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浮生若夢】--2013江南遊記之紹興
在我的記憶中,紹興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小城,古時的吳越會稽,近代的魯迅故里。有很多名人故居,還有沈園、有蘭亭,以及孔乙己、茴香豆。不過對於我而言,有意的一是朝花夕拾的百草園,一是愛情無疾而終的沈園。
行走於紹興,如同行走在水鄉古鎮風情畫卷中。一路看到的是沿河而建的老街民居,沿途聽到的是濃濃的吳儂軟語。你可以走走青石板道,或到臨水的茶肆酒樓,品品花雕酒,嚼嚼茴香豆。或是坐著「輕舟八尺,紙篷三扇」的烏篷船,在水上欣賞民間社戲,仔細感受千年古鎮的風貌。這樣的旅遊狀態,才是極好的。
如果讓我選擇,兩天時間恰到好處,江南小城更需要停留一晚,來好好體驗它的恬靜雋永。但旅行總無法面面俱到,於是放棄了一些地方,成為走馬觀花的一日游。
BTW:如果只去魯迅故里和沈園,又想慕名去咸亨酒店飽餐一頓,路線應該是沈園-魯迅故里-咸亨酒店,順路。
魯迅故里是紹興最熱門的旅遊景點,免費不免票,憑身份證換票後方可進入。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整個景區里遊客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畢竟是景點,所以難免超出心理預期。大家是不是都想通過品味先生筆下風物,來感受他當年的生活情境?
「故里」兩個字,其實是就咸亨集團把魯迅故居的整塊小區發展變成一個綜合遊覽區;當中包括魯迅祖居,周家破落後賣了祖居後新買的小房,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新建的魯迅事迹館,以及魯迅媽媽拜神的長慶寺和長慶寺對面的土谷祠。這些星羅棋布的景點之間,其他房子基本成為賣手信、紀念品和小吃的商鋪。
大致走馬觀花看了一遍,終於來到百草園。
說到百草園,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童年時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來到百草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採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雖然現在的石井欄、皂莢樹、桑樹都已不是原物,但依然將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展現在了我面前。特別是這裡的泥牆根,仍然是當年的原物。
當然,百草園名稱雖雅,實則就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來後更多的是從實景中回憶當年自己讀那篇散文時艷羨不已的感覺。
游完故里游沈園,千古傳唱的愛情,從來都是悲劇。空餘下兩闕釵頭鳳,在青磚牆上相應和。
沈園面積不大,入門便是一塊中間裂開的大石頭名曰「雲斷」,走廊屋檐上掛滿許願人的風鈴和小木牌。曲徑入園,經過一荷塘便可以看到題有兩曲釵頭鳳的牆壁。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他們在這個園子里重逢,他留下了文字,不曾想竟是永別。想想以前讀《釵頭鳳》的情景,不過愛情,不過人心。
之後看了雙孔的井、相聚的亭、南苑的紀念堂、東苑的假山石林。由於沈園相比魯迅故里遊人少了很多,因此遊覽起來心情自然舒暢不少。
游完這兩處,去咸亨酒店午膳,彷彿順理成章,有一種完美收尾的感覺。這裡的飯菜味道不錯,形式是半自助,茶水餐具,要自己張羅;也需客人自己排隊付錢端菜。但由於顧客多而服務員少,手腳也不麻利,於是感覺較為混亂,並不是十分推薦。
其實紹興的景點,總體上是平淡的。但這小小一座城,三千年歷史,卻都在那尋常巷陌中,需要人去慢慢回味。
路邊閑聊的街坊鄰居、河邊台階上洗衣服的老奶奶,小板凳上穿著白色背心翻報紙的老者……那些當地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日常生活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讓這些古鎮水鄉變得真實。
或許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那時春風無邊,彼時波心冷月。
今朝柳暗花明,明日漸行漸遠。
在策馬走過的江南里,忘不了的,始終是你展顏一笑而已。
深淺巷,往來舟,門前流水潺潺。
煙柳畫橋,青石板上,夢裡水鄉如故。
烏篷船,在我心目中是紹興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之一。魯迅曾偷偷坐船去看戲的交通工具,如今仍然存在,只不過成了旅遊道具。
第二進為「德壽堂」,是三開通間的大廳,此處作喜慶、祝福、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與周家各台門一樣高懸一塊「德壽堂」 大匾,「德壽」取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匾下掛「福祿壽三星圖」一幅,兩邊聯曰:「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
偶爾闖進鏡頭的人,權當合影。
廚房裡有一乘大戶人家用的三眼大灶,還陳列著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掛著一隻很大的竹編菜罩,那是當年的「忙月」(季節工)章福慶為周家所做的原物。活忙不過來時,章福慶便將兒子章運水帶來幫忙。章運水和小魯迅年紀相仿,「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魯迅就是在這廚房裡和他初次見面,成為好朋友的。運水教魯迅怎樣捕鳥,講述在海邊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著名小說《故鄉》時,以運水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看看先生的字
