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 | 論學術寫作能力的提升(文/劉潤清)

劉老師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國外語教學領域的資深專家,有豐富的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經驗。相信劉老師風趣而充滿智慧的見解,會給廣大高校教師帶來很多啟發。

  • 修改他人的理論,使之具有更強的解釋力,這就是學術貢獻。如果能在分析大量語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論框架,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那就更難能可貴了。

    ——劉潤清

  • 本文摘自劉潤清教授《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修訂版)第二章第五節。

    剛剛試筆先寫什麼?一般先學寫讀書筆記,然後學寫書評,最後再寫文章。最容易的就是注釋書目,叫annotated bibliography,用五六句話注釋一本書。開始做的時候真是不容易。許國璋先生一下讓我們做10本、20本的注釋,光是讀完這幾十本書就夠難的了。你要找出重要之點,話說得對,說得到位,等於寫個摘要。只有你真的體會很深,看得很透,才能「下筆如有神」。讀書筆記可以是寫出書的大致內容,或就某一個問題寫一個小結,這第二種比第一種還難。比方說這本書有十章,你對某一章寫一個小結的話你要讀得非常深刻、讀得很透,才能寫出一個好的小結。也可以討論書中一種觀點,說得頭頭是道,這個就比寫個小結還要難,因為這個觀點可能分散在很多地方。最後,就是要反駁別人的觀點,就更難了。而且反駁得讓人家心服口服,這個可是真本事。但是,一個好的研究者要做到既能反駁服人又能論述服人(You can argue for and against a case equally convincingly.),那說明你對該問題的正反面都研究透徹了。

    經過一段練筆,就可以開始寫書評了。書評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側重介紹書的內容,一類是側重評論。介紹性的書評就是把書的大致內容都介紹一下,稍加評論。稍加評論指的是評論一帶而過,重要的是在介紹上,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要你能把這本書讀懂就能寫出個書的介紹。評論一本書就不一樣了。書評也有兩種:一種是介紹和評論並重,一種是評論多於介紹。我們國內介紹性書評多一些,國外學術雜誌書評常常多於論文。美國有個雜誌叫Language,它的書評(book reviews)在一期雜誌中要佔一半的篇幅或更多。要想評一本社會語言學的書,你至少要看過十本關於社會語言學的書。

    為什麼?如果你只讀了這一本,那就沒有比較,你評什麼呀?再說,只讀過一本相關的書,你對該領域還沒有足夠了解,你說它是難是易是好是不好?可能什麼都說不出來。你要看了十本的話,就可以有多種比較了,就可以說出來它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好的書評基於見多識廣。再比如,你評一部小說時,你既要能評作者同代人的小說,還要讀他出生前一世紀的小說,又要讀他去世後一世紀的小說,這樣才能知道整個文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他受了誰的影響,做出何種貢獻,又影響了誰。所以,寫書評,看上去是評論了一本書,實際上你腦袋裡裝著許許多多書來「照亮」這一本,你才敢寫敢評。

    國內的書評表揚居多,批評甚少,這不利於學術交流和發展。偶爾有篇「商榷」性的文章,有時質疑的問題較深刻,有的也不深刻,還有的被人懷疑動機不純。國外的書評質量很高,質疑的問題準確,提出的批判見解中肯深刻,給讀者以思想上的享受,那樣的學術氣氛才是應該鼓勵的。「老好人」式的書評讀者甚少,影響甚微,也不涵養人文精神。

    寫幾篇書評後,就可以練習寫文獻綜述性的文章。雖然綜述性的文章是概括別人的研究成果,其學術價值不可小視,但是寫好文獻綜述性文章也不容易。第一,要佔有大量資料,對某個領域非常了解,最好有跨時空的掌握;第二,把相關原著、經典都讀懂了,能夠講出其核心觀點;第三,從諸多文獻中能看出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幾個派別、幾種觀點,或幾個發展時期等;第四,最好還有自己的評論和看法,特別是能預示將來的發展趨勢。有了這幾條,你的文獻綜述就值得發表出來。

    2013年上半年《現代外語》上的綜述《國外二語語用教學研究述評》、《外語界》上的綜述《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狀與未來》、《歧義容忍度研究50年多維回顧與思考》、《外語與外語教學》的綜述《應用語言學質化研究方法類型:2000-2010》、《2000年以來高校英語教材研究的現狀與思考》、《國內外外語焦慮研究四十年》等,都可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會寫文獻綜述性文章了,再練習寫自己的研究文章。寫文章,有兩種:一種是思辨性的,一種是實證性的。

