捧」來表揚學生,認為這簡單易行,容易「感動」學生。殊不知,教師專用口頭語言評價的次數愈多,對知識進程的影響就愈大,學生的單調乏味感就愈強。

心理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那些被稱讚為聰明的學生往往變得過於注重考試成績,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而那些被誇獎為努力和刻苦的孩子,更富有持久的上進心和學習興趣。他們認為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刻苦學習來提高的,從而更願意承擔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所以,我們認為課上像「你真聰明」之類的語言還是少出現甚至不出現為好,而對表現好的學生多採用「不贊聰明贊勤奮」的方式來評價可能更為有效。

3. 批評的缺失

在不少教師看來,激勵和批評是對立的,強調激勵就不能批評,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事實上,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沒有批評。錯了就應該給予批評,有時甚至是嚴肅的批評,使個體在心理上有一種強化,對錯誤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從而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

當然,批評必須注意方式和方法,應善用技巧性的批評,注意語言藝術,最終達到警醒頓悟、催人奮進的目的。

4. 評價形式繁多,應試本質不變

許多學校和地方現行的教育評價,表面上形式已經很多,評價體系已經基本上是完善的,而且各種評價形式和方法表面上也是符合規定要求而且可能還是最先進的。評價學校有評估方案,評價教師也有評價標準,評價學生更是形式多樣。但它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教師的優劣、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關鍵還是看學生考得怎麼樣。

5. 採取不正當手段,弄虛作假的評價

現實中部分教師出於某種目的,採取不正當的手段或措施進行評價。對於教師來說,製造虛假論文參與評比或偽造證書進行職稱評定的事情時有發生,或進行「表演課」參加優質課評比,還有的改動、偽造學生成績。筆者曾遇到一位教師,在評卷過程中發現本班學生的卷子大量題沒做時,該教師竟替他做了並判了不低的分數。像這樣的事例嚴重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客觀性,使評價失去了實際意義,更是對學生造成一種極為負面的影響。

(二)加強師德修養,防止評價「作假」

1. 加強師德修養,增強教師之愛和責任意識

教師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是師德的核心內容,只有滿懷對學生真切的愛,對學生高度負責,才能以真實的、客觀的、公正的、激勵的方式去評價學生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樣的評價才真正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並且易為學生所接受。教師缺乏真愛的表揚只會造成一種形式,或增加學生的虛榮心,或不為學生所重視。缺乏真愛的批評會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可能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成為一種體罰,而且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關係的緊張,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2. 強化理論學習,掌握科學評價措施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成共識,終身學習的觀念也已深入人心,因此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已經成為新時期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徵。只有深入了解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了教育的客觀規律以及科學評價的方法和措施,才會對學生有針對性地、真實地、積極地評價,不至於得到虛假的評價信息。

3. 增強法制和公德意識,抵禦不正之風

許多時候並不是教師本身想去弄虛作假,而是周圍某種原因促使教師去做些明知不該做的事情。據說,某縣因為高考升學率下滑,縣領導竟向全縣人民道歉。這件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同評論,你也可以思考一下,這種環境下作為教師你該如何呢。作為教師應該秉持心中的教育理想,不能為外界的一切不良影響而動搖,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學生的發展。當家長、社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較高的期望時,我們應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評價,但是不能為了評比而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新時期的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素養,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

1 .有人說,只要高考制度存在,應試教育舊的影響就消除不了。你是否認為只要像考試這種注重結果的評價取消,就真正體現評價注重過程了。說出你對新時期教育教學評價注重過程的理解。

2 .評價就是多說好聽的話,就是表揚學生,給予他們激勵,這種看法對嗎?你怎樣認為呢?

3. 請你就下面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 1 )該教師的做法中有哪些可取之處?有哪些不足?

( 2 )分析當前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 3 )對你有什麼啟發?

一堂難忘的過程評價課

從教十幾年來,三尺講台記載了我太多的喜怒哀樂,可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是第一次「過程評價」課,它讓我真正接觸到全班學生真誠、燦爛、自信的笑容。

在同學們充滿期待與好奇的目光中,我手拿「過程評價表」走進教室。表格剛發到學生手中,他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組內自評、互評。教室內真可謂人聲鼎沸,自我演講、點評他人、展示自我「傑作」,好不熱鬧。當我正為同學們的熱情參與而高興時,一聲哭腔響了起來:「老師,我的作文多次被您誇獎,可寫作方面我們組同學非讓我得『良』不可。」向來我行我素、什麼也不在乎的焦帥眼圈竟然紅了。

「他的字跡差,書寫不整潔,您的批語里也幾次提醒他,可他就是不改。」聽到組長理直氣壯地回答,焦帥的淚水都流下來了:「我下次認真寫還不行嗎?」「那下次你一定是『優』。」一場「糾紛」無須我發言就結束了,但效果肯定勝過我苦口婆心的說教。

這時,一張字條傳過來,上面寫著:「老師,如果好學生得了『良』,您會生氣嗎 ?」多麼尖銳的問題。多年來,以分數評定學生好壞已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定勢,如果今天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新課程關注過程的理念就會流於形式。

「同學們,請大家暢所欲言,談談你覺得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應該是什麼標準。」我話音剛落,已經有許多手高高舉起,每個人都談出了自己的觀點。當同學們把目光投向我時,我也對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進行了詮釋:「實際上,每個學生 都是老師的好朋友、好學生。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正確地認識自我,不斷地提高自我,『好』字會屬於每個人。」

「老師,字條是我寫的。李豪雖然學習挺拔尖,可從不愛幫助他人,也不喜歡與同學交流合作,我覺得他的過程評價不能得『優』。」第五組的組長剛說完,李豪已站了起來:「今天,我才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分』里,自私自傲,失掉了許多友情、許多樂趣,請老師和同學們看我今後的行動吧 !我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優秀學生。」

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一陣陣激烈的爭論,掀起了課堂上一次次的高潮。在班內從不愛說話的王曉傑也活躍起來。以前,學習不好、不愛發言讓他一直很自卑,可今天,他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學習進步大等優點被同學們挖掘出來,匯成了一個大大的「優」字。僅僅半堂課時間,他臉上自豪、幸福的神情使他換了個人似的。

看著每張神采飛揚的臉,看著一雙雙自信、興奮的眼睛,聽著一句句精闢到位的評述,我的眼睛竟有些濕潤了。如果我們一直像今天這樣,多給學生一些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肯定,多關注他們成長的過程,那麼,每個人都將送給我們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王會鮮,郭曉安中學語文, 2004.1)

4. 閱讀下面短文並回答問題。

我本不是一個愛挑剔的人,更不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但自從當了班主任,似乎容易生氣也愛挑剔別人了。且每次都能找出充足的理由:學生上課睡覺了,不按時完成作業了,考試左顧右盼了,晚修教室聲音太大了。每每看到這些。我都忍不住數落數落學生的不爭氣。學生在我眼中,似乎就是這些缺點的代名詞。時間一天天過去,班風、學風卻毫不曾因我的挑剔而好轉,相反,班級變得更加沉悶。我心中有幾千個十萬火急。那日「訓」完學生走出教室。班長追上我,誠惶誠恐道:「老師,能不能找找我們身上的優點,表揚表揚我們?」

( 1 )該教師的問題你遇到過嗎?你是怎樣處理的?

( 2 )運用相關理論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並找出對策。

5. 發展性評價的基本要求是什麼?談談你在學生行為表現觀察方面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6. 您在學生評價中採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第六章 家校關係中的師德

教師和家長的關係是教師人際關係中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且教師和家長交往的程度、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重視家校溝通,在尊重家長的前提下探尋多種形式、深層次、有效的溝通,並且對於那些特殊家庭的兒童要特別的關懷,關心愛護他們,扭轉特殊家庭對他們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一節 重視家校溝通

學校作為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機構,有著明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到每一個中小學生,學校教育把著眼點放在提高個體的身體與心理的基本素質上,不僅重視文化素質的培養,也重視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學校的教師是經過嚴格培訓的,不僅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的知識,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往往能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確保完成特定的教育內容,保證學生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而家庭是每個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而且在一生中都將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早期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對個人的發展和學校教育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但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內容其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中,不一定有學校那樣鮮明的教育目的,有的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經歷、生活體驗來設想孩子的未來,他們從自身的需要、喜好和願望來培養和塑造孩子,希望孩子將來能生活得比自己更好,甚至「成龍成鳳」、出人頭地。這些教育目的和學校的教育目的可能會不一致,這就需要家校做好溝通、協調、合作。家校溝通有利於促成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標達成一致。統一對學生的教育要求,使雙方互相了解各自的教育內容,完成各自的職責。對他們施以一致的教育影響,以產生強大的教育合力,確保學生身心協調、全面發展。

一個家庭教育的啟示

秋季以來,在江西吉水縣,毛凌志成了當地的名人,這是因為他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毛氏兄弟的風采,一時被吉水人傳為佳話。於是,有人議論:毛家倆兄弟真有出息,而更多的人則稱讚:毛凌志教子有方。毛凌志的教子良方是,除了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啟蒙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外,還有一個「絕招」就是家校配合。

兩個兒子入學的第一天,毛凌志不僅僅是給他們報名,還主動 向老師介紹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從此,每隔幾天,他就要到學校去一趟,跟老師們交流交流。 1987年,毛凌志從本縣的八都鎮調到縣電視台工作,兩個兒子還留在離縣城幾十里的鎮中心小學上學,毛凌志時刻牽掛著兒子的學習。每次回八都,他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到學校去了解兒子的學習情況。他找班主任,問一問孩子的整體情況,能不能按時到校,在班裡愛不愛做好事等;再找 任課老師,了解孩子的各科學習情況,包括作業能不能獨立完成,是不是按時交,課堂上是不是注意聽講,愛不愛舉手發言,回答問題是否準確等;最後,他還要找兒子的同班同學,了解小哥倆在同學中的表現。回到家裡,他先一頁一頁地檢查兩個孩子的作業,再逐一與他們交流,指出他們每次作業的優缺點,有錯題的,要分析錯題的原因,然後把自己在學校里了解的情況反饋給孩子。

後來,兩個兒子都到縣城讀書,爺兒幾個朝夕相處。毛凌志覺得要教育好孩子,必須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時刻在想些什麼,同時,還要了解孩子交際的「小圈子」,走近孩子的同學、朋友、老師,看孩子時刻在做些什麼。作為家長,他不僅和孩子的老師交朋友,還和孩子的要好的同學交朋友。正常情況下,毛凌志每一周都要到學校去一趟,同樣是找老師、找同學,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尤其讓師生們佩服的是,毛凌志每次了解孩子的情況,絕不是走過場。因此他們也從來敷衍不得,不僅要講出小哥倆與別的同學共性,還要講出他們的個性;既要講出優點,還要指出有什麼不足。

父親的良苦用心,兒子深知。兄弟倆平時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在學校里各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優秀。

毛凌志對於兩個孩子學習上的關心和生活上的關心一樣,可謂無微不至。他除了每天督促孩子預習、複習功課,檢查孩子們的作業外,就連孩子每次考試的試卷他都仔細審閱,認真分析得分情況,並告訴孩子:哪些知識他還沒有理解透,哪些不該失分,哪些有待加強……尤其令兩個孩子感動的是,當他們分數低時,爸爸會對他們有進步的地方大力讚揚;而分數高時,則偏要找出不足。而且每張試卷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語,諸如「這道題目不難,按你的水平,應該做出來,因為粗心大意失分,以後要杜絕這種情況。」「這次英語分數降下來了,要注意,多給一點時間。」「數學得了 150分,不錯,但要注意不能放鬆。」為了讓孩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衡的心態,他經常在審查成績好的試卷時,總是想挑挑毛病,寫的批評意見多,這樣避免他們滋長驕傲情緒;而成績差的時候,除了具體指出錯處,分析出錯誤的原因外,大多是表揚孩子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新的進步。多數時候,他還要把這些意見反饋給老師。

(常艷春 http: //www.xugu.net/wst/p134694.htm)

家校溝通的橋樑——《家校聯繫冊》

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需要家校的相互合作與共同努力。《家校聯繫冊》是家校聯繫的橋樑之一,是教師和家長交流孩子發展狀況的一種手段,也是系統地記載孩子成長過程的一種形式。因此,《家校聯繫冊》的內容不僅要反映孩子在學習、生活和遊戲活動中的表現,而且還要全面反映孩子整體發展的水平。

1999 年,我校自行設計了《家校聯繫冊》,包括孩子在校行為評價和在家行為評價兩個方面,在校行為有 12項指標要求:

1. 上課遵守紀律,專心聽講;

2. 積極開動腦筋,大膽舉手發言;

3. 認真按時完成各種作業;

4. 自覺參加各種課外學習活動;

5. 勇於克服困難,有毅力;

6. 尊敬老師,虛心聽取老師的建議;

7. 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善於交往;

8. 積极參加學校、班級的集體活動,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

9. 珍惜糧食,不偏食、不挑吃;

10. 做好「兩操」,積極鍛煉,動作協調敏捷;

11. 自護意識強,不搞危險性遊戲;

12. 環保意識強,不破壞公物,不亂扔廢物。

在家行為有 10項指標要求:

1. 能合理安排學習和閑暇活動;

2.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主動與家長交談(彙報)學校大事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等情況;

3. 做事有分寸,講禮貌,能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4. 不向大人索要東西,勤儉節約,不亂花錢;

5. 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按時起床、睡覺、洗漱等;

6. 能關心他人,不無理取鬧,不妨礙他人的工作和學習;

7. 能和其他小朋友熱情交往,不蠻橫,不狂妄;

8. 不去不宜的公共場所遊玩;

9. 自己準備學具,自己整理書包;

10. 外出、離家要跟家人打招呼,不讓家長擔心。

《家校聯繫冊》以兩周為區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在校行為先由學生對照 A、 B、 C的等級要求進行自評,再由小組同學互評,最後由班主任進行終評,並留言提示。在家行為先由孩子自評,再由家長終評,並在留言欄中寫下對孩子滿意或不滿意的地方,同時寫一些對學校和教師的建議。

在使用《家校聯繫冊》時,我校對教師和家長提出以下 4個要求:

1. 明確要求。教師和家長首先要把具體的行為指標和要求向孩子講清楚,使之成為孩子的行動指南。

2. 細緻觀察。教師和家長要認真細緻地觀察孩子的表現,掌握孩子的實際發展狀況,作出客觀、實事求是的評價。

3. 體現主體。孩子是評價的對象,更應該是一個評價者,教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突出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學會自主評價,自我管理。

