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趙守祥的《太昊、少昊、顓頊考》
太昊、少昊、顓頊考
趙守祥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昊、濟而修祀紓禍也』」。
譯為今文,即:「任國(都今濟寧)、宿國(都今東平東)、須句國(都今東平西北)、顓臾國(都今費縣西北)四國,都是風姓。一直主掌太昊和濟水神的祭祀,而服從中原各國。邾國人滅亡了須句國,須句
筆者在多篇文稿中提出,文獻記載中的二昊(太昊、少昊)是今山東一帶古稱為東夷族的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先祖之一。今壽光北部一帶的古巨淀湖為山東歷史上著名太湖(由地質年代沂山南北斷裂帶和濟陽東西坳陷結合而成的坳陷湖,海侵時期為海,海退時期為湖),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與今魯西南的雷澤(即今菏澤一帶,古稱巨野澤)齊名。在人類幼年時期,大的湖泊是他們重要的生息繁衍之地,因為近淡水湖之地,地上、水中、空中有大量人類賴以生存的水生、陸生動植物,是他們賴以生存繁衍的主要食物來源。古巨淀湖又因為近海之地,魚鹽資源尤為豐富,構成這裡人類繁衍的特有繁榮景象,成為今山東地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早期人類誕生地。由於人類營養結構豐富合理,社會人口發展極快,又由於該地區北、東俱為海,人口急劇繁衍起來後,只能沿向南,向西的方向遷徙擴散,而山東地區的地理形勢決定巨野澤一帶地處與中原地區的接壤之地,向西向南有廣闊的腹地,巨野澤一帶的先民發展起來後自然地向西、南之地擴散,而地處東偏巨淀湖一帶先民便沿陸路通道而迅速擴散至今山東全境(包括遷徙到巨野澤一帶),然後繼續沿著巨野澤一帶先民遷出的路線向西、向南擴散。
太昊、少昊是太陽(昊指太陽,鳥亦在空中,與太陽近;昊又通皋,皋指大鳥;皋又通高,指早期人類在水邊高地上祭祀,均指太陽、鳥在高處之意)崇拜時期巨淀湖一帶先民早期和後期的代表。太昊氏是較早發展起來、較早遷徙出去的一支。這一支先民遷至巨野澤一帶後在這裡落腳而為後世記載下來。但他們的根源卻是在巨淀湖一帶。這一支先民落腳於巨淀湖一帶後,經過繁衍發展,到古國時代,演變為以上所記的四個古國。
第一個是任國,即今濟寧市任城區,歷史記載中任姓的最大郡望是在巨淀湖南岸,即今壽光、廣饒交界一帶。第二個是宿國。第三個是須句國,第四個是顓臾國。宿今普通話讀su,但壽光方言讀xü,與須句國之須同音。而顓臾國之臾與須、宿又為音近字,人類語言在其發育期有一個特點,是音同義同,又容易音近相衍,因此,須、臾實為一也,即他們是同源關係。
少昊因為晚於太昊,因此記載比太昊要多得多,也要清晰得多。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奇書的《山海經·海經·大荒東經·少昊之國》(《山海經》成書極早,許多內容與甲骨文發現後破解的文字內容一致,因此西漢大學問家劉歆說《山海經》為伯益所作並非虛言)記曰:「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古語「四海」為天下之意,「東海」為地之東境之意。此大壑,應即指最靠東部地區的大湖—巨淀湖。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雙王城商周鹽業遺址考古報告中指出,壽光北部大荒北央一帶是一處重要的商周時期鹽業生產遺址,而《山海經·海經》中竟有四章是以「大荒」名之(《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歷史文獻清楚地記載,少昊是中國古姓中己姓、贏姓之祖,而己姓、贏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原始古姓和大姓。己姓與贏姓均源於古巨淀湖即今壽光一帶。己姓是春秋之際國都在今壽光古城(或王高)、紀台之紀國國姓,贏姓則是源於今壽光古城的古益族首領伯益之姓。中國後世許多著名姓氏即源於己、贏二姓。
關於二昊在中國遠古文明史中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留存下來古籍記載中有以下幾例:「三皇」之說主要是伏羲、燧人、神農(炎帝)之說。「五帝」之說則有《禮記·月令》的「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的「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世本》、《史記》、《大戴禮記》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虞舜」,《後漢書·賈逵傳》引東漢大儒賈逵言:「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黃帝……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左傳》也將少昊列入五帝之中。)由上可知,四種說法,顓頊均在其中,少昊則佔三,(加《禮記·月令》記之太昊,則佔比更多),即顓頊及其祖二昊佔比最多,顯示三者在中華民族先祖之中是最早的。
