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傷寒論慢慢教(第三期)3.2.2
我們繼續來上課.葛根湯,我們先看一下條文,它說: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7.2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湯與下利
這個地方講到自下利的問題是這樣子,就是啊,傷寒論裡面有太陽陽明合病,也有太陽少陽合病,也有少陽陽明合病,也有三陽合病,好像這些兩陽合病或者三陽合病,結果都是,最後主證都是自下利。所以,到底光是看這個下利,你要是說今天這個下利是什麼樣跟什麼樣啊?這好像有一點困難,所以我們幾乎在臨床上面就是,能夠分辨得出它是哪一種下利就好了,至於是什麼陽合病我們有時候就忽略它就算了。但是在這個上面、意義上面同學要知道一下了。
就是我們一開始教傷寒論的時候啊,教到太陽中風的時候,太陽傷風、傷寒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說,一個人在感冒,他的胃口會比較不開,甚至嚴重的會有想要嘔吐的感覺,是不是這樣子。那個時候我們給同學的一個解釋是說,一般是認為說,我們人體的元氣如果拿來當作抗病的能力了,好像就不夠元氣分配給你的消化系統了。所以在病要好的時候,我們《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食肉則復」,就是說如果你病快要好了,結果呢你說,我要補充營養啊,吃大餐吃到飽,這樣子的話,所有的能量都被強迫拉去消化的時候,你的抵抗力就垮掉了。這是一個會互相爭奪能量的事情,那所以傷寒裡面甚至有說,水不要喝太多,水喝太多也是要花力氣消化的。相對來講,如果一條經的區塊感冒了,它分掉了一些抵抗力於是你胃口就不開了。那兩條經甚至三條經都要在抗病的話,根本就不會再有能量留給你的消化器官了,就是你的消化器官就會完全的停頓,那這樣的停頓人就會吃什麼就拉出來這樣子,所以這個幾陽合病就會自下利,這是一個通常的必然現象了。於是他就說用葛根湯主之,也就是說在張仲景的觀察裡面呢,葛根湯它是一個可以不但把太陽的邪氣推散,而且它可以把已經進入陽明區塊的病邪,把它拉出來,拔出去。那葛根這個葯的藥效大概是從中焦把水氣拉到太陽經的區塊,然後葛根把這個水氣輸布上來的同時,如果有病邪它還能發散這個病邪,也是可以的啊。所以桂枝加葛根湯或者葛根湯,都可以減掉一點桂枝芍藥的量。驅趕病邪來講的話,葛根本身也有一定的驅邪作用。如果消化系統的停擺不顯現成下利,而顯現成嘔吐的話,就要加一個葯叫半夏。那半夏在這裡呢,我們下禮拜再詳細講半夏這味葯。我們現在就姑且知道它是一個止嘔的葯,這樣就可以了。
下利之六經辯證
那麼至於說太陽與陽明合病,怎麼樣來分辨它呢?我想分辨這個下利是屬於哪一種,其實比較容易的分法還不如用刪除法。就是一般以下利為主證的感冒一般而言是太陰病。太陰病的感冒一般是拉稀,但那個拉稀不會有燙的感覺。其實是會覺得身體沒有特別的,就是拉出來的東西不會燙屁股。不會燙屁股這一點其實,太陽陽明合病的拉跟太陰病的拉上是差不多的。
至於說厥陰病的拉稀比如說白頭翁湯證,它那個會又熱,又粘,又臭,然後又有拉完了大便覺得肛門那邊還塞一坨什麼東西的不幹凈的感覺。所以白頭翁湯證在厥陰的範疇還是能夠辨證出來的。少陰的拉肚子比如說桃花湯證,那這個是拉膿血,那也會分得出來。
那至於說有一種感冒的拉肚子是陰虛下利,這個沒有寫在傷寒論裡面,那個是在敦煌輔行訣裡面,就是少陰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的那個拉肚子,那個是會很痛很痛,然後拉出來的血塊是象雞肝、豬肝一樣的顏色,那這樣子也分得開。
那至於說我們這個篇章的第三條的葛根黃芩黃連湯呢,它的下利是會熱,會臭,會粘屁股。所以會感覺到拉出來東西比較偏燙。偏燙就知道裡面是有另外一種熱性的邪氣在運作,那跟太陽陽明合病,或者是少、太陰病的拉肚子,就是因為太陰病或者是太陽陽明合病的拉肚子,它就是消化道沒有能量了,所以它就拉了,所以這個拉就是清清淡淡的拉,不會有太多其它的兼證。就是不會特別熱,也不一定會特別痛。後面這一條呢,葛根芩連湯的拉肚子,就是會臭、會燙、會粘屁股。
將來還有一條證黃芩湯,黃芩湯它是陽明跟少陽合病,黃芩湯的這個拉肚子雖然張仲景的條文沒有寫,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都會觀察到,黃芩湯的拉肚子會熱,會臭,而且肚子會絞痛,所以黃芩湯證也分得開。好象分不太開的也就是太陽陽明合病的葛根湯的拉肚子跟太陰病的理中湯的拉肚子,有點分不清楚。
至於說太陰、少陰的四逆湯的拉肚子,那我之前有講過,那個是下利清谷,是會拉出來東西還有原來的形狀,所以也分得出來。
