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閱讀欣賞)
幸福是一門科學
2002年,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當時有八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兩人中途退課。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探索一個終極的問題:我們如何才能自助並幫助他人--包括個人、社區以及社會--變得更幸福?我們共同嘗試了許多方法,諸如分享個人經歷、體驗負面情緒和快樂,後來終於更清楚地了解到利用心理學獲得幸福與充實生活的秘訣。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這門課程。因為我的老師兼引路人菲利普·斯通(Philip Stone),他是哈佛大學第一個積極心理學教授,建議我為該課程舉辦一個說明性的講座。結果,那年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總數達到了380人。在年終課程評估上,超過20%的學生反饋說這門課程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而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已經有850名學生選課,這也讓積極心理學成為哈佛聽課人數最多的課程。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一百多年前的思想總是激勵著我,在教學中堅持實用性,去發掘"學術研究發現的真實價值"。我向學生們提起真實價值時,並不是指金錢或是某方面的成果與名聲,而是指我所認為的"至高財富",也就是所有目標的終點站--幸福。
這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討論"美好生活"的課程。學生們除了閱讀和學習研究報告之外,我還要求他們把所學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學會與恐懼相處,找尋自己的優勢,設定短期以及長遠的目標;我也鼓勵他們去冒險嘗試,在其中去發現自己最適合的舞台(這通常是在舒適和緊張之間的某個地帶)。
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我在第一次上課時面對6個學生還可以應付;而到了第二年需要面對將近400名學生,這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三年當學生數目已經達到850人時,上課讓我感到更多的是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父母、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候。
一場幸福的革命
自從《哈佛紅人》(Harvard Crimson)和《波士頓環球時報》(Boston Globe)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程火暴哈佛之後,質疑聲就從未停止過。人們似乎可以感覺到我們正處於某種革命之中,但是並不十分清楚革命的意義。如何解釋哈佛大學等高校對積極心理學熱切的需求?為什麼從小學到中學,甚至成年人都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因為當今社會抑鬱的人越來越多,還是21世紀的教育或西方的生活方式使然?
事實上,對幸福研究的獨特性在於它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斷地追求幸福。柏拉圖為開講"美好生活"而建立學院,而他的傑出弟子亞里士多德則為了表達自己對生命繁榮的觀點而開設講堂。而在早於他們一個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孔夫子周遊列國去傳播他對追求充實生活的理想。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所有宗教和哲學無不涉及關於幸福的問題。最近,自助學(self-help)大師有關如何獲得幸福的書籍,已經在從印度到印第安納,從耶路撒冷到吉達港乃至世界各地的書店都佔據了顯著的位置。
雖然研究如何獲得幸福的熱情和實踐在世界各地從未停止過,而對積極心理學的需求卻從未像當今社會這般迫切。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發病年齡也從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最近一項調查也表明,將近45%的美國大學生因抑鬱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而很多國家也與美國情況相似。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國的經濟發展異常迅猛,而與此同時,兒童和成年人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患病率也在上升。中國衛生部的報告稱:"我們國家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的確令人擔憂。"
就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鬱症的蔓延也在加劇。雖然現代人(多數西方國家和一些東方國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們卻並不比前人開心。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一位積極心理學的權威,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富有,為什麼我們還不開心呢?"
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時候,解釋為什麼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在當今的社會中,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經不能用基本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解釋了。越來越多的人想解決一個悖論--"財富帶給我們的好像並不是幸福",而他們都開始在積極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為什麼積極心理學能帶來幸福?
積極心理學通常被稱為"幫助人類發揮潛能的科學"①,1998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將其作為一個新的心理學領域正式提出的。此前,對幸福的研究(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主要是由大眾心理學(pop psychology)所佔領。在眾多的培訓和書籍中,我們確實可以發現很多的樂趣並被深深地感染,但是它們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它們所保證的"幸福的五大步驟"、"成功的三大秘密"以及"四種找到完美愛人的方法"等等,通常是空頭的承諾,以至於多年後人們對"自我激勵運動"嗤之以鼻。
在學術方面,曾經有許多著作和研究極富實證性,但卻無法應用於生活之中。在我看來,積極心理學就是連接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橋樑,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與精準性,同時也具備自助運動給人帶來的愉悅和樂趣。當然,這些也正是本書的主旨。
大部分的自助運動都有"承諾多,效果少"的通病,原因是它們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與之相反,經過學術研究的成果,基於嚴格的考證與實踐,具備更大的實證性。而且,研究者從來不隨便保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所保證的一般都會實現。
正因為積極心理學是連接學術成果與日常生活的橋樑,積極心理學家所提供的方法無論是通過何種形式(書籍、講座或是網路),有時候可能會類似那些自助學大師的想法,簡單而且非常容易實施,但是這種簡單性和可及性又與自助運動有著本質的不同。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奧利弗·溫德爾·福爾摩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曾說過:"無知,與複雜無關,對此我不屑一顧;簡單,是對複雜的超越,對此我奮不顧身。"福爾摩斯所看重的簡單,是經過探索和研究以及深思和測試而得到驗證的本質性結果,而不是那些沒有根據、憑空猜測的結論。積極心理學家深入探究現象本質及事實真相,從複雜回歸簡單,最終產生可行的想法,實用的理論,還有簡單而有效的技巧。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福爾摩斯之前的千年里,達·芬奇就已經指出過"至繁歸於至簡"。
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精髓,積極心理學家們與其他社會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起,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巨大的精力,正是為了找出紛繁現象背後簡單的實質。本書中的部分內容,正是來自於他們的研究結果,而它們絕對可以幫助你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我知道它們是可行的,因為它們已經深深地幫助了我。
推薦閱讀:
※雙語閱讀|不管多忙碌,都要擠出時間來讀書
※親子閱讀里的甜蜜時光,都在這些書單里~(0-36M分月齡書單)
※如何戒掉手機癮?手機癌晚期勿擾
※北大清華推薦的78本經典書籍,薈萃了歷史、人文、經濟、心理、商業等領域的精華。
※如何「吃透」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