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及張騫出使西域

青海地緣結構示意圖

對於一個強大而又渴望勝利的帝國來說,總是不會缺乏張騫這樣的冒險家的。事實上,這次冒險的外交之旅,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夭折。因為張騫和漢帝國,對於帝國以西地區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儘管掌握足夠多地緣知識的我們,知道從青海道穿行的話,很可能可以繞過匈奴人的控制區,進入西域。但實際上,對於這點張張騫和他的使團在出使前卻並不知道。從技術上看,這和張騫所選擇的嚮導應該有一定關係。因為唯一能夠為這次西域之旅提供技術幫助的,是使團中的一位叫作「堂邑父」的匈奴人,這位嚮導最終也成為了,唯一陪同張騫完成西域之旅的隨員。然而在匈奴並沒有將直接控制區,滲透到祁連山以南地區的情況下,匈奴人對青海道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堂邑父能夠憑藉他的身份,在旅途中從匈奴人那裡探聽出西行的路徑,所能夠指向的也就只能是河西走廊了。  其實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是問那些生活在隴西的羌人,也很難有準備的答案的。畢竟青海道在出湟水河谷後,要穿行大片人煙稀少的牧區或無人區,對這樣一條通道,那些久居漢地的羌人也未必知道。然而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騫先由隴西進入湟水河谷,然後向北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地緣核心——黑河流域呢?畢竟以中央之國和羌系族群的淵源來說,漢帝國和張騫對湟水谷地的存在,應該還是有所了解的。  不過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並沒有選擇由湟水谷地,轉進河西走廊的路線。因為他如果這樣走的話,就應該很快能夠收集到,關於大月氏人的信息了。這是因為,在月氏部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時,並不是所有的月氏人都接受了這個選擇。有一部分不願意遠離故土的月氏人,選擇了向南進入青藏高原,為了與西遷的大月氏人相區別,這部分月氏人被稱之為「小月氏」。而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應該就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大斗拔谷」。  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這種由低地就近轉入高地避難的做法,都是很自然的選擇。只不過,祁連山南是羌人經營的地盤,人數不多的小月支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得到祁連山南最好的土地,重建強力政權,更多的是以聯姻等方式依附於原有羌人部落。真正能夠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還是帶走月氏主力的「大月氏部」。如果當初月氏人的戰略決定,是盡數退入祁連山南,在羌人佔據的青海地區重生。那張騫西行的終點,興許就只是河湟谷地了。不過要是那樣的話,西域之地被華夏文明所滲透的時間,很可能就要推遲一點了。  儘管以月氏難民身份,避難於祁連山南的小月氏人,並沒有機會成為這片高原之地的主人,但如果張騫選擇了由湟水河谷向西,或轉進河西走廊的路徑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機會,在湟水河谷至大通河谷、祁連山一線知曉小月氏人的信息,並由此對大月氏部有個初步的概念。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還是在匈奴嚮導的指引之下,選擇了最為人所熟知的河西道西行。其結果就是,他很快就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  儘管習慣於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並不一定會象漢帝國那樣,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但在匈奴人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張騫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使團,想要順利的穿越這條走廊地帶,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唯一不確定的是,他到底走了多遠,是被哪個匈奴部落所俘獲的。事實上,被匈奴阻擊的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張騫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之時。這種風險,其實從張騫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時,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一般規律,橫穿隴西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渭水」,無疑是連通兩大地理單元的當然紐帶。然而隴山與秦嶺的地理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結合部的東西縱深也夠寬(也可以認為,隴山——六盤山就是秦嶺向北延伸的支脈)。山高水急的地理結構,使得沿渭水來往隴西與關中的通道艱難,相比之下,在海拔並不算高的隴山之中,尋機翻越會更加的安全。這樣一條通道的走向關鍵並不在於,應該從哪裡翻越隴山,而在於隴山東西兩端渭水支流的走向。這樣的話,穿越隴山者可以儘可能的行走在河谷通道中。從盡量縮短行程的角度看,與隴山地理位置最近的兩條支流,是最有機會承擔這項任務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秦人由渭水上游,漸進式的滲透關中,並最終受命於周王室入主關中時,發源於隴山東、西兩側,與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的渭水支流——清水(今牛頭河)、汧水(今千河),就幫助秦人漸進式的完成了這個過程。至於為連接這兩條不得不繞行的支流通道,而設立在隴山之間的關卡——隴關,自然也就是在清水、汧水之間了。絲綢之路<隴西——河西>段示意圖

  假如張騫是按照這條最初的官道,從關中平原溯千河而上,然後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再沿牛頭河南下,至天水一帶回歸渭河河谷,並由此繼續向西的話,那麼他的他的使團在這一路上應當說是相當安全的。那些有可能威脅到這條線路的戎狄部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肅乾淨。除掉西遷至河湟等地,變身為「羌」人部落者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經被融合為華夏族了。  現在的問題是,張騫也許並沒有走這條最安全的路線穿越隴西。在後來成型的絲綢之路中,穿越隴山的路徑並不只有經由隴關的「隴關道」,在隴山以北,被稱之為「六盤山」的那段延伸段(隴山、六盤山可合稱為「六盤山脈」)中,還有一個對中央之國來說更加重要的通道——蕭關道,用以連通隴山左右。  「蕭關」之名,相信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有所耳聞。作為「關中四塞」中的西北門戶(另三塞為:散關、潼關、武關),蕭關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戰火也是最多的。在中央之國的核心區已經形成,戰爭壓力主要來自西、北方向時,其他三關的軍事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所謂「內戰」之上了。唯有「蕭關」,一直都以其接近農、牧分割線的地理位置,而長期在所謂針對游牧民族的「外戰」中露臉。 我們經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需要,在六盤山之中多打通幾條通道,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我們也經常說,在古典時期如果不是十分有必要,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已經更好的管制戰略要道,一個時期里,連通兩個地理單元的通道有一條就夠了。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蕭關道」,其實指的是:由蕭關防線所直接庇護的,穿越六盤山的通道。  簡單從地理結構上看,我們也能看出蕭關道存在的必要。隴關道的存在,相當於直接連通了關中、隴西兩單元;而位置更北的蕭關道,所連通的就是隴西、隴東兩大高原了。如果來自關中的漢使,希望最終到達的是隴西高原的北部,那麼他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溯涇水而上,沿一條發源自六盤山東麓的上游支流到達六盤山東麓,然後再翻越六盤山,進入到隴西高原北部。這樣一批通道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關中、隴西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更在於可以直接連通隴西、隴東兩大高原。而這點,對於中央之國的西北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就地緣位置而言,隴西、隴東兩大高原,都是關中平原在北方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從西北方向入侵中央之國的前沿板塊。機動性極強的他們,即可能沿六盤山西麓侵入隴西高原,也可以沿六盤山東麓,直攻隴東高原。  事實上,一直到游牧騎兵兵臨城下時,分駐隴山左右的邊軍都未必能夠判斷出對手的主攻方向。這是因為,當游牧騎兵迫近帝國的西北邊關——蕭關時,他們依然可以隨時變換攻擊的方向。出現這種複雜局面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方位上,最有可能作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板塊——西套平原身上。當匈奴人試圖從西套平原向南滲透時,他們會發現,有一條很不錯的河谷通道,直插隴西、隴東兩大高原的結合部。而對漢帝國威脅更大的是,當匈奴人沿著這條叫作「清水河」的河流,上溯到它的源頭處——也就是蕭關之北時,這些兇惡的敵人不僅已經切入到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腹地,甚至離關中平原也已經不遠了。如果張騫最初是由此進入隴西的話,那麼它在蕭關一帶,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接近匈奴人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在西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生出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清水河谷,那我們就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條河流的走向以及它與西套平原、黃土高原的地緣關係了。當我們在地圖上,審視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個黃土板塊的位置關係時,會發現如果從西套平原的中心,南北向拉一條線直至秦嶺的話,這條和六盤山交叉的直線,基本上就是隴西、隴東高原的幾何分割線。也就是說,當匈奴人向南滲透至西套平原,並以此為跳板進攻漢帝國的話,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受到攻擊的概率是對等的。  當然,上述假設是建立在純幾何關係的基礎上的,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知道,由於山脈、河流的阻隔,兩個板塊的地緣關係遠近,並不一定會和幾何距離成正比的。