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研討中的多少個問題香港留學
07-15
gzl20120314的博客我們一同出發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研討中的多少個問題香港留學 村學究 麻城孝感鄉民移川,是明初和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中的組成部門。有關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的闡述,較早的可見之於葛劍雄主編的《中國移民史》、曹樹基的《中國人口史》、章開沅主編的《湖北通史》等書的相關章節,而葛劍雄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祥地之一麻城孝感鄉》、村學究的《湖廣填四川與湖北麻城孝感鄉》、凌禮潮的《麻城孝感鄉之謎》等文章,則漸次推動了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的研究。其間,鄧經武先生在首屆蜀學研究會上提出對孝感鄉的質疑,這是很畸形的學術探討,不正常的倒是並未由鄧經武先生的質疑而引出更深檔次的探討。這解釋對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的研究缺少深度掌握,對資料的研讀和交換也存在不足。為此,本文梳理出麻城孝感鄉移民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祈望能對深刻研究有些許裨益。 「孝感鄉」得名問題 麻城孝感鄉作為古代八大移民聖地之一而馳譽遐邇,然而盛名之下名實相符否?於是引聞名家話題。2005年10月中旬,有幸在第二十屆世界客家大會學術研討期間,拜見了四川社科院王炎教學。談到麻城孝感鄉時,王先生以為:孝感鄉名僅見縣誌記載,古代以孝(德)治天下,故取孝感之名是極嚴正的事件,不是可以隨便應用的。要麼有有關「孝悌」的重要事件,要麼有實行「孝悌」的歷史人物,如孝感縣得名於逆子董永「業績」,…… 王炎先生所言不無情理。「《經》雲『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此蓋生人之大者。淳風既遠,世情雖薄,孔門有以責衣錦,詩人所以思素冠。且生盡色養之天,最終哀思之地,若乃誠達泉魚,感通鳥獸,事匪常倫,斯蓋希矣。至如溫床扇席,灌樹負土,時或加人,咸為度俗,今書趙琰等以《孝感》為目焉。」(《魏書》卷八六?孝感傳?序)可見古時對「孝悌」的推重之重。只管「孝悌」的內容頗見荒誕,然正史卻不絕於書。如《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傳:「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打掃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復以供母。鄉里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硬朗,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王祥卧冰的故事編入了《二十四孝》,是為古代必讀的倫理教材。又如《北史》卷七十宗懍傳:「懍少聰敏,好讀書,日夜不倦,語輒引古事,鄉里呼為『小兒學士』。梁大同六年,舉秀才。以不迭二宮元會,例錯誤策。及梁元帝鎮荊州,謂長史劉之遴曰:『貴鄉多士,為舉一有意少年。』之遴以懍報命,即日介紹,令兼記室。嘗夕被召宿省,使制《龍川廟碑》,一夜便就。詰朝呈上,梁元帝嘆美之。後歷臨汝、建城、廣晉三縣令。遭母憂去職,加拿大留學,哭輒歐血,兩旬之內,絕而復甦者三。每旦有群烏數千集於廬舍,候哭而來,哭止而去,時論以為孝感所致。」 以「孝悌」命名的地名古已有之。據明代《陋巷志》記載:顏回二十三代孫顏敫生二子顏斐、顏盛。顏斐為京兆尹,居於魯(今山東曲阜),生二子,宗子顏魯、次子顏歡,俱無後。顏盛字叔台,又字叔震,漢末時任尚書郎,仕魏,歷任青、徐二州刺史,賜爵關內侯。