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時空理論全新解讀篇
按:《基礎時空理論全新解讀篇》,不但對《基礎時空理論》一文核心成果,進行了提煉。而且,也彌補了它某些局部推導部分的不足。同時,具體的說明了時間、空間,為什麼是宇宙萬事萬物基因的緣由。
2015年4月21日
基礎時空理論全新解讀篇
呼明華/文
《基礎時空理論》系列核心理論成果解讀(一)
地球人計時時間的本質存在就是太陽光線
1.假設太陽的壽命比地球短,在地球臨終之前太陽已經提前徹底消亡。無論地球依附圍繞哪個恆星自轉,他的自轉和公轉周期肯定要改變(這裡所說的太陽消亡已包括了現代物理學家在理論上計算出來的,假如太陽在今天的此時此刻突然消亡,陽光依然能夠連續不斷地照耀地球一千萬年的是時間。同時,除去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其它恆星跟太陽的體積質量都有區別。地球想要再找到一個可以依附的,跟太陽質量體積兩方面綜合條件都相同的恆星幾率微乎其微。因為,在它還沒有找到這樣理想的合作夥伴之前,就已經被其它行星撞碎或被其它跟太陽質量體積不一樣的恆星俘虜。)。在那種條件下,失去了陽光的地球,也就同時失去了地球人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積累,形成的被現代人類目前階段公認的計時時間方式。
2.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隨著它本身運動速度的不斷增大,其物體本身感受到的時間會趨於變慢。當物體運動的速度跟光速相等時,其物體本身會感受到時間停止。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太陽光線=地球人計時時間《基礎時空理論》系列核心理論成果解讀(二)
時間、實時間、虛實間、空間、實空間、虛空間、時空等七個名詞的全新定義大家知道,無論是超大尺度的宏觀世界裡存在的黑洞、恆星、行星、彗星、流星,還是微觀世界存在的夸克、質子、中子、電子、分子、原子,病毒、細胞、細菌,再者就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低級到高級的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全部屬於整個宇宙的組成部分。而它們各自的存在,都應該有著一個誕生、幼小、成長、壯大、衰弱、滅亡發展歷程。因此,宇宙中存在的所有不同形式的物質存在,都擺脫不了時間對其的制約。同時,它們還需要在其各自五花八門的體積大小不一樣的領地中,以花樣繁多的形式運行、發展、變化。這裡說的領地,當仁不讓的應該就是空間。
因為萬事萬物的存在和其變化發展,不但都時時刻刻跟時間、空間兩種存在相互伴隨形影不離。而且,它們從誕生到滅亡的整個歷程,都在無形中被時間、空間的這種存在形式制約、籠罩。這種情況,跟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基因,存在於所有不同形式的生物體中極其類似。所以,時間、空間兩種不同的存在,應該就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基因。也可以說,宇宙的基本單位—基因,應該就是時間、空間。
在這種前提下,如果確切的找到了宇宙的基本單位,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到底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組合的答案,對整個人類未來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與宇宙中其它所有不同形式存在的萬物,相互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的研究,有著非同小可的重大作用。
可是,直到現階段,東西方的不同時代的智者,對時間、空間兩種存在的認識、解析,始終都沒有在科學界達成真正的共識。例如:
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曾說:時間是什麼?我們無法逃脫時間的不可避免的流逝,我們所有人對此都習以為常,以至於很難說出時間是什麼。(劍橋年度主題講座《時間》K.Ridderbos K.里德伯斯 編張邵增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北京第1版)
什麼是空間?沒有那個定義能做到一言蔽之,因為空間是複雜多元的。從以往的資料可以看到,有多少種不同的尺度、方法與文化,就會有多少種空間以及在空間中展開的人類活動。(劍橋年度主題講座《空間》Francois Penz弗蘭克斯.彭茨Gregory Radick格雷格里.雷迪克Robert Howell羅伯特.豪厄爾編馬光亭張邵增譯2006年北京第1版 )
牛頓認為:時間和空間相互分離,它彷彿是一根在兩個方向上無限延伸的鐵軌(《果殼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著吳忠超/譯32頁)。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是非常複雜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人們不能僅僅彎曲空間而不涉及時間(《果殼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著吳忠超/譯33頁)。
