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教標準告訴你,這樣做才能真正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你是否聽說過,美國幼兒園是放養為主,大小孩子都在一起玩,也不教什麼知識。在帶娃去美國之前,樓夷老師聽到的也是這種說法。來看看,在孩子上美國幼兒園一年後,她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呢?
文 | 樓夷 來源 | BetterReadKids
美國幼兒園啥也不教,就是玩?
美國上學沒有大綱,沒有教材,全靠老師自由發揮?
這是我此前聽到的對美國幼兒教育最主要的說法。來了之後,才知道這是極大的誤解。美國幼兒園也教孩子,儘管是以玩耍和遊戲的方式,儘管教的重點在於社交和「情商」能力,但絕非對孩子放任自流。
更重要的是,美國幼兒園也有教學大綱,比如《康州的早期學習與發展標準》(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tandards),就是我家朵拉和鬧鬧的幼兒園都用來參考的標準。(微信後台回復「標準」二字,即可獲得樓夷老師翻譯後的《康州早期教育學習與發展標準》噢~)
自 2002 年以來,美國近 50 個州出台了早期學習與發展標準。這些名為「標準」(Standards) 或者「指導綱要」(Guidelines) 的早期學習標準,列出了各個領域內幼兒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標準由各個州自行制定,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以年齡來說,有的只覆蓋 3 到 5 歲孩子,有的則覆蓋 0 到 5 歲孩子。
以康州為例,其標準手冊厚達 77 頁,覆蓋了 0 到 5 歲孩子所應該習得的知識和技能。 具體包括社交和「情商」、體能和健康、語言、創意和藝術、數學、科學、認知、社會八大領域。
在各個領域項下,列出了詳細的行動策略,來指導對嬰兒、學步兒以及 3 歲以上孩子的教育,並且給出了各領域具體達標要求。
這個指導大綱並不是強制遵守的。但很多幼兒園,尤其是收到州政府資金支持的幼兒園遵循和參考相關標準。
以朵拉和鬧鬧的幼兒園為例,老師們都會以標準為參照,擬定詳細的教學計劃。這些教學計劃有月計劃,也有周計劃。有的直接貼在教室門口的過道上供家長參考。有的則會在家長會的時候拿給家長看。
但是,如果認為這份手冊就是給老師的大綱,那就太小看它的雄心了。因為,這是一份給所有大人的指南。
對,說的就是你和我。
所有大人都是老師
出於好奇,我去康州政府早期教育辦公室的網站下載了這本手冊。一看才發現,我作為家長居然也是這本手冊的目標讀者。
更具體的說,這份早期教育學習與發展標準是給家庭、教育機構和兒童所在社區三方準備的,因為「所有支持孩子的大人都是老師」,只是教育的規劃、觀察和評估方式不同而已。
手冊認為,要教好孩子,三方密切溝通很重要,而這份手冊就為大人的溝通提供了統一的標準或者說語言。為了幫助我們這樣的非教育專業的人士,手冊不僅通俗易懂地解釋了孩子各個領域的發展標準,還提供了達到目標的指導建議。
看完這 77 頁手冊,我覺得指導建議是最有意思、最受啟發的部分。
這是一份讓愛玩的家長理直氣壯地玩,給愛報班的家長省錢、給帶娃老人帶來強烈衝擊的早教行動指南。
培養什麼樣的人
在我的印象里,無論是什麼標準啊大綱啊,大都是一串知識點的清單,不是數字就是人名、地名、事件名。但在這份手冊里,幾乎看不見這類知識點。
首先是總體目標,要培養孩子的以下各方面能力:
1. 創造的( Be creative)
2. 求知的(Be inquisitive)
3. 靈活的( Be flexible)
4. 批判性思維(Be critical thinkers)
5. 有目的地思考和學習,並且能夠反省(Be purposeful and reflective)
6. 通過觀察以及與他人互動進行學習(Be social learners)
目標高大上,具體針對從 0 到 6 個月、6 個月到 12 個月乃至 4 到 5 歲等不同階段,還有詳細標準。
以語言發展為例,包括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用語言與人互動、對書的了解和喜愛、對文字的了解和使用、語音意識、通過畫畫、字母和辭彙來傳遞信息八項。
社交和「情商」發展、認知等確實很難用明確的數值來衡量,語言呢?
雖然朵拉的老師提及,Preschool 的孩子在進入 Kindergarten 之前需要認識或者會寫至少 19 個字母,但是我在手冊里沒找到這部分。大部分標準只是描述了孩子行為和能力發展的要求。
比如語言表達,對 4 到 5 歲孩子的要求是,使用更為複雜的辭彙來形容不同事物和想法之間的關係(比如用「在下面」,「在旁邊」來形容位置、或者用「更大」、「更長」來進行比較。)
雖然手冊申明不是用于衡量幼兒發展水平的工具,但是對於從小到大參加了各種達標測試的我來說還是太虛。該怎麼教孩子呢?
