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憑的騙局

文 / 國館

詩和遠方,換不來米飯。榮譽和認可,換不來車房。想用文憑兌換一切,你想得太美。

——國館君按

文憑的騙局 來自國館文化 18:32

從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訴我們:

「讀書改變命運」。

小時候被誇獎會「會讀書」,

要比「很漂亮」「很能幹」更高級。

即使踏入社會,

一個博士學位的實習生,

還是會讓經驗豐富的前輩禮讓三分。

家庭、學校所有聲音都在告訴你:

會讀書就是真理,

有文憑才是王道。

但其實,

文憑有時也很危險。

說文憑危險,

不是文憑這件東西危險,

而是有失偏頗的混文憑觀念會毀掉你。

—為面子而混文憑

我有個同學,

高中時就不是讀書這塊料,

高考分數就勉強能上個二本B類,

就是那種四年下來光學費就得花個十萬塊的。

依照這種情況,

讀個專科選個好專業,

學到的東西不亞於讀個吊車尾的貴族二本。

她家裡窮得叮噹響,

但她一直秉承亦舒師太的教誨

「文憑是女人最好的嫁妝」。

「上專科,難聽死了。

哪裡能找到有錢男朋友。」

偏要爹媽砸鍋賣血跟親戚拼湊。

大學四年,

也沒見她認真讀書,

快畢業了,

QQ上找我:

「你有沒有還沒發表的論文?」

我問她要幹嘛,

她說:「老同學,

借用一下,

我想申請澳門那邊的研究生,

不會影響你在內地的學術記錄。」

沒理她,

後來聽說她如法炮製,

把本科同學的論文「加工」了一番,

搞了個小額貸款交學費,

「如願」成了澳門某大學的研究生。

後來有沒有成功進階文化人,

進而嫁給有錢人,就不知道了,

只是早已成了朋友圈買玉的微商,

估計為了還那些年讀書欠下的債。

很喜歡《無間道》里一句話: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好面子讀書,可以,

但裝逼也得有實力,

沒實力,可是要隨時啪啪啪打臉的。

—為逃避社會而混文憑

思為讀博的原因很簡單:

不想工作。

反正本碩連讀讀習慣了,

學校的套路門兒清,

花五六千塊,

買幾個版面發論文,

這就有申請本校直博的資本。

沒人願意賴著繼續讀個雞肋的博士,

思為自然如願。

從申請成功那天起,

他就開始過上糜爛的生活:

睡覺、吃飯、打機、拼湊論文。

拿著父母在老鄉種田的血汗錢,

心安理得地胡吃海喝、約會妹子。

每次問家裡拿錢,

還特牛逼哄哄:

「我們家十代以內,

就我一個博士,

我這是光宗耀祖。」

說的好像要把讀書發展成終身事業,

博士一讀讀了七年,

明明是論文質量不過關,

一直連哄帶騙跟父母說是準備留校。

每到畢業論文審核階段就生不如死,

寫不出來,拼拼湊湊也難,

這才知道讀博也有讀博的壓力,

逃得了社會和工作,

逃不了論文和精神壓力。

結果,一畢業就反口:「想回老家考公務員」。

一個月領著三千塊的工資,

還有高學歷人才引進的八百塊。

父母也不好說什麼:

「十年前本科畢業讓你考公務員你不考?」

思為說:「那時除了名利,還想要點別的。

現在就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

說得好聽,

你都快30歲了還在讀書,

你60多歲的父母在供你讀書、生活,

每天盼著你畢業,愁著你找對象,

把你當祖宗供著,每頓只吃青菜也要為你攢首付和月供。

你以為讀書就是天然正義,

其實只不過是變相啃老。

—以為高學歷就能出人頭地

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

樓主研究生畢業出來工作,

發現那些本科不如自己的同學,

紛紛去做藥物代表,

個個身家百萬,有房有車,

迎娶白富美或者嫁給高富帥,

走上人生巔峰。

憤憤不平找博士閨蜜吃飯吐槽:

「我早幹嘛去了,

腦子進水讀了三年研究生,

現在拿著那五六塊錢死工資。」

閨蜜嘆了口氣:

「我更慘,

靠著每個月兩千塊的博士補貼過活。

至少還有四年要煎熬,

哎,你別點那個木瓜雪蛤,

太貴了,點個普通甜品就好。」

兩人一起痛罵了整個教育制度和學術鏈條:

既然讀書厲害的,不能掙多點錢,

還不如早點鼓勵我們去工作。

我覺得他們又可憐又可笑,

「讀書——仕途——陞官——發財」

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誰承諾你好好讀書就會有掙多錢的?