魏文帝黃初年間,任徐州刺史時,攜眷屬由魯(曲阜)徒居琅琊臨沂假寓,代傳孝恭,固號其居孝悌里。據《沂州府志》卷之一?古迹記載:「孝悌里,縣東五十里朱(諸)滿村。」清光緒二十二年《費縣誌》卷十三?古迹記載:「孝悌里,在縣城東五十里諸滿村,古臨沂之孝悌里也。」 據《曲阜顏氏總譜?顏氏宗傳總論》載:「琅琊顏氏之傳,自復聖祖以下單傳者二十二世,至二十三代祖敫公,乃有二子,曰斐、曰盛。斐公二子魯、歡失傳。自是之後,顏氏子孫皆盛之後矣。」顏盛定居孝悌里,傳至四世顏含,顏含「少有品行,以孝聞,其兄病,含乃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十有三年,世人視其居為『孝悌里』」 。(《晉書?顏含傳》)。孝悌里後也被稱為孝感鄉。 又如廾四孝中「仲源割股」的故事,相傳唐德宗年間,安徽望江縣徐仲源事母至孝,母親李氏左眼紅腫,整日流淚不止,並且痛苦悲傷難忍,久之便雙眼失明,遠近醫生也一籌莫展。一日在請醫生途中,聽兩位白叟說,如果母親生病,如藥物不治,用親子身上肉燉湯喝能治。徐仲源回到家中,斷然在本人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肌肉燉爛,將湯緩緩給母親喂下。母親喝下湯後,未幾眼病就漸漸的好了。他母親素常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緊貼著母親,左右護持,不讓母親嚇著,母親逝世以後,便埋葬在住宅南邊,每逢打雷下雨時,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親宅兆上,連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孝行也激動了上天,以後每逢雷雨天,閃電和雷聲老是繞過墓地上空,就再也沒聞聲雷聲了。當時的縣令麴信陵得悉此事,便上奏朝廷,德宗天子聽了深為打動,便敕封他住宅所在地為昭賢里,所在鄉為孝感鄉,=-098對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揚。 這些故事固然非常荒謬,但確是中國古代「孝德」文明的價值取向。據此可知,取「孝悌」或「孝感」之地名,應有二個要件,一是「孝悌」之行蹤,二是為眾人所認同。 查檢典籍,湖廣麻城孝感鄉並無這樣的得名背景,名自何來不得而知。據古史時期「地(名)隨人遷」的原理,湖廣麻城孝感鄉得名,是否得名於琅琊臨沂孝悌里亦或孝感縣僑寓麻城之民所帶來?這個料想並不史實證據。內江《黃氏族譜》載:「明洪武初,以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測也,惟孝感鄉人民可以化之。詔飭行專差逐遣。凡明初來者皆麻城孝感鄉人也。」那麼「惟孝感鄉人民可以化之」就是一個諛詞了! 明代是否有「奉旨填川」問題 翻閱四川很多老家譜,大多寫有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奉旨填川」的記載。如內江《周氏族譜》云:「洪武出治.四川充實。我聖祖仁皇帝遂下詔旨今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填實四川。我祖奉命襁負其子,入川於紅合鄉落業。」又如隆昌《韓氏族譜?序》云:「吾祖早自山東……遷……孝感鄉。不意元紀錆亂,明祖龍飛,適值陳友諒凌亂,高祖洪武擊周克鄭……元主北道,遂將麻城著土之民,詔令入川,吾祖……於洪武元年入川....」。不僅這些家譜對「奉旨填川」言之鑿鑿,而且又有「官方」榜文的佐證,如民國《瀘縣誌?藝文志》載崇禎時任瀘州分巡僉事吳登啟《招民榜文示》稱「迨我國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實富、榮二邑。」《內江縣誌》亦有這樣記載:「內邑舊戶,祖籍多屬楚麻城,鄰邑亦然,今多不識其故,沿稱明洪武二年,奉詔遷麻城孝感鄉實蜀事」。如比,「奉旨填川」之事看似無疑了。 明季湖北移民四川的熱潮在洪武、永樂二朝,而洪武、永樂二朝對此缺載。現對《明史》太祖本紀、成祖本紀、食貨志所載明朝移民情況摘錄如後。