不過就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地緣關係來說,這種障礙卻並不明顯。因為在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東西向的,難以逾越的高大山脈。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最為高大的山脈就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了。更為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漢地的主要路徑——清水河谷,本身就是沿六盤山麓切入的。  從地緣關係上看,清水河與西套平原會更為緊密。這是因為,這條和六盤山主脈連接在一起,成為隴西、隴東高原地理分割線的河流,實際是一條發源於六盤山麓,向北由西套平原西南角匯入黃河的支流。從這一點上來看,來自西套平原的控制力,顯然更容易在清水河谷中體現。而這種地緣控制力,在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划上,也能夠清晰看出。作為中國面臨最小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除外),寧夏的建制範圍,除了賀蘭山——黃河一線,以西套平原為核心的區域以外,在其南部還有一個偏離了黃河這條軸線的三角形突出部。正是有了這個行政標籤為「固原市」的地級行政區的在在,甘肅省的東部的平涼、固原地區(隴東高原)幾乎被分割成了一塊飛地。而這個突出部之所以存在,地理上上原因指向,就是清水河谷。也就是說,寧夏南部的地理軸線,並不是黃河,而是「清水河」。  關於清水河谷、蕭關是如何在漢帝國與匈奴的博弈中體現地緣價值的,我們在後面漢帝國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時,會詳細解讀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張騫或者其他人,在沿涇水上溯到六盤山東麓後,並不想繼續向北進入西套平原,而是想橫穿整個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話,他們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路線。 假如張騫和他的後來者,經由隴東高原翻越六盤山,進入隴西高原的話,他們並不能象走隴關道那樣,很快找到東西向的「渭水」來指引道路的方向。在隴西高原中北部分布的河流,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系統,東、南的河流向南注入了渭水;西、北的河流則向北直接匯入了黃河。如果你在穿越六盤山——隴山之後,一定要回歸到渭水河谷,再繼續西行的話。那麼無論是從蕭關道還是隴關道出來,都很快能夠找到一條渭水支流幫助自己向南轉向。只不過以隴西高原複雜的水系走向而言,旅行者並無法完全利用一條河谷,就橫穿整個隴西高原。無論你決心走南線,藉助渭水河谷西行,還是從一開始,就決心從隴西高原中、北部穿行,最後一步都必須藉助那些北流入黃河的河流谷地,才能到達黃河岸邊,並最終轉入河湟、河西等板塊。既然沒有一條現成的天然通道可供利用,那麼道路選擇者所重點關注的,就應該是地理距離的遠近了。也就是說,在沿途地理形態相似的情況下,直線距離越近的方案,越有可能成為幹道。當然,直線距離的遠近,並非是唯一的標準。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否能夠盡量多的利用天然河谷通道,以及區域行政中心的位置,都有可能影響到主幹道的走向。可以這樣說,隴西高原的每一個重要城鎮,都有證據聲稱自己在某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上述因素,假如旅行者決定從蕭關道,也就是北線開始橫切隴西高原的話,他們在前半段的旅程中,應該會盡量遵循幾何原則,選擇最短的路線,橫穿隴西高原。這是因為,由六盤山脈主脈(西側)發源的河流,最終都是南流入渭水的。要是試圖沿著這些支流一路向前的話,對於希望從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旅行者來說,顯然是在繞路。不過在行程過半之後,旅行者會很快就會發現第一條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黃河岸邊的河流——祖厲河了。只不過這條發源於隴西高原中部的河流,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旅行者們需要在進入祖厲河谷之後,轉而向北,在隴西高原的西北河口處,也就是現在甘肅省靖遠縣渡過黃河。  沿祖厲河北上渡過黃河的旅行者,繼續保持西偏北方向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從烏鞘嶺東端,也就是海拔最低處進入河西走廊。無論從繞開地理障礙,還是規避對手防線的角度來看,這樣一條路線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線路,本身卻也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缺水。這種缺水的感覺,在跨越黃河之後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從地理結構上看,這條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完全暴露在阿拉善戈壁的風沙面前。那些來自烏鞘嶺和天上的淡水,在面對阿拉善戈壁時,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旅行者們必須在穿行大片荒漠地帶之後,才能到達石羊河流域的地緣核心——武威地區。  儘管在後面漫長的西域之旅中,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將要經常性的面對這樣大片的荒漠地帶,並且只能依靠那些點綴在荒漠中的綠洲來進行補給。但就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這段路程來說,他們完全有機會選擇一條不用為水發愁的線路。最起碼,單從「水」的角度來看,走南線沿渭水河谷,經另一條北向注入黃河的支流「洮水」水系,進入湟水河谷。再由湟水河谷,經大斗拔谷插入河西走廊中部的路線,就肯定不有缺水的擔心。只不過,這樣一條線路在距離上並不佔優。繞行湟水河谷這樣一個高原板塊,所增加的地理難度和地緣風險,更會加深通道維護者的擔憂。  事實上,如果僅僅希望從黃河到烏鞘嶺的這段路線,應該有足夠的淡水補給,甚至有天然的河谷通道可供利用的話。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並不一定要深入到湟水河谷後,再冒著風險穿越祁連山脈。他們完全有機會在渡過黃河後,選擇沿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脈東邊緣)向烏鞘嶺方向進發,最終在烏鞘嶺的西端翻越山嶺。在越過烏鞘嶺分水嶺之後,旅行者們馬上就可以找到發源於烏鞘嶺西北部的石羊河上遊河流,帶他們無縫接入河西走廊綠洲帶。  簡單點說,這樣一線算作隴西道中線的線路,實際上是在渡過黃河之後,就開始沿青藏高原邊緣行走了。在就是說,在正式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旅行者們就開始受益於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了。對於他們來說,利好消息並不止於有機會免受缺水之苦,因為這樣一條沿青藏高原邊緣,連通黃河與烏鞘嶺的通道,本身就是一條天然的河谷通道——「庄浪河谷」。溫駿軒青海地緣結構示意圖

對於一個強大而又渴望勝利的帝國來說,總是不會缺乏張騫這樣的冒險家的。事實上,這次冒險的外交之旅,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夭折。因為張騫和漢帝國,對於帝國以西地區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儘管掌握足夠多地緣知識的我們,知道從青海道穿行的話,很可能可以繞過匈奴人的控制區,進入西域。但實際上,對於這點張張騫和他的使團在出使前卻並不知道。從技術上看,這和張騫所選擇的嚮導應該有一定關係。因為唯一能夠為這次西域之旅提供技術幫助的,是使團中的一位叫作「堂邑父」的匈奴人,這位嚮導最終也成為了,唯一陪同張騫完成西域之旅的隨員。然而在匈奴並沒有將直接控制區,滲透到祁連山以南地區的情況下,匈奴人對青海道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堂邑父能夠憑藉他的身份,在旅途中從匈奴人那裡探聽出西行的路徑,所能夠指向的也就只能是河西走廊了。  其實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是問那些生活在隴西的羌人,也很難有準備的答案的。畢竟青海道在出湟水河谷後,要穿行大片人煙稀少的牧區或無人區,對這樣一條通道,那些久居漢地的羌人也未必知道。然而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騫先由隴西進入湟水河谷,然後向北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地緣核心——黑河流域呢?畢竟以中央之國和羌系族群的淵源來說,漢帝國和張騫對湟水谷地的存在,應該還是有所了解的。  不過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並沒有選擇由湟水谷地,轉進河西走廊的路線。因為他如果這樣走的話,就應該很快能夠收集到,關於大月氏人的信息了。這是因為,在月氏部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時,並不是所有的月氏人都接受了這個選擇。有一部分不願意遠離故土的月氏人,選擇了向南進入青藏高原,為了與西遷的大月氏人相區別,這部分月氏人被稱之為「小月氏」。而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應該就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大斗拔谷」。  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這種由低地就近轉入高地避難的做法,都是很自然的選擇。只不過,祁連山南是羌人經營的地盤,人數不多的小月支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得到祁連山南最好的土地,重建強力政權,更多的是以聯姻等方式依附於原有羌人部落。真正能夠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還是帶走月氏主力的「大月氏部」。如果當初月氏人的戰略決定,是盡數退入祁連山南,在羌人佔據的青海地區重生。那張騫西行的終點,興許就只是河湟谷地了。不過要是那樣的話,西域之地被華夏文明所滲透的時間,很可能就要推遲一點了。  儘管以月氏難民身份,避難於祁連山南的小月氏人,並沒有機會成為這片高原之地的主人,但如果張騫選擇了由湟水河谷向西,或轉進河西走廊的路徑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機會,在湟水河谷至大通河谷、祁連山一線知曉小月氏人的信息,並由此對大月氏部有個初步的概念。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還是在匈奴嚮導的指引之下,選擇了最為人所熟知的河西道西行。其結果就是,他很快就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  儘管習慣於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並不一定會象漢帝國那樣,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但在匈奴人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張騫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使團,想要順利的穿越這條走廊地帶,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唯一不確定的是,他到底走了多遠,是被哪個匈奴部落所俘獲的。事實上,被匈奴阻擊的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張騫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之時。這種風險,其實從張騫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時,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一般規律,橫穿隴西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渭水」,無疑是連通兩大地理單元的當然紐帶。然而隴山與秦嶺的地理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結合部的東西縱深也夠寬(也可以認為,隴山——六盤山就是秦嶺向北延伸的支脈)。山高水急的地理結構,使得沿渭水來往隴西與關中的通道艱難,相比之下,在海拔並不算高的隴山之中,尋機翻越會更加的安全。這樣一條通道的走向關鍵並不在於,應該從哪裡翻越隴山,而在於隴山東西兩端渭水支流的走向。這樣的話,穿越隴山者可以儘可能的行走在河谷通道中。從盡量縮短行程的角度看,與隴山地理位置最近的兩條支流,是最有機會承擔這項任務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秦人由渭水上游,漸進式的滲透關中,並最終受命於周王室入主關中時,發源於隴山東、西兩側,與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的渭水支流——清水(今牛頭河)、汧水(今千河),就幫助秦人漸進式的完成了這個過程。至於為連接這兩條不得不繞行的支流通道,而設立在隴山之間的關卡——隴關,自然也就是在清水、汧水之間了。絲綢之路<隴西——河西>段示意圖