4. 因人而異。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標,設置不同的時間範圍,使孩子在原有發展水平上有所進步。

《家校聯繫冊》的使用是一項十分繁瑣的工作,基本上要佔用 班主任老師兩個半天的時間,開始使用時,工作阻力也特別大,為了降低 班主任老師的工作強度,可以將全班同學一分為二,一半單周反饋,一半雙周反饋。同時,學校加強監督力度,把《家校聯繫冊》的使用情況納入班級考評,使《家校聯繫冊》得以順利實施。

三年來的實踐證明,使用《家校聯繫冊》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家長的配合,有的家長還和教師商討教育方法,增進了家長和教師的情感和友誼,密切了家校聯繫,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利於教師的教育。通過孩子在家行為的反饋,有利於教師確切地掌握學生思想、行為和品德等表現,可以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對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和校風具有明顯作用,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孩子可以看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可以培養孩子的鑒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通過孩子的自評、互評,增強孩子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民主意識。

(李福生)

一次別開生面的家長會

通常的家長會,都是「教師講、家長聽」,把學生置於門外,教師向家長片面地表揚、批評部分學生。這麼做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學生在班裡學習、生活的時間要比教師長,他們比教師更了解班裡的情況,更能準確真實地反映班裡的問題,學生才是班級的主人。因此,我們組織的這次家長會打破先例,以「你能來真好」為家長會主題,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

在開家長會之前,要在班上廣泛徵求學生意見:「我們向家長彙報什麼,以什麼形式彙報 ?」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班委把要彙報的內容寫成書面總結,交給教師修改,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都精心地指導,反覆地修改、演練。

家長會終於盼到了,學生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布置得井井有條,展覽角、板報、每個學生的作業本都展現在家長們的眼前,使他們通過全班情況來認識自己孩子在班中的位置,同時向家長們介紹了這樣做的想法,希望家長們重視孩子們的發言。只見孩子們從容地走上講台,精彩的彙報贏得了家長們的陣陣掌聲。雖然他們的言語有些稚嫩,但使我們成人真正走進他們內心,了解了他們。這些孩子在家長面前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家長因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才能而感到欣慰,這部分孩子也因此會更加自信,並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別的學生和家長,看到台上同學的表現,也會受到激勵,加倍努力,爭取下次也要展示自己的風采。接著朗讀了班裡的優秀作文,又請了兩位家長介紹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學生、家長一起參加家長會,從中他們既看到了孩子們不可估量的潛力,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不足,更了解了如何以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作為一名新世紀的教師,在新世紀素質教育的呼喚下,要時刻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把更多的學生推向「展現自我的舞台」。

(王妍教學與管理, 2003 2)

一家長的學校開放日感言

最近我參加了一次遼寧省遼陽市實驗小學的學校開放日活動。學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學校開放日感觸頗深。

首先,學校通過舉辦學校開放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家長了解了學校。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特色及發展方向,知道了學校的教育重點在哪裡,教育理念是什麼,教師的教學方式如何;幫助家長及時了解當前教育形勢,更新教育理念,不再像以前那隻盲目地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且通過這些活動,還能夠促進學校、教師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斷地提高教育質量。

其次,實現了家校互通、互動。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也不僅是教師的任務,更需要家庭配合學校的教育。通過這些活動,加強了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繫。讓家長、教師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實現家校配合,更好地教育好我們的孩子,使其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創新精神、個性特長和很高審美情操的學生。你看,在開放的課堂上,孩子們無拘無束、自由發揮的發言,積極踴躍的快樂的精神風貌,不就體現了家校互動的積極作用了么!在這方面我的體會更深。我兒子的 班主任老師是一位積極進取、敬業的好教師。她不僅有著很高的教學水平,而且非常提倡賞識教育,堅持不懈地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她的學生,從不打罵學生,對孩子的小缺點小毛病時常是暗中提醒和幫助,經常鼓勵學生,讓學生學會賞識自己; 班主任老師還經常和家長聯繫,溝通了解孩子們情況的同時交流教育方法,把這一先進理念灌輸給我們,讓我們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在教師家長的密切配合下,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

實踐證明,學校開放日等活動是成功的。願我們的孩子在實驗小學能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也衷心地希望學校提供更多這樣的溝通平台,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

(馬維君 http: //www.lybtsy.com)

上述四個案例中,學校、教師與家長利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很好地實現了家校溝通,受到家長的歡迎。特別是第一個案例中,家長能主動並經常與學校聯繫,真實介紹學生在家的表現,精神難能可貴,並且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有所得,也說明了家校溝通的重要意義。現實中許多家長願與教師取得聯繫,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及時溝通,影響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機會。教師要主動與家長聯繫,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和協調,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要求,更會使教育教學工作順利地進行。家校溝通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家訪

家訪就是教師利用課餘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走訪學生家長,同家長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長的狀況,了解學生在家庭的成長曆程,同家長交換教育學生的意見等。家訪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普訪,另一種是有針對性的家訪。普訪,就是在確定入校新生的名單後,針對每個學生進行一次家訪。普訪使教育工作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有針對性的家訪則是教師解決學生教育問題的常規工作。教師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家庭的有關情況,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現,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方式對孩子個性形成的影響。

針對性家訪主要是針對某個問題進行的,主要是解決學生的缺點、問題,但也可以是為表揚和鼓勵學生而進行的。有時為解決某些問題,教育某些學生需要多次家訪。

(二)家長會

家訪有利於解決學生存在的具體的個性問題,家長會顯然更有利於解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家長會對於家校溝通,向家長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辦學思想,指導家庭教育並爭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般情況下,家長會主要是指由各班班主任組織召開的班級家長會,主要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有計劃地設計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與家長及時交流情況、溝通思想感情。這樣的家長會一般可每學期安排 3 次:

1. 開學報告會

以教師講話為主,主要是布置一些學校的要求和班級工作的計劃,動員家長主動參與和配合。

2. 期中交流會

教師向家長通報半學期來班級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存在的問題、分析期中考試的成績,徵詢家長對改進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為家長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

3. 期末總結會

向家長總結一學期的班級情況,動員家長在假期加強對孩子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督促和幫助,有時還要涉及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思想意識、人生觀念的確立;交通安全、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以及智力的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

家長會一定注意不要開成教訓批鬥會,不向學生、家長施加壓力,而要本著尊重家長和學生的原則和家長溝通,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措施。

(三)學校開放日、展示日

學校在預定的時間內,有目的、有準備地請家長來校參觀或者參與教育活動的一種綜合性活動。其中,學校開放日一般是每學期開展一至兩次,班級開放日不定。一般開放日安排主要活動的內容是:

( 1 ) 學校概況介紹,如學校集體獲獎名次、獎旗、獎狀、獎盃、證書和活動剪綵,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徵求學校辦學意見等。

( 2 ) 開放學校的圖書室、實驗室、電教室、多功能廳等。

( 3 ) 家長來校聽課、參加主題班會等。

展示日主要是學校有準備地展出教學成果,比如學生當場進行各種比賽、表演、展示書畫、演奏民樂等。展示日的活動一般安排在假期中進行。通過學校開放日和展示日使家長熟悉學生的教育環境,了解學校的日常工作,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配合學校將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延續到家庭中來。

(四)家校聯繫簿,又稱家校聯繫手冊

學校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教學實際設計的一種記錄手冊。具體內容應該由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探討而定,並形成一定製度,以保障其長期順利進行。具體實施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例如,上海陸行北校的學生人人都有一本記事本,學生每天都在該記事本上記錄學校的安排、通知及課後要完成的任務;教師也每天在上面記載每個學生一天的學習、紀律、品質等方面的表現,記錄每個學生每天到校、離校的時間,交由學生帶給家長;家長則將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或與教師的交流寫在聯繫簿上,再由學生帶給教師。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和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和學校不同環境的表現是否一致,從而避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脫節。

家校溝通還有許多其他形式,例如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庭教育報等,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需要來開展實施。

總之,學校和教師要重視家校溝通,轉變傳統觀念,和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關係,採取具有實效,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樂於接受的方式搞好家校溝通。這不僅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實際意義,也是讓家長了解、理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新時期的教師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背景下,要重視並加強家校溝通。

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教師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取得家長的緊密配合。第一,從法律意義上講,家長應對學生負責,因此教師應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隨時隨地通知給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第二,孩子對教師的態度通常也受家長的影響。當家長對教師感到滿意時,他們的孩子就可能聽教師的話,在學校有良好的表現,並對教師的鼓勵有積極的反應。第三,家長對教師來說是寶貴的可用資源,他們會主動花時間輔導自己的孩子,幫助教師列印材料,並就某一個主題和孩子分享他們的經歷。第四,在某些情況下,當學校和教師的獎勵及懲罰措施的力度不足以鼓勵學生有令人滿意的表現時,需要家長配合為孩子制訂一個新的教育計劃。由此可見,處理好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關家校溝通的論述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進行教育。學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指導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要密切與學生家長的聯繫,堅持進行家訪;不指責、訓斥學生家長。

——教育部關於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2000 年目標實施的階段性評估和研究表明,家長的參與和兒童的學業和行為表現有密切的關係,家長的積极參与對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起了良好的作用。

——美國教育目標委員會

1993 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美國 2000年教育目標法》,提到了美國 2000年的 8項教育目標,其中之一為「所有學校都要促進他們與家長的夥伴關係,使家長更積極地參與促進兒童增長社會知識、文化知識和培育情感的活動。」

第二節 尊重家長

現代社會,平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每個人無論是在法律規定還是在人格發展的本質上,都是平等、獨立的主體。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雖然會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狀況,但是無論哪位教師、家長還是學生,大家的社會地位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現實中經常出現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現象,這是因為某些機制還不十分完善,個別人道德素質較差,缺乏法制觀念,侵犯了別人的正當權利。現在我國正進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偉大建設,就是要從根本上扭轉社會上存在的不正常現象。教師作為未來人才的引領者,更需要較高的自覺意識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尊重學生,尊重家長。

家校溝通技巧實錄

尊重家長是班主任與家長進行良好合作的前提

班主任的工作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又使得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成為一種必然。

面對班內 42位文化、職業不同的家長,我相處的原則是「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在與家長交往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這個原則,始終把自己擺在與家長平等的位置上,不以老師自居,使我與家長之間真正成為真誠、平等的合作夥伴,形成一種教育合力。

作為班主任,與家長的接觸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管家長的地位怎樣,我都把他們看成是學校的客人,是實施教育的夥伴。例如,我班的李晨晨同學,前一段時間學習下降了,上課也愛走神,我想和他家長談談。但他的父母都在綠化隊上班,這段時間因為搞綠化很忙,每天很晚才能回來。於是,我就主動與他家長聯繫,讓他家長晚上等我電話,進行電話訪談。這樣既把事情說清楚了又省去了家長的時間,他的家長為此非常感動。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保持著這種聯繫方式。

另外,每次與家長見面時,我要求自己做到:起身相迎並讓家長主動坐下,我認為這樣做可以拉近 家長與老師的距離,家長會認為老師是真誠、主動的。同時,這些無聲的語言對於我們促進班主任的工作大有好處。

在新的形勢下,班主任與家長的良好合作,將會對班集體的建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些必須以尊重家長為前提,讓家長真正感到「師者父母心」。

傾聽家長的訴說

一天晚上九點多鐘,常月聰的媽媽打來電話,情緒激動,甚至有些憤怒,向我講訴那天晚上興趣活動時,常月聰被同學欺負,老師也沒有管的經過……這一講就一個小時左右,最後說的話擲地有聲——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打算轉學,費用不成問題。在她講的整個過程中,我除了靜靜地聽,幾乎沒有說什麼。聽完之後,我說:「家長,我非常理解你此時的心情,明天,我了解情況之後,再交談,好嗎?」

第二天,我了解情況之後,發現沒什麼大不了的,主要是孩子自己多疑,覺得同學們不喜歡她。根據這個情況,朝會的時候,我對同學們說:「今天的朝會,主要是誇誇常月聰……」同學們誇完之後,我接著說:「我記得,三腳走跑,我班榮登冠軍寶座,這與大家的努力息息相關,其中常月聰——」同學們馬上回答:「以摔斷半顆牙為代價。」「我記得,常月聰的佳作常常被我們欣賞,其中《滇池之旅》……」同學們如數家珍:「被評為市一等獎……」「誰是她的朋友呢?」很多同學舉起手……我對淚盈盈的常月聰說:「真羨慕你!有如此多的知音!而且,還有一個深愛你的母親!」

朝會後,我問常月聰愛自己的母親嗎?她點點頭。我說你給母親打個電話,別讓母親擔憂,好嗎?她點點頭!

中午,她的母親打來電話,態度大變,談得很投機,她說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庭院里練不成千里馬……

由這件事之後,我再思考:被動溝通的時候,平心靜氣地傾聽非常重要,能快速找到應對的措施,把教育的意圖隱蔽在友好的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通過曲線到位,把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家長自身的要求!