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三年(1370)六月,「徙姑蘇、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給資糧牛種,復三年。」 洪武四年(1371)六月,「徙山後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田鳳陽。」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徙澤、潞民無工業者墾河南、北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 《明史》卷七七?食貨志。 洪武年間,還曾「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 「屢徙浙西及山西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於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於京師充倉腳夫。」 「命戶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應天十八府州富民萬四千三百餘戶,……徙其家以實京師。」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元年(1403)八月,「徙直隸江蘇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實北京。」 永樂二年(1404)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 永樂三年(1405)玄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 《明史》卷七?成祖本紀 永樂十四年(1416)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 《明史》卷七七?食貨志。 (永樂年間)「選應天、浙江富民三千戶充北京宛、大二縣廂長,附籍京師。」 從這些記載看,明代移民集中在洪武、永樂年間,重要有三類:一類是向南北二京和朱元璋家鄉鳳陽遷移的內聚型移民,一類是自狹鄉到寬鄉的開發型移民,一類是戍邊衛所移民。其規模在數萬和數十萬之間。而這與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毫無關涉,更遑論「奉旨填川」之事了。亟待填實四川的明初,洪武、永樂二帝未曾下旨麻城縣孝感鄉民入蜀,明中後期四川丁口漸實,更不可能詔飭孝感鄉民填川了。所謂「奉旨填川」在沒有發掘到新的史證前,只能作為一個「謎」而存疑。有些於洪武四年前遷入四川的家譜稱「奉旨填川」,亦有不可理喻的抵觸。一是洪武四年前四川尚不在朱元璋行政管轄之內,此時填川無異資敵,此事其時是無人敢為的。二是有譜文或文章釋為是明玉珍所為。查《明氏實錄》不見有詔令麻城孝感鄉民遷蜀記載,更何況湖北江漢平原及以東地區從未在明玉珍大夏政權疆域內,何能詔令別國之民實川?那麼,「奉旨填川」背地的實在歷史是什麼? 孝感鄉的歷史地理方位問題 麻城縣孝感鄉的歷史地理位置,由於成化年間裁撤孝感鄉,和嘉靖年間析設?安縣,其地理位置已含混不清。欲界定其大體方位,須綜合人文條件和地形條件才幹有較契合歷史的判定。 光緒 《麻城縣誌前編》之「疆域?鄉鎮」 載:麻城縣在「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同一百三十里。成化間並為九十四里,並孝感入仙居為三鄉。嘉靖間析太、仙二鄉二十里入黃安,止七十四里。」這裡需作特殊闡明的是里甲制度。 明代全國正式推行里甲編製的年份為洪武十四年,如《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十四年正月)是月,命天下郡縣編賦役黃冊。其法以一百一十戶為里.一里之中,推丁糧多者十人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十人,管攝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曰廂,鄉都曰里,幾十年一周,先後則各以丁數多寡為次,每里編為一冊.