那要怎麼分辨太陰病理中湯的拉肚子,跟太陽陽明合病的拉肚子呢?那很簡單嘛,把一下脈就知道了。理中湯的脈一定是沉沉塌塌的,沉在底下,然後把起來有點鈍鈍慢慢的一種脈。葛根湯的拉肚子,我想,太陽陽明合病,它的脈多半還在表,就是它有表證,就是這個人可能還會有惡風寒、流不出汗的等現象。如果以脈來講的話,那個脈到底是偏浮的。如果你說再抓到一點合病的徵兆,比如說口乾舌燥的感覺,或者是眼眶痛啦,眉棱骨痛啦,那這樣子加在一起就比較容易分得出來太陽陽明合病的拉肚子是什麼樣的。
一般來講,甚至大陸曾經做過一個臨床的研究,就是小孩子感冒跟拉肚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給葛根湯,有效率非常的高。好象在一感冒就拉肚子這個情況,其實它的病機上面就很接近所謂的太陽陽明合病,所以就用這個方法也可以。那我們就知道說,葛根湯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把太陽跟陽明區塊的邪氣,一起驅趕;另外一方面,葛根這個葯本身就是止瀉的葯,葛根它會把中焦區塊以下的水都收掉然後轉到背上來,就是它有一種抽水的效果。
葛根系之推廣應用
既然知道了葛根湯它本身竟然能有作用於陽明區塊,甚至是說,在臨床上我們覺得它有動到我們的陽明經,就是足陽明胃經,那這樣子的話它的現代的推擴使用的機會就很多了。那這個多啊,同學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張仲景這個方子,就是所謂的經方,如果它是,如果我們的病是完全照著傷寒論這本書在生病,就是張仲景在寫這個證、這個證、這個證,都吻合,然後你吃這個方子,那通常就是所謂的「一劑知,二劑已」!就會覺得很有效,而且幾乎是100%有效。可是如果你是用這個方劑的道理拿來醫很多別的病的話,那你就要有一點碰運氣的心理準備了嗎,就是它或許會有效,或許會不太有效。就是這個心理準備要有。所以我接下來講葛根湯的推擴的用法,就是很多很多時候都有效,但是絕不敢說是誰用都有效。因為它這是把它借來用在別的地方。
比如說第一個,葛根系的葯,不止是葛根湯,後面會教到的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是一樣。就是用來治療上半身的發炎都很有效。眼睛腫啦,什麼耳朵痛啦什麼的,這些都很有效。那葛根系的葯,葛根湯如果要拿來治療肩膀僵硬,多半也是有效的。那會沒有效的時候,就是那個人腎陽太虛弱了,他的水從腎那邊,就是腎陽不夠所以上不來,這個在基礎班有教過,許叔微的椒附散。如果是不用椒附散的話,那將來就用真武湯也是直接補腎陽的方子。那這些可能會比較有用。
那這個關係到陽明經很多的而且現在還流行的病,其中之一就是現代人說的鼻竇的問題。鼻竇就是,我們臉頰兩邊的骨頭,骨頭裡邊是有一些空洞的,那有些人他這個空洞不幹凈,然后里面積的那些水臭掉,就象膿一樣的,影響到鼻腔,鼻腔會滴出那種黃黃的象膿一樣的東西。這種鼻竇的病西醫在醫療的時候用的方法是很殘忍的,就是硬要把你這些地方挖開,然後塞藥棉進去消毒,然後等到確定說殺菌完成了再把藥棉拔掉把它縫回去。至於以後還會不會再臭掉那也不知道。這個鼻竇的病,葛根湯的加減在臨床上面我們是現在還蠻常用的。鼻下糜爛啊,肥厚性鼻炎啦之類的。就象現在有一個科學中藥改造的成方,叫做鼻良湯。就是對鼻子很良好的湯,就是從葛根湯加減出來的。一般來講,鼻良湯它怎麼樣用這個呢?它就是要加一些清熱消炎的葯,比如說它會加一些黃芩,石膏啦;然後還有一些通竅的葯,比如說會從,因為鼻子滴出的東西中國人會覺得說是腦部有邪氣影響的,所以要把腦部的邪氣通出來的話,大概會加辛夷吧,辛夷花是那種長在樹枝的尖端,象過年插的貓柳一樣、白茸茸的東西,這就特別能夠把腦部的邪氣通出來。就是吃太多的話腦會虛。至於說排膿的桔梗啦也會加。大概是葛根湯加上這一類的葯,會變成現在成方鼻良湯的結構。要處理這個地方還有一味葯也常常會加的,就是白芷。如果是額頭痛的話,葛根湯通常我們也可以加點白芷。因為白芷它是一個比較標準的足陽明胃經的引經葯,它是比較運行在足陽明胃經上面的。所以通這個地方也會有一點用。還有人因為它有濕氣,所以有些版本的鼻良湯會加些薏苡仁,大意是這樣子。加白芷辛夷也好,也有些人是加蒼朮,因為蒼朮可以去濕嘛。這一類的加減就是我們現在用來對治鼻竇的病的常用的方法。
足陽明胃經經過人的臉頰最多,人的臉頰還有一個病叫做三叉神經痛,就是臉頰抽痛的感覺嘛。這樣的病其實在日本方面現在常常會用到葛根湯。因為葛根湯它就能夠把臉頰這個地方的風邪趕走嘛!在日本的臨床三叉神經痛或者是上肢神經痛,往往會加上白朮跟附子,白朮附子這個結構加在一起其實帶有一種驅風濕的調子,它可能會認為神經痛是因為臉部的經絡受了風濕之邪,所以就加白朮跟附子,葛根湯加術附。
