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聚焦·關注城鎮化中的不良傾向⑥

讀者聚焦·關注城鎮化中的不良傾向⑥

  休閑廣場成了停車場

  我們小區位於郊區,不遠處有一個很大的廣場。5年前,鎮領導動員一些農民搬遷,騰出一塊約800平方米的地,接著就建起了一個廣場。

  廣場建成後,政府稱是供人們休閑娛樂用的。但廣場使用率一直不高,去休閑的人越來越少,原因是除了缺少一些應有的設施如洗手間、燈光照明外,廣場內外衛生環境差,周圍的花草、凳子也不斷遭到人為損壞。條件差,缺乏管理,漸漸地再也沒人去廣場「休閑」,最終廣場變成了停車場。每天,各種汽車、摩托車出出進進,將廣場地面碾壓壞了,有的企業還在廣場豎起了廣告牌(見上圖)。

  山東煙台旅遊學校 金星南

  

  老年人健身場地太少

  筆者居住的社區內有一個街心公園。偶爾起早,閑暇無事,便信步逛到這裡。剛剛進得園中,發現面積不大的公園被晨練的老年人「塞得」滿滿當當。與一位每日前來晨練的老者拉家常,問道:「公園裡面人這麼擠,您為什麼還要天天來?」老者說:「一來圖個熱鬧,二來鍛煉的場地實在太少,不來這裡又能去哪兒呢?」

  在現實生活中,「低頭皆工地,舉目多高樓」之景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把有限的供居民活動的場地蠶食了。忙碌勞作的中年人,平日里大都無暇進行戶外運動;而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的學生們,有學校的運動場地。於是,健身場地的縮減,便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對健身場地的需求,較之中年人與青少年,其實更為迫切。極為有限而且呈不斷減少之勢的健身場地,該如何應對正在加速老齡化的社會呢?

  老年人的活動場所應就近建在社區公園內。這些社區公園必須以綠地居多,這對凈化社區乃至城市的空氣質量也大有裨益。因而,多建社區公園,是一條有效解決老年人鍛煉場地不足問題的合理選擇。

  山西太原市 趙燁

  

  人行道上「地雷」多

  我所居住的城市是一座美麗的小城,道路寬闊,綠樹成蔭。近年來,由於大批企業的進駐,城鎮規模迅速擴大。可是,城市道路建設在給市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擾。遇上連日陰雨天氣,不少朋友就抱怨,走在人行道上,稍不小心便踩到「地雷」,乾乾淨淨的褲腳、鞋襪便遭了殃。

  所謂「地雷」,其實是人行道地磚在鋪設的時候沒有夯實,導致雨天容易積水,看上去平整的地面,踩下去卻會將地磚下的泥水擠出來噴射到行人的鞋面、褲腳上。有時候,一條短短的人行道上有好幾處這種濺泥的地磚隱藏其中,人們往往因不知情避不及,一腳踩下去才知遇了「埋伏」,所以戲稱「踩地雷」。

  我去過一些城市,「地雷」問題其實非常普遍。在城鎮建設中,一味趕工期、驗收不嚴格、建成後缺乏維護等諸多原因,造成「地雷」問題長期存在,得不到有效解決。

  重慶大足區 李辛潤

  

  文體設施應方便市民

  近些年,一些城市為了追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的豪華、氣派,紛紛將它們改造、升級。但是,這些公共設施原本都坐落在市中心或市區內,若進行擴大、改造,因為土地的限制很難進行,於是便將這些公共設施遷到了土地相對寬裕的市郊。

  這些遷到市郊的公共設施,建築面積擴大了,設施升級了,裝修豪華了,但來此享用的人卻大幅度地減少,以致門庭冷落,無形中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這樣的城市建設儘管初衷是好的,也花費了大量的財政資金,佔用了大量耕地,但並不受市民歡迎。

  此前曾有媒體披露,筆者居住的唐山市也有將坐落在市中心的圖書館、體育中心等遷出原址,在市區的南部邊緣重建的規劃,據說不久將付諸實施。筆者希望,對於一些事關市民切身利益的公共設施選址問題,最好事先徵求市民的意見。只有受到市民歡迎的城鎮化,才是成功的城鎮化。

  河北唐山市 王芳

  

  雨後縣城變「水城」

  我在縣城居住,每當夏季暴雨過後,縣城往往變成「水城」。下水道排水不暢,街面積水嚴重,地勢低的地方有時水深達一兩米,有的住戶家進水,有的商鋪進水。有一年,一家大型超市的倉庫被洪水漫灌,泡壞了很多貨物,經濟損失達幾十萬元。

  因暴雨發生嚴重內澇,暴露了城市在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雖然城市都建有地下排水系統,但是標準過低,水流多了,地下管網就承受不了,排水口還經常淤塞,地面上往往瞬間就成一片汪洋。還有一些老街沒有新建排水系統,每到雨季,洪水給市民出行帶來困擾。