(張秀家校溝通技巧實錄 http: //www.e91.cn/Article_ShowJxt.asp?ArticleID=1349)

上面第一個案例中,是一名教師尊重家長的深切體會與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第二個案例中,該教師認真耐心傾聽了家長的不滿,分析了問題所在,找到了合適的解決辦法。這兩個案例雖說事小,但處理結果是顯著的。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欣賞他人優點的教育,讓同學們的關係更加融洽和諧,同時不失時機地維護了家長的威信,更使家長受到了啟發和教育,密切了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使班級工作得到家長的有力支持。

(一)新時期教師尊重家長的要求

1. 尊重家長,樹立家長的威信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使得人們的各種觀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就家庭觀念來說,「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觀念已逐漸被「只生一個好」、「男女都一樣」等觀念取代,家庭中的教養方式也從專制型向民主型轉變。家長對孩子也更加尊重,給予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注意到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等。但是在現代比較自由、民主的社會環境中以及家庭氣氛中,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自由意識膨脹,許多孩子已經聽不進父母的教誨或當作「耳邊風」,甚至跟家長瞪眼、鬧彆扭,產生對立情緒。尤其是處於以「叛逆」為重要特徵的青春期的學生表現更甚,這種情形使很多家長感到家庭教育力不從心,拙於應對孩子的成長和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首先要帶頭尊重家長,傾聽家長的意見,樹立家長的威信。千萬不能以自己的特殊的教育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對家長使用教訓的口氣或指責的態度,表現得盛氣凌人,粗暴無禮,損傷家長的人格尊嚴。教師在與家長相互交往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維護家長的自尊和威信。特別是那些學習落後學生的家長,教師要表現出一定的教育機智,察言觀色、掌握分寸,既讓家長了解到學生的在校情況,又維護了家長的面子。特別是不能在家長會上或班集體中指名道姓地責備他們的子女或學生家長,使學生或家長感到羞辱或難堪;有些學生的錯誤儘管與家長有關,但也不能隨意批評。總之,損害家長威信的行為同時也在損害教師本人的威信。並且還會造成教師與家長的感情對立,更不利於調動家長的積極性。

教師不僅要做到自己尊重家長,還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尊重家長。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家長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教師一方面要善於發現和肯定家長的優秀品質,同時要教育和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父母的閃光點和有益的東西。這樣,家長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在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威信。

2. 做好教育分工,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不同但又聯繫緊密的教育陣地,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孩子進入學校,教師承擔著主要的教書育人重任,在家庭中家長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師應主動地加強家校溝通,爭取家長配合,不能把家長當作教師在學生家中的影子,隨意給家長提要求、布置各種任務。如要家長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督促孩子背課文、輔導孩子寫作文、批改作業、日記等,項項都十分具體,處處要家長簽字,弄得家長筋疲力盡。還有一些調皮學生的家長更是苦不堪言。教師過分要求家長其實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轉移矛盾,結果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其本來意義,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

3. 平等相待,把握原則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齡段對教師與家長的交往程度和方式有著不同的要求。幼兒園、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聯繫。因為這一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影響深遠,需要教師與家長緊密配合,採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知識、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有著複雜的外界環境影響,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引導。不管教師的工作如何繁重,家長的地位如何,都要做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主動聯繫、溝通,了解學生的情況。同時不能因家長的身份等原因,或是為了贏得家長好感而互相恭維甚至隱瞞學生的情況,總之,雙方要互相學習、開誠布公、實事求是、平等相待。

4. 端正交往動機,對待家長一視同仁

人的每項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並指向一定的目標,交往活動也不例外。教師與家長交往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交往的核心是學生,交往的內容是圍繞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生活等,不能有其他一些不良動機。如有的教師接受一個新班時,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生家長及其親朋好友的工作單位、職務、聯繫辦法等,到了一定時刻,就向家長提出各種要求,有時是買優惠商品或讓家長提供某種方便,更甚者還會要求家長幫助解決親屬入學、招干、工作調動等。這樣的交往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和內容,將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也導致教師對感覺有用的家長熱情、尊重、聯繫多些,對學生偏心些,對一些覺得用處不大的家長就疏遠一些,這樣不僅造成了不公平對待學生的現象,還嚴重影響教師形象,降低教師的威信。為此,教師對學生家長不能懷有其他不良的動機,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家長,特別是對那些有困難或特殊家庭的家長,更要有同情心,給予更多的尊重和關心。

(二)教師尊重家長的具體措施

1. 主動聯繫,及時溝通

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主要責任。因此,在與家長交往中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同家長進行聯繫和溝通。可通過電話、信箱、家訪等形式進行交流,將雙方的觀點、意見互換並最終取得一致的認識。內容主要有:學生在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表現以及雙方的看法,對學生髮展趨勢的估計以及準備採取和應該採取的態度和對策,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理解,對教育規律的認識以及彼此身負教育的責任、方法和結果的體會等。「知子(女)莫如父(母)」,家長最了解孩子的性格、習慣、品德、興趣愛好等心理特徵。教師面對眾多學生,不可能似家長那樣對每個學生做到深入和細緻的觀察和分析,由此,教師與家長主動聯繫、及時溝通,更利於對學生的成長。

2. 聽取建議,積極配合

每個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且每個家長的期望都是具體的、不盡相同的。具體到學生上學階段,家長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讓孩子在班級中擔任班幹部鍛煉鍛煉,有的一心一意讓孩子有個好成績,有的想讓孩子多才多藝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家長們的願望,進而正確、科學地加以引導。聽取、支持家長對孩子正確的期望,互相配合,找到教育學生的結合點。對於不合要求或期望的行為,要加以引導、消除,盡量減少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總結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經驗,值得教師借鑒和吸取。有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顧自己的教育生涯時寫道:「我是孩子們的老師而孩子們的家長是我的老師,是家長對孩子的愛升華了我的教師責任感,是家長們的摸索和積累為我找到了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成功捷徑。」

3. 傾聽家長意見,勇於承擔責任

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尊重的表現。許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能認真傾聽,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意圖,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家長因為對學生的愛護和期望,除了對學校、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外,有時還會有各種各樣的不滿和意見。這時就要求教師能認真地傾聽,如果真的是學校或教師的失誤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就要勇於及時承認錯誤,主動承擔責任。有的時候可能教師在耐心地傾聽完家長的意見後,家長的「氣」可能就消了,也許就會意識到本身的一些不對和失態,反而又向教師道歉了。事實上,家長能向教師反映情況,是對教師的信任和尊重,也有助於教師不斷完善自己。

4. 宣傳教育科學,改進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種學問,一門科學,一項藝術。教師都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理論,並進行過相應的專門訓練,熟知教育規律,積累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不少教師在從教實踐中還在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規律和方法。大部分家長由於成天忙自己的事業,回到家裡又忙於生活和休閑,對教育規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學習,憑感性來教育孩子。

5. 尊重家長,就要為家長負責,為家長著想

幫助他們解決缺乏教育科學的苦惱,可向家長們宣傳教育科學,指導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明確教育目的,掌握教育規律,運用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成效。首先,要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摒棄落後、錯誤的教育觀念(如「不打不成才」、「小孩學習就是死記硬背」等),要從多了解、多關心、多鼓勵、多幫助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二,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長期、系統、一致」的教育思想。明白對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細緻的、複雜的過程,不能忽冷忽熱。例如考前不聞不問,考後看重成績,不及格就打就罵。應該每日關心孩子的學習,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及時了解、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生活上的一些具體困難。其三,要選擇好時機,把握好分寸。不僅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存在「敏感期」,對於具體教育問題也存在一個最佳時期。例如學生犯錯,有些需要及時糾正,而有些要「冷處理」。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例如,有些家長整天不聞不問孩子的教育,有些則整天嘮叨個沒完沒了,這兩種現象都難以產生積極的效果。

當然,現實中對家長的尊重要體現在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上,上面所說的主要是針對教育教學所講的,具體的交往中還需要每位教師具體體會,本著尊重原則進行。

尊重家長是新時期師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家長是和教師一樣的平等主體。在我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人為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教師與學生家長也是不平等的。這種影響現在依舊存在,加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的影響,以及部分教師對自身角色認識的誤差(認為比家長擁有更多的教育能力和權利等)。因此,一些教師與家長交往時缺乏尊重的態度,對家長呼來喝去,甚至進行訓斥、指責、諷刺、挖苦等;也有部分家長缺乏正確、積極的態度,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教師,依仗權勢或蠻橫無理向教師提出過分要求,甚至與教師發生各種衝突。這些問題的存在和出現,更需要我們本著平等的觀念,互相尊重。

尊重家長和尊重學生是一致的。尊重學生是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和體現。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學生本人,更要尊重其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家長是學生最親近的人,是和教師同樣重要的教育力量,許多方面甚至是教師不能取代和不及的。家長的自尊水平對學生的自尊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在許多方面學生就是家長的化身。如果教師對學生家長不尊重,不管他如何表現出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這種不尊重行為已經深深地刻在學生心中,不僅使學生感受不到尊重,還很可能會感到教師的努力是一種虛情假意。實際上也就是,如果對家長不能夠尊重,對學生肯定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可能有時家長確實有問題,如有一些不良嗜好(酗酒、賭博等)或者胡攪蠻纏、道德敗壞、違法亂紀等,使得許多人對其難以尊重,可能學生本人也難以接受。但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覺和寬容,還是應該正視家長的不足,採取理智的態度,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教育,一種喚起學生自尊的教育行為。可以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尊重,因為無論如何,家庭永遠是學生精神最後的家園。當然,對於學生家長嚴重的錯誤,還是要讓學生加以辨別和清醒對待。

怎樣處理好教師與家長的關係

1. 教師與家長應建立平等的關係。教師和家長都是以教育好學生,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共同目標的,應該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關係,只有平等才有溝通的可能;只有平等雙方才不會落入誤區,形成扯皮、推諉、瀆職等狀態,齊心合力教育好學生。

2. 教師與家長要有良好的溝通習慣。

( 1)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建立聯繫,通過家訪、家長會、聯繫手冊、電話、通信、網路等多種形式,與家長互通情況,共同商討、協調教育方法、步驟。

( 2)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尊重家長,不要傷害家長的感情,要全面、客觀地介紹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情況,熱情、耐心地與家長進行溝通,要虛心地聽取家長的批評和建議,經常向家長徵求意見。

( 3)要及時地通報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的動態,特別是出現異常情況或突發事件時,要第一時間與家長溝通,及時分析原因,商討對策,共同實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 4)由於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家長不僅熟悉他的思想品德、學習狀況,而且熟悉他的性格、愛好,了解他的願望與要求。如果教師能經常和家長進行溝通,就有利於掌握學生的情況,使教育在家長的配合下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5)對於教師批評學生,有時過火或出現不當,家長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挑剔,甚至指責教師。家長應與教師當面交談,要充分理解做教師的,都是真心誠意希望自己教的學生成才,盼望孩子積極向上、天天進步,這種心情是絕對不用懷疑的。只有給教師充分的理解與信任,才會同心協力地把孩子培養好。

3. 換位思考。家長偏愛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對這點給予充分理解。我們知道,教師評價學生至少有兩個大「參照物」:一是自己過去曾經教過的學生;二是現在面對的所有的教育對象 (一個班甚至幾個班學生 )。家長評價孩子至多是兩個小「參照物」:一是自己或家人的過去;二是孩子的同伴。由此,某個孩子在教師心目中的位置和他 (她 )在家長心目中的位置肯定有差距,有時,這種差距還非常大。但這種差距並不是不能縮小的。教師和家長如果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就能夠使他們之間的認識趨於一致,從而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總之,家長與教師的關係只能是平等互助的、齊心協力的朋友關係,只有雙方同心協力且方法得當,關係才會融洽,才會出現「 1+ 1> 2」的教育效果。

尊重家長是進行有效家校溝通的前提

現代研究認為,決定一個人發展的因素是遺傳、環境和教育。家庭中親代的遺傳以及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從小到大以至成年以後,一直接受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並且還會將這種影響帶到下一代。而且,早期家庭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興趣、愛好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師加以重視。並且,我國有關教育法規中還專門對此進行了規定。在這一節中,我們已經講了家校溝通的重要意義。教師為了實現教育目標,需要家長的支持,因材施教又需要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形成教育合力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協助。總之,要想全面、真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學校和家庭必須密切配合,加強溝通,相互支持。

尊重家長是進行有效家校溝通的前提,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雙方才能互相傾聽、接納對方的建議,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獲得有效信息。有些時候,教師高高在上,對家長頤指氣使,家長迫於某種原因不得不聽從教師的話,但是這種聽從並不心悅誠服,不能真實理解教師的用意,有時甚至陽奉陰違,這也是許多科學的、有價值的教育理論不能指導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時候是因為家長態度造成家校不能有效溝通,這就更需要教師以尊重、真誠的態度打動家長,做好家長的工作,使其配合支持學校教育。

總之,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教師與家長交往過程中更是要注意這個原則,真正做到尊重家長,這不僅是道德對教師的要求,更是教育教學的需要,因此尊重家長就成為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節 關愛特殊家庭兒童

現實中人們對特殊家庭並沒有一致的認識,大部分都是從各自角度來闡述特殊家庭含義及其類型。有學者或從家庭結構方面劃分,或以家庭教養方式態度為依據,還有的從家長身份地位入手,不一而足。總之,都偏向於與一般家庭相比,認為某方面嚴重偏離常態的家庭即為特殊家庭。如把留守子女、隔代撫養、單親教育、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患重病、父母雙亡或一方死亡等作為判定特殊家庭的標準。我們從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教學實際出發,認為這些特殊家庭都嚴重影響學生身心正常、健康的發展,我們要特殊關愛這些家庭的兒童。

離異家庭子女情緒情感變化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憤怒與痛苦。父母離婚初期,子女表現極為失望,心靈上受到極大傷害。於是他們產生恐懼、憤怒、羞愧、焦慮、攻擊性行為、哭喊、做噩夢等情緒行為。這段時期一般為 3~6個月,有的可能達一兩年之久。

第二階段:盲目樂觀。在強烈悲痛之餘,約有 40%的離婚家庭子女則在悲憤期前進入盲目樂觀階段,而大多數孩子則是在悲憤期後才進入盲目樂觀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的主要表現為:對什麼都無所謂,整天嘻嘻哈哈,近似反常;當教師或朋友開導他時,還覺得是多餘的。這段時期一般不超過 2~3個月。這是一種精神亢進狀態。

第三階段:流動與出走。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處在一種「上滿弦」的狀態,行蹤不定,夜間到處亂跑,一周大概要重複 2~3次。他們喜歡置身於嘈雜動亂的環境中。上課注意力高度分散,上課溜號,曠課,不完成作業,漫無目的地流動。約有 70%~75%的離婚家庭的小學生感到一人在家恐慌,要外出「流動」。從第三階段起,經歷時間因人而異。

第四階段:終日忙碌。據統計有 30%~40%來自離異家庭子女都經歷這一階段。這個階段在行為上是忙碌的,但在內心感到壓力又是沉重的。所以他們往往表現得緊張、孤獨,感到生活的殘酷性,不願意提起父母的事情。

第五階段:渴望與思索。此時要設法擺脫僵局,使情感和周圍環境獲得平衡,並思考起下列的問題:什麼是家庭 (占被訪的 79 2%);父母為什麼要離婚 (占 75%);在父母離婚後變得成熟了 (占 41 5%)。

第六階段:獲得新生。即在情緒情感上初步恢復正常,表示能理解、容忍痛苦和不幸。這在被訪中占 75%,對小學生來說,從父母離婚到獲得「新生」,需要 2~3年或 3~5年,一般女生比男生時間要短些。

(張鐵城等離異家庭子女情緒情感特點及變化過程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0 1)

蒙蒙轉變了

上課了,鈴聲過後,教室里非常安靜。老師開始上課,學生們也認真聽著。突然「鐺」的一聲,一隻玩具車輪掉在了地上,並滾到了講台前。老師的講解也隨著這突如其來的聲音戛然而止。大家的目光一起聚集到了第三排的最後一個位置。「怎麼又是你 !手上不玩東西就坐不住了嗎 ?站起來,蒙蒙 !」在老師的批評中,一個個頭不高的男孩子站在了座位上,眼神中流露出些許茫然。「老師,才上課他就在做小動作,一直到現在……」旁邊的同桌 向老師補充著。「太不像話了,拿好你的東西到辦公室去 !」