「三餘書屋」的牌子,一位老先生在那裡裝模作樣的看書。三味書屋原為三餘書屋。此名取意於三國時董遇的話。據《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所載,董遇常勸學生充分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所謂「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取名三餘大概是希望學生愛惜時間,後來私塾主人兼塾師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改名為「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於都昌坊口11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三味書屋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書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師的講台,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魯迅的書桌在角上,現在已經不讓靠近。
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它為新台門周氏族人所共有,佔地面積近 2000平方米。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
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來到百草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採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因為有人說,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於是,他常常拔它起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像人形的。
關於百草園的詳細情狀,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游完魯迅故里,去了隔壁的沈園,因陸遊《釵頭鳳》成名。相傳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初娶唐琬,伉儷情深,後被迫離異。公元1151年(紹興21年),兩人邂逅於沈園。陸遊感慨悵然,題《釵頭鳳》詞於壁間,極言「離索」之痛。唐琬見而和之,情意凄絕,不久抑鬱而逝。晚年陸遊數度訪沈園,賦詩述懷。公元1192年重遊沈園,又賦詩一首,寫道:「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於石,讀之悵然」。陸遊為此哀痛至甚,後又多次賦詩詠沈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之名句,沈園由此極負盛名。
如果有一天可以能坐著船去看你,就這麼沿著這條河慢慢地游,槳聲櫓影,前行而不趕路,寂寞但不著急。
釵頭鳳 唐琬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釵頭鳳陸遊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一處私人花園,經歷如此歲月滄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為一個千年不老的故事,一首《釵頭鳳》。
相愛卻不能相守,半個世紀的光陰流逝可以讓世間萬事消磨殆盡,可惜有些人、有些事錯過了就是一生。之所以到沈園,除欣賞古典園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裡感受千古絕唱的美好愛情。
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江南好風景,蓮葉何田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江南柳,那一低頭的溫柔,拂過多少人的心頭。
那些悲歡離合,那些聚散無常,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實都會消散在歲月匆匆行色中,無疾而終。
咸亨酒店坐落在魯迅故家所在的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東頭。「咸」是都的意思,「亨」為順利,「咸亨」即為「大家都順利」的祝福語。以此為店名,足見當家人對生意之興旺的殷切期盼之情。
估計十有八九的遊客是沖著咸享酒店的名氣去的,我也是。
咸亨酒店創建於清光緒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酒鄉紹興最負盛名的百年老店。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使咸亨酒店聞名中外。
推薦閱讀:
※紹興和議
※大宋的外交恥辱(四):紹興和議 岳飛的悲切
※紹興珍貴百年老照片曝光,你認得出這都是哪么?
※紅樓四塊玉之黛玉傳,8 長篇連載——作者西嶺雪 - 文學天地 - 紹興人論壇
※紹興雪竇嶺:很美,被人尊為江南小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