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權:要求學生集體跪拜孔子是文化上的倒退

張之權:要求學生集體跪拜孔子是文化上的倒退(2015-02-11 16:57:55)

轉載

標籤: 反帝反漢奸 分類: 轉貼

要求學生集體跪拜孔子是文化上的倒退作者:張之權 發布時間:2015-02-11 來源:烏有之鄉 字體:大|中|小對孔子學說要有分析有批判地繼承

  要求學生集體跪拜孔子是文化上的倒退

  (張之權)

  本月初,讀一則《搜狐新聞》稱: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校方,不僅要求學生向孔子像下跪磕頭,還規定在校學生每天清晨5點必須起床誦讀《道德經》,該校羅校長還說學生對孔子的跪拜是他們對祖宗聖賢「油然而生的」崇敬。他辯稱「學校並未強制要求學生下跪」,他將此等愚昧行為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生,這是說不過去的。

  學生集體參加跪拜儀式。網路圖片

  這件事酸腐味極濃,從畫面上看,全校學生跪了一大片,而且女生不少。孔老夫子是不承認女子的平等社會地位的,他提倡的「三綱五常」,女子都居於從屬地位,他還有句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為養也」,那些跪在地上的女孩子們,不知將情何以堪?

  人們對一個人、一件事愛也好、恨也好,總得有個原因,總得對所愛、所恨有個基本的了解。寶豐高中學生壓壓跪了一大片,能說他們都對孔子和老子有所了解嗎?我90%以上是不相信的。你看,要學生5點起床誦讀《道德經》,又要集體跪拜孔子,這說明,我們的教師,我們的校長,他們對老子和孔子的認識都是糊裡糊塗的,望文生義地硬要將他們捏在一起,還強詞奪理地說,學生的「崇敬」之心是他們自己「油然而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舉例說,孔子是以禮治國論者,他極力提倡忠孝仁義,但老子是批判禮治和仁義的,他認為,社會是「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道德經》第38章)看,他對仁、義、禮的批判何其嚴厲!學校的領導者們如果因為《道德經》三個字,就將他和孔子的「道德」 觀、忠孝觀捏合在一起,這已經是誤人子弟,還要編造說學生能從這矛盾中油然而生崇敬之心,豈不是鬼話連篇?

  所以,這事還大有議論的餘地。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和對待孔子及儒學?

  最近30來年,是儒家學說大回潮的時期,河南寶豐高中是公開集體跪拜了,那些想跪拜而沒有公開跪拜的還大有人在。有人還巴不得中國放棄馬克思主義,打出恢復傳統文化的招牌,將孔教樹為國教,這個勢頭不小。坦率地說,這是封建主義的回潮。新中國建立後,經濟上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等級制度的社會基礎,但這種「消除」時間不太長,也就20多年,陰魂未散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隨著毛澤東主席的逝世就巻土重來了。當時,那些長期受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教育的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共產黨內的,民主人士中間的,高官中的,民間各界的),大部分都還身強力壯,活動能力旺盛,許多人還掌握著輿論工具。他們拿起了各種武器,有西方的哲學思想,有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有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構想,有各種宗教教義,還有中國的儒家思想,一齊上陣,經營了30多年,唯獨被削弱的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個勢頭最近兩年有所好轉)。由於儒學在中國的根深蒂固,有影響的知識分子故態復萌,儒學的被重新抬出顯得最為得勢,孔子的雕像豎到了天安門廣場,孔子學院辦到了世界各地,這比寶豐高中學生的跪拜影響深遠不止千萬倍。對儒學回潮這個勢頭,公開擁護、半擁護的人多,公開站出來批判的人少,這除了少數人是復辟狂外,多數人關鍵是糊塗。

  每一個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滾動的歷史長河中的一點浪花。我們考查它們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時刻要把握住這個前提。孔子生於公於前 551年,死於前479年,那是我國古代春秋後半期,他死後4年中國就進入了戰國時期。武王滅商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百度》),周朝建立後,有周公制禮作樂之說,孔子想維護的就是周朝初年建立的那套禮樂制度。從西周建立時起到孔子出生已經過了560多年(西周270多年,東周的春秋290多年),其間諸侯兼并,連年征戰,大魚吃小魚,爭霸不已,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吃掉了,周天子也只是擺設,「禮崩樂壞」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孔子在這種形勢下,拿不出合理有效的治世之道,卻回頭向500多年前的禮儀制度搬救兵,找武器,還說過「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一定在華夏東方讓周朝初年的禮樂制度再度興起) 。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不合時宜的。當時沒有人買他的賬,周遊列國處處碰壁,這就是他當時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白紙黑字,史書上有記載。

