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自身的健康潛能: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與自然療法
自20世紀中期以來,在醫學中出現了自然醫學這一分支。按照自然醫學的理論,認為只有使人的生命處於一種自然狀態,只有使人體與自然保持和諧才能得到健康,否則即會引起疾病。自然醫學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東西(如空氣、水、陽光和食物等)和利用人體本身的潛在能力(如睡眠、休息、清潔、希望、信仰)等,來保持或恢復人體健康的一門醫學。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類,按其本性都是自然而然的,並非人為的,只有當人體與自然保持和諧,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境界,才能保持人的健康,人與自然之間若失去平衡,就可能發生疾病,導致死亡。人的生命過程是一種自然過程。所以,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中醫藥學根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人的養生如同治國一樣,一切都應「順其自然」,「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靈樞,師傳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亦指出:「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不自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此自古聖智之所同也。」(《黃庭經序》)從「道法自然」思想中引出的自然療法,在我國古代醫學中,早已獲得廣泛應用。現將其中的生活起居、飲食、食療等內容,作一扼要說明:
第一,生活起居。
《黃帝內經》作者依據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人應根據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n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指出:「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重)疾不起,是謂得道(得養生之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陶弘景在《養性還命錄》中,要求人的生活起居合乎自然之道,切忌過分,應與自然保持平衡。如「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明代高濂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中,依據春、夏、秋、冬氣候變化的不同,分別介紹了不同季節的養生之法。在《起居安樂箋》中,他還圍繞「節嗜欲,慎起居,遠禍患,得安樂」這一中心思想,詳細地闡述了「恬適自足」、「居室安處」、「晨昏怡養」、「溪山逸游」、「賓朋交接」等內容,對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乎自然」的養生之法。在中國古醫學書中,以卧床休息和慎調飲食等自然療法治病的事例,多有記載。陸以淅在《冷廬醫話》中記載:「海鹽寺僧,能療—切勞傷虛損吐血干勞之症。此僧不知《神農本草》、《黃帝內經》,惟善於起居得宜,飲食消息,患者在此寺中住三月半年,十愈八九,觀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於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於藥餌也。」可見,慎調生活起居有時比服藥效果還好。
第二,飲食和食療。
中醫根據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的原則,認為飲食不當(差失)非但不能養生,反而導致疾病,《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只有做到「飲食有節」,才能達到養生目的。如「以酒為漿」,溺於飲食,必定「半百而衰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食誡篇》中亦指出:「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主張「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根據四時季節之不同,規定「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單列《養老食療》一篇,規定老人「每食必忌於雜」。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也專列《飲饌服食箋》一章。他根據「日用養生,務尚淡薄」的原則,對飲茶知識作了詳細說明,對湯、粥、麵粉、蔬菜、甜食等也都是作了扼要的介紹。
中醫既重視飲食,更重視「食療」,主張根據食物性味和歸經來選擇食物以治療疾病。陶弘景有「食誡」之說,列出食療法一百多種。南北朝時期,著有多種《食經》;《隋志》錄有《神仙服食經》;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服食法」的記載;隋唐以後,除了《七卷食經》,《新撰食經》外,若馬琬、盧仁宗、嚴龜、孟詵、張鼎、陳士良等各有《食經》、《食法》、《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著作。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具有解砒霜、草木諸毒之功能。這些說明,中醫學的「食療」之法也是自然療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推薦閱讀:
※找回生命的力量
※《自然水法歌》
※道法自然之我見
※野豬的戰鬥力在自然界什麼水平?野外遇到這麼辦,如何反殺?肉好吃不?
※人累,終歸就是心累,萬事不要強求,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精神打起來,好運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