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讀完全部歷史、全部哲學而依然缺乏能力

一個人可以讀完全部歷史、全部哲學而依然缺乏能力

核聚2016-12-02閱讀原文

這個人,出生在木匠家庭,母親不識字。他幫助父親砍樹一直到21歲。22歲之前受到的正規教育不到一年。27歲之前,在渡船上、在磨坊、在雜貨店、在郵局都干過活,當過農場的幫手和測量員。23歲時競選州議員失敗。27歲的時候他終於通過了考試成為律師。同年他辦的律師事務所破產。此後17年的時間還債。35歲的時候他又重新當律師。議員競選失敗。

他的人生中也有成功。25歲那年,他在上一次競選州議員失敗以後,又重新開始,並且贏了,連任4屆。在35歲競選美國眾議員失敗以後,38歲時他成功了,當選過一任眾議員。失去副總統提名和參議員競選失敗後,他在51歲的時候成為共合黨總統候選人,並獲得成功。55歲的時候,他再一次獲得提名並連任總統。

他是,林肯。

林肯的經歷揭示了,出身、學校教育都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決定命運的是人的品格,這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

林肯說,「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陰。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陰,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

只要我們稍稍回顧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以及我們周圍受人崇敬的人,都會發現,在他們的人生初期可能沒有富裕的環境、沒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而他們成為有成就的人、成為幸福的人的唯一共性是他們具有良好的品格。並且,這種良好的品格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形成。

蒙台梭利說,「一個人可以讀完全部歷史、全部哲學而依然缺乏能力」,這種寶貴的能力不是某種技能,而是人的品格。正如蒙台梭利所說,「人能夠獲得的最高稱譽就是被稱為是一個有品格的人。」

品格提供兒童學習的動力,它促使兒童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相反,如果沒有良好的品格,對兒童的教學就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品格就沒有內驅力」。蒙台梭利說,「如果人類的大多數是低能的,這也是人為的過失,因為他們的品格在形成時期受到了阻礙。"

如果人是一棵大樹,那麼品格就是主幹,人的種種才能是枝幹。與品格相比,才能是細枝末節。對於成人來說,訓練一項技能最大的意義在於修鍊品格。

今天,「品格決定命運」這個人生原理已經得到大量科學研究的支持。

2011年2月,基於多年深入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領導的團隊發表了一篇題為《品格與經濟》的報告。這份基於大量科學研究的報告指出,品格是學業和經濟成功的風向標,而且決定著個體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早期對兒童進行干預更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學業成就以及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表現。

回到最平凡的常識:一個孩子是否受人歡迎,並不是因為孩子的才能,而是因為孩子的品格。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品格,而品格(好奇、勤奮、專註、友善等等)能幫助一個人獲得許多才能。

因此,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品格。

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修鍊品格。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現實中充斥的語言陷阱----簡要邏輯分析
《理與人》里我所無法接受的論述,望指教。
【思辯的歷史】阿那克薩戈拉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對當代人有什麼啟示?
哲學小徑第七站:信仰,跨越哲學邊界的橋樑

TAG:歷史 | 哲學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