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曝光法——二 曝光
區域系統—第二部分
曝光
拉爾斯·耶爾博格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已經講述了區域系統的基本原理。在這一部分中,我們準備再多講一點基本原理,然後再把他們用於實踐。
相機中的測光裝置總是傾向於把所測對象看作是標準灰色,即使被攝體原本是黑色或者白色。
設計師在設計相機中的測光表時,並不能予知相機要對著什麼被攝體拍攝。也不知被攝體的亮度如何。只能按照被攝體表面反射的光線強度去設計。因此,相機的測光表只能給出被攝體表面的曝光讀數。
左圖是對著黑色攝影包的背後測光,再將讀數減少兩級曝光,照片基本體現出攝影包的黑色。中圖的白色表面是將測光讀數增加2.5級曝光來還原白色。
總是灰色
這裡我們要講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即相機中的測光表總是假定被測表面是灰色的。按照測光表給出的曝光讀數進行曝光,就會把被攝體拍攝出中性灰色。
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在相機中裝上黑白膠捲,出去對著單色表面的一些物體進行拍攝。這些物體最好從黑到白都有,單一色彩的彩色表面也可以。拍攝時完全按照相機測光讀數進行曝光。按照正常條件顯影后,使用同樣的曝光時間和同樣的相紙印製照片。最後的結果是,每張照片都是幾乎同樣的影調。
人為地控制影調
由於測光表總是有把被攝體影調變成中性灰的傾向,我們就要考慮怎樣可以改變照片的影調,使用的辦法就是修正曝光。如果測光表告訴我們使用f8和1/125秒,我們就可以使用f8和1/500秒使影調變暗兩級。1/500秒比1/125秒快了兩級,膠片就被減少曝光兩級,因此照片就暗了兩級。同樣,也可以通過增加曝光的方法使影調變白。
練習:在相機中裝入黑白膠捲。出去拍攝一些單色表面。只是這次要修正曝光。例如:拍攝暗色表面時要減少兩級曝光,拍攝亮色表面時要增加兩到三級曝光。灰色表面則按照測光表讀數曝光。按正常條件顯影,用普通相紙對所有底片按同樣曝光時間製作。曝光時間應選擇使拍攝灰色物體的底片能夠製作出灰色的照片。這樣,其他底片就能夠自動體現出被攝體的原有影調。
太平洋馬德依拉島的小教堂。沒有窗戶。反差極大。左圖使用平均測光的方法曝光,門後的細節全都損失了。右邊的照片是修正測光表讀數拍攝的結果,暗部的細節被保留下來。照片的反差通過減少顯影時間而降低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去控制照片的影調,我們就可以用任何一種影調來表現被攝物。我們可以簡單地用修正曝光來獲得正確的影調。
製作一個綜合曝游標尺
下一個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當改變一級曝光時影象究竟變亮(變暗)多少。因此我們應該做一個曝光實驗來建一套照片的影調標尺。
練習:把標準灰卡置於室外均勻受光。把裝好黑白膠捲的相機對準灰卡,焦距調到無窮遠。使用相機測光表或手持測光表測光。按照測光表讀數先減少四級開始曝光。即:如果測光表讀數為f8,1/125秒,則把相機置於f11,1/1000秒,
拍攝第一張。然後增加一級曝光(f8,1/1000秒)拍攝第二張。如此下去直到拍攝完9張底片,也就是說,你已經從減4級曝光到加4級曝光都做了。按照正常標準顯影,使用你常用的標準相紙和相同的曝光時間對九張底片分別印放。如果印放工藝正確,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從黑到白並具有7級不同灰色影調的曝游標尺。
使用這一灰階標尺,無論拍攝什麼對象,都可以很容易的選擇一個曝光組合。不管拍攝對象是黑色、灰色還是白色都是一樣的。灰階標尺和測光表同時使用,就可以把被攝體表面拍成你所希望的任何影調。需要你做的就是向合適的方向調整曝光參數,增加曝光就可以得到比中性灰更亮的影調,減少曝光就可以得到比中性灰更暗的影調。
欠曝光
比測光值減少3.5級曝光,就達到了欠曝的極限。減少3.5級以上,底片就成為透明的,洗出的照片就成為全黑。對這一欠曝極限要倍加註意。最好把被攝體的細節的曝光置於欠曝極限以上。
欠曝光的臨界點位於測光表讀數(箭頭位置)以下3 1/2級的位置上
了解了這一原理後,就可以容易的把握黑白膠片的正確曝光。面對被攝體,首先確定最暗的部位並測定那裡的曝光值。然後確定一個實際的曝光值使這一部位的曝光剛好在欠曝極限以上。由於測光表總是有使被測部位在最終照片上變灰的傾向,而我們又不希望被攝體的最暗部位成為灰色,而希望其成為黑色。這樣就需要對測光值進行修正。灰階標尺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應該減少幾級曝光。如果兩級就夠了的話,那麼對於測光表讀數為f4,1/30秒,就應把相機置於f5.6,1/60秒,從而保證被攝體的最暗部位的細節在底片上保留下來。因此我們說:
按照暗部的測光值修正後確定實際曝光值。
安塞爾·亞當斯的曝光區域
安塞爾·亞當斯選擇了羅馬數字來表示曝光級數,並稱之為曝光區域。他給每個區域起了專門的名字,而不用我們上邊說得「減一級曝光」或「加一級曝光」。在亞當斯的術語中,正常曝光(不修正測光表讀數)被稱為「V(5)區」,減一級曝光就是「IV區」。加三級曝光就到了「VIII區」。換句話說,以「V區」為基準,增減曝光就對應於加減區域號。「O區」是指比正常曝光低5級,結果是底片上沒有曝光痕迹。「I區」也在欠曝極限以下,雖然可能在底片上留有痕迹,但在印放照片時基本沒有什麼體現。要想在最終的照片上體現出暗部細節,曝光區一定要選在「I 1/2區」以上,最好在「II區」。「III區」的細節在照片上就非常清晰了。
亮部的細節需要在高號區曝光。「IX區」在印放時已經全白了。「VIII區」也幾乎是白的,亮部細節尚可體現的區域大約在「VIII區」和「VIII 1/2區」之間。
區域標尺
前面所說的灰階標尺也可以稱作區域標尺,用羅馬數字從I到IX來標註。通過觀看標尺,使我們在拍攝時就可以預見最終照片中各部位的灰度。
區域系統的優點
選擇正確的曝光可能是區域系統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掌握了利用區域系統理論選擇曝光的方法,就不會再有底片欠曝現象的發生。就是拍攝最難的被攝物也不會損失掉任何細節,並可以得到一張影調豐富的底片。有時底片的反差不大並不是壞事,總可以在印放時予以調整。但如果是得到一張曝光不足的底片,就最終無法獲得好的照片了。在暗室中的任何努力,也無法再現被攝體原有的細節。
這是在許多攝影者眼中看似不可能拍攝的被攝體。光線從一個小窗戶射入,是個很暗的角落。用Pentax數字式點測光表,測出最暗部位的反射光。然後選擇一個實際曝光值以保證最暗部位的細節再現。膠片顯影時比標準時間減少,以不致使得照片高光部位變成全黑。膠片:柯達T-MAX 400, 9×12cm。曝光值:f22,13秒。
回基礎理論
推薦閱讀:
※常捏手部一區域竟能越變越美
※八髎穴——通治婦科病的神奇區域,女性重要保健穴
※謹慎個別區域長痣多晦氣
※什麼是 EB5? 什麼是 EB5區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