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教育關係到孩子一生幸福 很多家長卻從不談論

編者的話:青少年已成為網路直播的"打賞主力",豪擲千金不眨眼,孩子對錢似乎沒有概念。這樣的新聞讓我們看得心驚肉跳。四月是美國的金融掃盲月(Financial Literacy Month),他們已經將國民的理財能力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而我們的家庭似乎鮮少談錢。專家建議,關於金錢的教育其實可以從三歲就開始了。學會掌控金錢,而不是做金錢的奴隸,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幸福的生活,這項技能的傳遞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每個家庭窮極一生都在進行著財富的積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金錢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重要的主題,但是這個主題似乎在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中莫名缺失了。中國文化里有「談錢傷感情」的認知,也有的家長認為和孩子談錢為時過早。

但是一次次令人觸目驚心的新聞和同齡人群體中難免產生的攀比心,都將金錢教育提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地位。

10歲熊孩子將去世父親的5萬「喪葬費」刷給主播

給大學生女兒1200元生活費 遭怒懟不是親生的

小學生偷錢買玩具5天消費上千 只為在同學中不丟臉

……

在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之前,似乎都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家庭教育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缺失。

會管理金錢從來都不簡單,它直接和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自律性、規劃能力和承擔風險的意願和能力息息相關。在美國,理財教育被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要會對孩子的物慾說不

越來越多新聞讓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使得孩子一旦得不到某樣東西就哭鬧不止,「不要讓普通人家的孩子過成富二代的生活」,成為了一個頗為弔詭的呼籲。

作為成人,我們經常說「不」,而孩子也需要聽到「不」。但是,正如專家建議的,不要用哭窮法直接說「我買不起」。因為這麼說會給孩子一種你無法控制自己財政的感覺,也會帶給他一些焦慮和自卑。而是可能換一種方法說:我們應該聰明地運用金錢,我們選擇把錢用在其它地方。讓他們明白慾望和實際需要的本質不同。

專家同時建議,在孩子3到5歲的時候,就應該給他們培養這樣的概念,即為了得到某些東西,你有時候必須要等待。這種延遲滿足,可以延伸到各個領域,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學業和職業發展。

蔣勛在《生活十講》中寫道:「當一個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的時候,最後他會非常不快樂,即使是殺人他都沒有感覺。他已經被物質塞滿了,他要的東西從來沒有得不到,所以他很痛苦,這種痛苦是他的父母無法了解的。」蔣勛甚至說,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愛已經「變質為一種墮落的引導」,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剝奪了孩子「艱難取得東西的經驗」。他說:「沒有艱難感就沒有珍惜。」

錢從哪兒來:讓孩子自己體會賺錢

正如上面說的,讓孩子能理性、珍惜地對待金錢,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讓他們了解「錢是怎麼來的」,自己去體會一下賺錢的不易,也才能對父母有真正的體諒之心。

這句話可以拆解為三點:一是首先讓孩子明白錢是靠勞動/工作掙來的,不是白白而來;二是讓他們看到或是意識到金錢得來不易,應該珍惜和妥善處置;三就是延伸出來的,可以鼓勵孩子通過一些小的活動去體會賺錢的過程,國外一直有讓孩子賣檸檬水的實踐,不僅是讓孩子認識金錢,更是讓他們真實地體驗生活,此外,還能提高他們與人溝通的技能、激發商業創意的一些想法。

中國父母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潛意識,就是想要護佑孩子一生。即使孩子已經三十而立、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是想要竭盡全力出錢出力地幫助。我們最缺乏的金錢教育可能是自立教育:我從小養育你到大學、研究生,這段生活,是出於父母義務應該給予和支持你的;但是將來你工作自立後,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謀求你理想的生活了。

就像馬東在去年底的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說的,「財富教育不僅是錢的教育,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後儘早讓孩子明白:在你成長過程當中有多少是我作為父母的義務,一定要給你的,有多少是我義務之外的需求,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說回開頭提到的大學女生嫌1200元生活費太少的新聞,一位網友點評得很到位:不夠花就自己賺。

孩子學會依靠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可能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量入為出:學會理財

上面說的是了解錢從哪兒來,下面這一部分說的是錢的「出口」,即錢花在哪兒。

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就行了,這樣的認知,讓很多上了大學的孩子遽然面臨一個問題:如何理財,而他們可能甚至連銀行都沒有去過。而這個問題對於要獨自去往異國,要計算匯率,還要用英文和各個金融機構打交道的留學生來說,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長遠來看,孩子有一天要獨立組建自己的家庭,擔負起新的責任,而往往還對理財所知甚少,月光族、啃老族還要時常依賴父母的接濟。

父母引導孩子負責任地花錢,這是理財的第一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他們零花錢,帶他們去超市,教他們列清單,比價錢,買東西。在生活用度上盡量向孩子展示如何分配,並教給他取捨和儲蓄。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有億萬家產,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們每人準備一個小賬本,按要求將零花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

目前教育界比較認可的財商教育的時間表是:3歲認識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錢幣的面值,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6歲可以簡單地找零,7歲會看價簽,8歲可以干零工掙錢,9歲會制訂一周的開支計劃,10歲知道每周節約一點錢,以備大宗開支所需。總體來看,建議家長在4至6歲培養孩子理數能力,而在6至14歲培養孩子理財能力。

除了如何花錢這種具體的指導,也同時需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不是萬能的」,這才是金錢教育的根本,涉及到價值觀的培養,知道世界上有比金錢「無價」、金錢買不來的東西,比如健康、幸福、空氣。

有研究表明,父母自己的財務習慣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年幼的孩子能夠獨立掌握的經濟資源很少,他們會在做決定時模仿父母,形成自己的實踐和習慣。所以我們總會說,成功家庭教育的前提某種程度就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孩子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父母的示範和引導。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編整,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二維碼。


推薦閱讀:

《BBC馬克思》(Marx)[TVRip]-簡介及下載-綜合,記錄片 - 教育資料下載站
感恩教育 主題班會
如果一心只想讓孩子出國讀名校,需要怎麼培養?
英文專業考生自我介紹範文
鞠萍談孩子教育:讓孩子享受童年

TAG:教育 | 孩子 | 幸福 | 關係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