冊之首總為一圖,其里中孤苦伶仃不任役者,則帶管於百十戶之外.而列入團後,名曰畸零。」顯然里甲是個賦役單位,與人丁數相關,而與地域大小無邏輯關聯。麻城縣在明前中期人丁呈降落趨勢,麻城縣在洪武二十四年在冊130里, 15809戶 ,每里均勻122戶(據光緒《麻城縣誌》卷三、卷十)。成化年間為94里,至嘉靖年間僅74里(據《麻城縣誌?前編》卷一)。由於人丁減少,裁地僻人稀的孝感鄉併入仙居鄉是必定的抉擇。仙居鄉位於縣西,孝感鄉既然是由於戶口少才初並掉的,就不可能更湊近縣城,而應該在仙居鄉的西部。 柝出麻城等縣土地人口另置新縣,是出於當時治安情形的考量,故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麻城縣監生李大夏等上書朝廷懇求建縣:「本縣金場、姜家畈,交界黃岡、黃陂邊隅地,近信陽、光山、羅山等州縣,路通牛頭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頑,官難遙制,響馬出沒,數被劫殺。乞於姜家畈設縣治,保障地方。」(《讀史方輿紀要》)又見載於光緒《?安縣誌》「藝文?兩台疏」。《兩台疏》稱:?監生秦鉞、李大夏等奏稱:本縣(指麻城縣)迤西地名金場、姜家畈,?岡縣地名中和鄉,?陂縣地名兩河口,各偏一隅,地近河南信陽、光山、羅山等州縣,路通牛山、老山等寨,俱離府縣各二三百里。地僻民頑,官難遙制,?盜剽掠無時。乞於切要姜家畈建設縣治,始得彌塞盜源,保障地方……?這與處所志中稱該地「地僻民頑」的人文條件和「四距皆山,中有平原」的地形前提都相合乎。所以仙居鄉的西部劃 入黃安縣時,原孝感鄉地就改屬黃安縣了。葛劍雄先生在《碎石集》(學苑出版社 1999 90-91頁)中提到: 1991年,我的研究生李懋軍以明代湖北人口遷徙為碩士論文的課題,我讓他特別留神尋找「麻城孝感鄉」。他在湖北和四川的考察中花了―番工夫,當前又細心研究了有關史料和歷史地輿環境,終於發明孝感鄉就是今天麻城市的鄰縣紅 安縣城關鎮一帶。……四川瀘州《王氏族譜)中發現了一個重要證據。該譜載 有三世祖王仁義作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的序,在其中「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下註明「嘉靖中改為黃安縣」。譜中另一篇序作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此譜雖刻於民國三年,但這條注至遲不會晚於康熙四年,也就是說離孝感鄉劃歸黃 安縣最多才一百年,其準確性應當是沒有問題的。這證實以上的推斷是正確的。 葛劍雄先生判斷:「黃安(今紅安)縣的東南部即原孝感鄉地。」四川富順縣《郭氏族譜》(不分卷)在譜序中對祖居地「楚之麻城孝感鄉」後夾注云:「孝感鄉,嘉靖改為黃安縣。」因而,再次可以確證,孝感鄉大部在今紅安縣境內。我在《尋根聖地:湖北麻城孝感鄉》一文中,對孝感鄉地位的斷定與葛劍雄先生的看法大抵類似。 綜上所述,湖北麻城孝感鄉籍的四川等省市人,假如視點僅放在今麻城市,可以確定地說這是個誤區跟誤導;如果疏忽原孝感鄉地大部在今紅安縣的史實,也能夠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邯鄲學步的笑話! 「麻鄉約」是否與麻城縣孝感鄉移民相干問題 關於「麻鄉約」的研究,並未見到個案的或專題的研究資料,所能見及的資料,分布於學?著述和論文中。1949年以後的出版物中,最早見於記載的,是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中國郵驛史料》(樓祖詒著)。為陳說的便利,現將有關表述摘錄如後: 《中國郵驛史料》: 據四川人傳說,『麻鄉約』起源於明初。當時四川省的移民,多是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人。移民懷念家鄉甚切,每年約集同鄉,推出代表,還鄉一次,攜?家鄉產品回來,久久成為習俗,建立了固定組織」。 《 四川方言詞典》(王文虎 張一舟 周家筠編 四川國民出版社1987。