史蒂芬.霍金認為:時間是梨形的(《果殼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著吳忠超/譯41頁)。
【時間】(1)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2)有起點和終點的一段時間:地球自轉一周的~是二十四小時︱蓋這麼所房子要多少~?(3)時間裡的某一點:現在的~是三點十五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1143頁)
【空間】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三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720頁)
以上的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智者對時間、空間本質的認識和存在的方式,雖說各部相同,可仔細對比梳理就會發現,先輩智者們對它們的認識,從最開始的模糊的無法較為具體的說出,逐漸一步步發展到了,不但能夠把時間存在的形狀都描述了出來,而且還能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歸納的說明了它們的存在方式。
先輩們的研究成果,既是幫助後人前進的階梯,也同樣是阻礙學生們思想徹底解放的一道屏障。必須打破固有的藩籬,才能找到時間、空間的本質的真相:
【時間】是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時間的形狀分為虛線形和波浪曲線形兩大類。
無論是物質、意識、還是能量,在其向外膨脹放射的瞬間,其內部會同時產生一種類似物質之間的引力與斥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與其方向相反的向內散發放射的射線。因此,時間分為了兩大類。
【實時間】是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外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虛時間】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的原始空間向內四周散發出的不同種類的射線。
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各自的實時間跟虛時間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同步運行但方向相反。
【空間】能夠容納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的所有範圍領域。
以什麼樣形狀存在的物質、意識、能量,其空間存在的形式就是什麼樣的。
無論是物質、意識、還是能量,都是由更微觀的粒子或者波組成。不同體積質量的物質、意識、能量,在構成它們各自固有體積質量的微觀粒子或波的內外,同時還存在著更小或更大的富餘空間。因此,空間為了兩大類。
【實空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形狀內部的範圍領域。
【虛空間】是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的具體形狀邊緣開始向內外無限延伸放大,能夠包容物質、意識、能量原始體積形狀的比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的存在性質類別更微觀的,並且能夠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在裡面自由生存活動範圍領域。
物質、意識、能量都同時具備各自的實空間跟虛空間的存在,其各自的實空間跟虛空間的存在是兩個相互依存的無法分割的統一體。
由於物質的形態分為了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種形式,它們分別是由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夸克等五個不同微觀層次的粒子組成。呼明華認為:物質跟意識二者的角色,在相互轉換的過程中,能量是媒介,三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正因如此,分類還可以進一步延伸。
在此領域稱為虛空間的物質、意識、能量,跟其各自相對的另一類更微觀的存在類比後,此領域原本稱為虛空間的物質、意識、能量,在彼領域反而轉變成為了相對的實空間存在。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相類比的另一類更微觀的存在就成為了虛空間存在。反之,此領域為實空間存在的物質、意識、能量,跟組成各自實空間的微觀存在類比後,此領域原本稱為實空間的存在卻轉變成了虛空間,而組成原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實空間的微觀存在,就成了相對的實空間存在。因此,實空間跟虛空間二者的存在類比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物質存在的五種形態,有時會不可避免的相互反應,為了避免在給空間的存在形式劃分時,陷入機械論的誤區。還應該導出以下的結論:
