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歌看山西 寫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 【在線投稿】 【關閉窗口】 2009年09月29日 11:03:35 來源:山西日報 1949年10月1日,世界的東方開啟了恢弘的歷史帷幕:
07-15
1949年10月1日,世界的東方開啟了恢弘的歷史帷幕:一個偉大的聲音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猶如和煦的春風拂過冰封雪裹的原野,猶如乾涸的大地迎來潤物無聲的甘霖,猶如連綿風雨後雲開霧散的晴空,猶如普照萬物的旭日躍出大海高山——這聲音傳遍中國,傳遍全球;這聲音越過太行呂梁,越過河東塞北,喚起了三晉兒女的壯志豪情。60年來,高舉著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山西人民百折不撓,戮力奮鬥,用豪邁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戰勝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個艱難險阻;60年來,沐浴著社會主義的陽光,山西人民同心同德,共創偉業,用自己的堅韌不拔和奮力拚搏描繪出一幅幅嶄新的畫卷;60年來,山西人民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走出了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轉型、跨越、崛起之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實現小康。山西人民經過60年不懈努力,一個迸射活力、充滿生機的新山西呈現在世人面前。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按照「三個發展」的要求,不斷探索,努力拚搏,正在向新基地新山西的目標邁進60年一甲子,三晉大地演繹著一場驚天動地的歷史變遷!數字是最直觀的注釋: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僅1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僅116元,而到200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55.8億元,是1952年的84.5倍。人均生產總值20742元,是1952年的31.8倍。1949年,全省財政收入僅847萬元,而到2008年,財政收入達到1518.8億元。60年中,財政收入跨越第一個百億用了整整45年,跨越第二個百億不過6年,而跨越第三個百億隻用了2年!1949年到2008年間,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26元增加到13119元,增長103倍;農民純收入由74.8元增加到4097.2元,增長了53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山西工業生產水平停留於手工業階段。太鋼的發展折射出山西工業經濟60年來的巨變:解放初年產只有20萬噸普通鋼,而現在已成為年產1000萬噸鋼、其中300萬噸不鏽鋼的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企業。解放之初,山西工業企業總數為2864個,工業經濟佔全省國民經濟的比重僅有5%,全部工業的固定資產僅僅有1.3億元。解放後到1978年,我省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新建了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使山西工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伴著解放思想的腳步,我省先後實施了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主要產品產量也大幅增長,煤炭、焦炭、不鏽鋼、金屬鎂、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氧化鋁和電解鋁產量居全國第三。2008年底,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92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6.5%,工業對全省財政收入的貢獻由1978年的36%提高到50%以上。山西工業從一株幼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煤炭是山西的支柱產業。然而1949年年產量只有267萬噸。2008年,全省煤炭產量達6.56億噸。60年中,山西煤炭和電力不僅滿足了本省需要,還源源不斷地運往省外,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建設。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煤炭產業新型化進程,加快煤炭企業資源整合,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年,全省糧食產量只有25.96億公斤,而從2004年至今,連年穩定在百億公斤左右。近幾年來,全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為糧食豐產高產打下堅實基礎。種植業結構由種糧為主向糧食與經濟作物共同發展轉變,形成了小雜糧、乾鮮水果等特色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農民增收的渠道明顯增多。2008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713.55元,占純收入的比重達41.8%。如今,支農強農的政策越來越多,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廣。全省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從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到「世界500強」紛紛落戶山西,上千家外資企業與山西攜手發展;從新中國成立時的「零」,到1981年首家進出口公司成立,再到2008年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世界190個國家和地區與我省有貿易往來。山西的產品不斷敲開世界之門,為建設新基地新山西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改革開放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全省人民自主創業的活力。全省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出口總額、工業增加值凈增量和城鄉居民收入的1/2都來自民營經濟。交通是經濟運行的命脈。表裡山河的山西自古溝壑縱橫行路難,如今柏油馬路修到家門口。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時,全省通車公路斷斷續續只有1288公里,且全是土路,1/3的縣城不通汽車。解放後公路建設飛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路由縣縣通到鄉鄉通,到村村通。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通車裡程已達1965公里,鐵路實現「南北順暢,東西貫通」,高速鐵路由省會太原直通北京。物價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解放前,由於連年戰亂,經濟凋敝、物資匱乏、物價飛漲,山西人民深受物價不穩之害。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幣值等同,十年前可買兩頭牛,十年後只能買1/3盒火柴。解放後,我省大力整頓市場秩序,人民不再受物價暴漲之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了現代化的消費品。從上世紀70年代前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到現在的電腦、小汽車,消費檔次大大提高!即使是農村,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也不算稀奇,電腦、汽車也已進入消費領域。千變萬化道不盡,而最大的變化當推發展理念。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省情的基礎上,提出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創新發展的路子,走出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走出欠發達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子,走出內陸省份對外開放的路子;實現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業基地向新型工業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由此,全省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加快,出現跨越式發展態勢,正大步向新基地新山西的奮鬥目標邁進!民主政治足音鏗鏘,依法治省進程加快。60年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得以確立、保障和發展;法治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價值判斷、改變命運和生活的必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完善;黨的建設充滿生機活力與全國一樣,60年來,我省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1954年3月3日,從全省各地各界選出的321名代表,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就在這一年,山西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山西人民的代言人,赴京出席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79年12月後,省人大常委會和各市、縣人大常委會相繼成立。