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決定命運
習慣決定命運
——讀短文、談感想
3月15日晚,我出差在外,按照德勝公司的規定,我又學習了《不和日本小孩一起吃飯,不知道什麼是輸在起跑線上》這篇圖文並茂的短文。我覺得一個人的命運是被他的習慣掌控的,一個國家的命運是由該國全體公民的習慣決定的。誠如印度哲學家菩德曼所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心理學認為,性格是一個人在對客觀世界和他人的習慣態度和為人處事的行為方式(習慣)。它既有先天的遺傳基因特徵,又受後天家庭、社會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教育影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國從小學起家的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健康人格主要靠有效的教育培養,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一個人的童年時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平常所說的家教,在猶太人、歐美和日本大多數家庭的家教都很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他們從孩子的幼兒開始就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是絕不會包辦代替的。以色列的家長讓孩子從小就要學習自己用錢自己賺,歐美的兒童從小就明白不能依靠父母,要自己儘快獨立生活,日本的孩子出門旅行,哪怕是兩三歲的幼兒也要背起自己的行囊。而我國的很多家長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似乎只要孩子一門心思讀死書就OK了,養成了「一生只讀考試書」的習慣,長大了似乎只知道「拼爹坑爹啃老」了。這樣的人格怎麼能獨立於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一個國家又如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能怪我們的孩子嗎?我看絕對不能,他們是無辜的,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那麼禍根是我們的家長嗎?我看不是,他們是無辜的陪葬品!那麼應試教育的罪魁禍首是我們的老師嗎?我認為也不是,他們只不過是無可奈何的被動推手。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要找到始作俑者——
首先,要徹底剷除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官本位的毒瘤,改變國人的人生價值觀。孔老二的歧視體力勞動思想真是貽害中國不淺啊。樊須向他「請學稼」,他老人家不但不教他(他認為是「鄙事」,自己也不懂也不屑去學),還推諉說「吾不如老農。」背後居然大罵道:「小人哉,樊須也!」還教導弟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翻譯過來就是說:「統治者只要重視禮法,民眾就不敢不敬畏;統治者只要重視道義,民眾就不敢不服從;統治者只要重視信用,民眾就不敢不講實情。做到這樣,四方的民眾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投奔到這裡來,哪裡還須自己親自種莊稼嗎?」只要你成為講「禮、義、信」的統治階級,那麼被你統治的臣民子子孫孫都會種出莊稼供著你吃喝,哪裡還需要你去學種莊稼?看看,活脫脫的一個「官本位」的創始人。他的這一價值觀被「學而優則仕」科舉制度的不斷複製已牢牢固化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延伸到如今的人們趨之若鶩「升官發財」空前勢態。還有多少真人君子能定力於靠勤勞致富?更遑論有幾個能執著固守靠自己的體力勞動發家夢想?看看當下的職業學校有幾個官二代、富二代的身影?就是普通百姓家庭即使孩子自己願意去讀,他們的家長也會搖頭阻止,即使考不上普通高中,寧可花上一大把銀子也要他去讀普高寄希望他考上大學。由此可見,孔孟歧視體力勞動的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有多深啊!
第二,要改變應試教育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憑心而論,我認識的許多校長、老師也不願為了沒完沒了的應付考試而教學,這樣年復一年的對著標準答案枯燥講題、解題毫無創造性地重複工作實在令他們厭煩,都想早日退休。他們也是被應試教育綁架之後,痛心而為之;不得不把學生整天關在教師里上課、做作業,不惜擠占「音體美」等不考的課程;老師也只能犧牲自己搭上一生的心酸與學生一起用周末休息時間和寒暑假備戰中考和高考,哪裡還敢讓學生參加體力勞動和打掃衛生。他們不這樣做,如果中考、高考成績不好,無法向家長和父老鄉親交待。他們內心的鬱悶、糾結是局外人難以體察的。家長不願讓孩子輸在應試教育的起跑線上也是令人同情、理解的,他們不讓孩子做與考試無關的家務勞動,甚至從小學一直陪讀到高考也是迫不得已。他們認為做家務勞動等考上大學之後再學也不遲,他們哪裡知道,孩子一旦養成了不良習慣再改掉壞習氣就很難了。