當一種物質、能量、意識跟另一種物質、意識、能量相遇後,相遇的二者很快就產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各自的第三種物質、意識、能量。這種二者相遇後出現化學反應的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相類比的不同存在,不能用實空間跟虛空間的類比形式劃分。
同屬於一個宏觀或一個微觀領域層次共存的物質、意識、能量,在各自所處的不同領域中相互類比時,它們相互的存在形式是同一水平面並列共存的關係,只能用單一的不同類別的實空間或虛空間表示,不能用實空間跟虛空間這種不同水平面層次共存的存在形式劃分。
宇宙間所有的物質、意識、能量,在相對局部的領域中其所表現出的存在形式,似乎全部是以不同層次類別的實空間跟虛空間兩大類存在,雜亂無章的非常複雜的相互糾纏融為一體的。但從宇宙整體存在的超大尺度領域範疇全方位看問題時就會發現,宇宙間所有的物質、意識、能量,實質上卻是以相對的宏觀和微觀兩大類不同的存在為基礎,劃分出不同層次的實空間跟虛空間存在的類別後,有序的以極其複雜的相互間隔相互疊加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形式在一起共存的。
時間與空間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的組合,就是時空。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已經有了描述,在這樣的前提下,時空這個名詞,也順其自然的有了新的定義內容。
【時空】時間和空間:~觀(人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根本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1143頁)
【時空】物質、意識、能量等等事物各自原始體積的實空間虛空間,向內外四周散發出不同種類射線的過程中,實空間、虛空間、射線三方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無數個性質、大小不同的領域範疇。
空間的多樣性,決定了時間多樣性。從而,致使時空出現了複雜多變的相互交織的必然性。《基礎時空理論》系列核心理論成果解讀(三)時空坐標顯示宇宙應存在著五大類不同性質屬性的時空
當把空間作為縱軸,把時間當做橫軸相互組合起來,形成了空間與時間的坐標圖形後,五個不同的區域自然而然的顯現了出來。即,實時間跟實空間相結合的時空。實時間跟虛空間相結合的時空。虛時間跟實空間相結合的時空。虛時間跟虛空間相結合的時空。還有一個空間軸跟時間軸的交點,不完全屬於上面已經劃分出的四大類時空,但實際又是可以連接以上四大類時空特殊的紐帶存在。因此,把這類特殊的中性時空存在稱為零點時空。如下圖:
圖8.1
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
此時,觸碰到了一個不可迴避的難題,就是如何把理論上存在的不同性質的五大類時空,與現實生活中,人類科技智慧能夠觀察了解的宇宙的實際狀況,互相印證加以證實其存在的合理性。
雖說地球上的陸地地面、地底、江河湖海、動植物、微生物等等的不同生命和非生命體,可以選用用實時間、虛實間、實空間、虛空間等名詞現在的全新定義,把它們劃分歸納成大小不等的不同類別的時空存在。可是,若把它們放在圖8.1的時空坐標中,進行類比說明它們是其中一個類別的時空的存在,顯然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
因為,地球時空的存在,左右制約著生活在它的體表和體內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存在的各種時空的存在。地球一旦徹底消亡,它們也同樣跟著殉情。而地球跟極其浩瀚的廣大的宇宙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栗太小太小,根本沒有能力作為一個代表,來說明整個宇宙劃分為五個不同區域的其中一個類別的時空存。整個地球時空在此時已顯得無能為力太渺小,更何況是它其中的一個局部時空呢!
人類生存的地球,只是圍繞恆星太陽旋轉的一顆行星,而太陽系這個家族只是屬於銀河系裡1500億顆恆星的大家族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家庭單位。像銀河系這樣的大家庭,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的觀測下,就已經發現了10億個以上。這還不算人類現階段科技水準,還沒有能力觀測到的占整個宇宙的份額的90%以上屬於暗物質類的時空(《宇宙與人類之謎全紀錄》劉曉梅◎編著京華出版社)。大家可以想想看,宇宙到底有多麼大?
