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屬植物的一些認識|經方葯證

人蔘屬植物的一些認識 [複製鏈接]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湯一笑

榮譽會員

發帖
1725
經方幣
4124
威望
270
熱心值
174
  • 加關注
  • 發消息
  • 只看樓主倒序閱讀使用道具0發表於: 昨天 23:33人蔘屬植物的一些認識 湯一笑人蔘屬Panax L.植物,是五加科的一個小屬,藥用價值很高,全屬植物均作藥用,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中部以及北美東海岸山區。目前人蔘屬植物在分類、命名上較混亂,學界未能達成統一看法。按維基百科所說,目前人蔘屬已知全世界約有12種,據說我國產11種(1個外來種)。其分類如下:·三七(Panax notoginseng)·珠子參(Panax bipinnatifidus)·人蔘(Panax ginseng) 含高麗人蔘·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含日本人蔘、大葉參·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峨嵋參(Panax vietnamensis)(峨嵋參找不到資料,應該就是越南人蔘)·狹葉竹節參(Panax wangianus)含狹葉假人蔘·姜狀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喜馬拉雅參(Panax pseudoginseng)假人蔘。·屏邊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三葉參(Panax trifolius)分布在美國。矮桿人蔘。·(Panax aureus)《中國植物志》(54卷)認為,竹節參和珠子參的花、果、葉的形態十分相似,又都有混合型(竹鞭狀+串珠狀)的根狀莖存在,據吳征鎰(1975)文獻,其化學成分和含量也相同,而其三萜成分組成的含量完全一致,兩者的功效又是一樣,因此建議將竹節參和珠子參合並為同一變種——大葉三七(根狀莖橫生,竹鞭狀或串珠狀,或兼有竹鞭狀和串珠狀)。關於人蔘屬植物的起源,學界觀點不一,一種觀點認為人蔘屬起源於第三紀(雲南植物研究所 1975年)。另一種觀點(岳沛華 1990年)認為人蔘屬起源於第三紀以前白堊紀,產生於勞亞古陸(含如今的歐亞和北美)之華北古陸的被子植物森林下,人蔘屬植物形成後,由於當時其生存空間(林下)沒有競爭者,所以擴展迅速,並在北美古陸脫離歐亞古陸前已經進入北美。我國西南地區山脈是地質史上年輕的山脈,不具備始生條件,此地的人蔘屬植物應是從起源中心南遷而來。由於在第三紀地層中發現了人蔘化石(宋承吉1992),說明人蔘屬植物在第三紀以前已經存在,第三紀不是人蔘屬始生時期。應該是之前的白堊紀。(註:宋承吉說在第三紀地層中發現了人蔘化石,未見資料出處,我搜索也沒有找到,存疑。有資料說中國發現有山參屬(Oreopanax)的葉片化石,但山參屬似乎是古熱帶喬木樹種)。魯歧、富力等人《人蔘屬植物的生物學演變》則認為,根據山西太原煤田被子植物化石資料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理論,人蔘屬植物的祖先與其他科屬的被子植物一樣,亦應起源於白堊紀華夏古陸北部內陸或高地,即太行山脈及遼東一帶為人蔘屬始生中心。其種群後來逐漸向北推進到長白山系以及更北一帶。由白堊紀到第三紀,「大陸漂移」完成,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分離,形成了人蔘屬的洲際間斷分布——亞洲東部和北美洲東部兩個分布中心。第三紀中期以後到第四紀,地球氣溫下降並出現冰期,不但限制了人蔘屬種群繼續向北發展,並且迫使人蔘屬植物以耐寒的肉質根和宿生性草本的進化來適應寒冷氣候。另一方面,人蔘屬種群被迫南遷(或者其種群原本就向南擴散),在中國西南地區複雜的古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人蔘屬植物次生變異中心,後來在這一中心地區擴散並進化出一系列人蔘屬新種。