  孔子學說要命的地方是三綱五常,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其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所謂的「禮」。現在有些人誤認為「禮」的唯一要義就是互相打躬作揖客客氣氣,就是溫良恭儉讓,不是的。這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實質上「禮」是一種制度。《禮記:曲禮》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由此可知,禮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在。《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不是虛言。讀《禮記》我們知道,它對人們的行為規定得特別細,怎麼站位,怎麼走路,人死以後屍體怎麼放,都規定得詳詳細細。就是人死了以後,何時該哭,何時不能哭,都有要求。舉幾個例子:

  ㈠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解: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名鯉。他的母親據說是被孔子休棄的。她死後,伯魚過了服喪期還哭,孔子聽到了就認為過份,伯魚就不敢哭了。

  。

  ㈡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於他室。

  解: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其父伯魚死後,其母改嫁到了衛國。死後消息傳到魯國,子思就在自家哭了起來。他的學生就說,她已經不是孔家的人,為什麼在孔氏的廟堂哭?子思連忙說「我錯了,我錯了」,跑到別的房間去哭。

  ㈢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知禮矣。」

  解:穆伯是魯國大夫,其妻敬姜,文伯是他們的兒子。敬姜在古代被認為是賢惠知禮的女性。她丈夫死了,只在白天哭,兒子死了,晝夜哭,孔子則贊為「知禮」。

  我們寶豐高中的同學們,你們被引導跪拜孔子,這些繁瑣的東西你們能做到嗎?孔子推崇的「禮」規定很詳細很全面,就像當今美國的法律,將人們的每個行動都用法律條文規範起來(比中國的細得多),打官司也有所據。如有人站在人行道上,與行走的人發生了矛盾,誰對誰錯,法律都有規定。中國古代的禮制就是這玩藝兒。

  維護封建特權,是歷史的產物。不僅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在後來的各封建王朝中也還發揮著作用。當時的生產力只能適用於這種制度。但它在歷史長河中是反動的。即使在當時,這種特權等級制度也是殘酷的。當時等級森嚴,天子之下有各個諸侯,天子和諸侯手下又有各自的卿、大夫,他們一層一層對勞動者都有盤剝無盡、生殺予奪之權。各諸侯國互相征戰,各國內部權臣也互相傾軋,要想維持大量財力的消耗,只有加重對下層勞動者的剝削。孔子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詛咒聲。這就是他維護的那種制度。我們現在的人總拿儒家的孝道做宣傳儒學的掩護,其實,孝是服從禮治的,是培養人們服從等級制度、防止犯上作亂的重要手段。《論語》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所以,我們首先要肯定儒家學說的本質,這是儒家學說的主導方面。

  那麼,孔子也說過很多好話,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

  孔子看到禮治的殘酷,在萬般無奈之下,特地提出了「仁」作為對禮的制約。「仁」這個詞不是孔子發明的,在他以前就有。他的重要貢獻是,由於他學識淵博,他汲取了從堯舜到夏商周的許多文化精華,賦予了「仁」極其豐富的含義,為我們保留了一部份文化精華,這是他的成功之處。

  仁的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博施於民謂之仁」,「己所不欲,無施於仁」,這些都是針對統治者強取豪奪說的。實際上孔子「仁」的內涵比這寬泛,可以這樣說,凡是「禮」之所在就有「仁」。《論語》記載的仁有110處之多,上至禮樂,下至生活的每時每刻必有仁。如《論語》:「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就是說,孔子學說無一處不講禮,無一處不講仁。禮講的是「忠」,仁講的是「恕」,所以孔子的學說就是「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但「仁」都是說教,沒有約束力,諸侯們誰也不願意聽,而「禮」是實實在在的,統治者都喜歡。漢高祖劉邦當皇帝之前,不喜歡儒生,當了皇帝之後,儒生搞了一套禮節制度,大臣們都對他三跪九叩,顯得至高無上威嚴無比,他就歡天喜地。漢武帝獨尊儒術,也是從這點出發的。

  總之,儒家的禮是維護等級制度的,有實用性;仁說得好聽,卻是虛多實少。我們要從這個角度看儒學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看儒家和其他學派的關係。由此決定我們對它的態度。