就這樣,他又一次被帶到了我的面前。剛接手三年級一班,就有老師提醒我:「你們班上有一個留級生,特差 !」「蒙蒙,父母離異,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成績較差,上課喜歡做小動作,學習無積極性。三年級由於多門課程不及格而留級。」他的學籍卡上寫著這樣的大致情況。知道了他的情況後,我的心裡稍稍有了些準備。一開學我就找到了他,希望他能重新開始。但是事情並非所想的那麼順利。在許多課上,老師依然向我反映:蒙蒙做小動作。而且自從他留級後,班裡的孩子們都刻意地避開他,下課後也沒有人同他說話、做遊戲,更談不上同他交朋友。他自己也好像和這個班集體隔絕開了似的,不合群,也不參加集體活動,每天只沉迷於自己的玩具賽車。

如果這樣下去不就沒有希望了嗎 ?為此我又走訪了蒙蒙的家。他的父親在言談中流露著無可奈何。由於父母離異,蒙蒙在幼兒園時就由父親一人照顧。父親工作忙碌,沒有多少時間來關心蒙蒙的學習和生活。平時只要父親一上晚班,蒙蒙就一個人在家。小時候的蒙蒙活潑好動,愛說笑,很討人喜歡。但自從經常一個人後,他漸漸變得少言寡語,不愛說話了。蒙蒙的父親也漸漸失去了耐心,只要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狠狠打他一頓,希望以此來教訓蒙蒙,督促他的學習。這樣做並沒有實效,蒙蒙反而在三年級時留了級,父親不知道以後該如何是好。

特殊家庭的特殊環境造就了一個特殊的孩子。看來使蒙蒙形成現在所謂的多動、頑劣,原因在於他特殊的成長經歷。在長期孤單的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真正的關愛。在老師們一味的批評中,他變得憂鬱、自卑。「留級生」的頭銜又使同學們遠離他。父親給予他的只有巴掌和拳頭。遭遇了各方面的長期挫折,他怎麼可能做一個正常的孩子 ?自暴自棄使他最終離開了集體。我自問,難道孩子天真、可愛、率直的天性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嗎 ?不良的環境造就了他,良好的環境也可以再一次改變他。蒙蒙應該是一個正常的學生,只要讓他先擺脫這些不平等的待遇,找回自我,再給予正確的引導,他一定會好起來的。

我記得加德納在表述多元智能時曾經提到:挖掘和發現每個孩子的不同天賦,使他們最終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教育的可為之處。是啊 !蒙蒙也不是天生失敗,只是批評壓抑了他的智能表現,自卑抑制了他的智能發展,而沒有關愛的生活奪走了他活潑的天性。只要能找到蒙蒙的閃光點,並發展他的智能強項,給予肯定和鼓勵,就一定能逐步改變他在集體中的不良形象,用集體的力量和關愛來撫平他心靈的創傷,讓他逐步恢復自信,培養自律,回到班集體中來。

為此,我開始搜集智能開發的相關資料,深入觀察蒙蒙的學習生活。不僅 從主課老師那裡獲取資料,還找了一些副科老師了解他的情況。生活 勞動老師的發現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原來蒙蒙的動手能力非常強。每次老師教的手工製作他都能完成,成績很好,在生活勞動課上也願意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話也說得很完整。他還非常喜歡玩賽車,經常在生活老師搭建的車道上一個人玩賽車。我終於找到了他的興趣所在。目標明確之後,便開始了我的計劃。

那天上數學課,我刻意設計了一些和賽車有關的練習題:「誰能算出究竟是哪輛賽車開得快 ?」在眾多的小手中,蒙蒙破天荒地舉手了。他的回答完全正確。我立刻給予了表揚並走到了他的身邊,指導他的課堂作業,當我在他身邊耐心地講解例題時,那雙眼睛中閃動著的不再是迷茫,而是一種渴望。周圍的眼神也有了些變化,有詫異、有迷惑、還有些肯定。不管怎樣,我的舉動不僅觸動了蒙蒙,也觸動了大家。原來不和他說話的同桌,在兩人小組討論時也認真地和他交流起來。從那以後,蒙蒙在我的課上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觀:小動作少了,回答問題多了,他的表達能力竟然非常好,題目的算理說得很完整,看來除了身體動覺智能外,他的語言智能也很棒,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從此我經常請他回答問題,還請生活 勞動老師把他出色的手工製作在課堂上展示出來。

在全班同學一起參加的班會中,我安排了一次賽車比賽,在小組比賽中,蒙蒙獲勝進入決賽,「預備,開始 !」隨著口令聲,四輛小賽車齊刷刷地沖入賽道,「快、加油 !」大家都緊張地注視著,期盼著最後結果。「啊 !贏了。」「蒙蒙第一 !」在歡呼聲中,同學們一下子圍到了蒙蒙的身邊。「蒙蒙,你真行 !」「下次能教教我嗎 ?」「你的賽車是什麼牌子的 ?」在大家的簇擁和歡呼、七嘴八舌的問話中,蒙蒙緊緊握著手中的小車,臉漲得通紅通紅,「我、我……」「同學們,」我走到了蒙蒙的身邊,拉起他的手,對大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我們應該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多改正自己的缺點,在互幫互助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在這次比賽中,蒙蒙得到了我的肯定和表揚,他和同學們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不再歧視他。課後更有一幫賽車迷圍著他,蒙蒙開始變得活潑、開朗,愛和大家交往了。為了讓他儘快提高學習成績,我安排了熱心的班幹部每天幫助他學習,如碰到蒙蒙爸爸上晚班,就有小幹部輪流在學校陪伴他完成當天的作業。同時我也交給蒙蒙一個任務,那就是組織一支三( 1)班的賽車小隊,每周五組織一次活動。「你能把工作做好嗎 ?」「能 !」堅定的聲音、自信的眼神讓我覺得自己為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不知不覺中,蒙蒙重新回到了集體的懷抱中,變得有禮貌,樂意幫助別人,不僅是數學課,在其他課上,也一改以往的沉悶,變得活躍多了。蒙蒙本來就是一個智力健全的孩子,在開啟了心靈之窗後,他重新找回了自我,通過自我展示,證明了自己的優秀。班集體的力量讓他擺脫了對學習的厭倦,大家在學習中,平等對待,互幫互助。到學期結束,蒙蒙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成績的好壞來判定一個學生的優劣,從而壓抑了孩子的天性,阻斷了其智能的發展。學校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髮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這樣做,學生就會熱切地追尋自身內在的興趣,這種追求,不僅培養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也是他們堅持不懈努力的內在動力,也正是掌握學科原理和創造發明所必備的品質。

哪裡有成功的教育,哪裡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升華,儘管孩子們有著先天差異,但在愛和尊重以及無微不至的關心下,他們就會燃起自信之火,揚起進取之帆,不斷進步,取得更大成績 !

(快學堂)

上述案例是兩個特殊家庭兒童特點形成和轉變的過程,特別是在第二個案例中,由於教師努力尋找蒙蒙的優點,並創造機會讓它得以展示,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讓他更多地體驗成功,使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最後獲得成功。目前特殊家庭兒童增多,對我們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掌握特殊家庭類型,認真研究特殊家庭兒童的特點,做好他們的教育工作。

(一)特殊家庭類型及對學生的影響

1. 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是不健全的,父母雙方總缺少一方,健全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本環境,若是在單親環境中生長會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由於體驗不倒完整家庭帶來的快樂,加上社會習俗的影響,會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尤其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

2. 離異家庭

離異家庭是由於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手,帶孩子的一方再婚的結果,父母離異本身已經給孩子造成了極大傷害,最主要的是他們對人不再如以往那般信任,缺乏安全感。面對父母離異的嚴酷現實,孩子們承受著精神上的巨大打擊。幼小的心靈里留下的創傷並不低於離異的父母們自己。父母再婚後,孩子還要面臨一個適應的問題,還有和其他同學的不同家庭背景,都會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並且,目前我國離婚率逐步上升, 2004 年在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的共 99  5 萬對,約佔離婚總數的 62% ; 2005 年,我國離婚人口達到 178.5 萬對,北京市的離婚率已經成為全國最高,離結率高達 50  90% ,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對夫妻結婚就有一對夫妻離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離異家庭兒童的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突出問題,要引起各位教師的重視。

3. 留守家庭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搞活,技術和勞動人員的全國大範圍流動產生了新的特殊家庭。這是一種變相的殘破家庭。相對於家庭來說,這是完整的,但相對一般的完整家庭來說,它又是不完整的家庭。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目前的流動人口已達 8000 萬,如果加上漏報等因素,流動人口實際上可能有 1 億人。這高達 1 億人的流動人口不僅在城市造成了本地文化與外地文化地碰撞,影響到城市青少年的社會化環境,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婚者,他們在自己的家鄉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留守家庭主要有四種形式:父親外地母親在家;母親在外地父親在家;父母在外地,祖孫在家;父母在外地,兄弟、兄妹或姐弟在家。在這四種形式中,尤以最後兩種對子女的社會化進程影響最大。據林宏( 2002 )調查發現,有 55  57% 的留守家庭孩子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而且學生的學習情況受到很大影響,處於不利地位。

4. 流動家庭

隨著許多人員的流動,有些家庭不再將孩子留在家鄉,而是舉家流動,孩子跟著父母在外地上學生活。該類家庭成員結構較完整,主要是不定時定地隨著父母工作或有關經濟活動而流動。目前許多地方辦起「民工子女學校」、「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就是為了解決流動人員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5. 殘疾人家庭

殘疾人家庭是指學生本人或其家庭某主要成員是殘疾人的家庭。對於殘疾學生來說,往往因某種原因而發育不全,或是先天遺傳,或是後來造成,本身已經很是不幸。他們缺少和其他同學同等的身體條件,對其學習、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對於家長是殘疾人的學生來說,因為家中缺少勞動力,經濟一般說來比較貧寒,生活上困難較大,因而,對於其子女造成的危害也較大。同時社會上對殘疾人家庭缺少必要的同情,歧視現象嚴重,容易造成學生自卑、自我封閉、多疑等特徵。

6. 瀕危家庭

瀕危家庭包括「裂痕家庭」與「破裂家庭」。這些家庭中,父母關係已逐漸破裂或者完全破裂,存在嚴重的感情隔閡和障礙,用以維繫家庭穩定的感情紐帶已徹底斷裂,家庭已名存實亡,只是剩下一個法律意義上的家庭空殼而已。瀕危家庭有的長年處於「冷戰」狀態,有的則是整天吵鬧、衝突不斷。孩子生活在其間感情受到壓抑、扭曲,容易造成終日神經緊張,膽小謹慎,生怕因自己不慎造成家庭大戰,或者對家庭、社會失去信心,產生暴力傾向,嚴重者會造成學生的反社會性格。

7. 病態家庭

病態家庭是指家庭成員齊全,結構完整,但是家庭關係存在嚴重問題,如成員之間十分冷漠缺乏感情、對孩子極端溺愛或極端粗暴等。在這些家庭中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容易形成孩子自私、蠻橫、孤高、冷淡等不良性格。

當然,現實中還存在有其他類型的特殊家庭,例如家長長年患病、經濟極度困難或極為優裕等,都會給學生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使其成長受到妨礙。作為教師要認真對待,給予特別的關愛,促進特殊家庭兒童和普通家庭兒童一樣健康成長。

(二)關愛特殊家庭兒童

1. 尊重、了解學生,給予愛的彌補

關愛特殊家庭兒童就要去了解其家庭的具體情況,這種了解應是在尊重和愛的前提下進行的。特殊家庭兒童因家庭緣故,心理相應地受到一定傷害,所以平時特別敏感也很在乎人們對家庭的態度,甚至會做出違反紀律的事情來檢驗人們對他的看法。因此,我們應慎重對待其家庭,不要議論或貶低,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實際,找尋辦法幫助學生。盡量去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找到解決的途徑。並且在學生中間大力提倡友愛互助精神,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教師與學生要主動和這些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處境要理解和同情,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關心、愛護他們,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誼,使他們忘卻痛苦,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純潔的友誼。

2. 鼓勵他們積极參加集體活動,發揮特長,多給他們成功的體驗

特殊家庭的學生一般比其他學生受到的壓抑更大,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途徑使其發泄出來。因此,要開展一定的集體活動,鼓勵特殊家庭兒童參與,使其融入到集體中;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更多地體驗成功。教師要對他們的成績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評價。實踐證明,這些學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關鍵在於教師要充滿信心,善於發現和挖掘,並對他們的特長、愛好或點滴進步,能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3. 寬容、理解他們,循循善誘地消除其身上的缺點和不良影響

對表現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兒童不能求全責備,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寬容、理解他們。在一定範圍內,不要怕他們犯錯誤,應捕捉有利時機進行誘導、啟發。如果教師認定某個學生已無可救藥,那麼他真的就會逐漸走向更糟糕的地步;相反,如果認為某個學生儘管有某些缺點,但是可以改變,學生是可以越來越優秀的,那麼很可能會促使他主動約束自己,並自我激勵,逐步提高。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時會出現或這或那、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錯誤言行作為學校領導和班主任,要懂得學生的轉變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有反覆是正常的。教師一定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允許他們在轉變過程中犯錯誤,幫助他們總結教訓,樹立信心,循循善誘,以理智的方式指導他們,給他們指明成長的道路和奮鬥的方向,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4. 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許多特殊家庭學生就是因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們受到了很大挫折,而人受到挫折時,會使用一定的心理防衛機制。這些心理防衛機制,有積極的、建設性的,也有消極的、破壞性的。因此對於這些兒童要促使他們面對挫折要使用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正視現實,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首先,要教育他們正確地對待挫折與不幸,使他們明白挫折是對人的磨礪過程,不幸是對人的錘鍊過程,挫折與不幸總會伴隨著人的一生。古往今來,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逾越這兩道生命之門而走向人生的彼岸。其次,鼓勵他們積極升華。升華,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應付挫折的辦法,它是把未能實現的慾望導向較崇高的、為社會所讚許的方向的心理機制。只要教師認真分析,及時把握每一個特殊家庭學生的心態,採用各種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方法鼓勵他們積極升華,就一定能夠幫助他們戰勝挫折,走出家庭給他們造成的陰影。

