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拿不了諾貝爾科學獎

諾貝爾獎不只是一項巨大的榮譽,更是一個國家尖端學術實力的結晶。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諾貝爾科學獎長長的獲獎名單上,如果始終是那個似乎永遠靜止的零,國人難免巨大的失落與惆悵。

與其猜測「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拿諾貝爾科學獎」,還不如靜下心來去思考:「中國人為什麼拿不了諾貝爾科學獎」、「中國人究竟如何才能拿諾貝爾科學獎」?「 哪個中國人最該獲得諾貝爾獎?」

王安石說:「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張衛民說:「瑞典神州一洲間,諾獎只隔數重山。 秋風又吹黃河岸, 天才何時降中原?」

一、諾貝爾科學獎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其間,它見證了20世紀幾乎全部的重大科學發現、發明,以其權威性和公正性而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尊重。

物理獎獲得者最年輕的是25歲,年紀最大的有88歲,而全家、父女、父子、兄弟獲獎的情況也有,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研究成果非常具有實踐的意義,而且他們都專註於一項研究相當長的時間。很少有單獨從事一項研究的人獲獎的,獲獎的人更多的是「一對科學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方式。獲獎者都是非常有創造力的,擁有很強創造力的人做事情的方式一般與常人不同,好的環境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而相反環境也可以破壞他們的創造力,對於非常有創造力的人,應該有人專門指導、資助,保護其創造力不受傷害,並且使得他們在研究中專註,不會因為經費而操心,這樣他們就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要想獲得諾貝爾獎,通常研究者要非常清楚什麼才是重大的發明,並且有足夠多的資金和足夠好的設備以比別人更快的速度做實驗,而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歷的投入,還需要大量的勤奮的工作。「而且研究工作者要多思考,為什麼做和怎樣能夠做得更好。」

人們一直將從事科研的人看作天資超常的人,實際上他們也都是普通的常人。他們可能好奇心很強、好提問題、追根求源或者說很喜歡自問自答,多數情況下他們還比較敏感。一方面,他們是辛勤的工作者;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希望省力的「懶人」。比如,發明滑輪後,人們就不用搬重物了。出於相同的目的,他們還發明了蒸汽機、汽車、電動機、計算機、機器人和遠程遙控技術。

  197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總結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必要條件,可以說這些條件很簡單。

  「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優秀的導師。」他認為自己幸運地擁有多位這樣的老師。其中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在3年之後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二,要和偉大的同事、合作者和夥伴共同工作。在他提及的3個人中,詹姆斯·托賓和羅伯特·索洛分別在11年和17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三,要有出類拔萃的學生。由於他桃李滿天下,所以只提到了3人。他們是勞倫斯·克萊因、羅伯特·芒德爾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此3人分別於1980年、1999年和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薩繆爾森提出的第四個條件就是要閱讀大師的著作,並提到了7人,截至2003年,在他1970年所提到的幾人中,貝蒂爾·奧林和貢納爾·米達爾分別在他作出總結4年後和7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五個條件就是運氣。」在薩繆爾森所提到的導師、同事、學生和大師之中,有8個人在他作出總結後獲得了諾貝爾獎。顯而易見,他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也許應該問問他,在餘下沒有獲獎的11人中將來會有多少人能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還可以對薩繆爾森的總結進行補充。除了個人條件之外,還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指在一個國家內存在一個科技部門,它包括一個研究人員群體、他們的生活條件以及必不可少的用於科研工作的投資。在資源豐富的環境中,特別是在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眾多的環境中,成為優秀科研人員的可能性就更大。反之,科研人員為了取得優異科研成果而付出的努力就要更多。

  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聯繫。薩繆爾森關於獲得諾貝爾獎的條件歸根結底就是擁有偉大的導師。而在平常的科研工作中,個人要在與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工作中自主地學習。

  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除了發明之外,還可以創造出類拔萃的學生。偉大的導師、優秀的工作夥伴和出類拔萃的學生的影響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者名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也有人在不同的條件下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們僅憑一項重大的成就便一舉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此類人只是鳳毛麟角。

二、衝擊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要具有首創精神

魯迅先生倡導的敢為天下先的第一個吃螃蟹精神,要在「有理、有據、有力」的前提下敢於在學術上挑戰權威專家、權威理論,敢於不服氣專家之言。像著名學者方舟子那樣不怕得罪專家、敢於直言己見。