  假如張騫是按照這條最初的官道,從關中平原溯千河而上,然後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再沿牛頭河南下,至天水一帶回歸渭河河谷,並由此繼續向西的話,那麼他的他的使團在這一路上應當說是相當安全的。那些有可能威脅到這條線路的戎狄部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肅乾淨。除掉西遷至河湟等地,變身為「羌」人部落者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經被融合為華夏族了。  現在的問題是,張騫也許並沒有走這條最安全的路線穿越隴西。在後來成型的絲綢之路中,穿越隴山的路徑並不只有經由隴關的「隴關道」,在隴山以北,被稱之為「六盤山」的那段延伸段(隴山、六盤山可合稱為「六盤山脈」)中,還有一個對中央之國來說更加重要的通道——蕭關道,用以連通隴山左右。  「蕭關」之名,相信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有所耳聞。作為「關中四塞」中的西北門戶(另三塞為:散關、潼關、武關),蕭關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戰火也是最多的。在中央之國的核心區已經形成,戰爭壓力主要來自西、北方向時,其他三關的軍事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所謂「內戰」之上了。唯有「蕭關」,一直都以其接近農、牧分割線的地理位置,而長期在所謂針對游牧民族的「外戰」中露臉。 我們經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需要,在六盤山之中多打通幾條通道,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我們也經常說,在古典時期如果不是十分有必要,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已經更好的管制戰略要道,一個時期里,連通兩個地理單元的通道有一條就夠了。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蕭關道」,其實指的是:由蕭關防線所直接庇護的,穿越六盤山的通道。  簡單從地理結構上看,我們也能看出蕭關道存在的必要。隴關道的存在,相當於直接連通了關中、隴西兩單元;而位置更北的蕭關道,所連通的就是隴西、隴東兩大高原了。如果來自關中的漢使,希望最終到達的是隴西高原的北部,那麼他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溯涇水而上,沿一條發源自六盤山東麓的上游支流到達六盤山東麓,然後再翻越六盤山,進入到隴西高原北部。這樣一批通道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關中、隴西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更在於可以直接連通隴西、隴東兩大高原。而這點,對於中央之國的西北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就地緣位置而言,隴西、隴東兩大高原,都是關中平原在北方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從西北方向入侵中央之國的前沿板塊。機動性極強的他們,即可能沿六盤山西麓侵入隴西高原,也可以沿六盤山東麓,直攻隴東高原。  事實上,一直到游牧騎兵兵臨城下時,分駐隴山左右的邊軍都未必能夠判斷出對手的主攻方向。這是因為,當游牧騎兵迫近帝國的西北邊關——蕭關時,他們依然可以隨時變換攻擊的方向。出現這種複雜局面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方位上,最有可能作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板塊——西套平原身上。當匈奴人試圖從西套平原向南滲透時,他們會發現,有一條很不錯的河谷通道,直插隴西、隴東兩大高原的結合部。而對漢帝國威脅更大的是,當匈奴人沿著這條叫作「清水河」的河流,上溯到它的源頭處——也就是蕭關之北時,這些兇惡的敵人不僅已經切入到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腹地,甚至離關中平原也已經不遠了。如果張騫最初是由此進入隴西的話,那麼它在蕭關一帶,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接近匈奴人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在西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生出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清水河谷,那我們就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條河流的走向以及它與西套平原、黃土高原的地緣關係了。當我們在地圖上,審視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個黃土板塊的位置關係時,會發現如果從西套平原的中心,南北向拉一條線直至秦嶺的話,這條和六盤山交叉的直線,基本上就是隴西、隴東高原的幾何分割線。也就是說,當匈奴人向南滲透至西套平原,並以此為跳板進攻漢帝國的話,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受到攻擊的概率是對等的。  當然,上述假設是建立在純幾何關係的基礎上的,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知道,由於山脈、河流的阻隔,兩個板塊的地緣關係遠近,並不一定會和幾何距離成正比的。不過就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地緣關係來說,這種障礙卻並不明顯。因為在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東西向的,難以逾越的高大山脈。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最為高大的山脈就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了。更為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漢地的主要路徑——清水河谷,本身就是沿六盤山麓切入的。  從地緣關係上看,清水河與西套平原會更為緊密。這是因為,這條和六盤山主脈連接在一起,成為隴西、隴東高原地理分割線的河流,實際是一條發源於六盤山麓,向北由西套平原西南角匯入黃河的支流。從這一點上來看,來自西套平原的控制力,顯然更容易在清水河谷中體現。而這種地緣控制力,在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划上,也能夠清晰看出。作為中國面臨最小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除外),寧夏的建制範圍,除了賀蘭山——黃河一線,以西套平原為核心的區域以外,在其南部還有一個偏離了黃河這條軸線的三角形突出部。正是有了這個行政標籤為「固原市」的地級行政區的在在,甘肅省的東部的平涼、固原地區(隴東高原)幾乎被分割成了一塊飛地。而這個突出部之所以存在,地理上上原因指向,就是清水河谷。也就是說,寧夏南部的地理軸線,並不是黃河,而是「清水河」。  關於清水河谷、蕭關是如何在漢帝國與匈奴的博弈中體現地緣價值的,我們在後面漢帝國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時,會詳細解讀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張騫或者其他人,在沿涇水上溯到六盤山東麓後,並不想繼續向北進入西套平原,而是想橫穿整個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話,他們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路線。 假如張騫和他的後來者,經由隴東高原翻越六盤山,進入隴西高原的話,他們並不能象走隴關道那樣,很快找到東西向的「渭水」來指引道路的方向。在隴西高原中北部分布的河流,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系統,東、南的河流向南注入了渭水;西、北的河流則向北直接匯入了黃河。如果你在穿越六盤山——隴山之後,一定要回歸到渭水河谷,再繼續西行的話。那麼無論是從蕭關道還是隴關道出來,都很快能夠找到一條渭水支流幫助自己向南轉向。只不過以隴西高原複雜的水系走向而言,旅行者並無法完全利用一條河谷,就橫穿整個隴西高原。無論你決心走南線,藉助渭水河谷西行,還是從一開始,就決心從隴西高原中、北部穿行,最後一步都必須藉助那些北流入黃河的河流谷地,才能到達黃河岸邊,並最終轉入河湟、河西等板塊。既然沒有一條現成的天然通道可供利用,那麼道路選擇者所重點關注的,就應該是地理距離的遠近了。也就是說,在沿途地理形態相似的情況下,直線距離越近的方案,越有可能成為幹道。當然,直線距離的遠近,並非是唯一的標準。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否能夠盡量多的利用天然河谷通道,以及區域行政中心的位置,都有可能影響到主幹道的走向。可以這樣說,隴西高原的每一個重要城鎮,都有證據聲稱自己在某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上述因素,假如旅行者決定從蕭關道,也就是北線開始橫切隴西高原的話,他們在前半段的旅程中,應該會盡量遵循幾何原則,選擇最短的路線,橫穿隴西高原。這是因為,由六盤山脈主脈(西側)發源的河流,最終都是南流入渭水的。要是試圖沿著這些支流一路向前的話,對於希望從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旅行者來說,顯然是在繞路。不過在行程過半之後,旅行者會很快就會發現第一條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黃河岸邊的河流——祖厲河了。只不過這條發源於隴西高原中部的河流,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旅行者們需要在進入祖厲河谷之後,轉而向北,在隴西高原的西北河口處,也就是現在甘肅省靖遠縣渡過黃河。  沿祖厲河北上渡過黃河的旅行者,繼續保持西偏北方向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從烏鞘嶺東端,也就是海拔最低處進入河西走廊。