如今,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00多人發展到近9萬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充分顯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威力。1955年2月,政協山西省委員會誕生。之後,先後成立的各級政協組織認真履行職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有力地促進了黨委、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一屆又一屆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山西的發展,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作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讚譽。與此同時,全省各級政府先後建立了政務公開制度、聽證制度、信訪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民主測評、公推直選等民主化方式,已經逐漸貫穿到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整個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子信息在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方式。群眾通過簡訊平台、語音電話、電子郵件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建議,與黨委政府實現零距離接觸和無障礙溝通。特別是互聯網路,已經成為民眾參與政治的重要渠道。60年來,法治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改變著我們的命運,不僅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價值的判斷,而且成為人們堅定的信念。「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員的口頭禪。在生活中遇到糾紛麻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官司維權。1998年,省委對原普法依法治理領導組進行調整,更名為省委依法治省領導組。1999年3月16日,省委作出《關於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省的決定》,掀開了山西依法治省的新篇章。今年我省又啟動了「法治山西」建設。在不斷前行的道路上,我們總是能夠不斷感知法律的溫度——我國第一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農民工權益保護條例》的出台,全省第一家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建立,各項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國家賠償的開展……公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保護,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推動三晉大地向法治社會大步邁進。實行村民自治、村委會選舉,是我們重要的民主制度之一。我省村委會選舉從1991年開始,已完成八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過去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通過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全部變成了現實。我省通過確立制度、規範權責,切實提高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廣大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走進我省農村,幾乎每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兩公開、四民主、五個有」的宣傳專欄,每個鄉鎮都可以聽到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的動人故事,每個縣都可以梳理總結出許多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成功經驗。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的建設波瀾壯闊,在三晉大地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活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選幹部」「選聘大學生村官」「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兩票制」等許多創新舉措走在了全國前列。截至今年7月,我省共公選各級各類幹部5600多人,選聘大學生「村官」近2萬名,全省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率達100%,「兩票制」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入,黨的建設充滿生機活力。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昂揚向上。60年來,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大省優勢,在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滿足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新世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重要歷史階段後,全省人民進一步增強了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科學發展觀在三晉大地深入人心,開花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幹部群眾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文明單位、先進典型……一個「文化強省」正在三晉大地興起。60年時光荏苒,山西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產業日新月異,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惠及全民。新中國成立伊始,有著根據地文化光榮傳統的山西,以解放區大批文藝工作者為骨幹,創作了大量反映民主改革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領域萬馬齊喑的局面迅速改變,文化藝術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戲劇、音樂、舞蹈、美術、電影、群眾文化等領域取得了全面豐收。進入新世紀,山西文化精品戰略穩步推進,文藝舞台空前繁榮。以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文化精品成為山西文化的新符號,「山西旋風」席捲全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我省晉京獻禮演出的大型說唱劇 《解放》連續在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演出6場,轟動京城。與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並駕齊驅,山西的文化產業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由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跨越」的重大決策作出。2003年,《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出台,確立了文化產業在山西轉型跨越崛起中的地位。短短几年間,我省的文化市場主體迅速崛起,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27.64萬人。湧現出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連續舉辦多年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動、五台山佛教文化藝術節、大同雲岡國際旅遊節、關公文化節等成為山西新形象的亮點,使山西文化影響力迅速擴張。山西顯現出以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為龍頭、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布局結構。文化產業成為山西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07年實現增加值160.75億元。文化大發展的最終受惠者是人民,將文化與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山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義。