第215頁)「麻鄉約」 詞條:「麻鄉約」讀音 mo』x,ong』yuo』。 一,麻指湖北麻城縣。麻城鄉約的簡稱。舊時,四川境內的湖北麻城移民每年推薦辦事公正,講取信義的人作代表回老家投親、送信,這種人被稱為 「麻城鄉約」。 二,麻鄉約大幫信驕行的簡稱,是清代末葉至民國期間西南規模最大的一個民間運輸行業。經營客運、貨運、送信三種業務。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四川纂江入陳洪義創破,至1949年行務停止,連續近一百年,影響甚大。因陳洪義熱情公益事業,辦事公正忘我,加以臉上又有麻子,當時人尊之為麻鄉約。後即以此為其企業名。 《扼要集郵詞典》 ( 陳煥彪 翟寬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第255頁): 「麻鄉約」詞條:在我國東南各省湧現民信局的同時,西南各省呈現的民信局,稱為「麻鄉約」。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住四川開墾的農夫,因為惦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鄉親回鄉幾回,交往帶送土產和函件,後來就構成專業的民信局,紐西蘭移民。它是請代西南地域一家範圍較大的民間郵交企業。1852年(咸豐二年)創建。 《成都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 笫10頁): 「麻鄉約」 麻鄉約是由纂江縣號坊鄉陳家壩誕生的陳洪義(又名陳鴻仁)個人艱難鬥爭創立的運輸匯兌行。相傳清初湖北麻城孝感鄉大批移民來川定居,因悼念鄉里,每年推選人員回客籍看望鄉親,來回帶送土產信件,由於擔負送信送物的人辦事負責,遵照信義,人民稱之為「麻鄉約」。麻表示麻城;鄉約,是當時農村中負責調劑糾紛的人員。陳幼時家貧,二十歲左右在纂江、重慶間下苦力,以抬轎營生,後在川黔道受騙?子。因他肯實力,常與人任務挑貨色;在同夥中又愛排難解紛,辦事公正,墊錢墊米,亦所不惜,猶如鄉約普通;他的面部恰有麻子,大眾遂稱他為「麻鄉約」。陳後來聲望日高逐步成為封建把頭,大概在咸豐二年(1852)組織起以「麻鄉約」為名的運輸行(當時又叫「腳店」) …… 從這些比較威望的資料中,咱們可梳理出以下問題: 一是凡言「麻鄉約」皆曰「相傳」、「椐傳」,作為學術研討是不能採信的,僅可作為一種參考備存罷了。對所能見及的資料撿索,有來源於明初說者,亦有起於咸豐二年者。起於咸豐二年說尚有近代經濟史類材料的佐證,而起於明初說是很難找到有力證據的。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人思鄉心切,每年約集同鄉,推出代表,還鄉一次,這在移民中是件大事,返鄉不僅是省親,更主要的是祭奠先人。這等大事何不見載於家譜?若是久久己成風俗,且樹立了固定組織,方誌中又何以缺載? 二是據 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158《戶部?戶口?流寓異地》,載雍正四年戶部議定措施:由於外來客籍的增多,川省統治者對有關地方安定的戶籍軌制不得不周密管理。雍正四年戶部復准:貧民入川墾地,「該督撫將姓名籍貫開造移詢各寄籍,限文到三月內,備造清冊回復川省,核實稽查。其素非仁慈者逐回。如實系循分貧民無力佃耕者,酌撥地畝,給予牛具籽種耕墾。……其散住各府州縣佃耕者,責令佃主出結;商業者市鄰出結;依靠親故者親故出結,寄宿寺廟者留宿地主出結。仍與土著同編入保甲,相互發覺,……仍令該地方官不斷稽查。」 雍正在五年四月十八日四川巡撫馬會伯奏摺中批曰:「凡入川落業窮民,令各該地方官賜與印照,到日即繳四川地方官衙門,安插入甲」 (《雍正硃批諭旨?批馬會伯奏摺》)雍正初年清朝政府對移民戶籍巳有嚴厲治理,不可能再出現附籍冒籍景象,這象徵著 鄉黨觀點在行政力氣干涉下將逐漸淡化。那麼,在百餘年後的咸豐初年,成立「麻鄉約」這樣一個民間經濟組織,還須藉助湖北麻城孝感鄉移民的影響力嗎?而湖北麻城孝感鄉移民的影響力果然有那麼大嗎? 三是「麻鄉約」的得名,認為麻表現麻城;鄉約,是當時鄉村中負責調停糾紛的職員,故稱之為「麻鄉約」。這個說法是過於牽強的。