無論從繞開地理障礙,還是規避對手防線的角度來看,這樣一條路線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線路,本身卻也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缺水。這種缺水的感覺,在跨越黃河之後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從地理結構上看,這條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完全暴露在阿拉善戈壁的風沙面前。那些來自烏鞘嶺和天上的淡水,在面對阿拉善戈壁時,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旅行者們必須在穿行大片荒漠地帶之後,才能到達石羊河流域的地緣核心——武威地區。  儘管在後面漫長的西域之旅中,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將要經常性的面對這樣大片的荒漠地帶,並且只能依靠那些點綴在荒漠中的綠洲來進行補給。但就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這段路程來說,他們完全有機會選擇一條不用為水發愁的線路。最起碼,單從「水」的角度來看,走南線沿渭水河谷,經另一條北向注入黃河的支流「洮水」水系,進入湟水河谷。再由湟水河谷,經大斗拔谷插入河西走廊中部的路線,就肯定不有缺水的擔心。只不過,這樣一條線路在距離上並不佔優。繞行湟水河谷這樣一個高原板塊,所增加的地理難度和地緣風險,更會加深通道維護者的擔憂。  事實上,如果僅僅希望從黃河到烏鞘嶺的這段路線,應該有足夠的淡水補給,甚至有天然的河谷通道可供利用的話。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並不一定要深入到湟水河谷後,再冒著風險穿越祁連山脈。他們完全有機會在渡過黃河後,選擇沿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脈東邊緣)向烏鞘嶺方向進發,最終在烏鞘嶺的西端翻越山嶺。在越過烏鞘嶺分水嶺之後,旅行者們馬上就可以找到發源於烏鞘嶺西北部的石羊河上遊河流,帶他們無縫接入河西走廊綠洲帶。  簡單點說,這樣一線算作隴西道中線的線路,實際上是在渡過黃河之後,就開始沿青藏高原邊緣行走了。在就是說,在正式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旅行者們就開始受益於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了。對於他們來說,利好消息並不止於有機會免受缺水之苦,因為這樣一條沿青藏高原邊緣,連通黃河與烏鞘嶺的通道,本身就是一條天然的河谷通道——「庄浪河谷」。溫駿軒青海地緣結構示意圖

對於一個強大而又渴望勝利的帝國來說,總是不會缺乏張騫這樣的冒險家的。事實上,這次冒險的外交之旅,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夭折。因為張騫和漢帝國,對於帝國以西地區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儘管掌握足夠多地緣知識的我們,知道從青海道穿行的話,很可能可以繞過匈奴人的控制區,進入西域。但實際上,對於這點張張騫和他的使團在出使前卻並不知道。從技術上看,這和張騫所選擇的嚮導應該有一定關係。因為唯一能夠為這次西域之旅提供技術幫助的,是使團中的一位叫作「堂邑父」的匈奴人,這位嚮導最終也成為了,唯一陪同張騫完成西域之旅的隨員。然而在匈奴並沒有將直接控制區,滲透到祁連山以南地區的情況下,匈奴人對青海道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堂邑父能夠憑藉他的身份,在旅途中從匈奴人那裡探聽出西行的路徑,所能夠指向的也就只能是河西走廊了。  其實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是問那些生活在隴西的羌人,也很難有準備的答案的。畢竟青海道在出湟水河谷後,要穿行大片人煙稀少的牧區或無人區,對這樣一條通道,那些久居漢地的羌人也未必知道。然而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騫先由隴西進入湟水河谷,然後向北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地緣核心——黑河流域呢?畢竟以中央之國和羌系族群的淵源來說,漢帝國和張騫對湟水谷地的存在,應該還是有所了解的。  不過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並沒有選擇由湟水谷地,轉進河西走廊的路線。因為他如果這樣走的話,就應該很快能夠收集到,關於大月氏人的信息了。這是因為,在月氏部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時,並不是所有的月氏人都接受了這個選擇。有一部分不願意遠離故土的月氏人,選擇了向南進入青藏高原,為了與西遷的大月氏人相區別,這部分月氏人被稱之為「小月氏」。而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應該就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大斗拔谷」。  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這種由低地就近轉入高地避難的做法,都是很自然的選擇。只不過,祁連山南是羌人經營的地盤,人數不多的小月支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得到祁連山南最好的土地,重建強力政權,更多的是以聯姻等方式依附於原有羌人部落。真正能夠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還是帶走月氏主力的「大月氏部」。如果當初月氏人的戰略決定,是盡數退入祁連山南,在羌人佔據的青海地區重生。那張騫西行的終點,興許就只是河湟谷地了。不過要是那樣的話,西域之地被華夏文明所滲透的時間,很可能就要推遲一點了。  儘管以月氏難民身份,避難於祁連山南的小月氏人,並沒有機會成為這片高原之地的主人,但如果張騫選擇了由湟水河谷向西,或轉進河西走廊的路徑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機會,在湟水河谷至大通河谷、祁連山一線知曉小月氏人的信息,並由此對大月氏部有個初步的概念。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還是在匈奴嚮導的指引之下,選擇了最為人所熟知的河西道西行。其結果就是,他很快就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  儘管習慣於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並不一定會象漢帝國那樣,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但在匈奴人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張騫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使團,想要順利的穿越這條走廊地帶,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唯一不確定的是,他到底走了多遠,是被哪個匈奴部落所俘獲的。事實上,被匈奴阻擊的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張騫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之時。這種風險,其實從張騫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時,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一般規律,橫穿隴西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渭水」,無疑是連通兩大地理單元的當然紐帶。然而隴山與秦嶺的地理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結合部的東西縱深也夠寬(也可以認為,隴山——六盤山就是秦嶺向北延伸的支脈)。山高水急的地理結構,使得沿渭水來往隴西與關中的通道艱難,相比之下,在海拔並不算高的隴山之中,尋機翻越會更加的安全。這樣一條通道的走向關鍵並不在於,應該從哪裡翻越隴山,而在於隴山東西兩端渭水支流的走向。這樣的話,穿越隴山者可以儘可能的行走在河谷通道中。從盡量縮短行程的角度看,與隴山地理位置最近的兩條支流,是最有機會承擔這項任務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秦人由渭水上游,漸進式的滲透關中,並最終受命於周王室入主關中時,發源於隴山東、西兩側,與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的渭水支流——清水(今牛頭河)、汧水(今千河),就幫助秦人漸進式的完成了這個過程。至於為連接這兩條不得不繞行的支流通道,而設立在隴山之間的關卡——隴關,自然也就是在清水、汧水之間了。絲綢之路<隴西——河西>段示意圖

  假如張騫是按照這條最初的官道,從關中平原溯千河而上,然後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再沿牛頭河南下,至天水一帶回歸渭河河谷,並由此繼續向西的話,那麼他的他的使團在這一路上應當說是相當安全的。那些有可能威脅到這條線路的戎狄部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肅乾淨。除掉西遷至河湟等地,變身為「羌」人部落者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經被融合為華夏族了。  現在的問題是,張騫也許並沒有走這條最安全的路線穿越隴西。在後來成型的絲綢之路中,穿越隴山的路徑並不只有經由隴關的「隴關道」,在隴山以北,被稱之為「六盤山」的那段延伸段(隴山、六盤山可合稱為「六盤山脈」)中,還有一個對中央之國來說更加重要的通道——蕭關道,用以連通隴山左右。  「蕭關」之名,相信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有所耳聞。作為「關中四塞」中的西北門戶(另三塞為:散關、潼關、武關),蕭關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戰火也是最多的。在中央之國的核心區已經形成,戰爭壓力主要來自西、北方向時,其他三關的軍事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所謂「內戰」之上了。唯有「蕭關」,一直都以其接近農、牧分割線的地理位置,而長期在所謂針對游牧民族的「外戰」中露臉。 我們經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需要,在六盤山之中多打通幾條通道,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我們也經常說,在古典時期如果不是十分有必要,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已經更好的管制戰略要道,一個時期里,連通兩個地理單元的通道有一條就夠了。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蕭關道」,其實指的是:由蕭關防線所直接庇護的,穿越六盤山的通道。  簡單從地理結構上看,我們也能看出蕭關道存在的必要。隴關道的存在,相當於直接連通了關中、隴西兩單元;而位置更北的蕭關道,所連通的就是隴西、隴東兩大高原了。如果來自關中的漢使,希望最終到達的是隴西高原的北部,那麼他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溯涇水而上,沿一條發源自六盤山東麓的上游支流到達六盤山東麓,然後再翻越六盤山,進入到隴西高原北部。這樣一批通道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關中、隴西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更在於可以直接連通隴西、隴東兩大高原。