在體積如此巨大的宇宙時空中,單純的依靠手中的比那些專業機構的專家們少得多的非常有限的資料,憑藉想像找出五大類不同性質的時空,其難度可想而知。當有一天想到黑洞和白洞的問題時,突然靈光一閃,有了頭緒。
人類直接用肉眼或間接藉助不同類型級別的望遠鏡能夠觀察到的,全部由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組成的星系時空。在這樣的非常巨大時空中,即便是有著眾多的類似地球一樣是有高等生命存在的行星,它們同樣脫離不了圍繞其旋轉的恆星(或一個以上的恆星),對自身命運的主宰。在沒有達到死亡的臨界值之前,所有的恆星的時間的方向全是朝著時空坐標的正時間方向運行的。其空間的存在形式,用正常人類的視覺功能觀察分辨,在一定的距離範圍,都可以看得見。
因此,在超大宏觀尺度的宇宙中,完全可以把恆星(包括白矮星、紅矮星、褐矮星、中子星、脈衝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組成的星系時空,歸納為同一個類別。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時間的方向都朝著時間軸的正方向運行,空間的存在形式,在一點的距離範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自然屬於實空間範疇。
現代的天文學家們,在剛剛用到先進的非常精密的大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廣闊無垠的宇宙星空時,發現了一件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有些星系在圍繞著一個看不見的相當廣闊的空間旋轉運行。後來,這個看不見的,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空間,被有些物理學家證實其就是「黑洞」。
「黑洞」之所以不能被人類的視覺觀察到,是因其內部的引力太大,致使光線都不能發射出來造成的。這個觀點在現代國際物理學界「黑洞」研究領域,被大多數的專家所認可。而呼明華認為,當巨大的恆星向內坍塌形成的「黑洞」之前的臨界值時,這個正在坍塌的恆星的光線,在坍塌恆星內部非常大的引力作用之下,瞬間處於停滯狀態。隨著坍塌恆星的繼續向內收縮,引力繼續增大,處於停滯狀態的光線,突然向著與原來光線方向的相反方向發射。此時此刻,「黑洞」正式形成。
這樣,在圖8.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裡的五個不同區域,就可以給實時間軸跟實空間軸組成的時空、虛實間軸跟實空間軸各自組成的時空,在宇宙里找到了相互吻合匹配的兩個不同類型的時空。
《東方靈魂學—宇宙沉思錄(三)》(甘肅民族出版社在1991年6月出版)一書中,作者林清泉提出的黑洞白洞的「魚目」假說(155頁),對我影響非常大。也就是從那個階段開始,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思考黑洞、白洞到底是怎麼一種存在的問題。可惜的是,關於對白洞認識的其它資料,始終沒有再見到第二個人的文章或書籍。為此,直到疑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還是不由自主的發出了內心的感嘆:林清泉老師對黑洞、白洞二者關係的直觀認識,的確有著非凡的前瞻性和敏銳性。只是,在黑洞、白洞二者整體的轉化方式方面,解釋太過簡單。
因為,從圖8.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裡大家可以看到,當「黑洞」時空的位置被確定之後,,與它的存在形式完全相反的時空,就只有其對角的實時間和虛空間相互組合的時空。這類時空,可以肯定的說,就是「白洞」時空。
在這樣的前提下,「黑洞」和「白洞」兩個時空的相互轉化,不可能是簡單的二者的直接轉化,必須要考慮到坐標中,其它三個不同類型時空的相互參與。
坐標里給「白洞」找到自身應該在的時空區域,只是因為通過「黑洞」的位置推導出來的。這種情況跟在宇宙中用人類的肉眼視覺或藉助儀器,發現它的存在似乎作用不大。能否找到一項有助於天體物理學們,今後儘早發現「白洞」存在於宇宙之中的較為顯著的特點嗎?
《基礎時空理論》認為:「白洞」是由恆星跟行星、行星跟行星、恆星跟恆星或不同星系在運動的過程中,其各自本體向外延伸的虛空間之間,在重疊相切的瞬間形成一條裡面全部充滿光波的時空通道,宇宙間存在著無數個類似圖5.2那樣的但體積大小不同的時空通道。由於它們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依據現代人類擁有的科技能力發現它們的存在還有較大的難度。
圖8.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裡,虛實間跟虛空間組成的時空,與屬於實時間跟實空間組成的時空,即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所組成的時空,成為對角對應的關係。這種用肉眼視覺和先進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的,用身體的感覺器官還感覺不到是時空存在,對於絕大多數的每天都在依靠視覺、聽覺、感覺器官,正常工作生活的正常的身心健康人類來說,判斷分辨出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空存在都是非常的困難,更不用說還要對它的存在的性質和形式進行解釋說明了。
如何才能找到答案呢?
一天清晨,包頭市九原區公園裡的人工湖水面上,飄來盪去的漂浮物讓我忽然想到:那些由恆星、行星、衛星組成的星系家族,每一個星球的個體重量都非常非常的驚人,可卻能夠在自身高速自旋的情況下,還能同時隨著整個家族旋轉向著某一方向前進運動。而且,在正常情況下,處在上方的星球還沒有依照自由落體的運動方式,跟它下面的星球相撞摞到一起。這種現象,如果用現代物理學理論中所說的引力、斥力、慣性或磁場的作用來做解釋的話,眾多星球恆星家族的有序運行,沒有胡亂相撞的情況能夠解釋的通。
可是,它們高速運動的原動力來自哪裡?為什麼它們各自高速自旋運動的過程中,來自周圍的阻力似乎相當的小呢?為什麼它們的運動似乎永不停歇呢?