公道的說法是:「麻鄉約」的開創人陳洪義為人仗義,排難解紛,辦事公平,救助弱者,如同履行鄉規民約個別;加之陳洪義又有一張麻臉,人們便昵稱他叫「麻鄉約」。因為陳洪義名譽日高, 「麻鄉約」名播西南,於是在?辦民信行時,取名「麻鄉約」是牽強附會的。沒有證據證明陳洪義祖籍是麻城孝感鄉,?至咸豐初年,他還須要藉助麻城孝感鄉名義嗎? 據此,所謂相傳「麻鄉約」與麻城孝感鄉的關係,是一個謠傳誤傳而已。 對於孝感鄉移民及其尋根問題 中國人重史。因此,尋根問祖是中國人永遠割捨一直的歷史情結。生在異鄉為異客的孝感鄉民的子孫們,發思古之幽情而尋根問祖是天經地義的。據可見及的資料記載,從北宋至晚清,不斷有孝感鄉民徙川,而二個頂峰期分?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歷史上麻城孝感鄉畢竟移川多少人口,是無奈統計明白的。 歷史上移民有二個主要流向,一是向省內州縣移民,二是向四川移民。另還有少量向雲、貴、陝、豫等地移民。 向省內州縣移民正常稱之為「麻城過籍」。 稱「麻城過籍」者如: 「自元季兵禍,土著幾盡。明洪武初,陡黃(陂)麻(城)人空虛之。於是凡麻城過籍來者,均於堂屋塑土主意七相公祀之。」(《安陸縣誌 》武漢出版社 1993 笫737頁) 「(元末) 兵燹以來,晨星而列雁戶者又幾何,聞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東有老戶灣屋數楹,而無其人。鳥兔山之陰穴土以處者幾人而無其廬舍,徙黃麻人以實之,合老婦孺子僅二千餘口,編里者七。」(道光《安陸縣誌》) 「明洪武年間,英國留學,因『經元末之戰,此蓋戰場也,戎馬踩踏,化為兵火之墟,而無復畛畦之跡』(清同治《應山縣誌》),境內多少無人煙。據本縣傳播的族譜所載,其始祖均於明朝上中葉由本地遷入,大局部為麻城移民,他們插草為標,劃地結廬,劈山開田,築園樹桑,認貢納賦,子孫繁殖至今。民間所謂『麻城過籍』即由此而來。」(《應山縣誌》湖北迷信技巧出版社 , 1990 第90頁) 「雲夢縣境大半為河灘湖沼.干百年來逐漸自北向南移民拓墾,繁衍人丁。南宋以後開墾加快,當初的雲夢人良多是曖昧初年遷入的墾殖者的後裔。族譜反應,明初洪武年間的大量移民,或是『麻城過籍』自鄂東北遷入擴散,或是江西移民從江漢湖區輾轉入境。」 (《雲夢縣誌.》 生涯?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第.68頁) 元末至明初乃至明中期,麻城以及麻城孝感鄉向鄂北、鄂南、江漢平原等所在州縣亦有大批移民,那麼,麻城以及麻城孝感鄉還有多少丁口可向四川移民?是否有其餘州縣同期也向四川移民呢?這方面記錄甚多。如湖北黃陂縣在元未明初之際.因避戰禍「土人者多遷四川」。( 同治《?陂縣誌》卷一,地理志?風氣)元末明初,漢陽府孝感縣「孝邑後輩參軍入蜀」。(民國26年巴縣《胡氏支譜》卷一?遷祖始祖世系)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孝感縣誌》所載亦為佐證:「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潁蔡兵起(指河南義軍),聶高宗、許成僭號據應山,分其黨據孝感等縣。十二年,徐壽輝起兵蘄州,招應山明玉珍為元帥,孝感人多附之。十六年,玉珍率兵襲重慶,稱夏王,孝感人多隨之入蜀。」 民國《資中縣誌》卷十:「本省當元之際,偽夏明玉珍據蜀,盡有川東之地,蜀號少安。玉珍為楚北隨州人,其鄉里多歸之。」可見同期填川者絕非麻城以及麻城孝感鄉一隅之民。然而,在明初大規模填實四川的移民潮中,不少移民者稱是來自麻城孝感鄉, 以至民國《榮縣誌》有「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村夫川,人人言然」的嘆喟。而民國《南溪縣誌》甚至質疑:「今蜀南來自湖廣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鄉,加拿大移民。核其人數,即便盡鄉以行,亦不應有若是之夥。……豈若大之川南,僅為一孝感鄉人殖民之地乎?」川南若是,全川亦是如斯。既然不儘是孝感鄉人,必有冒籍者。 麻城孝感鄉人中,有的由科舉躋身於縉紳行列,澳洲移民。如新都楊廷和,綿州金獻民、高氏三兄弟,內江王亮吉等為明朝朝廷顯宦,在地方上則為一方望族,受到地方官紳的青眼。