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來都不是白紙:子宮期待影響孩子一生
人們曾經一度認為
嬰兒是白紙
是後天的外在環境決定著嬰兒的成長
但是,無數的事實與研究證明
嬰兒從來都不是白紙
不僅嬰兒不是
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不是了
因為——生命與心靈的啟程是從受精卵或胚胎開始的!
受精卵或胚胎需要住在一個特殊的、粉色的房子——母親的子宮裡去發育和成長。這個發育成長環境尤為重要,它就是胎內環境。胎內環境是指母親懷孕期間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子宮的溫度、臍帶的位置、血液、羊水的清潔與否、母親的意願、母親的態度、母親的情緒感受、母親的語音語調、母親的行動等等,共同構成胎內環境。
胎內環境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譬如:父親的態度、家庭氛圍、聲音環境、色彩環境、氣候或天氣環境等等。這些因素只是影響性的,並非決定性,最終會通過母體的過濾或轉化而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即使外在環境比較消極甚至惡劣,只要母親的胎內環境夠好,胎兒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仍然能夠健康成長。
胎內環境猶如「真理」一般,奠定了胎兒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雖不至於決定人的一生,卻能影響人的一生。
一、子宮的接納與期待
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每一位母親都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成為媽媽,或者說,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母親的真誠接納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這裡所說的「想」或「接納」,不是指理性層面,而是指內心深處的態度,特別是潛意識中的態度,它帶有情感色彩。
一位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如果在內心深處做好了想要當媽媽的準備,不出意外的話,她會比較容易受孕。
可是,當她理性上非常想要孩子,而心理上並未做好準備,甚至在潛意識裡並不想和對方有孩子的時候,受孕就會變得莫名其妙的困難,或者,受孕比較順利,卻在懷孕期間發生「意外」,諸如:先兆性流產、胎停育等。
我們身邊還會出現另外一類事情:某些女性的身體並不十分健康,卻能順利受孕和生產。甚至有勇敢的孕婦帶著子宮肌瘤去孕育自己的孩子,醫生反覆提醒她,隨著胎兒在腹內的成長,子宮肌瘤也會長大,即使通過一些醫學手段能夠對腫瘤有所控制,臨床上也確實有許多成功產子、同時切除腫瘤的案例,但風險總是存在的。這終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可是,仍然有許多這樣的媽媽生下了健康的寶寶。醫學發達與醫護人員的恪盡職守自然功不可沒,究其深層的個體原因,恐怕我們很難否認母親心理狀態的強勁支撐。
成年女性是否接納自己成為母親,是否接納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影響著自己能否順利受孕以及圍產期的基本狀態,還深刻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和成長。胎兒住在母親的子宮裡,完全依靠母親提供營養。物質營養來自母親的生理狀態,精神營養來自母親的心理狀態。任何一個方面的營養缺失或匱乏,都會給胎兒帶來缺失感或匱乏感。如果只是由於身體條件帶來的營養不足,母親其實很喜歡很接納胎兒,那麼,胎兒能夠通過臍帶流經自己身體的血液感受到母親的接納和喜歡,頂多是先天生理營養有些不足,並不會影響出生之後的母子關係。
如果母親不接納或者不喜歡胎兒,就會下意識地不願意為胎兒付出那麼多,而下意識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情緒,致使情緒變得消極,消極情緒又會影響到母親的身體狀況。
所以,即使母親的身體條件原本很好,卻可能由於「不肯」付出而導致胎兒營養不足。這種情形會在孩子出生之後逐漸演變成母子關係問題。例如:母親產後奶水不足或沒有奶水;新生兒在某個階段突然不喜歡吃媽媽的奶,甚至一吃就哭;嬰兒頻繁哭鬧,致使媽媽無法安睡;對媽媽缺少親近感和信任感;等等。
誠然,上述列舉都來自臨床經驗以及前人的自我成長體驗。請各位讀者不要將其簡單地反推!例如,您遇到一個產後奶水不足的媽媽,就輕易斷定人家不是真心地想要孩子,甚至得意地說出來。這麼做無疑是「野蠻分析」,更是殘酷的傷害。我們在書中呈現出這樣的分析,只是想讓大家深入理解胎內環境的重要性,學會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母子關係,從而加以預防和改善。
除了子宮接納之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一旦懷孕,父母最好不要對胎兒有性別期待,尤其是母親。
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對腹內胎兒是有期待的。我們姑且稱之為「子宮期待」。這份期待同樣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成長,甚至影響一生。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些女性非常優秀,要麼兢兢業業,要麼內外兼顧,堪稱成功人士,骨子裡卻是自卑的。通過心理分析發現,她們不喜歡自己的性別,一生的努力似乎都在證明:「雖然我是女人,但我很棒!我一點兒都不比男人差!」她們到底在向誰證明呢?追根溯源,竟然無一例外地指向了親生父母。她們的早年體驗透露出驚人的相似:母親懷孕時其實很想要男孩兒,出生後一看是女孩兒,很失望,有時還會在言語表情之間流露出來:「你要是個男孩兒就好了。」「我懷孕的時候,老人們都說是個男孩兒啊……」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直接表達了這種期待,譬如:「亞男」、「晟男」、「勝男」、「如男」、「依男」、「連娣」、「招娣」、「引娣」(或諧音為「銀娣」)……還有些父母索性給女兒起了男性化的名字,例如:「建國」、「國強」、「海峰」、「志偉」……殊不知,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當事人認同這種暗示時,就會努力地去實現名字所傳達的深層意義——必須成功!必須證明自己!絕不示弱!不能讓父母失望……