1899年,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時,他的導師是數學家明可夫斯基。由於愛因斯坦肯動腦、愛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賞識。師生二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科學、哲學和人生。有一次,愛因斯坦突發奇想,問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比如我吧,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和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做出自己的傑出貢獻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被愛因斯坦問住了,直到三天後,他才興沖沖地找到愛因斯坦,非常興奮地說:「你那天提的問題,我終於有了答案!」。

「什麼答案?」愛因斯坦迫不及待地問老師,「快告訴我呀!」明可夫斯基說了一陣,怎麼也說不明白,便索性拉起愛因斯坦朝一處建築工地走去。他們徑直踏上了建築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非常不解地問明可夫斯基:「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

「對,歧途!」明可夫斯基顧不得別人的指責,專註地說:「看到了吧?只有這樣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跡!只有在新的領域和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地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無數腳步涉足的地方,別想再踩出自己的腳印來……」

聽到這裡,愛因斯坦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感激地對明可夫斯基說:「老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從此,一種強烈的創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從來不記憶任何從教科書、詞典、手冊里可以查到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有載入書本的東西。」

在愛因斯坦剛走出校園,初涉世事的幾年裡,他作為伯爾尼專利局裡的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物理學的三個未知領域裡,齊頭並進,大膽而果斷地挑戰並突破了牛頓力學。在他剛剛26歲的時候,就提出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啟發了愛因斯坦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其實,在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各式各樣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著各行各業的有心之人踩出新的腳印。

三、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導師署名要靠後

署名權是一個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所擁有的權利之一。就碩士或博士的論文而言,假如導師僅僅是提供了思路,進行了指導,而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或者說付出的勞動所佔有的比重是次要的,那導師的名字就不應該署在第一位。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發展,一些問題開始凸顯並呈不良發展趨勢,那就是導師(碩士生導師或博士生導師)署名問題。所謂導師署名,即學生(主要是碩士生或博士生)的作品(主要是論文)在發表時往往掛上自己導師的姓名,而且,第一作者往往是自己的導師。從法律角度看,如果一項作品的完成包含著二人以上的勞動成果,即是說此作品為合作作品,合作者共享此作品的著作權。署名權是著作權的一種,在這一意義上,如果學生的作品中確實包含著導師的勞動成果,如作品框架的確定,主旨思想的形成,關鍵性資料的搜集等,那麼導師署名無可厚非,而且也應該署名(是否署名第一位視具體情況而定)。這也是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應有之意。但現實中並非如此,往往是學生的作品一經完成,導師對作品本身只是作些皮毛性工作,然後署上自己大名,就發表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提倡一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應該提倡一種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應該保持一種拼搏進取的學術氛圍。靠學生的勞動成果而成名成家的導師不是好導師,公然支持導師竊取學生成果的學校也必將會為自己的短見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國際體育競技場上,中華健兒摘金奪銀甚至包攬冠亞季軍的實力足以傲視天下群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國健兒奪得金牌總數更是使長期盤踞體壇老大寶座的美國佬都只能屈居老二。可是,在科技創新研究領域,擁有13億人口和5000年燦爛文明史的中國本土科學界,擁有規模世界第一的科技人才隊伍,竟然還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百年來至今仍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1998年以來,納稅人每年數千億元科研經費投入,換來的是大量SCI垃圾論文,每篇論文的平均引用率降到參與統計的144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25~128位,這幾乎是墊底的排名!換來的是國家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從國際排名的第13位逐年後退至第27位的結局。如此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是:前者種子運動員是通過公開公正的體育競技場層層比賽選拔出來的,中國體育界要選拔培養出具有能夠在國際體育賽場上摘金奪銀實力的運動員向國民交差;後者不但沒有類似公開公正的純學術辯論的競技選拔平台,中國科學界目的只是壟斷瓜分科研資源和經費,維護自身眼前既得利益,最後只要以一定量的SCI論文就可以湊數交差,而不用管發表的是否是大量的垃圾論文。

