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喻棣:迷魂與驚魂——時空之隔中希區柯克與弗洛伊德

2012年8月,在英國乃至全球最權威的專業電影雜誌《視與聽》十年一度的影史十大影片評選活動中,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終於被擠下了其霸佔長達50年的桂冠寶座,取而代之的則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第45部長片《迷魂記》。

《驚魂記》

這並不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畢竟作為舉世聞名的電影懸念大師,艾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甚至可以稱之為懸疑電影的鼻祖,多年來備受觀影者和電影業的尊崇和追隨。其拍攝手法之妙,劇本構思之精巧,都為後輩電影人提供了先驅式的嚮導作用。

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製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這些電影和電視劇多以懸念敘事為主題,給予觀眾緊張、焦慮、驚悚、恐懼的感覺。雖然他的影片並不全都是恐怖電影,其中也沒有我們現在所崇尚的各種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發人深思,展現出人性最深層的恐怖和最異常的思想。

希區柯克的電影包羅萬象,映射了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方面的話題。他的電影不僅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思想性及藝術性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讚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與電影之間一向有著密切的聯繫,特別是對希區柯克的電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精神分析和電影起源於19世紀的同一年:1895年弗洛伊德發表了其關於癔病的研究,同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希區柯克電影具有濃烈的弗洛伊德色彩:希區柯克運用自己的電影鏡頭對這些弗洛伊德理論作了深入的藝術闡發;他用生動的聲畫影像為我們揭開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神秘面紗,是其不再晦澀難懂。精神分析法成為當代電影理論界常用的闡釋希區柯克電影的方法之一。

《電話謀殺案》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自我與本我》寫道:「在影像中思考……只是並不正確的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它比文字更接近於潛意識的想法,並且無疑,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是要比這些更加古老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看電影和做夢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圖像的運動,睡眠和電影觀賞的痴迷狀態,圖像與場景的直接聯繫,更確切的說是做夢者以及作為觀察者的電影觀眾都無法介入夢境和電影中。簡言之,電影的鏡頭語言接近於潛意識,畢竟對觀眾來說,電影是一種內在現實和外在現實之間的過渡空間,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便進入到了一個與潛意識聯繫緊密的內心過程之中,在這裡理性的評判和理解第一次喪失了效力。希區柯克的成功在於他並未以電影中人物亦或是導演本人的角度去未闡釋任何一部影片的精神分析意義,而是運用的是一種「假象視角」,將觀眾帶入電影本身的虛擬互動中來,給觀眾帶來一種焦慮渴求的心理體驗。當然,要達到這一程度還需要其他元素,例如電影院特有的黑暗、對於影像的被動接受和肢體移動的限制性,使得觀眾的身體和靈魂都陷入被動。隨時間的變化,自身也會有意識地重新開始感知。電影開始時,我們便以一種特殊的形式「進入到電影中」,我們的一部分,似乎與影像建立起了聯繫,通過影片,我們與自身的慾望聯繫了起來。

希區柯克在電影中運用弗洛伊德理論最常見的有四種:釋夢、窺視、性變態、犯罪,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

例子1

釋夢

從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察覺到他對弗洛伊德「創傷理論」的理解和贊同。

在他的電影世界中,希區柯克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反覆的再現。弗洛伊德曾提出夢的「顯露的內容」都與近期的經驗有關,「隱藏的內容」則與早期的童年經驗有關。與近期經驗相比,童年經驗的影響要深刻得多。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夢的理論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認為夢有兩個層次的內容:表現內容是夢的意識部分,是病人雜對夢進行描述時常常談到的;每一個夢都起源於第一種力量(慾望),但受到了第二種力量(意識)的防禦和抵制夢的潛伏內容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方面,這是隱藏的、無意義的意義,對弗洛伊德來說,所謂「釋夢」,就是將夢作為某種欲蓋其真相和真意的表象系統來予以分析,以發現掩藏於其下的願望和童年的創傷性記憶的內容和意義。通過夢的分析可以發現導致種種精神官能症的種種本能慾望,並治癒神經症。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救患者的病痛。

在影片《愛德華大夫》中,希區柯克完美的詮釋了以上觀點。影片大致講述了女醫生康斯坦絲,在與新來的愛德華大夫生出情愫後發現他因受刺激而記起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愛德華大夫,而是約翰·貝蘭特。愛德華大夫已死,於是警方懷疑是約翰殺掉了他並想取而代之。約翰在康斯坦絲大夫等人的幫助下,恢復記憶,最終沉冤得雪。

