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社交中如何更好的與人溝通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據說在西方商人中,幾千年來流傳著一條「黃金法則」。這條法則威力無比,遵循它就可以登上成功的頂峰,違背它卻會陷入失敗的低谷,因此被稱為「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法則的內容就是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位美國學者還為之加了註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其實就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我們在際交往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互相尊重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平等的關係,無論對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要注意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言而有信 內心真誠,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從「信」這個漢字的造法來看,也就是用的「人言可信」。與人交往,守時也是守信的一種表現。
同氣相求 與人相處,尤其是與不相識、剛相識的人相處,要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相似點,找到能溝通話語的橋樑。有格言認為:「愛讀同樣書籍的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相似點。
取長補短 取長補短,即互補。互補,是協同的前提,事物之間只有通過互補、協同,才能求得系統整體的同一,才能有結構的穩定性、進程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優化。人與人相處,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雙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
坦誠相待 人與人相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自我袒露精神。心理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人們更喜歡自我暴露思想性格的人;而對那種老講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人、躲躲閃閃偽裝自己的人、過於內向且性格太封閉的人,則不太喜歡。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應當有自己的隱私權,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必要的自我袒露。這是人際溝通的需要,也是對他人表示信任的一種信號。
相互寬容 寬容,是個人或某個群體對自己力量充滿自信心的一種體現,是人與人交往中能化解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視的溶解劑。
說話要注意方法
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法,是開口說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有的時候,談話的重點會在我們輕鬆自在的說話中明顯地表達出來;有時候,我們以平和的心態與人說話,也會留給對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時候,我們怒氣沖沖地與人講話,也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甚至有時候我們與人說話時心不在焉,卻依然能夠表達自己要講的意思。
說話應該做到條理分明,因為有關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審美追求等許多方面的情況,皆是通過你的言談表現出來的。一個說話東拉西扯而沒有層次的人,很難讓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說什麼。所以,一個人說話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不能強調重點,言語沒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動肯定勞而無獲,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教育學院的羅伯·格林教授,曾請求參加一次研討會的75位來賓分別寫下自己焦慮不安的原因。
結果,令人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當我還沒有講完話的時候,其他的人已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得我的話題被打斷。」
「不聽別人講話,自己一味地說。」
「在討論會上,別人只想發表意見,而忽視自己的言論。」
「說話時有被人輕視的感覺。」
「話講到一半,忽然被人打斷。」
「怕講不明白。」
「怕沒講明白。」
「對方是否在認真聽。」
「自己講話過於片面。」
「話講到一半便失去了興趣。」
「對方無故沉默。」
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是否也犯過上述這些毛病,是否也因此而無意傷害過別人呢?
現在,你不妨先用下面這些問題來檢查一下自己。
開始與別人交談時,會希望別人快點說完嗎?
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時,會覺得不知道說啥嗎?
與對方交談時,你還會想其他事情嗎?
是否時常會有找不到話題的時候?
不喜歡別人為你介紹陌生人嗎?
是否時常會有想不出好措辭的時候?
是否常常想中斷對方的談話?
即使和親朋好友談話,也會有沒有話題的時候嗎?
當你講話時,是否感覺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對方是否常常會中斷你的談話?
與人交談時,爭執的情形多嗎?
你覺得用家常話會很難和別人交談嗎?
是否覺得自己不會幽默?
在會談的時候,你是否會認為提早結束比較好呢?
是否常常請求對方趕快說明情況?
是否一講起來就沒完沒了?
常想教導別人嗎?