中國政法大學揚帆教授撰文《抄襲剽竊毀的是民族創新》指出:自2009年3月中國教育部提出對抄襲剽竊「零容忍」以來,各高校揭露了一批抄襲剽竊,其中涉及一位校長,幾位副校長和院士。但大多數抄襲剽竊行為以「維護學校聲譽」為理由,繼續被掩蓋。這是因為,一部分學校認為掩蓋問題才能維護自己學校聲譽。

現在中國學術教育界似乎有一種包庇抄襲剽竊的共識和潛規則。學術教育界的腐敗在某種程度上比官界商界更加嚴重。大家認為知識分子「兩袖清風」,沒有權力,談不上腐敗。實際上知識界高層掌握的資源不少,而且高度壟斷。國家沒有專門反對學術腐敗的機構和法律,整個社會也沒有樹立起反對學術腐敗的合法性。

  教育部提出「零容忍」的口號,由於受到「潛規則」的強烈抵制而難以實行,但非實行不可。許多研究生基本上採用「先下載,後糅合」的辦法,與抄襲只差一步之遙。如果對於教授,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名牌教授的抄襲剽竊行為姑息養奸,就斷然不能禁止學生們的抄襲。赦免了以前的,就不能規範以後的。不正師風怎能正學風?

  這樣下去,用不了一二十年,我們整個民族將遭到根本性的傷害:年輕一代從操作上懶惰,道德上淪落,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原創性,這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是毀滅性的。

  中華民族本來是最具科技創新和文化活力的文明大國,但近代以來喪失了原創性,這是從自己的科舉制度僵化、知識分子腐敗開始的,再以後就是制度腐朽和文化停滯,結果終於敗於西方。600年以來世界主要的科技發明、制度創新、競爭活力與文化藝術創造都在西方,至今美國仍佔有70%的世界知識產權和大部分諾貝爾科學獎,掌握著信息、生物和新能源三大新科技革命的大部分成果。中國只能依靠模仿、進口和留學,每一項改革都要先看看有什麼國際經驗和先例沒有。這種糟糕的狀況,何談去衝擊諾貝爾科學獎呢?

我認為,中國人衝擊諾貝爾科學獎的希望在於1968年以後出生的科學研究者,最大的希望是目前在校的各年級學生(包括學士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生),而絕不可能是碩導或者博導。特別是那些讓博士生叫他「老闆」的博導,其科學素質低得驚人,投機鑽營還可以,衝擊諾貝爾獎就沒門兒。鑒於中國的碩導、博導總是與學生爭奪論文署名權,諾貝爾獎評委會絕對不會提名中國的碩導或博導作為諾貝爾科學獎候選人。

四、衝擊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應具備發明家的以下特徵

創造發明是與眾不同或別出心裁的東西,新事物是與眾有異和獨領風騷的事物,是與眾不同的東西或事物,必須用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思維,走新的路子,在特殊的情景氛圍中醞釀產生。創意人是最富創造性的人,也就與眾不同,最有個性和特色,他的頭腦是有準備的頭腦。

1、進入痴迷的忘我境界。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徑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即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2、苦中作樂。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金和其它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婦發現鐳以後,當百萬法郎、燦燦的金質獎章向她微笑的時候;當成功、榮譽、祝賀象潮水般湧來的時候,表現了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毫不誇耀,謙虛忘我!一位報社記者前來採訪她,想把她的事迹報道出去。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個人。」

