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齊己詩鑒賞

生平簡介  齊己,僧人,益陽人。晚唐著名詩人。存詩十卷。  早 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  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  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  先發望春台。  齊己詩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意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並以此寄託自己的理想。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首聯即以對比的藝術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是將梅花與「萬木」相對照:在嚴寒的季節里,萬木經受不住寒氣的侵襲,簡直要枝幹摧折了,而梅樹卻像獨凝地下暖氣於根莖,恢復了生機 。「凍欲折」說法略帶誇張。然 而正是萬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襯出梅花「孤根獨暖」的性格,同時又照應了詩題「早梅」。  頸聯「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用字雖然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 ,描寫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 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寫出此梅不同尋常。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鄭谷讀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 」,並稱鄭谷為「一字師」。這雖屬傳說, 但仍可說明「一枝」兩字是極為精彩的一筆。此聯象是描繪了一幅十分清麗的雪中梅花圖:雪掩孤村,苔枝綴玉,那景象能給人以豐富的美感。「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詩人因突然發現這奇麗景象而產生的驚悅之情;肯定地說「昨夜」開,明昨日日間猶未見到,又暗點詩人的每日關心,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  頷聯「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側重寫梅花的姿色和風韻 。此聯對仗精緻工穩。「遞」字,是說 梅花內蘊幽香,隨風輕輕四溢;而「窺」字,是寫梅花的素艷外貌,形象地描繪了禽鳥發現素雅芳潔的早梅時那種驚奇的情態。鳥猶如此,早梅給人們帶來的詫異和驚喜就益發見於言外。以上三聯的描寫,由遠及近,由虛而實。第一聯虛擬,第二聯突出「一枝」,第三聯對「一枝」進行形象的刻畫,寫得很有層次。  尾聯「明年如應律 ,先發望春台。」語義雙關, 感慨深沉 。此聯字面意不難理解 。然而詠物詩多有詩人思想感情的寄託 。「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 「望春」的含義。齊己早年曾熱心於功名仕進,頗有雄心抱負 。然而科舉失敗 ,不為他人賞識,故時有懷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正是 這種心境的寫照。自己處于山村野外,只有「風」、「禽」作伴,但猶自「孤根獨暖」,頗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又因其內懷「幽香」、外呈「素艷」,所以,他不甘於前村深雪「寂寞開無主」的境遇,而是滿懷希望:明年(他年)應時而發,在望春台上獨佔鰲頭,充滿著自信心。  這首詩,語言清潤平淡,毫無穠艷之氣,雕琢之痕。詩人突出了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品性,創造了一種高深的境界,隱匿著自己的影子,含蘊十分豐富。通觀全篇,首聯「孤根獨暖」是「早」;頷聯「一枝獨開」是「早」;頸聯禽鳥驚奇窺視,亦是因為梅開之「早」;尾聯禱祝明春先發,仍然是「早」。  首尾一貫,處處扣題,別具一格。  劍 客  齊己  拔劍繞殘尊,  哥終便出門。  西風滿天雪,  何處報人恩?  勇死尋常事,  輕仇不足論,  翻嫌易水上,  細碎動離魂。  齊己詩鑒賞  這首詩的作者熱情地塑造出一個襟懷嶔崎磊落,慷慨豪勇,報恩酬知己,不畏死難的劍客形象,藉以寄託自己的人格理想 。真可謂志陵山嶽,氣吞江海, 撼人心魄。  開頭兩句凌空起筆,描寫餞別的場面和劍客的出門。酒宴將散 ,劍客的豪興借酒而發,遂拔劍起舞, 慷慨高歌 ,歌罷出門,揚長而去。「拔劍」二字點出 劍客的身分,一個「繞」字,隱寫劍客且歌且舞的場面,十分生動傳神。我們可以想見,酒酣之際,拔劍起舞,旁觀者可以一睹劍客高超的劍術及風采;舞劍作歌,人們又可以從其歌詞中了解其超凡脫俗的情懷,在情緒上深受感染;而劍客高歌方罷,不顧而去,態度是那樣毅然決然,毫無留戀之態,表現出一副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又該是何等令人讚歎。這裡,「歌終」的「終」字和「便」字的銜接使用,極見功力。應該說僅此開頭二句 ,劍客英雄豪邁的形象已躍然紙上。 三、四句描繪此劍客出門之後,踏上行途的景象。  