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抹不去的上海底色

蜷縮南市一隅

鄉土上海逐漸隱去

——撰文/王千馬

1897年的《申報》上打出一則廣告稱:代理某輪船公司船票,公司在「外灘某號」——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報紙上第一次出現「外灘」這個詞。自此,這個位於十里洋場的核心區域,有著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的地方,成了百年上海的一個重要縮影,同時也是西方在中國殖民的主要符號。

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的殖民徹底地改變了上海的模樣。今日的上海,像極了豪門,昔日在很長時間內,卻連豪門的門檻都沒摸著,只是一個受寧波商業輻射的一個小縣城,蜷縮在今天上海的「老城廂」。說起歷史,它一開始只是個海邊小漁村,在隋唐時隸屬於蘇州府華亭縣,到1192年才有了「上海」這個正式地名。帝國版圖一直將它放置於很疏遠的地位,甚至是海禁的防範重點。

「馬路」的前世今生

1850年,由麟瑞、廣隆等洋行的幾名大班發起組成了上海最早的「跑馬總會」,其下屬的跑馬場一開始設在今南京東路、河南路一帶,也就是麗華百貨公司附近,範圍有80畝地。為了連接外灘,他們就修建了這條路。路起初並不寬,小路而已,因為經常有洋人在這上面騎馬,所以,國人更願意把它叫作馬路。日後,由於市政建設的需要,跑馬場前後經三次變遷,到1863年「跑馬總會」在英領事館的支持下強征泥城浜以西地段,才最終將跑馬場建在了這裡,面積變成430畝。到了1865年,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的簽訂,它被英租界當局命名為南京路。

粉色福州路

福州路被命名卻是源於一段風流韻事,在租界工部局五董事中,有一個叫馬太提的英國人,剛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登船遊覽,看見一位美貌女子,就強娶為妾。在命名會議上,他提出以其愛妾的出生地命名,以示紀念。

不曾消逝的洋涇浜英語

寧波慈城望族馮氏後人馮澤夫會同其他幾位兄弟,於1860年集資刊刻了《英話註解》——該課本中,每個英語發音都是用寧波話來標註。他們發現,相較帶有廣東口音的廣式英語,這種用寧波話來標註的英語,更親切,也更容易發音。葉澄衷的成功,離不開他對洋涇浜英語的專註和用心。只是這條洋涇浜,在日後的上海改造當中,和更多的河流一樣,消失在高牆磚瓦之中,但洋涇浜英語卻流淌至今,變成了國人所戲謔的中式英語。

造城「上海」

上海的發展不僅吸引了當時無數的社會精英,讓他們將上海當成了自己人生的「後花園」,也是事業的新起點。而且還為大量的外鄉人口提供了就業以及生存的機會。

除了營建外灘、闢築馬路,西方列強改變上海的最大手筆,是造城運動。於是,房地產在這塊土地上再次被大規模開發,同時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法國人在此打造了相當大、也相當高標準的住宅區。今日徐家匯區東北角,面積只有2.68平方公里的地方,曾有兩個「滿眼」,一個就是滿眼歐陸風情的別墅以及多層高級公寓,另一個就是滿眼的大梧桐。

這個大梧桐其實是懸鈴木的一種,為二球懸鈴木,是雜交形成的品種,但因為夏天枝繁葉茂能遮陰,冬天又早早落葉不遮陽,所以在法國人開築霞飛路時,於1902年左右從歐洲大陸引進上海,成了行道樹的主要品種。自此,它們大規模地在上海落地生根。因為是法國人引入的,所以它又被誤讀為法國梧桐。


推薦閱讀:

十幾年前的江南三城:上海、蘇州和杭州
如何評價世界最大無印良品在上海開業?
上海| 東平路 prime Sasha 洋房新歡澳洲菜(07.10.4)
蔡登山:張愛玲文壇交往錄(1943-1952,上海)
為什麼上海很少下雪?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