  城鎮建設不僅要重視「面子」,也要重視「里子」。在城鎮建設的進程中,排水系統建設是重要的內容,不可忽視。

  山東費縣 朱旭

  

  公廁乃必要設施

  一次,到城裡去辦事。剛入城,想小解,於是招呼司機停車。下車後才知道,這裡根本沒廁所。情急之下,我一路小跑去找小巷子,心想公廁不會設在大街上,一定在背處。誰知,小巷子裡邊也找不到廁所的影子。

  我不得不繼續往前找,廁所沒找到,倒找到了一家賓館。「賓館內肯定有廁所」,我喜出望外,朝賓館奔去,正要進門,被門衛攔下了。他問我幹啥,我說找個人。他問找誰,不說不讓進。無奈之下,我實話實說了。門衛一聽,拉下臉說:「這是賓館,廁所在那邊。」他隨手指了一下。我問廁所具體在哪兒,他很不耐煩地說道:「那邊,那邊,你不會去找?」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建築工地,才把事兒給解決了。

  公廁是城鎮不可缺少的公共設施。城鎮不單單需要高樓,也需要廁所。在蓋高樓的同時,也要辟出專門的位置,設置一定數量的公廁。最好把廁所建在醒目的地方,即使位置偏僻些,也要在醒目的地方設置標示牌。

  河南鄧州市趙集鎮 王國勇

  

  農民工子女上學難

  前不久,在外地打工的姐姐打電話回來,我問起小外甥在那邊上學的情況。姐姐告訴我,外甥上的是私立學校,學習還算可以,就是學費太高,一學期要交2000多元。從與姐姐通話中,我感覺姐姐在那邊過得並不輕鬆。

  姐姐一家原本是縣城郊區的農民,有4畝多耕地。那時,姐夫在縣城打零工,姐姐在家種地、帶小孩,農忙時姐夫回來幫忙,日子過得挺安穩。後來,由於城鎮化的需要,姐姐家的田地被政府徵用,一次性得到20多萬元征地補償款。姐姐家蓋了新房後,餘下不足10萬元。雖說手裡還有點錢,但是沒了土地,吃的糧食和蔬菜都要花錢買,再說孩子上學、看病吃藥等,用錢的地方還很多,餘下的這點錢撐不了多長時間,靠姐夫一人掙錢也很難維持家用。最後他們決定外出打工,一家人去了杭州。

  和成千上萬的農民工一樣,他們一無文憑二無技術,只能到技術要求不高的私企找活干。這些企業除了工錢之外,「五險一金」一概沒有,姐姐和姐夫進的兩家企業也這樣。工作雖然累些,但畢竟每人每月平均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除去房租和生活費等開支外,省吃儉用每月還能結餘一個人的工資。

  但外甥的上學問題卻讓他們頭疼。當地政府規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如果想在當地公辦學校上學,要麼得有當地的房產證,要麼得有當地5年以上繳納社保的證明和暫住證、戶口本、身份證等證件。這樣的條件卡住了許多像姐姐一樣的外來務工人員。雖然他們想讓子女上公辦學校,但當地的房產證、「五險一金」,哪一樣對他們而言都是奢望。讓孩子回家上學吧,沒了土地,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權衡再三,儘管城鄉公辦學校已普及了免費義務教育,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不得不硬著頭皮讓孩子在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

  河南南召縣 崔松濤

  

  關注新市民的文化需求

  日前,筆者所居住的城中村正在進行改造的前期工作——拆遷。當戲台被挖掘機推倒的時候,有位老人眼眶濕潤了:「這輩子恐怕再也看不成戲了。」

  以往進行城中村改造,政府往往只考慮對農民經濟損失的補償,忽視了農民(特別是老年農民)精神、情感方面的「損失」。比如,看戲乃老年農民的最愛,即使是很貧窮的村莊,也要蓋戲台,逢年過節都要唱戲。「上樓」之前,村民的房子是獨門獨院的,院子里可以種菜、養雞,對老年農民而言,這不只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健身、休閑方式。老年人一輩子生活在村子裡,村子裡的建築、樹木、河流,尤其是自家的宅院,都留有他們生活的印記,寄託了他們的情感,對於他們而言,這些物品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從田園生活到城市生活,從農民到市民,從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環境,這種巨大的變遷,老年人往往很難適應。因此,他們對城中村改造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想借之滿足子女們成為城市人、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失去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

  如果能在改善上樓農民居住條件的同時,適當考慮農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在新的住宅區建造戲台,定期為老人們演出傳統戲劇;拆遷之前,將村子裡的景物拍成影像資料,送給農民作紀念;多建一些社區休閑場所,為老鄰居們聚會提供便利,那就更好了。

  山西太原市 王海銀


推薦閱讀:

城鎮化建設仍然要讓我們記得住鄉愁
新型城鎮化與教育空間布局優化
瓊海:城鎮化中守望最純的鄉愁
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積極探索城鎮化新路

TAG:城鎮化 | 關注 | 讀者 | 城鎮 | 不良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