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貴州·書院對聯集錦

維鳳書院

  維鳳書院,位於貴州永寧(今屬關嶺)。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陳嘉會建。陳躬訓課業,並判爭議田租谷35石以供膏火,立有碑記。乾隆七年(1742)毀。三十八年署知州申贊皇議復修,邑人周景旦捐資。四十二年房又毀。嘉慶二十三年(1818)貢生修武謨與鄉耆等呈請復建。道光元年(1821)知州劉嗣矩捐銀50兩,勸捐銀1100兩,增修堂屋學舍18間,余銀700兩添置學田,並撥廣順寺廟產田以資膏火。十六年知州黃培傑勸捐重修,親主講席。光緒十二年(1886)知州楊承敘撥公款增建房舍10餘間。三十二年改為兩等學堂。

格致誠正修齊,知所先則近道;孝悌謹信親愛,行有餘以學文。

  • 清代錢寶琛題維鳳書院
  •  

     

    湧泉書院

      湧泉書院,位於貴州威寧。舊為繆良玉住宅,楊慎曾題額「瑞室」,繆出仕即捐公。清初作為考棚。雍正八年(1730)威寧改州後遂改建為書院,附設義學。乾隆初毀。二十七年(1762)知州劉標捐資重修,始名「鳳山」,延師課士。後又廢。嘉慶四年(1799)知州程正坤捐資擴建,改名「湧泉」。同治九年(1870)毀於兵火。暫借西嶽廟課士,並改名「南泉」。光緒八年(1882)修復,仍名「湧泉」。二十二年知州鄧良臣遷建於原學宮舊址,改為崇實學堂。三十二年改初等小學堂。民國間改為勸學所。

    鯉趨如昨,馬齒頻加,五十載舊治重遊,鳳嶺衍流風,耆舊尚傳選刺史;雁影雖沉,皋比宛在,一再傳師席繼忝,鱣堂多立雪,膠庠猶見老門生。

  • 清代司炳煃題湧泉書院
  • 文騰書院

      文騰書院,位於貴州平遠(今屬織金)。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李雲龍捐俸在原義學廢基上建,名「平陽書院」。有房舍30餘間,懸康熙御賜「文教遐宣」匾。後建景賢堂5間,祀濂、洛、關、閩等9賢士。延師講學。三十一年郡士人建後堂3間。四十二年知州劉宗元修葺。嘉慶三年(1798)知州周景益重修,以其在鳳凰山之西故改名「鳳西」。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州徐豐玉捐廉200兩,勸諭士民捐輸,得銀17549兩,兩次修葺,擴大規模,又增建節孝祠。余銀買田收租作束修膏火。同治十年(1871)知州陳昌言更名「文騰」。光緒六年(1880)巡撫岑毓英捐銀2000兩補作月課膏火。三十二年知州李大森增修教室6間,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1949年後改為織金一中,1957年後為縣委所在地。現屬文物保護單位。

    經傳南國三鱣集;亭放西山一鶴飛。

  • 清代易佩紳題文騰書院
  •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中峰書院 位於貴州定番(今屬惠水),明弘治間知府江藻建。因其址處於兩學署之中,故名。嘉靖間知府陳則清重修。郡人陳文學、趙維垣均有記。清咸豐間毀於兵,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札拉芬改建於東街,並清理絕產以充膏火。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高等小學堂。

      鶴樓書院 位於貴州都勻。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刑部主事張翀因忤嚴嵩建戍都勻,築草亭讀書。四十二年,軍政使婁拱辰及諸士為其建堂3間及寢室、廂房小樓,門戶牆垣等均備。縣士人紛紛就讀門下,名讀書堂。因翀字鶴樓,故亦稱鶴樓書院。翀去後,漸趨頹圮。萬曆五年(1577)刺史段蒙罔修復,適鄒元標謫都勻,便禮聘為主講,「時時與都人士講天人性衍之學」,培養出陳尚象等一批人士。後又廢。清道光初知縣高其墉就其地西建為及幼堂。咸豐八年(1858)毀於兵。同治十一年(1872)知府羅應旒改建為考棚,後改善後局,又改昭忠祠。光緒二十二年(1896)知府區維瀚以觀音寺另建書院,不久其地改為高等小學。