托望族為同鄉,英國移民,少受欺負,是冒籍之大批。比擬典範的冒籍者如:瀘州《黃氏支譜》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匯鈔譜序」追憶其祖云:「楚公,封參議大夫。居楚邵武府建寧縣楚溪上堡麻城孝感大墳壩。」民國《合川縣誌》記胡氏始遷祖為:「永州零陵縣孝感鄉。」…… 冒籍者有多少?這是個永遠也查不清的數字!不知本相的子孫若到麻城孝感鄉尋根問祖,豈不是背道而馳?如何鑒識是否為麻城孝感鄉土著,當從風俗切入。 麻城市五腦山有帝主廟,所奉之帝主,為紫微侯張七。據傳,張七系三國時西蜀車騎將軍張飛轉世。山志載:張七於宋神宗時出世於西蜀壁山縣張氏家,行七,世稱張七相公。年十七,歷游至麻城,見民間多淫祠,盡毀之。祠主訴官,系獄三年。值邑中火災,張七自知厄滿當出,讓人告訴邑令,他能禳解。釋之,跨烏騅,執朱梃,指火火滅。遂西行至相公橋,人馬飛升。望者見其止於五腦山,遂立廟山麓以祀之。宋封紫微侯,明封助國順天王。這是麻城人祭祀土主張七相公之由來。凡麻城土著必家家祭祀之,即使遷徙亦必供奉如故。如上引《安陸縣誌》:「凡麻城過籍來者,均於堂屋塑土主張七相公祀之。」孝感縣楊店驛喬家灣《喬氏族譜》卷一載,其先祖成德公於洪武四年率族從麻城孝感鄉遷至孝感縣,「村內各家神主旁,有麻城土主張七相公神位。相傳前明在麻城時,倭匪滋事,土豪伺機搶掠,賴張七相公維護得全。感其德,至今供奉維虔。」麻城人在湖北、四川等地建有黃州會館,黃州會館又稱帝主宮,祀帝主、又稱福主,即張七相公。如光緒《麻城縣誌》所稱:「凡麻城之都門會館,既渝城、宜昌、沙市、漢口,所在城鎮,會館皆以福主為祀。」 據「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古制,奉祀福主張七相公,等於對本土文化的皈依和認同。檢核檢束填川之麻城孝感鄉填川之民,其家譜竟無一記載祀"張七相公"者。"張七相公"亦不是隨意可祭祀的,只有融入當地社會,接受當地文化,成為"土著"之一員後,方會接收祭祀"張七相公"。此乃差別冒籍、新民和老民、土著之重要文化標識。然移民史專家尚無一波及此民俗者,故亦留下些許遺憾。而四川之民到麻城孝感鄉尋根,誠為好事,而找錯祖宗也會令人見笑於人的。 文後贅言 明初的湖北填四川是移民史上的大事,而填川之民尤以麻城孝感鄉為多。歷史已經滄桑之變,例如孝感鄉已納入紅安縣幅員,當代研究明季湖北填四川移民史,實應結合紅安、黃陂、孝感、隨州等地人士獨特擔負。而研究麻城孝感鄉移民史,遠遠不止移民數目、移民起迄地點等問題。 2006.08.04歷時半年脫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 亦心 -- 宣布時光: 2006/08/29 09:28pm 相關的主題文章:
新東方歐亞留學公益講座廣之旅海外徵詢服務有限公司
大灘口水庫利川區域征地移民工作全面啟動美國留學
北京新東方學校法國留學縱貫車法國留學
美國移民的福利(轉載)德國移民
歡迎訪問gzl20120314的博客
廣之旅海外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廣之旅海外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是經國家教育部、公安部及工商管理等部門正式審批,並獲得《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書》以及《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經營許可證》等特許執業資格及合法經營牌照的專業顧問服務機構。 官方網址:http://www.gzlco.com
發佈於2012-05-24 15:53:58 | 評論數(0) 閱讀數(84)
暫時還沒有評論旅遊博客博客介紹推薦閱讀:
※裝修陽台這四個細節你都不在意,出了問題就等著哭吧
※如何對待孩子早戀問題
※青春期女孩不應害羞的問題 [圖]
※關於官殺混雜的問題?
※關於赴美生子回國後,給美籍寶寶上戶口的那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