而這點,對於中央之國的西北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就地緣位置而言,隴西、隴東兩大高原,都是關中平原在北方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從西北方向入侵中央之國的前沿板塊。機動性極強的他們,即可能沿六盤山西麓侵入隴西高原,也可以沿六盤山東麓,直攻隴東高原。  事實上,一直到游牧騎兵兵臨城下時,分駐隴山左右的邊軍都未必能夠判斷出對手的主攻方向。這是因為,當游牧騎兵迫近帝國的西北邊關——蕭關時,他們依然可以隨時變換攻擊的方向。出現這種複雜局面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方位上,最有可能作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板塊——西套平原身上。當匈奴人試圖從西套平原向南滲透時,他們會發現,有一條很不錯的河谷通道,直插隴西、隴東兩大高原的結合部。而對漢帝國威脅更大的是,當匈奴人沿著這條叫作「清水河」的河流,上溯到它的源頭處——也就是蕭關之北時,這些兇惡的敵人不僅已經切入到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腹地,甚至離關中平原也已經不遠了。如果張騫最初是由此進入隴西的話,那麼它在蕭關一帶,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接近匈奴人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在西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生出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清水河谷,那我們就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條河流的走向以及它與西套平原、黃土高原的地緣關係了。當我們在地圖上,審視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個黃土板塊的位置關係時,會發現如果從西套平原的中心,南北向拉一條線直至秦嶺的話,這條和六盤山交叉的直線,基本上就是隴西、隴東高原的幾何分割線。也就是說,當匈奴人向南滲透至西套平原,並以此為跳板進攻漢帝國的話,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受到攻擊的概率是對等的。  當然,上述假設是建立在純幾何關係的基礎上的,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知道,由於山脈、河流的阻隔,兩個板塊的地緣關係遠近,並不一定會和幾何距離成正比的。不過就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地緣關係來說,這種障礙卻並不明顯。因為在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東西向的,難以逾越的高大山脈。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最為高大的山脈就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了。更為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漢地的主要路徑——清水河谷,本身就是沿六盤山麓切入的。  從地緣關係上看,清水河與西套平原會更為緊密。這是因為,這條和六盤山主脈連接在一起,成為隴西、隴東高原地理分割線的河流,實際是一條發源於六盤山麓,向北由西套平原西南角匯入黃河的支流。從這一點上來看,來自西套平原的控制力,顯然更容易在清水河谷中體現。而這種地緣控制力,在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划上,也能夠清晰看出。作為中國面臨最小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除外),寧夏的建制範圍,除了賀蘭山——黃河一線,以西套平原為核心的區域以外,在其南部還有一個偏離了黃河這條軸線的三角形突出部。正是有了這個行政標籤為「固原市」的地級行政區的在在,甘肅省的東部的平涼、固原地區(隴東高原)幾乎被分割成了一塊飛地。而這個突出部之所以存在,地理上上原因指向,就是清水河谷。也就是說,寧夏南部的地理軸線,並不是黃河,而是「清水河」。  關於清水河谷、蕭關是如何在漢帝國與匈奴的博弈中體現地緣價值的,我們在後面漢帝國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時,會詳細解讀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張騫或者其他人,在沿涇水上溯到六盤山東麓後,並不想繼續向北進入西套平原,而是想橫穿整個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話,他們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路線。 假如張騫和他的後來者,經由隴東高原翻越六盤山,進入隴西高原的話,他們並不能象走隴關道那樣,很快找到東西向的「渭水」來指引道路的方向。在隴西高原中北部分布的河流,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系統,東、南的河流向南注入了渭水;西、北的河流則向北直接匯入了黃河。如果你在穿越六盤山——隴山之後,一定要回歸到渭水河谷,再繼續西行的話。那麼無論是從蕭關道還是隴關道出來,都很快能夠找到一條渭水支流幫助自己向南轉向。只不過以隴西高原複雜的水系走向而言,旅行者並無法完全利用一條河谷,就橫穿整個隴西高原。無論你決心走南線,藉助渭水河谷西行,還是從一開始,就決心從隴西高原中、北部穿行,最後一步都必須藉助那些北流入黃河的河流谷地,才能到達黃河岸邊,並最終轉入河湟、河西等板塊。既然沒有一條現成的天然通道可供利用,那麼道路選擇者所重點關注的,就應該是地理距離的遠近了。也就是說,在沿途地理形態相似的情況下,直線距離越近的方案,越有可能成為幹道。當然,直線距離的遠近,並非是唯一的標準。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否能夠盡量多的利用天然河谷通道,以及區域行政中心的位置,都有可能影響到主幹道的走向。可以這樣說,隴西高原的每一個重要城鎮,都有證據聲稱自己在某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上述因素,假如旅行者決定從蕭關道,也就是北線開始橫切隴西高原的話,他們在前半段的旅程中,應該會盡量遵循幾何原則,選擇最短的路線,橫穿隴西高原。這是因為,由六盤山脈主脈(西側)發源的河流,最終都是南流入渭水的。要是試圖沿著這些支流一路向前的話,對於希望從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旅行者來說,顯然是在繞路。不過在行程過半之後,旅行者會很快就會發現第一條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黃河岸邊的河流——祖厲河了。只不過這條發源於隴西高原中部的河流,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旅行者們需要在進入祖厲河谷之後,轉而向北,在隴西高原的西北河口處,也就是現在甘肅省靖遠縣渡過黃河。  沿祖厲河北上渡過黃河的旅行者,繼續保持西偏北方向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從烏鞘嶺東端,也就是海拔最低處進入河西走廊。無論從繞開地理障礙,還是規避對手防線的角度來看,這樣一條路線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線路,本身卻也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缺水。這種缺水的感覺,在跨越黃河之後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從地理結構上看,這條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完全暴露在阿拉善戈壁的風沙面前。那些來自烏鞘嶺和天上的淡水,在面對阿拉善戈壁時,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旅行者們必須在穿行大片荒漠地帶之後,才能到達石羊河流域的地緣核心——武威地區。  儘管在後面漫長的西域之旅中,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將要經常性的面對這樣大片的荒漠地帶,並且只能依靠那些點綴在荒漠中的綠洲來進行補給。但就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這段路程來說,他們完全有機會選擇一條不用為水發愁的線路。最起碼,單從「水」的角度來看,走南線沿渭水河谷,經另一條北向注入黃河的支流「洮水」水系,進入湟水河谷。再由湟水河谷,經大斗拔谷插入河西走廊中部的路線,就肯定不有缺水的擔心。只不過,這樣一條線路在距離上並不佔優。繞行湟水河谷這樣一個高原板塊,所增加的地理難度和地緣風險,更會加深通道維護者的擔憂。  事實上,如果僅僅希望從黃河到烏鞘嶺的這段路線,應該有足夠的淡水補給,甚至有天然的河谷通道可供利用的話。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並不一定要深入到湟水河谷後,再冒著風險穿越祁連山脈。他們完全有機會在渡過黃河後,選擇沿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脈東邊緣)向烏鞘嶺方向進發,最終在烏鞘嶺的西端翻越山嶺。在越過烏鞘嶺分水嶺之後,旅行者們馬上就可以找到發源於烏鞘嶺西北部的石羊河上遊河流,帶他們無縫接入河西走廊綠洲帶。  簡單點說,這樣一線算作隴西道中線的線路,實際上是在渡過黃河之後,就開始沿青藏高原邊緣行走了。在就是說,在正式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旅行者們就開始受益於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了。對於他們來說,利好消息並不止於有機會免受缺水之苦,因為這樣一條沿青藏高原邊緣,連通黃河與烏鞘嶺的通道,本身就是一條天然的河谷通道——「庄浪河谷」。溫駿軒青海地緣結構示意圖

對於一個強大而又渴望勝利的帝國來說,總是不會缺乏張騫這樣的冒險家的。事實上,這次冒險的外交之旅,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夭折。因為張騫和漢帝國,對於帝國以西地區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儘管掌握足夠多地緣知識的我們,知道從青海道穿行的話,很可能可以繞過匈奴人的控制區,進入西域。但實際上,對於這點張張騫和他的使團在出使前卻並不知道。從技術上看,這和張騫所選擇的嚮導應該有一定關係。因為唯一能夠為這次西域之旅提供技術幫助的,是使團中的一位叫作「堂邑父」的匈奴人,這位嚮導最終也成為了,唯一陪同張騫完成西域之旅的隨員。然而在匈奴並沒有將直接控制區,滲透到祁連山以南地區的情況下,匈奴人對青海道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堂邑父能夠憑藉他的身份,在旅途中從匈奴人那裡探聽出西行的路徑,所能夠指向的也就只能是河西走廊了。  其實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是問那些生活在隴西的羌人,也很難有準備的答案的。畢竟青海道在出湟水河谷後,要穿行大片人煙稀少的牧區或無人區,對這樣一條通道,那些久居漢地的羌人也未必知道。然而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騫先由隴西進入湟水河谷,然後向北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地緣核心——黑河流域呢?畢竟以中央之國和羌系族群的淵源來說,漢帝國和張騫對湟水谷地的存在,應該還是有所了解的。  不過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並沒有選擇由湟水谷地,轉進河西走廊的路線。因為他如果這樣走的話,就應該很快能夠收集到,關於大月氏人的信息了。這是因為,在月氏部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時,並不是所有的月氏人都接受了這個選擇。