      南皋書院 位於貴州都勻。明萬曆二十一年(1595)提學徐秉正在鄒元標弟子陳尚象、吳鋌等懇請下建,以元標號南皋,故名之。門屏、講堂、夾室、甍樓、學舍等均完備。巡撫江東之為之作記。撥入官田28畝。萬曆三十年郭子章撫黔,改名「歸仁」,又題「理學名儒」匾。增撥田12畝作膏油之資。後毀圮。清乾隆初,知府魯朝聘建鄒公祠祀元標,三十七年(1772)知府孫廷相於祠處增建書屋6間恢復書院,複名「南皋」,延師授徒。四十五年知府宋文型捐銀重建講堂書屋20間,改名「勻陽」。道光二十年(1840)邑人陝西巡撫陶廷傑捐銀置書籍,增膏火,仍復舊名。咸豐八年(1858)毀於兵。同治十一年(1872)知府羅應旒重建,祀張翀、鄒元標二人木主於講堂右。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三十四年知府王玉麟改為教育講習所。

      魁山書院 位於貴州貴定。明代指揮葉風嗈捐建。清初已廢。道光十八年(1838)知縣俞汝本率邑紳重建。有講堂、齋舍等計約20餘間,規制完備。同治二年(1868)毀於戰火。後復建堂、舍僅10間,規模不及原之半。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學堂。後因地域狹小,不便教學,便於城內大廟建校,遂廢。

      雙明書院 位於貴州鎮寧。清康熙十年(1691)建。有膏火田租谷116石。後傾圮。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州嚴耿、汪自修捐廉率邑紳孫玉峰等重修,兩廊為號舍,二進為麗澤堂,三進為講堂。生員無定額,視經費多寡而定。住齋者稱受業,考課者稱肄業。受業生須納束修。山長每年柬修谷60石。每日講書,逢三、八日作文,品學劣者,山長有權除名。同治五年(1866)毀於兵火。光緒八年(1882)知州劉鹿賓重修,二十八年(1902)改為學堂。

      松山書院 位於貴州畢節。又名畢陽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李曜建於城內永興橋右。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董朱英捐銀拓地擴建大門、二門,講堂、學舍、廚房等,聘名師主講,又以銀200兩佐師生膏火和修葺之費。道光中遷游擊署右,原址屋宇賣給提督唐文淑為住宅。同治七年(1868)贖回拓寬新建,前為巡撫岑毓英生祠。光緒十八年(1892)舉人楊紱章任山長,增修齋舍。教學以「立教以存心、立品為本,以儲經濟、達時務為用」為宗旨。除課經、史外,還講政學、策論、數學等。刻印有《制藝淺說》和《松山詩課》。二十三年又刻印《松山課士錄》4卷。二十八年改為求是學堂。舊址今為畢節城關鎮二小。

      趙公書院 位於貴州獨山。又名紫陽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趙完璧任獨山知州,捐俸置田,建義學。三十八年離任,鄉人感其德,立祠奉祀,並以祠為學舍,遂以其名名之。時規模小,經費困難,生員寥寥。乾隆三十九年(1774)福山進士蕭梅年知獨山,與邑中諸生黃瑢等擴建,題名「紫陽」。延名師,定膏火,親集諸生講授。光緒末改為勸學所,民國初改初等小學。

      鳳池書院 位於貴州水城(今屬大方)。清雍正十二年(1734)通判孟金章建義學於城北,後改書院名「水城」。道光七年(1827)通判袁汝相遷建於城南鳳翔街,易名「鳳池」。十三年定主講歲修金100兩。二十八年通判倪應謙倡捐,率市民捐銀購田發典生息以充膏火。咸同間毀於兵火。同治十三年(1874)通判陳昌言重修,規制完備,撰有記。光緒初,因辦學有方,聲名遠播大定、安順兩府,學者翕然負笈來游。月設官課1次,師課2次。昌言親為講授閱卷,指示諄切。定有章程17條,對山長、齋長聘用及修金,生員入學、設課、考試、獎勵及經費開支等均有詳明規定。二年(1876)為平遠學署佔用,作訓導住宅。光緒末改設議會,後又改團防局,部分修為義倉。