(註: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西南地區才是人蔘屬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1975年周俊、伍明珠、楊崇仁、馮國楣、吳征鎰發表了《人蔘屬的三萜成分及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的關係》一文,從植物化學分類學的角度,將人蔘屬植物劃分為兩個類群:第一類群,根狀莖短而常為直立型根莖,具胡蘿蔔狀肉質根;種子大;在化學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達瑪烷型四環三萜為主(人蔘屬植物的原始型化學特徵),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變化;在地理分布上,表現了分布區狹小和間斷分布的特點。是人蔘屬的古老類群,如人蔘、西洋參、三七等。第二類群,根狀莖長而常為橫卧型根莖,肉質根常不發達或無;種子較小;在化學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齊墩果烷型五環三萜為主,藥用價值低,化學成分、植物形態與地理分布有一定關係;在地理分布上表現了分布區較廣而連續的特點。是人蔘屬的進化類群,如姜狀三七、屏邊三七、竹節參、狹葉竹節參、珠子參等。這一研究成果普遍為藥學界採用,澄清了人蔘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推動了人蔘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目前最常用的人蔘屬植物的消費市場規模從大到依次為: 人蔘>西洋參>三七>竹節參>越南參>喜馬拉雅人蔘。中國人蔘在清代開始大規模栽培後,消費者開始特別珍重野山參,尤其是老山參。人蔘是休眠性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傳說人蔘壽命可達千年,實際一些專家認為,野生人蔘的壽命大約可達四百至五百年。200歲以上者極其罕見。有些號稱參齡四、五百年者多屬誇張。2007年7月,六名參農在長白山西南坡一片針闊混交林中發現一棵大山參,六人花了四天四夜才完整挖出來,它體長145厘米,主須長112厘米,鮮重366克,估計參齡達三百年以上。據說後被買家以300萬元的價格買走。此參曾號稱是建國以來我國發現的最大野山參。2013年7月,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天橋溝發現一支更重的野山參,達469克。不過估計參齡在60至70年之間。蘇聯1952年一月號《科學與生活》有朱可夫斯基的《人蔘的科學研究》一文,其中說蘇聯發現最大的人蔘重達600公分(即600克),參齡200年以上。據說在康熙二年(1663年),東北有人挖到一株凈重20兩的老山參,按清代一兩為今36克計算,20兩約為720克。(原始記載不知出自哪裡?)近年還有一件轟動的人蔘事件,就是海濱城市大連市區成園溫泉山莊自2004年以來,在園區山林中陸續發現野山參千餘株,其中有幾株五品葉老山參,更有一株罕見的七品葉人蔘,號稱千年參王(網上有植株圖)。據考我國近百年來沒有資料提及發現過七品葉野生人蔘,它也是目前我國七品葉野生人蔘孤株。大連發現七品參的消息在長白山參區引起轟動,一些老參把式還特地去大連一睹「參王」芳容。目前這些野生山參已經被作為珍稀植物保護起來。由於森林面積的大幅度縮小和過分採挖,我國東北野生人蔘在1992年已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如今即使在自然保護區腹地也難見到山參。那麼以上那些採挖應屬於嚴重違法行為,不知國家實際是如何管理的?人工栽培的園參看上去主根多如蘿蔔樣,但看《人蔘圖鑑》中的老山參圖片,長蘿蔔樣者並不多,倒是根須長得有點「亂七八糟」的樣子,呈人形者更是稀罕。60—100年參齡者,往往干品也就幾十克重,清代以前的人蔘藥材實際也是這種完整根系模樣?還是只取主根?由於土壤的差異,俄羅斯山參在外部特徵上也與長白山山參有顯著差異,其芋帽大,須條短細而繁多。按現代生化分析,人蔘皂苷為其主要有效成分,目前人蔘中已經分離鑒定出30多種單體皂苷。經研究,人蔘鬚根、蘆頭、花蕾、莖葉中的總皂苷含量高出主根很多,生長年限是園參幾十倍的野山參,其總皂苷含量也只是園參的1—2倍,而且園參中稀有元素鍺的含量也高於野山參。但這並不能改變民眾對老山參推崇。在韓國,人蔘80%以上是通過食品消費的。2009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第32屆大會審議通過了《人蔘食品》國際標準,規定人工種植人蔘可用於食品。2012年8月29日中國衛生部發布了《關於批准人蔘(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衛生部公告2012年第17號)。