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國申遺

要點

  • 1

    「不按韓國節奏走」不僅彰顯了申遺理性,而且還讓人看到了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

  • 2

    申遺的本質是保護或開發。申遺,不是證明這種文明就歸這個國家了,而是這個國家確實想保護,甚至開發。

  • 3

    非遺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和炫耀的。韓國暖炕申遺並非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申遺背後所傳遞的民族文化意識。

  • 中國罵聲中的韓國申遺路

    國人的心態挺好玩。一邊是追著「星星」賞韓流,大讚韓國文化,美女恨不得嫁給都教授;一邊面對韓國式申遺,嗤之以鼻,大有一種「泱泱大國,天朝上邦」的文化優越感。

    2005年11月,韓國包括「江陵端午祭」在內的43個申報遺產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此舉招致國人的冷嘲熱諷,大罵韓國人偷走我們的節日。此後雖然中國端午節也順利申遺成功,但韓國人「剽竊中國文化遺產」的印象已然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自那時起,韓國欲將李時珍、西施、孔子、韓醫甚至四大發明「申遺」的聲音不絕於耳,其中幾處究其源頭,或只是網上一片題為《韓大學教授稱孔子西施李時珍是韓國人》的報道,全文中也並無「申遺」字樣內容。

    韓國「申遺」為何落得這般境地?從積極的方面看,由於中韓文化有許多相通共融的地方,不少人對韓國「申遺」的敏感表現,本質上是一種對自己文化的重視和推崇。而這樣一種心態常常被一些不負責任的網友和媒體利用,有意無意就會挑起一些子虛烏有的文化爭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祭孔大典」的申遺消息,除了國內論壇外,韓國媒體根本沒有相關報道,但我們的一些媒體不加核實卻言之鑿鑿,結果便挑起了一場自娛自樂式的罵戰。在韓國「被申遺」之外,還產生過「搶祖宗」謠言—「孫中山是韓國人」、「孔子是韓國人」、「李時珍是韓國人」、「姚明是韓國人後裔」……雖然這些消息最終都被證偽、相關媒體也被處理,但仍然被不少人相信。不明真相網友的調侃揶揄或可理解,但媒體故意製造爭議的做法卻值得警惕,其損害的不僅是公信力,還包括中國媒體的國際形象。

    拋開韓國「被申遺」引發的不滿,假如韓國果真要把這些與中國有關的項目「申遺」怎麼辦?我們就應該理直氣壯地罵其「偷」嗎?實則不然。正如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所言,我們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抱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心態。一方面,「申遺」不是專利申請,不等於商標註冊,不是說一個國家申請了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等於擁有了該項目的所有權,對於兩個遺產國家共同擁有的同源共享的項目,每一個國家均可以單獨申報,如果列入代表作名錄之後,也不妨礙其他的國家再次單獨申報;另一方面,「申遺」的本質,是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展示和傳承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既不是一個國家文化水平高下的評判,也無關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否。如果明白了這兩點,我們對待韓國「申遺」就能夠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就能夠理解中國政府不受韓國「申遺」影響的緣由。

    吃了中國粽子、睡了中國火炕?

    在有關「韓國竊取中國傳統文化爭論中」,網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讓我們更接近韓國「端午節」和「火炕」的真相。據悉,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遺產時,明確表示了其名字由來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中國媒體根本沒有報道這些,多數只專註於放大「我們的傳統被他們搶走了」。

    關於韓國「江陵端午祭」:以節日習俗而言,端午節雖然發源地在中國,但是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它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所接受,並置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節日習俗。如果追述韓國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容置疑。在韓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這種解釋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一樣的。

    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也認為:「『端午節』和『端午祭』並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

    而「暖炕」與中國「火炕」的區別界定同樣模糊,暖炕技術是傳統住宅建設技術中唯一流傳至今使用的技術,韓國地熱採暖技術也是來自於此。韓國專家認為,暖炕技術具有值得為人類保護的世界遺產價值,因此決定啟動申請程序。不過事實上,韓國所謂的暖炕就跟中國北方農村使用火炕的原理差不多。也有韓國不少專家認為,申遺最大障礙來自中國。中國一直認為地熱採暖是自己的固有技術,因此從搶佔先機的原則必須加快暖炕技術申遺。

    中國「申遺」為何總是慢半拍?

    目前,中國有崑曲、珠算等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居世界之首。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高巍認為,韓國的土地面積小,文化遺產也相對較少。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是韓國的目的。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需要有價值、有積極意義及瀕危亟待保護。中國文化遺產項目比較多,每年在文化部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都有幾百個。因此在決定何種項目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須有「輕重緩急」。?

    類似於火炕的製作技藝,「實事求是地說,從全球非遺保護的層面看,它的重要性差得較遠。」 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還無暇顧及火炕這種「雕蟲小技」。火炕不論它源於何時何地,都已成為中國歷史與現實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在類似這樣的交流與傳播中共同進步。這麼看的話,就不會因為火炕是否中國發明而糾結,更不會因為韓國準備申遺而失落。

    「關於韓國申遺,國人其實也存在一定的誤解,總認為申遺就是「搶」,其實不然。申遺的本質是保護或開發。申遺,不是證明這種文明就歸這個國家了,而是這個國家確實想保護,甚至開發。並不是說,韓國申遺了,這火炕發明權就歸屬他們。」韓國想把暖炕申遺,或者證明這對他們很重要。中國沒有申遺,卻不等於忽視傳統技術和文化。如果按照這種想法,正如有網友所說:「我家祖上的鍋碗瓢盆多了去了,難道什麼都要去申遺?」有關方面表示不會按照韓國的節奏走,這是比較清醒的認識。今天此起彼伏的申遺熱潮,當然會促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挖掘。在民族的生命中注入傳統文化的活力和動力,我們才不會迷失在全球化的旅途中。「韓國申遺暖炕,我們不跟風」,有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文化的包容、文化的自信。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根同脈,如果想靠申遺的方法來強調民族個性,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狹隘。雖說申遺不同於申請專利或註冊商標,並非一種特權的證明,不過它也表明了一個國家對文化的態度。對於申遺,我們完全不必過於敏感,因為大家本身都處於一個「中華文化圈」之中,文化難免有些共通之處。其實,比文化爭奪更溫柔的表述,應該是「文化共享」和「文化融合」。若能夠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讓優秀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少打一些像「中韓文化之爭」這樣無聊的口水仗,「非遺」作為一枚價值符號也便實現了它的意義。

    本文資料來源:南方日報、新京報網、現代快報、揚州日報、西安晚報、中國青年報

    結語卓別林曾經在《摩登時代》中質疑工業化,他所擔心的環境污染、金錢罪惡等已經成為今天不能迴避的現實。貌似進步的社會文化,事實上卻是在逆向發展。由此而論,一味為了申遺而申遺,難免又踏入另一個災難的怪圈。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和炫耀的。韓國暖炕申遺並非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申遺背後所傳遞的民族文化意識。對於那些本該珍惜的文化遺產視而不見,直至有一天,那些非遺項目一一在我們的眼前消失,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推薦閱讀:

    韓國鎮海櫻花初綻 賞櫻時節將至
    「朝核」問題像催化劑,日本韓國兩個老對頭會不會聯手對付中國?
    在韓國租房子的體驗
    1905年11月17日,日本脅迫韓國締結《日韓保護協約》。
    韓國電影好,卻為何在中國「橫」不起來

    TAG: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