山西文化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代表我省形象的大型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山西省圖書館新館、山西大劇院開工建設,市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日趨完善,覆蓋城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鋪開,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採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文化低保,送戲、送書、送信息下鄉,以及優秀電影進社區、進農家等各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動,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文化發展帶給他們的實惠。群眾文化異彩紛呈。1952年,我省普遍建立了市縣文化館。廠礦、社區、農村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生機勃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形式的農村文化大院成為我省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農村示範性文化大院、農民書屋、農村個體放映隊、民辦劇團等遍及全省各地。作為文化資源大省,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給這塊土地留下了大量的瑰寶,如今,這些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成為推動文化強省的強勁動力。社會事業長足發展,樁樁件件可圈可點。山西人民在不斷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獲取了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的實惠。60年來,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山西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投入,戮力而為,碩果壓枝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代代三晉兒女魂牽夢縈、心嚮往之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從接管改造舊教育,到建立社會主義教育新體系,再到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60年來,山西教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清晰可見。34所普通中學、近萬名中學生,這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初中的「家底」。而今天,山西不僅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且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也逐步實現大眾化。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省通過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建立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從小學到大學,政府力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從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3年投資42億元,對全省中小學抗震能力差的校舍進行維修改造,成為有史以來我省最大的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行進在山西廣袤的農村,映入眼帘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近一半在職人員失業,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60年來,山西勞動就業史上寫滿了輝煌。隨著生產恢複發展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舊中國遺留下來的9萬失業人員和新成長起來的50.6萬勞動力很快得以安置。文革後期,面對大批返城知青,我省通過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的 「三結合」方針,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下大力氣完善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到2008年底,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達1614.1萬人,比1978年增長107%。值得稱道的是,針對各個時期就業再就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我省始終做到了沉著應對,妥善解決。2003年以來,全省共籌措落實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66億元,幫助103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我省還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有效化解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制定落實援助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缺醫少葯,到完善的醫療手段——60年來,山西醫療衛生事業滄桑巨變。1949年5月,全省僅有醫療衛生機構1262所,醫務人員14989名,到1965年底,全省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衛生事業更是步入「快車道」。截至2008年,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533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19萬名。針對百姓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省近年來積極探索構建長效機制,致力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目標。各級財政用於衛生投入的增幅逐年提高。2009年,我省在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投資將達15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農民參合率達90.4%。全省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01個,覆蓋城市人口700餘萬。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起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全省131個疾控機構和598個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現網路直報。從新中國誕生時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片 「荒漠」,到今天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60年來,山西社會保險制度從無到有,逐步完善。企業職工年老、患病、工傷、生育由「企業保險」發展為社會保險;享受保險的範圍由國有企業和縣以上集體企業中的固定工,擴大到城鎮各類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從業人員;機關事業養老保險覆蓋範圍從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擴大到機關、事業單位固定職工,部分縣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全員參保;醫療保險制度順利完成了轉軌,全省初步形成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公務員醫療補助及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醫療保障體系。山西正邁入「全民醫保」時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讓農村老人破天荒地領上了退休金。到今年8月底,全省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340萬。從改革開放前的居者「憂」其屋,到上世紀80年代初步實現居者「有」其屋,再到新世紀以來朝著居者「優」其屋大步邁進——60年來,山西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日新月異。剛解放時,全省城鎮居民住房破舊,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缺房戶在1/3以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住房投資不斷加大,居住條件明顯改善。200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已達27.5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了23.7平方米。放眼今日三晉大地,一大批現代宜居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拔起。2006年,省委省政府史無前例將改造國有重點煤礦棚戶區寫入了「十一五規劃」。不久,棚戶區一批批礦工開心地入住寬敞明亮的新居。