至於說,一般日本這邊如果是治療鼻竇炎之類的,通常他們會加的是薏苡仁,或者是地骨皮(枸杞子的根),當然辛夷通常也會加。就是加這幾味吧。那是治這類的時候。
另外呢葛根湯有一個很好用的地方,就是葛根湯它有一個加減方,葛根湯加石膏跟桔梗,如果你葛根湯是用科學中藥
另外,傷寒論有一個篇章叫痙病。痙病就是講說,這個人他在發高燒然後全身僵直僵硬,這一類的痙病如果用中醫的角度來講,就會說這個人的津液不夠,所以發燒人就燒乾掉。所以牙齒咬得緊緊的,整個人抽搐僵直,那如果用西醫來講這個就是腦膜炎之類的病。那腦膜炎這種抽搐僵直,葛根湯直接就可以治啊。就是在很危險的時候會用得到葛根湯的。
所以這是這個方劑的大概的使用範圍,同學要先曉得一下。那剛才講的那些用途多半會有用了,但是不敢說絕對有用。
那還有一個就是葛根湯用下去還有一個效果是什麼,就是我們鼻腔的呼吸,當疾病要從太陽區塊轉到陽明區塊的時候,有一個特徵就是,那個人的呼吸聲音會變得很粗。那這個呼吸聲為什麼會變粗呢?如果是用解剖學的觀察,就是你的鼻腔的黏膜比較腫,所以鼻腔變小了。吃了葛根湯之後,鼻腔就會變大,這樣的話葛根湯在一般來講治什麼?治打呼!就是不是絕對有效,但多多少少會有改善。
至於說葛根湯裡面有麻黃,我們有說,感冒如果不需要吃它而吃到它,人會虛掉。那前面又講說葛根湯是一個助眠劑,那你又說,麻黃不是會讓人虛嗎?這個到底是利多還是弊多?那就需要同學自己驗證看看。怎講呢?就是有的時候你吃了它因此可以睡得很好,那睡得很好可以幫你補充很多能量;那如果你吃了它又沒有睡得很好,可能就會損耗到一點,大概是這樣子。那用來治感冒的時候要很小心,但用來兼治療這些雜病的時候也不妨試試看吧,反正我們偶爾吃一次量也不會很大。那葛根湯又剛好是放在家裡很好用的家庭常備良藥。
葯解之麻黃篇
在我們繼續講葛根芩連湯之前,其實還有一味葯我們沒見過的,就先來講一講,我們先來講麻黃這味葯;麻黃這味葯在我們講義,那個神農本草經的條文是放在24頁,它說麻黃:「一名龍沙」,那日本的森立之在考據龍沙,他說說古時候在寫「沙」這個字,往往就是寫鬍鬚這個「須」字。麻黃就象龍的鬍鬚一樣,麻黃這個葯的確就是一條一條,一絲一絲的東西,所以是有點象龍鬚嘛。神農本草經寫說它「味苦溫」。麻黃它的味道是苦的嗎?它性質是溫的嗎?其實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我覺得,麻黃當然是有苦味的是沒錯,所以說它「味苦」不是一個假的說法,可是同學如果明白我們中醫的這個本草學說的通則可能就會覺得有點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會說,發散葯通常都是帶有什麼味道啊?辛味對不對!那麻黃就是一個沒有辛味的發散葯,而它的苦味也很淡,所以幾乎可以說麻黃它是沒有太大味道的。可是這個沒有太大味道的麻黃,卻是中醫裡面的發散發汗藥最強的一兩味之一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可怕的藥性呢?象我們中國古時候有些本草書就會寫說,如果是種了麻黃的地方,冬天別的地方積雪都很深了,種了麻黃的地方還沒有積雪,它就說麻黃會把大地的熱氣都拔出來,所以就好象在地表開了一個口,變成電暖爐一樣。當然聽說有醫者真的很認真地去查訪有沒有這個事情,那農夫就跟他講沒這回事。這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傳說,但是我想這是中國人會對一味葯的藥性會給它加上一些象徵物。
麻黃這個葯最主要的藥性就是它的「宣陽」,或者是「發陽」,就是把你身體裡面的生命能擠出來,抽出來。這樣子的效果如果在人體的話呢,象有一些本草學家用一些理論來,就是象徵物的說法來形容麻黃的藥性,他可能會說說,你看啊,麻黃這個植物的種子裡面是黑的,外面是紅的,這個從黑到紅就是從腎到心----------我們中國人說腎主五液,人身體的各種液體都是腎在掌管,那分給心的液體就是汗,「在心為汗」,就是說腎臟把液體分給心,讓這個心能夠出汗。這是麻黃種子的意義。那如果你把麻黃的莖剖開來看,會發現它的中間是比較偏紅黑色的,外皮比較偏黃白色,所以它就會說麻黃可以把心腎的元氣托到脾肺這個比較表面的地方來,這是一個說法啦。這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是說,麻黃這種草的葉子就象中空的細小的管子,就象一根中空的骨頭或者象是人體的毛竅,所以象這種細細的小管子一樣的植物吃下去以後,就會把你的骨髓掏空。我們中國人說骨髓掏空就是指什麼吸毒跟好色,所以吃麻黃往往就會有吸毒跟好色同等的效果,就是把你深藏在骨髓裡面的能量拔出來,就是現在感冒來了,要把預備能量拿出來先借支一下,把他的能量叫出來頂一頂先。所以麻黃用西醫成分分析的話,你滴上鹽酸以後就會產生安非它命,所以吃到麻黃劑遇到胃酸就會在體內產生安非它命,這樣麻黃就會產生搖頭丸的效果。那當我們身體有大量能量被拔出來湧入我們身體的時候,身體就會產生快感,這就是一般迷幻藥劑的原理。就是讓你身體能量大量流失的時候,你的身體經驗能量的洗禮的時候會有快感,所以一般來講,麻黃,我們會說它用了之後人會比較虛。