規定適用於5年及5年以下人工種植的人蔘。成人食用量≤3克/天。中國人蔘的影響於18世紀初波及西方。據說在中國人蔘未傳入北美之前,北美印第安人只將西洋參作為發汗退燒藥(一說用於用於治療頭疼、創傷、不孕等等)。另有一些學者(如Goldstein B.等)則認為,在人蔘效用方面,美洲印第安人所論與中國人類似,lroquds人(北美印地安人的分支)稱西洋參為「Garanetosing」(或 「Garent oquen」), 即「邁開大腿的人」 ,類同中國人說「狀如人的根」。而現代人種學研究證明,北美印第安人是由亞洲蒙古人種在冰河期(約12000年前)經白令海峽陸橋移去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兩地對人蔘的應用可能有同一個文化起源。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很難了解北美印第安人使用人蔘的歷史到底有多古老。1715年,法國傳教士拉費陶(也譯作拉菲太或拉菲托)參照杜德美提供的中國人蔘標本圖樣,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於加拿大魁北克一帶發現了西洋參。經送法國巴黎植物學家鑒定後,他於1718年宣布了這項發現。由此西洋參開始了向中國的傾銷。美國是西洋參的最大產國,有25個州出產西洋參,野生參以肯塔基州產量最高。美國人也宣傳人蔘是「能量刺激劑」,同樣推崇野山參,在美國市場上,野山參價格大約每磅(1磅約合0.45公斤)500-600美元,園參每磅僅20-30美元。兩者價格相差數十倍。19世紀末,北美東海岸一些山林中西洋參資源極其豐富,參苗密集的程度達到不踐踏參苗則無法通行的地步。而僅經過一個世紀的採挖,野生資源已經嚴重萎縮,如今有植物學家預言,百年後美國野山參也將絕跡。為了避免野生西洋參滅絕,美國政府也開始對野山參的採集進行嚴格管理,合法采參者只有政府頒布許可證後才進山挖掘,且每年只開放一個時間段採挖,但在暴利誘惑下,非法採挖者防不勝防。據西維吉尼亞州林業部統計,每年秋季約一萬名西維吉尼亞居民進入森林採挖人蔘,估計美國的專業采參人應該不會象中國采參人那樣講究挖取完整根系,而是只取主根。2011年10月23日,由新加坡旅美華人劉天霖女士創建的西洋參博物館在美國舊金山開業。人蔘屬的三七明代以來就是名貴藥材,號稱「止血神葯」、「傷科藥王」。最早大概是雲南廣西一帶苗族或壯族民間用藥,後來才被漢醫藥所吸收。目前已知最早記載田七藥用的是楊清叟1378年的《仙傳外科方集》,距今已有600多年,當然民間使用應遠早於此。一般認為,生三七有止血、化淤、消腫、活血、鎮痛等功效;而熟三七有補益氣血、強身健體之效。明末《本草綱目》「三七」條項載「味微甘而苦,頗似人蔘之味」。「此葯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葯,雲有奇功」。清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昭參」條項即是介紹三七,從其論述可知當時的三七品種繁雜。其中有雲「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並稱人蔘三七,為藥品中之最珍貴者。」又雲「大如拳者治打傷,有起死回生之功。價與黃金等」。三七根中的人蔘總皂苷含量(6.24%)遠高於人參(3.8%)和西洋參(4.05%),所以西式藥學研究者亦將三七歸為滋補性藥物。三七藥材一般以個頭論質,大者優,不似人蔘重參齡,其植株六品葉、七品葉者亦罕見,有人統計過,3~8年生的栽培三七,六品葉者僅佔8.98%。三七為中國特有種,通過對其原產地的調查,推測其為林下陰生植物,喜冬暖夏涼,半陰和潮濕環境。1975年周俊、伍明珠、楊崇仁、馮國楣、吳征鎰發表了《人蔘屬的三萜成分及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的關係》一文,從植物化學分類學的角度,將三七與人蔘、西洋參歸為一類群,楊滌清先生(1981年)進一步認為三七更為原始,而人參與西洋參則屬較為進化的群落。不過《中國植物志》持相反的觀點,認為三七「已有單性花,花柱合生至中部等特徵又比現存的其他人蔘屬植物的進化程度為高,根據生殖器官保守性比營養器官大的原則,它可能不是現存人蔘屬最原始的類型。」從史料推測,大約明末清初三七就開始被大規模栽培,因栽培管理和土壤質地的不同,其形狀大體分為長形的「蘿蔔七」和較圓的「疙瘩七」兩種類型。曾有雲南當地人在解放初見過野生三七,其大如拳,色黑。