2008年,全省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國有重點煤礦和城市居民棚戶區改造共開工建設900萬平方米,100個地質災害村治理、3000戶農村困難群眾住房試點、2400戶殘疾人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回眸60年,我省其它社會事業同樣可圈可點,亮點頻閃,件件關乎民生,樁樁惠及百姓。生態建設紮實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隨著一次次亮劍,山西突破了環境污染的重圍,出現了歷史性新變化。不要污染的GDP,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生態建設為山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表裡山河」的山西生態比較脆弱,但生態問題更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清凌凌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這段膾炙人口的歌詞描繪了山西秀美的風光。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據2003年統計,山西煙塵粉塵排量、固體廢棄物排量、危險廢物排量都居全國第一,沒有一個城市的空氣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臨汾、陽泉和大同的空氣污染連續3年在全國「排名靠前」。不少地方還出現地表塌陷、地下水枯竭等問題。對此,我省以大無畏的膽略,超常規的舉措,向污染宣戰!從2005年起,省政府將環保工作列入為全省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中,2006年我省又啟動了 「藍天碧水工程」。近年還將環境保護和污染減排列入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對80多名未認真履行環保職責的官員進行了撤職、免職等責任追究。啟動了區域限批,對河津、孝義兩個市實行了「一票否決」,對72個單位和個人的評先評優資格進行了否決。同時,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的長治、晉城等7個城市分別給予了200萬元的重獎。為加大環保治理力度,近幾年我省環保投入多達數百億元;為使高污染高排放項目得以遏制,近千億元的投資被否決;為切斷污染企業的「生命線」,我省建立了環保「部門聯動」機制。環保、銀行、鐵路、電力、國土資源、煤炭等部門聯合出台20多項制度,對污染企業停貸、停運、停電、吊銷證照,形成「合圍」。2008年,在6個重點區域的20個重點縣,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區域環境集中整治,關閉污染企業1798戶,責令995戶企業停產整頓,88個違法項目停止建設,1723戶違法企業被斷水、斷電。曾幾何時,「汾河流水嘩啦啦」。但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變成了「雨季過洪水、旱季沒流水、平時是污水」的病態河。2008年5月,我省啟動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住戶搬遷,植被建設,整治河道,建設人工濕地……為啃下二氧化硫這個硬骨頭,2005年省政府在國內率先啟動燃煤電廠煙氣脫硫。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較2005年累計減排13.69%,二氧化硫減排進度和減排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目前,我省率先在全國實現燃煤電廠全部脫硫。造林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造林綠化已經成為全省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2009年,全國綠化現場會在晉召開,我省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我省也都邁出了實質性步伐。2008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7.39%,降幅居全國第一。一次次環保亮劍,一次次整治行動,山西不斷突破環境污染重圍,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到2009年「藍天碧水工程」確定的36項指標中,已有22項提前完成。2008年,8個省轄市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結束了山西重點城市無二級空氣質量的歷史。11個省轄市二級以上天數累計達367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9個國控省界河流水質斷面中,8個提前達到國家「十一五」考核目標,汾河水庫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二類標準,水質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公路兩旁曾經煙霧瀰漫的天空,如今又現麗日藍天;曾列入重污染城市「黑名單」的城市,一個接一個脫掉「帽子」;曾經污濁不堪的河流,又露出原本的清亮;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綠色城市,一座座地出現在山西的版圖上……不要污染的GDP,發展要「綠」,去污增「綠」,「綠」以惠民,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歷史經驗值得珍惜。山西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未來。只要我們著實推進科學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增創新的優勢,把全省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定會邁出新的更大步伐,山西的明天會更好收穫昨天的果實,播撒明天的希望。60年的探索與得失,必將照亮我們前行的腳步!歷史的經驗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山西是中國的縮影。山西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的。山西的歷史巨變充分證明: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今日之中國,意氣風發、豪情滿懷;今日之山西,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歷史的經驗證明,改革開放開啟了山西新的一頁,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山西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要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就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動搖,不懈怠,更不折騰」,在改革和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歷史的經驗證明,「快」要以「好」為基礎,必須著力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山西的60年,是不斷探索符合省情發展模式的60年。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在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總結以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要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建設「新基地、新山西」的奮鬥目標和努力實現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三項戰略重點。這是山西科學發展的正確抉擇,我們要沿著這條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歷史的經驗證明,只有充分體現廣大群眾的意願,只有讓每個個體都能得到發展,才能使全省幹部群眾同心同德投入建設新山西的實踐中。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真正了解、掌握、尊重群眾的意願,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切實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提升人民幸福指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站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歷史站點上,山西經濟社會建設的專列又汽笛長鳴,意氣風發,一路前駛。展望山西未來發展前景,令人無限憧憬。本世紀的頭20年,是山西實現經濟振興、躋身於全國經濟強省前列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也將遇到新的更大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奮起直追,實現山西經濟社會的趕超與騰飛,已成為山西人民的必然抉擇。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促進「三個發展」,建設新基地、新山西——這些重大戰略舉措和目標,切合山西實際,為山西推進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懷揣著強省富民的夢想,山西人民在過去的60年里,在歷史的書卷上,寫下了一段筆酣墨飽、遒勁有力的發展史。在未來的征途上,三晉兒女一定會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思想,眾志成城,開拓前進,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明天新的輝煌!