居里夫人28歲與彼埃爾·居里結婚。30歲生下第一個女兒綺瑞娜。37歲生下第二個女兒艾芙。當時正是居里夫人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外和鐳的階段。無休無止的實驗,忙碌不堪的家務,簡直壓得居里夫人喘不過氣來,但這並沒有影響她作為一個媽媽的神聖母愛。雖然她把女兒交給保姆照看,但是她每天去工作之前,一定要證實孩子是吃得好、睡得香、梳洗得乾淨,沒有患病時,才放心地離開。而且,居里夫人也並不是把一切工作都交給保姆去做。她認為,母女之間感情的貫通,心靈的交融,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居里夫人說:「我不願意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礙我的孩子發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裡,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去照料孩子,親自給孩子洗澡換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圍裙邊上縫上幾針,她不給孩子買現成衣服,這樣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伊倫娜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艾芙的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居里夫人不但自己獲得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和一次諾貝爾化學獎,還把女兒、女婿培養成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居里夫人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總結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3、努力將興趣變成工作。做與自己的信念、天賦、興趣相結合的工作會很快樂。信念是內心的光,它照亮了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沒有信念的人猶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沒有目標,隨波逐流。有了天賦和信念在頭頂照耀,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干,快樂指數會比較高。首先應該在內心確定奮鬥程序,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去迎接挑戰。若以「享受過程」、「超越自我」的態度對待工作,看到自己的能力逐漸提高、經驗逐漸豐富,就會從中享受到工作的樂趣,獲得成就感。成就感可以激發腎上腺素分泌,提高挑戰力和抗壓能力,轉移注意力,從而舒緩壓力。另外,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創造精神。許多人經常抱怨工作不快樂,是因為自己的惰性使工作和生活陷入枯燥。調動自己的熱忱,思考怎樣可以讓自己的工作更出色,並快速地投身其中。這樣既鍛煉了自己,同時還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4、好奇與幻想。好奇堪稱創造發明家的第一特性。創新之人素來神迷於無窮多變的事物和現象,對其深懷好感和奇異,抱著獨到的眼光。特別是對那些新穎的、怪異的、罕致的、變動的事物更加尋根刨底,一連串一連串的為什麼或質疑,猶如打噴嚏一樣「滿天飛」。因而,不免時常顯得傻乎乎的,鬧笑話,令人覺得又好笑又好氣或哭笑不得。

強烈的好奇心,使人灌滿了「為什麼」,充溢著夢幻和遐想,總有很多「為什麼」解答不清,需藉助豐富的想像,幻化為想像物答案來取代。創造是最常見又不為人注意的發現或偶然想到的一種巧合,如果帶上了幻想的翅膀,騰飛之後,各種偶然性的巧妙組合便隨其激增,從而催化了創造的可能性。於是,創造潛能得以激發,奇蹟就會產生。故而,創造更偏愛無拘無束的奇思妙想,包括那些沒有思維的空想——憑空的想像、空有的想像。有意識的幻想或創造想像,才真正是創造活動的準備階段和前奏。

5、熱情志向。好奇心的驅使和牽動,對具體事物便產生了興趣和熱情,興趣和熱情,開啟著內源性的動力,發揮著積極性和創造性,熱情的高漲、激情的迸發,蘊藏著巨大的鼓舞力量,維護著超強的創造性活力,這種活力把創新發明推向極致。

富有創造性的人,追求創新發明,如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在創造中追求人生的幸福,視創新發明為快樂。熱情的追求絕非盲目,而是積極的追求,創新之人對總趨勢和志向瞭然於胸,有遠見和長久的算計,決定了必然性的創造和總體的創新發明。

6、勤奮坦誠。由於太多的「為什麼」無以澄清,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為了探明世界,弄出個所以然來,就必須夯實根底、打牢基礎,勤學好問、刻苦奮鬥,充實自己、強壯自我。因為熱情志向所伴隨的辨清未知世界而冒發的主動性和進取心,便為勤奮提供了支柱和力量。假若不具備上述的根基,創造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機遇來到你面前也知覺不了,只能擦肩而過或失之交臂。勤奮,對創新發明而言,等於有了個時刻準備著的智慧大腦,何時均有抓住機遇推出創新發明的可能性。勤奮學習只有在求真務實之中,才會有創造之能源,於求實之中創新,進而噴發出創造性之火花。例如,我對我的導師尼古拉.特斯拉的評價是:「天才勤奮性難移,無需催促自努力;終生努力演大戲,驚世偉業創奇蹟。搞研究只爭朝夕,追理想終身未娶;擠時間睡都可惜,講奉獻恩惠全輿。」

7、獨立自主。富於創新性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之中,沉浸在自我的天地里,說自己心底的話,寫自我感驗的心;做自己志趣之事,干自己想乾的活兒。渴求獨立自主。擺脫傳統權威理論的約束,掙脫保守思想的枷鎖,憎惡以任何形式扭曲個性,甚至無論什麼規則都不要,不為任何人的意見所左右(愛因斯坦的兩條原則)。他們爭取自由平等,人格獨立、個性解放,自我作主、獨行特立,具有極強的獨立特性和自主性,習慣於單打獨鬥、孤自悶干。

