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翁闓運論書法之腕法

據清初馮武(書法正傳》所輯,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執筆法內載腕法三種,日枕腕、提腕、懸腕。茲 分別論之: 一、懸腕 此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據清初馮武(書法正傳》所輯,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執筆法內載腕法三種,日枕腕、提腕、懸腕。茲分別論之: 一、懸腕 此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又雲:「懸腕以書大字,行草即須懸腕,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今惟鮮於郎中(鮮於樞)善懸腕書;問之,輒瞑目伸臂曰:"膽、膽、膽!』」自從晚唐以後,廢棄廠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關於懸腕作書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論述。但到了元朝,善用懸腕作書的書家,確實不多了。即如趙孟頫這樣的大家,書法獨創新貌,但其懸腕功力,尚不及北宋諸家。所以鮮於樞自炫其能,作英雄欺人之語。其實只要倍加工力,懸腕不是難以學到的。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現在所要討論的,懸腕究竟是否只宜寫大字及行草,可否作小字?這是關係到今人學書,是否能趕超古人的問題。今傳許多隋唐以前的著名碑帖及精勁的唐人寫經(包括明人附會為鍾紹京書的(靈飛經》),都出於當時無名作者之手,為後代著名書家所難以企及。其中關鍵之一,是由於後來廢棄了席地而坐,伏案作書,失去了天然腕肘懸空的可能性。北宋·黃庭堅、米芾為廠克服這個缺點,提倡懸腕作書。今日所傳的米葦小楷《向太后輓詞》,字僅一公分,筆勢開闔雄健如大字。又如刻本晉人小楷中的秘閣本(王羲之黃庭經》、杭州本(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筆勢都是小中見大,一氣貫注。清·翁方綱詩云:「曾見黃庭肥刻本,憬然大字勒崖初。」(注:「大字勒崖」是指焦山《瘞鶴銘》)這種小楷,斷非肘腕緊靠桌面所能寫成的。後來學書者貪圖省力,不肯在懸腕上痛下一番苦功,所以南宋以後的書法水平,普遍下降。我們學習書法,有志趕超古人,第一步就要打好懸腕基礎。學習懸腕,開始時是比較吃力的。但世間任何事須從難處人手,所得到的結果是易。反之,從易處人手,貪圖取巧,所得結果必然是難。學習書法,也不例外。 至於初學兒童,第一步要求坐勢端正,腰干豎直,把全身體重放在脊柱上,臀部坐實,前胸與桌邊保持一定的距離。則兩臂自然不緊壓桌面,隨後教之懸腕。以我實際教授兒童的經驗,每天讓他們用懸腕學寫四公分以上的大字兩小時,連續不斷兩周以後,就可不感覺肩臂酸痛,養成習慣。 若寫大字,腕不離案,動作不便。學書者稍加功力,腕自然懸起。關鍵.是腕肘懸起以後,行筆是否能運用提按起倒的方法,隨時調整筆鋒,使每一點畫寫成中鋒。起訖轉折分明,前後相互顧盼。如果不會提按起倒,應該說尚未起到懸腕的作用,僅僅是形式上的懸腕。應在實踐中繼續深思熟練。 二、提腕 陳繹曾解此法雲:「肘著案而虛提手腕而書之。」又雲:「提腕以書中字。」清初馮班雲:「此法好。」這種說法都是不全面的。提腕作書,必須先有懸腕功夫。若因懸腕功夫不夠,或不會懸腕,借肘力靠著桌面,支撐腕部提起,則大謬不然。我在書寫實踐和觀察古人書跡中,對提腕作書,得到以下體會: 在豎立的版面上(等於古人題壁),書寫三公分以下的長篇正楷或篆隸書,要求字寫得工正,採用提腕法比較適宜。因為站著書寫,不可能把匕半身的體重,完全緊依在右肘h,所以在版壁上寫字,提腕也等於懸腕,但執管要執得高而且淺,用腕左右擺動運行。 在斜面版上寫長篇文字,既不能站著寫,又不能坐著寫,軀體要仆上去寫,最為費力。運用提腕,必須用左肘撐住全身體重,右肘仍不宜緊壓。 寫小楷用提腕亦適宜。行書與草書均不宜用提腕。 三、枕腕陳繹曾解此法雲:「以左手枕右腕而書之。」又雲:「枕腕以書小字。」寫字如把腕底貼著紙面,肘提不起,則不論大字小字,任何字都寫不好。如果用低執管,腕著紙面,其肘部一定要高於腕,刁一能在必要時行使提按。枕腕之法,在寫極少數的小字時,偶一為之則可。如作長篇小字,非低執管的懸腕或提腕不可。若因腕懸不起,借左手作為擱板,使腕離紙,則大是蠢事。 寫摺扇扇面之熟練者,不用夾板,可跨棱而書。起首數行,不妨省力,用低執管,或把腕輕依桌面。但寫到後行,越往後肘腕提得越高。扇而未乾之墨,毫不觸及腕肘,前後一氣呵成,書法可臻妙境。如蘇軾書(寒食詩》及(穎州祈雨詩話》兩長卷,即用此法。

翁闓運書法翁闓運,字慧仁,男,漢族,原籍浙江杭州,1912年生於江蘇蘇州,為清光緒進士、詩人翁有成之少子,國學大師唐文治及名書家蕭蛻弟子。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上海大學文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因病於2006年5月14日凌晨4時逝世,享年95歲。
推薦閱讀:

談談中國書法
書法有法 -- 當代女書法家孫曉雲
書法中的生命和歷史
書法技法的構成
楷書結構100法【中】(圖文並茂,書法初學者進)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