特殊家庭類型多樣,而且「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會有所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滿懷愛心和用靈活的態度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特殊家庭的分類

離婚家庭:指夫妻雙方婚姻破裂,從而導致家庭解體後出現的家庭。

鬧離婚家庭:指主要雙方因婚姻破裂,想早日結束共同生活,但家庭還未正式解體的一種家庭。

分居家庭:指因各種原因造成夫妻雙方兩地分居的家庭。

寄養家庭:指夫妻雙方因無法照顧子女,而將子女託付他人照養的家庭。

罪犯家庭:指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因各種原因而入獄的家庭。

殘疾人家庭:指夫妻雙方或一方因殘疾而無法從事正常生活、工作的家庭。

領養家庭:指領養他人孩子的家庭。

「新貴族」家庭:指新時期社會中具有超一般經濟實力的家庭。

婚後重組家庭:指夫妻離婚後與他人重新組合的家庭。

(方蕾)

流動人口子女求學之路步步艱辛

本報對 2000餘名簡易學校學生的調查顯示, 90%的學生有轉學的經歷, 46%的學生轉學 2次, 30%的學生轉學 3次,轉學 4次的占 10%,轉學 4次以上的占 4%。眼下在江漢區復興村春苗學校讀初一的 14歲女孩周芬說,她在小學階段就讀了四個學校:群連小學、啟明小學、春蕾小學和創維小學。

一位簡易學校教師說:「由於外來人口的流動性大,學生轉學、新生入校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出現。本來簡易學校的學生來自各地,掌握知識的情況參差不齊,教師費了好大勁兒才把住了學生的『脈』;但沒教多久,學生的整體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教師又得調整教學進度。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消化不了是常有的事。」

不斷地遷移,不斷地轉學,極易造成學生知識的斷層。此次調查問卷顯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年齡在 6歲的占 90%,有的甚至更早,超過 10歲入學的很少。但是,在調查中,學生卻呈現大齡化傾向,十四五歲讀小學的很普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頻繁轉學造成中途停學或學習跟不上留級所致。

調查顯示,流動人口父母中, 70%的家長很少檢查孩子的作業,有兩成家長從不檢查孩子的作業。與城裡的許多父母不同,流動人口父母普遍認為:我交了錢,讓小孩子上學,檢查作業就是老師的事情。

調查還顯示,在流動人口家庭,孩子學習的必備條件都不能夠滿足。在調查中顯示,有 63%的小孩在家裡連一張像樣的書桌都沒有。

不少簡易學校的學生回去之後,蹲在地上就著一張小板凳或是趴在床上寫完家庭作業。另一些小孩則回答,他們要麼是放學之後,在學校乒乓球台上寫完家庭作業,要麼是第二天到學校上學時才寫家庭作業。

( http://www cnhubei com/aa/ca60817 hcm)

1. 你閱讀下面短文後,是否體會到教師和家長永遠是「戰友」?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所以說,「育人的四種境界」對他們都適用。但真正值得你思考的是:教師和家長如何更好地配合,才能使孩子得以更好地發展 ?

育人的四種境界

看到過一則反虛假廣告,畫面上是一株生長在精緻花盆中的大蒜,綠葉青蔥,煞是可愛,畫面下面有一行觸目驚心的大字:大蒜是這樣變成水仙的。

將大蒜吹噓成水仙確實有欺世盜名之嫌。我們知道,即使將大蒜種在金盆里,它也斷然開不出雅潔芬芳的水仙花。但是,育人之道,卻似乎不可一概而論,因為「大蒜」與「水仙」之間的神妙轉變不是絕對下可能發生的事。

若以大蒜與水仙作為比喻,筆者以為,育人當有四種境界。

其一,將水仙看成大蒜。有的人以為,既然是水仙,你就應該積極地用花朵證明自己,那沒有開放著花朵的植物,我憑什麼要將它看成水仙 ?這樣的人,沒有耐心去等,也不願意相信熱心的呼喚和精心的培育將會使那正孕育著花的植物早日實現開花的夢想。更可怕的是,我們當中有些人只會將「高分」視作「花朵」,那沒有得到高分的孩子,即使有著善良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藝術天賦、超凡的體育技能,也會被粗暴地認為是開不出花朵的大蒜。將水仙看成大蒜,以缶養之,斷水少光,忽略的目光讓它備嘗遭受冷落的痛苦,這樣,一株不折不扣的水仙,也會在淚水中變成大蒜了。

其二,將大蒜看成大蒜。這樣的眼光本無可厚非,本來嘛,那棵植物壓根就不是為了開花來到這世界上的。但是哪怕是一株不開花的植物,也應該幫助它學會欣賞花開的美麗。讓孩子學會審美,讓孩子獲得一種靈魂在高處的尊貴體驗,讓孩子即使做著最沒有詩意的事情也能有詩意的情懷。要知道,一棵具有了水仙境界的大蒜,是非凡的大蒜。

其三,將水仙看成水仙。這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管那棵植物是否延誤了它的花期,培育它的人都從不失望,從不懷疑。他精心地侍弄著它,殷切地期待著它。他在一份預支的花開的喜悅中幸福地勞作,以心中的花開引導現實的花開。毋庸置疑,被肯定的目光注視著的孩子更容易與成功牽手。然而,孩子也有沮喪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候,孩子徹底地否定了自己,他已經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比作「糞土之牆」了。但愛他的人不這麼看。他以為,水仙就是水仙。他有決心有信心將水仙從自我心靈的陰影中拯救出來,然後,和它一道迎來生命的花開。

其四,將大蒜看成水仙。你可能會說:哈,這樣的人眼力太差 !我卻要說:這樣的人,不是眼力太差,而是心力太強。大蒜確乎生來就沒有開花的奢望,它只是想默默度過身為大蒜的一生。但是命運使它遇到了那個人。那是一個有著慈母心懷且有著點石成金本領的聖人。他的出現使孩子的智慧泉開始噴涌。孩子從此就可以唱「我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見你」這樣的歌了。我想,既然「霍桑實驗」已經證明了「關注」可以使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而「羅森塔爾效應」也告訴了我們「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這樣一個有趣現象的存在,那麼將大蒜當成水仙來呵護侍弄的人,就有可能在日後嗅到世間最芬芳迷人的花香 !

(教師博覽 2004.12)

2. 下面這個事例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學過了本章內容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如果你是校長會怎樣處理呢?

一所條件相對薄弱的初級中學校長近日向記者訴苦說,今年開學之初,有幾位在小學表現不錯的學生的家長強烈要求學校分重點班,如果初一不分重點班,將把孩子轉到其他學校。為留住這幾個優秀的生源,學校最終承諾分重點班,並保證其孩子進重點班。這位校長說,由於學校的招生不是很理想,有時為了攬住生源,儘管明知道家長的要求違背了教育規律,但學校還是無奈地接受了。

3. 在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個不等式:「 5+2 ≤ 0 」 。 5 代表學生每周在學校接受 5 天教育, 2 代表學生在雙休日接受的家庭教育。這個公式意思是說,如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那麼教育效果就等於 0 ,甚至小於 0 。我們常聽有人發出這樣無奈的感嘆:五天的學校教育,經過兩天的雙休日,往往被社會上的不良影響給抵消了。你認同這種觀點嗎?你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

4. 有人說,過分關注特殊家庭兒童一方面對其他兒童不公平,另一方面更讓特殊家庭兒童感到自己特殊。你怎樣認為呢?你是如何對班中的特殊家庭兒童的呢?

第七章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師德

新時期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成必然趨勢。在教師注重專業發展、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更要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牢記身教重於言教,要說到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影響學生,做一個學習型教師;要淡泊功利,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

第一節 身教重於言教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通過示範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和一些道理。而且,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一種影響,一種教育。許多學生在日常行為方式、習慣上都多多少少保持著某些教師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甚至是一生的。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學生在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模仿性強,學習過程中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和依戀感。加上教師又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使得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起著很明顯的影響作用。

搞好環境衛生的奧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發現下面一些情況:講台上的粉筆頭,教室地面上的紙屑,走廊、樓梯上的雜物,大多數學生都熟視無睹,老師不說撿,他們也許一輩子也看不見,也不會撿。不是他們看不見,即使看見了,都認為和自己沒關係,沒有這個習慣去撿。為此,我利用晨會班會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結果仍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說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究竟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見垃圾就撿的好習慣呢?我冥思苦想,終於眼前一亮,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讓學生去撿不如我撿。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學生。我在尋找著機會。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我剛走進教室,便發現兩名學生圍著衛生委員在爭論著什麼。經過詢問,我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衛生委員在課間檢查地面的時候,發現了在兩張桌子之間有片紙屑,可是那前後兩名學生都不承認是自己掉的。我見此情景,二話沒說,分開他們,彎下腰撿起了那張紙,扔進了垃圾袋裡。當時,教室里靜極了。我發現學生們的目光都在注視著我,有的充滿了疑惑,有的充滿了驚訝,而更多的是充滿了信任。

從此以後,我又有意識地在學生面前去撿講台上的粉筆頭,學生們紛紛效仿;我主動地去撿走廊、樓梯上的雜物,學生們紛紛效仿;我主動地去撿教室地面上的紙屑,掉在地上的學慣用品,學生也紛紛效仿。經過這樣的潛移默化,學生們再也不用我去撿了。有一個學生風趣地說:「老師,您光榮下崗了!」師生頓時發出會心的笑聲。

這件事使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做到正人需先正己,身教重於言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使學生接受你,喜歡你,效仿你,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葉聖 陶老先生說:「凡是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此話可謂一語中的。以後我一定再接再厲,讓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去從容而又自信地面對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仲崇山 http: //www.jiaxiaotong.net/html/jspd/cgjs/625.html 2005.10.18)

身教重於言教

我在教學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高一年級有個學生,各科成績都不錯,學習也很努力,但就是字體極不美觀,卷面潦潦草草。為此,我曾狠狠地扣他的卷面成績,課下找他談話,督促他練字,但收效甚微。整齊的作業保持不了幾天就又「龍飛鳳舞」,字跡不能辨認了。一次在批改作業時,又見到了他「慘不忍睹」的作業,當時我真想讓他再重做一遍,可轉念一想:即使再做一遍,也只能增加他的厭煩情緒,只會越寫越亂,於事無補。於是,我耐下心來,在他的作業後面像平時上課講題一樣:已知、求、解、答,一字一字地逐題做了一遍。

當下一次交上作業來,我真的吃了一驚,透過那字體不很漂亮卻又極認真的作業,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受到震撼的心靈在對我說:「老師,我正在努力做好,您看著吧!」我高興地在他作業後面寫道:繼續努力,貴在堅持!作業一次次交來,這個學生的卷面情況在逐漸好轉。一次,我去班裡,發現他正在練鋼筆字,見到我,他高興地舉起厚厚的一本練好的鋼筆字,說:「老師,您看,我已經寫了這麼多了!」

( 馬瓊 http: //www.buaa.edu.cn/html/msa_buaa/dyyd/sdal/sdal15 htm)

上面兩個案例說明「一萬個空洞的說教還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學生在學校、家庭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聽成人在說教,並且成人在說教的時候總是針對學生而說的,不斷地重複、強調,以為這樣就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殊不知,學生往往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世界,並將成人的話語和成人行為放在一塊對比,從而得出自己的行為準則,他們並不是只憑耳朵聽到的來判斷。學生對親眼看到的行為無疑要比聽來的、抽象的、間接的道理認識更深刻、生動、全面。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時,這種要求首先要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用行動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可以說行為本身就是無聲的要求,無聲的語言。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指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妙得多,而且深刻得多。」無聲語言的傳播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也是最普遍的心靈與情感的傳播方式,也最能表達人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意願。所以,教師要時時注意發揮身教重於言教的作用。

(一)身教讓學生獲得相應的體驗

現代教育注重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來學習,認為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探究更能促使他們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體系。「身教重於言教」的一個重要涵義便是「說教不如體驗」。通過教師的身教,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體驗,從而強化或消除某種行為。所以,教師可以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經歷或實際的情境設計,讓學生自己體驗思考。例如,學生作業不整潔,教師可通過自己整潔、美觀的板書或作業批改讓學生體驗到整潔帶給人的美好感覺。又如有教師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遇到一位不愛洗澡的小孩,襪子連穿十幾天還不換,全身有味,讓人頭疼,可他自己卻沒感覺。後來,教師讓他洗完澡後,在一身淡香中再去看看自己那堆發臭的衣襪,在強烈的對比下,只見他表情一怔,這時該教師嚴肅地告訴他:「這就是你在旁人眼中的印象。」那孩子恍然大悟,從此改掉了壞習慣。

(二)重視身教對教師的要求

1. 強化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素質

由於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影響作用,所以教師要重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在走上工作崗位前打下良好基礎,更要在工作過程中勤於學習,全面完善自己。教師必須通過勤奮學習,不斷豐富更新知識,及時有效傳授給學生現代社會必備知識以及學生自我提高所需要的知識經驗。要增強對教育的敬業精神,嚴格要求自己,潛心培養「愛心」,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總之,要重視利用教師的榜樣作用並積極創造條件發揮好的榜樣作用。

2. 日常行為注重身教

「師範無小事」,日常行為中教師的表現學生看在眼裡,影響在心中。要讓學生做到遵守學校紀律、待人接物文明禮貌、勇於承擔責任、敢於知錯就改、面對困難毫不畏懼等,那麼教師應該首當其衝,率先垂範。如,教師平時的衣著穿戴千萬不能粗枝大葉,不拘小節,更不能奇妝艷抹,如果我們自身做不到這些,在要求學生注意這些時就沒有任何說服力。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要注重自己的教師角色,注重身教對學生的影響。

3. 治學嚴謹注重身教

教師嚴謹治學的態度能在無形之中讓學生對學習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形成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筆者有一個同學書法特別好,他說是因為中學時期一個教師課堂板書和作業批改十分認真和用心,那流利美觀的字跡,讓他受到感染而不由自主地主動練起了字;課文《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以及對科學的求實和探索精神,讓魯迅很是敬仰而且使他受到很大影響,在以後魯迅的寫作生涯中,魯迅就非常嚴謹。

4. 教師身教要前後一致

對於學生來說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教師一致的要求就顯得很重要,不僅要爭取學校家長保持一致,而且自己的前後言行也要保持一致。不能反反覆復,這樣只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一致的行為準則。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同時還要提高道德修養,提高自覺維護一定規則的能力。例如,魏書生當班主任,常年堅持在教室工作,當了教育局長仍然堅持天天給學生上課,樂此不疲。他不僅讓學生從他身上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教育的魅力,同時,他也從學生、課堂中找到了自己事業的「源頭活水」。

