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今日第1026期:失獨老人:在佛號聲中尋找精神寄託
全國兩成老人靠養老金生活 多數靠供養 農村養老:子欲養力不足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然而「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卻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風險,使得「失獨家庭」成為社會上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近年來,一些失獨老人開始走進寺院,一邊在寺院的安養院養老,一邊藉由宗教的力量求得內心的解脫,這也是他們不得以的選擇。
2012.10.23/ Vol.1026
百萬失獨家庭面臨養老困境 部分入住寺院度晚年
百萬失獨老人自尋養老路:入住寺院度過晚年
據衛生部發布數據,在中國至少有100萬個這樣的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中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已經持續30餘年,它為中國的前行減少了人口爆炸的風險。但是它也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風險,失獨家庭正是如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幾大挑戰同時存在,養老、精神疾患、返貧等等。
寺院養老門檻低,失獨者或孤寡老人不會被拒之門外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來臨,「老有所養」正成為越來越迫切的時代課題。原本接收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公辦養老院,正在自主經營中慢慢變味兒:條件優越的養老資源因「物美價廉」成為「特權」老人爭相享用的「蛋糕」,而普通老人卻因擠不進大門晚景凄涼。一般情況下,老人入住公立養老院必須由子女簽字,如無子女,需要單位擔保。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進去。雖然一些寺院的養老院如鎮江的古大聖寺安養院「安養守則」中也有「家人眷屬同意」的規定,但如果是失獨者或孤寡老人,並不會將其拒之門外。[詳細]寺院安老院大多環境較好:大房間約十三四平方住3位老人
在寺院里建起來的安養院環境並不差,甚至因為有有心人的經營,反而能讓老人們過得比較舒適。2002年年底,鎮江古大聖寺投資近70萬元的第一棟安養樓建成,其後4年,又建成3棟,總計70多個房間,有浴室、食堂、鍋爐房和醫務室,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而福建的顯密吉祥寺養老院共有30個房間,就餐的地方約有兩百平方,大間房間約十三四平方,住有3位老人,小間約十平米,住2人。90歲以上的老人,一般跟較年輕者一起住,方便照料。有些房間有輪椅,工作人員說,老人家如行走不便可藉此散步。每個房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和洗澡間,床上鋪著棉被和毛毯等兩三床被子,房間比較乾淨,空氣流動,清新,沒有任何異味。[詳細]
孤寡老人衣食住行由寺廟承擔 有退休金的實行「半公益」至今,古大聖寺已累計收養近500名鰥寡老人或有子女但獨居的老人。安養院現有的17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82歲,其中90歲以上的30多人,最年長者98歲。對於孤寡老人,古大聖寺安養院分文不收,衣食住行全由安養院承擔。有退休金的老人,實行「半公益」,「一人一天10塊,一個月300元」。這點錢用來吃飯,還有水、電以及一般的藥費肯定不夠,昌法坦承「寺里一年要『倒貼』20萬元」。這筆錢就全靠化緣了。[詳細]
失獨老人躲進寺院尋求心理慰藉、緩解傷痛
陷入「老無所依」恐懼中 住寺院有口熱飯就知足
中國自古有家庭養老之風,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養兒為防老」的道理,而近來被媒體報道的寺廟養老,還的確是件稀奇的事。那麼為何有這麼多的老人選擇去寺廟養老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寺廟清靜,況且還可以修心念佛。其實不然,很多養老者是失去獨子之後,在面臨年紀不斷老化之後,不得不選擇的一種安於自己的選擇。對他們來說,「老無所依」的恐懼從獨子獨女去世開始就伴隨著,住進寺院不求更多,有口熱飯也就知足了。
