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的理財哲學
07-15
既然是貧窮者,錢少是其軟肋,以軟肋和市場上的強敵去對擂,顯然是不明智的。對貧窮者而言,最可靠的資本就是「了解自己」的財智素質。 財智案例之一 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 因為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你的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財智案例之二 最初幾年是最大困難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到1000萬,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到1億,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住油門,車就會前進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 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案例之三 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和造化。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辦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很多時候是可以喊價出售的。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 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也不是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問題,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財智案例之四 貧窮者的發財故事 人再窮也難免有美好願望,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民間故事,讓放牛的董永撞到了一個七仙女,讓打魚的老頭撿到一顆夜明珠。貧窮者創造的這些發財故事,都帶有一種偶然性,可遇不可求。貧窮者講這些故事,聽這些故事,也就是過把嘴癮和耳癮而已。其實,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成為董永或是夜明珠的擁有者。 有一位偉人的話我們都很熟悉,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多勞」不是讓你累死,而是要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 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財智案例之五 不要用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一百股可口可樂,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著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借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財智哲學] 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財智案例之六 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道,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學歷要多高才算得上是高學歷呢?10年前能上大學就很了不起了,現在本科已經是基本要求,連碩士也讓人挑肥揀瘦,教育的壓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而一個中等城市裡的一般家庭,培養出一個本科畢業生,要花多少錢呢?江蘇省城市調查隊曾經作過一項調查,按2003年教育支出水平計算,有孩子上學的家庭一年需為每個孩子支出6727元,占普通家庭總收入的27.4%。按各學級的費用計算,一點彎路不走,將一個孩子培養到大學畢業共需花費18萬元,這還不包括孩子在家的一切生活費用。設身處地想一想,18萬元對一般收入家庭也不是個小數目,對低收人家庭來說,要解決這項經費,惟一的辦法就只有省吃儉用。 [財智哲學] 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財智案例之七 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里裝2粒,第三個格子里裝4粒,第四個格子里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亦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 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結婚後如何家庭理財!
※P2P新人指南:我有100萬,該如何投資?
※關於理財與資產配置的一些建議
※我有三十萬怎麼理財?
※財富世界裡的「吸星大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