影片中,愛德華因為幼年時期遭受了一次可怕的變故——在與弟弟玩耍的過程中,無意間的碰撞使得弟弟在護欄上扎死——造成了他童年時期的陰影。愛德華對事故中的他滑下斜坡時看到的那些線條留下了陰影,以至於在成人時期看到類似的情況,仍會激起內心對這次傷痛的回憶。因此,當成年時期的愛德華看到用叉子劃成的線條,女主英格麗褒曼衣服的線條和被褥的線條時,派克飾演的愛德華產生了恐懼與罪惡。這段童年時的痛苦經歷一直深深地折磨著約翰,即使他的「自我」把它推入了約翰最深層的潛意識。約翰忘記了這段經歷,但他還是不斷地被自己潛意識中的強烈的犯罪情結所折磨,並最終導致了他的神經性失憶症。

《愛德華大夫》雖然以無辜的、從孩童時期心靈創傷中解脫出來的情侶結束,但在最後一幕又退回到理解的可能性中去,而這一可能性同樣貫串了整個電影:在現實生活中幻想也有導致罪責的可能。對此,希區柯克在闡述他的電影藝術時提出過這樣的論述:「在虛擬的世界裡面,電影藝術家用他們的電影』探索』人們的認知和個體的生存條件和問題,而這也與無意識的現實有關:愛與性,失去,短暫易逝與死亡,放棄,失敗與罪責,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

夢境的不同部分交疊纏繞著,這在電影推進中處於中心位置,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觀眾的接受視角來看,在《愛德華大夫》中,希區柯克使我們面對並且感受著電影的前後聯繫,而在其中又描述了主角所做的連環夢。從自身的經驗我們可以得知,夢境擁有強烈、甚至是壓倒性的特徵,夢中濃烈的情感可以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醒來才無法直接感受到。感覺在我們醒來的瞬間還存在,卻無法捕捉。愛德華大夫》使我們作為觀眾面對無意識的複雜關係糾纏,它無法有意識地解決,因為在我們的幻想中,這種內疚是壓倒性的,讓人充滿恐懼的。我們可以說,這裡表現的是人類的普遍困境。

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開山之作,它是第一部嚴肅討論心理分析的影片。出了童年陰影理論,影片還涉及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思想觀,比如戀母情結,比如夢境原理,比如壓抑與釋放等等。希區柯克在這部片子里儘可能多的展現了他對於弗洛伊德的了解和認同,同時又把冷冰冰的理論用畫面表現了出來。

例子2

窺視

「窺視」一舉,在希區柯克的電影里並不少見。如果說「窺視』』主題在希區柯克早期作品中還只是初露端倪,在希區柯克之後的作品中則有了更充分的展現。人為什麼會窺視呢?弗洛伊德認為,人們對別人隱私的窺探欲,來自於童年,兒童通過窺探父母隱私來了解自身來歷,是一種成長過程 中的正常欲求。那些兒童期窺探欲沒能得到足夠滿足的人,到成年期後就會瘋狂地窺探別人的隱私。「文明漸漸使軀體被遮掩起來,然而性的好奇卻從未停歇,這種好奇只有通過窺到性對象的隱蔽部分才能滿足。當然,如果這種好奇能從性隱私轉向身體全部,那就會變成藝術的。對於大部分正常人而言,多少都會滯留於這種居間的性目的——觀看之上。」(弗洛伊德)

大多懸念電影似乎總是有「窺視」這一元素。而在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世界中,「窺視」幾乎成為一個貫徹始終的重要主題。無論是在希區柯克早期電影《房客》中房客對正在入浴的房東的女兒的窺視,或是在《愛德華大夫》中檢票員對熱吻的男女主角的窺視,都展示了普遍存在的人性中的弱點。

如果說「窺視』』主題在希區柯克早期作品中還只是初露端倪,在希區柯克之後的作品中則有了更充分的展現。在1960年拍攝的《精神病患者》中著名的「浴室謀殺」。旅館老闆諾曼就躲在牆壁後面,透過一個經過偽裝的窺視孔,津津有味地窺視瑪麗恩在旅館的房間里更衣沐浴。諾曼的窺視並非是因性而起,而是出自於一種近乎扭曲的愛慕。然而也是這份愛慕激發了諾曼體內另外一個人格,即是他的母親,並最終為瑪麗恩帶來了殺身之禍。

《後窗》

當然,在希區柯克所有涉及到窺視這一主題的影片中,最典型、最深刻的當然還是《後窗》。1954年的所拍攝的電影《後窗》,是希區柯克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希區柯克關於「偷窺」主題系列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影片講述的是攝影記者傑弗瑞由於一次意外中腿骨折,在輪椅上閑來無事的傑弗瑞總是喜歡透過窗戶觀察周圍的鄰居們。一次偶然的機會,傑弗瑞發現那個拓普先生在與其妻子發生了爭執後,三次冒雨拿著大皮箱走出家門。次日,拓普太太卻從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樓下花壇不停地刨著什麼,這一切都使傑弗瑞猜測拓普殺人分屍,並與女友做出了一系列的偵察活動。