少昊與太昊與宿之關係,還有一史證。南宋著作《路史·後記七》記載:少昊「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八宿」。說明少昊最早確定星宿,為天文學定星座和定星位作出了貢獻。
關於少昊還有幾則記載:《史記·王帝本紀》記黃帝十二姓,《索隱》引《國語》云:「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索隱》作者司馬貞謂:「其國語上文青陽,即是少昊金天氏,為己姓者耳」;同篇又記:「皇甫謐及宋衷皆雲玄囂(玄鳥?)青陽少昊也」;《繹史》引《漢書》曰:「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黃帝之子青陽也」;《逸周書·嘗麥解》載:黃帝擒蚩尤後,「乃命少昊清(又名鷙)為司馬鳥師」。青為東。《山海經》中有「青丘」,今壽光紀台有傳為丹朱冢的青丘台,還有青丘村、青丘渡等,《山海經》「青丘」之「青」即少昊之「清(青)」,即少昊青陽之青。
前已述及《山海經·海經·大荒東經·少昊之國》語:「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少昊是五帝之首,顓頊也是古帝王之一,且是少昊之後。少昊既是源於壽光的古己姓、贏姓之祖,顓頊與壽光的關係亦如是矣。
顓為耑、頁合字。耑的甲骨文為
此頊(須)字及其發言,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有重要意義。前邊述及太昊後裔中的宿、須、臾,實是一音之生,所指為一,一音化為多符,符多而意實一。在壽光方言中,宿不讀su,而讀xü,即須。而在壽光方言演化中,宿、須又常衍為xi。雖然在壽光方言中宿、須皆讀須,但作為字元所表達的含義卻不一樣,須指鬍鬚,衍為根須。而宿則是指人的住所,因為與人類生活最直接最密切最要緊的是住與食,食與黃宿(須)菜有關,住衍生出來的字也很多,與住(亦為宿的音近字)有關且與宿音近的字如富、屋、鋪、舒等。前邊所記《路史》關於「少昊最早確定星宿」是早期的人類從人有住所「宿」而為星所確定的「住所」謂之「星宿」,顯示了早期人類天文學知識的原始起步和發展。
在與宿(須、頊)音近而有重要意義的是「徐」字。徐為彳與余合字。余的甲骨文為 ,是構木為巢的茅屋之形,左以彳,其畫面意義為茅屋旁有人,其字義是茅屋旁有人緩步而行。舒字中的舍與余同源,余指簡易茅屋,舍則指建在台基上的高級房舍,下邊的「口」表示的是台基。舒字中的「予」是投梭,舍、予合字,表示伸展之意,表示在舍(屋)旁伸展。後來徐成為一個姓氏,而且成為歷史上一個大姓。學術界一致的意見,徐姓正源於沂山以北彌、濰流域,是由顓頊之頊音(宿、須)演化而來,與宿、須、臾等相近,顯示其源為一。徐氏亦是壽光巨淀湖一帶的大姓,至今壽光巨淀湖一帶也仍有富家莊、舒家莊。與壽光方言宿(須)同音的「許」(亦讀hu),甲骨文為 ,從言從午(搗杵),會舂米時發聲助勞之意,歷史上以許為姓的第一人是許由,是傳說中堯帝時的賢人,堯意傳位給他不受而躲於箕山(今青州鄭母香山),壽光田馬村歷史上即名許由村。與宿(須)音近的字還有雇、顧(顧)字,雇的甲骨文為 ,從隹從戶,會開春候鳥飛來立於戶之意,從雇又生出顧(顧),雇又加頁成顧。顧(顧)是夏王朝時期夏在東方的著名諸侯國(山東西境之范縣東南)。還有昆吾(昆吾應為顧之緩讀)國之吾,吾字有金、篆,從口,五聲,本義為用作第一人稱的我。昆吾國地即今河南許昌東,歷史記載中為善制陶善冶銅者,夏啟命人鑄鼎即在此,至西周時為許由後的封地。昆吾國與顧國同時為夏的同盟國,同為商湯所滅,而他們同是源出於壽光己姓之後裔。
從以上所述,可看出壽光的遠古文明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係,亦可看出以二昊為代表的古巨淀湖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亦可看出倉頡為中華文明始祖和倉頡造字的端倪、情景與景觀。
推薦閱讀:
※片單丨2015上半年全球十佳電影推薦
※非主流女生髮型DIY 流行髮型推薦
※美國藥師推薦的居家常備小兒藥箱:寶寶生病不驚慌
TAG: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