名人論教師的身教

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對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極為重視。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王夫之說:「身教重於言傳。」

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教師:「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效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對青少年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教科書,什麼樣的思潮,什麼樣的獎懲制度,都不能代替的。」

對於教師的身教作用,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作了很好的概括:「教授一門課,這是基本工作,但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處處模仿教師。所以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迹。正因為這樣,所以一個教師也必須好好地檢查一下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孩子們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須知天地間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生心理各種微妙變化更加敏感了,再沒有什麼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捉摸一切最細微的事物。」

可見,教師本人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

第二節 說到做到

說到做到是教師職業承諾的重要體現方式,高水平的職業承諾是教師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內在動力。具有高水平的職業承諾,就會更加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就會充滿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更加負責,對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各項承諾就會認真兌現,而且更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本人威信,引起學生愛戴,自己在教師職業生涯中也能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滿足。

要說到做到

在一天下午的教育活動中,邵博文輕輕走到我面前說:「老師,今天晚上是我當值日生嗎?」我看著他一副認真的樣子,隨口說:「是,」並小聲囑咐說:「一下課,你第一個就去洗手做值日。」他美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不料,由於課結束時與吃飯時間銜接很近,課結束時飯已送到班上。這時候,已來不及組織值日生擦桌子,發放碗筷了,所以,我代替了值日生。當小朋友陸續洗完手進餐時,我發現邵博文一臉的不高興,一手拿筷子,一手拿花捲,就是嘴不動,我馬上意識到一定是為值日生的事情。為此,自己心理也很不是滋味,我想,邵博文是比較內向的孩子,不善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今天我的做法在他心裡則又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為使他進餐情緒愉快,我馬上俯下身子給他道歉,並許諾第二天給他安排一次當值日生的機會。這時候,我看到的是他的小臉笑了,小嘴動了。

事情雖然沒有多大,但自己的做法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很不舒服。如果當時自己考慮得周全些,與邵博文解釋清楚,就不會有今天進餐的這一幕。在今後面對孩子的承諾中,自己要以今天所發生的事引以為戒,說到做到,使自己的言行得到小朋友的信任。

(易增先 http: //www sina com cn)

「水果大宴」帶來的思考

那是 4月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邁著輕鬆的腳步走進課堂,開始了師生間的對話:「同學們,再有兩個月你們就畢業了,我想在你們離開之前舉行一次水果歡送大會,怎麼樣?」「耶!」學生們高興得手舞足蹈,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於是,我趁機說:「下面就請你把自己最愛吃的水果告訴大家,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

生:我愛吃鴨梨,因為它水靈靈的,很解渴。

生:我最愛吃葡萄,因為它又酸又甜。

生:我愛吃荔枝,因為它樣子美,味道也好。

生:我最愛吃蘋果,上次我生病,王濤他們幾個來看我,就帶了一大袋蘋果。

師:在你心中蘋果代表著友誼,是嗎?

生:是的(真誠的)!

……

師:同學們說出了這麼多自己喜愛吃的水果,可是眾口難調啊 !我買水果的時候,哪種水果應多買一些呢?

生:老師可以數一數,喜歡哪種水果的人多呀!

生:可以讓同學們舉手表決。

生:也可以統計一下。

……

上述是我教統計圖一課的開場白。正因為有「水果大宴」的吸引,這堂課同學們情緒高漲,一直被積極的情感牽引著,各個教學環節都完成得很好。我知道學生們學得輕鬆、愉快,我教起來也輕鬆了許多。一整天,我都被這種融洽、和諧、積極的課堂氣氛感動著,更為自己別出心裁的設計——「水果大宴」而暗自得意,感謝它給學生帶來的動力和興趣。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眼到了畢業會考複習的日子,課下和同學們聊天時,「調皮鬼」安明陽笑著對我說:「老師,你曾說過給我們開一個『水果歡送大會』,什麼時候開呀?」其他同學也附和著說:「是呀,什麼時候開呀?我們都等急了。」「水果歡送大會?」我心裡暗暗嘀咕著,早被我拋到九霄雲外了!它只是我教學中一個小小的設計。我的初衷只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並沒有真正想開什麼水果大會。可是如果我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他們一定會失望的。於是我說:「對不起,老師都忘了,可是現在馬上就要畢業會考了,時間很緊張,等考完試來老師家慶祝好嗎?」聽我這麼一說,他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完了,完了」、「真沒勁」、「就知道是假的」……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話語使我寢食難安。

(孫麗麗 http: //blog cersp com/22773/318146 asp)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承諾多麼重要。雖然「水果大宴」的課堂效果讓該教師非常滿意,她和學生品嘗到了課堂煥發的激情,但是一句「輕言」使學生對該教師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不過在後悔的同時,該教師清楚地明白了教師的誠信對學生健康成長極為重要的意義。由此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必須履行承諾,說到做到。

(一)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職業承諾水平

教師職業承諾,是指教師對教師職業的一種認同和投入。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認知能力,更要有高水平的職業承諾。教師職業承諾與教師的工作態度、表現和繼續從事教師職業的意願關係密切,影響著學校組織的效率和功能。承諾高的教師更願意投入到能力培訓活動(如各種繼續教育活動等)中,願為取得在工作上的成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也更願意繼續從事教師職業,對作為教師充滿自豪感。

因此,通過提高教師的職業承諾水平來激發其工作積極性。當然,提高職業承諾水平,社會、學校應該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提供各種條件。不過,對教師本人來說,加強師德修養是提高職業承諾水平的重要途徑。

(二)課堂教學中遵守承諾,說到做到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就如前面所說學生有一種「向師性」,特別是幼小的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許多時候教師隨口說出一句話,學生就非常認真地對待。作為教師和其他職業是明顯不同的,我們面對的是真誠求知、正在發展的個體,教師的言行將在學生的身上刻下鮮明的印痕。因此,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注意遵守承諾,說到做到,不能為了追求暫時的教學效果而輕易承諾但不兌現。一旦承諾或規定了就要認真做到。

(三)平時教育活動中要說到做到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就崇尚誠信,平時我們常講「一諾千金」、「一言九鼎」。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譽那怎麼可以呢?說明不講誠實守信,言行不一,則無法立世,無法為人。說到做到便是誠信的重要表現。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有一個弟子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逛街,孩子鬧著也要去。曾子的妻子對孩子說:「你在家好好待著,等我回來後就殺豬燉肉給你吃。」曾子見妻子逛街回來後,就動手殺豬,妻子忙阻止道:「我只不過是騙騙小孩子,你還當真啦!」曾子正色道:「小孩子是不能騙的,你今天騙他,就是在教小孩子明天行騙;況且你騙了他,孩子從此就會不信任你了。」作為教師對這個故事更要重視,因為我們是專門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成才的。而且,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同時更是生動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固然許多事有賴於學校的一般規章,但是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於跟學生面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教師應該具有誠信的品質,說到做到,並將這種行為習慣影響到學生,而不是出爾反爾帶給學生不利的影響。

(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還要做到賞罰分明,言而有信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我們會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來要求學生。對於這些規章制度,教師首先要做到,並且在執行規章制度時,不能因為偏心或其他原因對學生要求不一,或者制定了規則後而放置不用,成為一紙空文。總之,說到做到是對教師的一項基本要求,教師在自我發展中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理解誠信

世界上有許多字詞被廣泛使用,但一旦推敲起來,卻很難琢磨它們的確切含義。語言是我們表達思維的工具,可我們對於這個正在使用的工具到底是什麼,卻不太明白,這是人類的一個獨特現象。

誠信這個詞平時也是被當作「工具」使用的,我們可能知道什麼是誠信的,卻可能不知道怎樣去施行誠信。所以當時老子非常聰明,他從來不追究概念,他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說出來,那麼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了,因此他決定不說了,只是去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國粹都說不清,中醫說不清只說陰陽平衡,詩說不清只說妙不可言,書法繪畫說不清,京劇說不清,氣功也說不清,所以中國文化的傳承往往有困難,要靠學習者自己的悟性。

聯繫到誠信一詞,雖由來已久但大家卻不知道其確切的含義,如果光靠各人自己去悟,那簡直太低效了。既然誠信那麼重要,我們就得把這個詞搞清楚。

一次,一位公司領導到我校開會,半開玩笑地對我說:「鄭校長,聽說你在教工大會上講話很精彩的,什麼時候也為公司的廠長經理們講一次吧。」當時也不知怎麼我就說「好呀」答應了下來,後來才明白不是講教育問題的,對廠長經理們能講教育問題嗎?是要我講經濟問題的,這下可難壞我了。但既然答應了人家就要履行承諾,即使沒有把握也要做好準備,硬著頭皮去講,誰讓我當時答應了呢 ?因為我認為去講不去講是誠信問題、道德問題,講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能力問題。

現在我們可以分析誠信這個詞了。這個詞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有以下含義。第一,和說話有關係,我當時說過「好呀」,誠信的「誠」是言字旁,誠信的「信」帶言字。因此誠信應該與口頭承諾有關。第二,說出的話、作出的承諾必須發自真心,「誠」這個字主要指真切誠懇,也就是心口一致, 古人叫君子無戲言,哪怕對小孩子也要心口一致。因為即使言者無意,聽者也有心。第三,說出的話必須兌現,否則就是無信。即使你當時是誠心的承諾,可如果不兌現,照樣讓人懷疑你當時的誠心。如果說「誠」這個字是管內心的,那「信」這個字就是管行為的;如果說「誠」這個字管心口一致,那麼「信」這個字管言行一致。

現在總結一下,所謂誠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是起於心終於行的人類美德,它的核心要素是言,言發於心的真實,言實現於行的真實。

如果把誠信上升到哲學高度來考量,我們會發現,在哲學的真善美三大觀念中,誠信分明指向「真」,可想而知誠信在人類文明中應該佔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上我分析了誠信的詞義,誠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講誠信呢?首先,當然是因為誠信符合道德標準。可是我認為,我們今天提倡誠信,不僅因為誠信是一種道德力,而且還因為誠信是一種經濟力,更是一種發展力。

大家想過嗎,我們為什麼會偏愛名牌產品?一定是因為名牌產品質量很高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買名牌比較放心,因為人有從眾心理,既然大家都說好,那購買這個牌子准沒錯,因為買名牌看上去花錢更多些,可是比買了不知名的牌子受騙上當要划算。逛商店也是如此,中國人講貨比三家,比完之後,你再決定購買,但是那對你來說,其實已支出了許多時間成本。現代人越來越繁忙,對一個現代人來說,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那麼崇尚名牌正是一種進步,因為名牌在降低人的時間成本,而誠信有利於雙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見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經濟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發展與成熟很大程度上是看其市場份額,不管是傳統的製造業還是新興的服務業,以及作為整個經濟動力與潤滑劑的金融業,都要看它的市場份額。如果沒有誠信就不會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就不會有發展。

學校當然不能沒有誠信,而且只要學校一加入到市場競爭中去,誠信就不再僅僅是行業道德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發展問題。

教師不能不講誠信,因為教師不僅是道德的模範,必須以誠信示人,而且教師如果不講誠信,就有失去就業機會的危險;再進一步說,教師作為發展著的人,如果沒有誠信,也就會失去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我們必須重視誠信,因為那是道德力,經濟力,發展力。

(鄭傑給教師的新建議上海教育, 2004 5)

第三節 做學習型教師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掀起了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知識、學習革命。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知識創新的速度將會大大加快,科學知識在迅速地更新,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的需要,大量的知識要通過再學習、再實踐而獲取。信息技術的發展,多種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獲得知識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也為終身學習創造了條件。

在學習型社會裡,學校仍是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依舊肩負著傳授知識的重任,教師更應成為熱愛學習、善於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應是全民終身學習的引導者、示範者、推動者。教師唯有不斷地再學習,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傳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適應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

學習型社會呼喚學習型教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家長的素質也在日益提高。如果不通過學習來及時汲取營養,我們在家長心目中作為「專業的幼兒教師」的威信就有可能會降低。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記得那是我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班上轉來一個新生,那時他的媽媽經常來園和我們交流孩子的情況。有一天她突然問我:「 錢老師,我知道在幼兒園很流行蒙台梭利教學的,您能給我介紹一下你們幼兒園是怎樣進行蒙台梭利教學的嗎 ?」我頓時傻眼了,我上大學的時候是學習過蒙台梭利教學的,可到現在早已忘記了這些理論,一時半會兒怎麼說得清楚呢 ?我當時「刷」地一下臉就紅了,尷尬地朝這位家長笑了笑。也許是察覺到了我的尷尬,她也沒再問下去,可她會怎樣看我這個華東師大出來的「專業」幼兒園老師 ?試想,如果那時我能一直不斷地學習,那麼面對家長的質疑我肯定就能滔滔不絕,得到的也就不會是尷尬而是信任和欣賞。

在工作的這幾年裡,我感到: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園老師光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廣博的知識面,有時甚至還需要一些「旁門左道」的三腳貓功夫。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的瑩瑩小朋友帶來一缸小金魚放在班上的自然角里,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可沒想到第二天小金魚全死了,瑩瑩傷心得連幼兒園都不願來了。為了搞懂小金魚的死因,我特地到花鳥市場去問了養魚的老漢,這才知道小金魚不能用自來水養。這樣一個小小的常識,我卻不知道 !我為自己的知識貧乏而汗顏。

貧乏、狹隘的知識有時會讓我們面對孩子們的天真、好奇而無地自容。如果我們能充分拓寬知識面,工作中就不會有那麼多遺憾了。下面所說的也是在我帶班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那天我上晚托班,一個小朋友突然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我嚇得全身發抖,但又馬上逼著自己冷靜下來。怎麼辦 ?去叫醫生,教室離醫務室很遠。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以前在本醫學雜誌上看到過類似的癥狀,好像叫癲癇。這種病發時,最害怕的是病人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咬自己的舌頭從而威脅到生命。冷靜下來後,我首先在班上找到把勺子,塞到他嘴裡防止他咬舌;接著,我告訴其他孩子自己要去叫醫生,交代他們不要亂動;然後,我便以最快的速度衝到醫務室……後來,這個孩子被確診為癲癇,由於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孩子安然無恙。事後,孩子的家人非常感激我。我暗暗慶幸自己在事發當時的冷靜處理,並慶幸自己剛好看過那本醫學雜誌,要不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在那以後的日子裡,這件事一直鞭笞著我,讓我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作為幼兒園老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其他知識來補充、來完善。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認為,學習的對象是包羅萬象的,學習的方式又是無所不在的。向日常生活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向各種各樣的媒體學習……只有最大限度地擴展我們的學習對象,我們的知識才會有深度、有廣度。在教學工作中學習,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學習,甚至在和孩子們的遊戲中學習……只有處處用心、日日積累,我們才會有專業可言。

(錢蘭華學習著,快樂著——做一名快樂的學習型教師學前教育研究, 2004 6)

上述兩個案例充分說明,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獲得知識的途徑不斷擴大,而且社會整體文化素質也在迅速提高。不僅科學知識的迅速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而且學生及其家長的不斷變化也督促著我們不斷學習。人們常用這樣一個事例說明教師不斷學習的重要性,據說,兩位中學生在課間談論「納米技術」,班主任和藹地說道:「快要上課了,準備上課吧,別再談吃的了。」學生很詫異。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學習型教師呢?