葛根湯還有一個療效,同學不妨記一下。就是,如果家裡有人動過手術,就是在西醫院動手術,葛根湯你在動完手術之後吃幾克,它可以把身體裡面殘留的西藥麻醉藥洗乾淨,這樣的話身體比較不會受西藥的殘餘傷害。所以手術後是可以用一點葛根湯的。
那麻黃可以把我們體內的陽氣拔出來,當然張仲景在使用這味葯的時候絕不是泛濫無度地使用。等到教到麻黃湯的時候同學就會看得到,張仲景對於什麼情況可以用麻黃,什麼情況不能用麻黃湯,都有很嚴格的規範啊,所以基本上如果我們是學傷寒論的話,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大概都會曉得。不至於說用起來太危險。
就象感冒的時候吃麻黃湯,全身都在發冷的對不對,吃了麻黃湯就會覺得,哇!身體裡面一股熱氣上來,所以麻黃的藥性說是「溫」是沒有錯,但是它的「溫」不如換一個中醫常用的講法,說麻黃這味葯是什麼?是「標熱本寒」。就是以過程來講它會讓你身體發大熱,是沒有錯,可是以結果來講,它會讓你的陽氣更少,所以身體會變得更寒。就像,我曾經看過那種畫的故事比較離譜的日本料理漫畫,它裡面就有中國的黑暗料理之類的,他們要比賽誰煮的粥更有清暑解熱的效果,就有會中醫漢方的廚師,加很多麻黃,然後吃到粥的人就出一身大汗,倒在地上覺得冷得不得了。就是標熱本寒那樣。
那麻黃的味道其實很淡的。中國北齊的徐之才有提出一個「十劑」理論,就是說有各種的方劑,這個「十劑」理論裡面呢,他有說「輕可去實」,就是一個很輕飄飄的葯可以去除身體裡面糾結得很紮實的邪氣,這個「輕可去實」,徐之才提出來的例子是說「麻黃葛根之屬」,因為象葛根的味道也是很淡的,甚至藥性也不強,所以張仲景用它都要四兩起跳,有時候用到八兩。那麻黃也是吃起來沒什麼味道,但就是這個沒什麼味道的葯,它簡直是無處不到哦,就是已經超越了有形的範圍,就是力道非常的強。可是「輕可去實」這句話,到了現、近代的中醫界,好象把它扭曲成另外一種話了,就是後來到了溫病派或者比較晚期的中醫,說到「輕可去實」就會說「如果你的病很重,邪氣很實,你就要用輕飄飄的葯比較容易去掉它」什麼桑葉啦,薄荷啦什麼的,那這樣子就好象不太對勁了。因為徐之才當初的「輕可去實」是指說象麻黃這樣沒什麼味道的葯其實力道非常強的,可是到了後來真的用輕飄飄、沒有力道的葯的話恐怕是去不到什麼實啊。所以這是一個後來對於「十劑」這個理論的看法上有一點不一樣。
那在神農本草經它說「治中風,傷寒,頭痛」,麻黃反正吃下去讓你身體的陽氣一下子宣發,有什麼邪氣都會被逼散,那人通常會出汗。那你說它是發熱邪還是發寒邪?其實不分耶!反正什麼都推出來了。它說「治溫瘧」,同學們不要把它想像成瘧疾,象黃帝內經裡面說有一種病是先發熱後發冷的那是怎麼回事,歧伯就說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所以先發熱後發冷,叫做溫瘧。所以古時候黃帝內經的「瘧疾」的定義是廣義的,甚至有包括到感冒的,所以傷風傷寒,溫瘧,發黃都會有用。那「發表出汗」,就是代表性的用途了。那「去邪熱氣」是沒問題的,他發燒後發冷,麻黃都會有用。那「止咳逆上氣」這是麻黃的另外一個功用,麻黃能夠開毛孔,把這些邪氣都逼出來,人的皮毛跟人的肺是相表裡的,能夠開毛孔就能夠開肺,就可以把人的肺裡面的邪氣都托出來,所以在止咳定喘的葯裡面,麻黃其實是效果很強的葯。至於怎麼用,以後的篇章就會學到。
後面它寫說「除寒熱,破徵兼積聚」,這其實是很特別,現在的很多醫生已經不太會用到麻黃的這個效果了。麻黃它可以開破一些身體已經寒實而淤結的東西,那這個「徵兼積聚」,其實說到腫瘤病也是包含在裡面的,那當然我們現在可能不一定有人用麻黃來直接治癌證,但是在歷代的中醫用藥經驗裡面,往往會發現我們這個破淤血的葯或者什麼葯裡面加點麻黃,力道會更好,效果會更強。也就是有什麼地方會淤到,積到,麻黃的宣陽開破之力還是可以呈現出來。我們已經講過的可以代表這個功能的,比如有個方叫「陽和湯」有沒有記得?就是麻黃,肉桂,鹿角膠,地黃,這些葯加在一起,麻黃加到地黃裡面就不太容易讓人出大汗了,陽和湯是治療瘡是一個「陰疽」,發不出來,整塊肉壞死在那邊,陽和湯就可以把整塊壞死的肉把它推活,所以它就是靠麻黃把那塊壞死掉的組織打散掉。所以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認識。當然麻黃可以在多少有積聚的疾病裡面發揮效用,這是有待我們未來開發的。