答案是玩。
玩就是學
按照手冊的說法,整個教育規劃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機構等各方如何把各領域的技能整合到孩子們的玩耍中。
比如在認知發展這個領域,給大人的建議是:假裝你是個孩子,假裝香蕉是個電話,或者用香蕉來喂玩具娃娃。
手冊還要求給孩子不同的體驗,比如去鄰近的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而且要用不同的東西以不同的方式玩,比如把玩具搞出聲音,或者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
在科學方面,手冊還給了具體的玩具建議——要讓孩子玩探索類的玩具,比如盒子、球、斜坡、泡泡、磁鐵、容器、放大鏡等等。
社交和「情商」發展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學習如何與別人一起玩。所以除了讓孩子自己玩,還要求大人騰出時間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玩,比如去公園,安排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的玩耍聚會,或者參加小朋友的興趣小組等等。
和朵拉媽一樣的旅遊達人,以後可以理直氣壯地帶娃出遊啦。
首先要引發興趣
為什麼要通過玩?孩子幼兒園的園長 Amy Angelo 之前的回答是,玩能夠一次性讓孩子通過看、聽、互動等多種方式學習。這份手冊則把玩視為引發孩子興趣的最佳途徑。
比如科學一項,我一直以為大人可以做的就是帶孩子參加個興趣班,參觀科技館或出門郊遊等。
但是手冊給的第一個建議是要對孩子的發現表示興奮。比如說,你可以指著樹上的小鳥說:「你看見鳥媽媽從鳥窩飛下來去給孩子們找食物了嗎?這是不是很讓人激動啊。」
很幼稚吧,但這能讓孩子感到興奮。
同理,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他們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他們,並且對他們的話進行評論。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玩,讓孩子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從而有動力學習。這當然很合理。但是,學習可不是光靠興趣就可以持久的。
沒見過那些學鋼琴的孩子嗎?一開始不都是孩子興高采烈地敲著琴鍵,吵著要學,最後把溫柔的媽媽生生逼成了虎媽。
所以,比興趣更難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堅持下來。在中國,基本上靠家長生拉硬拽,連哄帶騙,耗費心血、時間和金錢,陪著一直走到大學。
這份早教標準走的是另一條路——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比如在認知領域,手冊給大人的行動指南中就有一條,支持孩子去完成他們自己開始做的事情,幫助他們做計劃並且堅持下去。
在社交和「情商」發展方面,還是強調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支持他們去嘗試新鮮的事情和解決問題。
到了身體健康和發展這一項,還是這條。
在國內,有關身體健康,大人對小寶寶的要求就是「長得胖,吃飽睡好」。對中國帶娃的老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全部任務和終極目標。
學校或者衛生部門肯定不會強調胖,但會給出身高、體重的標準,甚至會給出跳遠、拍球或者跑步等項目所謂的標準數值。
但是康州的這份標準手冊是這麼要求的:學會照顧你自己,並且用身體和手來做事情,這樣才會長得更結實,更健康。
所以,手冊建議大人在照顧寶寶的時候和他們聊天,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起床,吃飯以及穿衣。
對於 3 到 5 歲兒童,手冊則建議讓孩子學習自己照顧自己,比如告訴他們為什麼要保持乾淨,教孩子怎麼扣扣子,拉拉鏈等。手冊還建議大人找時間和地方讓孩子盡情玩耍和奔跑,跳躍、攀爬,以鍛煉孩子的肌肉和骨頭。
總而言之,0 到 5 歲這個階段的全部教育,是為孩子自力更生和謀求更好的發展打基礎。也因此,大人的角色遠不只生活上的照顧,而是要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來支持和督促孩子的發展。
有了安全感、有了興趣和動力,有了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體力和能力,孩子就真正上路了。這也許就是早期教育的真義吧。◆
| 大腦說 |
讓孩子在玩中學,一直以來也是愛貝睿所提倡的教養方法。比如給寶寶英語啟蒙,如果只讓寶寶傻傻地認單詞、背單詞,效果很差。如果你能和寶寶玩一些節奏感強的英語小遊戲,寶寶學起來就很快,因為大腦天生喜歡節奏感。研究發現,每天放音樂的時候,讓寶寶跟著音調打節拍一段時間,能夠幫助他們發展語言和記憶能力。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3
※Thomas Moran 美國哈德遜河派畫家3
※美國的騙局:南達科他州牛肉廠破產案
※美國旅行必備清單!讓你暢行無阻……
※聽說你吃過好吃的飛機餐嗎,如果有,是哪家航空公司提供的,具體是什麼?會火是因為家庭背景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