大躍進大鍊鋼鐵時期,山林遭受嚴重破壞,三七絕跡。20世紀70年代初到如今長期都沒有發現三七野生植株,基本可以認為其野生種已滅絕,反正有些專家幾十年都在尋找野生三七,就是不見蹤跡,或者沒找對區域?三七栽培種主產於雲南文山,其總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是雲南最獨具特色的藥材資源之一。由於三七野生種消失又長期人工栽培,已經存在比較嚴重的遺傳多樣性散失問題。據云南文山州的老三七種植戶介紹,廣西的三七與雲南的三七在質地和顏色上均有所不同。兩者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自然環境或種源的不同造成的。不幸的是,在科研工作者還沒來得及澄清這類問題時,廣西當地栽培的三七資源就因收益原因停種而散失殆盡了。地方政府專門為一種藥材成立特產局,目前除吉林有人蔘特產局外,大概就是文山的三七特產局了。據黔東南信息港報道, 2011年8月27日貴州省東南部雷山縣居民余先生在海拔1400多米的雷公山麓發現一群疑是野山參的植物,並挖掘出6株,每株參體平均長21厘米,其鬚根為長條須,老而韌,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根莖又細又長,皮黃褐色,質地緊密而有光澤。經黔東南民族醫藥研究所工作人員初步鑒定,認為是野山參,年齡都在數十年以上。我從其網路圖片上看,此植物為人蔘屬植物是無疑的,其根有些明顯是直立型(人蔘或三七),其主根頭上不象三七多長瘤子,所以很可能就是人蔘或人蔘屬的新物種。不知有沒有專業植物學研究者去深入追究這種植物?1973年3月,越南藥用植物研究人員在越中昆蒿省(Kontum)境內海拔1500—2000m常年多雨多霧的高山森林內,發現一種人蔘屬植物,1985年由DungH.T,和GrushvI。V.命名為Panax Vietnamensis Ha & Grushv.。人蔘屬的一個新種,俗稱為越南人蔘(Vietnamese ginseng)或玉靈人蔘(Ngoc Linh ginseng)或萬象人蔘,這是已知生長在最南端的人蔘,已處熱帶地區。除了越南以外,中國的雲南南部也有分布。越南人蔘多為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林下陰濕處生長,常沿山林小溪陰背面聚生。地上植株莖、葉、果形態大體如人蔘,六品葉和七品葉者很少見,花呈淡綠色,熟果鮮紅但頂部有黑斑。植株常高40—60厘米,但整個植株多簇生成叢狀。野生種的地下部分形態是蘆頭(地下莖)大、塊根小,小根附著在大蘆頭的尾部,野生品地下莖蘆多呈竹節狀盤麴生長,其上能看到地上莖生長的瘢痕(可用於判斷參齡),另外多年生植株的莖蘆還常盤麴生長在地上。也有地下莖蘆較短者。野生品主塊根淺黃色,具橫的條紋且生有很多假根,圓柱形或紡錘形、有的呈人形。越南人蔘栽培品的地下部分形態與野生品大有不同,莖蘆變短,塊根主要有三種形狀:胡蘿蔔形、紡錘形、胡蘿蔔形且族生(這種最常見)。越南人蔘自古被分布區當地的高山部族視為「神葯」,認為可以治療百病、抵禦疲勞和強身健體。經研究化驗,越南人蔘的皂甙組成以達瑪烷型為主(人蔘屬植物的原始型化學特徵),與人蔘的皂甙類成分以及藥理活化都非常相似,可歸屬於人蔘、西洋參、三七這一類群。但是,越南人蔘的奧克梯隆醇型皂甙的含量,特別是珠子參甙-R2卻驚人的高(5.29%)。奧克梯隆醇型皂甙是人蔘、西洋參、三七等所不具有的。這些特徵使越南人蔘成為人蔘屬中令人矚目的一個新種。有學者認為越南人蔘有可能是三七的原生類型。越南政府如今已將越南人蔘列為珍稀瀕危植物加以保護,並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工栽培。人蔘並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嬌氣,比如過去在樹洞、在水裡都曾發現過野山參(水裡長的專名叫水質參),又如大連市區山林野山參的存在,以及仰韶人蔘(韶參,待考)、貴州人蔘、越南人蔘的存在,或許多少能讓人們的看法有所改變。通過以上有關人蔘屬植物的一些了解。我也有以下一些想法:人蔘屬植物始生中心不論是華北古陸還是我國的西南地區,既然我國東北的人蔘是北移傳播過去的,那麼古代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生長有人蔘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反對者對這一點還能說些什麼呢?我國西南的三七正式被文字記載距今也不過600多年,如今野生種基本滅絕。