  孔子的學說,不應該全盤肯定。全盤肯定是反歷史的。孔子生活在中國古代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歷史時期,他維護的等級制度是被歷史否定的東西,我們過去在革命時期就摒棄了那些東西,不摒棄它不利於革命事業,現在我們已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仍然不能全盤肯定那些東西。如果我們如今要依靠孔子的學說解決社會矛盾,那就說明我們也是等級制度和剝削階級利益的維護者,那我們就進入了死胡同。

  大概是由於現在社會道德下滑,引起了一部份人的憂慮,於是人們就回過頭去向儒家求助,講起了孝道。這次河南寶豐高中要學生讀《孝經》,就是這一指導思想。其實,這也是不能全盤肯定的東西。只要不是用腳後跟想問題,任何人都會明白,如果我們都不折不扣地照著他們的孝道去做,我們這個社會就死定了。比如,孔子對於父子做了偷竊一類的事是主張互相包庇隱瞞的,我們能承認這是正確做法嗎?《論語:子路》有這樣一段話: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偷了別人的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裡,葉公認為,父親偷了羊,兒子作證是偷了羊,這個兒子是個直率人。孔子不贊成,認為應該互相包庇隱瞞。這顯然是我們當今時代不能接受的。「子為父隱」是不良孝道,我們要堅決批判。

  那些貪官們,搜括民財,坑害百姓,做子女的如果唯孝是從,就得同流合污,同做歷史的罪人。這樣的結果是,中國不但出了成千上萬個貪官,還有比他們多幾倍的貪子貪孫,這種孝道肯定是反動的。我們過去許多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的知識份子,背叛家庭到解放區參加革命就是背離孔教很好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的好傳統。我們的態度是,父母正確的意見就接受,錯誤的就得抵制,甚至還要與之作鬥爭。千萬不能用「孝」毒害我們的青年。我們的青年還是應該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全人類的徹底解放而奮鬥。只要中國共產黨還在,只要不放棄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的這個大方向是不會改變的。

  全盤否定也是不應該的。孔子學說值得我們繼承的地方很多,如果沒有孔子,我們古代文化會留下一大片空白。孔子可以說是在許多方面的集大成者。這有多方面原因。從社會客觀實際來說,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他主觀上有恢復周朝初年制度的意願,這個目的達不到,而諸侯的控制勢力又相對減弱,客觀上給了他很大的活動空間。於是孔子有了私人辦學的條件。他是當時民辦學校校長兼創辦人,他培養的學生都是要出來當官的,他在教育學生、與學生對話時,教他們如何修身做人,如何在官場待人接物,如何觀察處理問題,說了許多十分精彩的話。孔子學識淵博,被當時國際公認為頂尖的學問家,司馬遷在《孔子世家》里專門列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這一點,我曾經在一篇博文里談到過。孔子由於學識淵博,以及他培養人才的需要,他的言論包含了很多從堯舜到周朝初年的歷史知識,有很多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總結。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蛻變過來的,其中有許多共同點,該繼承的我們還是要繼承,如安貧樂道、慎獨修身、痛斥苛政、愛民施仁、為政以德、好學不倦、不恥下問等等,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結晶,也是孔子的成就。

  這些言論大多集中在他的弟子們收集整理的《論語》一書中,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數千年後仍不會失去其社會價值。

  孔子晚年還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他是一位在學術上的集大成者。

  中國古代的學問家,都有強烈的愛民思想 ,孔子、老子、墨子儘管學派不同,但都愛民。孔子還提出過「大同」思想,儘管空洞,儘管不能實行,但畢竟反映了人們的善良追求。

  如果沒有孔子、老子等人的學說,中華文化將留下很大空白,所以我們要認真地繼承這些文化遺產。

  孔子作為政治家,不算出色,但給他定位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是沒有話說的。

  我在解放前是個中學生,是極其尊孔的,所以我不是無端反孔派。我小時候(8歲以前)讀過幾天《四書》,但沒有名師指引,死背了幾句條文,不懂文義,後來都忘記了。但在當時環境熏染下,認為孔子是無懈可擊至高無尚的聖人,崇敬得不得了。後來參加了革命部隊,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獨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才開始學習有批判地接受儒家思想。六十多年來,我親身體會到,這種有批判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態度,更理智,更符合實際,更有真理性。比如孝道,我後來的認識和小時候的認識就有很大的區別,現在又有很大提高。

  古代提倡孝道,在家庭老有所依方面有這種需要,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更有其積極意義。當時是農耕社會,盡孝的各種手段和要求,在農村、在城裡都容易實行。如晨昏定省;父母在不遠遊;有酒食,先生饌;有事弟子服其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等等,在農村,父母、兒孫都住在一起,好辦。即使在城裡做官,像魯國都城曲阜,方圓就那麼幾里路,上朝或回家,趕著馬車,幾鞭子就到了。在農村能做到的,城裡一樣容易做到。