有一部分不願意遠離故土的月氏人,選擇了向南進入青藏高原,為了與西遷的大月氏人相區別,這部分月氏人被稱之為「小月氏」。而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應該就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大斗拔谷」。  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這種由低地就近轉入高地避難的做法,都是很自然的選擇。只不過,祁連山南是羌人經營的地盤,人數不多的小月支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得到祁連山南最好的土地,重建強力政權,更多的是以聯姻等方式依附於原有羌人部落。真正能夠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還是帶走月氏主力的「大月氏部」。如果當初月氏人的戰略決定,是盡數退入祁連山南,在羌人佔據的青海地區重生。那張騫西行的終點,興許就只是河湟谷地了。不過要是那樣的話,西域之地被華夏文明所滲透的時間,很可能就要推遲一點了。  儘管以月氏難民身份,避難於祁連山南的小月氏人,並沒有機會成為這片高原之地的主人,但如果張騫選擇了由湟水河谷向西,或轉進河西走廊的路徑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機會,在湟水河谷至大通河谷、祁連山一線知曉小月氏人的信息,並由此對大月氏部有個初步的概念。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還是在匈奴嚮導的指引之下,選擇了最為人所熟知的河西道西行。其結果就是,他很快就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  儘管習慣於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並不一定會象漢帝國那樣,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但在匈奴人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張騫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使團,想要順利的穿越這條走廊地帶,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唯一不確定的是,他到底走了多遠,是被哪個匈奴部落所俘獲的。事實上,被匈奴阻擊的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張騫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之時。這種風險,其實從張騫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時,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一般規律,橫穿隴西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渭水」,無疑是連通兩大地理單元的當然紐帶。然而隴山與秦嶺的地理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結合部的東西縱深也夠寬(也可以認為,隴山——六盤山就是秦嶺向北延伸的支脈)。山高水急的地理結構,使得沿渭水來往隴西與關中的通道艱難,相比之下,在海拔並不算高的隴山之中,尋機翻越會更加的安全。這樣一條通道的走向關鍵並不在於,應該從哪裡翻越隴山,而在於隴山東西兩端渭水支流的走向。這樣的話,穿越隴山者可以儘可能的行走在河谷通道中。從盡量縮短行程的角度看,與隴山地理位置最近的兩條支流,是最有機會承擔這項任務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秦人由渭水上游,漸進式的滲透關中,並最終受命於周王室入主關中時,發源於隴山東、西兩側,與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的渭水支流——清水(今牛頭河)、汧水(今千河),就幫助秦人漸進式的完成了這個過程。至於為連接這兩條不得不繞行的支流通道,而設立在隴山之間的關卡——隴關,自然也就是在清水、汧水之間了。絲綢之路<隴西——河西>段示意圖

  假如張騫是按照這條最初的官道,從關中平原溯千河而上,然後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再沿牛頭河南下,至天水一帶回歸渭河河谷,並由此繼續向西的話,那麼他的他的使團在這一路上應當說是相當安全的。那些有可能威脅到這條線路的戎狄部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肅乾淨。除掉西遷至河湟等地,變身為「羌」人部落者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經被融合為華夏族了。  現在的問題是,張騫也許並沒有走這條最安全的路線穿越隴西。在後來成型的絲綢之路中,穿越隴山的路徑並不只有經由隴關的「隴關道」,在隴山以北,被稱之為「六盤山」的那段延伸段(隴山、六盤山可合稱為「六盤山脈」)中,還有一個對中央之國來說更加重要的通道——蕭關道,用以連通隴山左右。  「蕭關」之名,相信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有所耳聞。作為「關中四塞」中的西北門戶(另三塞為:散關、潼關、武關),蕭關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戰火也是最多的。在中央之國的核心區已經形成,戰爭壓力主要來自西、北方向時,其他三關的軍事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所謂「內戰」之上了。唯有「蕭關」,一直都以其接近農、牧分割線的地理位置,而長期在所謂針對游牧民族的「外戰」中露臉。 我們經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需要,在六盤山之中多打通幾條通道,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我們也經常說,在古典時期如果不是十分有必要,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已經更好的管制戰略要道,一個時期里,連通兩個地理單元的通道有一條就夠了。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蕭關道」,其實指的是:由蕭關防線所直接庇護的,穿越六盤山的通道。  簡單從地理結構上看,我們也能看出蕭關道存在的必要。隴關道的存在,相當於直接連通了關中、隴西兩單元;而位置更北的蕭關道,所連通的就是隴西、隴東兩大高原了。如果來自關中的漢使,希望最終到達的是隴西高原的北部,那麼他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溯涇水而上,沿一條發源自六盤山東麓的上游支流到達六盤山東麓,然後再翻越六盤山,進入到隴西高原北部。這樣一批通道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關中、隴西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更在於可以直接連通隴西、隴東兩大高原。而這點,對於中央之國的西北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就地緣位置而言,隴西、隴東兩大高原,都是關中平原在北方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從西北方向入侵中央之國的前沿板塊。機動性極強的他們,即可能沿六盤山西麓侵入隴西高原,也可以沿六盤山東麓,直攻隴東高原。  事實上,一直到游牧騎兵兵臨城下時,分駐隴山左右的邊軍都未必能夠判斷出對手的主攻方向。這是因為,當游牧騎兵迫近帝國的西北邊關——蕭關時,他們依然可以隨時變換攻擊的方向。出現這種複雜局面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方位上,最有可能作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板塊——西套平原身上。當匈奴人試圖從西套平原向南滲透時,他們會發現,有一條很不錯的河谷通道,直插隴西、隴東兩大高原的結合部。而對漢帝國威脅更大的是,當匈奴人沿著這條叫作「清水河」的河流,上溯到它的源頭處——也就是蕭關之北時,這些兇惡的敵人不僅已經切入到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腹地,甚至離關中平原也已經不遠了。如果張騫最初是由此進入隴西的話,那麼它在蕭關一帶,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接近匈奴人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在西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生出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清水河谷,那我們就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條河流的走向以及它與西套平原、黃土高原的地緣關係了。當我們在地圖上,審視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個黃土板塊的位置關係時,會發現如果從西套平原的中心,南北向拉一條線直至秦嶺的話,這條和六盤山交叉的直線,基本上就是隴西、隴東高原的幾何分割線。也就是說,當匈奴人向南滲透至西套平原,並以此為跳板進攻漢帝國的話,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受到攻擊的概率是對等的。  當然,上述假設是建立在純幾何關係的基礎上的,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知道,由於山脈、河流的阻隔,兩個板塊的地緣關係遠近,並不一定會和幾何距離成正比的。不過就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地緣關係來說,這種障礙卻並不明顯。因為在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東西向的,難以逾越的高大山脈。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最為高大的山脈就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了。更為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漢地的主要路徑——清水河谷,本身就是沿六盤山麓切入的。  從地緣關係上看,清水河與西套平原會更為緊密。這是因為,這條和六盤山主脈連接在一起,成為隴西、隴東高原地理分割線的河流,實際是一條發源於六盤山麓,向北由西套平原西南角匯入黃河的支流。從這一點上來看,來自西套平原的控制力,顯然更容易在清水河谷中體現。而這種地緣控制力,在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划上,也能夠清晰看出。作為中國面臨最小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除外),寧夏的建制範圍,除了賀蘭山——黃河一線,以西套平原為核心的區域以外,在其南部還有一個偏離了黃河這條軸線的三角形突出部。正是有了這個行政標籤為「固原市」的地級行政區的在在,甘肅省的東部的平涼、固原地區(隴東高原)幾乎被分割成了一塊飛地。而這個突出部之所以存在,地理上上原因指向,就是清水河谷。也就是說,寧夏南部的地理軸線,並不是黃河,而是「清水河」。  關於清水河谷、蕭關是如何在漢帝國與匈奴的博弈中體現地緣價值的,我們在後面漢帝國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時,會詳細解讀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張騫或者其他人,在沿涇水上溯到六盤山東麓後,並不想繼續向北進入西套平原,而是想橫穿整個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話,他們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路線。 