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三) 文創產業 (石詠琦)

兩岸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 文創產業

石詠琦

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士,在Messenger留言,說她要到廣州發展文創產品, 並且還留下8-9張說明。我仔細看一下,她的文創產品,主要在易經和算命的APP這一塊。

這幾年,內地大力推展文創產業,搞的紅紅火火。因此,每天都有許多來自內地的業者或學者,到寶島來取經。為的是想把大陸的文創產業,提上一個台階。

所謂文創,就是文化創意。將原有的文化根源,加上創意,推出符合現代又有商業價值的產出。使得大眾耳目一新,更能賺錢,賦予舊文化新的意義。

打個比方來說,昨天央視訪問故宮。院長單霽翔就介紹故宮即將推出的『狗服』。這是配合國務院近日出台的《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所「活起來」的若干創意產品之一。

截止到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共計開發了產品8,683種,並且今年一月,國博天貓旗艦店已經正式上線運營。

想當年,不知道故宮是否曾經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去取經。感覺上,這些產品的開發與構思,多多少少有著台北故宮的影子。台灣的各大博物館精品店,所賣的商品從許多年前,就很有創意。舉個例子,如果您到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去走一趟,在這個海邊的博物館,無論是外型或內設,服務或禮品,都有創意。

台灣發展文創的概念,最早來自街道巷弄。有許多的老社區,想要變成文化一條街,所以就找人設計。集中這條街上所有居民和商家的力量,舉辦說明會,然後把一個古舊不起眼的,或者亂七八糟的屋舍,改造成為許多人喜歡來買買逛逛的地方。這種案例不勝枚舉。

改造的成功關鍵,當然是要有一個很好的點子。比方是,鶯歌陶瓷鎮,三峽老街,淡水小鎮,如今都已經是熱門景點。假日必游,可以有古迹,有文化亮點,有特色的美食,還要有配套的產品,可以帶回去。或者DIY親手做的東西,那就更能抓住人們的眼球。

內地也有不少的地方,古文化名城或者古街區,改造的很成功。像是蘇州的平江路,就是旅遊必須去的地方。不但有地方特色,而且還沿途可看,可吃,可買。

不過,也有很多地方,有很好的資源,卻開發利用的不得法。比方,前兩年去了徐州市下轄的沛縣。這是劉邦的古里,大漢之源,應該有很多故事性的議題可以發揮。可惜,沒有一個文創的整合性。讓遊客感覺有些空入寶山。

文創產業的人才在台灣,的確很多。原因之一是,台灣人很喜歡奇思妙想。這種DNA源自商業頭腦。總想著把腐朽化為神奇。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人很會發明。世界上得到發明獎第一名的地方,當然很多人懂得動腦筋。第三是政府有專項資金,不斷鼓勵創新創意。所以,文創產業一直都是主流產業。

不過,借用文創名義,卻與文創不搭的產品也多如牛毛。像是一種文胸,畫上一副荷花,這算不算是文創,誰知道?把算命的命盤變成APP,算不算是文創,也值得考量。

北京每年十一月,都會大規模的舉辦文博會。其中台灣館總是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原因何在?就是真的有一些東西還值得一看。雖然看來有點像擺地攤的叫賣聲不絕於耳,但有買氣又有人氣,就表示有人注意。

學習文創,並不難。但是要能真正有創意,叫好又叫座,那就不容易。


推薦閱讀:

業界關註:「土土」農業遇上創意文化,走出別樣發展路徑!
仲夏六月 邂逅一場文創集市
一年銷售額破10億,故宮文創是怎麼做到的? | Morketing品牌故事庫①
散文創作應警惕
影視+地產,我們不一樣

TAG:差異 | 文化 | 異性 | 產業 | 文創 | 差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