【在線投稿】 【關閉窗口】 2009年09月29日 11:03:35 來源:山西日報1949年10月1日,世界的東方開啟了恢弘的歷史帷幕:一個偉大的聲音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猶如和煦的春風拂過冰封雪裹的原野,猶如乾涸的大地迎來潤物無聲的甘霖,猶如連綿風雨後雲開霧散的晴空,猶如普照萬物的旭日躍出大海高山——這聲音傳遍中國,傳遍全球;這聲音越過太行呂梁,越過河東塞北,喚起了三晉兒女的壯志豪情。60年來,高舉著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山西人民百折不撓,戮力奮鬥,用豪邁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戰勝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個艱難險阻;60年來,沐浴著社會主義的陽光,山西人民同心同德,共創偉業,用自己的堅韌不拔和奮力拚搏描繪出一幅幅嶄新的畫卷;60年來,山西人民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走出了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轉型、跨越、崛起之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實現小康。山西人民經過60年不懈努力,一個迸射活力、充滿生機的新山西呈現在世人面前。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按照「三個發展」的要求,不斷探索,努力拚搏,正在向新基地新山西的目標邁進60年一甲子,三晉大地演繹著一場驚天動地的歷史變遷!數字是最直觀的注釋:195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僅1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僅116元,而到200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55.8億元,是1952年的84.5倍。人均生產總值20742元,是1952年的31.8倍。1949年,全省財政收入僅847萬元,而到2008年,財政收入達到1518.8億元。60年中,財政收入跨越第一個百億用了整整45年,跨越第二個百億不過6年,而跨越第三個百億隻用了2年!1949年到2008年間,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26元增加到13119元,增長103倍;農民純收入由74.8元增加到4097.2元,增長了53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山西工業生產水平停留於手工業階段。太鋼的發展折射出山西工業經濟60年來的巨變:解放初年產只有20萬噸普通鋼,而現在已成為年產1000萬噸鋼、其中300萬噸不鏽鋼的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企業。解放之初,山西工業企業總數為2864個,工業經濟佔全省國民經濟的比重僅有5%,全部工業的固定資產僅僅有1.3億元。解放後到1978年,我省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新建了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使山西工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伴著解放思想的腳步,我省先後實施了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主要產品產量也大幅增長,煤炭、焦炭、不鏽鋼、金屬鎂、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氧化鋁和電解鋁產量居全國第三。2008年底,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92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6.5%,工業對全省財政收入的貢獻由1978年的36%提高到50%以上。山西工業從一株幼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煤炭是山西的支柱產業。然而1949年年產量只有267萬噸。2008年,全省煤炭產量達6.56億噸。60年中,山西煤炭和電力不僅滿足了本省需要,還源源不斷地運往省外,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建設。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煤炭產業新型化進程,加快煤炭企業資源整合,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年,全省糧食產量只有25.96億公斤,而從2004年至今,連年穩定在百億公斤左右。近幾年來,全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為糧食豐產高產打下堅實基礎。種植業結構由種糧為主向糧食與經濟作物共同發展轉變,形成了小雜糧、乾鮮水果等特色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農民增收的渠道明顯增多。2008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713.55元,占純收入的比重達41.8%。如今,支農強農的政策越來越多,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廣。全省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從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到「世界500強」紛紛落戶山西,上千家外資企業與山西攜手發展;從新中國成立時的「零」,到1981年首家進出口公司成立,再到2008年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世界190個國家和地區與我省有貿易往來。山西的產品不斷敲開世界之門,為建設新基地新山西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改革開放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全省人民自主創業的活力。全省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出口總額、工業增加值凈增量和城鄉居民收入的1/2都來自民營經濟。交通是經濟運行的命脈。表裡山河的山西自古溝壑縱橫行路難,如今柏油馬路修到家門口。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時,全省通車公路斷斷續續只有1288公里,且全是土路,1/3的縣城不通汽車。解放後公路建設飛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路由縣縣通到鄉鄉通,到村村通。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通車裡程已達1965公里,鐵路實現「南北順暢,東西貫通」,高速鐵路由省會太原直通北京。物價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解放前,由於連年戰亂,經濟凋敝、物資匱乏、物價飛漲,山西人民深受物價不穩之害。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幣值等同,十年前可買兩頭牛,十年後只能買1/3盒火柴。解放後,我省大力整頓市場秩序,人民不再受物價暴漲之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了現代化的消費品。從上世紀70年代前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到現在的電腦、小汽車,消費檔次大大提高!即使是農村,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也不算稀奇,電腦、汽車也已進入消費領域。千變萬化道不盡,而最大的變化當推發展理念。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省情的基礎上,提出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創新發展的路子,走出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走出欠發達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子,走出內陸省份對外開放的路子;實現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業基地向新型工業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由此,全省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加快,出現跨越式發展態勢,正大步向新基地新山西的奮鬥目標邁進!民主政治足音鏗鏘,依法治省進程加快。60年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得以確立、保障和發展;法治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價值判斷、改變命運和生活的必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完善;黨的建設充滿生機活力與全國一樣,60年來,我省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1954年3月3日,從全省各地各界選出的321名代表,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就在這一年,山西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山西人民的代言人,赴京出席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79年12月後,省人大常委會和各市、縣人大常委會相繼成立。