只有一種情況可以對這幾種現象同時做出更相對合理的解釋。即,所有的星系家族在運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全部懸浮在一種不知名的母體之中,這種母體本身不但處於永不停歇的運動狀態下,而且還能使任何在它的懷抱中運行的質量非常非常大的物體,都時時刻刻處於類似失重的狀態。同時,所有的物體在它的懷抱里運動的過程中,與周圍空間的摩擦阻力都相對的非常非常的小,只要稍加給其最初的原動力,它們就會按最初原動力施加的方向開始了運動。
所有的星系、黑洞、白洞在最原始的初動力推動下,各自正式有序的運動起來後,其實已經進入了其各自運動的第二個階段了。此時,再用慣性、引力、斥力、磁場等等現代物理學已有的成果,解釋其各種運動的原理現象,才顯得符合事實了。
然而,這個能包容以億為單位的星系和難以計數的黑洞的母體,到底是以什麼性質的狀態存在呢?
反覆思考終於明白:在恆星、行星本體外圍達到一定距離之外,全部是大氣壓強非常非常小的真空區域,這種屬於極高真空(小於10-9pa)範圍的時空,就是虛實間跟虛空間組成的時空。
目前,在圖8.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裡,只剩下空間軸跟時間軸的交點,形成的不完全屬於上面已經劃分出的四大類時空,但實際又是可以連接以上四大類時空特殊的紐帶存在「零點時空」,還有待在宇宙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時空類型。《基礎時空理論》系列核心理論成果解讀(四)時空坐標中五大類不同性質屬性時空演化出來的「棗核形」時空簡圖
把在宇宙中找到的四個不同類型的時空的名字,跟圖8.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的四個不同時空區域相匹配,就形成了以下新的時空坐標,圖8.1.
圖8.1.1
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
從圖8.1.1超大尺度時空坐標圖中,可以輕易的看出,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星系時空、黑洞時空、白洞時空、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等四類不同類型的時空,每一類時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間都可以通過零點時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那麼,它們在各自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之間的相互關係到底是雜亂無章的呢?還是有序運行的呢?
單單從理論上看,超大尺度的時空坐標的各個區域,在整體上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平衡體。而在實際的宇宙中,通過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所有的超過10億以上數額的星系,都在朝著一個方向運行遷移。期間,相互之間也沒有發生過因擁擠不堪,出現大量的連環碰撞產生大規模的毀滅現象。偶而出現一兩個星系之間的摩擦,也是個別現象。再者,宇宙的歲數已經達到了360億歲。宇宙能夠生存如此漫長的時間,應該有足夠的理由說明,在整體上,宇宙是有序運行發展變化的。
然而,超大尺度的時空坐標顯現出來的,五大類不同的時空之間,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在有序運行呢?