想讀書就去讀書,想工作就去工作,

反正遲早你們都會這山望著那山高。

但讀書的人,別整天秀一副優越感,

覺得自己就應該一畢業飛黃騰達,

急速超越早些出來工作的同齡人。

不然就怨天尤人,

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時運不濟。

學校是一個培養讀書人的地方,

但不是一個培養社會型人才的地方。

讀書好的優越感,不一定能在別處得到兌換,這很正常。

中國不是一個愛讀書的國度,

有人做過調查,

中國人平均每年讀4.7本,每天五分鐘不到。

而韓國人讀11本、法國人20本、

日本人40本、以色列人64本。

但特別奇怪的是,

大多數中國恩又有超乎想像的學歷崇拜情結。

想要扭轉這種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要明確:

—高學歷不比會掙錢高尚

我的大學同學葦婷說過她爸媽的故事:

她媽媽是北師大的英語碩士,院花,

當年選擇她爸爸,

是因為別人追她都是靠腳、靠嘴、靠鮮花,

她爸爸不一樣,

直接騎著自行車載她出去吃大餐、買項鏈。

80年代,有自行車,比現在有奧迪還牛。

她媽媽說愛她爸爸的不一樣,

說得太文藝,其實就是愛有錢人。

但她媽媽很快就「後悔」:

數落她爸爸只是專科畢業,

除了會掙錢,其他都不懂,

沒文化,沒品位,沒情趣。

葦婷說:「媽媽一輩子,

一邊花著爸爸的錢,

一邊瞧不起爸爸只會掙錢,

她很矛盾,

覺得自己會讀書很高級,

但沒有通過文憑去施展才華,

反而是通過打壓爸爸來證明自己。」

對大多數人來說,

除了基礎教育,

讀書是奢侈品,掙錢是必需品。

你竟然那麼喜歡讀書,就去讀書好了,

不要一邊貪財,一邊嫌棄別人讀書少,

讀書讓人明理,

但不應該讓它成為你人生的負荷,

成為阻礙你幸福的絆腳石。

—浪費時間混文憑,不如做喜歡的事情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的曹寶麟,

現在非常出名,因為他的書法。

他是全中國米芾研究第一人。

其實這,跟他當年勇敢承認自己不想混文憑有很大關係。

二十來歲,曹寶麟學的不是書法,

是古代漢語。

在北大念碩士,

跟隨古代漢語頂尖研究學者王力先生。

王力很看好曹寶麟,

希望他往古代漢語的路子一直往下走,

接過自己的衣缽,成為北大首屈一指的學者。

曹寶麟為了研究古代漢語,

開始臨習古人書法,

卻發現比起古代漢語,

書法更是自己的心頭之愛。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

詩文書畫,是有等級的。

很多人會覺得,

從讀書寫文的高學歷人才變成一個弄墨寫字的人,

自甘墮落,太掉檔次。

快畢業時,曹寶麟想了很久,

還是對王力坦白:

「老師,我不想讀博了,只想寫字。」

王力痛心但也只能說:「好的,你去吧。」

曹寶麟不喜歡讀書就勇敢說出來,

半分鐘沒耽誤,

就沉迷於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去,

後來,他成為第一個獲得書法最高獎蘭亭獎的人,

也是為數不多的多次獲得蘭亭獎的人,

後來,他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後來,他成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後來,他成為米學研究專家。

不對的路,停下來就是前進。

不喜歡的事情,放開手就是進步。

停下來才有時間去思考對的方向,

放開手才有空間去接住新的一切。

曹寶麟和他的書法作品

—不要把一生的夢想放在文憑上

讀書不一定致富。

我們會八卦一個清華學生賣豬肉,

一個北大學生賣燒餅,

一個人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無論什麼學校,

每年的就業率總不會達到100%,

這就意味著一定有人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其他的不會受到關注,

就盯著那些頂尖級的985學校看?

中國人潛意識裡還是覺得你讀書厲害,

你就應該找到好工作,

就應該升官發財,

走上人生巔峰。

但這邏輯,不對!