(一)了解學習型教師的特徵

學習型教師是在終身學習的理論下產生的,因此學習型教師的特徵就帶有終身學習的特點。

1. 學習型教師的學習是持續整個教學生涯直至一生的歷程

每一個人在任何生命發展階段均需不斷學習,學習不再是兒童或青少年特有的活動,教師更要不斷學習,才能了解所授學科的發展情況,以便傳授給學生最適用的知識技能,並且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有良好的適應性以跟上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潮流,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2. 學習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彈性的

教師除了接受正規的職前教育外,還要在從教生涯中經常參加各種繼續教育活動,當然還可以進一步升入大學接受再教育。這些學習活動可以是在學校專門進行的,還可以是教師在學校、家中等地方自學的。可以是在某種活動或環境中學習得到的,也可以是通過網路或其他形式來學習得到的。總之,學習型教師的學習體系涵蓋了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且各種形態的學習必須具有彈性、有所協調統領,不僅是學校,家庭、社區、社團、工作場所等均可作為學習的場所。學習方式也不再限於面對面的講授。

3. 強調自主的學習精神

學習型教師的學習不再是因為學校的規定而進行的,不再是在他人或組織的督促下學習的,而是自發的、主動的學習。同時既重視自發性學習,也重視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培養。所謂自發性學習意指學習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而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則代表一個人不但要為個人的學習負大部分的責任,且要知道如何學習。

4. 學習內容不再局限於專業知識,而是全面的學習

通過不斷學習,教師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增進各方面知識、技能與態度情感。在學習內容的廣度上不僅學習新知與職業技能,同時還要學習道德倫理、體能健康、美學藝術、社群關係等生活文化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學習促進自身身心協調發展的有關知識、內容和技巧等。

(二)立足自我發展,做學習型教師

1. 通過終身學習,不斷超越自我

未來的教師應該是學習型教師,應當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學內容,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並以積極健康的人格影響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藝指導學生學習。教師要勤於學習、積極探索,不斷超越自我知識、科研極限。學習應是教師教學工作外的第一要務,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重新學習,去不斷地更新觀念、充實知識、掌握方法,在客觀審視現實的同時,不斷創新和超越自我。傳統的書本中心、教師中心、課程中心等固有觀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變革和學生髮展的深層次需要,超越自我成為教師的觀念創新和行動動力。自我超越,是一個人才華逐步發揮直至極致,得到「高峰體驗」,活出生命的意義。許多教師總認為沒有發揮自我價值,沒有自我實現,就因為沒有意識和行動去超越自我。自我超越是十分艱難的,但又是可行的。教師可運用潛意識,自我激勵,發揮強大能力,不斷自我超越。

2. 完善心智模式,善於悅納學生

心智模式,即每個人看待與理解周圍事物的思維模式,決定著我們如何認知世界並影響我們如何採取行動。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的心智模式影響著個人如何應對外部客觀世界,如何採取行動,決定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候做,到底怎樣做。有些教師抱有以偏概全、先入為主、經驗主義、自以為是等不良的心智模式,對於現代社會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日益顯出其弊端。學習型教師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以開放的心態容納學生,要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人才,能夠對學生髮展中的各種需求和問題作出儘可能客觀的分析和行為,在學生面前以平等者、建議者的姿態提出改進方案,達到學生和教師「雙贏」的結果。

3. 建立共同願景,感召共同奮鬥

共同願景是組織中人們心中所共同持有的清晰的願望圖像,是由個人願景整合凝聚得來的,是整個團隊的每個成員深受感召的力量,能夠激發出強大的凝聚力、驅動力和創造力,能夠培育勇於改革、創新、一往無前的精神。教師要在學校同事之間建立共同願景,互相幫助、鼓舞,發揮集體力量,達到共同提高。並且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這些,教師要銘記「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會永遠不幹。」為了建立共同願景,教師要樂於奉獻、善於傾聽、淡泊功利、追求進步、勇於改進。總之,要以學生髮展為重,以學校發展為重,不斷完善自己。

4. 開展深度會談,發揮團體智慧

深度會談是團體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團體的所有成員,攤出心中的假設,從而真正進入一起思考。通過深度會談、團體學習,使組織成員之間達成完善、協調的一致性,強化組織思考和學習能力、行動能力,萃取高於個人智力的團隊智慧,形成團隊創造性張力,增強凝聚力,促進探索式學習。當前教改中流行的教師集體備課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團體能動性,不同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就某一個教學知識點問題深入探討,全面備課,「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抵上諸葛亮」,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堅實基礎。但是,事實上現在許多學校的集體備課流於形式,甚至成為學校管制教師的一種方式,並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造成這種現象,不僅學校有問題,教師本人也有一定的責任,主要是缺乏現代學習和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提高自己師德修養時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5. 學會系統思考,優化工作設計

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修鍊,要求人們掌握問題整體動作的本質,以提升組織整體動作的群體智力:它使人們從關心局部到關心整體,使人們從事物的緩緩變化中察覺這種漸變,採取主動措施,不等問題擴大了再去解決。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宏觀、整體、系統的視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和及時吸收學生的反饋,深刻洞察學生德智體等各方面的漸變,密切關注學生的進步和改變,用動態的、鼓勵的眼光支持和扶助學生的成長發展。

電子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電子學習( E learning),是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手段,學習者只通過交互軟體就能學習的全新學習方式。其顯著特徵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課程。電子學習便捷、靈活的「五個任何」,在學習模式上最直接地體現了學習者主動、自主學習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發展中的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最符合成人學習的特點。

電子學習方式比傳統的面授培訓模式具有一些明顯的優勢:

1. 雙向互動、實時全交互。網際網路中信息 (內容 )源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可以進行全方位的、能動式的實時互動,即主動、可控型交流。網路的這一重要特性,使網路教育成為唯一的、真正的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雙向互動、實時全交互的遠程學習方式。

2. 內容豐富和多媒體的生動表現。計算機網路具有強大的採用文字、聲音、圖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表現的信息處理功能,包括製作、存儲、自動管理和遠程傳輸。將多媒體信息表現和處理技術運用於網路課程講解和知識學習的各個環節,使網路教學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料更新,傳遞更快和多向演示,模擬生動等顯著特徵,這一點是有限空間、有限時間的其他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3. 個性化教學。在網路教育中,運用計算機網路所特有的信息資料庫管理技術和雙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統對每個網路學員的個性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可以實現完整的系統跟蹤記錄、貯存;另一方面,教學和學習服務系統即可基於系統記錄的個人資料,進行針對不同學員的個別式個性化學習建議和輔導等。網路教育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現實有效的實現途徑和條件。

4. 自動化遠程管理。計算機網路的資料庫信息自動管理和遠程互動處理功能,被同樣應用於網路學習的管理中。遠程學生 (用戶 )的諮詢、報名、交費、選課、查詢、學籍 (歷 )管理、作業與考試管理等都可以通過網路遠程交互通訊的方式來完成。因此,基於網路的電子學習是最為完整、高效的現代遠程學習方式。

另外,電子學習還有學習新知識所需時間短且靈活,記憶保持好,降低了知識傳遞過程中的偏差,學費便宜等優勢。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並啟動實施「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推動和促進大學網路學院、電大、教育電視台、電教等相關部門積極合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集人網、天網和地網一體,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相溝通的體系,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由此可見,電子學習已成為 21世紀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階梯

1 . 反思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人不能沒有反思。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反思的結果。「回首當年蕭瑟處,也無陰雨也無晴」,是蘇軾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反思。「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南唐後主李煜對失敗教訓的反思。「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既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對長征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戰鬥生活的憧憬。誰能不回憶往事呢?「好好想想,看哪裡做得不對?」更是師生交談時常用的語言。

2. 反思使教師保持一種積極探究的心態。反思使教師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他們已經告別了服從於外部「權威」、聽從別人指導自己教學的時代。有人說:「如果不進行批判反思,生活在當今就是生活在過去的牢籠里。不反思就會認為做事的方式總是劃分為正確的方式和錯誤的方式,而對與錯是由專家給我們規定好了的。」我們從別人那裡明白做事的意義,獲取行動的議程,於是教學就成為實現別人思想的一種行為。

3. 反思是教師發現自己隱性的教育思想的工具。人要學會反思,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進行分析。以前,教師手中也有研究觀察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思維工具,這就是我們從教育研究者那裡學來的教育理論知識,這是借來的「別人」的工具。現在,經由「反思性實踐」的思想,我們突然發現我們手中也有了自己的「工具」,這就是教學反思。我們經由它可以觀察研究自己的教學。那些在日常中我們意識不到的教學行為,沒有深思的教學觀念,在反思的關照下,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與觀念就會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4. 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專業發展資源的主要方式。教師的自我反思有助於改善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為教師開闢一條專業發展的新路。教師的教學經驗是教師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真正的理解和觀念是從一個人自身的經驗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反思是連接教師自身經驗與教學行為的橋樑。經驗不會自動成為自我的財富。我們看到有的教師工作了幾十年,並沒有得到較大的發展。不是說沒有經驗,而是他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讓經驗隨著時光像水一樣從自己的手指間流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毫無價值。自身經歷、經驗或實踐並不會自發轉變為人成長和發展的資源。有意識的反思、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當我們對著教學經驗寶庫說:「芝麻,開門吧!」你是否知道,打開寶庫大門的鑰匙就在你的手中,那就是反思。

蝴蝶效應

1963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 Lorenz)為了預報天氣,用計算機求解模擬地球大氣的 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緻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計算機沒有毛病,於是,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

1979 年 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微小的壞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第四節 淡泊功利

當前,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已經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就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應試教育下,人們追逐分數、升學率,從而使教學帶上了嚴重的功利主義色彩。而且在應試教育下,許多教育評價及培訓等都過於虛假,對教師、對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而且教師自身的某些行為也過於功利,對學生、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完成為國家培養接班人的重任,搞好課程改革,就必須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建設,淡泊功利,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

面對清貧,我無怨無悔

時光若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在三尺講台上揮鞭鼓舌已是十個春秋。十年里,我感受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神聖與崇高,也深切品味了教師這一職業的艱苦與清貧。教書育人確是苦樂參半的差事,樂之於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富足,苦之於物質的貧乏、工薪的微薄。曾幾何時,我也因經濟的拮据、生活的清貧發出過無奈、沉重的嘆息,可一想到 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鏗鏘話語,一看到講台下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和一張張生動活潑的面孔,我就為自己的念頭而羞愧,聊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自寬自慰,心亦波瀾不驚。

我本凡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我也神往霓虹閃爍舞榭歌台的瀟洒,也想為心愛的人獻上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但這畢竟只能給人片刻的滿足、短暫的榮耀,倏忽間就如過眼雲煙不留痕迹。唯有清苦時的磨鍊、貧困中的砥礪才是永久的財富,歷久彌珍,讓人刻骨銘心,受用終身。

幾年前的「下海熱」曾激蕩著多少人狂涌的心潮,一位在沿海如魚得水的至交為我謀到了一份薪俸不菲的文員工作,多次電告我速去加盟,身旁的親朋好友也極力慫恿我不要錯失良機,去實現那個趨之若鶩的「淘金夢」。是啊,誰不希望自己「錢」程似錦 ?但骨子裡的知識分子的清倔秉直決定了我不習慣於看老闆的臉色調整自己的表情,難以適應那種摧眉折腰仰人鼻息的打工生活,我只能與「錢」程失之交臂。

這些年來,我也有過跳槽改行去干行政的機會,但這亦非我所欲也。

清貧的日子,我與書為伴,晨誦唐詩宋詞的雄麗、清婉,夜讀中外名著的精深、宏博,與大師對話,和先哲溝通,足可遊目騁懷物我兩忘。此之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豈不快哉 !

清貧的日子,我以筆耕為樂。抒己壯志,賦我豪情。酸甜苦辣,喜怒歡愁,盡在其中;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皆拋腦後;不問收穫,但求耕耘。是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夫復何求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面對清貧,我無怨無悔 !