「西風滿天雪」,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渾壯麗的畫圖。詩人把劍客放到如此西風狂嘯,漫天大雪紛飛的背景襯托之下,有力地烘托出劍客的英雄氣質 。風雪茫茫,天地浩大,中有一人,持劍獨立, 瞻視前路..,那該是怎樣的形象,如何的氣度!更妙的是 ,作者還要對劍客問上一句「何處報人恩」, 意思是說,這樣大的風雪,連道路都難以識別,你到哪裡去替你的恩人尋仇找敵為他報仇,來報答他對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這是對劍客的置難之詞,卻是讚揚他下定決心,不為風雪所阻,不辭艱苦,一定要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  接下「勇死尋常事,輕仇不足論」二句,正面議論;點出此劍客固然可以為酬知己而勇赴死難;但他也決不是那種氣量狹窄,為睚眥之怨而輕生捨命的亡命徒。這裡強調了劍客的有膽有識,襟懷開闊,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但這兩句的妙處還不僅在於此,它又暗示了此劍客的外出「報人恩」,是一次重大的有意義的行為。  最後,全詩以「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作結,讚揚此劍客的豪氣更在戰國時代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荊軻之上。荊軻的勇敢事迹見於《史記·刺客列傳 》,書中描寫太子丹及其賓客在易岸送別荊軻的場面 ,歷來膾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 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 還 !』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而此劍客卻嫌荊軻的反覆悲歌,感傷別離,感情未免過於細膩纏綿了,可見二人比較,自有高下之分。  齊己是一位僧人,這首詩寫得這樣豪壯剛猛,肝膽照人,可見他並未完全心歸禪寂,超然物外。  秋夜聽業上人彈琴  齊己  萬物都寂寂,  堪聞彈正聲。  人心盡如此,  天下自和平。  湘水瀉寒碧,  古風吹太清。  往年廬岳奏,  今夕更分明。  齊己詩鑒賞  唐人詠聽琴的詩很多,但像這首詩從裨補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卻並不多見 。所以沈德潛評曰: 「太和之氣 ,從來詠琴詩俱未寫到 。」(《 唐詩別 裁》)。  首聯開門見山 ,直接點題。「萬物都寂寂」,寫 秋夜之靜,沒有一點聲息,顯見是一個天氣晴好無風的夜晚。「堪聞彈正聲 」,點出詩人聽到業上人彈的 琴聲。一個「堪」字,不僅突出了靜中聞琴的聽覺效果,而且也強調靜夜有助於聽琴者屏氣入神,仔細品味彈琴人所彈的樂調的高下優劣,及其所表達的情志所在。接著的「彈正聲」三字,就寫出了詩人品味的結果。所謂「正聲 」,指聲音純正。「正聲感人而順 氣應之。」(《荀子·樂論》)「姑洗生應鐘,比於音,故為和。」(《淮南子·天文訓》)所謂「順氣」,所謂「和」,都是指沖和純正之氣,可見純正的樂調具有沖和純正之氣,使人聽了身心能進入沖和純正的境界。業上人彈出的即這種正聲。  頷聯就上面的意思發出議論:「 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們的心地都像業上人彈的琴聲那樣純正,那麼天下就不會再有煩擾和紛爭,就會呈現清平的政治局面。這裡,詩人首先是讚揚業上人能以純正之心傳純正的琴聲;其次也明顯帶有勸誡世人之意。唐末社會矛盾激化,兵連禍結,李唐王朝大廈將傾。詩人雖然身入空門,但從這首詩看,他並沒有忘記世事,並且可以說其詩意正是對當時傾危的世道人心而下針砭的。詩人認為導致「天下和平」的途徑在於個人心性的修持。  頸聯正面描寫琴聲。詩人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湘水瀉寒碧 」,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 生寒,暗示琴聲的流暢凄涼;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彈琴 ,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鍾子期聽了便讚揚說: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這裡,詩人同樣進入了類似的音樂境界 。他特意拈出「湘水」來 ,則因湘水素以清澈著稱 ,所謂「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 記 》),故而古代詩文中多稱湘水為瀟湘,「瀟者,水 清深也。」(《水經注》)這樣,才更符合「瀉寒碧」的特點。「古風吹太清 」,是說琴聲明朗飄灑,像亘 古即有的天風飄過太空 。「古風」在這裡又似有雙關 之意。詩人似乎從琴聲中聽出上古淳樸清正的古調遺風 。作者在另一首詩中說:「此聲含太古,誰聽到無 心。」(《聽趙師尊彈琴》)可以參證。  尾聯回憶昔日與業上人在廬山相會,曾聽到過他彈琴的事,讚頌業上人「今夕」所彈的「正聲」聽而「更分明」。這不僅是業上人琴技的更加精進,而且體現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純正之境。
推薦閱讀:

網路楹聯鑒賞大典(續卷)詠物十一
單色釉系列鑒賞之甜白釉:一色純凈勝萬彩
詩歌鑒賞出題模式及答題指導(上)
詩歌鑒賞(轉載)
崔顥詩鑒賞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