  現在的老人,如果還嚮往著這種生活,要求兒孫晨昏定省(早晚在身邊問安),一日三餐,親手送上吃喝,問寒問暖,以此為滿足,不然就是不孝,這種要求是很不合時宜的。

  要求孩子們「父母在,不遠遊」,等於是要砍掉他們的職業,斷送他們的生路,無論如何使不得。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就特定的問題說的,不能作為今天的衡量標準。如果此說成立,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只有泡湯。孔子還說過另外的首要標準。他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比孟子說的更實際一些。對此,我要向寶豐高中的同學們發揮一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為什麼孔子作為「孝之始也」?這裡有惜身的意思,子女不要輕易地把命弄丟了,如果輕易地死了,誰來替你盡孝?比如,從小的方面說,不要參加流氓集團的鬥毆,斷胳膊斷腿,身體出了問題,不能盡孝,反讓父母憂傷。從大的方面說,要遵紀守法。如果犯了法,輕則坐牢,重則殺頭,也不能孝順父母。

  孔子說的是,兒子一定要有一個健全的身體,才有條件奉養父母,所以說是孝的基礎(孝之始也)。

  但這事也要分析。國難當頭,忠孝不能兩全時,我們也不能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作借口,當逃兵。在社會上遇到當仁不讓的事情時,也要見義勇為,像歐陽海、王傑等人那樣,勇於獻身。這樣的時候表現退縮,還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可恥。

  總括來說,在當今時代,最好的孝道是什麼?我以為不能照搬傳統的東西,如24孝里的有些故事,就很愚蠢,那是愚孝,不能學。但是也要承認這種傳統精神。正確的孝道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要的是遵紀守法,做思想好、道德高尚的公民。這是當今的「孝之始也」,也是盡孝的物質基礎。

  第二條要求,要因人而異。如果是成年人,要爭取經濟自立。錢多錢少在其次,一般地現在父母有退休金,不指望子女的錢活命,但子女要能經濟自立,能自己養家活口,讓父母心安。不要好吃懶做,吸毒嗜賭,傾家蕩產,使父母寢食難安。如果是學生,則要安心完成學業,尊師重教,做一個正派學生,不參與社會上的墮落行為,讓父母放心。要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分數,一方面要力爭好成績,同時又不要做分數的奴隸。「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經不起磨鍊,動不動就搞跳樓、自縊那一套。那是最不孝的行為。

  第三,子女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和睦相處。子女們各自的小家庭也要相親相愛,不要動不動就是離婚、打官司,孩子無人養,攪得父母心神不寧。

  第四,父母經濟不寬裕,自己財力允許,應盡量予以接濟。

  第五,不搞愚孝。「孝」這個字,上為老字頭,下面是子,孝就是順的意思。對父母我們要以尊敬為主。但是,對父母的錯誤行為,我們也不能講愚孝,知道了就應有所規勸。許多事情,別人說了效力不大,子女說了,最能起規勸作用。要知道,在古人看來,明知父母不對也不規勸,也是不孝行為。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兩條是什麼?一個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貧親老,不出去做官賺錢養父母)。一個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這裡講的就是對父母的錯誤意見曲意順從,使他們陷於不義境地。古人都懂得這一點,我們現代人更要注意這一條。如父母做違法亂紀的事,明知不勸,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這不是愛護他們,構成了子女的大不孝。

  最後,在做到以上各項的同時,必須無條件地做到兩點:第一,解決「色難」問題。從孔子時候開始,直到現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存在子女對父母態度生硬的弊病。《論語》記載,有一天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出乎意料地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是說,對父母態度和顏悅色最難。他反問道,父母有事弟子做了,有酒食讓父母先吃先喝了,你以為這就是孝順嗎?他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觀察我們當今的社會,很多子女對父母不尊敬,經常頂撞,話不過三句,總是不耐煩。人啦,小孩子愛犯錯,因為他智力不成熟。老了也愛犯錯,因為他智力衰退。子女要體諒這一點才是。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第二,要關心父母的健康。孔子說過,「父母,唯其疾之憂。」有條件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常看到一些報道說,老人死在家中多日,無人過問,現在社會發達了,定期打個電話是十分必要的。子女們的平安、子女們的問候,比金子貴重,比醫藥還有效。