      桅峰書院 位於貴州興義。清乾隆十二年(1747)以海朝寺之前殿改設,初名九峰書院。因面臨九峰山而得名。以寺田租谷60石為修膳膏火之費。嘉慶二年(1797)遭兵毀。二十一年生員邢思鎬、閻敏仁等以昭忠祠改建,更名「桅峰」。道光初,棉商捐銀700兩,放息以充經費。十五年知府谷嘉禾增修,又改名「珠泉」。二十二年知府張鍈籌銀1000兩並前存500兩,交棉商年生息300兩,除鄉、會試之卷費外,余專供書院。二十九年(1849)又增修房舍10餘間,建制更顯宏闊。咸、同間又毀於兵。同治十三年(1874)知府陳廷樑就府經歷署舊址改建,計有講堂齋舍29楹,又更名「文峰」。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中學堂,三十四年又改為高等小學堂。

      廣陽書院 位於貴州廣順(今屬長順)。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孟衍泗建。嘉慶元年(1796)知州鄭德佩重修,城鄉捐田租150餘石以助膏火。同治初毀於兵火。光緒十九年(1893)知州呂樹勛勸捐重修,並勸捐田租。延聘山長主講,月課生童。三十三年(1907)改設學堂。

      文峰書院 位於貴州黔西。城東山舊有書院,因經費不足漸廢。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邑人兵部尚書李世傑捐資重修。於是講習有堂,肄業有室,庖湢有所,延師督課,文風遂興,由地方官捐廉和熱心教育人士捐資,置田180餘畝,年收租谷340餘石以充費用。有詳明田籍記載和詳明支銷規定。光緒末改為正本學堂。

      萬松書院 位於貴州大定(今屬大方)。清知府凌浩曾為修建,未成離任。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府永福捐廉,勸紳民輸金建於府署北,歷2年工竣。有房舍30餘間,撥水西安氏絕產以充膏火,並撰記。道光十二年(1832)知府王緒昆重修房舍共37間,木坊、魁星閣各1座,並增置用具。同治三年(1864)毀於兵火。光緒六年(1880)知府程榮壽改建於城東學宮旁,與文龍書院合併,更名「文峰」。有講堂齋舍12間,定主講2人,由知府延聘,年束修銀各124兩,月官課1次,堂課2次。生童膏火銀共503兩。經費收支定有章程,管理嚴格,徐鋐撰有記。三十二年興辦學堂,遂廢。

      蘭皋書院 位於貴州貴定。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縣周品金和鄉宦王政義捐建於城隍廟側。有齋舍、講堂、門廡、客廳等20間。道光十一年(1831)政義後代獻材建陽明祠。二十年知縣曹敦綺遷建於太平寺舊址,擴大規模。後知縣張其燦捐修院外大道400丈並建2坊。同治二年(1863)毀於戰火。八年知縣喻懷信重新擴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現為貴定第三小學。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墨香書院 位於貴州平越(今屬福泉)。舊有書院,在城西隅,後廢。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府唐樂宇於城東南募資重修。門堂齋舍、樓閣亭池均備。以其址有墨香池,故名。咸、同間毀於兵。光緒二年(1876)知府程荼壽捐廉遷建於城南,計有堂室齋舍20楹。復清舊產,置新業,以充修金膏火。十八年又增建後堂、廂房共5間。廢科舉後,教學以精研經史,講求古今政治為主,並教以西學、外國政藝、算術等。後改為中學堂。

      獅山書院 位於貴州黔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州許學范捐廉建於獅山。每月考試廩、增、附生,由山長評定甲、乙,榜示門牆,按成績獎給膏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學堂。原禮部尚書李端棻過縣,曾命名為宏濟學堂。後改為獅山高等小學校,現為黔西城關六小。

      鳳山書院 位於貴州盤縣。清嘉慶十二年(1808)建。有頭門3間,講堂3楹,上有樓,中祀倉聖,兩旁為齋房、山長室、庖湢等。有亭,榜題「綠繞青來」。堂下種有丹桂、紫薇,後院有井,甘冽清香。教諭劉漢英綴為八景:魁閣飛霞、書樓賞雨、薇雲夏幕、桂露秋香、筆岫凌雲、斗亭留月、山房抱膝、井泉洗心。清末興學堂,遂廢。