圖8.1.1顯示,黑洞、白洞兩個時空,分別位於極高真空時空的身邊左右,星系時空位於黑洞、白洞之間,距離極高真空時空距離最遠。前面已經介紹過,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是星系、黑洞、白洞三個不同時空運行存在的母體。後三者無論怎樣的運動,都只能在母體內部變化發展,個體之間也永遠都會受到母體跟它們相互銜接的,某種力量的推動、促進、牽制、制約。
什麼樣的最簡潔的運動方式,才能使性質各不相同,體積極為龐大的五大類時空,在漫長的不斷的運動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整體的平衡呢?大家知道,行星一邊自轉一邊圍繞恆星運動;星系也是在不斷的旋轉中移動;大型的黑洞周圍也有星系在圍繞其運動,這說明黑洞周圍存在著向心力,它也在做自旋運動;「白洞」的一部分,如《基礎時空理論》中圖5.2,太陽跟地球之間的時空遂道,也是以旋轉的方式存在。這也可以間接的說明,整個的「白洞」也是在做圓周運動;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是前面這三類時空的母體,肚子里的三個孩子全部在旋轉著運動,要想徹底的束縛自己的子女不讓它們亂來,做母親的也應該借力使力順著它們動起來,才能產生更強大的向心力,管住孩子保持住相對的平衡穩定。因此,整個宇宙做自旋的運動,才是五大類時空能夠長期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關鍵基礎。
極高真空時空這個母體感覺到,只是單單依靠接受了孩子們的旋轉動力,使自身動了起來,不但大大消耗了孩子們的能量,還使得自身時時刻刻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不利於下一步更好的束縛住它們。為此,它嘗試著讓身邊隨時相伴的虛空間,和與之相應的時間組成的另一類時空,和自身組成了一個運動方向相反的複合體時空,看看能不能增強一下自身的自主性。實際一操作,效果立竿見影的出現了。自身的旋轉動力增強不少,大大降低了對孩子們傳遞來的能量消耗。於是,母體立刻發出指令,讓幾個孩子本體時空的另一個與之運動方向相反的時空也同時發揮作用,全部組成複合體時空。這樣一來,每個孩子自身的旋轉動力增強了不說,原本旋轉消耗過大有些力不從心的一個大家庭,突然間形成了一個能量能夠相互傳遞相互補充的循環整體,穩定性大大增強。此效果的出現使母體靈機一動,讓跟自己距離最近左右兩側的兩個孩子,把運動方向調整的跟自身的運動方向相反,讓這兩個孩子中間的距離自己最遠的那個孩子跟自己的運動方向相同。此種調配更完成,原本這個大家庭的內部,運動起來還有些紊亂顛簸的癥狀瞬間消失了。此現象令母體忽然明悟:只有讓自身跟所有的兒女及子孫後代們,形成即可以相互促進,又可以相互制約,還要能夠相互的進行能量的傳遞交換的循環系統,自己的大家庭才能真正穩定的長期生存。三個孩子接到指令,立即通知各自管理的時空中的,所有子孫的本體時空的另一個與之運動方向相反的時空,也一起發揮作用組成複合體時空。
子孫後代們按照接到命令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後,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宇宙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時空的循環系統剛剛運作起來,產生的巨大能量竟然讓所有時空從小到大的相互傳遞加快了運動的速度。隨著各個時空運動速度的不斷加快,宇宙的重心點產生的向心力也逐漸增強,其周圍旋轉的白洞時空、黑洞時空、星系組成的時空,都不由自主的向著重心點的位置靠攏。可是,由於各個時空間的磁場、引力、斥力的相互作用,它們各自的相距的距離始終徘徊在一定的範圍。一旦擁擠的距離超過了一定的極限,不同性質磁場的斥力就顯示出了它強大的功能。而隨著宇宙自旋速度的加大,自身的離心力也隨之增加。此時,斥力跟離心力相見恨晚一拍即合,雙方的合力使得不斷聚集到重心點周圍的一定範圍的時空向外擴張。然而,這個擴張的速度並不能趕上連續不斷的向重心點聚集的各種時空的速度快,沒有辦法,後來者只能沿著經過重心點跟旋轉方向的平面相互垂直的那條無形軸線的上下堆積。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宇宙整體的自旋速度不再繼續增加,出現了勻速運行的狀態。其根源,是整個宇宙的循環系統爆發的能量不再像開始階段那樣猛烈,逐漸出現了循序漸進的微弱的遞增趨勢所致。
而此時的母體時空之外的所有時空的形態,已經成為了一個較為固定的形狀。沿著經過重心點跟旋轉方向的平面相互垂直的那條無形軸線的上下,越往兩頭延伸,堆積的不同時空數量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重心點那個平面上下的一定範圍,聚集的時空的種類數量卻非常非常的可觀。從一個適當的距離、角度觀察的話,會看到,各類大氣壓強大於10-9pa的時空,聚集成了一個上下兩頭的頂端細長而尖,中間鼓脹如球體的,從內到外從上到下有規律的稍有些扭曲為麻花狀的棗核形。
