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典詩詞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詩人最鍾情的詩歌意象之一,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作品之中。為什麼眾多詩人對「月」這一意象情有獨鍾呢?月的意象與詩歌意境的呈現又有什麼關係呢?蘇軾《水調歌頭》歌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這一意象寄託著詩人悲歡離合的主觀情思。
一、悲——永恆、無常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駐足「石頭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蒼穹,一彎「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為歷史的見證,陰晴圓缺,循環往複,亘古不變,月在詩人眼中是「永恆」;石頭城昔日繁華,今日蕭條,可謂「無常」。在永恆與無常的鮮明對照中,在歷史與現實的夢幻交錯中,詩人不禁悲從中來。
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無常,如煙似夢,往昔歌舞昇平、雕樑畫棟的故國金陵如今只能在追憶中重現——所謂無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變——所謂永恆。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發襯托出國破家亡、君王淪為階下囚的悲哀。
張若虛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發問中引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傷。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浪花一般,顯得短暫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偉大而永恆的存在。詩人以月作為人生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之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哲學思辨,抒發了綿綿無絕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悠悠萬世,一輪皎潔的明月長掛碧天蒼穹,毫不吝惜地傾瀉著邈邈銀輝,它晚升日隱,與人總是若即若離。今人看不到古時的明月,古時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面對亘古如斯的明月,詩人不覺感慨系之,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無際、時空的蒼茫無限與人生的短暫渺小巧妙融合,抒發了永恆與無常之悲。
李白《蘇台覽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杜牧《潤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傳達的都是永恆與無常之悲。
二、歡——美人、愛情
1.月與美人
在古人審美世界裡,月的形態美與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徵,從而創造出眾多用月描繪美人的句子,如人們常說的「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鬢彈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他用「月」與「霞」來隱喻女子的眉和臉,從而描繪出這位美人的嬌艷。再如晏幾道的《蝶戀花》中「斜貼綠雲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描寫一位深閨少女午睡醒後的慵懶之態。以「綠雲」暗喻少女烏髮,以「新月」暗喻少女烏髮之下的愁眉。李白詩中月之意象也多有這種象徵、比喻意。如「眉目艷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寫女子的美麗勝過皎潔的月亮;「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寫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嬌羞模樣,恰似時而雲翳霧罩、時而半露嬌面的雲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輝映,相輔相成,至此詩人將天上人間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帶給詩人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慰藉,這裡的月是歡樂的意象。
對嫦娥曾有微詞的李商隱也讚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嫦娥和青女在夜涼如水的月光中,爭著顯示自己的美好姿態,月成為美人的象徵。
2.月與愛情
愛情詩詞中常常出現「月」的意象:一是因為月夜特有的浪漫氣息,特別適合烘托戀人間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纏綿繾綣;二是因為月亮的皎潔無暇、亘古長存可以象徵愛情的堅貞不渝、天長地久。
在這類詩詞中,「月」暫時擺脫了傳統的悲愁意象,變得溫柔而朦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們常說的「花前月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晏幾道《六么令》中「閑雲歸後,月在庭花舊欄角」一句交代了戀人幽會的地點環境,渲染了情境氛圍。再如張先的《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全詞用花、月的意象貫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徵昔日相戀,借「花謝月朦朧」象徵愛情受阻,借「花不盡,月無窮」象徵對愛情的美好期願與執著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一幅朦朧優美、花好月圓的圖畫,此時的月是愛情誓言的見證,是甜蜜歡愉的見證。
不論是描繪美人,還是抒寫愛情,都頻繁使用「月」的意象,將款款深情和歡欣喜悅寄託於明月。此時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詩人含情脈脈的眼中幻化為溫情與喜悅。
三、離——分別、思念
白居易曾嘆息「商人重利輕別離」,可生性浪漫的詩人們正好相反,常常為生離死別而嘆息不已。不管是與親人、友人、戀人還是與故國家園的分離,當時的情懷都會在詩人心中久久縈繞——成灰亦相思,從而創作出大量的離別詩,其中不乏藉助「月」來寄託離情別緒的作品。另外,此類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滿月」「圓月」而是「殘月」「新月」,取殘缺、不得團圓之意,這與詩作傳達的離愁別緒分外吻合。
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應是境界最開闊的,詩人遙祝天下飽受離別之苦的親人、友人、戀人可以身心無恙,共賞月光。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人把對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請明月清風代勞去夜郎轉達自己的問候,寄託自己對老友的牽掛與思念。自居易的《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用最淺顯通俗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思婦盼歸圖——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樑畫棟的閣樓窗外,仰望月空,形單影隻,百無聊賴,一腔思念與怨恨綿綿無絕期,只有到心上人回來的那一刻方能罷休。這裡的月是相距千山萬水的戀人惟一能共同欣賞的景物,滿懷心事只能與月傾訴,這裡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風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蘇軾《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月作為戀人間相思的意象不勝枚舉。
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范仲淹《蘇幕遮》中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都不約而同選擇「月」的意象寄託思鄉之情。
四、合——團聚、團圓
新月如鉤,滿月如鏡,與「殘月」「新月」相對的「滿月」「圓月」歷來象徵著團聚、團圓,至今保留著中秋賞月的傳統,對中秋的滿月有一份長久的期待與珍惜。唐宋詩人在詠嘆團聚的作品中多用到「月」的意象。
在浩瀚的古典詩詞里,眾位詩詞巨匠將自己對理想的謳歌,對未來的嚮往,對愛情的禮讚,對生命的嘆息,對命運的無奈都融入月的世界裡,在月光籠罩下傾訴一腔情懷。不論是悲、歡、離、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達到靈魂的飛升,今天讀來仍餘韻裊裊,蕩氣迴腸。
推薦閱讀:
※古典詩詞中美女雅稱26例
※中國古典小說目錄 大全
※古典詩八五律第七講
※現代詩翻譯古詩,是毀了原詩嗎?
※古典詩詞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