還是欣賞陳嘉映說的:

不要完全把讀書當作多麼純粹、

崇高的事情。

不是說宋朝人、明朝人多麼愛讀書,

比我們當代人厲害多少,

而是他們那時沒電視看,

不讀書也不知道做什麼,

而是他們那時靠讀書考取功名,

不讀書也沒辦法改變命運。

這不是人的倒退與否問題,

而是一個社會情況、風氣問題。

我們應該感激這個時代,

會拍視頻,能成網紅。

會時尚秀,能開網店。

會寫文章,能做自媒體。

時代給我們太多渠道,

做到極致都能綻放走紅。

文憑、學歷不是唯一改變命運的路,

是歷史進步,

不再固執迷信文憑、學歷的價值,

才是人的進步。

中國人常常把「文憑」和「讀書」等同起來。

其實未然,

「讀書」,大體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在學校里讀書,即我們上面說的拼文憑。

二是平時的讀書、閱讀,即我們常說的終身學習。

拼文憑很重要,

有沒有接受過高等學府的系統性學習,

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同樣是賣豬肉,

清華學生賣豬肉,

也可以賣出文化來,

賣出特色來,

賣得寫出一本研究專著來。

但拼文憑,是一個消費活動。

既然如此,這種讀書的前提就有了限制。

讀書,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

要充分考慮你的家庭能承擔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什麼是財力,

你家裡條件允許,

你讀書不會成為一個毀滅性的拖累。

家裡條件不允許,

但你又非讀書不可,

怎麼辦?量力而行地創造條件。

我同事阿舉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

哥哥上大學已經花光父母所有的積蓄,

父親為了阿舉要上大學的事情,

焦慮得得了抑鬱症,

甚至勸阿舉不要高考。

阿舉很明確自己就是要讀大學的,

他自己打欠條,

問舅舅借了五千塊交了第一筆學費,

大一開始做兼職還債、負擔自己生活費。

盡自己所能,支持自己讀書,

這才叫量力而行。

—什麼是物力,

你的時間允許,

你讀書不會讓整個家庭分工亂套。

有些人明明家裡有兒有女等著他管,

兒子滿地跑,

女兒還嗷嗷待哺,

負擔重得不得了,

他說我要去讀博,

真的是腦殘。

他老婆沒當即一口鹽汽水噴過去,

讓他清醒清醒算有修養了。

—什麼是人力,

你的智商真的跟得上,

而不是純粹虛榮或者貪圖文憑。

捫心自問,

真的熱愛學術,才去讀研,

而不是因為碩士學歷加身,

感覺自己更加牛逼哄哄了。

用三年的黃金時期,

去混一張紙,實在太傻。

還不如,

喜歡創業的就儘早去創業,

喜歡就業的就儘早去就業。

正如那句名言說的:

「參差多態才是幸福之源。」

請尊重你的能力和興趣偏好,

讀書或者不讀,

做自己最重要。

—終生學習式的讀書,比拼文憑更重要

說汪涵是個有文化底蘊的主持人,

應該沒人會反對,

但其實汪涵只有中專學歷。

他如今信手拈來的文化典故和融通的聊天方式,

不過是來源於他十多年來工作之餘的閱讀。

汪涵通過自己的閱讀,

對方言特別感興趣,

前兩年,還萌生了去考個方言學博士的想法,

「去讀個博士,快的話三年畢業,

慢的話六年,那六年以後呢?

我的方言夢想用什麼方式繼續?」

不過他後來覺得獲得文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斷地保持學習方言、挖掘方言的興趣和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他自己耗資500萬,

開創了一個方言計劃:

「自己能幹,何必求人。」

這才是終生學習式的讀書呀。

讀書很重要,重要在於,

當你吃到美味的東西時,

不僅僅會說「好好吃」,而是粗茶淡飯,

也能像蘇軾一樣「人間有味是清歡」。

讀書很重要,重要在於,

當你遇到煩心事時,

不僅僅會吐槽負能量,而是環境再差,

也能像楊絳一樣「世界與別人無關,只與自己有關」。

讀書很重要,重要在於,

當你遇到各種奇葩時,

不僅僅會背後說三道四,而是他們怎樣都好,

你明白「參差多態,才是世間幸福之源。」

讀書,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里讀,

還是在大街上讀,或者在自家馬桶上讀,

而是你真正喜歡讀。

讀書,最重要的不是18歲時讀,

還是25歲時讀,或者是60歲時讀,

而是你有興趣讀。

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你讀完能拿到好成績,

還是能進個好學校,或者是混個高學歷,

而是你享受這個過程。


推薦閱讀:

手相看你有無學識、文憑高低?
文憑高低賞析
姜文憑什麼這麼牛?!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

TAG:文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