母親對於胎兒的性別期待,可以像播種一樣,給那些註定是女兒身的胎兒心裡種下自卑的種子。雖然這顆自卑的種子有可能成為一種潛意識的動力,促動孩子性格剛毅、行為乖巧、學習優秀、工作努力、佳績不斷……然而,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誰人知曉?如果不是學習成長,她們可能永遠也不明白為什麼無論自己多麼努力奮進,而始終找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也不明白為什麼如此成功的自己,心底卻有自卑感;更不明白為什麼面對優秀男士的追求時,竟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當然也就無從知道,為什麼自己在懷孕期間異常焦慮,說不清自己在擔心什麼……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胎兒通過臍帶和子宮環境感受到母親的喜怒哀懼,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母親的情緒狀態不同,血液中各種激素的水平會隨之發生變化,流經胎兒的血液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胎兒,於是,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感受。因此,所謂「共生」不僅指母子共體,還指相互感受著彼此。
研究發現,這種共生狀態從胎內一直延續到出生後4個月。難怪母親們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經睡著了,卻能突然感應到睡在嬰兒床上的孩子,知道他/她是餓了、尿了、醒了,還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親安樂祥和,在心態上接納胎兒,願意付出愛,胎內環境便是舒適的,胎兒由此感受到安樂祥和,會「安靜地」、「快樂地」發育生長,即使在子宮裡伸胳膊踢腿,母親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如果母親經常抑鬱,內心充滿無助感,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抑鬱、無助,他/她會受此影響,可能放慢生長速度,可能出生後很愛哭,也可能長大後比較敏感。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總生氣,時常跟家裡人吵架、摔東西,羊水就會晃動得比較激烈,變得不夠清潔,胎兒便感覺不舒服,非常有限的聽覺讓他/她聽到外面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很難聽的聲音。長大以後還可能經常被這類「噩夢」嚇醒:夢見自己獨自呆在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外面不斷傳來鬼的可怕叫聲。或是夢見地動山搖,自己無處可逃。
這些可怕的畫面與早期的胎內感受極為相似,或者說,這些相似的情境描繪並傳達著他們的胎內感受:搖晃的、刺耳的、混濁的、難受的、不安全的。每當電影、電視出現類似的畫面時,哪怕只是新聞報道,他們也會格外敏感,內心恐懼。只因「觸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觸發相似的感受。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當然,胎兒並不知道這些感受叫什麼,大腦也沒有發育到可以用語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這種模糊的情緒記憶卻清晰地留存在大腦里。如果不接受深度的清理,這種內隱記憶將伴隨一生。
因而,他們需要通過潛意識的語言——夢——來不斷地釋放早期感受,以確保自己清醒時平安度日。隨著大腦的發育,他們可以將這些感受轉化成畫面和意象。隨著大腦的成熟,又可以將這些信息用語言或某種符號描述出來,或說,或寫,或畫……至此,智者依據他們所描述的畫面和意象的象徵意義,解讀出深藏其中的情緒感受,然後,陪伴和引導他們帶著自知去釋放這些壓抑多年的消極感受,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這些消極能量轉化為積極的生命能量。這是一個針對早期感受進行還原、釋放並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具有心理意義,又具有心靈成長意義。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僅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還能夠引發胎兒最早期的「選擇」。
也許您會質疑,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甚至未成人形的胎兒,怎麼可能有什麼「選擇」?是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用標準的科學實驗向大家證明胎兒也有自由意志,胎兒可以進行某種選擇。然而,太多的案例和深度體驗不斷地顯現出來:這件事確實存在。作為一線的學述人士,我們也願意相信這一點。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致使胎兒做出的最原初、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是否活下來」。
當母親真誠地接納懷孕這件事、營造出健康溫馨的胎內環境時,胎兒一般都會選擇「活下來」。當母親的生理條件不夠健康、但真心想要孩子時,如果意願足夠強烈,很多胎兒都會遵循母親的意願而選擇「活下來」。當然,不排除通過醫學保胎而挽留住胎兒的情況。
倘若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接納孩子的到來,有的胎兒會順從地選擇「離去」,出現流產的徵兆。而有的胎兒彷彿更有個性,更有生存的慾望,他們願意忍受痛苦,堅強地「活下來」,致使故事的結局發生變化:第一種情況,任憑母親千方百計地折騰,又蹦又跳,用手猛捶自己的肚子,抽煙喝酒熬夜,卻都沒有「趕走」孩子——孩子留住了自己的命;第二種情況,母親原本準備實施流產手術,甚至已經來到醫院,突然感應到孩子不想走,便下定決心生下這個孩子——孩子迫使母親保住了自己的命。
以上兩種情況活下來的孩子,在後天的性格發展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前者與母親的關係容易兩極化,要麼非常順從、討好母親,彷彿害怕母親再想出什麼狠招趕走自己,要麼非常折騰母親,處處跟母親對著干,好似在「報復」母親;後者則十分感恩或堅韌,並且能夠促使母親變得越來越堅強和獨立。在這裡,我們還是要提醒各位讀者,請勿簡單地反推!