那麻黃是這麼強的發汗宣陽的葯,可是麻黃的節跟麻黃的根的效果跟它是不一樣的。麻黃細細一條的葉子有節,麻黃節有一些能夠抵消麻黃髮汗力的成分,根就更明顯。所以麻黃節和根的藥性跟葉子的藥性是相反的。所以仲景在寫用麻黃的時候會寫「去節」這樣它的藥性才完整,不然它本身會有互相抵觸的藥性。那中國人有沒有用麻黃不去節的呢?有一個從麻黃湯和麻杏甘石湯變出來的時方,是宋朝的《和濟局方》裡面的方,叫「三拗湯」,是一個治療肺中有邪、治療喘跟咳的方子。這個三拗湯就強調「麻黃不去節」,甘草不炙,杏仁不去皮尖,其實在這裡麻黃不去節的意義是說,你如果用了不去節的麻黃就宣發的力量不會太強,就是把麻黃的藥性稍微拗一下,讓它不要那麼猛。可是昨天我講到三拗湯的時候,陳助教就說,這三拗其實只有「一拗」嘛,杏仁不去皮尖,有什麼大不了的?甘草炙不炙又有什麼關係?我其實聽起來覺得也對啊!就是甘草不炙就是消炎的效果,杏仁不去皮尖就是煮熟的東西也不會太講,好像其實主要是那一拗了,另外兩拗沒有太明顯的效果,就是治喘的一個常用的方子。這個方同學也不用特別記,你會了麻黃湯會了麻杏甘石湯,三拗湯也就自然會了。
但是張仲景的書裡面,用到麻黃都會把麻黃先煮,比如7碗水先放麻黃煮掉兩碗水,然後再撈掉上面的沫。古時候就會說麻黃那個沫啊,煮麻黃那個上面懸浮的渣渣,吃了會讓人心煩神昏,所以就要把它拿掉,讓它的藥性不要太烈。可是我們今天如果要在家煮有放麻黃的煎劑,需不需要先煮掉兩碗水撈渣呢?其實不必!因為我們現在中藥行賣的麻黃,都是制過的,已經泡過水,已經清過一遍了。所以就不用這個步驟了。現在我們都直接下去煮就可以了。那如果你想按仲景的方法先煮葛根,就把葛根丟進去先煮好了。基本上張仲景麻黃先煮是讓藥性比較溫和一點。那我們現在藥行買的麻黃都已經蠻溫和的了,所以就沒關係。
我記得好象有一個方劑,麻黃是滾兩滾把渣撈一下就跟其它葯一起煮的,就是沒有先煮掉兩碗水,那個是少陰篇的麻黃附子甘草湯,那個到時候再說好了。因為那個湯在麻黃附子細辛湯隔壁,那不放細辛的話,麻黃就讓它猛一點,所以就不需要先滾掉兩碗水。
現在我們大概知道麻黃的藥性,首先麻黃是一個治外感,發汗發表很有名的藥物,可是我們現在是直接學傷寒論,所以是麻黃理所當然地就會用了。可是,其實麻黃在歷代的中醫,其實是有很多年代,大家都不敢用的。就象中國人的醫生,成都人和上海人是特別的怕麻黃。原來經方的醫生是很少的,民國初年是從沒有經方到有經方的時代,有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叫做惲鐵樵,他是一個文人,他不是醫者出身,他說清朝末年在上海商務醫書館當編輯的,他的小孩子生病,第二個兒子跟第三個兒子都是那種外感熱病,好像是有點象白喉,有點象麻杏甘石湯證或者是麻黃湯證那種病死掉的。後來他就自己在家讀傷寒論。然後過了一年,他的第四個兒子又發熱,無汗而喘,病症跟他之前夭折的兩個兒子是一樣的。請外面的醫生來開藥,又是一些什麼梔子,豆豉,豆黃卷,桑葉,菊花,薄荷,連翹,就是這些溫病派的輕飄飄的葯,吃了以後熱也不退,喘也更嚴重,因為需要用到麻黃宣肺的那種喘,你用那種清涼滋潤潤肺的葯,其實效果會很糟,因為它不但不能夠把邪氣托出來,反而讓它鬱悶住。惲鐵樵先生他就急了,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就在房間裡面踱來踱去,他想了一個晚上就跟他太太說,從前老二老三都是這樣子死掉的,現在的醫生還是象當年一樣不中用--------就是好像我們一般說的對不對,象我媽媽常常教我一句話,她就說:「什麼叫做愚蠢,就是當你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事,然後還期待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愚蠢」!他就覺得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己在家拿著傷寒論這本怪書,我們把葯開下去吧。於是就放膽冒險開了一個方子:麻黃7分,桂枝7分,杏仁3錢,炙甘草5分,然後他全家戰戰兢兢地給小孩吃下這個超級輕量版的麻黃湯,然後誒吃下去之後呢?誒!比較不喘了,然後皮膚有一點點濕潤了。然後再喝一貼就痊癒了。從此惲鐵樵就從一個文人變成經方復興的中堅分子。大聲疾呼:要用經方啊!但是每次有又很小心地用,麻黃只要放7分就好。那當然象曹穎甫,張錫純同時代的經方家,他們用經方就開得很重的。甚至象廣東的「陳大劑」 陳伯壇根本連古今劑量的換算都不曉得,書上寫六兩就開現代的六兩,這真是蠻好玩的,但是藥效真的都會非常好啊。所以從7分到6兩,
至於說麻黃治療喘證,當然剛才講的三拗湯也是一個做法啦。那喘證,主要是會跟西醫的一些東西搞混。西醫如果遇到一個喘證,往往會說它是什麼「急性支氣管炎」,那「炎」字一出來,就會好象要什麼清熱消炎殺菌的葯,所以這樣的思考往往會混雜到中醫的思維裡面來。我覺得我們中醫在治喘的時候,以驅邪為主。而且在中醫的辨證點上往往不會覺得那麼多的喘都是發炎,都是覺得很多喘都是把風邪去掉就會好了。那之後的麻黃湯或者是麻杏甘石湯都會針對喘這個字做一點事情。甚至是象等一下我們教的這個葛根黃芩黃連湯,它也是以喘為主證,只是這個喘不太需要直接用麻黃或者杏仁這類的葯。