難以承受喪子之痛:聽著念經的聲音心裡好受些
失獨老人大多承受了中年或老年喪子的巨大悲痛,內心的創傷比其他老人要大得多。面對獨生子女早逝,這些老人大部分無法承受,而待在寺廟,他們的心靈能在佛號聲中得到慰藉,所以越來越多的失獨老人住進了寺廟。
鎮江人老龐39歲得女,女兒卻在2007年病逝。老龐是中醫,擅長針灸,在鎮江一帶小有名氣。給方丈治病的時候,他說起自己喪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勸導之下,他皈依佛門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內騰出一間房給他當診室,從此,老龐幾乎沒有回過家。[詳細]
寺院鼓勵老人以念經說法尋求解脫世俗困苦
對失獨老人來說,安養院不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的地方,那裡還很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鼓勵他們以念經說法尋求解脫世俗困苦。失去獨生女兒的老龐一直住在古大聖寺安養院裡面,為人看病。廟裡面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視。聽著廟裡聽著念經的聲音,心裏面好受些。而同寺的何老太是一名孤寡老人。這是她如今慣常的生活:吃不下多少飯,睡不了多長時間,大多數時候呆坐著,心中默念佛號。
「只想死得痛快一點」——寺廟養老並不治本這是寺院安養院的優勢所在。公立養老院只承擔著照顧老人起居飲食的任務,對他們心靈創傷的好轉幫助不大。寺院雖然能幫助失獨老人緩解心理上的傷痛,但畢竟治標不治本。老龐有嚴重的心臟病和高血壓。他沉默寡言,很少露出笑容。早晨,他在診室里給慕名而來的人們針灸,空閑時坐下來抽煙,表情總是很凝重。他說:「你問我還有什麼要求,我什麼要求也沒有,我只想死的時候能痛快一點。」[詳細]
失獨老人寺院養老:難以複製的模式老人所交費用有限,寺院養老費用多是化緣得來
顯密寺養老院2000年正式接收第一批18名孤寡老人,多年來逐漸增加。現在有86名老人入住。共有三十個房間,目前在住86人,一百歲以上兩人,90到一百之間五位,八十歲以上二十多人。現在每位老人家每月各種費用加起來,需要約1500塊錢,一個月需要十多萬元。而十幾年來養老院的建設及日常運作費用,已達八百多萬元。費用全部是由方丈釋照禪法師和釋能清院長兩位去香港、上海、廣州等地化緣所得。[詳細]
較大規模的寺院安養院多是源自個人的推動寺院安養院是近些年才出現的養老模式,它並非是一個政府行為,大多還停留在個人推動的階段。55歲的昌法是鎮江古大聖寺安養院的推動者。他曾因兄長去世而還俗照顧母親,並在家中辦廠積聚起百萬資產,母親卻突發疾病去世。接下來,他發誓要善待天下老人,遂放棄財產,重新回歸佛門並著手創辦了具有宗教性質的慈善機構安養院,當時在國內尚無先例。[詳細] 而福建的吉祥寺安養院的成立也離不開主持照禪師傅等的推動,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奔走四方,才籌辦了養老院。目前國內的寺院養老院與上述兩個例子大多相似,都是由個人推動,在某種程度上難以被複制。 [詳細]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基數龐大,非寺院所能承受
目前,中國到底有多少失獨家庭仍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有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散落在鄉村、城市,很多人還處在社會的底層。面對如此大的失獨人群,僅依靠零星的寺院養老院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和心理建設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更多的人仍然面臨這老無所依的現狀。儘管北京市每年為每位失獨父母出資2800元,購買養老和醫療保險;陝西省60歲以上失獨夫婦將得到扶助標準每月為800-1000元;深圳「失獨」家庭每月最高可領取政府補助770元等等,但這些還遠遠不夠。
編後
步入老年的失獨者無處可去,他們中,有的躲進清凈的寺廟,像隱士一樣終日吃齋念佛,還有的,則是在網路論壇、網路聊天群中,相互傾訴,抱團取暖。但這些方式終究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暫時慰藉。簡單的經濟救助卻很難解決他們多重的生活問題,養老、心理、疾病等等,都需要相關部門逐漸填補空白,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詳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