      筆山書院 位於貴州興義。清嘉慶十八年(1813)知縣杜友李會諸生倡建,由文武生童各捐錢1000文及邑人之捐助始成,以有筆架山得名。二十三年知縣張夢驥購地拓寬。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徐鋐又增修學舍,規制完備。咸、同間毀於兵火。光緒十六年(1890)邑紳劉官禮倡修,規模擴大,有房舍21楹,長廊、魚池、花廳、林園均備。制度益趨健全。購有經、史、子、集四部萬餘卷,又有鄉人唐續宗、李映雪捐資刊刻朱子《小學》、《訓蒙詩歌》、《史鑒節要》等存於其中。設山長1人,由地方禮聘,年俸銀300-400兩;月堂課2次,分題批閱。學生超等獎銀1.2兩,特等8錢,一等6錢,童生獎勵減半。設齋長2人,由廩生中輪流選任,年得「友學谷」4石。二十四年雷廷珍主講,教以經學、小學,廣置時務書報及經、史、子、集供師生借閱,學風為之一變。三十年徐天敘主講,著重經史,每月會各界人士舉行講演,風氣大開。姚華、熊繼光等具有新思想的著名學者也曾主講其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高等小學堂。現為黔西南民族師專。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荔泉書院 位於貴州荔波。清嘉慶十九年(1814)知縣蔡元陵建於城西街孔廟左。二十四年知縣武占熊增修。道光八年(1828)知縣楊以增建魁星閣5間,講堂5間,齋房9間。同治五年(1866)毀於兵。十年知縣錢壎改建於縣署舊址,計有房舍18間。光緒元年(1875)知縣蘇忠延題「荔波書院」額。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鄧恩銘烈士,幼年曾就讀於此。清末改初等小學堂。舊址今為玉屏鎮第一小學。

      治平書院 位於貴州安平(今平壩)。又名安平書院。明代為學宮,清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陳嘉祚就其址勸捐創建。有齋舍15間。道光二年(1822)知縣徐玉章捐建講堂3間,並置學田。六年知縣劉祖憲又捐置學田。由知縣聘請進士或舉人主講,設齋長2人,城鄉各一,由山長從生員中保薦,知縣委任,以管理租谷收發、辦祭典等事。同治四年(1865)毀於兵。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何銓勸捐修復。三十年改設學堂。

      岱山書院 位於貴州郎岱(今屬六枝)。清道光八年(1828)紳士張懋德及紳民13人捐建於岱宗峰下。計有山斗堂上下左右共1O間,講堂3間,前後齋房25間,竹影、松聲山館及盪胸軒各3間,藏書室3間,入德之門1間,過廳1間,廚房及雜役住房共6間,迴廊、垣牆、藝圃俱備。學田歲收租約100餘石以供膏火。聘山長1人,監院1人,生徒常住數十人,弦誦之聲不絕。後廢。

      蓮峰書院 位於貴州龍里。清道光十年(1830)知縣陳熙晉捐俸建於縣署之前,以面對蓮花山命名。中為講堂5楹,額為「求是」,左右齋舍各8間。復勸捐建後房3間,祀諸葛亮和王守仁,名二賢祠。再捐銀置田百餘區,收租以供師生束修膏火。熙晉自為記。每月十三課士,「講其德行,習其文藝」,要求「處則循孝弟忠信之實,而出則應天下國家之重」。清末興學堂,遂廢。

      花竹書院 位於貴州甕安。又名玉華書院。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王存成首捐銀百兩以倡,共集銀3000餘兩,建於城南先農壇前,以城西有玉華山而得名。講堂、學舍、齋廚、門宇均備,置田以資膏火,並撰記。咸豐末毀於兵火。光緒十五年(1889)知縣陶懋恭以袁姓捐木重修講堂3間,工未畢離任。二十四年知縣王斅成捐廉重建,購袁氏土地建堂舍共40餘間,並建祠祀王守仁,以境有花竹山,故改名「花竹」,並撰記述其始末。三十年改為高等小學堂。