那用麻黃治喘呢,主要是同學要記得一個原則,就是如果是一個有長期氣喘病史的人,用麻黃這一類的葯驅散肺部的風邪可以定喘,這是沒有錯的。但是通常這樣體質的人,他的身體都比較虛,所以在治喘的同時,一般來講我們還是要給他吃一點補腎葯。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的,還是要補腎固本。就是,治喘的葯歸治喘的葯,補腎葯還是要吃。這樣比較是一個完整的做法。當然,我現在這樣子說也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這個同學就是知道一下說麻黃可以對於肺部有這麼多的作用,而且效果是蠻強的。
那象麻黃這個宣肺啊,象陽和湯的那個法,就是有幾個情況麻黃要用到蠻重的。比如治喘,用到麻黃,麻黃的劑量都用很重的,絕不是象惲鐵樵那樣7分那個治小孩的麻黃湯。就是可能我們治喘的話,我們麻黃用那麼重,因為用的重,所以我們就要用些補腎葯,來治本。
另外麻黃還有一個用量很大的單方用法,同學也是聽聽就好,不敢用就不要用。有一種癬,很癢的皮膚癬,如果是夏天的時候癢得特別厲害的,那種癬我們臨床上是用一味麻黃來治。每次用
至於麻黃的用量,是可以非常懸殊的。一般來講是,腠理越虛的人越不需要用很多麻黃,所以南方人用麻黃就量少些,北方人皮比較粗比較厚,麻黃就要用多些。如果現在台灣用麻黃就必須考慮到麻黃所謂的副作用的問題,就是台灣人陽虛陰實的情況蠻多的。所以呢,不要說麻黃湯了,桂枝湯都把人吃到脫陽過,嚇都嚇死了。就是你不知道他隨便怎麼發一點汗他就發到狂汗不止了。狂汗不止是用麻黃用到脫陽的副作用之一,象老人家如果吃到感冒藥有麻黃的,比如麻杏甘石湯或者小青龍湯這樣的咳嗽藥,即使只是吃科學中藥
所以,心悸心慌心跳,或者汗流不止,或者小便不順,這三種差不多範圍的葯。那當然你要三合一的話,那就小建中湯啦。因為張仲景的書里就說,如果一個人需要用麻黃湯發汗,但是他的底子不夠好,經不起麻黃湯發汗,許叔微就歸納出來,先給那個人不停地吃小建中湯,吃到身體有一點底子了,再用麻黃湯發汗就沒事了。所以小建中湯本身對於陽虛啦,氣虛血虛心虛啦,都還有一點用。所以小建中湯也是可以用的一個顧護麻黃的副作用的一個方式。那當然剛剛講到說什麼夏天特別癢的癬你要用麻黃的話,如果你不敢的話,那你用陽和湯也可以。多吃幾貼也會有類似的效果。所以同學知道一下。
麻黃在中醫臨床上,還有一個用途,是在一些重大疾病上是很有功用的。當然我們看傷寒雜病論,要讀到金匱的水腫篇,比較會有機會能讀到,麻黃治療水腫是很有療效的。一般那種急性腎炎,腎小球發炎之類的病。就象金匱要略裡面,治療「風水」的時候,會用越婢湯。就是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那生薑跟大棗是調營衛的,治療水證可以不調營衛,那生薑大棗可以拔掉。甘草是保水的,所以也拔掉。到最後變成剩下麻黃石膏為主之類的。那同學不要說直接就用這個方,因為水證,水腫的病還有很多其它可能的加減。但是往往麻黃可以發揮到很好的療效。有些醫生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有些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幾乎象這類嚴重的水腫,我覺得能夠用到麻黃的機會是很高的。那中國人對此有一個傳統的解釋,他們稱為「提壺揭蓋法」。他說如果一個茶壺水倒不出來的話,把茶壺蓋拿掉就比較容易倒出來。好象是空氣壓力的問題。所以他們認為能夠開你毛孔的麻黃,毛孔開了,小便就會能夠通下去。那當然用這種「提壺揭蓋」的比喻說法,其實不一定很恰當。只是說麻黃能夠宣發陽氣,能夠振奮身體裡面有一些機制的運作,是可以的。那這個急性的,大概快速地用一下是可以的,那至於怎麼用的話就再說。甚至有時候是看主證的。比如說一個人如果他是急性腎小球發炎,然後他的主證是惡寒,脈浮,無汗,那直接麻黃湯下去就可以了,就當做是感冒來醫,有麻黃湯的主證就用麻黃湯就可以了。至於更複雜的醫法我覺得比較危險,同學知道有這個方向的使用就好,現在先不用急著要學會它。
另外,麻黃通陽用來治療所謂的痹證,麻痹的痹,就是象風濕啦,痛風啦,就象張仲景的方子裡面治療風濕病有一個叫麻黃加術湯。麻黃湯裡面加白朮,用了白朮讓麻黃的發汗變得比較溫和,吃下去以後會覺得酸的兩條腿變得好冰好冰,其實這個葯有多快?如果你用科學中藥的話,你有風濕的時候,含在嘴巴裡面的那一瞬間,你就覺得兩個膝蓋,大腿開始好象有冷水潑上去一樣,變成冰的了,它會把身體裡面的冷水之氣逼出來,治療風濕的。那至於治療痛風的方子,比如金匱要略裡面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或者是烏頭湯,裡面都有麻黃,就是麻黃跟其它藥物協同起來,治療這種風濕類的病,其實效果是很好的。當然驅風止癢,我們講到各半湯的時候,就已經講到了。