獨創性是創造性的代名詞,獨創意含著獨樹一幟,獨一無二,伴隨著獨立思考、獨立精神,耐受著孤獨的前無古人的追尋真理的歷程。作為獨立創造的獨創,它以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獨立素質、獨立策略、獨立能力等為基本前提,這種創造的獨立性,產生於高度的自主自覺之中。自主是以興趣為轉軸的,興趣是打開創造之門的金鑰匙。自主同興趣的融合,誘發了自由想像,幻發著許多新的點子,新的夢想和新的設想。無疑給創造增加了新的機會和新的可能,獲取一些挑戰傳統,突破陳規的創造機遇。

8、開放混雜。因為好奇幻想,熱情志向,獨立自主等創造特徵的影響,他們興趣廣泛、視野開闊,思想自由,熱衷於新的現象或活動。多元多向多角度多途徑地廣納博收,海納百川,廣開大腦之「門」,來者不拒,拿來吸收,對新奇異樣的事物和現象情有獨鍾,倍加關注。 紛繁而來的素材,泥沙俱下,亂人耳目,讓人混沌不清,但「凡事有害必有利」,最壞之物總有點用處,有意識有方向地吸收愈多,越為有益,隨之而增的是新的組合或構造方式。同時在量變產生質變的進程中,要經過大腦的精工細作,理出頭緒,施行篩選,實行拿來主義,精益求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為我用和精工細選、大進小出,厚積薄發。

9.化解矛盾。開放混雜的接納特色和事物本身的多面性和矛盾性,註定了儲存、提取、思想、性格等的多元和矛盾性。雜亂而來的學識,往往是無理無頭無緒的,一直處於不斷衝突,多重矛盾之中。多元之物,令人亦此亦彼,似是而非,甚至於反覆無常,自我相剋,表現在個性上則摸稜兩可,判若兩人,好像集幾個人於一身,多個心靈的我在拔河,同時也容納許多矛盾,有神奇的性格氣質的平衡性及和諧統一的神力。創造可謂是矛盾鬥爭調解的結果,需要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調合,系統學習和跳躍學習的調合,分散學習和集中學習的調合,形式邏輯思維和非形式邏輯思維的調和,需要獨立性和順從性,衝動性和自製性的和諧統一,需要全部非智力因素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

10.應變勇敢。創新發明往往是變化之產兒,以不變應萬變和見微知著、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皆是應變性的顯露。創新需要適應無限變化無窮多樣的全新的未知世界,靈活變通地去因勢利導、順應規律、避開絕路、及時轉向。

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做到處變不驚和見怪不驚,得有一定的勇氣。勇氣常常以各色的形式決定著創新發明的歷程,創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勇」字當頭的,缺乏了勇氣,甚至會把新事物或創新發明當作怪物,難以想像它能有好奇幻想、獨立自主等創造特徵。創造過程,也少不了質疑批判的勇氣,叛逆挑戰的勇氣;少不了忍耐挫敗和寂寞的勇氣。創造會遭遇最大量的險阻,敢說、敢做、敢闖、敢當的科學勇士,需要敢冒風險和無所畏懼。

11、質疑批判。朱熹留給我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廣為傳頌的至理名言。發明創造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不曾做過的事業;創造性之物,是最難發現的東西,隱蔽在事物或現象背後的東西,不被大眾注意的東西,這毫無異議要拿挑剔的眼光,懷疑的眼光,獨異的眼光看待事物。反對隨波逐流、迷信權威理論、人云亦云。抱定沒有「權威」、沒有「聖經」,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懷疑一切(肯定部分)、肯定一切(部分否定)。確信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不是一點,都有兩面,而不是一面;一切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存在絕對的真理,相對的真理也在無限的深化之中,。質疑絕不是否定,而是包含著肯定和創造,大師級的偉人(例如尼古拉.特斯拉、愛因斯坦),皆有高度的科學的懷疑精神。

懷疑或質疑的創造特徵,加上一些勇敢,自然迎來了批判精神,這也是獨立自主等特徵的部分外顯。創新改造的活動最常在批判中升華,批判是看出破綻、挑出毛病,以自我的觀點和見解,提出不同的或截然相反的看法,指出對方不合理不科學或弱點錯漏之處,其中也包括著創造性的新認識和新發現。還有,由批判而來的科學假設或猜測則時常是科學創造之先導。