(謝衛面對清貧,我無怨無悔湖南教育, 2000 12)

我是教師

我是教師。

我出生於世界上第一個有疑問的孩子提問的那一刻。

我是許許多多地方的許許多多的人。

我是蘇格拉底,鼓勵雅典的年輕人通過提問尋求真理。

我是安妮·沙利文,讓一個名叫海倫·凱勒的盲聾啞女孩子感觸到宇宙的神奇,成為一名傑出的作家。

我是伊索,是安徒生,用一個個奇妙的故事啟迪心靈。

我是馬弗·科林斯,為每一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作不懈的努力。

我是黑人瑪麗·麥克略特·貝休思,為受到種族歧視的黑人們創立出一所著名的高校。

我是貝爾·考夫曼,拖著病殘的身子讓孩子們在知識的天地里健康成長。

我還有很多的名字——布克·華盛頓、釋迦牟尼、孔子、拉爾夫·活爾多·愛默生、利奧·巴斯卡格利亞、摩西、耶穌……這些名字以博愛之心和人文精神譽滿天下。

也有些名字,或許已經被人們忘卻,但它們會融入學生們在各行各業取得的成就之中,並以這種方式得以永存。

我愉快地參加昔日學生的婚禮,開心地看到他們的孩子出生,也在一些英年早逝的學生的葬禮上肝腸寸斷。

一天當中,學生們需要我成為演員、朋友、護士、醫生、教練、借款人、司機、心理學家、政治家、臨時父母……

我給學生們講語文、數學、美術、音樂,但是我知道,這些遠遠不夠,我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讓他們積極地向全社會學習。

物質財富不是我生活的目標,但是追求財富卻是我的職業。我要創造儘可能多的機會發揮學生的才智,使可能會埋沒在灰心喪氣中的才智閃現出光輝,學生的這些才智便是我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

我是勞動者當中最幸運的人。醫生是將生命帶進世界的引導員,而我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的變化,看到一個個日臻成熟和美好的生命;建築師可以匠心獨具,將一幢大廈聳立幾個世紀而仍然巍峨壯觀,而我用愛和真理所創造的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傳播下去。

我還是一個戰士,每天都要與恐懼、偏見、無知、冷漠作鬥爭。所幸的是,愛、智慧、個性、信任、歡樂、好奇心、創造力,這些都是我的盟友,它們是我堅強的後盾。

我的過去充滿了豐富而美好的回憶;我的現在既有挑戰又有歡樂;我的未來寄托在學生身上,將無比輝煌。

我是教師……

([美] 約翰·施拉特著鄧笛譯師道, 2004 5)

上面兩個案例充分說明,長期奮鬥在第一線的教師,多數是在困難的環境下,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們把學校當成樂園,把教學當成樂事,教學相長,再窮困再忙碌,心靈卻永遠充實富足。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市場經濟影響下,追名逐利,師德敗壞,弄虛作假的事情時有發生。

(一)當前教育功利化傾向的表現

1. 公開課作秀

當前許多地方的公開課、優質課、競賽課等相當於一出演練精當的好戲。公開課上,教師靈活鎮定、機智自如,學生積極活躍、氣氛熱烈;運用各種先進教育技術,課堂環節環環相扣。總之,公開課幾乎是沒有瑕疵的。聽得好評如潮,最後弄得幾乎全部獲獎,皆大歡喜。可是了解內情的人知道如此精彩的一堂課,很是巧心布置和打磨了一番。而且,隨著「級別」不同,其「精細度」也不同。校內評課,一個或幾個任課教師忙活;校外的演示課,整個學校忙活。教師要對教案反覆「組編」和「試演」,時間長短不一。然後,對學生進行調整甚至規定各自的任務,如回答什麼問題,如何回答,如何組織活動,氣氛要怎樣,教師事先都想好的。幾場綵排之後,最後,一場表演真正開始。結果,花費了教師很大精力,獲得一紙證書。更是浪費了學生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更使他們對教師、學校多了一層看法。

2. 考試作弊

一般情況都是學生作弊,可是現在出現教師創造條件幫助學生作弊。方式多樣,例如,故意漏題,教師考前反覆強調某些內容,結果這些內容原封不動地出現在試卷上,而且每次幾乎都這麼「准」;排座,考試前教師有意識地將班裡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相互搭配,以利於他們能互相「幫助」;試卷做標記,考前教學生做好統一標記,以利於評卷時很快找到本班或本校的學生卷子。筆者曾在一次某中等學校的全省統考試場的黑板上,看到沒來得及全擦完的試題答案。

3. 拷貝論文

現在網路技術發達,信息豐富,個別教師隨便上網搜集一下,就可以出來一篇很有「質量」的論文,有人總結當今「速食」論文的三大「法寶」:網上搜集相關文章,剪貼;拿來幾份類似論文,組裝;查找現成作品,照搬。而且現在部分刊物也不怎麼認真審查,只要交上版面費就可以「發表」了,也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

4. 培訓走過場

國家強調繼續教育培訓,是為了給廣大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也是保障教師權利的舉措。可是許多教師就認為只是「走走過場」,拿一個培訓證書。培訓的時候,雖然時間很短,可教師們要麼不來,要麼來了就早退,要麼就干別的,很少有全神貫注從頭聽到尾的。培訓考試雖然簡單,但有時考試監考也不嚴格,教師更是對培訓不在意。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現象如上課不講重點內容,讓學生課下到家接受教師的有償輔導;還有就是為了考試,只講和考試有關的內容,其他學生必備的利於身心發展的內容就放棄了。許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多少都會遇到一些這樣的情況。在教師專業化的今天,一定要提高警惕,作為教育專業人員,要不斷提高師德修養,淡泊功利對自己的影響,減少給學生、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

(二)提高師德境界,淡泊功利

事實上,教師對待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很大程度上和教師自己正常的生存和物質利益的需要有關。教師不是聖人,也需要正常人的一切需要,不能對教師過分要求。有句俗話說「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如果學校和社會不給教師實際上的支持,要求教師不去考慮物質利益是做不到的,因此社會應該給予足夠的支持。當然,我們在此所說的那些只為一己私利,而無視教師職業道德要求,過分追求功利的人,應該及時回頭。對於廣大生活還比較清貧的教師要逐步提高自己的師德境界,從精神上、內心裡獲得教育所帶來的幸福感。有學者認為,教師職業有三個層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責任境界和幸福境界。第一個境界,教師是把工作當作糊口的工具,因此任勞任怨、勤勤懇懇、認真上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等;第二個境界,教師把工作當作一種職業,在道德、責任、契約的約束下工作,認為勤於工作是職業本身的要求;第三個境界是指教師把教學當作一種生活藝術,一種不懈的追求,不是出於外界而是教師從內心裡對教育產生熱愛並從中獲得幸福。我們所追求的師德境界就是要儘可能的達到這個目標,這樣我們自然而然就淡泊功利了。

教師職業雖然清貧,但是有著無窮創造的魅力,教師靈活地、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看著學生一點一滴發生變化,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許多學生健康地成長,自己的思想將在這些人的心裡留下痕迹,自己的努力將在這些學生身上得以體現。如果過分追逐功利,教育教學本身帶來的幸福感、成就感就會削弱,而轉入低層次的要求,這種要求的幸福感是短暫的、易變化的。因此,教師對待教育要淡泊功利,從教育本身體會幸福和自身的價值,從更高層次上體會自我價值的實現。

教師的人格及人格影響作用弱化的主要表現

教師的理想人格,會像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格。

陶行知 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是人類本身的內在需求,至善是主體應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質,達到美是對美的追求。真、善、美是十分相近的品質,真、善、美的統一是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師的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和自覺追求。

我國學者傅道春( 1991)從「最受歡迎的教師調查中得出:教師自製、體諒、熱心、有適應能力、興趣廣闊、誠實、合作、文雅、細心、有活力、健康、儀錶端莊、勤奮、整潔、可靠、好學、有創造力、敏捷、虛心、坦誠、進取、節約等人格特質都對學生的人格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前教師人格影響作用弱化的主要表現:

1. 拜金主義日益盛行。有的教師對工作得失斤斤計較,有利益的事搶著做,利益少或無利益的事少做或不情願去做甚至借故不做,一切由利益決定。有的教師為學生成才做點分內的事,心理上圖回報;有的教師對學生送「禮」見怪不怪,在功利驅使下大開「綠燈」,玷污教師形象。

2. 心態冷漠,缺乏熱情。有的教師對身外事冷眼相待,漠然處之。對與自己無關的事不聞不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心腸與熱情。有的教師認為,教師是「教書匠」,是專門管教書的,教多少書,領多少錢,教書是分內事,學生聽不聽與己無關,管理育人是分外事,把教師的人格感化拋到九霄雲外。

3. 職業道德下滑。教育部師範教育司《關於中小學教師道德情況的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中。認為諷刺挖苦學生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教育手段」的教師占 1 59%;認為「生氣時難免出現可以原諒」的教師占 34 17%。其中,經常諷刺、挖苦、歧視學生的占 14 3%。還有 7 8%的中小學教師存在「打罵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

(張行濤,郭東岐)

怎樣塑造、培養、完善教師自身的人格

1. 樹立教師先進榜樣,認同教師人格楷模。教師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崇高的教師人格,對於學生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家以自己的模範品行為我們樹立了教師人格的榜樣,是教師人格教育的寶貴資源。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作為教師人格的人。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子師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他甚至還主張「無言」之教。孔子不但大力倡導教師要為人師表,而且還注重躬行實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例如,他教育學生要「學而不厭」,他自己就潛心讀《易》,韋編三絕。孔子主張教師要加強德行修養,他自己就身體力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而不逾「矩」。後人稱頌他為「萬世師表」。陶行知先生為我們也樹立了教師人格的榜樣。在深入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身邊湧現出許多優秀教師,他們同樣是我們學習教師人格的榜樣,認同教師人格的楷模。

2. 加強教師自身修養,發揮教師人格力量。運用教師人格的優秀範例同社會生活和自己教育活動中的實例作比較,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弄清什麼是高尚,什麼是卑下。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克服負面人格的消極影響,逐步發展獨立的教師人格評價能力。教師的言、行、情、態等,都滲透著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經常地影響學生的人格教育因素。

教師人格首先是「真誠」。只有真正發自內心、表裡一致、言行統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們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引起他們的共鳴和仿效。

其次是「嚴格」。學生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使他們在觀察教師時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的一件小小善舉,會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欣喜;教師的一點小小瑕疵,則會使他們產生莫大的失望。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

再次是「全面」。教師人格是一種健康、美好、完整、和諧的整體性人格。

3. 豐富教師文化底蘊,強化教師人格根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帶來的高速度發展,使知識的更新速度達到每年增長 50%左右。而如今我們學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只有 20%能用得上,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這就給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有用的、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4. 開展教師實踐活動,促進教師人格升華。教師人格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形成、深化的。一方面,教師人格的形成,在於教師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的相互滲透和影響。另一方面,教師人格的形成,還在於現實生活中社會和教育實踐不斷地給予教師各種刺激,使教師不斷受到社會的制約,從而作出各種反應。久而久之,這些反應就發展成為比較穩定的習慣傳統,形成並深化教師人格。

5. 培育教師健康心靈、完善教師人格品質。教育維繫著國家的命運,教師承擔著面向未來培養新一代的重任。時代對教師心理素質的要求要遠遠高出其他職業者。教師要完成歷史的使命,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加強個性修養,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達到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的目的。

6. 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人貴有自知之明。凡人應當經常自省,不僅要明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對心理健康狀況更要有點「自我感覺」。對有時意識不到的問題,應要求組織、同事幫助認識它、承認它,通過各種途徑予以調適而保持心理平衡。

7. 以「平常心」來對待一切事物。平常心是一種平靜而穩定的心態,它不會為一點挫折而灰心喪氣,也不會為一點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實有些名言正是說明這種心態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樂」等,以此自勉,是有助於保持心理平衡的。

8. 接納他人,以誠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在一個群體中或在社會交往中要與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所以要善於接納他人,即遇事不僅要為自己考慮,也要為他人著想,多想想別人的長處,多想想別人的困難。只要自己以誠待人,別人也一定會以誠對你。

9. 揚長避短,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每個人性格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現,要保持自己穩定的良好心態,就必須揚長避短。在氣質上屬於膽汁質、多血質的人,要保持自己熱情、豪放、明朗、善交際等性格特點,注意克服好衝動、浮躁、自傲、不易自製等弱點;黏液質與抑鬱質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靜、沉穩等性格特點,也要克服孤僻、封鎖、自卑等弱點。

10. 熱愛教育工作,為提高工作質量不斷提高自己。任何工作沒有對它的熱愛,是不可能幹好的。培養人、教育人也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較高的素質。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水平、教育教學業務能力。

11. 發掘與善用各種有用資源,創造更多選擇的可能。教師在工作和學習中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有用的資源,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處事能力和應變能力。

12. 期望適度,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人的期望是一種自我設定的目標。經過努力達到了目標,主觀上便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自信心便會增強;反之,未達到預期目標,即受到挫折,有可能產生沮喪心情,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也會受到挫傷。

13. 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教師具有多種興趣和愛好,這不僅是教育教學工作所需求的,同時也是教師自我調適、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煩惱,但是人們在業餘時間從事某些自己感興趣的或自己愛好的活動時,卻專心致志,彷彿把一切煩惱都拋在了腦後。也許這是暫時的,但這些活動,比如旅遊、繪畫、書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14. 生活作息合理安排,並予以一定的彈性,勞逸結合。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身與心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必然心情舒暢、開朗大度。所以教育教學工作雖然繁忙,但生活作息安排一定要合理,勞逸結合、有張有弛。

15. 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使生活既平凡又充實。有人把家庭比作幸福的港灣,辛勤勞作一天後憩息在這個港灣,既享受著那份溫馨,又調養了精神。所以一個好教師也應是一個好的家庭成員,在家中,互敬互愛,同甘共苦,共同承擔贍老育幼的責任,共同料理家務,一起享受家庭生活的歡樂。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能免除後顧之憂,能使人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1. 塑造、培養健全的教師人格是抓好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培育新人的關鍵。下面短文介紹了一名教師在艱難的環境下,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的故事,閱讀後請寫下你所想到的。

幫孩子們圓讀書夢

——記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小學教師宋芳蓉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後河鄉位於海拔 18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邊緣。這兒山高路陡,交通艱難。這裡的孩子都把上學念書當作難以實現的夢想。

14 年前,出身於窮苦土家族家庭的宋芳蓉來到這裡的頂坪,這年她才 15歲。從此,她帶領孩子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開闢校園、翻修校舍,既當校長、教師,又當保姆,進行著山區孩子們的追夢之旅。

14 年來,她經常用自己微薄的民辦教師的工資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救助因貧困而面臨失學的孩子。她的事迹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她先後榮獲「省勞動模範」、「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8年榮獲「中國首屆五四青年獎章」。

在種種榮譽面前,宋芳蓉沒有改變她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念,沒有中斷她與孩子們的追夢行動。 1998年 6月,她在完成大學本科進修學習後,拒絕多家單位的高薪聘請,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三坪小學。她又重新開始了她那三個年級的複式班班主任,承擔 18門課教學任務的山村教師的生活。而且,她還成了 5個孤兒或特困家庭子女的「媽媽」,她肩上的擔子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沉重了……

「只要三坪小學存在一天,我就堅持在這兒教書,幫山區孩子圓讀書夢。」宋芳蓉鏗鏘有力的聲音在五峰的大山間迴響。

2 .「身教重於言教」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言教的現象似乎更多一些,這和本章講的有矛盾嗎?你怎樣理解?

3. 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承諾和現實中的承諾是有區別的,因此不能當真,有人這樣認為。你如何看待呢?

4. 新的時期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你是如何看待這個時代特徵的?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推薦閱讀:

康乾時期揚州職業畫家顏嶧、顏岳作品集
幾乎所有的職業女性都有一件黑西裝!
【驚!??】爸爸不做家務竟會影響女兒未來職業?
地下城與勇士遊戲暗夜使者可以轉職為哪些職業?
乾貨:20多年職業投資人,手把手教你復盤狙擊強勢股

TAG:道德 | 教師 | 職業 | 經典 | 道德經 | 職業道德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