兩頭尖,是因距離重心點越遠,向心力逐漸越小,後期被吸引來的有些時空種類,在繼續被強大的向心力往下拽前,宇宙的循環系統爆發的能量趨於平穩,它們被定格在了那個空間。整個身體的有規律的扭曲,是因宇宙的循環系統爆發的能量,在重心點的區域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帶動著整個宇宙自旋的速度在一個時間段突然的加速,瞬間極其強大的慣性,使得重心點兩頭髮生了相反方向的扭曲。當那個突然加速的速度逐漸進入勻速狀態以後,扭曲狀態已經基本定型。這種誤打誤撞,無意中使得宇宙體內兩類正反方向運行的時空的相互關係更加和諧緊密。有點遺憾的是,原本處於一條直線的上下兩個尖頭的頂點位置,因整個身軀扭曲,出現並不完全對稱的偏移。恰好到了此時,整個宇宙的運行進入了一個良性平穩循環的動態平衡狀態。
宇宙整體的形狀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作為母體的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始終以超微觀的氣態方式存在著,在整體上自身不可能有固定的形態。況且,它的存在始終是人類的正常視覺功能和先進的大型望遠鏡看不到的。因此,非得硬性的給它定出一個形態不客觀。而在它的懷抱里跟它這個母體的存在相互依存的孩子們,在旋轉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能夠維持非常非常長時間的較固定的棗核形的形態。在這種情形下,五大類時空存在的形態,完全可以說就是棗核形。所以,宇宙的形狀就是棗核形。如下《基礎時空理論》中圖8.5
圖8.5
五大類時空相互轉化的全方位俯視簡圖3
圖8.5最外圍的由黑色虛弧線跟實弧線組成的棗核形表示人類目前能夠觀測到的時空,裡面的藍色弧線表示黑洞時空,黃色的弧線表示白洞時空,黑色、藍色、黃色三條弧線連接的屬於棗核形的兩個頂點分別對應著跟原始真空連接的兩個對稱點。這兩個對稱點實際如同時空坐標中的時間跟空間軸的交點一樣,是不同時空的重合點。雖然黑洞跟白洞兩個時空跟人類目前能夠觀測到的時空混合併列共存,但二者跟人類目前能夠觀測到時空里的恆星、行星及其它星體的連接方式是不同性質的時空隧道。因此,藍色、黃色兩條弧線分別表示黑洞跟白洞時空隧道。兩條表示時空隧道的弧線方向之所以相對而不是方向相同,是因為黑洞跟白洞各自的時空運動方向相反造成的。
當把棗核形的圖8.5從任何一點的位置攔腰水平截斷,橫截面都會出現一個「太極圖」圖案。如下圖8.6
圖8.6
五大類時空相互轉化的全方位俯視簡圖4
眾多對「太極圖」感興趣的讀者看到這裡,也許跟作者的心情一樣會由衷的感嘆:被譽為千古之謎「太極圖」,其實質內涵原來是一幅道家古先哲對宇宙整體運行方式最直觀最簡潔的描述方式圖。
從這裡可以看到,東西方兩大不同體系的文化,只有在破譯了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的前提下,才會在更高時空點的物理學意義上,找到了雙方彼此接軌融合的突破口。
說明
1.為了使《基礎時空理論全新解讀篇》明確揭示出來的,《基礎時空理論》一文中的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能夠早日在多學科領域延伸出世界級水平的科研課題,2013年8月5號,我把它們印刷出了一部分彩印件。之後,用挂號信分別郵寄給了以下的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王恩哥清華大學陳吉寧上海復旦大學楊玉良浙江大學林建華上海交通大學張傑
南京大學陳駿中山大學許寧生武漢大學李曉紅中國科技大學侯建國吉林大學李元元
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四川大學謝和平中國人民大學陳雨露山東大學徐顯明南開大學侯自新
中南大學張堯學北京師範大學董奇哈爾濱工業大學王樹國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
廈門大學朱崇實內蒙古大學陳國慶內蒙古科技大學校李保衛
2.下一篇《宇宙應該是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它是《基礎時空理論》跟《基礎時空理論全新解讀篇》兩篇論文的理論成果,導出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推薦閱讀:
※濱州風水師王成友為您解讀陰曆十月各生肖運勢
※【名家解讀唐詩】吳小如:讀《唐詩三百首》
※11個問題解讀H
※全方位解讀高遠球
※歐盟「外長」索拉納解讀:失卻一肱的歐盟註定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