東北人蔘的野生資源在15世紀末還非常豐富,五百多年的採挖後,如今野生種已經成為瀕危物種,難得一見。西洋參的商業化採挖至今才300多年,原本異常豐富的野生資源已大為萎縮,按如今的採挖速度,有專家估計美國野生人蔘百年內也會絕跡。上黨人蔘的成名至少在兩千年前,作為一種道地名藥材,如此長期的採挖,毫不客氣地說,不論它是何物種,若非發展人工栽培,它在當地滅絕是很正常的,不滅絕反而是異常的。「上黨人蔘」在唐宋就很稀貴難得(史料很多,此略),很難想像千年之後這種東西的野生品還未滅絕。而桔梗科党參如今還是有不少野生品的。單就此點而論,桔梗科党參是古典上黨人蔘的可能性就很低。直立型根莖類群的人蔘屬植物,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分布區狹小和間斷分布的特點,其在人類的採挖下野生種容易滅絕。因此不排除古代的「上黨人蔘」是人蔘屬未知但卻已滅絕的一種。所以不要總是以東北人蔘的植物特性來考察古代上黨人蔘,也許它是另一種適應當地環境的人蔘屬植物。附:人蔘屬植物的鑒別特徵: 大葉三七(含竹節參和珠子參):根狀莖橫生,竹鞭狀或串珠狀,或兼有竹鞭狀和串珠狀。葉兩面脈上一般無毛(或疏生剛毛)。總花梗有縱紋,無毛。花小,淡綠色或帶白色(一說花瓣黃綠色)。果實未成熟時淺綠漸轉深綠,果熟時紅色,或頂端黑色下部紅色。野生或栽培品,植株也常現一株多莖簇生成叢狀。三七:根狀莖短而常為直立型根莖。葉兩面脈上均有剛毛(有的近於無毛),有托葉(卵形或披針形),花梗被微柔毛。花黃綠色。三七果實嫩時綠色,逐漸變為紫色、硃紅色,最後變為鮮紅色,極個別為黃色,有光澤。姜狀三七:地下莖橫生,肉質根姜塊狀,非圓柱形或紡錘形。花紫色。葉兩面脈上疏生長約1-1.5毫米的剛毛。總花梗無毛。果實卵圓形,紅色,熟時變黑。屏邊(地名)三七:根狀莖長而橫生,肉質根胡蘿蔔狀。3—4枚掌狀複葉輪生莖頂,有托葉(卵形),小葉5,稀7,最常見羽狀分裂(最大特徵,或葉緣具刺狀鋸齒)。總花梗無毛。花小,淡綠色(有說花瓣黃色)。熟果紅色(有說黑紅色)。(注意,不是羽狀三七,羽狀三七常見二回羽狀深裂,其一回羽狀分裂也比屏邊三七更深,羽狀三七偶有托葉,一般無托葉。)越南人蔘:整個植株多簇生成叢狀。野生品地下莖蘆多呈竹節狀盤麴生長,其上能看到地上莖生長的瘢痕,花呈淡綠色。果實嫩時暗綠色,成熟果實鮮紅,頂部有一個黑斑。參考資料:魯歧、富力、李向高《人蔘屬植物的生物學演變》《人蔘研究》1992年04期林先明、劉海華、郭傑等《竹節參生物學特性研究》《中國野生植物資源》第26卷第一期崔三七的博客《三七的名由》百度文庫 《認識人蔘》有野山參鑒別圖譜陳中堅、周世良《三七的歷史栽培中心與遺傳資源保護》文山日報2010年07月24日《美國野人蔘百年後要滅絕》世界新聞報2006年1月9日杜曉琪等《萬象人蔘——人蔘屬的一個新種》《國外林業》1997年01期魏春雁《越南人蔘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特產研究》 2001年01期 郭平《越南人蔘》大公網2014-04-28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中藥研究室化學組《人蔘莖葉有效成分的研究——人蔘莖葉與人蔘根皂甙及皂甙元的比較》《新醫藥學雜誌》,1977年02期。李鳳林《人蔘莖葉皂苷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貴州農業科學》2013年 第2期鄢興龍、蕭鳳回、文國松、李信、段承俐《雲南三七野生近緣種種質資源的考察與採集》《雷公山上:原始森林中 挖出野山參?(組圖)》黔東南信息港2011/9/14
    收藏新鮮事 回復舉報
    分享到淘江湖新浪QQ微博QQ空間開心人人豆瓣網易微博百度鮮果白社會飛信
    孫敏無為

    童生

    發帖
    174
    經方幣
    56
    威望
    0
    熱心值
    0
  • 加關注
  • 發消息
  • 只看該作者1發表於: 3小時前人蔘,三七,西洋參,越南人蔘,樓主辛苦了。

    推薦閱讀:

    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圖片
    一句話,一些人,一段事。
    泡妞中如何才能有效的發生一些身體接觸
    為什麼張愛玲要不斷重寫同一些人同一些事?|她的文學世界
    魯易新六壬---關於一些壬學問題的的思考(五)

    TAG:植物 | 認識 | 人蔘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