還有一點就是,麻黃我們一般把它當作是開汗孔,通小便這一類的葯。但是其實中醫臨床上會把它用在一個相反的方向。比如用麻黃來治療小孩子尿床,或者是治療大人的尿失禁,這一類的病倒是蠻有機會用到麻黃的。比如以後會教到一個治肺熱咳嗽的麻杏甘石湯,麻杏甘石湯本來是一個肺熱而喘的咳嗽,可是我們在臨床上會發現有一些尿失禁的患者,它的尿失禁的原因是因為他肺部的氣是不通暢的,所以他的尿會失禁。所以如果尿失禁的患者,它是有麻杏甘石湯證的,肺熱而喘,肺部有邪氣鬱在那邊,乃至於身體的氣機都不能夠通暢。那這個用麻杏甘石湯治療他的肺,反而尿失禁會好。如果沒有肺熱的狀況,只是肺有邪氣的話,就光用麻黃5甘草5蜂房1,5、5、1這樣的比例打成粉,然後每次
另外麻黃是宣陽的葯,所以當心陽不足的時候有些方劑也會用到麻黃。只是心陽不足你還是要用一些補陽葯,所以用了麻黃,還是要用桂枝,乾薑,附子,人蔘啦這樣比較有用。那象我們張仲景的書對於麻黃劑的使用是很謹慎的。就是說當你的體質不夠好的時候用了麻黃人會虛得很慘,所以要很小心。那到了時方的世界,用麻黃就會有一些變通,比如知道這個人氣虛血虛,那你用麻黃就乾脆加點人蔘算了。反正麻黃開表驅邪的效果很強,放了人蔘也不會束到。所以後來就發展出一些調節的方法。
那至於說麻黃在古方裡面是這麼重要的感冒裡面要用到的葯,可是後代漸漸怕麻黃的副作用,乃至於歷代的醫者漸漸用一些代替的藥物來治療外感風邪。比如荊芥,連翹或者什麼什麼,用很多其它力道比較微弱的葯來代替麻黃,比如浮萍,這件事情是否值得讚許?如果以純粹一個感冒要醫得比較好的角度的話,我想,經方家對於這樣子的做法是有一些不太贊同的聲音。怎麼講呢?曾經有醫生提出一個說法,他說中藥裡面凡是發汗的葯,中空有孔的,就同時有通小便的效果,比如說麻黃。那通小便的葯如果中間是有小孔的,就會有發汗的效果,比如說木通。
那經方家在用這些不發汗通小便的葯時候,有一個觀察是說,其實人的身體受到的外感邪氣,很難說一定可以在用發汗或利尿的方法打幹凈。我們用這個時方的麻黃的代替品,其實往往會遇到一個臨床上常常看到的結果,就是你吃了這些時方的感冒藥,這感冒呢,好像吃一點就好一點,然後呢,也不覺得好得很透。然後呢,就吃了五六天、七八天,終於感冒結束了。然後你也不知道是這個葯醫好的,還是感冒自己好的,就是打不幹凈。在經方裡面用麻黃這一類的葯,甚至桂枝湯都有這一類的效果。它的好處就是,如果這個邪氣不完全經過排汗發乾凈的話,剩下來的邪氣就是從排尿發掉,就是不汗解的部分就是尿解,所以邪氣去除得比較快。但相反你用這些比較單項作用的這些時方的代替葯哦,有的時候感冒就沒有辦法打得很乾凈哦。這是比較贊同用經方的角度,可能會講的一個說法哦。
那這個麻黃證葯在剛才講的神農本草經里有「破徵兼積聚」的效果。那像我們介紹過的陽和湯,它本身的主治是有治乳房腫瘤了,已經有中國人在用麻黃治這一類的疾病。所以,說不定將來有人會朝這個方向開發可能性。用化學成分說這個麻黃,它能夠發汗、平喘、利尿;這樣的說法是我覺得是比較單薄的。那我剛才講比較多的層面就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比較完整的證實這味葯在裡面是怎麼運行的,這樣在用它的時候就多幾分把握。
那至於我們講義上有一片文章哦,給同學介紹一下,就是李可寫的那一篇哦,關於續命湯的文章。那是講的什麼呢?就是我們中醫很多古方到後來我們都不敢用,尤其是西醫傳進來之後就更不敢用。像代表性的就是,我們都會說,麻黃吃了之後會提高我們的血壓對不對?如果病人是已經爆血管的人,已經腦溢血的人,你還敢給他吃麻黃嗎?你會覺得說,爆上加爆,絕對嚇死人了!可是呢,李可,大陸這位很擅長用經方治病的老中醫,他就很拿出臨床證明來告訴我們說,比如說象中國古時候在古方的世界,有幾個治中風的方劑,比如說大小續命湯。那也就是很像是麻黃湯、葛根湯、桂枝湯這幾個有麻黃的。那我們都說,腦溢血腦溢血,吃了麻黃爆上加爆。所以沒有人敢在腦溢血這個病上用中國這個最經典的古方。在古方經方的世界,續命湯是標準的治療中風的葯,而現在大陸用的很少了,美國有一個叫倪海廈的先生會用。就是吃了之後病人都嚇死了,已經中風了,吃了之後滿臉通紅,還冒一身大汗,這很恐怖哦。但是,李可他在臨床上就說,用了這個續命湯。他的第一個例子是講說,有一個人他的什麼神經什麼網膜什麼出血這樣子已經瞎掉了,可是呢他就看準了,我們中醫說,如果是忽然瞎掉了聾掉了都是有寒氣,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通這個九竅。