假如張騫和他的後來者,經由隴東高原翻越六盤山,進入隴西高原的話,他們並不能象走隴關道那樣,很快找到東西向的「渭水」來指引道路的方向。在隴西高原中北部分布的河流,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系統,東、南的河流向南注入了渭水;西、北的河流則向北直接匯入了黃河。如果你在穿越六盤山——隴山之後,一定要回歸到渭水河谷,再繼續西行的話。那麼無論是從蕭關道還是隴關道出來,都很快能夠找到一條渭水支流幫助自己向南轉向。只不過以隴西高原複雜的水系走向而言,旅行者並無法完全利用一條河谷,就橫穿整個隴西高原。無論你決心走南線,藉助渭水河谷西行,還是從一開始,就決心從隴西高原中、北部穿行,最後一步都必須藉助那些北流入黃河的河流谷地,才能到達黃河岸邊,並最終轉入河湟、河西等板塊。既然沒有一條現成的天然通道可供利用,那麼道路選擇者所重點關注的,就應該是地理距離的遠近了。也就是說,在沿途地理形態相似的情況下,直線距離越近的方案,越有可能成為幹道。當然,直線距離的遠近,並非是唯一的標準。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否能夠盡量多的利用天然河谷通道,以及區域行政中心的位置,都有可能影響到主幹道的走向。可以這樣說,隴西高原的每一個重要城鎮,都有證據聲稱自己在某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上述因素,假如旅行者決定從蕭關道,也就是北線開始橫切隴西高原的話,他們在前半段的旅程中,應該會盡量遵循幾何原則,選擇最短的路線,橫穿隴西高原。這是因為,由六盤山脈主脈(西側)發源的河流,最終都是南流入渭水的。要是試圖沿著這些支流一路向前的話,對於希望從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旅行者來說,顯然是在繞路。不過在行程過半之後,旅行者會很快就會發現第一條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黃河岸邊的河流——祖厲河了。只不過這條發源於隴西高原中部的河流,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旅行者們需要在進入祖厲河谷之後,轉而向北,在隴西高原的西北河口處,也就是現在甘肅省靖遠縣渡過黃河。  沿祖厲河北上渡過黃河的旅行者,繼續保持西偏北方向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從烏鞘嶺東端,也就是海拔最低處進入河西走廊。無論從繞開地理障礙,還是規避對手防線的角度來看,這樣一條路線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線路,本身卻也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缺水。這種缺水的感覺,在跨越黃河之後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從地理結構上看,這條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完全暴露在阿拉善戈壁的風沙面前。那些來自烏鞘嶺和天上的淡水,在面對阿拉善戈壁時,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旅行者們必須在穿行大片荒漠地帶之後,才能到達石羊河流域的地緣核心——武威地區。  儘管在後面漫長的西域之旅中,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將要經常性的面對這樣大片的荒漠地帶,並且只能依靠那些點綴在荒漠中的綠洲來進行補給。但就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這段路程來說,他們完全有機會選擇一條不用為水發愁的線路。最起碼,單從「水」的角度來看,走南線沿渭水河谷,經另一條北向注入黃河的支流「洮水」水系,進入湟水河谷。再由湟水河谷,經大斗拔谷插入河西走廊中部的路線,就肯定不有缺水的擔心。只不過,這樣一條線路在距離上並不佔優。繞行湟水河谷這樣一個高原板塊,所增加的地理難度和地緣風險,更會加深通道維護者的擔憂。  事實上,如果僅僅希望從黃河到烏鞘嶺的這段路線,應該有足夠的淡水補給,甚至有天然的河谷通道可供利用的話。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並不一定要深入到湟水河谷後,再冒著風險穿越祁連山脈。他們完全有機會在渡過黃河後,選擇沿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脈東邊緣)向烏鞘嶺方向進發,最終在烏鞘嶺的西端翻越山嶺。在越過烏鞘嶺分水嶺之後,旅行者們馬上就可以找到發源於烏鞘嶺西北部的石羊河上遊河流,帶他們無縫接入河西走廊綠洲帶。  簡單點說,這樣一線算作隴西道中線的線路,實際上是在渡過黃河之後,就開始沿青藏高原邊緣行走了。在就是說,在正式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旅行者們就開始受益於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了。對於他們來說,利好消息並不止於有機會免受缺水之苦,因為這樣一條沿青藏高原邊緣,連通黃河與烏鞘嶺的通道,本身就是一條天然的河谷通道——「庄浪河谷」。溫駿軒青海地緣結構示意圖

對於一個強大而又渴望勝利的帝國來說,總是不會缺乏張騫這樣的冒險家的。事實上,這次冒險的外交之旅,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夭折。因為張騫和漢帝國,對於帝國以西地區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儘管掌握足夠多地緣知識的我們,知道從青海道穿行的話,很可能可以繞過匈奴人的控制區,進入西域。但實際上,對於這點張張騫和他的使團在出使前卻並不知道。從技術上看,這和張騫所選擇的嚮導應該有一定關係。因為唯一能夠為這次西域之旅提供技術幫助的,是使團中的一位叫作「堂邑父」的匈奴人,這位嚮導最終也成為了,唯一陪同張騫完成西域之旅的隨員。然而在匈奴並沒有將直接控制區,滲透到祁連山以南地區的情況下,匈奴人對青海道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堂邑父能夠憑藉他的身份,在旅途中從匈奴人那裡探聽出西行的路徑,所能夠指向的也就只能是河西走廊了。  其實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是問那些生活在隴西的羌人,也很難有準備的答案的。畢竟青海道在出湟水河谷後,要穿行大片人煙稀少的牧區或無人區,對這樣一條通道,那些久居漢地的羌人也未必知道。然而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騫先由隴西進入湟水河谷,然後向北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地緣核心——黑河流域呢?畢竟以中央之國和羌系族群的淵源來說,漢帝國和張騫對湟水谷地的存在,應該還是有所了解的。  不過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並沒有選擇由湟水谷地,轉進河西走廊的路線。因為他如果這樣走的話,就應該很快能夠收集到,關於大月氏人的信息了。這是因為,在月氏部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時,並不是所有的月氏人都接受了這個選擇。有一部分不願意遠離故土的月氏人,選擇了向南進入青藏高原,為了與西遷的大月氏人相區別,這部分月氏人被稱之為「小月氏」。而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應該就是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大斗拔谷」。  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這種由低地就近轉入高地避難的做法,都是很自然的選擇。只不過,祁連山南是羌人經營的地盤,人數不多的小月支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得到祁連山南最好的土地,重建強力政權,更多的是以聯姻等方式依附於原有羌人部落。真正能夠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還是帶走月氏主力的「大月氏部」。如果當初月氏人的戰略決定,是盡數退入祁連山南,在羌人佔據的青海地區重生。那張騫西行的終點,興許就只是河湟谷地了。不過要是那樣的話,西域之地被華夏文明所滲透的時間,很可能就要推遲一點了。  儘管以月氏難民身份,避難於祁連山南的小月氏人,並沒有機會成為這片高原之地的主人,但如果張騫選擇了由湟水河谷向西,或轉進河西走廊的路徑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機會,在湟水河谷至大通河谷、祁連山一線知曉小月氏人的信息,並由此對大月氏部有個初步的概念。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張騫應該還是在匈奴嚮導的指引之下,選擇了最為人所熟知的河西道西行。其結果就是,他很快就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  儘管習慣於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並不一定會象漢帝國那樣,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但在匈奴人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情況下,張騫所帶領的一百多人的使團,想要順利的穿越這條走廊地帶,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唯一不確定的是,他到底走了多遠,是被哪個匈奴部落所俘獲的。事實上,被匈奴阻擊的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張騫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之時。這種風險,其實從張騫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時,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一般規律,橫穿隴西高原與關中盆地的「渭水」,無疑是連通兩大地理單元的當然紐帶。然而隴山與秦嶺的地理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結合部的東西縱深也夠寬(也可以認為,隴山——六盤山就是秦嶺向北延伸的支脈)。山高水急的地理結構,使得沿渭水來往隴西與關中的通道艱難,相比之下,在海拔並不算高的隴山之中,尋機翻越會更加的安全。這樣一條通道的走向關鍵並不在於,應該從哪裡翻越隴山,而在於隴山東西兩端渭水支流的走向。這樣的話,穿越隴山者可以儘可能的行走在河谷通道中。從盡量縮短行程的角度看,與隴山地理位置最近的兩條支流,是最有機會承擔這項任務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秦人由渭水上游,漸進式的滲透關中,並最終受命於周王室入主關中時,發源於隴山東、西兩側,與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的渭水支流——清水(今牛頭河)、汧水(今千河),就幫助秦人漸進式的完成了這個過程。至於為連接這兩條不得不繞行的支流通道,而設立在隴山之間的關卡——隴關,自然也就是在清水、汧水之間了。絲綢之路<隴西——河西>段示意圖

