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黑洞」想起上海天文館 日期:2010-11-23 作者:趙君亮 來源:文匯報 |
|
北京天文館內的木星觀測模型(左)和海王星觀測模型(右) 火星觀測模型 2004年12月落成的北京天文館新館擁有世界一流的天文科普設備,堪與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館、紐約海登天文館等世界級天文館相媲美。 |
|
□趙君亮(上海市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當地時間11月15日凌晨宣布,在約5000萬光年遠的河外星系M100內,發現了一個剛生成不久的黑洞。NASA同時還指出,這個黑洞便是31年前(1979年4月)一位美國業餘天文愛好者在同一位置上所發現的一顆超新星(後被命名為SN1979C)爆發後的衍生天體,該黑洞「年僅」31歲之說即由此而來。這一消息迅即引起學界、公眾和媒體的極大興趣。事實上,NASA經常會動員公眾參與一些科學探索以保持對宇宙的熱情,而在宣布重要發現時充分肯定業餘愛好者的貢獻這已不是第一次。天文學因其自身的特點,一旦發生重要天象或重大事件,往往會引發全民性的廣泛關注。1994年7月16日SL9彗星與木星相撞之日,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山頂人潮湧動,記者爭相觀看天文望遠鏡拍得的木星圖像並競相報道,以至天文台工作人員難以招架。2009年7月22日長江流域發生難得一遇的日全食,數以十萬計的日食觀察鏡很快脫銷,而相關網站的訪問次數居然超過了上一年北京奧運會網站的點擊數。此類例子可謂不勝枚舉,而且必然會引起公眾對科學知識的熱情、好奇與追究,如提問彗星會否撞擊地球而人類有何對策,日食觀測的科學意義,等等。自古以來人們對「天」素有敬畏之心,并力求探索它,了解它,天文學的發展史便是人類探究宇宙真諦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天」之莫測高深,偽科學和迷信之說則往往利用「天」來迷惑、欺騙甚至嚇唬老百姓。如上世紀末的所謂「諾查丹瑪斯預言」、行星大十字架、星座決定命運、金豬年宜生寶寶,以及最近關於2012年「世界末日」之胡說,無一不與「天」有關。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文化程度並不低的年輕人居然對此抱有「寧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錯誤觀念。這就向政府和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嚴肅而又迫切的問題:如何普遍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科學普及工作,科學家責無旁貸。然而,僅僅依託專業科研機構來普及科學是不夠的——科學家畢竟有自己的專業性研究工作要做。上海科技館成立多年以來參觀人數始終絡繹不絕,充分說明公眾渴望了解和認識科學,需要專門的科普場館。對天文科學普及來說,這就需要有天文館,而不能只依靠專業天文台。然而,像上海這樣一座特大型的現代化城市,竟然至今沒有自己的天文館。2009年日全食期間,就有很多市民發問:上海為什麼沒有天文館?縱觀全球,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為數不少的天文館。多者如日本36個,美國34個,英國31個,義大利29個,西班牙22個;較少的如德國14個,印度14個,波蘭10個,捷克8個,俄羅斯7個。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僅有北京天文館1個(香港和台北各另有1個),還不及泰國(3個)和菲律賓(2個)。如以每千萬人口所擁有的天文館數計,西班牙最多為5.6,接下來依次英國為5.3,義大利5.1,日本2.9,德國1.7,美國1.2,印度0.1,而中國(大陸)尚不足0.01。在世界上人口1,000萬上下的著名大都市中,唯有上海尚未建有天文館!這些數字實在令國人汗顏。當美國業餘天文愛好者可以通過自備的觀測設備,見證一顆超新星的爆發,並獲得專業機構的認可,這與美國長期、精心的科普投入,以及科研機構與公眾的良好互動是分不開的。試問,在我國,當公眾對「年輕的黑洞」產生興趣時,除了從報紙、網路上獲得信息外,他們是否能有更多渠道與專家交流,甚至嘗試在星空中尋找黑洞的位置?也許天文館的多少並不直接反映公眾科學素養的高低,但為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包括天文館在內的科技場館乃是必不可少的科學普及平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上海的經濟實力大增,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使這座城市以鮮亮的色彩展現於世人。歷史上,40多年前上海就曾立項建造天文館,可惜終未付諸實現。近日,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學會的同仁正再次為籌建上海天文館出謀劃策,實乃大好之事,政府應下決心早日促成此事矣。 |
|
|
|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天文系統概述(四)
※天文奠基——哥白尼日心說
※志十二 天文十二
※曆書、天文志(二)
※國學CN725的圖書館 天文曆法
TAG:上海 | 黑洞 | 年輕 | 天文館 | 天文 | 海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