    比方說,寫一篇思辨性的文章,就是說理、推理、舉證、結論。一本書只用十來個例句就能寫出來。有一本書叫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在前一兩頁就給出幾個例句。你剛讀它時感覺「這有什麼新鮮的,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讀半本後你就知道了,這幾個例句是反覆引用的,每一句都代表一類句子結構,那幾句話代表著非常重要的內容。作者精心地體現著一個原則,叫「經濟原則」。這是人家多年的研究心得,才選定就用這幾句話。

    喬姆斯基的著作,那真是靠思維、推理。比如,他發現He is eager to please和He is easy to please這兩句話的不同。它們表面上結構完全一樣,但是to please的賓語在兩句中不一樣,He is eager to please,是他please 別人;He is easy to please,是別人please 他。喬氏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然後區分了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問題。而且他說,沒有人教給孩子這兩個to please的賓語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是please others,第二個是 please himself,所有的native speakers都知道它們不一樣(還有其他例證)。最後喬姆斯基據此提出「語言與生俱來」的設想(innateness hypothesis)。所以,思辨式的文章靠的是細微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嚴格的推理、中肯的結論。有人說這種文章好寫,不用出去收集大量材料。其實,說理性的文章也有其難處。能從小中見大,從平常中見深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們天天看到物體往下掉,見怪不怪了。牛頓見到蘋果往下掉,問了為什麼蘋果不向上飛,也不向側面飛,結果研究出萬有引力來。

    另一類文章是實證性的,就是按著特定的方法收集大量數據,通過統計學上的公式,找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之間的關係。這種研究講究科研方法,要學會確定變數、設計測量工具、實施數據收集、用統計方法或人文方法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做出解釋等等。這裡涉及的一系列規範程序正是本書要講的內容。這裡只需指出,做自己的科研要從簡單到複雜:比如先做兩個變數的研究,再做多個變數的研究,先做小規模的研究,再做大規模的研究,先做個人能操作的研究,再做多人參加的項目,先做為時較短的研究,再做持續時間較長的研究。此外,先做涉及簡單統計運算的研究,再做涉及複雜統計程序、多項統計程序的研究。

    總結一下:要做科研,先讀入門性的書和教科書,接著讀原著、經典,再讀雜誌文章;先練習寫書目注釋,再寫新書介紹,後寫書評;先寫文獻綜述文章,再寫關於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總之,研究要從簡到繁,循序漸進。我相信,沿著以上描寫的路徑,你會穩穩噹噹地走上科研的道路。

    最後忠告:勤練筆。寫有助於記憶。培根在《論學習》里說:…if a man write little,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寫有助於思維,有一句英文:We don』t know what we think until we have written it down。你試試看,你一寫才知道自己的觀點是什麼,這是一層意思。還有一層意思是,你一寫就發現空白,寫作能深化自己的知識和理解。發現空白之後你才想到找更多論文來讀,一直到把這些空白都填滿才放心。科研不僅需要「勤」,還要持之以恆。知識、經驗、寫作技巧等都需要日積月累。寫第一篇文章時,你的知識儲備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上;寫第二篇時,又用上一些,第三、第四篇用得更多;兩點連一線,三點定一面;等寫多了,多點星羅密布,再「塗抹」幾筆,連成一片,這時你會有一通百通、實現頓悟的感覺,達到無比殊勝的境界。

    想必讀到這裡,大家腦海里已經隱約有了個人學術寫作成長之路的大概輪廓吧。然而如何更紮實地走好「科研」、「作文」的每一階段,進一步錘鍊、豐滿自己的學術寫作能力?

    別著急,今年暑假,將於8月2-3日舉辦的「學術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研修班為您邀請到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主編,詳細講解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文學、翻譯類研究選題的挖掘、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規範及投稿注意事項等,幫您了解國內外通行的學術論文撰寫、投稿與評審慣例,為您學術寫作、發表全面助力!目前日程還在精心打磨中,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九品中正制學術年表(1922-2016)
    湯一介學術自述
    構建有中國底蘊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石家莊仲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015年12月12日】
    (學術報告)《資本論》的「三維邏輯」體系

    TAG:學術 | 寫作 | 寫作能力 | 能力 | 提升 | 大家 | 大家談 | 學術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