所以吃了之後就,反而好了。這個跟西醫觀點是很衝突的。那後來就是講到這個續命湯這類,麻黃劑治中風,結果呢,發現吃下去之後呢,不但這個中風、腦溢血的人,淤血散掉被吸收了,而且,腦壓的水腫還降低。所以就是,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就是覺得說,原來古方的世界,這個邏輯是對的。但是相反,我們現代人,因為受限於西醫的這些觀點,反而變得很多重要的古方被封殺了,就是這樣的一個事情。因為我們還沒教到中風,所以實際上的操作同學們也不用太獨立學習。但是至少,我覺得這樣一篇文章,給了我們一個希望,原來古方有這樣大的力道,可以把中風後遺症給處理得這麼好。那這是我們現在學中醫的人,其實很多人都已經不曉得,或者是不敢承認。
葛根芩連湯解
【7.3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熱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最後剩下的一點時間,我們教這個第三條的,葛根黃芩黃連湯哦,桂林本叫這個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哦。葛根芩連湯呢,它的病是怎麼發生的呢?他說,「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熱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這樣一條。這個湯劑啊,如果單獨來看,這一條條目內有很多字都可以刪掉。因為我們臨床用,專門是要抓這個湯劑的主證哦。其實抓起來很輕鬆哦,就是問大便。你在拉肚子啊,大便會不會臭臭黏黏的?會不會燙屁股?那,都會。那會不會肚子絞痛?不會!那麼就開了。就是我們臨床上大概就問這些問題就可以開了。可是呢,他在條文上他其實有一些其它的意義哦。就是在別的條文做對比的時候,張仲景這樣寫是蠻好的。他首先說,「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那完整的一套桂枝湯證是什麼樣子我們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那病在表,就不能說用下法,對不對?用了下法這個邪氣就會內陷。所以當你在得桂枝湯證的時候,你家裡人說他只不過大便稀,而給你灌……那個病可能過之哦,可能就變葛根芩連湯證,就是這樣子一個變化。我們在臨床上面,要遇到葛根芩連湯證的時候啊,是不是一定要感冒之後,桂枝湯證誤被下過呢?其實不是的。我們臨床上要得到一個葛根芩連湯證,非常容易的,說不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大概是這樣子,我們去一個餐廳吃飯,然後它的冷氣有一點偏強。可是,幾位客人都很重要,都在吃飯,你也不好把它關小。然後背就是風,然後一直吹,一直吹,一直吹,然後就覺得後腦後背開始越來越涼。然後等到這頓飯吃到快要完的時候,忽然覺得肚子怪怪的,然後忽然覺得不但肚子怪怪的,而且開始,呼吸急促起來,然後身上開始有汗滴冒出來,然後去到廁所拉肚子。其實葛根芩連湯最容易發生的狀況是這樣子。當他發生之後,如果是不懂經方派中醫的人,就會到西醫院掛急診,西醫就會說你是急性腸胃炎。其實葛根芩連湯的病機哦,用我們最常得它的過程來看待,你就會覺得,它的病機是十分之稀而少的。就是不是我們一般說哪裡發炎或者是什麼。它如果說,細化的時間上的角度來說這個東西,就像
那這個他說,「脈促者,熱未解」,宋本是寫:「脈促者,表未解」。那其實,促脈跟表證沒有多少直接關係,對不對?你說脈浮者表未解還好一點。當然你不能說,葛根芩連湯一點表證都沒有。因為,張仲景寫說,「桂枝湯證,醫反下之」,這是很有道理。因為,葛根芩連湯的發生跟桂枝湯證的發生,往往就在這一線之間。就是如果你在桂枝湯證的情況下,你的後腦勺要再多受一點冷氣的話,就啪的變成葛根芩連湯了,它就是個桂枝湯證掉下來的狀況。所以呢,這個脈促呢,我是覺得會有的,就是,它是有熱的,因為流到大腸的那個水都是熱的,都是燙的那個水。就是
江水滔滔校-yiyiyi二校
推薦閱讀:
※甲骨文大全——收藏慢慢用哦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 少陽篇筆記【含:四逆散&柴芍枳甘湯&膽結石&溫膽湯】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葯勢】桂枝加葛根湯中的葛根
※婚姻很美好,所以得慢慢實現
※胃病最怕的4種食物, 常吃胃病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