如今,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00多人發展到近9萬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充分顯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威力。1955年2月,政協山西省委員會誕生。之後,先後成立的各級政協組織認真履行職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有力地促進了黨委、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一屆又一屆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山西的發展,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作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讚譽。與此同時,全省各級政府先後建立了政務公開制度、聽證制度、信訪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民主測評、公推直選等民主化方式,已經逐漸貫穿到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整個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子信息在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方式。群眾通過簡訊平台、語音電話、電子郵件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建議,與黨委政府實現零距離接觸和無障礙溝通。特別是互聯網路,已經成為民眾參與政治的重要渠道。60年來,法治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改變著我們的命運,不僅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價值的判斷,而且成為人們堅定的信念。「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員的口頭禪。在生活中遇到糾紛麻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官司維權。1998年,省委對原普法依法治理領導組進行調整,更名為省委依法治省領導組。1999年3月16日,省委作出《關於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省的決定》,掀開了山西依法治省的新篇章。今年我省又啟動了「法治山西」建設。在不斷前行的道路上,我們總是能夠不斷感知法律的溫度——我國第一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農民工權益保護條例》的出台,全省第一家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建立,各項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國家賠償的開展……公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保護,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推動三晉大地向法治社會大步邁進。實行村民自治、村委會選舉,是我們重要的民主制度之一。我省村委會選舉從1991年開始,已完成八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過去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通過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全部變成了現實。我省通過確立制度、規範權責,切實提高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廣大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走進我省農村,幾乎每個村子裡都可以看到「兩公開、四民主、五個有」的宣傳專欄,每個鄉鎮都可以聽到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的動人故事,每個縣都可以梳理總結出許多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成功經驗。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的建設波瀾壯闊,在三晉大地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活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選幹部」「選聘大學生村官」「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兩票制」等許多創新舉措走在了全國前列。截至今年7月,我省共公選各級各類幹部5600多人,選聘大學生「村官」近2萬名,全省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率達100%,「兩票制」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入,黨的建設充滿生機活力。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昂揚向上。60年來,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大省優勢,在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滿足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新世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重要歷史階段後,全省人民進一步增強了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科學發展觀在三晉大地深入人心,開花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幹部群眾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文明單位、先進典型……一個「文化強省」正在三晉大地興起。60年時光荏苒,山西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產業日新月異,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惠及全民。新中國成立伊始,有著根據地文化光榮傳統的山西,以解放區大批文藝工作者為骨幹,創作了大量反映民主改革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領域萬馬齊喑的局面迅速改變,文化藝術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戲劇、音樂、舞蹈、美術、電影、群眾文化等領域取得了全面豐收。進入新世紀,山西文化精品戰略穩步推進,文藝舞台空前繁榮。以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文化精品成為山西文化的新符號,「山西旋風」席捲全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我省晉京獻禮演出的大型說唱劇 《解放》連續在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演出6場,轟動京城。與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並駕齊驅,山西的文化產業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由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跨越」的重大決策作出。2003年,《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出台,確立了文化產業在山西轉型跨越崛起中的地位。短短几年間,我省的文化市場主體迅速崛起,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27.64萬人。湧現出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連續舉辦多年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動、五台山佛教文化藝術節、大同雲岡國際旅遊節、關公文化節等成為山西新形象的亮點,使山西文化影響力迅速擴張。山西顯現出以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為龍頭、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布局結構。文化產業成為山西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07年實現增加值160.75億元。文化大發展的最終受惠者是人民,將文化與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山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義。山西文化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代表我省形象的大型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山西省圖書館新館、山西大劇院開工建設,市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日趨完善,覆蓋城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鋪開,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採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文化低保,送戲、送書、送信息下鄉,以及優秀電影進社區、進農家等各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動,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文化發展帶給他們的實惠。