      蓮城書院 位於貴州安南(今屬晴隆)。清道光十五年(1835)知縣李振堃撥鳳凰山寺租谷268石籌建。次年知縣張士英又撥地租谷8石、銀40兩,始建於學宮明倫堂前,不久圮。二十年知縣婁鎔捐銀百兩首倡,邑人踴躍應捐,共得銀5970兩,重建於學宮右,延師課士;又置學田,年收租138石,以供費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移初等小學堂於其內,遂改名蓮城學堂。三十四年改為官立兩等小學堂。

      珉球書院 位於貴州貞豐。清道光十六年(1836)知州袁敏升率紳民捐建。購田以供經費。知州周溶酌定章程。次年州民江懷貢捐田,折價銀550兩,收租以供膏火。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戰火。同治十一年(1872)戰事平息,當道即以清真寺改建,紳民多捐田租以充經費。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學堂。

      梅花書院 位於貴州歸化(今屬紫雲)。又名廳城書院。清道光十八年(1838)通判譚煒始建,二十年通判金台續成。有泮池、齋舍三進3院共36間,另有浴室、水池、花壇等,寬明靜雅。由地方官禮聘名儒任山長,主講「四書」、「五經」、八股試帖、詩賦等。山長曾肇嘉曾購經、史、輿地、經世等書100餘種。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高、初兩等小學堂。

      鳳儀書院 位於貴州安順。清嘉慶間知府朱德璲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副榜楊春發購買民房擴建堂室房舍計58間。倉聖殿內祀倉聖、漢鄉賢尹道真和王守仁等木主。二十六年知府多齡、朱德璲釐定章程。二十八年知府胡林翼添建二門兩廂齋房14間,倉2間。膏火以學田收租供給,並立碑以防弊端。同治五年(1886)酌增堂課膏火。光緒初巡撫岑毓英倡捐銀4000兩,交商生息以供經費。十二年知府蒲陰枚等買田地,經費倍增。又定條規加強管理。三十二年改為學堂。

      盤水書院 位於貴州普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邑紳舉人孔廣沛呈請知府張鍈,以邑之官紳士民捐修試院余銀300兩作經費,建於文廟左側。又籌銀1300兩置田收租以為師生束修膏火。光緒二十年(1894)知縣熊士清、教諭年明達、訓導蕭森枝等重修,增3間。三十年知縣查秉鈞改為日新學堂,未招生。三十三年改設高等小學堂,附設初等小學堂2所。

      東麓書院 位於貴州長寨(今長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邑紳舉人何桂榮會同貢生夏寅清等建。招生授課,何自任主講。次年書院有童生5人考入州學。後歷任同知捐廉鼓勵,學風漸變。長寨,民族雜處,地瘠民貧,經費困難,僅得文昌宮租谷10餘石津貼,主講純盡義務。咸豐九年(1859)毀於兵火。宣統元年(1909)州判劉植誠委邑紳何德新等於原址設初等小學堂。

      培鳳書院 位於貴州普安。清道光、咸豐讓設於城內南將軍祠。初由城中棉花捐及公秤捐年收銀約400餘兩以供師生束修膏火。後棉業蕭條,捐銀無著,便撥新城歸公絕產田80餘畝,年收租谷180餘石,以維持開支。光緒八年(1882)紳士熊子漁等稟請以回民首領金萬兆城東新平街客廳改建。有二進3楹,東西廂12間。廢科舉後,改為縣議會。

      岩黌書院 位於貴州岩腳(今屬六枝)。清咸豐二年(1852)廳丞周夔始建,初名愛蓮書院,未竣工。繼由廳丞景時陽籌款續成,更名「岩黌」。規制較完備。聘山長1人,監院1人,收生徒數十人。束修膏火除原有周夔捐廉外,均由各地捐資。後因戰亂,學舍雖存而學產盡失,逐漸冷落。宣統元年(1909)改辦兩等小學堂。


     錄校製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註明
    推薦閱讀:

    哲思 | 六幅經典對聯,說透人生智慧
    潮州歷代對聯述略
    松煙對聯·七十四
    對聯(十四)
    [對聯集錦]古今對聯集錦

    TAG:貴州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