是否時刻在維護自己的形象?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有7個以上的回答是「是」,那麼你就有必要注意說話的技巧了。掌握正確的說話方法,能使我們判斷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時也能讓別人對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時間一長,自然能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學會察言觀色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過語言這個窗口,可以窺視人的內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的語言交鋒。與察言同樣重要的還有觀色,考察對方的舉止神態,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得更為真實的微妙思想。人的喜怒哀樂,不僅是通過口頭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另一方面,由於個性差異,每個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慣性動作、神態當中。在論辯過程中,善於從兩個方面洞察對方,你就算成功了一半。
含而不露 社交活動是唇槍舌劍的較量,一般來說論辯雙方出現起伏不定的情緒是很自然的,但是對於某些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卻可能自始至終地保持著一種鎮定自若、溫文爾雅的姿態,看上去既不激動,也不冷漠,而是彬彬有禮。你不能說他對你的問題或陳述不感興趣,可你又看不出他真正的興趣所在。當你講話時,他可能笑容可掬地看著你,給你一種好感,而心裡卻在想著另一個問題。 在社交中,你不能輕易地認為表情溫順的人是一個好人,而應該看到他的另一面。你也不能輕易地認為表情生硬的人不懷好意,而應該看到他很可能有一顆善良的心。總的來說,一個人的言與色或表與里可能是統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
欲藏故露 就一般情況而論,社交雙方總是要儘力克制和掩蓋自己情感的外露,給對方的印象越是神秘莫測,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事實上,任何人的言談不可能毫無破綻,絕對的無懈可擊是不可能的。有人會利用對方的心理,採用欲藏故露的方法,打一場主動的防禦戰。你不是在捕捉他神情的變化嗎?他索性逆水行舟,將那些按常理本應加以掩飾的神態,****裸地呈現在你面前,將你推向一種驚異、迷惑、猶豫不決的境地,使你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這一切竟是那樣千真萬確。
察言觀色人們的言與色有時是簡單外露的,對它的體察是容易的;有時是複雜隱蔽的,對它的體察就比較困難。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應注意:
性格定向和語言定位。
社交中的察言觀色,說到底是對對方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及其含義進行捕捉和判斷,是一個「由表及裡」的過程。 性格定向和語言定位,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 性格定向就是通過對其表情、言語、舉止的觀察分析,掌握其性格類型。你可以甩出一兩個對方很敏感的問題,靜觀一下他的反應方式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察一定要細緻入微,千萬不要因為對方看上去似乎毫無反應,就斷定他是傻瓜,正如看了悲劇,有人流淚,有人木然,你不能說木然的人就沒有被感動。
在摸透了對方性格類型之後,就要設法捕捉最能反映他思想活動的典型動作和典型部位,也就是「語言點的定位」。眼、手、腿、腳、身體每一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是「語言點」的所在。有些現象的含義人們是很清楚的。如腿的輕顫,多是心情悠然的表現;雙眉倒豎,二目圓睜,是憤怒的特徵;而微蹙眉頭,輕咬嘴唇,則是思索的含義。另外還應該特別注意對方的手,儘管許多人可以巧妙地掩飾許多東西但還是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動作。如憤怒時握緊雙拳,或是將紙煙、鉛筆之類的東西捏壞,甚至可能兩手發顫;興奮緊張時,雙手揉搓,或者簡直不知道該把手放在什麼地方;思索時,手指在桌面、沙發扶手、大腿等地方有節奏地輕敲;等等。
抓住「決定性瞬間」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神情的掩飾,都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滴水不漏。關鍵問題是,你在對方錯綜複雜的神情變化中,能否準確判明哪一個變化是有決定性的。對於機智的人來說,其彌補失誤的本領也是異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讓你長時間地洞悉到他的破綻。時機對你非常寶貴。至於究竟什麼才是這種「決定性瞬間」的具體顯現,怎樣才能將其判明並抓住,那隻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憑藉你的經驗和感覺來定奪,無固定模式可循。最後,主動探察。察言觀色,不能理解為被動式的冷眼旁觀。
事實上,主動進攻,採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去激發對方情緒,才是迅速、準確把握對方思想脈絡的最佳途徑。這裡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閑談探底
即在觸及正題之前,漫無邊際地談些與正題無關的話,目的在於觀察對方的興趣、愛好、習慣和學識等情況,如果對方感到厭倦,那麼你的漫談還可起到擾亂其心緒的作用。
二是施放誘餌
你可以若有若無地用一些對對方具有吸引力的話題,判斷出對方的心中聽想,摸清對方神情變化及心理活動的一般特點和語言點位置。
三是激將法
你可用一連串的刺激性問題,攻擊對方,使其興奮,進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你還可以做出一些高傲、看不起對方的姿態,對他的自尊造成一種威脅,激發他的情緒。
四是逆來順受
當你沒有吃透對方的脾性時,在不違反大原則的情況下,不妨先逆來順受,等待對方暴露更多的信息,你再對症下藥,對方自然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
推薦閱讀:
※分享一個可以任意放大鞋樣的辦法
※分享:你有沒有這樣過 某首歌突然不知不覺闖入你心間
※素食星球 | 分享蔬食的美好和樂趣
※好書分享-鉤針愛爾蘭花
※行家手工分享----簡潔平針套背心「簡愛」編織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