  假如張騫是按照這條最初的官道,從關中平原溯千河而上,然後跨越隴山進入隴西高原。再沿牛頭河南下,至天水一帶回歸渭河河谷,並由此繼續向西的話,那麼他的他的使團在這一路上應當說是相當安全的。那些有可能威脅到這條線路的戎狄部落,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肅乾淨。除掉西遷至河湟等地,變身為「羌」人部落者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經被融合為華夏族了。  現在的問題是,張騫也許並沒有走這條最安全的路線穿越隴西。在後來成型的絲綢之路中,穿越隴山的路徑並不只有經由隴關的「隴關道」,在隴山以北,被稱之為「六盤山」的那段延伸段(隴山、六盤山可合稱為「六盤山脈」)中,還有一個對中央之國來說更加重要的通道——蕭關道,用以連通隴山左右。  「蕭關」之名,相信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有所耳聞。作為「關中四塞」中的西北門戶(另三塞為:散關、潼關、武關),蕭關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壓力和戰火也是最多的。在中央之國的核心區已經形成,戰爭壓力主要來自西、北方向時,其他三關的軍事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所謂「內戰」之上了。唯有「蕭關」,一直都以其接近農、牧分割線的地理位置,而長期在所謂針對游牧民族的「外戰」中露臉。 我們經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有需要,在六盤山之中多打通幾條通道,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我們也經常說,在古典時期如果不是十分有必要,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已經更好的管制戰略要道,一個時期里,連通兩個地理單元的通道有一條就夠了。因此,我們這裡所說的「蕭關道」,其實指的是:由蕭關防線所直接庇護的,穿越六盤山的通道。  簡單從地理結構上看,我們也能看出蕭關道存在的必要。隴關道的存在,相當於直接連通了關中、隴西兩單元;而位置更北的蕭關道,所連通的就是隴西、隴東兩大高原了。如果來自關中的漢使,希望最終到達的是隴西高原的北部,那麼他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溯涇水而上,沿一條發源自六盤山東麓的上游支流到達六盤山東麓,然後再翻越六盤山,進入到隴西高原北部。這樣一批通道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關中、隴西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更在於可以直接連通隴西、隴東兩大高原。而這點,對於中央之國的西北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就地緣位置而言,隴西、隴東兩大高原,都是關中平原在北方的屏障。也是游牧民族從西北方向入侵中央之國的前沿板塊。機動性極強的他們,即可能沿六盤山西麓侵入隴西高原,也可以沿六盤山東麓,直攻隴東高原。  事實上,一直到游牧騎兵兵臨城下時,分駐隴山左右的邊軍都未必能夠判斷出對手的主攻方向。這是因為,當游牧騎兵迫近帝國的西北邊關——蕭關時,他們依然可以隨時變換攻擊的方向。出現這種複雜局面的原因,在於在這個方位上,最有可能作為游牧民族南侵跳板的板塊——西套平原身上。當匈奴人試圖從西套平原向南滲透時,他們會發現,有一條很不錯的河谷通道,直插隴西、隴東兩大高原的結合部。而對漢帝國威脅更大的是,當匈奴人沿著這條叫作「清水河」的河流,上溯到它的源頭處——也就是蕭關之北時,這些兇惡的敵人不僅已經切入到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腹地,甚至離關中平原也已經不遠了。如果張騫最初是由此進入隴西的話,那麼它在蕭關一帶,實際上就已經無限接近匈奴人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在西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生出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清水河谷,那我們就很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條河流的走向以及它與西套平原、黃土高原的地緣關係了。當我們在地圖上,審視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個黃土板塊的位置關係時,會發現如果從西套平原的中心,南北向拉一條線直至秦嶺的話,這條和六盤山交叉的直線,基本上就是隴西、隴東高原的幾何分割線。也就是說,當匈奴人向南滲透至西套平原,並以此為跳板進攻漢帝國的話,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受到攻擊的概率是對等的。  當然,上述假設是建立在純幾何關係的基礎上的,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知道,由於山脈、河流的阻隔,兩個板塊的地緣關係遠近,並不一定會和幾何距離成正比的。不過就西套平原與隴西、隴東兩大板塊的地緣關係來說,這種障礙卻並不明顯。因為在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東西向的,難以逾越的高大山脈。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最為高大的山脈就是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脈了。更為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漢地的主要路徑——清水河谷,本身就是沿六盤山麓切入的。  從地緣關係上看,清水河與西套平原會更為緊密。這是因為,這條和六盤山主脈連接在一起,成為隴西、隴東高原地理分割線的河流,實際是一條發源於六盤山麓,向北由西套平原西南角匯入黃河的支流。從這一點上來看,來自西套平原的控制力,顯然更容易在清水河谷中體現。而這種地緣控制力,在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划上,也能夠清晰看出。作為中國面臨最小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除外),寧夏的建制範圍,除了賀蘭山——黃河一線,以西套平原為核心的區域以外,在其南部還有一個偏離了黃河這條軸線的三角形突出部。正是有了這個行政標籤為「固原市」的地級行政區的在在,甘肅省的東部的平涼、固原地區(隴東高原)幾乎被分割成了一塊飛地。而這個突出部之所以存在,地理上上原因指向,就是清水河谷。也就是說,寧夏南部的地理軸線,並不是黃河,而是「清水河」。  關於清水河谷、蕭關是如何在漢帝國與匈奴的博弈中體現地緣價值的,我們在後面漢帝國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時,會詳細解讀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張騫或者其他人,在沿涇水上溯到六盤山東麓後,並不想繼續向北進入西套平原,而是想橫穿整個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話,他們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路線。 假如張騫和他的後來者,經由隴東高原翻越六盤山,進入隴西高原的話,他們並不能象走隴關道那樣,很快找到東西向的「渭水」來指引道路的方向。在隴西高原中北部分布的河流,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系統,東、南的河流向南注入了渭水;西、北的河流則向北直接匯入了黃河。如果你在穿越六盤山——隴山之後,一定要回歸到渭水河谷,再繼續西行的話。那麼無論是從蕭關道還是隴關道出來,都很快能夠找到一條渭水支流幫助自己向南轉向。只不過以隴西高原複雜的水系走向而言,旅行者並無法完全利用一條河谷,就橫穿整個隴西高原。無論你決心走南線,藉助渭水河谷西行,還是從一開始,就決心從隴西高原中、北部穿行,最後一步都必須藉助那些北流入黃河的河流谷地,才能到達黃河岸邊,並最終轉入河湟、河西等板塊。既然沒有一條現成的天然通道可供利用,那麼道路選擇者所重點關注的,就應該是地理距離的遠近了。也就是說,在沿途地理形態相似的情況下,直線距離越近的方案,越有可能成為幹道。當然,直線距離的遠近,並非是唯一的標準。是否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否能夠盡量多的利用天然河谷通道,以及區域行政中心的位置,都有可能影響到主幹道的走向。可以這樣說,隴西高原的每一個重要城鎮,都有證據聲稱自己在某一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上述因素,假如旅行者決定從蕭關道,也就是北線開始橫切隴西高原的話,他們在前半段的旅程中,應該會盡量遵循幾何原則,選擇最短的路線,橫穿隴西高原。這是因為,由六盤山脈主脈(西側)發源的河流,最終都是南流入渭水的。要是試圖沿著這些支流一路向前的話,對於希望從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旅行者來說,顯然是在繞路。不過在行程過半之後,旅行者會很快就會發現第一條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黃河岸邊的河流——祖厲河了。只不過這條發源於隴西高原中部的河流,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旅行者們需要在進入祖厲河谷之後,轉而向北,在隴西高原的西北河口處,也就是現在甘肅省靖遠縣渡過黃河。  沿祖厲河北上渡過黃河的旅行者,繼續保持西偏北方向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從烏鞘嶺東端,也就是海拔最低處進入河西走廊。無論從繞開地理障礙,還是規避對手防線的角度來看,這樣一條路線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線路,本身卻也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缺水。這種缺水的感覺,在跨越黃河之後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從地理結構上看,這條線路所經過的區域完全暴露在阿拉善戈壁的風沙面前。那些來自烏鞘嶺和天上的淡水,在面對阿拉善戈壁時,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旅行者們必須在穿行大片荒漠地帶之後,才能到達石羊河流域的地緣核心——武威地區。  儘管在後面漫長的西域之旅中,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將要經常性的面對這樣大片的荒漠地帶,並且只能依靠那些點綴在荒漠中的綠洲來進行補給。但就隴西高原進入河西走廊這段路程來說,他們完全有機會選擇一條不用為水發愁的線路。最起碼,單從「水」的角度來看,走南線沿渭水河谷,經另一條北向注入黃河的支流「洮水」水系,進入湟水河谷。再由湟水河谷,經大斗拔谷插入河西走廊中部的路線,就肯定不有缺水的擔心。只不過,這樣一條線路在距離上並不佔優。繞行湟水河谷這樣一個高原板塊,所增加的地理難度和地緣風險,更會加深通道維護者的擔憂。  事實上,如果僅僅希望從黃河到烏鞘嶺的這段路線,應該有足夠的淡水補給,甚至有天然的河谷通道可供利用的話。張騫和他的後來者們,並不一定要深入到湟水河谷後,再冒著風險穿越祁連山脈。他們完全有機會在渡過黃河後,選擇沿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脈東邊緣)向烏鞘嶺方向進發,最終在烏鞘嶺的西端翻越山嶺。在越過烏鞘嶺分水嶺之後,旅行者們馬上就可以找到發源於烏鞘嶺西北部的石羊河上遊河流,帶他們無縫接入河西走廊綠洲帶。  簡單點說,這樣一線算作隴西道中線的線路,實際上是在渡過黃河之後,就開始沿青藏高原邊緣行走了。在就是說,在正式進入河西走廊之前,旅行者們就開始受益於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水了。對於他們來說,利好消息並不止於有機會免受缺水之苦,因為這樣一條沿青藏高原邊緣,連通黃河與烏鞘嶺的通道,本身就是一條天然的河谷通道——「庄浪河谷」。溫駿軒
推薦閱讀:

《Stone歷史劇》大漢王朝 之 西域篇
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到底是一個隸屬中央的行政區,還是在西域諸國中代表中原王朝軍事存在的代表?
三國時期曹魏的西域長史府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如何評價斯坦因?

TAG:絲綢之路 | 西域 | 張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