我們的應試教育積重難返,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也採取了一些諸如新課程改革、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甚至硬性規定不準補課、不準留家庭作業等舉措,但收效甚微。近年的小學取消升學考試和許多地方取消重點初中,讓區域內的初中學校均衡發展的改革措施給學校騰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時間,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是明顯提高了。我想,接下來,一是國家要取消重點、示範高中,使這些高中的一部分優質師資向一般普通高中轉移,加強高中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這樣就可逐步取消中考,為初中學校的素質教育創造條件。二是要深化改革高考制度,首先要將教育部所屬大學的錄取名額按照各省當年參加高考人數比例均等分配,不能再讓大城市的學生和其他省份的學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去不平等的競爭,因為北大、清華等教育部管的大學是屬於全國人民的大學。這樣,至少可以減緩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讓學生能擠出一點時間鍛煉身體。其次要改革高考試卷的考試內容,要減少知識性內容的測試,要加大檢測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加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份量和權重。各科高考試卷要盡量做到讓搞應試教育的學校考得差,讓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考出好成績,這樣才能扭轉目前的應試教育熱火朝天,素質教育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第三是要從用工制度上改變官本位和歧視體力勞動的現象。縱觀中外歷史與現實,一個國家的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像千軍萬馬擁擠去考公務員,擠破腦袋去當官總是一個病態社會,是令人擔憂的。西方發達國家用工制度都是鼓勵碩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去從事基礎學科研究與教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與創造,激勵開拓型人才去創業去搏擊市場去創新發展去繁榮市場經濟,激發學有專長的專業人才去農村服務於農業、教育和醫療事業,引導大量的掌握一技之長的人才去企業成長,公務員隊伍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碩士和博士,它更需要的是了解基層、體恤百姓、服務大眾、懂得依法管理區域和國家行政事務、讓人盡其才的通才。
今年全國人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提出「現在的研究生只相當於過去的中專生」,她們所指不是擁有知識多少上的VS,主要是指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來自科研部門的崔向群認為:「我們單位也是用人單位。總的感覺,畢業生質量在下滑。比如來的一些研究生你會感覺到他的動手能力和理論基礎不是很滿意。」來自企業的陳麗芬分析道:「首先綜合能力差,按道理大學畢業出來生活自理和跟人相處的能力應該是具備的。但現在畢業生與他人相處矛盾比較多。具體工作中,動手能力差。還有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差,不願意接受高工作壓力。」她接著舉例論證:「一般人的傳統觀念里好像子女必須要接受高等教育。德國僅有約20%的學生進入大學,80%的年輕人接受職業教育。2014年春節,江陰城鄉聯動招聘會上,682家企業有35000個崗位虛席以待,而前來求職的人僅約10000名。目前國內應屆中學生90%上大學,僅10%上技校。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不願意到一線工作,或者到了一線也穩定不下來,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過高,造成了整體大學生就業困難而普工、技工嚴重不足的局面。我們企業,本科生我給他2000元月薪他也願意干。中專畢業的技工,我可以給他8000元。」
而同在討論會場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繆協興卻辯解道:「現在大學畢業生可能洗碗、洗衣服、獨立應對生活的能力差點,吃苦耐勞精神可能比較少,但是他的計算機信息這些能力可以說肯定要強,再加上他綜合性的能力比過去也更全面。他的藝術、文化方面能力肯定不會太差,鋼琴、小提琴、古典音樂他都會來點。這也是不錯的能力。」在場的全國人大代表、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征宇則解釋說:「優秀的人才總歸就是那麼一個比例,所以很難說現在的就差了。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我們期待能有20%到30%的人真正適合於做研究,我們就覺得值了。研究生也有一個逐漸認識自身的過程,在讀到碩士、博士期間才逐漸把人才分層。」(以上均引自人民網《中科院院士: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大專沒區別》
他們的發言,我之所以轉引這麼多就是讓大家看看用人單位和大學校長蠻有意思的對話,事實誰是誰非?水平誰高誰低?論辯哪個邏輯嚴密?讀者一看就明白。
當下,許多用人單位尤其是外企和私企招聘員工是很務實的,他們無需用高文憑來裝潢自己的門面,要的是員工的敬業精神、良好人格和實際動手能力。只要你養成了誠實、勤勞、有愛心、遵守秩序、不走捷徑的良好習慣,又有一手專門技術,都會受到他們的青睞,而你無論在哪個企業或是自己創業都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快樂、幸福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同樣,一個國家全體公民的素養和能力都提高了,誰想這個國家不強大都是不可能的!
完稿於2014、3、22夜
推薦閱讀:
※警惕!此紋在頭 命運坎坷!
※十二生肖命運重要密碼,極其靈驗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各自的命運如何?
※四問斯諾登命運
※九寨溝地震救災,這隻信息災情鳥成為了災後救援工作的「天眼」,掌握著無數災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