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民族「書寫家譜」

為中華民族「書寫家譜」

楊雪梅

2012年08月12日05:09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文明是什麼?中華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中華文明具有哪些特徵?它曾怎樣影響了世界文明?百餘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是世界性的課題,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試圖回答的問題。

  十年探索不尋常。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焦點從傳統的中原地區擴展到了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從簡單的斷代深入到古代文明的肌理,試圖說明曾經如滿天星斗的輝煌文化個體如何形成了最初的文明。雖然許多從事文明探源的學者將自己的工作僅僅看作是在為中華民族「書寫家譜」,但每一項新成果的面世,無疑都是中國學術界對國際學術界的貢獻,也是中華民族對於國際社會的貢獻,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於文明起源的認識。

  「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

  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就不能迴避一個問題——中華文明是否有五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史籍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獻中對黃帝、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均為後代文獻的追述,一般認為都屬古史傳說的範疇,不能作為信史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國內外有很多人對中國是否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懷疑的態度。「要消除各種懷疑,只有依靠最新的考古學研究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文字,但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夏王朝是存在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肯定地說。

  在集中研究了良渚、陶寺、二里頭等代表性文化遺址並結合10餘處區域聚落中心遺址的田野考古,目前考古學家已初步建立起一個在精確測年基礎上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初步勾畫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輪廓:

  ——距今5500年前後,崧澤、廟底溝、紅山文化分布區已步入文明化的軌道;

  ——距今5000年前後,良渚、陶寺等巨型都邑、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的發現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幾個主要的文化區已經具備了文明的基本特徵。

  ——距今3700年前後,在二里頭遺址,出現了具有中軸線理念的宮室制度,以青銅禮器、大型玉石儀仗器具為代表的禮器制度,以青銅器和綠松石製作作坊為代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標誌著中華文明進入到王國文明的新階段。

  良渚古城算得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發現。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等在良渚遺址發現了29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用石塊和粘土築成的寬約50米的城牆,工程量之大創造了上古東亞土木工程的紀錄。「這個建築規模相當於埃及的金字塔,至少需要一萬個人花兩年的時間,可見當時統治者已經能夠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劉斌認為據此有理由認為當時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初期文明階段。

  良渚遺址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精美的玉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鄧聰論證了沙繩切割、片切割和砣具加工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高精尖技術。考古發現和科技考古還表明良渚先民已經掌握了抽絲織帛技術,絲帛是當時社會的奢侈品或禮儀用品。

  《尚書》中有關於堯「觀象授時」的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何駑等人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可能是古人觀測天象的場所。彩繪龍紋陶盆是陶寺文化的標誌性器物,鼉鼓與石磬既是樂器,也是禮器,這些文物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堯天舜日的禮樂文明。而距今約4300—4000年的百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的發現,包括有一萬平方米的夯土基址的高等級居住區和十餘座直徑10米左右的窖穴倉儲區的發現,說明陶寺城址規模巨大,城內功能分區明顯,已出現專門為貴族所掌控的倉儲區和墓葬及祭祀區,社會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何駑據此認為,陶寺文化中期,已經進入到早期國家的階段。

  「文明探源」使中國考古學接近國際水平

  從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學誕生以來,大量考古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王國維、郭沫若等歷史學家通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研究商周時期的社會,是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端。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夏鼐先生髮表了《中國文明的起源》,再一次聚焦中華文明起源問題。隨後蘇秉琦先生提出了「滿天星斗」等一系列關於文明起源的觀點,對於國內文明起源的研究發揮了引導作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則是進入21世紀後文明起源研究的代表,也是研究成果最為集中的階段。

  作為國家「十五」、「十一五」的科技攻關項目,高科技和多學科綜合研究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使中國考古學逐漸接近國際水平。即使粗略計算,文明探源涉及的學科也蔚為大觀,從考古學、歷史文獻學、天文學、古文字學等傳統學科,到體質人類學、科學測年、古植物、古動物、古環境等考古的新領域,文明探源不再是考古人或者歷史學家的特權。碳14精確測年方法為文化譜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數據;孢粉分析技術的引入,對研究古環境變化情況提供了可能;空間遙感技術在考古調查中的應用,為我們認知古代遺存提供了新的視角。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可能為我們呈現史書並未記載的古代文明的細節。民以食為天,食以肉為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張雪蓮研究員用氮同位素研究表明貴族食肉較多。通過鍶同位素研究,趙燕青研究員發現二里頭遺址外來人口高達38%,高於當今北京的外來人口比例。

  中華文明可以有自己的形成標準

  「西方學術界習慣用城市、文字、青銅作為古代文明的三個標誌。探源工程進行10年,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華文明的形成也許有自己的特殊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說。

  比如文字,有些國家或王朝就沒有文字,或先有國家後有文字,如蒙古帝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編寫的《中亞文明史》前兩卷就是無字的文明史。再比如銅和青銅技術在西方早期文明中處於核心地位,但探源工程專家組認為,玉石比青銅更堅硬,玉器加工技術含量更高,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華文明形成的標準應為國家的產生,它包括農業與手工業是否顯著發展,是否出現明確的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其附屬的大型公共設施是否出現;暴力與戰爭是否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等等。」王巍說,探源工程專家組傾向於認為,如果已經具備這些要素,就算是形成了文明。

  按照西方的標準,夏鼐當年認為殷墟肯定進入了文明時代,陶寺或良渚遺址仍然是史前時期。但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組設定的新標準,中國有早於殷墟或二里頭的文明並不奇怪,良渚、陶寺遺址至少已經進入了東亞文明時代。不久前,美國《科學》雜誌以良渚玉琮為封面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這或許預示著西方學術界正在接受中國學者的新結論。

  新資料新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多元的,各地區環境資源差異導致了生產技術、文化傳統不同,進而影響了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的方式,而先進技術、禮儀制度、宗教信仰的傳播與交流,對中華文明一體化則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二里頭之前還是土生土長的文明,從二里頭開始的青銅時代,複合文明的特徵越來越多。「如果沒有吸收大量的外來文化,中華文明也許會如古印度文明一樣中斷,而形成了複合文明,猶如合金,自然會柔韌堅強,綿延不絕。」鄧聰強調。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重視下,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部際聯席會議的領導下,今年科技部再次將「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予以重點支持,這標誌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進入第三期的攻關階段。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文明探源工程的另一重要支撐,院長趙輝說,「由於中華文明形成的複雜性,目前所有取得的成果恐怕還只是非常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出中華文明的起源,描繪出其豐富的路徑,還需要整個考古界長期不懈的努力。」


推薦閱讀:

公文寫作>商務文書範文,商務文書寫作
揭秘:如何讓寫字變成硬筆書法 | 小談結體結構及如何靈活書寫
談新師的漢字書寫(講座稿)
一紙寂寞篇,書寫半窗流年
假如所有囚犯都能投稿出書寫專欄 | 論壇新聞 |

TAG:民族 | 中華 | 家譜 | 中華民族 | 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