群眾文化異彩紛呈。1952年,我省普遍建立了市縣文化館。廠礦、社區、農村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生機勃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形式的農村文化大院成為我省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農村示範性文化大院、農民書屋、農村個體放映隊、民辦劇團等遍及全省各地。作為文化資源大省,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給這塊土地留下了大量的瑰寶,如今,這些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成為推動文化強省的強勁動力。社會事業長足發展,樁樁件件可圈可點。山西人民在不斷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獲取了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的實惠。60年來,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山西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投入,戮力而為,碩果壓枝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代代三晉兒女魂牽夢縈、心嚮往之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從接管改造舊教育,到建立社會主義教育新體系,再到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60年來,山西教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清晰可見。34所普通中學、近萬名中學生,這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初中的「家底」。而今天,山西不僅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且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也逐步實現大眾化。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省通過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建立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從小學到大學,政府力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從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3年投資42億元,對全省中小學抗震能力差的校舍進行維修改造,成為有史以來我省最大的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行進在山西廣袤的農村,映入眼帘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近一半在職人員失業,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60年來,山西勞動就業史上寫滿了輝煌。隨著生產恢複發展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舊中國遺留下來的9萬失業人員和新成長起來的50.6萬勞動力很快得以安置。文革後期,面對大批返城知青,我省通過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的 「三結合」方針,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下大力氣完善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到2008年底,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達1614.1萬人,比1978年增長107%。值得稱道的是,針對各個時期就業再就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我省始終做到了沉著應對,妥善解決。2003年以來,全省共籌措落實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66億元,幫助103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我省還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工程,有效化解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制定落實援助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缺醫少葯,到完善的醫療手段——60年來,山西醫療衛生事業滄桑巨變。1949年5月,全省僅有醫療衛生機構1262所,醫務人員14989名,到1965年底,全省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衛生事業更是步入「快車道」。截至2008年,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533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19萬名。針對百姓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省近年來積極探索構建長效機制,致力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目標。各級財政用於衛生投入的增幅逐年提高。2009年,我省在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投資將達15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農民參合率達90.4%。全省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01個,覆蓋城市人口700餘萬。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起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全省131個疾控機構和598個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現網路直報。從新中國誕生時社會保險制度的一片 「荒漠」,到今天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60年來,山西社會保險制度從無到有,逐步完善。企業職工年老、患病、工傷、生育由「企業保險」發展為社會保險;享受保險的範圍由國有企業和縣以上集體企業中的固定工,擴大到城鎮各類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從業人員;機關事業養老保險覆蓋範圍從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擴大到機關、事業單位固定職工,部分縣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全員參保;醫療保險制度順利完成了轉軌,全省初步形成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公務員醫療補助及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醫療保障體系。山西正邁入「全民醫保」時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讓農村老人破天荒地領上了退休金。到今年8月底,全省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340萬。從改革開放前的居者「憂」其屋,到上世紀80年代初步實現居者「有」其屋,再到新世紀以來朝著居者「優」其屋大步邁進——60年來,山西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日新月異。剛解放時,全省城鎮居民住房破舊,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缺房戶在1/3以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住房投資不斷加大,居住條件明顯改善。200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已達27.5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了23.7平方米。放眼今日三晉大地,一大批現代宜居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拔起。2006年,省委省政府史無前例將改造國有重點煤礦棚戶區寫入了「十一五規劃」。不久,棚戶區一批批礦工開心地入住寬敞明亮的新居。2008年,全省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國有重點煤礦和城市居民棚戶區改造共開工建設900萬平方米,100個地質災害村治理、3000戶農村困難群眾住房試點、2400戶殘疾人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回眸60年,我省其它社會事業同樣可圈可點,亮點頻閃,件件關乎民生,樁樁惠及百姓。生態建設紮實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隨著一次次亮劍,山西突破了環境污染的重圍,出現了歷史性新變化。