  以上就是我們當今的孝道觀。這和古代的有繼承,也有區別。死守古代的孝義,害多利少。

  最後我們要指出,不要不恰當地無限抬高孔子學說,不要把它看成中國封建時代唯一最先進成就。春秋時期的社會,相比現在而言,是很落後的,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實,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有時老子的思想比儒家的思想作用還大些。如對漢朝經濟恢復起了明顯作用的是老子。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大兒子劉肥(後來被封為齊王)是婚前所生,二兒子惠帝劉盈才是皇后呂后所生。劉邦喜歡戚夫人,也喜歡她生的老三趙王如意,劉邦死後,呂后殘忍地殺死了戚夫人,毒死了如意。惠帝死得早,呂后死後,擁劉的大臣們和劉肥的兒子劉章,誅殺了諸呂,迎立劉邦的四兒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氏,出身低微,帶著兒子劉恆到代王封地(現河北北部),信奉老子,生活儉樸。其弟薄昭,即文帝的舅舅,後來陪送新皇帝劉恆到長安即位。毛主席在陝北第一次見到薄一波,就談到薄昭,指的就是這一位。薄夫人生活簡樸,文帝當了皇帝以後,繼續奉行老子「治人事天莫如嗇」的思想,當皇帝十多年,沒有增加宮室、苑囿、服飾、車騎,節省民力,休養生息,使經過多年戰亂後疲弱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的兒子景帝劉啟繼承了他的做法,歷史上稱他們為文景之治。到了文帝孫子漢武帝劉徹手上,國家財力大增,使他辦了很多大事。

  孔子很有學問,但那只是2500多年前的學問。他不知有秦漢魏晉,唐宗宋祖,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無)也」,十分瞧不起華夏之外的夷狄。可就是這些夷狄入主中原,做了華夏之君,如元朝、清朝的建立,他都沒有經歷過。他不知道屈原、李白、杜甫,他輕視女人,不知道女人武則天當了皇帝,他還不知道帝國主義,不知道鴉片戰爭,不知道盧梭、孟德斯鳩,不知道馬克思主義,不知道資本主義。在他死後的2500多年間,世事紛繁,他未能從這些紛繁的現象中升華出更高的規律性認識。綜觀孔子學說,所解決的實際問題不多。最歡迎他的學說的,當然首推當權的剝削階級,以及歷朝歷代那些圍繞封建階級翩翩起舞的學者們,如果說起了作用,是起了他們的作用。不信,大家瞑目靜思一下,是不是這樣?我們河南寶豐高中的師生很多人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跟著他們那些既得利益者起什麼哄?

  對於文化上的先進與落後,我們是有親身體會的。我們年輕時,新中國剛建立,社會風氣正,我和戰友們,人人從來不考慮發財和佔有生產資料的事,大家一心只想著做好工作,為共產主義添磚添瓦。整個社會也是正氣壓倒邪氣,那些演員、藝術家,還經常跑到鄉下去參加勞動,為農民演出,也沒有烏七八糟的骯髒生活醜聞。現在,舞台上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不說,那些男女演員,出場費動輒百萬元,他們的生活還十分縻爛,男盜女娼多,帶壞了社會風氣。當官的只想發財,發了財的人為富不仁,他們就喜歡文化生活上縻爛的這些東西,這都不是學生們向孔子一跪能夠挽回的。這一跪,恰恰說明,是贊助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是倒退行為。那些跪在地上的女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是孝道?是傳統文化?還是「書讀得好,不如嫁得好」?只有天知道 。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那裡的人們一般不願受中國古代封建說教的約束。儘管孔子學院辦到了世界各地,無非是搞些中國的文學藝術開開路。真正講孔學的不多,講三綱五常,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誰接受得了?聽了頭皮發麻。

  這就是局限性。

  有人說了,我不講這些,只講仁愛、博學一類好字眼就行了,但,那還是儒學嗎?河南寶豐高中的老師們,為了孩子,為了子孫後代長遠的利益,到底該如何繼承儒家思想,還是做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實際工作為好,不要輕率魯莽地讓學生混混沌沌一跪了之。

  (2015年2月10日)

分享:

2

喜歡

2

贈金筆閱讀(53) 評論 (1) 收藏(0) 轉載(2)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2015年2月11日參考消息評彈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發評論]

推薦閱讀:

.中國歷屆領導人集體合影[值得珍藏]
古裝劇里有哪些坑顏值的髮型?《醉玲瓏》集體亮了......一
從「搶人大戰」窺見城市集體焦慮
自媒體集體畫像
集體舞---六十四步

TAG:文化 | 孔子 | 學生 | 集體 | 求學 |