希區柯克《後窗》是一部存在深刻性與道德悖論的偉大電影。影片的前提條件是有犯罪行為的存在,因此影片似乎是告訴觀眾偷窺是不道德的,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道德的行為阻止了犯罪本身,從而引出一種正義感。希區柯克用他的電影對這一人類的天性慾望經行了自己的闡釋。他用他的電影極力讓我們明白:窺視是這樣的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然而過分的窺視就超越了道德甚至是法律的界限。如此看來文明意味著壓抑,我們即需要遵從,也需要滿足本能,而兩者之間存在著衝突。

例子3

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它是由對雙親一方的愛和對另一方的恨兩個基本因素構成的。

在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中,男孩渴望母親,女孩渴望父親,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固這樣就產生了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轉而與父親親近,開始模仿父親,對父親的言行開始思考,向父親學習如何做個形象英俊、 才華出眾的男人。而女孩則開始與母親親近,模仿母親言行舉止,向母親學習如 何做個漂亮的女人。俄狄浦斯情結像其他精神分析學理論的元素一樣,它暗示著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自然的慾望存在於身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存在著的現象對他們的普遍的道德簡直是一種侮辱,因此,人們往往對此有一種負罪感。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建立,是自我分析的成果。

弗洛伊德

前文提及過的《精神病患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影片的男主人公諾曼是一處偏僻的汽車旅館的老闆。他看上去文質彬彬,甚至有些羞澀,而私下裡是連環殺手;精神變態的根本原因,是他對母親難以排遣的「狄浦斯情結」,亦即「戀母情結」。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裡的一個專有名詞。諾曼一直生活在性格強勢的母親的專制之下,養成了他文弱內斂的性格,然而,他又不由自主地愛戀著母親。強烈的嫉妒使他殺死了母親及她的情人。對母親的這種強烈的愛戀甚至導致他的人格分裂:他的軀體里進駐了兩個靈魂——一個是他自己,一個是他的母親。有趣的是,對母親的愛戀還常常使他產生幻覺。當母親的靈魂進駐他的身體時,他感覺到母親同樣愛戀著自己,母親對兒子愛慕的漂亮女郎也會產生極強的嫉妒心。因而她就要殺死她們。就這樣,貝茨成了可怕的專殺漂亮女子的連環殺手。可以說,俄狄浦斯情結使諾曼走向徹底瘋狂。

例子4

人性的罪惡

犯罪、謀殺是希區柯克電影貫穿始終的主題之一。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而具有兩種本能,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繁衍種族作用的性本能和具有自我保存價值的那部分生存本能。死的本能則表現為相反的力量。大的方面如人類的戰爭(相互廝殺);小的方面表現於外,就是犯罪欲,表現於內,就是自殺。因而從人性上講,我們似乎可以說,人人都是「罪犯」。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一種本能要以毀滅生命而重返無機形態為目的,這種自我破壞的本能就是任何生命歷程所不能超越的死的本能;這種本能是內在的,是人的普遍的天性。希區柯克非常注重在他的電影中反映形形色色,包羅萬象的犯罪行為,同時非常注重對犯罪者的犯罪動機進行深入的心理剖析。希區柯克注重對犯罪的心理動機的探尋,注重對邊緣,尤其是變態人格的關懷,希區柯克的作品有因為各種動機引起的普通人的一般性謀殺行為。如影 片《深閨疑雲》《繩索》《火車怪客》《電話謀殺案》等;有心理變態的連環謀殺,如影片《精神病患者》《辣手摧花》《狂凶記》 等;除了謀殺之外,希氏電影中的犯罪行為還包括偷竊、搶劫、敲詐、勒索等。如影片《瑪爾尼》《捉賊記》《被冤枉的人》《訛詐》《騙局》《家庭陰謀》等。

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的鏡頭下的犯人有各式各樣的普通人,畢竟如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人類心靈中一切罪惡作為一種傾向被包含在潛意識中。

希區柯克非常注重在他的電影中反映各種各樣的犯罪行為, 同時非常注重對犯罪者的犯罪動機進行深入的心理剖析。 但與此同時,把犯罪的動機更多地歸於心理因素,而較少看到社會、等外在原因,這正是希區柯克的局限所在。

「迷魂」與「驚魂」,我們不妨用希區柯克的兩部電影來形容弗洛伊德和希區柯克兩位大師之間即緊密又鬆散多關係。弗洛伊德用他的心理學理論影響了希區柯克畢生的藝術創作,使之終生迷醉於此。而希區柯克又用他的電影藝術,影響了無數的觀眾,讓他們在電影中感受到比生命更深刻大驚悚。

推薦閱讀:

一掌經時空轉換初探(二)
趙知易《生命時空學》5
胡廷楣:爛柯的時空
2018戊戌年時空運氣分析
高維時空的演繹(十)五蘊非幻

TAG:藝術 | 弗洛伊德 | 時空 | 希區柯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