不要污染的GDP,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生態建設為山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表裡山河」的山西生態比較脆弱,但生態問題更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清凌凌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這段膾炙人口的歌詞描繪了山西秀美的風光。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據2003年統計,山西煙塵粉塵排量、固體廢棄物排量、危險廢物排量都居全國第一,沒有一個城市的空氣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臨汾、陽泉和大同的空氣污染連續3年在全國「排名靠前」。不少地方還出現地表塌陷、地下水枯竭等問題。對此,我省以大無畏的膽略,超常規的舉措,向污染宣戰!從2005年起,省政府將環保工作列入為全省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中,2006年我省又啟動了 「藍天碧水工程」。近年還將環境保護和污染減排列入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對80多名未認真履行環保職責的官員進行了撤職、免職等責任追究。啟動了區域限批,對河津、孝義兩個市實行了「一票否決」,對72個單位和個人的評先評優資格進行了否決。同時,對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的長治、晉城等7個城市分別給予了200萬元的重獎。為加大環保治理力度,近幾年我省環保投入多達數百億元;為使高污染高排放項目得以遏制,近千億元的投資被否決;為切斷污染企業的「生命線」,我省建立了環保「部門聯動」機制。環保、銀行、鐵路、電力、國土資源、煤炭等部門聯合出台20多項制度,對污染企業停貸、停運、停電、吊銷證照,形成「合圍」。2008年,在6個重點區域的20個重點縣,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區域環境集中整治,關閉污染企業1798戶,責令995戶企業停產整頓,88個違法項目停止建設,1723戶違法企業被斷水、斷電。曾幾何時,「汾河流水嘩啦啦」。但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變成了「雨季過洪水、旱季沒流水、平時是污水」的病態河。2008年5月,我省啟動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住戶搬遷,植被建設,整治河道,建設人工濕地……為啃下二氧化硫這個硬骨頭,2005年省政府在國內率先啟動燃煤電廠煙氣脫硫。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較2005年累計減排13.69%,二氧化硫減排進度和減排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目前,我省率先在全國實現燃煤電廠全部脫硫。造林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造林綠化已經成為全省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2009年,全國綠化現場會在晉召開,我省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我省也都邁出了實質性步伐。2008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7.39%,降幅居全國第一。一次次環保亮劍,一次次整治行動,山西不斷突破環境污染重圍,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到2009年「藍天碧水工程」確定的36項指標中,已有22項提前完成。2008年,8個省轄市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結束了山西重點城市無二級空氣質量的歷史。11個省轄市二級以上天數累計達367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9個國控省界河流水質斷面中,8個提前達到國家「十一五」考核目標,汾河水庫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二類標準,水質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公路兩旁曾經煙霧瀰漫的天空,如今又現麗日藍天;曾列入重污染城市「黑名單」的城市,一個接一個脫掉「帽子」;曾經污濁不堪的河流,又露出原本的清亮;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綠色城市,一座座地出現在山西的版圖上……不要污染的GDP,發展要「綠」,去污增「綠」,「綠」以惠民,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歷史經驗值得珍惜。山西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未來。只要我們著實推進科學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增創新的優勢,把全省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定會邁出新的更大步伐,山西的明天會更好收穫昨天的果實,播撒明天的希望。60年的探索與得失,必將照亮我們前行的腳步!歷史的經驗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山西是中國的縮影。山西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的。山西的歷史巨變充分證明: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今日之中國,意氣風發、豪情滿懷;今日之山西,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歷史的經驗證明,改革開放開啟了山西新的一頁,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山西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要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就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動搖,不懈怠,更不折騰」,在改革和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歷史的經驗證明,「快」要以「好」為基礎,必須著力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山西的60年,是不斷探索符合省情發展模式的60年。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在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總結以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要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建設「新基地、新山西」的奮鬥目標和努力實現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三項戰略重點。這是山西科學發展的正確抉擇,我們要沿著這條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歷史的經驗證明,只有充分體現廣大群眾的意願,只有讓每個個體都能得到發展,才能使全省幹部群眾同心同德投入建設新山西的實踐中。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真正了解、掌握、尊重群眾的意願,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切實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提升人民幸福指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站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歷史站點上,山西經濟社會建設的專列又汽笛長鳴,意氣風發,一路前駛。展望山西未來發展前景,令人無限憧憬。本世紀的頭20年,是山西實現經濟振興、躋身於全國經濟強省前列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也將遇到新的更大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奮起直追,實現山西經濟社會的趕超與騰飛,已成為山西人民的必然抉擇。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促進「三個發展」,建設新基地、新山西——這些重大戰略舉措和目標,切合山西實際,為山西推進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懷揣著強省富民的夢想,山西人民在過去的60年里,在歷史的書卷上,寫下了一段筆酣墨飽、遒勁有力的發展史在未來的征途上,三晉兒女一定會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思想,眾志成城,開拓前進,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明天新的輝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紹興 浙江日報
※富陽湘溪 千年古銀杏金色撩人·杭州日報
※移動「良心發現」, 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後, 推出新春不限量包
※人民日報海外版 說說拱手禮(禮儀漫談(108))
※人民日報:山西隱秘政商圈被連根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