請不要武斷地認為,凡是流產,必定是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想要這個孩子,更不要批評她們。因為即使如此,她們也是由於心裡有自己的「苦」,甚至她們自己都不知道「苦」從何來。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但引發胎兒做出是否「活下來」的抉擇,還影響胎兒的生存策略、早期的人生態度、基本的人格特質等。
以母親的性別期待為例。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教授提出,當母親期待生男孩兒,胎兒卻逐漸發育成女孩兒時,胎兒通常有如下選擇,這些早期的人生態度會對出生後的人格發展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假設用語言來表述,可以是:
(1)「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偏要做一個女孩兒」
(2)「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就做一個像男孩兒一樣的女孩兒」
(3)「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就證明女孩兒才是更好的」
(4)「你不喜歡女孩兒,但我會對你好,讓你感動」
三、母親與胎兒的互動
我們在胎兒時期絕非只是長身體,還有重要的互動過程——母親與胎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胎兒生活在母親的體內,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母親的生理狀態和心理活動,一方面獲得生理營養,另一方面,被動地記錄著母親的情緒感受,由此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些使得胎兒產生細微反應,母親又感受到胎兒的感受。母子雙方相互感受,而且非常精細,形成一個感受循環。
這種互動既影響胎兒,也影響母親。母親懷孕後,某些飲食喜好、生活習性、性格特點、脾氣性情等會莫名地發生變化。例如,懷孕前不喜歡吃辣的食品,懷孕後特別想吃辣的;懷孕前喜歡熬夜,懷孕後喜歡早睡;懷孕前喜歡聽搖滾音樂,懷孕後一聽到這種音樂就感覺煩躁,會立即離開或主動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懷孕前情緒容易波動,懷孕後變得文靜了許多……這些變化很可能源自胎兒的感受。孕婦偶爾吃了一次辣的東西,胎兒感覺是舒服的,母親感受到了這種感受,就認為是自己想吃辣的;胎兒在搖滾音樂中不舒服,母親感覺到了這種不舒服,會覺得是自己不舒服……
從這個過程來看,孕婦除了注意營養均衡、保持健康體魄、充分休息和適度活動之外,應該儘可能讓自己和周圍人相處愉快,尊重胎兒(同時也是自己的身體)的感受,多接受正能量,多傳遞正能量。
能夠改變胎兒的身體結構或形態的那些物質,最具破壞性的時期是在胚種階段(受孕後的頭兩周)和胚胎階段(2—8周)。因為這兩個階段是器官和系統(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開始形成的階段。
為了讓所有的媽媽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孕期心情是多麼地重要,我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案例】
某年輕媽媽身材高大,體質健康。她懷孕期間,丈夫攻讀博士,整天待在實驗室里,無法悉心照顧她。性格好強的她照常上班,常常獨自去超市購物、洗衣做飯、打理家務。周圍人提醒她:「你別老拎那麼多東西,多沉呀!小心孩子!」她笑笑說:「沒事,我身體好。」有朋友關心她:「你懷孕了,還什麼事都自己干,你老公也不幫幫你,你不覺得委屈嗎?」她搖搖頭:「不委屈。」懷孕30周,兒子早產,體重不足5斤,先天性哮喘。自此,這對父母整天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分析】
無論是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中醫,還是專門研究心因性疾病的健康心理學,都告訴我們,消極情緒會傷害身體健康。其中,最傷害呼吸系統的消極情緒是悲傷。這位媽媽的心裡明明有悲傷,有委屈,可是她跟誰都不說,也沒有用其他的方式去表達,導致悲傷情緒被壓抑。被壓抑的悲傷改變了媽媽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並通過臍帶和血液輸送給孩子,孩子感覺到了。懷孕期間,媽媽持續地悲傷,孩子持續地感覺,致使發育受到影響,呼吸系統受損。這樣的胎內生活讓孩子感覺越來越不舒服,「住不下去了」,媽媽感覺到了孩子的感覺,也很不舒服。這個互動過程彷彿讓母子倆共同做了個決定,「不舒服,就別住了」,於是早產。
推薦閱讀:
※通過試管嬰兒生了寶寶,但是親子鑒定結果讓夫妻傻眼了
※讓老人睡得像嬰兒般香甜
※【新手媽媽須知】圓圓的後腦勺真好看!看看嬰兒定型枕的好處~
※別找了,嬰兒期輔食都在這,超全!
※人人可超度自家祖宗、冤家債主、墮胎嬰兒——行之有效的超度程序(建議每天至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