12、叛逆挑戰。獨立自主的創新特徵容易固執孤行、不合流俗、孤芳自賞、獨俱一格,使人敬而遠之,以致人際緊張。他們難以接受他人的過分安排或管制。質疑批判,若是開創性的,先鋒性的,那麼他走在時代的前列、科學的前列、人類的前列,與天為「敵」、與科學為「敵」、與人為「敵」,也就順理成章了。批判者,在反權威、反傳統,批揭民族劣根性等活動中反叛著世俗大眾。然而,創新發明的叛逆是科學的叛逆,是叛逆中的創造性成份。誠然,創新叛逆不可能不滲透偽科學,偽創造的叛逆成份,畢竟還有一種非科學非人性的叛逆在其中。

一個創新發明的出爐,都經歷了一個挑戰。一個真正的偉大創造者,就更要具備挑戰傳統、挑戰成見、挑戰經典、挑戰權威、挑戰極限的膽識。挑戰可以樹立信心,挑戰可以練就獨立,挑戰可以培養勇氣,挑戰可以擴展創造,挑戰和質疑批判、叛逆執著等創新特徵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13.執著孤行。創造是最複雜最堅韌的活動,需要創新人執著專註、堅守底線,毫無異義地鑄就了好勝、不服輸、自信自強、志在奪標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創新特徵的獨立自主、勤奮坦誠等特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執著之性。業餘愛好:尼古拉.特斯拉喜歡喂鴿子,要求他的工作人員衣著整齊、皮鞋明亮。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吃魚籽醬。

執著和固執只有一念只差,固執同孤行僅有一步之遙。執著者極易表現出頑固或孤行,因為再聰慧的人也不會全知全能,而執著者慣常於「自以為是、自命不凡」,過於固執己見、衝動急躁、孤高自傲、放蕩不羈了。許多傑出人物外顯有點狂、有點酷,即因為此。

一意孤行的孤行者,令俗人「深惡而痛絕之」,最受冷瘋熱潮、誹謗誣衊,更出於質疑批判、叛逆挑戰而招致的非議和增恨,再加上創造之業,是險阻最多、難度至大的行當。因此,挫敗和孤獨就命定成了創造人的隨身品,他們也就不會在乎別人說三道四。忍受寂寞和孤獨比死亡更需要勇氣。可見,時刻準備失敗沉悶和孤獨寂寞那便更為寶貴了。

14.馬虎容忍。創新發明家因為有獨立自主,執著孤行等特徵,最常在自己的世界裡翻天覆地,按自我的意志辦事,以興趣為宗旨,跟著興趣走。對缺乏興趣的事情不會自動去做,勉強或迫於外力的也幹得少,極易激怒和抵抗,顯然,這樣做起來的事,肯定粗枝大葉、丟三落四,也是馬虎行事,輕率馬大哈的必然原因。創造或創意人,往往看上去亂七八糟,不三不四,凌亂難堪,迷迷糊糊,因而塑就了對模糊混亂和違背綱常的容忍性。

15.幽默靈感。幽默,能夠活躍氛圍、清醒大腦、激活想像,喚起靈性,是靈感的「靈丹秒葯」。靈感創造是創造的奇異之態,不愧為創造的點睛之筆。靈感系「神靈」的感應,有「心有靈犀一點通」或「靈機一動」的靈氣;似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或者「靈光乍現、石破天驚」的通靈和神妙。 另外還有睡夢中的靈感,它思緒翻滾,心血來潮,水到渠成,一揮而就。 因而,創新發明同幽默靈感也有不解之緣,幽默靈感是創造的優良觸發劑。

我對創新性人才的概括如下:痴迷忘我,苦中作樂,熱情激情,熱愛好學,好奇好問,勤奮主動,快樂工作,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絕不造假,全時思考,健康生活,不拘成見、挑戰傳統,求異圖變、溫故納新,懷疑權威、獨闢蹊徑,特立自行、與眾不同,突破常規、別出心裁,捷足先登。

推薦閱讀:

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沒錯!就是引力波探測!
苗洪: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決定停發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抒...
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之旅(高清組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羅:角色應該背叛實際的生活

TAG:中國 | 科學 | 中國人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